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知而不愠出自哪里

时间:2023-10-16 21:37     作者:!admin     分类:


  “人不知而不愠。”出自于《论语·学而篇》。原句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论语·学而篇》原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⑴子:指有学问、有道德的男子,相当于“先生”。《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⑵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意解释古书。

  ⑶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⑷亦:也是。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⑸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同志为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即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即本此义。

  ⑹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译注者(杨伯峻)嫌牵强,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这一句和《卫灵公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一般的解释为“自己有学问、有道德,别人不知道或不了解。”

  ⑺愠:音运,yùn,恼怒,怨恨。

  ⑻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赏析】

  人不知而不愠,这看似简单的六个字,能解决很多人际关系的问题。

  比如朋友说我宿舍整理得这么精致,过着小资的生活,不像是到基层锻炼。我不生气,只对他说,基层工作的宿舍不是非要破破烂烂,只要行动起来去打理都会焕然一新。

  还有位朋友听我讲营销,听到“卖理念”,他就提醒我不要掉入传销。我不生气,认真地跟他分析,传销是宣扬假大空的理念,贪心、懒惰又妄想在短时间暴富的人才会去信,他们借营销之名行传销之事,其疯狂的违法犯罪行为,就像一群原始动物在狂欢。营销是可以证伪的管理科学,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又从经验中进行总结,营销的很多理念是积极的,向上的,就算不用这些知识和理念去创业,也可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正向的作用。

  还记得有一次,一个邻居问我家儿子说:“你长大了要干嘛?”儿子就说:“我长大了,要上交通大学。”邻居就说:“交通大学,你未来可以做一个交通警察。”其实儿子的想法,他并不是想做交通警察,但是因为对方的认知是读交通大学,就是当交通警察的。这让我们感觉到对方是比较狭隘的,是吧?所以邻居说的话听起来好像有点讽刺的意义在里头,但是如果我们那个时候生气的话,那就像孔子所讲到的“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也就是别人不理解我的时候,我不要去生气。

  很多时候,与人交流都不需要带着怒气,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普通关系,只要慢慢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许多矛盾都很轻易化解。就好像朋友的提醒,很多是善意的提醒,益友会多提醒朋友不误入歧途。尽管他可能不了解你所表达的意思,也不该对他生气,换一种表达方式或许就会达到沟通的效果。

  人难以全面了解另一个人,即使是天天呆在一起的老夫老妻也不可能完全了解对方,吵架难以避免。更别说普通关系的人,对方都是以自己的认知,从各种渠道来了解你,很多不了解到很正常。

  这时,在交流的过程中,君子的风度就表现在,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生气。不用着急的自己辩解,然后怪罪他人乱说,反而显得自己心胸狭窄。《论语》不反对人有怒气,但要学会控制,在适当的时候适当地表达出来。

  所谓情商,也是情绪智商。孔子说颜渊很好学,因为颜渊“不迁怒,不贰过”。自己因为某件事生气,但不把怒气撒在别人身上。犯了一次错,就不会再犯第二次。“不贰过”很难把握,需要配合具体的环境状况。但“不迁怒”,诉诸个人的内心,靠修身养性可以培养出的品格。

  每个人都希望随便跟对方说几句话就立马被了解,但人连自己都不了解自己,又何必苛求他人了解你。因此“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不是很有道理吗?

  知识拓展——《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辑而成,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通行本《论语》全文共20篇。《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

  《论语》以孔子为中心,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另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比如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路的率直鲁莽,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是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加上《诗经》、《礼记》、《尚书》、《周易》、《春秋》,总称为“四书五经”。

  《论语》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论语》是研究孔子以及儒家思想,特别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一手资料。

  南宋时期,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使《论语》一书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论语》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元代延佑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制度之前,《论语》一直都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分别是《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通行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论语》全文共二十篇,总共512个章节。其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其篇章排列在内容上并无必然联系,各章节都是独立成篇。《论语》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记录了孔子关于政治、经济、哲学、道德、伦理、文学、美学、音乐等方面的言论,是研究孔子和其创立的儒家学说的主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