«

齐国怎么灭亡的?齐国灭亡的原因

时间:2021-11-29 22:25     作者:!admin     分类:


    齐国怎么灭亡的?齐国灭亡的原因
    不抵抗就当亡国奴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灭掉燕国,率领秦军自北向南攻入齐国。齐王田建看到韩、赵、魏、楚、燕五国全部灭亡,如今秦军又兵临齐国,顿时慌作一团。田建继位四十四年来,从来都没有遇到过如此棘手的问题。要抵抗,几十年未做任何准备;不抵抗,只能束手就擒。正当齐王田建惶惶不可终日之时,秦王赢政的使者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田建认为,如果秦王赢政真的要灭掉齐国,还会派使者来吗?肯定不会。既然派来了使者,局势肯定有转机了,难道自己几十年侍奉秦国真的有结果了?
    于是,齐国都城临淄的王宫里举行了一场特别隆重的仪式,齐王田建接见了来自秦国的使者。秦国使者对齐王田建说:只要齐王愿意投降,秦国就准备拿五百里地,让田建做一个封君。田建听后很是兴奋。五国相继灭亡,五国国君非死即被囚,唯独自己还能捞个封君当当,这个待遇已经相当不错了。于是,齐王田建立即爽快地答应了秦使的要求,下令举国投降。
    在齐王建的投降政策下,齐国军民都放弃了武装,“秦兵卒入临淄,民莫敢格者”。百姓看着秦兵开进都城,没有人敢抵抗。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即顺利地接管了齐国。
    这一年是秦王政二十六年。从秦王政十七年赢政派内史腾攻韩,拉开了统一六国的序幕,到齐王田建举国投降,秦王赢政尽并天下,正好用了十年的时间。
    齐王田建一到秦国,秦王赢政就把他安置在共地(今河南辉县)的一片松柏林间,断绝对他的一切食物供应,齐王田建最后竟然活活饿死在林子里。
    在被秦王赢政灭亡的六国之中,赵国的抵抗最为顽强,原因是赵国名将辈出:赵奢有大败秦军的阙与之战,廉颇在长平之战中让秦国名将白起头痛得不得不用反间计,李牧在赵国败亡之际仍然能够大败秦军,最后秦国也不得不用反间计除掉他。
    六国之中,燕国是比较弱的,但是,燕国还派荆轲去刺了一下秦王,不管怎么样,它还挣扎了一下。齐国则是伸出脖子等秦国的战刀,不战而降,被灭得最为窝囊。
    齐国的灭亡虽然窝囊,但齐国的历史可并不窝囊。齐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齐国是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地处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是个沿海国家,有鱼盐之利,物产丰富。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呢?
    让我们翻开《史记·齐太公世家》,从齐国的兴衰历程中,也许能找到历史的一丝脉络。齐国的第一任国君,是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姜太公,另外齐国还是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国家。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国力迅速强盛。
    齐宣王、齐威王时期,齐国曾经是七国中的佼佼者。秦昭襄王为了自己称西帝,不得不拉着齐湣王,让齐湣王称东帝。可见,齐国在七雄之中地位之重、实力之强。但是,战国后期,齐国由于独自消灭了宋国,导致五国伐齐,从而元气大伤,齐国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再。齐国晚期虽然实力衰落,却也有上千里的广袤土地,数十万的雄兵武备,但在面临秦国进攻的时候,齐国却没有进行任何抵抗就投降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方向决定前途
    齐国灭亡,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国策失误,二是政治腐败。
    我们先说第一个国策失误。
    齐国的国策失误并非仅仅在后期,其中期的国策就曾有过重大失误。齐湣王初年,齐国的国力还相当强大。但是,此时的齐湣王对攻灭宋国早已按捺不住。宋国濒临齐国,都城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如果攻占了宋国,齐国的领土将会大大增加。此时的宋国国君宋康王,暴虐无道,人称“桀宋”,“桀”是暴虐之君的谥号,可见当时宋国百姓对宋康王极端不满。
    苏秦为了削弱齐国,竭力怂恿齐湣王灭宋。齐湣王听信了苏秦的蛊惑,对灭宋更是充满了希望。于是,齐国寻找时机,趁五国攻秦之际,独灭宋国。
    齐国灭宋引发了各诸侯国的不满。这时,苏秦又来到齐国的世仇燕国,对燕昭王说:齐湣王南攻楚国五年,耗尽了齐国的储备。西与秦战三年,民力用尽,军队疲敝。苏秦的目的无非是想激起燕昭王伐齐的欲望,实际上不用秦国离间燕昭王,此时的燕昭王也要报齐亡燕之仇了,更何况再有苏秦的游说。
    齐湣王只考虑灭宋之后的既得利益和疆域扩展,却没有充分考虑灭宋可能带来的种种后果。战国中后期,天下统一大势渐趋明晰。各国都不愿意看到某一国家特别强大,以至发展成为灭亡六国统一天下的诸侯国,合纵连横的策略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
    合纵连横主要是针对秦国,因为秦国对六国的威胁最大。但是,合纵连横并非仅仅针对秦国。任何一个诸侯国一旦威胁到他国,都有可能会成为各诸侯国共同的敌人。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齐湣王恰恰触犯了这条大忌,齐国灭宋引发了各国之间力量的不平衡,导致了新一轮的对抗。
    齐闵王齐闵王
    齐湣王趁五国伐秦之机灭了宋国,恰恰给燕国带来了联手伐齐雪耻的借口。所以,从齐湣王灭宋开始,齐国就成为各诸侯国讨伐的对象。秦国想借此机会打击齐国,燕国也想借机报灭国之仇,三晋(韩、赵、魏)对齐湣王独吞宋国也心怀不满。
    总之,齐湣王灭宋使齐国成为众矢之的。齐湣王利用齐威王、齐宣王积累的强大国力,肆意用兵,招致五国伐齐,兵败身亡,并使齐国一落千丈,再也恢复不到五国伐齐前的国力。齐国的最后灭亡已基本成为定局。
    国策是一国的根本大计,与国家的兴亡关系甚大。齐湣王妄自尊大,擅用武力,导致齐国亡国。这是多么大的损失?齐湣王之后,齐襄王有心恢复盛况,又无力回天。
    齐王建接受齐湣王的教训,反其道而行之,“事秦”而不顾天下。齐湣王是滥用武力,齐襄王、齐王建则是坚决不用武力,连保家卫国的武备也不修整,导致齐国大而虚弱,成了一个空架子。所以,齐国的灭亡,首先是齐国的国策有重大失误。
    一个女人的治国之道
    齐国后期奉行的国策叫“事秦谨,与诸侯信”。“事秦谨”,就是恭恭敬敬地对待秦国,不和秦国打仗。制定和执行这个国策的人叫君王后,君王后是一个女人,她曾经执掌齐国国政十几年,比吕后专政还要早得多。但是后人很少提到她,实际上这个女人还是值得一提的。她是从哪儿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我们在“秦灭燕国”中讲到,公元前284年,秦、韩、赵、魏、燕五国联手伐齐。在五国伐齐之战中,齐湣王被杀。齐湣王死后,他的儿子法章为了活命,流落在民间,改名换姓,在一位大夫家中当佣人。这位大夫有一位千金小姐,颇具慧眼,她一眼就看出这个佣人气度不凡,绝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出于爱心,小姐经常偷偷地拿好东西给落难的公子吃,拿好衣服让公子穿。
    人在困窘之时,哪怕是很微小的一点帮助,也会感觉异常温暖。公子法章落难,竟然有小姐出手相救,公子法章自然非常感激小姐。这位小姐不但在生活上照顾公子法章,而且还以身相许,公子法章和大夫小姐的关系自然日益密切。中国古代小说中大量的落难公子与千金小姐的姻缘,看来也不全是文人一厢情愿的凭空捏造。
    齐湣王被杀之后,整个齐国只有莒和即墨两地还被齐国军民坚守着。齐国大臣到处寻找齐湣王的公子,想立其为齐王。公子法章也获悉此事,但是出于担心,他不敢承认自己就是齐湣王的儿子,只是一直关注着事情的进展。后来,公子法章知道齐国大臣是在真心找他,而不是要加害于他,于是他站出来向大家说明他就是齐湣王的儿子,那些大臣经过仔细的辨认,确定了他就是齐湣王的合法继承人。于是公子法章继位,他就是齐襄王。
    公子法章当了齐襄王,那位小姐自然是一步登天,内心别提多高兴了。齐襄王立她为王后,这就是齐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君王后。
    这位王后还生了一个儿子田建。虽然莒大夫的小姐已贵为王后,但是,莒大夫却非常恼怒,他说:不经过媒人而自由恋爱,不是我的孩子应该做的,玷污了我家的门风。于是终生不见自己的女儿。
    不管父亲的态度如何,君王后还是齐襄王的王后。她对父亲的拒不相认深表理解,而且不曾因为父亲不见自己就失了做女儿应有的礼数,她该怎么孝敬父母仍然怎么孝敬,所以,天下的人都夸君王后是个孝女。
    齐襄王在莒地待了五年,大将军田单在即墨(今山东平度)大破燕军,将燕军全部从齐国的土地上驱逐出境。
    田单复国成功之后,立即派人迎接在莒地已继位五年的齐襄王进入齐国国都临淄。可是,齐襄王并不是一位长寿之君,仅仅在位十九年就一命呜呼了。齐襄王去世了,君王后的儿子田建名正言顺地继位,成为齐国最后一位国君。
    《战国策·齐策六》记录了这么一则故事:秦昭襄王曾经派使者给君王后送了一副玉连环,并对君王后说:听说齐国有很多智商很高的人,不知道能否解开这个玉连环。玉连环到底是什么,文献记载不详,但它应当是一种益智玩具,解开它需得用智慧和耐心。但是,君王后看了看玉连环,立即令人拿来一把铁锤,一锤下去,玉连环被砸得粉碎。君王后笑着对秦使说:解开了。秦昭襄王送玉连环,目的大概是要羞辱君王后,但是,君王后却以锤解题。可见,君王后是一个有智慧、有魄力的女主。
    齐王建十六年(前249),君王后病逝。临终之前,她对其子齐王建说:大
    臣中有一人可以重用。齐王建赶快说:请母后把话写下来。君王后说:好。等齐王建准备好了笔和简牍,君王后说:我忘了。
    这位执掌齐国国政长达十五年的女主临终之前为什么欲言又止,史书无载。
    其实,君王后这么一位聪明的女主肯定不会忘掉哪位大臣可堪大任,她之所以最终决定不说出这位大臣的姓名,无非是不想让齐王建重用这位大臣。这是为什么?因为君王后有私心。什么私心呢?君王后死后,她的弟弟后胜为相,掌握了齐国的实权。君王后临终前已料到她死后她的弟弟后胜会掌握齐国国政,她不愿意毁掉后胜的专权。
    君王后慧眼识人,不仅看出落难公子非寻常之人,而且还看出大臣中谁可堪重用;玉连环事件中又表现出她的果敢机智。但是,君王后私心太重。国家大政只能由既有才能又有忠心的大臣掌管,而她却把权力移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同样,在处理六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她的局限也暴露无遗。君王后的视野仅限于此,在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中,她不知道齐国应当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
    齐王建三年(前262),秦、赵长平之战爆发。
    当时,齐、楚两国都要救援赵国。秦国盘算,齐、楚如果是真心援赵,我们就必须退兵;如果他们不是真心救赵,我们就和赵国做生死决战。长平之战打了三年,赵国军粮匮乏,向齐国请求援助,齐王建坐视不救。
    有人劝说齐王建援助赵国,使秦国退兵:如果我们不援赵,坐视不管,秦国一旦灭赵得逞,齐楚两国就危险了。对齐、楚来说,赵国是屏障啊!齐国援赵也是保护自己,因为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就该齐、楚灭亡了,救赵是义举,退秦显威名。仗义救亡,扬威退秦,这种事不做,还能做什么?
    但是,齐王建不听。结果赵国大败于长平。
    长平之战爆发之时,在齐国执掌大权的是君王后。君王后对秦国采取的策略是“事秦谨,与诸侯信”。但是,君王后“事秦谨”是真,“与诸侯信”则是假。因为君王后历经秦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三代秦国国君,这正是秦逐渐称雄天下之时,秦国不断地对六国发动兼并战争。如果君王后“事秦谨”,那么就不可能对其他诸侯“信”。“与诸侯信”必然会激怒秦,怎么再“事秦谨”?“事秦谨”和“与诸侯信”二者本身就是相互矛盾的。
    在这对矛盾之间,君王后选择的只能是“事秦谨”。长平之战齐国拒绝向赵国提供粮食即是明证。
    齐王建毫无政治能力,齐国的整个大权都掌握在相国后胜的手中,后胜非常贪婪。秦国对此了如指掌,便对其重金行贿。秦国行贿不计成本,不仅对后胜大肆行贿,而且对后胜的门客也大肆行贿,接受了秦国大量金钱的后胜和后胜的门客们,都劝齐王建不要与秦国开战,不要帮助其他五国。齐王建整天处在这么一批人的包围之中,毫无建树和主见。
    在一帮投降派的极力怂恿下,齐王建甚至想去朝见秦王。这件事被位雍门司马知道了,他问齐王建:大家拥立你当齐王,是为了江山社稷呢,还是仅仅为了立王呢?齐王建听后回答:当然是为了江山社稷。这位官员继续发问:既然是为了江山社稷,为什么大王要离开自己的国家而去秦国呢?
    齐王建听了这句话,立即调转车头返回齐国。齐王建虽然在臣子的劝说下未去秦国朝拜秦王,但是,他的国策并没有变,仍然是明哲自保,谨奉秦国。
    即墨大夫听说齐王建听从了雍门司马的劝告,以为齐王建的国策发生了变化,非常兴奋,立即求见齐王建。他对齐王建说:齐地有数千里之广,雄兵数十万之多。韩、赵、魏虽然已经灭亡,但是,不愿亡国的三晋大夫还有数百人聚集在齐地,如果大王给他们十万军队,他们就可以收复韩、赵、魏三国的故地。楚国虽然亡国,但是,不愿亡国的楚国大夫聚集在齐地的也有数百人,假如大王给他们十万军队,他们也可以收复楚地。如果韩、赵、魏、楚各国纷纷复国,齐国的势力立即可以强大起来。我们齐国就可以灭了秦国。
    即墨大夫的话显然有夸大的成分,但是,这是一位齐国官员在秦兵压境的情况下不愿亡国的义举。当然,齐王建根本不会听从即墨大夫的这番话。
    方向选择是大智慧
    从君王后开始,齐国一直奉行“事秦谨”的国策。“事秦谨”,说白了就是不和秦国对抗。君王后与齐王建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国策呢?
    首先是不愿得罪秦国。与齐国“事秦谨”国策相匹配的是秦国的“远交近攻”。范雎入秦之后,秦国开始实行“远交近攻”的国策。齐国和秦国并不搭界,自然成为秦国的“远交”之国。“远交”的好处是不受秦国攻击,但是,“远交”的代价是三晋受到“近攻”。当三晋在秦国连年蚕食下苦苦挣扎之时,齐国倒是相安无事。但是,表面上的安宁实际上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当三晋灭亡之后,这个代价立刻就显露出来。秦国的“远交”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齐国不要援助三晋,让秦国放手削弱并灭亡三晋,可到三晋真正灭亡之日,齐国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其次是秦国的金钱战略。齐国“事秦谨”的国策能够执行数十年之久,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秦国用重金收买了权臣后胜和他的门客,这些拿了好处的蛀虫当然主张“事秦谨”。这样,秦国的金钱贿赂了齐国权臣,误导了齐王建。秦国用于贿赂的这点金钱和得到一个诺大的齐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钱却让后胜及其党羽出卖了齐国。
    最后是五国伐齐的误导。公元前284年,五国伐齐,赵国是参与国之一,齐国对此耿耿于怀,而且汲取了教训。五国既然可以联手灭齐,齐国凭什么还管三晋之事?齐王建不懂得,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尽管复国,但是,齐国的实力已大不如前。此时只有赵国以一国之力在抵抗秦国的东进,如果赵国再惨败于秦,秦国的东进就无人可挡了。所谓唇亡齿寒,但齐王建还是不救赵,他和执政的君王后完全不懂大局。
    长平之战由于赵国指挥失误,加之军粮严重不足,最终使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灭。从此,齐国再也不能安享赵国抗秦所带来的短暂安宁与和平了。
    齐王建的“事秦谨”政策非常愚蠢。秦国灭了五国之后,兵临齐境,齐王建还幻想当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由于心存这种幻想,所以,他到死都不愿抵抗。
    这是齐国后期国策上的重大失误。国策错误,岂能不亡?
    我们可以看到,齐国中期和后期用的国策,对齐国的生存都是不利的,中期,齐湣王滥用武力,给齐国带来了灾难,导致五国伐齐,齐国从此一蹶不振,而齐国后期,执政的君王后和齐王建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完全不用武力,眼睁睁看着别的国家一个个被秦国消灭,自己直接暴露在强秦的铁蹄之下,加速了齐国的灭亡。可以说齐国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国策失误那么,齐国灭亡还有其他原因吗?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政治腐败。
    齐国和三晋不同。三晋独立之后,都谋求改革,赵武灵王的胡服难射,魏文侯的李悝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都是为了图强。三晋改革的原因非常现实,为了生存。三晋分封为诸侯之后,都处在激烈的争斗之中,韩赵魏三家本身就是晋国六卿之中相互斗争的胜出者,而且,韩、赵、魏三国也都没有齐国广袤的国土、优越的自然条件,这些因素促使韩、赵、魏三国希望通过变法图强获得生存。
    秦国地处西睡,不受中原诸国重视,只有变法图强。才能东进中原。所以,齐国和秦国也不相同。生存的艰难使七雄之中的韩赵、魏、秦相继变法,唯独齐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生存条件的优越使其毫无忧患意识。
    所以,齐国尽管有名相、有名将,也有雄才大略的君王,但是。没有秦国奖励军功的军功爵制,不能用制度保障立功者的利益。即使在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复国,仍然不思进取。君王后和齐王建更是把政治的腐败推向极致。后胜专权,受金误国,这样的政治局面怎么可能应对强秦?
    秦王赢政灭齐是统一战争中的经典战例:不战而屈人之兵。尚有数十万雄兵的齐王建不战而降,使秦王赵政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统一天下。齐国军事家孙武写过一部著名的兵书《孙子兵法》,该书《谋攻》篇有两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国以自己的灭亡印证了齐国孙武的这两句名言,真是历史莫大的讽刺。
    至此,山东六国全部被灭了,这个过程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势如破竹。“秦皇扫六合”,“诸侯尽西来”,“六王毕,因样一”的局面终于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