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却没有被彻底架空,原因是什么?

时间:2022-7-19 09:34     作者:!admin     分类:


万历皇帝长达30年不愿上朝,却没有被彻底架空,原因是什么?
这个问题问得好,这也是历来有关历史研究人员最为关心的问题,万历那么久没有上朝为什么没有被架空?

得益于当时的内阁制度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之后,以内阁大学士行丞相职权,一直到清末都没有恢复。

内阁制仿宋制设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数人,官秩仅五品,为皇帝侍从顾问,无所掌印信,在翰林院履任支俸,此即内阁之滥觞。

到了成祖朱棣即位,于当年(1402)八月和九月,特简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人文渊阁当直,参预机密重务。因文渊阁地处内廷,阁臣又常侍皇帝于殿阁之下,故称内阁。其时,专理诏册和制诰,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诸司章奏亦不通过内阁,一切章疏批答皆出自皇帝。紫禁城太和殿入阁诸臣谓之人阁办事,后渐升至学士、大学士。

洪熙时,内阁权力渐重,可以条对皇帝提出的议题,大学士加官至师、保及尚书、侍郎。自后,多以尚书、侍郎授殿阁大学士,六部也逐渐要禀受内阁奉旨而后施行。宣德和正统时,先后设东制敕房和西诰敕房,由中书官掌办文书,是为内阁属吏,阁制始备。皇帝批答内外所上奏疏,始命阁臣拟出意见,用小票墨书贴在各疏面上,谓之条旨或票拟。

然后,由皇帝朱笔批出,谓之批红。大事大疑仍命大臣面议,议定后再传旨处理。英宗以幼龄即位,凡事令内阁议行,票拟遂成定例。内阁以有代言拟旨之责,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之职不同于前代之相,主票拟而不身出与事。明中叶后,大学士主持阁务者称首辅,余称次辅、群辅,朝位班次皆列六卿之上。

嘉靖至万历初,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六部不过奉行而已。明代著名大学士有杨士奇、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其中尤以张居正事功最显。

正统以来,皇帝往往不亲政事,阁票人内,例由司礼监承旨批复,故内阁之权多为宦官所制。隆庆、万历间,阁臣相构,时与司礼监相结,以为助力。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擅政,以内阁为羽翼,内外大权一归宦寺。

这种制度在当时,除了皇帝之外,内阁和言官都存在一定的制约关系,加上当时的文官制度,做什么事都需要出师有名,何为出师有名?那就是皇帝的支持,因此,有内阁首辅可能会专权,但不可能架空皇帝。就算是严蒿也办不到。

万历为何几十年不上朝?
万历从小是在首辅张居正和冯保的呵护和教育之下成长的,从能力上而言,当一个皇帝并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在于多年以来在张、冯二人的严格要求下,其心理应该是走向了极端。

在万历立前已经 有先例,万历的父亲隆庆,在本朝历史上是一个平淡而庸碌的皇帝。在他御宇的五年半时间里,开始还常常举行早朝,但是他本人却对国政毫无所知,临朝时如同木偶,常常让大学士代答其他官员的呈奏。后期的几年里,则索性把这如同具文的早朝也加以免除。君臣之关系保持得相当和谐。

万历登极之初批阅本章,只是按照冯保的指导,把张居正或其他大学士的“票拟”改用朱笔批写就算完成了职责。其中有些本章的批示极为简易,例如“如拟”、“知道了”,简直和练习书法一样。而且按照惯例,皇帝仅仅亲自批写几本,其他的批写,就由司礼监秉笔太监用朱笔代劳。这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张居正死后,万历如同脱缰野马,把张居正和冯保都给清算了。到了1587年,万历皇帝还只有24岁,但登上天子的宝座却已经15年了。

他想废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洵代替皇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被文官们用口水都淹死了,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悒郁寡欢。

因此,万历皇帝用怠工和罢工的方式进行对抗。

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高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使那些文官们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已不再有升迁到最上层的希望。臣僚们抗议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因为他知道,只要在奏本上一加朱批,不论是激烈的驳斥还是冷静的辩说,这些朱批和原来的奏折都要送到给事中的办公室里传抄公布,这就正好中了那批抗议者的下怀,使他们达到了沽名买直的目的而暴露了自己缺乏雍容的气度。最合适的办法就是把这些可恶的奏本留中,即扣押在宫内不加批示。

于是有良心的官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援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官员在忿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究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到他临朝的后期,一个文官自动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已被废革,因为不再有人补缺。

万历的不上朝实际上是什么情况
万历的不上朝只是懒得与他的大臣见面而已,并非完全不理国事。为什么没有人造反或架空万历呢?

万历和他的臣僚熟读诗书,知道经典史籍赞成臣下向无道之君造反。但这无道必须达到桀、纣的程度,即以极端的残暴加之于臣僚和百姓。现在的万历皇帝却并非如此,而且除了不理上述性质的文件以外,他照常批阅其他奏章。

也就是说,他的消极怠工,放弃自己的职责,是有所选择的。他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表示,他是在奉行道家“无为而治”的宗旨。对于这种情况,臣僚们是找不到任何经典中的训示来造反的。所以,不满甚至愤激的情绪尽管不断滋长,却始终没有发展成为“诛独夫”或者“清君侧”的内战。

皇帝的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陷于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来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每到属牛、龙、羊、狗之年,北京的会试、殿试照旧举行;地方官和京官按时的考核也没有废止。

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抽签的方法来决定。吏部把候补人员的名单全部开列,一个官员除了不得出任原籍的地方官或其父子兄弟的上下级以外,他将要出任什么官职,决定的因素不是他的道德或才智,而是出于与事实无关的一根竹签。对于这些例行公事,皇帝照例批准,大多数情况下则由司礼监秉笔太监代作朱批。

这也算是万历年间的一大奇观了!这也是引发大明王朝开始走向灭亡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