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和梦
幻想和梦
幻想,往往能描述我们对任何事情可能的观点、想法和情感,然而我们却又不可知。幻想不仅指白日梦或我们能意识到的观点及感觉。事实上,大部分的幻想都是无意识的,大人也许最了解这一点,因为我们做梦。
幻想在夜晚以梦和梦魇的形式出现。大约在两岁时,许多孩子第一次意识到自己做梦。这是个很大的进步,因为这表示,孩子对自己不同的心理状态开始有了分辨的能力;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是醒着还是睡着的。当孩子第一次惊醒,尤其是从噩梦中惊醒时,他们会觉得噩梦是“真实的”,大人有时也有这样的错觉。孩子能够说自己“做了个梦”时,我们知道他们已经开始区分“真实”与“想象”了。
你的孩子懂得是非对错的区别吗?
你的孩子懂得是非对错的区别吗?
四岁的幼儿开始注意是非对错以及好坏的分别。然而,成年人复杂的思维方法也让他们理解不了,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较简明的区分是非对错的方法。他们在好坏之间需要有条明白的界线,以便将来可以用它判定事情或者提出疑问。
强强喜欢玩打仗的游戏,他的父母担心他会“走火入魔”,以后用一种粗鲁残暴、自以为是的观点去看世界,以为战争总是冷酷无情的一方战胜。不过,当他们观察强强时发现:他正在寻求一种“好士兵”的理想,寻找某个为保卫自己珍爱的事物而变得有勇气和力量的人。他需要区分什么是力量,什么是欺负人的蛮力,还有什么是与坚定信念连在一起而不欺凌他人的力量。
而近年来的一些游戏、电视,如《圣斗士》、《忍者神龟》等,剧中的好人坏人都有些危险行为。鉴于此,我们必须试着给孩子一个坚定的重要信念,即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以人为主宰,去追求公平正义消灭万恶的英雄形象。
会听故事不会认数字的贝贝
会听故事不会认数字的贝贝 老是听一些爸爸妈妈抱怨:我家的孩子特别笨,只会听故事,不会认数字。你让他把听过的故事讲出来,他能行;你让他把昨天学过的数字说出来,就不行了。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能说明孩子笨,它是符合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的。贝贝从三岁起,他的思维就进入了具体形象思维阶段。这时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而不是凭借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或是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进行。比如,先给贝贝一个苹果,再给他一个苹果,问他共有几个苹果,他知道是两个;但如果你写出“1+1”,问他结果,他就不知道了。
从六、七岁开始,贝贝的抽象逻辑思维才发展起来,这时他才会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思考问题。所以,贝贝在幼儿期,他的形象思维是远远胜过抽象思维的。
你家的孩子就属于这种情况。所以,爸爸妈妈大可不必着急,尽量用些形象、生动的方法来教他认数字,比如说“2就像只小鸭子”,这样他就容易记住了。
力发育与身体运动
智力发育与身体运动 周岁以内的贝贝,爸爸妈妈是呵护备至,生怕他有什么闪失,就更别提身体运动了,这其实对贝贝的智力发育是极不利的。
这是因为,贝贝在进行身体活动时,各种动作直接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和调节,肌肉中的神经可将各种刺激传到大脑。经常进行活动,能使大脑的反应更加灵敏。同时,还可以增加脑的血流量,从而供给脑细胞更多的空气和养料,促进大脑的发育。日本“早期发展协会”的创造者井深胜先生也认为:“运动的基本技巧一定要在婴儿期进行训练,否则就太晚了。”
爸爸妈妈想让贝贝的智力得到良好的发育,全身活动必不可少。
男孩女孩谁更聪明
男孩女孩谁更聪明 许多父母都对这个问题产生兴趣:男孩女孩谁更聪明?
专家研究证实:儿童智力上的性别差异是存在的,同样,创造力的性别差异也是存在的。
在学龄前期,女孩的智力发展和创造力发展均明显优于男孩。这主要因为女孩的感受性较高,语言发展能力较快,对具体事物的联想较为丰富。表现在日常生活方面,学龄前女孩常常比同龄男孩懂事,有主见,会思考问题,也更具有创造性。
另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在具备高创造力的人群中,创造型男子比其他男子更趋女性化,创造型女子比其他女子更趋男性化。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创造型个体要比普通人具有更多的异性特征。
3、4岁贝贝认知发展的水平
3、4岁贝贝认知发展的水平 3、4岁的贝贝在认识事物方面达到怎样的水平了呢?
在认识图形方面,他能把同一类的图形归类,如在他前面放好多三角形、圆形、方形等,他能很好地按形状分成堆,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在认识颜色方面,他们一般能区分多种颜色,并能说出它们的名称。这时他能认识画册上的一些动物、物品,还能理解画册上人物的动作,如小朋友在穿衣、刷牙、写字等,能指出图片上缺少的部分。在数字概念方面,能数3-4件具体东西;能理解物体的轻重与长短,声音的强弱。在空间概念方面,他能理解上下和前后,知道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知道上午和下午。
聪明究竟在“哪里”
聪明究竟在“哪里” 闭上双眼,让我们先和大脑“玩一玩”。在脑海里想象一个巧克力冰激凌蛋筒。怎么样?“看”到想象中的冰激凌蛋筒了吗?把手指放在头部冰激凌蛋筒出现的位置。
如果你“看”不见蛋筒,也没关系。设法想象别的什么东西,把手指放在头部想象物所在的地方。
如果你什么东西也想象不出来,那就设法“听”见“巧克力冰激凌蛋筒”这几个词。然后把手放到你想象中“听”到这些词的地方。
把手指放在头部原位不动,然后张开双眼。通过这种练习,你会找到你自己大脑的视觉区和听觉区。听觉区通常在左耳上方,视觉区在前额中央或稍微偏右的地方,而触觉区或运动/感觉区则在头顶部。
在集体场合进行这样的试验,会使你认识到人的大脑模式有多大的不同。有些人在前额正中“看”到想象物,有些人稍稍偏右,另一些人则根本找不到地方。
能够把想象物看得非常清楚的人,通常在右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通过看到的图像理解所学内容。这些人被称为视觉学习者。
通过听力来理解的人是听觉学习者,他们常常在左半脑加工处理信息。那些不能指出想象物所在方位的人,通常是触觉学习者,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我发现触觉学习者常常是右脑人,或者是交替使用左、右脑的人。
当我们谈论左脑人或者右脑人时,实际上是在谈论建立在左、右半脑功能差异(大脑半球功能的分工)基础上的学习方式偏向。
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大脑半球专门化功能发展的理论。有一种理论认为:直到4岁,人脑的两个半球的发育始终是对称的。大脑一侧发展起来的功能,同样在另一侧得到发展。左、右半脑相互成镜像反射。因此,如果儿童在4岁前受到脑损伤,未受损伤的那侧大脑有能力替代受损一侧大脑的大多数功能。这个幼儿通常能正常地成长发育。在4岁时,大脑的两个半球开始分工,每个半球都形成各自不同的认知功能上的优势。这种分工到5岁时完成。5岁时,左、右半脑开始整合。所谓整合,是指两个半脑开始相互作用。这样,幼儿便能在左视野处理某一信息,把它发送到右脑,又转而传递到左脑,将其破译。这一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尽管左、右半脑功能的分工,到大多数幼儿开始上幼儿园时已经完成,大脑的偏侧优势却要到大约9岁时才形成。
另一种理论认为:大脑半球的偏侧优势或者说半脑优势,及其功能的分工,在出生前或出生时就已显现。这一理论强调:当儿童受到环境刺激时,大脑功能的分工便逐渐激活并强化。大脑的偏侧优势要到两个半脑之间的神经连接(胼胝体)完全发育后才出现,大约在5~6岁。而大脑的分工和偏侧优势要到9岁才完成。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语言的偏侧优势在出生时就已出现,而大脑其他功能的分工则需假以时日,直到青春期才完成。
也许所有这些理论都有正确的一面。语言半脑优势的潜能,早在出生时或出生前就已显现;大脑在其他功能上的分工,则随着儿童生活经验的丰富和逐步成熟而实现。
左、右半脑功能上的分工也许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儿童开始说话;第二阶段出现在5岁左右,儿童开始理解符号表征并选择优势手;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出现在青春期,这时分工已经完成。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呢?
不管理论如何,教师和父母们都已观察到,许多5岁儿童在绘画、切削或者玩耍时,经常不断地变换左、右手。教师们知道,对某些技能和概念,许多幼儿园孩子学起来有困难,但同样是这些孩子,到了9岁时便很容易学会。
许多刚进幼儿园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运动优势或优势手,他们的两个半脑仍处于大脑分工或偏侧优势形成的某个过程中。5岁,甚至6岁儿童尚未为完成我们今天的学校课程要求的任务做好准备。儿童通常要到三年级才乐意处理纯抽象信息。
一般说来,幼儿不适应我们现在这种抽象的、黑板加粉笔式的教学方式。他们看起来在回答问题,但他们更可能在“回吐”信息,而不是进行内部的加工处理。这些儿童更需要在亲身体验中学习。他们需要通过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学习。他们需要时间成长和成熟起来。
当我们谈论优势半脑时,我指的是对大多数任务更积极主动、充满活力的那个半脑——两个半脑中更强的那个半脑。
我们所有人都使用两个半脑,但也许更多地使用其中的一个。例如,你可能有一个优势的右脑,这仅仅意味着那是你偏爱使用的,或者说相对强大的那个半脑,是你往往首先用来处理大多数信息的那个半脑。这并不意味着你不使用你的左脑。你也许60%的时间用右脑,40%的时间用左脑。同样,当我们谈论左脑儿童或右脑儿童时,我们并非说他们只用一个半脑;而仅指比起那一个半脑,他们更多地使用这一个半脑。
如果优势半脑也是能更熟练地处理信息的那个半脑就好了。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对有些儿童,即便是更适合用左脑来完成的任务,他们也宁可使用右脑。我发现,正是这些右脑儿童,常常在学校里遭受挫败。
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大脑分工的严格和刻板。两个半脑之间一般都有一个平衡。当左、右半脑共同参与时,效果最佳。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有偏差
“问题儿童”其实是性格有偏差 0~3岁的宝宝在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发展着他自己独特的性格,通过他的意志、他的意识、他的行为、他的情感在表达与表现着。但是在这一自由与自主的过程中,受到遗传素质、生活环境以及父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一些性格的偏差也会在孩子的身上出现,父母如果无视孩子这些偏差,在将来的发展过程中这些偏差可能就会成为孩子性格的主要特征;如果父母有意识去矫正这些偏差,那么孩子的成长会更健康,更顺利……
性格偏向1 娇弱惹人怜的敏感性格
娇娇,名如其人,忸怩羞涩地躲在妈妈的身后,紧紧拽着妈妈的衣角,探着半个小脑袋看着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妈妈努力挣脱开她的牵拉,想促使她主动与陌生人打招呼,但这立刻使她非常紧张,整个人躲在了妈妈的身后。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解释“这个孩子就是这个样,特别胆小”,一边又转身再次用力把娇娇拖到自己的面前来,“出来啊,怕什么!”可是就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娇娇低声委屈地哭了起来
“不要怕,胆子大点”是妈妈对娇娇的殷切希望,可这何尝不是娇娇自己的希望呢!但是在很多场合下,娇娇会经常地、自然地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退缩,这是她的一种性格倾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就是:
1.对外界环境表现出异常的敏感,外界稍微有变化就使她紧张与不安。 2.人际交往的能力比较差,喜欢独自安静地玩一些自己比较熟悉的游戏。 3.行为比较缓慢退缩;情绪比较平静。 4.依赖性高,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要求。
参考方案:
面对娇娇的胆小与敏感,脾气急躁的妈妈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而发脾气,但是妈妈的急躁越发使娇娇变得更胆小,而不能真正地帮助娇娇成长。克服性格偏差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可能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调整:
1.娇娇在接触和适应新的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妈妈前期陪伴,在娇娇渐渐熟悉的基础上,妈妈有意识地让娇娇表现自己。例如娇娇要进幼儿园了,妈妈可以先提前带娇娇去幼儿园中玩几次;进入幼儿园之后,妈妈可以陪娇娇在班级中玩一会再离开,使娇娇对新的环境有一个逐渐熟悉的过程。
2.设置“最近发展区”的任务给予挑战,激发娇娇内在的能力。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娇娇目前没有达到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可以达到的一种发展水平。例如娇娇目前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妈妈可以引导娇娇在妈妈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可以拉着妈妈的手而转到前面来。
性格偏向2 胆大迫人的冒险性格
强强突然看到了放在书架中一件玻璃制品,已经对玩具很厌倦的他,立刻给妈妈要“我要玩,我要那个老虎,我要……”,妈妈立刻给强强打开了电视中卡通片,想转移强强的注意力,可是在这个短暂的过程中,她发现强强已经爬到了沙发的靠背上,强强正在斜斜晃晃地想站起来……恐怖的后果,使妈妈只好自己将玻璃老虎递给了强强,但一会儿,妈妈就听见了强强用力把玻璃老虎投向墙壁的声音……
强强总是使当妈妈的神经绷得紧紧的,一会儿他可能去触摸饮水机的开关;一会儿他又可能爬窗台……虽然强强的额头已经被摔出了大疤,屁股也多次被爸爸教训,但他还是在不停地惹麻烦,去做一些很危险的事情……
其实强强属于一种冒险型性格,这种性格的典型特征是:
1.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状态,习惯性地动手去摸摸东西,用脚去踢踢周围的物品。
2.按自己的想法去行动,从不考虑后果,也记不住以前得到的教训。
3.喜欢攻击、侵犯他人,逆反心理比较强。
参考方案:
强强的这种冒险性格偏向,迫使爸爸妈妈软硬兼施,爸爸以巴掌“狠心”地教训了强强多次,妈妈也一直不断地以“乖宝宝”利诱,但仍不能使强强发生改变。那怎么办呢?
1.营造安静平和的家庭气氛,减少或杜绝一些暴力刺激的来源,使强强在一种平和安静的气氛中能静心从事一些阅读或手工制作类的活动,从而减少他冒险行为的可能性。
2.对强强的行为活动设定规则,并坚决按照这种规则来约束强强的要求与行为。例如对一些摆设类的物品,只能观赏而不能拿来做玩具,这种规则之下,妈妈和强强之间没有任何的协商或者条件交换。无论强强怎样的要求,采取怎样的冒险行为,妈妈都不能允许他拿这一物品。这样才能使强强意识到冒险行为并不一定会自己得到满足,学会放弃。
3.对强强的冒险性格偏向,妈妈可以先从外部控制他冲动的情绪,再渐渐让他学会自我控制,而不能因为强强的行为引发自己的消极情绪,从而造成对强强更进一步的消极暗示。
性格偏向3 特别“乖”的冷漠性格
蒙蒙的妈妈一直感到很庆幸,自己家的蒙蒙特别的乖。吃饭穿衣蒙蒙也任大人的摆布;客人往来,妈妈出门,蒙蒙也不会在意……但是,当蒙蒙进入到托儿所之后,妈妈开始焦虑了:蒙蒙太乖了以至于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也不会还手;蒙蒙太乖了,对老师的表扬不去争取,对老师的批评也似乎不在意……
蒙蒙的乖使妈妈放松了对蒙蒙的关注,从而使蒙蒙有更多的时间一个人自得其乐,而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少给予关注,养成了一种对外界环境冷漠而不敏感的性格倾向。
这种性格倾向的典型特征是:
1.对外界环境极少表现出普通孩子的兴趣,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无论开心与否,他都没有明显的反应。 2.比较温顺,行为和生活却很有规律。 3.很少能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 4.没有固定的亲密依恋的人。
参考方案:
在一个强调情商的社会中,蒙蒙的冷漠不敏感可能会影响到她将来的发展,因此妈妈及早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可及早采取措施来帮助蒙蒙改变这种冷漠的性格偏向,具体来说,妈妈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减少蒙蒙一个人独处或者蒙蒙单独和玩具在一起的时间,爸爸妈妈要多多陪伴蒙蒙,多与蒙蒙交流自己的感受,少批评蒙蒙,帮助蒙蒙打开自己的心扉,安全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
2.爸爸妈妈可以多创造机会帮助蒙蒙交一些同伴朋友,使蒙蒙能在与他人玩耍的过程中,学会人际交往,学会主动表达自我,体验游戏的乐趣,理解他人的感受。爸爸妈妈可以多带蒙蒙外出,通过环境的改变、新奇刺激的出现等方式,激发蒙蒙对外界环境的兴趣。
3.爸爸妈妈可以指导蒙蒙喂养小动物,从而激发蒙蒙的爱心以及责任心。
性格偏向4 冲动把人累的多动儿
巍巍,一个让幼儿园老师既喜欢又头痛的孩子,喜欢他是因为他的聪明可爱,对他“头痛”是因为他的“无规则纪律”。他总是喜欢动个不停,不是去捉弄其他的小朋友一下,就是突然把自己刚搭拼好的积木向地上一推,或者他就仅仅是在班级内走来走去,就是不能安静坐一会。当然这样来形容他也有一些不妥,因为在他喜欢的卡通片之前,巍巍可以安静地坐半个小时,但除此之外,似乎很难找到其他的“法宝”能使巍巍静静地坐一会……
巍巍虽然能够在喜欢的卡通片前“坐下来”,但是在大多数的时间和场合他却“坐不定”,这说明他是一个具有多动倾向的孩子,他具有一定的冲动的性格偏差,这类偏差的典型特征是:
1.喜欢做的事情有很多,但很难将精力集中于某一件事情,喜欢的事情也只有三分钟的热度。 2.精力充沛,行为多动,但有的时候能静下来。
参考方案:
对于巍巍的这种性格偏差,妈妈在帮助巍巍的时候,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环境入手,减少环境中新奇多样的刺激与诱惑,使巍巍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比较自然地安静地从事目的明确的活动。 2.设立目标,培养巍巍的耐性。例如对巍巍的延迟满足能力加以训练,根据巍巍在活动过程中坚持的时间不同而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 3. 父母要对巍巍活动的过程多加关注,而减少对巍巍活动的结果关注,树立巍巍对活动本身的内在兴趣,从而使父母对巍巍活动的外部控制转换成为巍巍自身对活动的内在约束。
性格偏向5 执拗遭人恼的倔强儿
乐乐,人虽然小但是脾气却很大,一旦他自己认准的事情,他就会倔到底地坚持。前面妈妈答应周末带乐乐去动物园,到了周末因为天下雨,所以妈妈就取消了计划。可是乐乐却不依不饶,一直坐在门口哭,“我要去动物园……动物园……”
乐乐执拗的行为中反映出他的一种倔强的性格偏向,这种性格偏向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是:
1.在涉及到乐乐自己的一些事情上,如果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无论对于这件事情他是否理解,他都会给出他自己的要求和意见。 2.任性,重复坚持自己的意见;打骂对他没有明显效果。
参考方案:
对乐乐的这种任性,爸爸妈妈在处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孩子内在真正的需要。当孩子坚持自己的无理要求时,或许他的目的是想引起父母的关注。 2.当孩子任性的时候,父母不要以自己的“任性”来对抗孩子的任性。必要时不妨适当“让步”,首先使孩子的内心得到满足,再教育他学会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避免类似行为的再一次发生。 3.父母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多启发孩子学会多角度解决问题,增加孩子思维的灵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活性。
成长中的麻烦阶段
成长中的麻烦阶段 我有2个2岁半的双胞胎孩子,两2孩子很可爱,一家人都很喜爱他们。可是他们很调皮,经常闹得家里鸡犬不宁,从1岁起就开始和我们作对。到了2岁半,有的时候竟然和自己过不去。他们常常绞尽脑汁去做一件事情,可是马上又会改变主意。有时说两句还好,有时说他们还生气。有一次,他们商量着要拆一辆玩具汽车,我说:“不如妈妈给你们买个四驱车自己组装好不好?”哥俩头也不抬地说:“不要。”“那你们拆完了可要再装起来。”“行啊”,回答得倒是干脆。于是,他们忙活整个下午把车拆开来,可是组装了一半就没有兴趣了,扔在一旁不管。奶奶看不过,帮着收拾了一下。我顺嘴说了他们两句,结果两孩子不乐意了,把房门一关,不理我们了。到了吃饭的时候我才发现,他们居然把收音机拆了一半又装起来了,理直气壮地跟我说:“看,我们装起来了。”真让人哭笑不得。这种情况一再发生,不管我好说歹说,他们一概不理,事事都和我们对着干,真是十足的叛逆者。
为“造反者”辩护的理由??
很多父母为孩子不听话的行为头疼不已,实际上,幼儿心理学家认为,父母的这种担心有点多余,因为过了2岁的孩子,本来就处于反抗阶段,无论你多么权威,只要不合他胃口,他就会反抗到底。用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话来说,这个时期叫“自我中心”时期。??
曾有专家做过这样的研究:将2岁至5岁的幼儿分成两组,一组反抗性较强,另一组反抗性较弱。结果发现,反抗性较强的幼儿中,有80%长大以后独立判断能力较强,反抗性较弱的幼儿中只有24%长大以后能够自我行事,但是独立判断事情的能力仍比较弱,常常依赖他人。因此,专家认为,反抗行为有时候意味着孩子有其独立自主的想法,不受干预也不受支配,这正是孩子发展判断力的良好时机,值得父母重视。若只一味要求孩子服从你,那么他的判断力自然就难以发展。??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幼儿的反抗其实是在拒绝父母太具体的照料,比如他想自己穿鞋,自己用筷子,自己洗手绢等。如果是有语言表达能力的4~5岁孩子,他可能会说:“我自己穿鞋可以吗?”“我自己洗,不用帮忙。”但是语言能力还十分匮乏的2岁幼儿,只会说“不要”和“自己做”,很难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父母,而被误以为是在“反抗”、“任性”等。其实孩子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抵抗,他们只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这些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孩子“自我”的确立非常重要。??
帮助孩子确立“自我”??
对于2岁大的孩子,反抗不是什么坏毛病。做父母的为何不能突破传统的束缚,勇于接受孩子的想法,甚至容许他反对你的做法呢?如果这时候你能够想到:孩子的反抗并非反叛,而是一种表达他自己的方式,你是不是会放下你的虚伪的自尊,接受孩子的想法呢???
1、允许孩子造反??
幼儿到了2~3岁的时候,好像天性促使他们自己做决定,不允许他人的干涉。这正是“造反有理”的时期,爸爸妈妈们既不要过多地干涉孩子干什么,也不要催促他们做什么。当孩子特别想要自己脱衣服或者穿衣服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穿;孩子洗澡时,爸爸妈妈应该尽量让他有充足的时间在澡盆里玩耍;吃饭时,爸爸妈妈要让他们自己吃,而且不要催促他。如果他不愿意听从大人的建议外出散步或者回来睡觉的话,也不要用生气的语言呵斥他们,而要多说一些有趣的事情来引导他去按照大人的话去做。??
2、鼓励孩子合理的造反行为??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追踪调查:在2~3岁孩子中各抽出100反抗性较强和几乎没有反抗性的孩子,追踪调查他们至青年期的情况。结果发现,在反抗性较强的100个孩子中,84人意志较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和判断事物作出结论的能力;而在反抗性较弱的孩子中,只有26人意志较坚强,其余的遇事都不能独立承担任务,作出决定。由此可见,孩子的反抗行为并非是一件坏事。只要他反抗得有理有据、合情合理,那么这种行为将有益于他以后独立人格的发展。
3、制止、转化不合理的反抗行为??
孩子的反抗性行为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对于不合理的反抗行为,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而应该引导、转化,可以采取冷处理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当孩子的行为错误时,父母给予否定或者暂时的不理睬,待孩子冷静之后再说服引导;也可以采取漠视法或者用其他的活动转移他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识到,无理的反抗行为是无效的、错误的。??
总之,造反、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问题,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以免加剧逆反心理。
两岁的孩子
两岁的孩子 体格发育
体重 男婴为12.89公斤,女婴为12.33公斤。
身长 男婴为89.91厘米,女婴为88.81厘米。
头围 男婴为48.83厘米,女婴为47.67厘米。
胸围 男婴为49.89厘米,女婴为48.84厘米。
牙齿 出牙16颗。
神经精神的发育
运动机能 步态稳,能走或跑,双足同时跳离地面;能从地上拾起东西不掉落;下蹲容易。 会踢球,会单独上下楼梯,能叠6-7块积木。 一只手拿小杯子喝得很好;匙用得好,溅落很少。 会串珠;用蜡笔模仿画垂直线和圆。 喜欢大运动的活动,如:跑、跳、爬、跳舞、拍手。 会推椅子,爬上去拿东西。
心智 能正确指出10张图片中的7张;会一页一页的翻书。 会转动门把手,打开盖子;用剪刀剪东西。 会用积木一块块排列成火车;操作卡车载玩具的游戏。 能重复说一件事;喜欢猜简单的谜语。 注意力集中时间延长,记忆力增强;有300字的词汇。 说话具有声调;不说隐语,说3个字的句子。 能说代词,迅速说出熟悉物体的名称。 会说自己的名字;能回答生活中的一般简单问题,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 能说动词;开始唱单调的歌。 会任两种颜色。 口头数数1-5,口手结合能数1-3。 听完故事能说出讲的是什么人、什么事。 能按指示完成简单任务。
社会发育 与父母分离有恐惧;爱表现自己;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完成一些技能感到骄傲。 大小便时能叫;白天醒时能坐便盆,很少需要别人帮助。 不能区分正确与错误;不愿把东西分给别人,只知道是“我的”。 喜欢听故事,看动画片;喜欢大运动的游戏;喜欢看电视。
养育要点
膳食 要让孩子多吃益于心脏健康的食物,如蔬菜、水果、鱼、鸡肉等,每天都应食用。肥肉、糖果、巧克力等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多奶油的食物要少吃。鸡蛋每天进食一个就足够了,烹调也最好用植物油。 从小要让孩子养成吃清淡食物的习惯,盐、味精、酱油应尽量少用。 含钾、钙的食物要多吃。常见的含钾高的食物如橘汁、胡萝卜汁、乳类、肉类;常见的含钙高的食物有虾皮、海带、紫菜、绿叶蔬菜、乳类、黄豆及豆制品,粗面、粗米等。
习惯的培养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父母的爱和精心的照料,但父母不能溺爱。因为此时是自我意识的萌芽期,如果对他百依百顺,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和“侵犯性”行为,不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 随着孩子自我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增强,他开始由被动者向主动者转化,要不失时机地培养他的独立性,凡是他力所能及、乐意做的事,父母应放手让他去做。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后父母要表示高兴和鼓励。同时引导他由自我服务,走向为他人服务。
游戏和教育 由于孩子此时开始有节奏感,喜欢做类似跳舞的活动,所以可以放点音乐,让他伴着音乐起舞,做些跪地或摇摆的动作,边唱边拍手。 可以给他铅笔和颜料,鼓励他画画。 可以帮孩子把各种立方体、矩形和正方形嵌如玩具或是盒子的正确位置,激发孩子的立体感,同时锻炼细小的肌肉。 给他读长一点的、复杂一点的故事和童话;利用故事、音乐磁带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