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病因有哪些
时间:2022-1-23 00:32 作者:清歌 分类: 无
肺栓塞多源于小腿或盆腔深静脉内的血栓,从而引起的一支或多支肺动脉闭塞。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静脉回流障碍、内膜损伤和功能不全,尤其是血液高凝状态。
主要病因
血栓来源
几乎所有肺栓塞的栓子均起源于腿部或盆腔深静脉,也可源于手臂静脉或胸部中央静脉,形成后经静脉系统和右心到达肺动脉,引起一支或多支肺血管部分或全部阻塞。
非血栓来源
空气栓塞
大量空气进入体循环静脉或右心室,随后进入肺动脉,可发生肺流出道梗阻,致患者迅速死亡。主要原因包括手术、钝伤、静脉导管未封闭,也可为插入或移除中心静脉导管过程中存在操作失误缘故。此外,潜水后快速减压可导致肺循环内大量微气泡的形成,从而可导致内皮损伤、低氧血症、弥散性渗出,即动脉气体栓塞。
脂肪栓塞
脂肪或骨髓颗粒在进入体循环静脉后,进一步到达肺动脉所致,多见于长骨骨折、骨科手术、镰状细胞危象患者所发生的微血管阻塞或骨髓坏死,少见原因为自身或经静脉给予的血清脂质毒性改变。
羊水栓塞
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经母体静脉进入母体肺动脉系统所致,多发生于产妇或产前有相关子宫操作者,后者少见。
感染性栓塞
为感染性物质栓塞于肺所致,多见于静脉毒品注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或感染性血栓性静脉炎等。
异物栓塞
为颗粒物质进入肺动脉系统所致,多见于静脉注射无机物,如海洛因使用者所注入的滑石粉或精神异常病人所注射的汞元素。
肿瘤栓塞
为恶性肿瘤的少见并发症,多见于腺癌、肿瘤细胞自脏器脱落进入体循环静脉和肺动脉系统,在此定位、增殖而阻塞血流。
流行病学
肺栓塞的发病率为117/10万人年,每年约有35万人发生肺栓塞,约8.5万人因肺栓塞而死亡,主要发生于成人。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的肺栓塞诊疗水平明显提高,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从1997年的25.1%下降到2016年的3.9%。
我国妇女在无预防措施手术后的患病率达9.2%~15.6%。
好发人群
高龄,年龄>60岁。
慢性房颤、下肢瘫痪、卒中患者。
有骨盆、髋部或小腿等外伤史或近期手术史。
妊娠或分娩后妇女。
吸烟、肥胖、不活动者。
外源性雌孕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使用史。
肺炎、败血症患者。
骨髓增生性疾病、高黏滞血症、肾病综合征患者。
诱发因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相关因素
如久坐或分娩后久卧,下肢静脉的回流需要肌肉的收缩来助力,久坐、久外不动使下肢肌肉收缩减少,于是静脉的血液流速减坡,容易诱发栓塞。
内皮损伤或功能障碍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肺栓塞的第一要素,静脉血栓栓塞和血栓形成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特征,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系统内皮细胞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容易诱发肺栓塞。
潜在高凝、易栓状态
如肿瘤因素、患者因素和肿瘤治疗相关因素通过多种机制破坏机体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的平衡,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或易栓状态,促进了肺栓塞的形成。
创伤、手术
如颅脑创伤患者手术后易发生肺栓塞,除了与静脉壁受损、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外,也与手术时间较长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