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就医需注意什么?

时间:2022-1-23 00:40     作者:清歌     分类:


高血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控制血压、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极其重要,尤其对于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对于疑似患者更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就医指征
对于高危人群,定期体检非常有必要,重视体检中的血压检查。无论是不是高危人群,一旦体检中出现血压升高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在体检或其他情况下发现血压增高,并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疲倦不安、心率失常等时,应及时就医。
已经确诊高血压的患者,若其它脏器损害出现相应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不适反应或并发症,可到相应科室就诊,如神经内科。
医生询问病情
因为什么来就诊的?
血压高是一过性还是持续的?
目前都有什么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是否有以下症状?(如耳鸣、后颈部不适、失眠、泌尿系统相关症状等)
既往有无其他病史、家族史?
需要做的检查
高血压常常合并多种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临床伴随疾病。因此,为尽早发现靶器官损伤、早期干预、早期获益,应尽早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全面评估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通常指南推荐的检查项目如下:
血液生化检查
测定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尿酸、肌酐、血钾等常规检查,必要时可进行一些特殊检查,如血液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儿茶酚胺等。
尿液分析
检测尿比重、pH、尿蛋白、尿微量蛋白和肌酐含量,计算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心电图
可诊断高血压患者是否合并左心室肥厚、左心房负荷过重和心律失常。
超声心动图
诊断左心室肥厚比心电图更敏感,并可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还可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功能,包括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病变与主动脉、冠状动脉等全身重要血管病变有着很好的相关性,颈动脉为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其硬化病变的出现往往早于冠状动脉及主动脉,而颈部动脉位置表浅,便于超声检查,是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对于高血压患者早期靶器官损伤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脉搏波传导速度和踝臂指数
动脉硬化早期仅仅表现为动脉弹性降低、顺应性降低、僵硬度增加,先于疾病临床症状的出现。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增快,说明动脉僵硬度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PWV可以很好地反映大动脉的弹性,PWV越快,动脉的弹性越差,僵硬度越高。踝臂指数(ABI)与大动脉弹性、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程度有良好相关性,ABI<0.9提示下肢动脉有狭窄可能。
眼底检查
可发现眼底血管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前者包括动脉变细、扭曲、反光增强、交叉压迫和动静脉比例降低,后者包括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等。高血压患者的眼底改变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相关。
血压检查
要求受试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后开始测量坐位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医用电子血压计,首诊时应测量双臂的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作为测量的上臂。测量血压时,应相隔1~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其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3分钟时测量。
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降压药物,血压虽然低于140/90mmHg,也诊断为高血压。
鉴别诊断
高血压诊断明确,如遇其他疾病引起的高压症状应根据具体情况,咨询医生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