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性心肌病就医注意事项
时间:2022-1-23 00:54 作者:清歌 分类: 无
扩张型心肌病多起病隐匿,在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症状时才检查发现,少数患者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因健康检查、其他疾病就诊或因直系亲属中发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而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发现。患者在明确诊断之后的病程中,可在各种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而急性加重,并且随时有猝死危险,所以在有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就医指征
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时呼吸困难、心悸、乏力等左心衰竭的表现,或有肝大、腹胀、周围水肿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出现心悸、头晕、黑蒙、胸痛等心律失常、心绞痛的表现时,需及时就医。
就诊科室
患者优先去心血管内科就诊。
如反复发生严重心力衰竭、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心脏移植,到相应科室如心外科就诊。
医生询问病情
是否有如下症状?(如呼吸困难、气急、乏力、头晕、心悸等)
以上症状持续多长时间?
是否治疗过,服用什么药物?
是否有高血压、先心病、瓣膜病、冠心病等病史?
既往有没有其他病史?
需要做的检查
查体
心脏扩大,可有抬举性搏动,心浊音界扩大,第一心音减弱,常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多呈奔马律。由心腔扩张引起相对性二、三尖瓣关闭不全时,于二、三尖瓣听诊区可分别听到收缩期杂音。脉搏常较弱,交替脉的出现提示左心衰竭,心力衰竭时两肺基底部可有湿啰音。
胸部X线
呈现以左心室扩大为主的心影增大,心胸比>0.5,可有肺淤血、肺水肿、胸腔积液等征象。
心电图
常表现为心房颤动或房室传导阻滞或其他各种复杂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改变,窄而深的病理性Q波,后者与心肌纤维化有关。
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或双侧心腔普遍扩大,成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常>60mm,最大可达80mm,室壁变薄,心室弥漫性运动减弱,部分表现为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运动减弱,可有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射血分数降低。
核素心血池显像
可见心腔明显扩大,心室弥漫性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
心导管检査和选择性心血管造影
左心导管检査可发现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右心导管检査可见右心房压、右心室压、肺动脉压和肺毛细血管楔压増高。左心室造影可见左心室明显扩大,弥漫性运动减弱,并可测得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
心内膜心肌活组织检査
用心肌活检钳从右心室或左心室取出心内膜下心肌活组织,组织学检査可见心肌细胞肥大、变性、间质纤维化。
实验室检查
血生化、甲状腺功能、免疫抗体测定、心肌酶学等检查,可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因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心室收缩功能减低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常有心律失常,可发生栓塞和猝死等并发症。
心脏扩大,X线检查心胸比>0.5,超声心动图示全心扩大,尤以左心室扩大为显,左室舒张末内径>2.7cm/m2,心脏可呈球形。
心室收缩功能减低。超声心动图检测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射血分数小于正常值。
必须排除其他心肌病,包括缺血性心肌病、围生期心肌病、酒精性心肌病、心动过速性心肌病、放射性心肌病、代谢性和内分泌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淀粉样变性、糖尿病等所致的心肌病;遗传家族型神经肌肉障碍所致的心肌病;全身系统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所致的心肌病等,才可诊断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鉴别诊断
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
冠心病常发生于中老年人,多在40岁以后发病,且多有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多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病史。
冠心病心衰以左心衰表现为主,从出现充血性左心衰到发展为全心衰需较长时间(通常需数年);心电图多有动态变化和导联选择性的心肌缺血型ST-T改变,心肌梗死性的病理性Q波,宽度多大于0.04秒。
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和左心房扩大,左心室局限性变薄或节段性运动异常;冠心病对抗心肌缺血的药物治疗反应比心肌病好;冠状动脉造影可确立冠心病诊断。
病毒性心肌炎
常在上呼吸道感染或腹泻等病毒感染后1~3周内发病,急性期表现为心脏轻中度扩大、第一心音减弱、奔马律、心力衰竭;心电图有严重心律失常和心肌受损改变。
急性期有心肌酶谱升高或肌钙蛋白阳性;病毒性心肌炎病程<6个月,病毒学检査、抗病毒血清学检査有助于诊断。
心包积液
有引起心包积液原发病的表现。
心界向双侧扩大呈烧瓶样改变,心尖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第一心音遥远,可有心脏压塞表现,如颈静脉怒张、血压下降和奇脉,常无心脏杂音和奔马律。
心电图有心包积液的动态序列表现,但无心脏肥大、异常Q波及各种复杂的心律失常。
X线示心脏双侧正常弓弧消失,其外形随体位变化而变化,心脏搏动明显减弱。
超声心动图易于鉴别心包积液或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