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生病了,也需要打吊针?
时间:2021-12-30 17:10 作者:qwe 分类: 无
小时候有一篇课文《扁鹊见蔡桓公》,里面有这样一段话:“疾在腠(còu)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
对于“文物医生”,也就是文物保护工作者而言,文物是具有历史生命的个体,而“文物医生”的责任就是竭尽所能地尽早发现文物的病因,并及时对症下药,避免出现“疾病深入骨髓”,无法挽救的结果。
文物生病了该怎么办?
在对文物开展保护修复工作之前,文物已经通过表象告诉“文物医生”哪里出现了问题。而“文物医生”针对“病症”开展一次详细、科学的“诊断”。这就常常需要借助各类科技辅助手段,比如显微镜、X光、红紫外照相等,给文物做一次全面“体检”,必要时还需要取“病灶”处样本进行进一步的实验室分析,确定“疾病”类型。最后,文物哪里出现了“健康问题”以及这些“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就会反映在“体检报告”里面,这份“体检报告”将会成为“开药方”、“实施治疗”的必要科学依据,最后也会存入属于这件文物“病人”的“治疗档案”中。
对石像文物的专家会诊
对于文物来说,它的疾病被称之为“病害”。“文物医生”首先要对出现病害的文物本体进行会诊,了解清楚文物病害的位置、范围、严重程度、病害成因等,然后制定具体的保护修复方案,上报到有关部门,经专家进一步论证通过后,方可实施。每一步都要严格操作,确保文物安全。整个前期调查、会诊分析结果以及后期开展的保护修复工作都要形成一份文物保护修复档案,并妥善保存。
文物的病害以及如何“对症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