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为什么害贾家
时间:2022-5-31 11:47 作者:!admin 分类: 无
贾雨村为什么害贾家
贾雨村是红楼梦中贯穿首尾的线索型人物,读者对他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新官上任烧的最卑劣的头把火----香菱拐卖案。
在这个事件中,贾雨村在门子的怂恿下,见危不帮,把恩人家丢失的女儿生生的推进了火坑,自行贴上了忘恩负义的标签。
在最后的贾府被抄中,贾雨村更是不念往昔推荐提携之恩,不递好言,反而落井下石、煽风点火,再次把他恩将仇报的卑劣嘴脸充分展示。
那么,贾雨村为什么会如此的恩将仇报呢?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从家庭出身来看。
贾雨村虽是诗书仕宦之族,但是“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家道中落的贾雨村,在家乡势单力薄,生计困难,只得背井离乡,成为寄居在葫芦庙里的一个穷儒。
曾经穷困潦倒的贾雨村,一旦飞黄腾达尝到了锦衣玉食的甜头,在面临道义良知和荣华富贵的双重选择时,天平不免会倾向于荣华富贵,因为他实在不想被打回原形,再次过上吃糠咽菜敝巾旧服的日子。
于是,知恩不报、恩将仇报成了他的自动选择,所以在明知被拐卖的女子是恩公丢失的女儿时,他自然选择的是得罪不起的薛家了,甄士隐当年的恩情在他的脑海中已经被按下了删除键。
二、从性格品质看。
贾雨村性格自私,品质不良,不知感恩。在借居葫芦庙接受甄士隐资助的银两和冬衣之后,“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侠肝义胆的甄士隐
“因思昨夜之事,意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都,使雨村投谒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请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
如果不谢银两和冬衣之举是不懂礼数的话,贾雨村接受资助之后的不辞而别,便为他以后的知恩不报、恩将仇报埋下了伏笔。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他上任不久,狐狸的尾巴便露了出来,遭到同僚们的参奏以致革职。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生情狡猾,擅纂礼仪,且沽清正之名,而暗结虎狼之属,致使地方多事,民命不堪等语”。
德不正,难配其位;品不洁,难成君子。心术不正、屡次恩将仇报的贾雨村终究落了个“褫籍为民”的悲惨下场,也是他应得的。
三、从心理特性来看。
俗话说:斤米养恩人,斗米养仇人。当你用一斤米帮助了一个饥饿的人的时候,他会对你心存感激。当你帮助他到一斗米的时候,他已经不再感恩了,而是仇恨施舍者的优势,让他处于被施舍者的心理劣势,他会产生不平衡感和挫败感。
被穷困折磨过的贾雨村是一个志向抱负很高的人,他觉得自己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苦未逢时。 他在甄家、林家和贾家的帮助下,小小地实现了“人间万姓仰头看”的目标,终于可以不用再仰视别人。
自卑又自负想他需要别人去仰视,他去扮演施舍者的角色,来满足他当年潦倒时接受施舍的不甘、不平衡的心理。所以,贾府被炒时,他扭曲的心理是希望贾府更惨一点,再由他来俯视、来“施米”,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如此他怎会帮助贾府渡过难关呢?
四、从社会风气来看。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中,人走茶凉、拜高踩低的风气盛行。贾府在“白玉为堂金作马”之时,死了一个少奶奶秦可卿,就有六公送葬、四王路祭、不胜枚数的王公子孙跟着,场面壮观,人气爆棚。
而在被抄时,自己的女婿孙绍祖(迎春的丈夫)连忙派人到贾府,不是来嘘寒问暖的,而是来要五千两的欠账的,何其悲哀,何其荒唐。
何况贾雨村亦非良善之辈,其仕途几经波折,早已练就了一幅脸厚心黑的肚肠,礼义廉耻早就抛之脑后了,他的官场规则是“大丈夫相时而动、趋吉避凶者为君子”。
在他被革职时“那雨村心中虽十分惭恨,却面上全无一点怨色,仍是嘻笑自若”。为被抄的贾家施以援手,势必会影响他的官运,他断然不会再次将自涉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