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北鼻发育里程碑 一定要这么算
宝宝出生之后,就一直处于飞速成长中,而其中就会面临一个个发育里程碑。而早产儿因为出生时的异常,所以不得不在发育年龄上做些调整,这样才能估算出正确的发育里程碑。
1.“调整年龄”是什么
对于早产儿来说,许多儿科医生会建议使用“调整年龄”来确定达到发育里程碑的年龄范围。调整年龄考虑到宝宝早产的时间,科学规划达到里程碑的年龄范围。毕竟如果宝宝没有早产,在达到里程碑之前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当你使用调整年龄时,达到里程碑的正常时间范围就发生了改变。比如大多数足月宝宝学会坐的时间是在4个月至7个月之间,而早产两个月的宝宝学会坐时间范围则应该为6个月至9个月。
要想确定宝宝的调整年龄是多少,你需要计算预产期和宝宝实际出生的时间差,再拿宝宝现在年龄减去时间差。比如如果宝宝现在4个月大,早产8周,他的调整年龄就应该用4个月减去8周,也就是差不多2个月。宝宝6个月时,他的调整年龄就应该是4个月;12个月时,调整年龄就应该为10个月。
2.调整年龄的适用范围
圣路易斯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Sessions Cole表示,调整年龄在预测动作发展里程碑方面(如翻身、坐、走)比预测认知发展里程碑方面(比如牙牙学语、模仿发音)更为准确。
Cole解释道:“早产儿在认知发展方面不会滞后很多,所以调整年龄更适用于运动发展方面。但是记住,何时达到发育里程碑是一件高度个人的事情。”
即使考虑了调整年龄,你仍担心宝宝的发展,可以和医生谈谈,进行早期治疗。研究表示早期治疗很有效果,早产儿能从中获益良多。
孩子越长大,越不需要进行调整年龄。北卡罗来纳大学儿科副主任Mia Doron表示,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何时不再需要调整年龄,但是一般2至3岁时,就不再需要进行年龄调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也需要考虑调整年龄,不管是人生中的大事比如上幼儿园,还是一些小事比如选择营地里的帐篷。如果孩子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小,你可以让孩子和小一些的孩子在一起玩。在选择玩伴的问题上,调整年龄也适用。
3.发育里程碑并不代表全部
最后,记住,虽然发育里程碑很重要,但是也不代表它决定了宝宝的以后。Cole表示,虽然里程碑能有效记录宝宝的成长过程,但是并不是全部。我们不应该否定宝宝的力量,即使是目前在里程碑的事情上稍有落后。
妈妈们要注意:北鼻触觉灵敏非好事
加强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功能培养是很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因此家长可以从孩子出生之后,适当对孩子的感官功能进行培训。但是如果发现孩子的触觉过于敏感,那可怎么办呢?
孩子的触觉过于敏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性格养成、与人交往、学习工作等都有一定的坏处,所以家长发现孩子的触觉过于敏感,就应该及时找出个中原因,然后帮孩子及时引导纠正。那么,你知道孩子触觉过于敏感的表现是什么呢?对孩子会有哪些坏处吗?
一、触觉过于敏感的表现
孩子触觉过于敏感,主要表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喜欢咬手指、喜欢吃自己的小手、喜欢随便乱发脾气、喜欢粘着爸爸妈妈、在陌生的环境里会很害怕,害怕黑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和其他的小孩子玩、不容易合群等等。
二、触觉过于敏感的坏处
1.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咬手指吃手这些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2.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加上孩子自身触觉比较敏感,所以孩子就会很黏父母,见到陌生人或者去到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容易变得紧张恐惧,因此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3.孩子的胆子太小
有些孩子会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环境、害怕人多的地方,这都是因为孩子的胆子太小,也正是由于孩子触觉敏感所致的。
4.孩子社交能力差
当孩子的触觉敏感,就会不乐于和其他人一起玩,甚至是害怕群体生活,因此他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生活,社交能力相对较差。
5.孩子的情绪波动大
孩子容易生气、容易伤心、容易失落,在敏感触觉影响下,他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现波动太大的现象。
三、触觉过于敏感怎么办
孩子触觉过于敏感,家长不要责备批评孩子,更不要当众嘲笑孩子,而是应该耐心改善孩子的触觉敏感问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纠正改善,如一些洗澡游戏、梳头游戏、刷身游戏、抓痒游戏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游戏中慢慢改善触觉敏感的问题。
带娃并不难 别把他丢给老人
许多年轻的妈妈,产后不愿意带孩子,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把孩子扔给公公婆婆带,只是有空时和孩子亲近一下,可是为什么有的妈妈们不愿意带她们辛苦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呢?
1.孩子难带
带孩子是个需要很多耐心和细心的活,给孩子换尿裤、洗澡、喂养等等这些都仅仅是基础性的工作,此外宝妈们还要照顾到孩子的各 方面情绪、心理的健康。因此,很多妈妈们感到力不能及,自然也就不愿意带孩子了。可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孩子小时候给予的耐心和细心,会在孩子长大以后带给你们百倍的惊喜!
2.多是方法不当
其实孩子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带,关键是看父母有没有找对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以简单的奖励机制来说,用的不好,只会带来负面影响。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哭闹而带来麻烦,明明没有奖励的必要,却给了孩子奖励,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以后但凡遇到这件事,就必须得有奖励才去做。比方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一个遥控赛车,父母一般会选择跟孩子说:“你乖, 等会妈妈给你买个芭比娃娃。”可能芭比娃娃要比遥控赛车便宜得多,但这样一来,等到孩子下一次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容易产 生,你必须给我相应的“补偿”,我才放弃。
3.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父母应当直接明了的告诉孩子,“家里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能够给你买一个遥控赛车,等到经济状况改善的时候再给你买,好么?”用这样的话语一般能够让孩子体谅父母,从而暂时打消对遥控赛车的念想。还有就是,话语上的称赞比实质上的奖励更有激励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现在需要你的理解,我们的宝贝最善解人意了,我们下次再买,好么?”相信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 话。
带孩子,其实不难。只要父母们在教育上避免犯错的同时,肯用耐心和细心去带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去教导孩子,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好带,并且也会和你越来越亲密无间!
BB“头重脚轻” 麻麻该咋办
许多家长都惊讶于宝宝轻易从床上、桌子上、高椅子上掉下来的频繁程度。似乎在学会翻身前,宝宝们就掌握了从高处花式降落在平地的特殊技能。但和其他生物擅长脚先着地不同,宝宝们更容易在摔倒时伤到头部。
1.宝宝“头重脚轻”的原因
易摔伤头部的说法并不是吓唬家长们——事实证明,成人的重心偏下,而宝宝的重心大多落在头部。相对较大的头部能够帮助孩子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学习新的事物、适应陌生的环境(对人体来说,孩童时期的学习速度之快,甚至可以超过余下一生的学习速度),但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加容易摔倒。
2.如何减少摔倒的风险?
摔倒风险之大,家长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当然,大多数危险情况都是可以通过加强预防而避免的——比如时刻呆在伸手就能接住宝宝的地方。
学会爬和走路后,宝宝通常不会有害怕的感觉,这也就使得摔倒的危险系数大大提升。此时,最大的风险来自楼梯、窗户、购物车、游乐设备等等。这里的游乐设备主要指的是游乐场的儿童专用爬行器械,特别是那些不符合安全规定或设备表面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器械。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谨慎的选择带宝宝进入玩耍的游乐场所,并实时加以关注,最好能够做到寸步不离。
那么在家中,父母应该用什么方式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同时又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呢?首先,一定要在楼梯的顶端和底端安装保护设施。更重要的是,地板周围的窗户就算不上锁,也要加上保护措施。很多致命的意外摔倒都发生于这些地方。
3.“头重脚轻”只是阶段性风险
当然,由于“头重脚轻”导致的摔倒会随着孩子协调能力的提升和(多次小小的摔倒后)对高处的谨慎程度慢慢增加而减少。虽然一般不会导致很严重的事件发生,但对于这样的阶段性风险,家长们也一定要谨慎对待。
想要第2个baby?大宝同意了吗
二胎政策实施以来,很多父母都在准备给自己的宝贝添一个小弟弟或者妹妹。但问题也来了,老大真的会喜欢老二的到来么?他们能做到和谐相处么?可能事实不会像父母想像的“兄友弟恭”的那样,反而也有可能会大打出手,那父母们要怎么应对才好呢?
1.做好准备工作
很多父母都会在老大面前美化这个即将到来的老二,“有了弟弟以后就有人陪你玩了。”、“有了妹妹以后你就可以保护妹妹了。”诸如此类,但如果一旦事实并非如此,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更讨厌老二的到来。这时候,其实父母大可不必美化这个小生命,可以照着事实跟老大说明白,这里父母可以这样说“他可能会哭闹,但是作为哥哥要有耐心哄一哄弟弟好么?”、“妈妈可能要分心去照顾一下弟弟,因为弟弟还小,但是妈妈还是很爱你的,这是永远都不会改变的!”这样坦诚地跟老大说清楚,反而让他更容易接受。
2.多是嫉妒惹的祸
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本来属于我一个人的爱,突然之间要分给另一个人一半,让谁都不会心甘情愿。这时候父母要妥善处理好孩子的嫉妒心理,千万不要因为老二还小就忽略老大的感受,要让老大感觉到老二也是家庭人员,是需要他的关心和爱护的,这样也可以让老大从小就有兄弟姐妹之间要相亲相爱的意识。
3.不关第一,只是唯一
当父母被问及“我和弟弟两个人你爱谁更多一点?”这种类似的问题时,多数父母都难以回答,多用沉默代替回答。万事如果有了比较,就什么都困难起来,所以父母的爱,不是要比较给的量的多少,不是谁被给予的爱最多,而是那份爱给的是否是全心全意的,是否是只给他一个人的。每个人都渴望别人给自己的爱是唯一的,更何况是孩子?
兄弟姐妹之间的嫉妒问题基于血缘关系上是不幸的,好在这种不幸只会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只要正确地处理嫉妒问题,孩子们长大以后,还是能做到“兄友弟恭”的,在孩子长大以后,他们也会发现,有个兄弟姐妹就像多了个左右手一样,能让他们的人生路变得更加一帆风顺。
宝宝水汪汪的眼睛惹人爱?只因这些问题你没意识到!
每个妈妈都希望宝宝拥有水汪汪的大眼睛,不过有时候,宝宝的眼泪汪汪却并非一件好事。宝宝的眼泪能起到对眼球表面杀菌的作用,而当眼泪水分蒸发形成眼屎之后,如果眼屎不粘稠、不泛黄或泛绿,眼球不发红,那就是正常情况,妈妈无需在意。但是,如果碰到以下这几种状况,妈妈们可就要提高警惕了!
状况1:经常性溢泪,眼屎浓稠泛黄且量多
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出现了泪囊管堵塞,妈妈可以用干净的手指从宝宝鼻翼侧面向上推至内眼角,如果有脓性分泌物推出,则说明是泪囊管堵塞。妈妈还可以每天在宝宝鼻梁侧边,依照由上而下的顺序进行适度的泪囊区按摩,拇指需要紧贴皮肤,用力需轻柔,每天2-3次。如经过多天按摩仍不见效,应该及时送医处理。
状况2:眼泪汪汪,且总是频繁地揉眼睛
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出现了倒睫毛,家长应该查看宝宝的眼睫毛是不是贴到了眼球上。婴幼儿脸庞短胖,鼻梁骨尚未发育,眼皮脂肪较多,睑缘较厚,容易使睫毛向内倒卷所导致。特别是4个月左右的宝宝,脸上的肉正是比较多的时候,更容易发生此类情况。随着宝宝年龄的增加,倒睫的情况基本会消失,而有一部分宝宝需要2岁后进行手术或者拔除。母亲可用大拇指从鼻根部向下向外轻轻按摩下眼睑,使眼缘每次按摩有轻度的外翻,每次按摩五分钟左右,使倒睫渐渐恢复,切记不要在家剪倒睫毛或者拔掉。
状况3:爱流眼泪,眼屎浓稠泛黄且眼睛发红
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眼睛发炎的征兆,家长不可自行给宝宝使用消炎的眼药水,一定要带宝宝上儿童医院或专科医院请医生诊治用药。
状况4:眨眼频繁、畏光,经常揉眼睛
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干眼症的早期表现,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现如今有一定比例的低龄宝宝出现干眼症的情况,主要是由于电子产品的过度使用,以及与宝宝自身维生素A量摄入不足有关。
拯救眼部小状况,预防工作不得不做!
1、环境隔离:不要让孩子过早地接触手机、平板电脑、电视等,看电视时不要坐得太近,距离以电视屏幕对角线的 5 倍为宜,鼓励宝宝端正坐姿,并且每看30分钟后休息一下,每天不能超过2小时,以防止眼肌疲劳。置身于长短途车程、地铁车厢以及光线不良的公共场所时,为保护宝宝的视力,应避免让宝宝接触电子产品,这些环境的作用会引起宝宝视力疲劳。
2、营养有道:孩子的日常饮食应该荤素搭配,拒绝挑食。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A的前体物质,是眼球发育必需的营养物质,但因其为脂溶性的特殊性质,往往需要和脂肪类食物共同食用才能被转化成维生素A,进而被人体吸收,而这种转化率却极低,只有4%-8%。对于0-3岁饮食较单一的小宝宝,往往建议额外补充维生素A,这是因为维生素A是构成视紫红质不可缺少的原料,可以维护眼睛上皮细胞(如结膜、角膜等部位)的完整性。如果宝宝维生素A摄入不足,泪腺管上皮细胞会导致泪液不能正常分泌,眼睛会因缺乏泪液润滑而发干。同时,结膜和角膜上皮细胞干燥、退化,引起眼部发干、有烧灼感,并导致畏光、流泪等干眼病症状,还可能因抵抗力下降而引发感染(如结膜炎、角膜炎等)。此外,维生素A能够与维生素D协同作用,有效提升宝宝抵抗力、促进骨骼发育。因此,家长要遵循医生建议给宝宝每天服用1粒维生素AD滴剂(如伊可新),并坚持到3岁。
3、适当开发:4岁以前的宝宝不宜在光线不足或光线过强的环境中做较为精细的事情,如写字、画图等。家长可以为宝宝购置高矮适合的桌椅,有助于坐姿的养成和视力发育,充足的睡眠和每天1-2小时的户外活动,同样可以有效预防假性近视,抑制视力问题的发生。
在日常的生活中,妈妈们一定要把预防工作做在前面,才能更好地呵护宝宝健康成长。
注意5点 可以助力宝贝长高!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得高,如果孩子长得不高,就会担心是否是因为孩子营养不良导致。但事实上,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种。想要孩子长个,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进行运动锻炼
想要长得高一定要经常进行运动锻炼,这样孩子不仅长得高而且也不容易生病。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锻炼与骨骼的发育,所以孩子也因此长得比较高。但是注意不要过量,过量的运动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成长。
2.充足的睡眠
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所以一个充足与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平时睡眠比较少的孩子,由于分泌的生长激素较少,那么他的身高的生长自然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提高睡眠质量,这样是极有利于孩子身高的生长。
3.不要吃太饱
许多家长都会陷入吃得多长得高的误区,他们认为给孩子多吃一点就会对长个子有所帮助,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吃得过饱很容易诱发肥胖问题,耽误孩子个子。
所以如果家长想要孩子长得高,千万不要让孩子每顿吃的饱饱的。大家应应该注意孩子饮食的合理搭配,每餐吃到七分饱即可。
4.不要乱补钙
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钙物质就能够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但是其实为了帮助孩子的骨骼发育,钙物质是不能随意补充的。过度补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身高发育。
5.愉快的心情
孩子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才会有好的食欲与睡眠质量。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环境压力之下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发育。
帮助宝宝摆脱认生,正确姿势学起来
BB认生是正常现象,“认生期”几乎所有BB都会经历。其实认生说明他的情感发展正在进行中,在这个阶段,宝宝或许变得很黏妈妈,看到陌生的面孔就会感到很焦虑很不安,假如陌生人接近他甚至抱起他,他会激烈的哭起来。那么,面对宝宝认生,妈妈该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吧。
1.常带宝宝出门,见见世面
宝宝在3-4个月时还没有进入认生期,这时妈妈要多带宝宝出门活动,让宝宝接触各种社会环境,见见世面。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去小区广场、街边花园等小朋友较多的场所,让他看看不一样的环境,了解不一样的人声和面孔。
妈妈要注意:妈妈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或者让好多陌生人围着宝宝看,围着他说话。妈妈也不要让许多陌生人轮流逗弄宝宝或者抱宝宝。否则会让宝宝感到害怕哭闹起来,以后再带宝宝出门宝宝会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宝宝社会化的发展。
2.多和陌生人接触接触
不少宝宝有这样一种现象:只让妈妈一个人抱他,其他家人一抱他就哭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每天都是妈妈在照顾宝宝。
妈妈可以让爸爸和其他家人多照顾宝宝,多抱抱他。当家人抱着宝宝时,妈妈要从宝宝的视线里消失,让宝宝习惯和其他家人待在一起。
当宝宝习惯了和妈妈之外的家人在一起后,妈妈可以让同事、邻居、朋友等接触宝宝。慢慢地,宝宝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会消失,认生期也就过去了。
妈妈要注意,由于宝宝的天性使然,他更愿意接触和妈妈一样年轻的阿姨。所以妈妈让宝宝接触陌生人时应优先选择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女性。
3.妈妈给宝宝充分的安全感
宝宝认生常常与害羞联系在一起,因此妈妈和家人要给宝宝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妈妈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态平和,待人接物要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要对人忽冷忽热。
当宝宝哭闹时,妈妈要保持充足的耐心,不要因为不耐烦而责骂宝宝。当亲朋好友来家里探望小宝宝时,妈妈要提醒他们,靠近宝宝时,动作要轻柔一点,缓慢一点,不要太粗鲁。
宝宝爱咬人,妈妈该怎么办
很多宝宝在某个阶段就会出现咬人的习惯,宝宝为什么爱咬人呢?找出问题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宝宝爱咬人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宝宝在长牙期、口欲期或者想发泄情绪时就会有这种行为。当宝宝开始咬人,父母们就要注意观察,是不是宝宝要长牙了;如果是长牙,父母可以买磨牙棒帮助宝宝缓解不适。
在婴儿时期,宝宝用嘴来喝奶,吮吸让他们有安全感和满足感,所以嘴是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主要媒介,他们会无意识地把手里的东西往嘴里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2-8个月大的宝宝身上,是正常的心理需求。
之后,宝宝开始长牙,长牙会有强烈的不适感,因为牙龈痒疼而产生咬东西的欲望。还有一些宝宝由于不能用语言表达他的需要,因此用咬人的方式来吸引大人的注意。
很多家长会轻轻地咬宝宝来表达自己的亲昵和疼爱,这种方式容易被宝宝学到,他就会模仿着去咬人。当然,宝宝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时,他只有通过咬人来发泄自己或不满或愤怒或恐惧的情绪。这些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父母不要去阻止责怪他,而是关注到宝宝的需求,尽量满足他们。
那要如何改正这个喜欢呢?
1.利用磨牙棒缓解不适
对于正在长牙的宝宝,为了缓解他长牙的不适,可以给他一些比较干净安全的东西或者专门的磨牙棒让他去咬,除此之外,要多给他准备辅食,让他们体会咀嚼的满足感。
2.保持宝宝情绪的稳定
父母要保持家庭环境的稳定和谐,让宝宝玩一些能让人安静下来的游戏,增加他们玩游戏的时间,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不至于因为情绪太过激动而咬人。当然,让宝宝保持充足的睡眠也可以稳定情绪。
3.多给宝宝一些关爱
有些宝宝咬人是因为想吸引大人的注意力,父母应多给孩子一些关注。给宝宝关爱不是说看着他就可以,而是要陪他一起玩,要有互动,比如说每天留出一点时间,父母放下手头的工作,陪宝宝做游戏,不仅能转移宝宝注意力,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
4.帮助宝宝学会说话
父母要尽快地帮助宝宝让他学会说话,用语言表达他的需求,他就会减少咬人的行为。并且,要让宝宝知道咬人是不正确的。看到他要咬人时,及时用其他有趣的东西转移他的注意力,或者用合适的方式来宣泄情绪。爸爸妈妈们不要急躁愤怒,要耐心的安抚宝宝,引导他用手势或者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孩子不长个?不长肉?恐怕是这三点没做到位!
都说宝宝一天一个样,可有时候就像被施了“定身咒”似的,身高体重都不见增长,尤其是跟同龄孩子相比,“长势”十分不理想,这难免让有些家长陷入焦虑之中,生怕孩子错过了生长发育的黄金期。那么,为什么宝宝的身高和体重突然就不长或增长缓慢了呢?可能是下面这三点你没有做到位!
天大之事:孩子“吃”对了吗?
1、食物配比不均衡
民以食为天,“吃”亦是孩子的头等大事,很多家长总喜欢强调食物种类的丰富,在实际操作中也多追求宝宝吃饱、吃够,但这些都不意味着“吃对”。如果宝宝的食物配比不均衡,导致相对进食量不足,那么即使吃进去的量很多,其营养或能量也不能满足孩子生长所需。比如有的家长出于补钙的考虑,宝宝1岁以后仍然以奶类为主食,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其他营养素摄入不够充足,影响宝宝正常生长发育。因此,1 岁以后除辅食以外,建议宝宝保证每日 500 mL 左右的饮奶量即可。还有些家长认为米饭、面条等主食不仅占肚子,营养又不如种类繁多的蔬菜水果,少吃一些也无妨。其实这是不对的,追求食材丰富的同时也要注重比例,只要保证足够的主食摄入(占到总饭量的一半),适量的丰富食材,孩子才能长肉又长个。同时,也别忘了营养密度的问题,尽量在满足宝宝进食量的基础上,摄取到有价值的营养成分,才是真正的“保质”又“保量”。因此,宝宝的饮食应以营养密度高的食物(粗细结合、完整或固体食物)为主,少吃或不吃油炸、高糖、高脂食物。
2、关键营养被忽略
在很多家长眼里,饮食种类丰富即意味着营养全面,尤其是在宝宝添加辅食后,就忽视了基础营养素的摄入。但宝宝胃容量较小,食用的食物品种和食量都有限,一些在天然食物中含量有限的营养素,尤其是维生素AD,难以满足宝宝快速生长发育的需求。因为维生素AD同属于脂溶性维生素,主要存在于动物肝脏中,但动物肝脏有毒素、重金属聚集以及胆固醇过高的风险,长期食用存在健康隐患。而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维生素A原)不仅转化为维生素A的转化率极低(通常不足1/12),且只有在脂类参与的情况下才能被吸收,对烹饪的要求也很高,这无疑增加了摄入难度。尽管维生素AD的食物来源有限,对宝宝的健康成长却十分关键。维生素A决定着骨骼的生长速度,虽然维生素D在钙吸收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维生素A却在身高增长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它不但能促进软骨细胞发育,还能促进生长激素分泌,如果没有维生素A,骨骼只会增粗而不会变长,进而影响长高。维生素D能促进钙质吸收,帮助钙质到达骨骼和牙齿,从而增加基础骨量,使骨骼变粗变结实。此外,维生素A还决定着皮肤和黏膜上皮的防御能力,它维持着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的完整性,提高黏膜防御能力,把病菌阻挡在外,减少感染发生,同时还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与维生素D共同促进抗体生成,及时消灭入侵病菌,从多方面提高宝宝的自身抵抗力。所以,AD同补不仅有助于骨骼发育和身高增长,在促进视觉发育、提高免疫力以及预防缺铁性贫血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为满足宝宝的发育需求,最科学合理的方法是额外补充维生素AD滴剂,即从出生起每天1粒伊可新且坚持到3岁。
重点监督:孩子睡好了吗?
俗话说“眠一眠,长十年”,良好的作息习惯,不仅对孩子的智力、脑力发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能有效提升机体免疫力和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如果宝宝长期缺乏优质的夜间睡眠,就会妨碍体内生长激素分泌,和免疫系统的恢复和完善,导致宝宝身体发育不良,其身高和体重都会受到影响。但是,很多家长对“优质睡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其实这是不够的,它更多的是强调一整夜的“无干扰”睡眠。只有宝宝获得足够多的连续深层睡眠,才能保证生长激素的良好分泌。因此,家长除了要让宝宝养成固定时间睡眠的好习惯,还要排除外界因素干扰,比如少换尿布、逐步戒除夜奶等,并积极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让宝宝有更充足、优质的睡眠,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不可或缺:孩子玩好了吗?
生命在于运动,想要长得好自然也离不开运动。但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孩子多与电子保姆为伴,长期呆在封闭的室内,既缺乏一定的锻炼,与大自然也少了亲密接触。一般来说,1-3 岁的孩子,每天至少要保证 1 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等 3 岁后就要保证每天至少 2 小时。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简单的拉伸运动、抛接球等,都能很好地刺激骨骼和韧带,促进食欲增长和肠胃蠕动,帮助孩子长个又长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爱动”,而是家长的过度保护让他们“不敢动”,久而久之运动能力就落后于同龄人了。因此,父母不要对孩子过于束缚,与其因为害怕孩子受伤下各种“禁令”,不如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在运动中尽享快乐童年!
让孩子吃好、玩好、睡好,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需要家长不断学习育儿知识,并投入到实践中,才能行之有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