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唃厮啰政权的王都青唐城的发展与王城背后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3-4-3 13:38     作者:!admin     分类:


  唃厮啰王城青唐城坐落于湟水谷地内最开阔的地带——西宁盆地之上,拉脊山和达坂山分别矗立于盆地南、北两侧,湟水在此中贯。

  此种南北依山、东西据川的地形条件,使得该地成为不可多得的形胜要地。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水源,使得该地有条件聚集更多的人口,在小范围内扭转了宋代河湟地区游牧为主的生计方式所造成的部族人口分散的局面。

  同时,西宁盆地位于中原-西域之间的孔道之上,且北依祁连山、南傍黄河,在享有东西交通之便的同时,无南北受敌之忧,利于据此地之部族集团势力积聚力量、薄积厚发。

  在唃厮啰到来之前,西宁盆地上无较大的吐蕃军事实力。该盆地可谓是河湟地区宗哥城、邈川城等地之外的难得胜地。唃厮啰及其家族在此地留居后,既摆脱了河湟本土势力的束缚甚至控制,又可充分利用此地宜农宜牧的生产条件、可进可退的地缘优势、易守难攻的防御基础等诸种有利条件,为唃厮啰政权的建立做全面的准备。

  唃厮啰政权建立后,青唐城随之成为王都。与立国的确切时间不明类似,青唐城的具体建城时间亦无从稽考,史家也未曾措意于此。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明道元年(1032)八月辛酉条下的记载推断,青唐城的建成时间应晚于1032年。

  景祐二年(1035),青唐城出现于对李元昊军事行动的记载中,故该城极有可能建于1032-1035年之间。唃厮啰政权晚期,时任右班殿直的李远随宋军进入青唐城,并在《青唐录》中详细记述了该城的全貌,为后人留下了遥想青唐风貌的最重要的一手资料。

  唃厮啰政权解体后,青唐城并未遭到较大的破坏,明初西宁卫的衙署即在其基础上兴建而成,“西宁卫,元末西宁州旧城,废。洪武十九年,长兴侯耿秉文始割旧城之半,改筑城垣,周八里五十六丈”。

  时至今日,明初耿秉文未加利用的南段城墙仍矗立于今西宁市城中区。因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此段400余米的南城墙被命名为“南滩古城”,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唃厮啰政权的都城,青唐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该城不仅是后吐蕃时代吐蕃王朝余绪的都城建筑,还是西宁成为河湟地区中心城市的起点和标志,对于西宁地方的发展有奠基性意义。

  无论是唐、清两代汉藏官员及古伯察、柔克义等近代考察家出入藏大道上的安多枢要,还是近人铭珊以“青唐”代称西宁的表述,都深刻反映了青唐城的深厚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内涵。

  不过,在通行的王朝世系史研究视角下,学人对历任国主的关注远多于王都,这在较丰富的青唐城文献记载的对照下显得尤为突兀。因此,对青唐城相关记述的梳理颇有必要,基本建筑要素(如建造者、建造时间、名称由来和形制特点等)和该城作为都城的文化内涵均值得注意。

  综合文献记载和前人研究成果,笔者注意到,青唐城的建造者和建城时间等基本信息已无余蕴可发,名称由来未得到专门的考察,形制特点方面的讨论因忽略对两种李远《青唐录》文本的考辨而存在较大的分歧,王城背后的文化内涵亦流于泛泛而谈。

  因此,本文择要对“青唐”释名、东西二城与隔城的位置关系和国王、番僧、大部族首领三方博弈在建筑风格上的表现三方面展开探讨,以补充和丰富学界对唃厮啰王城的认识。

  “青唐”之名和青唐城之貌

  从史料记载情况来看,青唐城的释名、形制规模等基本信息并非无迹可寻,部分学人亦有论及。不过,目前关于上述两个方面的论述多为介绍性文字,史料整合和相应的论证尚有深入的余地。

  因此,本文在《安多政教史》中对“青唐”一名的阐释和李远《青唐录》中所记的青唐城全貌之外,增补与“青唐”用法和青唐城发展脉络相关的史料,对前人研究做一些补充和讨论。

  “青唐”释名

  虽然学界普遍承认“青唐”由藏文音译而来,但少有学者对该词的藏汉对音及相关表述展开细致的讨论。基于此,本文关注前人未曾详察的两个方面,梳理藏、汉文文献中有关该词的记载与表述,尽可能地论证“青唐”藏语对音的合理性,并通过探讨宋人对该词的使用情况,理清该词流传的大致脉络。

  虽“青唐”一名鲜见于藏史,但该词在宋代汉文文献中多次出现且具有多重内涵。除以都城名代指唃厮啰政权的用法外,“青唐”二字亦见于“古渭青唐”表述,指古渭寨(今甘肃陇西)的青唐族以及这一区域。

  这两种分别以城为中心和以部族为中心的表述的并存造成了一定的混乱,而前人对该问题的讨论仍有语焉不详之处。汤开建、何威对居于古渭的青唐族展开过溯源式考察,认为该族为迁徙至古渭寨的秦州“丁家族”或“上丁族”。

  对照张方平、韩琦以及吴广成三人对瞎药及其父族属的记载,该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笔者亦主之。不过,汤氏忽略了汉文语境中唃厮啰家族是否亦可被称为“青唐族”这一问题,“青唐成为迁至古渭丁家族的专指”的推论值得商榷。

  与汤氏的研究思路有所不同,笔者重点澄清“上丁族”或“丁家族”到“青唐族”名称转换的具体时间和实际情势,以求从微观层面揭示出更名的真正缘由。

  参照前文提到的三则记载和“如皇祐中筑古渭塞,上丁下丁断绝广吴堡路”可知,在拥立木征之前,瞎药及其父瞎厮铎心应为上丁族首领,前引张方平奏稿中的“青唐族蕃官瞎厮铎心并男瞎药”是就父子二人与木征联合之后而言的。因此,拥立木征为主,很有可能是上丁族改族名的原因。

  一则表明叛宋的决心,相比于“青唐族”,“上丁族”的熟户意味更为明显。二则更有利于以木征为号召,借族名强化其抗宋活动的正当性。因此,“青唐”一词的出现时间要早于“古渭青唐”,后者为前者的衍生表达。

  综上,在宋代汉文文献中,“青唐”多有出现且具有多重内涵,但无论是都城名称、政权代指,还是古渭青唐部族,三种用法均根源于该词背后的王权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