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信息疫情”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感染”的“重灾区”
时间:2021-10-20 15:16 作者:lisa 分类: 无
基层反映:“信息疫情”成为新冠肺炎疫情病毒“感染”的“重灾区” 需亟待关注为有效抗击疫情,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全国各地各部门重视强化数据共享,推进信息公开。信息公开透明成为一剂战“疫”良药。但是,“信息疫情”在应急状态下暴露出一系列不足与短板,损害到诸多相关者的利益,使疫情防控工作难度增加。一、存在问题(一)制造公众恐慌,导致盲目跟风。疫情网络信息超载、真假信息共振,公众对于疫情信息的关切程度比以往更高,对官媒发布的涉疫新闻过分解读、误读,深刻影响民众对相关药品的消费心理。为敦促相关病患及时就医,避免潜在的新冠肺炎疑似病患“自我医治”延误病情,曾一段时间内全国多地发布通知,要求所有药店实名登记购买各类退烧药、感冒药甚至暂停销售治疗发热、咳嗽的药品。然而此消息一出,立刻引发群众恐慌,马上开启抢购模式,除了口罩、酒精相继脱销,维生素C、板蓝根等药品也被人为哄抬抢购。广西当日销售白云山板蓝根系列产品达25万包,白云山公司当天市值一天飙升100亿元。同时,“嚼槟榔能抵抗疫情”“洋葱可以吸附病菌”“双黄连口服液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吃益生菌能防治新冠肺炎”的消息引发全网沸腾。这些普通的食品、药品一时间被神化,随后双黄连口服液线上线下同步宣告售罄,连兽医用药、双黄莲蓉月饼、双黄连牙膏也被掏了库存。然而买回来的药品具体对应什么症状、有哪些禁忌、如何服用,很多人完全不清楚。不少医药电商、药店甚至借机“花式涨价”,大发“国难财”。0.85元/包的一次性口罩(10个装),从日常3元/包的售价大幅提价到20元/包,进价为200元/盒的3M牌8511CN型口罩(十只装),大幅提价到850元/盒对外销售,甚至搞起“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公开宣布无口罩卖,人为制造恐慌,再极不情愿地用高价出售,给疫情防控工作造成了严重干扰。(二)引发恶意攻击,触发网络暴力。随着国内多省市再现本土疫情,公众再起恐惧和不安,这种情绪也直接导致了公众在接收到各类信息时常常感到愤怒,并以此盲目表达意见,导致舆情事件中的主角成为众矢之的。如2020年12月,确诊后的“成都女孩”因常规的流调信息披露,在网友跑偏的视角下被贴上了“确诊患者+年轻女孩+无业+玩转酒吧”的标签,2021年8月,武汉本次疫情的首例确诊病例唐某,经网络发酵被戏称“武汉海王”,并接受着各种不明来历人士的电话轰炸和短信“问候”,这无疑是对本就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造成了二次伤害。更有代表性的是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的“训诫风波”。有网友表示,一个敢说实话的医生就这样被定义为“造谣者”,如果一开始好好聆听这位医生的声音,疫情不会严重至此;公安机关需要给李文亮医生道歉,疫情扩散祸害全国人民,“训诫”让疫情没有及时得到上报。甚至有部分网友开始网络人肉和攻击主持训诫的警察,这种攻击在李文亮医生也因感染病毒后牺牲时达到了顶峰。在疫情中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如明星捐款过少、归国华侨等事件的主角都被公众在网络上批判得体无完肤,道德绑架和网络暴力泛滥,甚至影响到了现实社会。当事人的精神、心理,甚至是身体都可能受到严重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发酵成社会事件,使公众的情绪更加紧张,更不利于疫情防控的大局。(三)产生质疑心理,加剧信任危机。在“后真相”时代,信息的公信力和权威性面临巨大挑战。在自媒体铺天盖地的信息碎片的冲击下,公众渴求真相的迫切心理容易被情绪左右,质疑公共机构提供的信息,甚至出现逆反情绪,加剧了信任危机。疫情期间,部分自媒体为博取网民关注,获得访问流量,经常报道一些与疫情原因和源头等敏感问题相关的文章,如“源头其实是XX 国?证据曝出……”“新冠疫情源头找到了?“中国隐瞒病情”“真凶”已浮出水面”“某地医院医生、护士感染外逃”等等。这些文章大部分是个人的主观臆断、妄议甚至抹黑,让公众在关注和寻找真相的过程中,不经意地将信任建立在这些看起来“正确”的碎片化信息来源上,导致事实认定,不再去追寻最后的真相。而在自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真相传播的速度慢于谣言,在这种情绪的宣泄情境中,政府机构出场的时候,部分公众已经对他们所认为的事实坚信不疑,习惯性质疑成为了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的主流。如“武汉市慈善总会27亿善款上缴市财政”“寿光捐助的爱心蔬菜被售卖”“城管队员谋私抢蔬菜”“上海华山医院医疗队落地武汉物资被盗”“湖北哄抢江苏医疗支援队的行李物资”等等信息,一度成为微博热搜话题。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对这些信息不自觉地“传谣”,仿佛能够助益爱心物资准确配置、帮助医护人员追回物资。而由此,让舆论产生大量误解和疑惑,更使得网友无法忍受爱心落空的无力和痛心,使得疫情期间社会治理的配合工作难度增加。二、几点建议(一)搭建有效互动平台,针对公众诉求,加强情感认同、行动回应和制度规范。作为治理网络暴力的主体,在信息传播速度比病毒更快的全媒体时代,上级政府部门要搭建好行之有效的联络沟通平台,利用专门处理疑问信息的平台,如市长热线、政府邮箱等,公众的求证、投诉要及时予以回复。同时,加强技术与制度的融合,要把媒体、各类平台、高新技术各方的努力整合起来,充分研究预判出舆情事件的传播态势,提升网络信息与舆情传播新动向治理能力,不断健全完善信息监管机制,规范和引导新闻报道回归真相,消减互联网对疫情信息风险传播与舆论危机放大效应,斩断类似事件发生的根源,避免网络暴力失控。同时,应推进自媒体的实名制,注意有关抗疫报道的策略和技巧,减少宣传性色彩与说教式传播。(二)打造新媒体主流,提升媒介素养,增强公众信息疫情免疫力。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一方面,上级政府部门应拓宽信息的发布渠道,牵头互联网和媒介公司,利用政府权威性,准确地公布疫情实时动态,抢占疫情信息战场先机,披露疫情信息事实真相;聚合防疫、公共卫生及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以权威及专业的姿态重塑公信力,对疫情信息流进行权威过滤与解读。另一方面,官方媒体应充分考虑到公众多角度、多面向的信息需求,致力于调查取证,实事求是地发掘和传播事实;拓宽媒体报道的范围,更多地做证明和检验事实的工作,平复公众情绪,不断接近公众所需要的真相,不能只管发布不管流量,弥合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之间的空隙。(三)技术创新赋能,完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屏障,回归网络理性。顺应大数据网络全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推进网络信息安全尖端技术攻关与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适时更新、升级信息基础设施、终端设备功能、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硬件和软件系统,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核查检测,夯实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在采集公布个人信息时要“把好关”,构筑牢固的网络信息安全技术“防火墙”。保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