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宝宝动作发育的成长里程
刚刚出生的宝贝,每天只能躺在床里。随着一天天成长,宝贝在不知不觉中坐起来了,站起来了,跑起来了……这些动作是怎样逐渐发展起来的?有什么顺序和规律?请看以下发展进程——
1.抬头动作的发展进程
1个月
刚出生的宝贝俯卧位时,头会偏向一侧,膝屈曲在腹下,骨盆抬高。随着生长发育,骨盆位置越来越低,膝能够逐渐伸直,俯卧位时下颌能短时间地离开床面。如果逗引抬头,有时宝贝的面部能离开床面少许距离。
促进训练:
* 促进俯卧抬头
出生半个月后,每天安排在两次喂奶间隙让宝贝俯卧一会儿,并用玩具逗引抬头,每天1次即可,不要时间太长,以免宝贝太累。另外,床面也不要太硬,以免使宝贝感到不适。
* 促进俯腹抬头
每次喂奶或换尿布后,让宝贝自然俯卧于大人的腹部,大人用双手按摩宝贝背部,并逗引他抬头,以锻炼宝贝的颈背部肌肉,促使他能够尽早抬头。
* 促进竖抱抬头
每次喂奶后将宝贝竖直抱起,使头部落在大人肩上,轻轻拍打几下宝贝的背部,使宝贝打个嗝,以防溢乳。然后,不要扶住宝贝的头,让宝贝的头自然竖直片刻,每次4-5次,促进宝贝的颈部肌肉发育。
2个月
宝贝俯卧在床,头部开始向上举起,但稍停片刻头又会垂下来。
促进训练:
* 训练宝贝俯卧抬头
让宝贝俯卧,大人在他的头部上方摇铃铛,鼓励宝贝跟着铃声抬头,让下颌短时间离开床面,双肩随之抬起。每天练习2-3次,可以增强宝贝的颈部力量,同时也可扩大宝贝的视野。
* 促使宝贝自己将头竖直
训练宝贝转头。将宝贝抱在身上,让他的脸向着前方,另一个人在宝贝的背后忽左忽右地伸头、摇铃或呼唤宝贝的名字,逗引他左右转头,以增强颈部肌肉的控制力。
3个月
宝贝俯卧在床上时,能竖直头并保持在中线,而不是转向一边,并头部能持久举至45度,下颏离开床面大约5-7厘米。而且,宝贝竖直头后能控制自己的头,并使头低下,而不是无力地下垂。
促进训练:
* 促使宝贝自己将头竖直
训练俯卧抬头。宝贝空腹时,将他放床上俯卧,逐渐延长俯卧时间(2-3秒),用玩具逗引宝贝俯卧抬头。
* 促使宝贝自己将头竖直
大人抱着宝贝,用一只手撑住他的后部和背部,让头部呈直立状态,并不断变换方向,让不断改变的视野吸引宝贝观察四周,促使他自己将头竖直。
* 锻炼颈部和胸背肌肉
当宝贝用双臂支撑前身抬头时,大人可将玩具举在宝贝头前,左右摇动,吸引他向前、左、右三个方向看,将头抬得更高一些,以锻炼宝贝的颈部和胸背的肌肉。
4个月
俯卧时宝贝会抬头到适当高度,两眼朝前看,面部与床面呈90度,并能保持这个姿势。
补钙别喝骨头汤!这些常见的补钙误区,你踩雷了多少?
从备孕到怀孕再到宝宝出生后,补钙一直都是妈妈们非常关心的话题。的确,不管是对宝宝还是妈妈,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营养。相信妈妈们都知道,钙是构成人体骨骼和牙齿的重要元素,但为什么孕妇及宝宝更需要补钙,可能大多数人就不清楚了。
首先,缺钙会严重影响孕妇的健康,不少孕妇在产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量减少,有的甚至发生产后骨质疏松的情况。同时,缺钙还可能使宫缩乏力、子痫前期及妊高症的发生率增高。另外,胎儿及婴幼儿时期是宝宝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此时缺钙易导致骨骼和牙齿发育不健全。缺钙的宝宝容易出现夜惊、夜啼,情绪不稳定,还可能因免疫功能低下而频发呼吸道感染、过敏等。
可见,补钙真的非常重要,而与此同时,这些年关于补钙的谣言也越来越多,小编最看不得妈妈们在补钙的道路上走错方向了,这就来给你们扫雷排雷。
雷区一:骨头汤不补钙
一直以来,喝骨头汤补钙就特别深入人心,但实际上,喝骨头汤是补不了多少钙的。因为骨头里的钙是以难易溶解到汤里的磷酸盐形式存在的,即使骨头熬煮很久后,汤里的钙含量依然很低。
雷区二:吃鱼肝油≠补钙
许多妈妈都认为,吃鱼肝油就可以补钙了。其实,鱼肝油含有的是维生素D,虽然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的确能起到一定的补钙作用,但如果本身缺钙,那补再多的维生素D也是没用的。除了鱼肝油,有些妈妈则认为叶酸也有补钙的作用。要知道,叶酸是维生素B9,它可以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但它和补钙真没有什么关系!
雷区三:饮食补钙不靠谱
饮食补钙法也是许多妈妈奉承的真理。的确,饮食补钙安全又方便,但想单单通过饮食补钙来达到每天所需的量却是有一定难度的。就如孕早期妈妈每天需要摄入800mg的钙,而每100g纯牛奶也只含有100mg的钙而已,如果要达到所需要的量,妈妈们每天至少需要补充800g的纯牛奶,这从成本上就是一个大支出了。更何况,相比于孕中晚期,孕早期所需的钙还是比较少的,很多妈妈连孕早期所需的钙量都没有达到,更别说孕中晚期了。
所以,不管是从成本还是从摄入量出发,单靠食补来补钙是很不靠谱,小编还是建议妈妈们选择一款合适的钙剂,在日常食补的同时辅以钙剂,才能保证摄入足量的钙。由于一款钙剂关乎着母婴两代的健康,所以其除了要达到安全、足量好吸收的标准外,它更该是一款专属于妈妈或宝宝的钙剂。
孕期容易便秘,所以准妈妈在选择钙剂时一定要留心钙剂是否有预防便秘的作用。孕期常见的孕吐反应,更要选择适口性好的钙。而如果是给宝宝选择钙剂的话,妈妈们则要从淡口味出发。0-3岁是宝宝味蕾发育的重要时期,这时候一些过重的味觉刺激,如甜甜咸辣,会影响宝宝的味蕾发育,导致宝宝的味蕾对食物反应迟钝,并影响宝宝对母乳等淡奶味食物的食欲,容易偏食厌食,不利于宝宝健康成长。
所以,选择一款专属于宝宝或妈妈的钙剂真的非常必要,正好,迪巧钙就是这样的产品。迪巧从宝宝和妈妈的角度出发,其维D钙咀嚼片含有能预防便秘的山梨醇,水果味适口性强,是专属孕妇的钙片;其小钙维生素D颗粒采用淡口味,像牛奶一样的钙,是专属于宝宝的钙剂。
此外,迪巧钙都采用低铅矿石精制而成的碳酸钙,按美国FDA的标准在美国生产,并通过我国药监局认证,安全有保证。迪巧钙每片/袋含有300mg的钙元素,并添加维生素D帮助吸收,每天1-2粒帮助妈妈和宝宝骨骼健康。
孩子步入变声期,声带养护安排上! 生活知识_生活小常识_生活常识网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进入青春期后都会经历变声期。变声期的整个过程,会让女孩的声音变得尖细,让男孩声音则更加低沉、宽厚。那么这种变化是怎么来的呢?孩子变声期应该怎样养护声带呢?
一、变声期里的神奇变化
众所周知,人之所以能发出声音,靠的就是嗓子里的声带,男孩女孩在青春期之前声带相像,因此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在此之前的发声没有明显区别。变声期开始后,男孩子的声带开始变粗,女孩则相反,导致男孩女孩所发出的声音开始有了明显的区别。这一阶段孩子的嗓音并未固定,因此我们称为假性变化期。也就是说在固定期到来之前,男孩女孩声音的变化还有一些空间。
在这段时间里,正在变化的嗓子还会容易出现一些其它的问题,比如充血、水肿等,相对比较脆弱。如果此时不注意保护嗓音,在变声期过后会十分沙哑。但相反,只要能在这一时期里能保护好嗓子,声音就不会出现沙哑等情况,孩子的发声会很动听,很响亮。
二、变声期声带的保养
1、注意保暖
变声期时,孩子的嗓子本就脆弱,如果疏忽了保暖工作,孩子容易感冒。感冒引发的炎症会加剧声带的充血与肿胀。平时不仅要注意全身的保暖,还要对颈部进行保暖。
2、加强锻炼
多进行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有利于声带的发育。同时生活作息要有规律,避免熬夜,让孩子拥有充足的睡眠。
3、正确使用嗓子
变声期不高声叫喊,不宜过度K歌,这些行为都会导致用嗓过度,使嗓音终生嘶哑。
三、变声期注意事项
1、避免嗓子干燥
尤其是在秋冬这种干燥的季节里,气候是影响嗓子的一个因素,北方地区室内还有暖气供暖,更加干热,这样的环境很容易损坏嗓子的健康。所以平时要注意多喝水保持嗓子温润,如果有异常症状应尽快就医。
2、注意合理用嗓
变声期如果过度用嗓,会使本就处于充血状态的嗓子更加疲劳。因此变声期的孩子在说话唱歌时要尽量避免用力、高声用嗓,用嗓练习每天应保持在一小时之内,这一小时之中要间断性休息。
3、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刺激性食物会对嗓子造成不良刺激,影响变声期声音的变化。常见的刺激性食物包括辣椒、生姜、生葱、生蒜等等,同时,烟、酒也是变声期孩子坚决不能接触的物品。平时应让孩子避免食用过烫的食物。
想要有一副好嗓子,平时的注意事项还要是遵守的,如果想要将来一展动听的歌喉,那现在就要把嗓子保护起来哦!
关于宝宝发烧有这些错误认知,爸妈你中招了吗?
1.发烧对宝宝身体有害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发烧都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发烧虽然会让宝宝感觉身体不舒服,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症状,但发烧也会激发体内免疫系统,提高抵抗力。普通发烧(37.8℃–40℃)有助于免疫系统对抗病菌感染,对身体健康有益。但爸爸妈妈一定要密切观察,不能马虎大意。
2.不要随意服用抗生素
宝宝发烧后,有的家长想当然认为孩子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便给他服用抗生素。其实这是错误的,抗生素千万不要盲目使用,除非有依据表明宝宝发烧是细菌感染引起的。
3.发烧后一定要吃退烧药
宝宝发烧后,妈妈的第一反应就是给他吃退烧药,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宝宝体温不超过38度,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法,让他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即可。如果宝宝体温超过38.5℃,可以考虑使用退烧药,但一定要遵医嘱,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
4.发热就一定是发烧
很多妈妈认为,宝宝发热就是发烧。事实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要知道宝宝运动后,气温高也会造成体温升高,一般休息15分钟体温就会恢复正常。因此,妈妈最好使用温度计判断宝宝是否发烧。
5.发烧易导致孩子惊厥
发烧导致孩子惊厥,这种情况非常少见。3岁以下的孩子大脑还没有发育完全,因此发烧后容易出现惊厥。面对这种情况,家长要保持冷静,不要随意搬动宝宝,应将宝宝的头偏向一边,以免口腔粘液进入气管引发窒息,同时打开宝宝衣领,从而保持呼吸顺畅。
6.发烧会影响大脑发育
不少父母担心宝宝发烧会影响大脑发育,因此就想尽办法帮他降温退烧。实际上,宝宝发烧不超过40度,通常不会对大脑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