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计师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时间:2022-2-27 09:16     作者:!admin     分类:


设计师的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根据我多年的设计经验,优秀设计师要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的素养。
一是共情能力;二是专注与严谨;三是审美。
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是否所有设计项目的核心需求都是一样的?」。
如果你接了一个 100 平米的公寓户型 20 万的预算,和同样一个 100 平米的户型 50 万的预算,它的核心需求是什么?又或者让你设计一个 100 平米的公寓和一个 500 平的别墅。它的核心需求又是什么?
很明显,业主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核心需求,所以设计的出发点也会存在很大差异。但这是否就意味着,针对不同的项目设计的本质也会存在核心的区别呢?我的答案是 NO。
1、设计的本质是什么?
设计的本质是什么?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解释去定义设计的本质,但我认为所有项目设计的本质应该是一样的。目前,业界对「设计」最宽泛的定义是:对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
举例来说:
假如我们以家装预算来进行分析。首先分为三个层次:低预算(装修成本 2500 元/平)、中等预算(8000 元/平以下)、中高预算(1 万元/平米 以上)。
那么,在低预算前提下,对应的需求就是:刚需、硬性功能、常规家具、部分个性化装饰。
而中等预算所对应需求是:设备功能更完善(中央空调、新风、暖气、部分智能家居)、更高的舒适度、更个性的装饰、对美观的更高要求、更人性化的动线设计及空间规划、更个性的居住体验和更高的舒适度。
中高预算对应的需求则是:在中等预算需求上升级,对设计和施工的要求及细节更高,除了美感还需要考虑艺术性,可能会摒弃一些常规家庭的生活方式,比如普通家庭装修时需要考虑美观和怎么方便清洁整理之间的平衡,这类需求可以用家政、保洁阿姨代为整理和清洁,可以弱化因为太难打扫带来的「负面」,转而更追求美观。比如开放式的柜体、更多装饰性的物件等等。
以上这三种都是「对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
只是区别在于,不同的业主具有不同的需求、生活习惯、爱好、家庭成员。这个过程,可以是设计师、也可以是业主、或者任何人,通过构想从而进行详细规划,然后推敲、验证、定稿。
当中,如果是机械化的重复,就不是设计,而是生产,比如反复绘图的是绘图员。真正的设计,是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
如果是设计师来做,他可以通过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构想、进行规划、反复验证、付出实践、最终定稿,然后再下一个项目不断迭代循环更新创造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强调设计师自身的专业知识、经验、生活阅历、沟通能力、情商、创造力、同理心、社会知识面以及实践经验等。
前几年,设计圈儿流行这么一种观点,找设计师 = 解决问题。比如业主不知道怎么进行户型规划、不知道怎么搭配软装、不知道怎么完善功能、不知道买多大家具等等,这些是业主想要完善居住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如果只是为了解决这些浅层次的问题,其实用不着设计师,在装修行业待过十年八年的从业者应该都能解决,他用多年积累的经验就足以应付,跟设计比起来好像缺乏了些许「创造力」,所以,这种理念貌似存在漏洞。
现在,很多设计师认为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需求」。有些需求是业主自己提出来的,但更多的是需要设计师在沟通设计过程中去发现、挖掘和整理。
所以,设计师并不是看起来只需要会画图就行那么简单。
2、作为一个设计师需要哪些能力?
首先,设计师需要会画图,不论是手绘还是软件绘。套用一句经典的话来说就是:会画图的不一定是设计师,但设计就一定要会画图。只有会画图的设计师才会设计。
其次,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试想,你跟业主沟通不能很清晰简短的表达描述你的意思,你也不能很明确地理解业主的意思,那基本就没办法做。而且,你可能没办法让所有业主都站在你的角度来理解你,只能你想办法去理解所有人。
第三、情商。商业设计与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艺术创作可以只需要表达自己的内心(主观思想),而商业设计就需要达到满足一定需求。并且,你在设计项目实施的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接更多的人,现场的工长、施工的师傅、材料上、安装师傅等等,没有点情商和处事能力怎么行。
第四、经验。所谓经验,即是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信息。就是当你没有参与过足够数量的项目,很难积累起对实际项目操作的认知,没有足够的经验能应用到实际的项目中,也会导致项目出现很多问题。
第五、生活阅历。设计这个职业跟程序员的区别就在于,程序员可以天天对着电脑当你对这些代码应用的得心应手时,可以无视外界的其他。但是设计师需要对很多生活细节有很强的敏感度,这些都是创作的灵感源泉。
比如,是否见过很多人,去过很多地方,了解过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最新的材料、工艺、潮品,住过 20 元一晚的招待所到五星级酒店,读过很多书,听过很多故事,哪怕你刷过很多知乎问题也好啊,这些我会在后面详细说。
第六、除了这些,可能还需要一定学习能力,能做到自律,能坚持底线等等。
很多设计师因为刚开始太过「趋利」,所以容易走很多弯路。
设计师就像律师一样,当你没有足够的「底气」来支撑你「变现」时,过早的「变现」就变成了透支。基础不牢,起点很低,同时,还很容易就达到了天花板。不往高端做的设计师,是没有任何所谓「前途」的,但不是人人都能走到高端那一步。
我很喜欢的一句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就是说,潜伏得越久的鸟,会飞得越高;花朵盛开得越早,凋谢得也会越快。知道了这个道理,就不必为怀才不遇而忧愁,就可以消除急躁求进的想法。
3、怎么理解设计师所需要的经验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首先下个定义,我们把设计需要实现的功能叫做内容,把设计师的创作力叫做形式表现。
内容,很好理解,就是设计过程中实现的功能:比如房间的布局摆放、沙发的尺寸、中央空调、暖气的位置、灯怎么控制、是否干湿分区、地砖怎拼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关于功能的、摆放的、使用的、控制的东西。
形式表现,我认为是设计师的意识形态的判断和设计师的自我表现。意识形态的判断就是,是否漂亮、颜色是否好看、样式是否喜欢等等;设计师的自我表现就是用什么造型、线条来表达抽象的想法,用线条或木头来表达什么样的理念或者思想等等。
那么通过内容和形式我们能得到一种对应关系,内容越完善就意味着设计师经验约丰富,不然就会有很多内容上的缺陷。而设计师的个人素养越高,创作力越强,那形式的表现就约丰富或者约充分,能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设计师的想法或设计理念。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很简单的公式:内容完善 = 经验丰富,形式 = 设计师个人整体素养。
所以,你也可以把设计过程理解成内容与形式的交融关系。
对于刚入行,或者想入行的同学,我想说的是,设计师其实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沉淀,如果你想五年之内就开始「挣大钱」,成为知名设计师,基本是不现实的。每个设计师最强的竞争力是自己本身,但最大的短板也有可能是设计师本身。设计师最大的障碍是慢慢陷入瓶颈和思维固化,所以要不停的学习和成长。
设计师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一名设计师的「瓶颈」不应该被限制在创作和绘图里。
我知道,有些人追求设计师这个职业可能是感觉「挣钱多」「有逼格」和「好像很有范儿的样子」。
毕竟包括我以前也会认为,设计师的状态就应该是偶尔「贫穷」的时候接一两个项目,每个项目都专注自己的创作和设计。画图是应该有了灵感,而不是因为不得不「挣钱」。
可真正能做到「随心所欲」的选择设计项目的设计师,那都是万分之一的佼佼者。
我想说,作为一名设计师或准备成为一名设计师的基本「素质」远远不是会 CAD 这么简单。技术层面的东西往往是最容易学会的,而思维层面的东西确最容易被忽略。
一、共情能力
首先,做设计需要极强的共情能力。设计是「对人造事物的构想与规划」,那么基于此设计师的设计流程应该是:「沟通——理解——构想——反馈——调整——规划落地」。所谓的「共情」就是需要我们有丰富的阅历、良好的沟通及理解能力,来作为彼此交谈及信息理解的基础。所以,不论是手绘图、设计图、设计提案、效果图都是我们作为彼此更容易理解的媒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