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假”蟹横行建议从三个方面加强规范管理

时间:2021-10-20 15:15     作者:lisa     分类:


作为“网红”级产品,每到金秋时节,阳澄湖大闸蟹总吸引着众多资深吃货。今年阳澄湖大闸蟹开捕时间定在了9月22日,如今尚未开捕,“阳澄湖大闸蟹”却先上了货架,并成为趋之若鹜“疯抢”的对象。该现象反映了当前炙手可热的“阳澄湖大闸蟹”经济背后,暴漏了市场监管的缺失和不足,值得关注和反思。一、存在问题1.畸形消费观深度作祟,哄抬蟹价。阳澄湖大闸蟹养殖范围有限,单线供应上海市3天就能吃完,因此市面上绝大部分打着“阳澄湖”旗号的大闸蟹基本都是假货。“假阳澄湖大闸蟹”仍然趋之若鹜,除了消费者识别能力低,难以辨别大闸蟹“血统”外,虚荣消费心理、攀比式请客送礼等等,是“假阳澄湖”泛滥的缘由之一。部分消费者认为送螃蟹就得送个名号,不送“阳澄湖”就是没面子,没花心思,使宁可错爱不愿错过成为普遍现象,因此炒热“阳澄湖大闸蟹”,造成螃蟹市场紊乱。数据显示,真实市值只有3亿元的阳澄湖大闸蟹,市场上的总营销额能达到300亿。2.产业链源头参与造假,假蟹成灾。在尚未到开湖捕蟹之际,阳澄湖一蟹难求,极度不平衡的市场供求关系,导致源头商家嗅到畸形商机。大到阳澄湖大闸蟹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企业,小到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声称自产自销的农家乐,甚至承包了蟹塘的蟹农,都参与到了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利益链中。不法商贩通过“草酸”及“柠檬酸”等化学药水,将蟹肚洗白,以假乱真。阳澄湖大闸蟹防伪锁扣由国家地理产品标识办公室统一发放,每家蟹农一亩养殖基地可领大约300个,有的熟客买蟹不需要“蟹指”,一些经销商或蟹农将富余就以0.5元至1元不等的价格批发出售假冒防伪锁扣,建立配套呼叫中心、电话专线进行验证,将外地蟹运阳澄湖套上金字招牌后,到终端零售市场价格能翻十倍……泛滥的造假,养殖水质、激素水平、重金属含量、蛋白质含量成为监管空白,导致人体危害、食品安全潜在风险增加。3.预付式消费风头正劲,滋生腐败。“纸螃蟹”即大闸蟹礼品卡成为当下中秋、国庆市场的主打礼品,预付式的经营方式,让原来不易保存和运送的螃蟹,变成了可以随时提取的“期货”,而“买的不吃、吃的不买”已经成为近年中秋蟹卡市场上的“公关”载体。由于“蟹券”收礼隐蔽,而且转赠、兑现也轻松。据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调查,近年来查处的党员干部、公职人员违规收受螃蟹和“纸螃蟹”的案例不在少数,侧面反映了当前的腐败逐渐“常情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蟹卡”还存在非法谋利现象,厂家仅凭这张自己印的“纸”,层层流通转回自己手中,就可以赚取相当于券面面值20%的真金白银。二、有关建议1.加大监管力度,依法打击非法行为。借“蟹券”创新产业发展本无可厚非,但“螃蟹券”俨然成为“虚拟经济”的新变种,借此送礼行贿“销售潜规则”盛行,行业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和予以打击。建议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充分发挥群众、媒体等监督,把围绕“纸螃蟹”产生的作风和腐败问题查处到位,对明里暗里纵容“纸螃蟹”横行公开曝光。2.统筹品牌意识,引导高质量养殖。阳澄湖大闸蟹已经形成中国大闸蟹的原产地域品牌,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权威性以及议价能力。其他产区的大闸蟹质量虽与阳澄湖大闸蟹差距不大,但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品牌效应。建议主管行业协会统筹蟹农品牌意识,通过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大型展览会、交易会并自主开展大型水产品推介会宣传推广本地大闸蟹品牌,提升产品口碑和市场竞争力,使更多外地中小养殖户依附龙头抱团发展。3.优化消费环境,严防网红经济泡沫。“阳澄湖大闸蟹”背后虚假宣传泛滥、注水注药、过渡捆绑、假冒防伪锁扣等问题大量存在,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及市场健康的运营环境造成冲击和挑战。建议从改善和优化营商环境角度,增强风险意识,严把监管关口,行业主管部门整体联动,督促大闸蟹经销商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法定义务,着力构建一个有利于消费者、投资者的商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