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跳糖为什么会跳?

跳跳糖加入了压缩的二氧化碳气体。当跳跳糖接触到舌头时,唾液开始溶解上面的糖,包裹在里面的二氧化碳就会立刻冲出来,因而产生很大的推力,给人一种“跳”的感觉。
跳跳糖是1974年开始出现在美国市场上的创新糖果,发明人是美国通用食品公司的研发科学家米切尔。
1985年,卡夫食品买下了跳跳糖的制造权利并重新命名为Action Candy,并且通过一家叫碳酸糖果的子公司生产跳跳糖。
同年,卡夫食品将跳跳糖的制造设备、技术以及亚洲区销售权卖给韩国的Jeong Woo Confectionery公司(今韩国GF株式会社)。在韩国GF株式会社开始制造跳跳糖之前,卡夫公司制作粉状跳跳糖,GF株式会社将其改良为晶体状(之后又将其与脚丫等形状的棒糖搭配),从而更方便食用。这种晶体状跳跳糖在1988年时被珍宝珠旗下的UniConfis公司重新以Crazy Dips的名字进口到美国贩卖。
跳跳糖的特征跟卖点,就是加了碳酸气的趣味小糖果颗粒在舌头上霹啪的作响!这项产品一推出就造成风行,成为小孩子的最爱。

跳跳糖的生产方式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将糖果的各种原料混合加热,做成浓浓的热糖浆。这种热糖浆如果直接冷却,就会得到那种玻璃态的普通硬糖,不过制作跳跳糖的时候,这些热糖浆会被送到高压二氧化碳气体的环境里进行搅拌“充气”,所用到的压力大约是普通大气压的50倍。接下来,糖浆在高压环境中冷却固化,然后恢复到常压。在减压之后,充了高压气体的糖果会裂开,而在碎裂的小块中依然会存在很多封住了高压气体的小泡结构。因为这种碎裂的随机性,所以跳跳糖也是不规则的碎块形状。+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51 

狗为什么要抬起一只后腿尿尿?

抬腿撒尿是成年公狗的行为。腿抬得越高尿撒得越高,这样狗狗就能更好的标记路线、圈地示威、增大求偶几率。更重要的是避免弄湿狗毛,保持干净。
关于狗狗的抬腿撒尿行为,有以下几种说法:
1、标记说。狗出远门的时候怕迷路,会在一些明显的地方做标记。撒得越高,气味就不容易被其他狗狗的尿液掩盖。
2、圈地说。在一定的区域内尿上自己的尿,也就是告诉别的狗,这是它的地盘。尿得越高,地方越多,说明自己的势力范围越大,所以得使劲地抬腿。
3、求偶说。尿撒得更高也说明这只公狗的身体更强壮,也更能获得母狗们的芳心。
4、洁癖说。狗狗爱干净,抬腿撒尿可以避免弄湿狗毛。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51 

古代晚上为什么要打更?

古代没有精确的报时工具,白天尚且可以根据太阳的方向、高度来判断时间,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无从辨别,所以出现了“打更”这种夜间报时方法。
“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计量夜时的称呼。那时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娱乐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代是没有时钟,人们在白天时可以根据太阳的影子来判断大致的时间,但这样的计时方法却不能判断出准确的时间。到了晚上,天光暗了下来,没有了太阳,人们便不知道应该如何判断时间了,特别是在人睡着以后,对于时间的概念就更是不知道了。
而这时,打更这种古代中国民间的夜间报时制度便诞生了,由此产生了还有一种巡夜的职业——更夫,他们打梆子或敲锣巡夜报时,人们听到更夫的打更声,便知道了时间,按惯例该做什么。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50 

剪头发时为什么犯困?

梳理毛发能起到安抚作用,使心情舒畅,这是灵长类的共性。另外也可能是平常睡觉时干扰因素太多、睡眠不足,导致剪发时大脑放空就会很容易进入休眠节能状态。
尽管不知道究竟是哪些因素扣动了睡着那一瞬间的“扳机”,但是当我们“睡死过去”的时候,大脑并没有闲着。 根据脑电波波形,睡眠可以分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两类,二者交替进行,合起来是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正常人一夜能经历四五个睡眠周期。 慢波睡眠发生在睡眠的初期,一般持续60~90分钟,又由浅至深分为四个阶段:感觉好困的入睡阶段、意识模糊的浅睡阶段、梦游尿床的熟睡阶段、叫不醒的深睡阶段。 快波睡眠也叫快速动眼睡眠(REM),持续20~30分钟,此时躯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进一步减退,眼球快速转动,人在这个阶段基本都会做梦。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5 

为什么听自己的声音很奇怪?

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是经过骨传导听到的真实声音,这个声音只有你自己能听见。其他人听到的你的声音,是经过空气传导的失真声音,自己不熟悉所以会觉得很怪。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经历:在某些聊天软件上和别人聊天时,有人通过语音的方式和你沟通,你发现这种沟通方式比打字轻松多了,决定也用语音发送信息,但录下自己的声音时却发现原来自己的声音那么难听,于是放弃了语音,默默地选择打字。
实际上,生活中这种现象特别多,KTV唱歌时、录音机录音时、APP上录音时,你都能听到自己的声音,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听到自己声音都表示非常厌恶,觉得自己的声音和设备上的声音相差好多。
那么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
其实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听到你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录音软件和别人听到你的声音才是你声音听起来的“真实面貌”。
人们听到的声音主要是来源于两个渠道,第一个是空气传导,例如你听到外界嘈杂的声音,这些声音都会通过你的外耳道振动鼓膜,通过鼓膜再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在听觉神经上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你听到的声音就这样形成了。
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声音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声音。简单来说:你现在用双手将自己的两只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你说的再小声你都能感觉的到,并且这种声音伴随着一种类似“嗡嗡嗡”的杂声,这就是骨传导。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5 

古曼童真的会吃东西吗?

古曼童是经过佛法洗礼,使堕胎或意外死去的小孩的灵魂入住到雕塑中。所以,他们食的是气,而不是实实在在的食物。
古曼童又称为“金童子”或者“佛童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成为孩童的样子,经过高僧或法师加持,使堕胎或意外死去的孩子的灵魂入住,供信善人士供养,以保家宅。
据说养古曼童的话就要像养孩子一样,家里一旦请进了古曼童,供养者就要把它当成家庭成员一样的对待。请他进门的当天,要跟他说你是他的新爸爸或者新妈妈,并且跟他讲清楚家里都有哪些人,以及家中的一些规矩。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5 

雾消失到哪里去了?

雾有多个去向:一部分被动植物吸收, 一部分溶于土地或海洋之中。一部分由于气温升高,蒸发到空气里,一部分被风吹散或抬升成云。
上升是随着大气气流上升,而下降是落到地面上。不过,它当然不是因为地球引力自由落体的,需要其他外物来使它下降。一般情况下,出现降雪或降水能将它淋到地上。所以说,我们通常在一场雪或者雨后,都能感受到明朗清爽的气息。而这些雾霾落到地上,自然是与土地融为一体,或随流水飘荡而去了。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5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是哪首诗的句子?

李清照的宋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文为:“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⑴如梦令,又名“忆仙姿”“宴桃源”。五代时后唐庄宗(李存勗)创作。《清真集》入“中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一叠韵。 ⑵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疏:指稀疏。 ⑶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⑷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⑸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译文 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5 

目前直径大于10厘米的太空碎片有多少个? +

22000个 据美国公布的数据,目前太空有22000个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而直径较小的碎片则数以百万计甚至亿计。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太空事务管理方面,国际社会的行动相对滞后。冷战时期形成的处理太空事务的五个国际条约,即1967年的《外层空间条约》、1968年的《营救协定》、1972年的《责任公约》、1976年的《登记公约》和1984年的《月球协定》,强调要把太空作为“全球公地”,要以国际合作来确保太空安全,但它们是以软法形式出现的,对国际太空行动体没有强制性约束,从而留下了安全隐患。随着科技进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行为体走向太空。根据相关数据,世界上现有12个行为体可以独立发射卫星,约60个行为体在太空拥有约1100颗航天器。航天器日益增多导致出现太空“公地悲剧”现象。 其一,太空碎片增多,威胁着太空环境安全。据美国公布的数据,目前太空有22000个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而直径较小的碎片则数以百万计甚至亿计。太空碎片数量庞大,增加了相互碰撞的几率,并导致产生更多的碎片,直接威胁到航天器的安全,影响到人类探索与利用太空的活动。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2011年9月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经过计算机模拟,现在太空轨道垃圾的数量已经处于“临界点”(tipping point),“增加了航天器失效的风险”。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4 

克劳塞维茨是哪个国家的军事思想家?

德国 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 Von Clausewitz,1780年7月1日-1831年11月16日),毕业于柏林军官学校,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普鲁士军队少将,一生参加了莱茵战役、奥斯塔德会战、法俄战争和滑铁卢战役四次著名战役。人物简介
克劳塞维兹(Carl Von Clausewitz)1803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任奥古斯特亲王副官。1806年10月随亲王参加奥尔施泰特会战时,被法军俘虏,翌年底获释。1809年初调普军总参谋部工作,任总参谋长兼军事改革委员会主席G.J.D.von沙恩霍斯特的办公室主任,协助沙恩霍斯特从事军事改革。1810年秋任军校教官,并为王太子讲授军事课。1812年春,主张联合俄国抗击法国,因不满普鲁士国王同拿破仑一世结盟而辞职,转到俄军,在骑兵军和步兵军司令部中任职。1814年回归普军。翌年任G.L.布吕歇尔军团第三军参谋长,参加利尼会战。1818年5月任柏林军官学校校长,9月晋升为少将。任校长职12年,潜心研究战史和从事军事理论著述。1830年任炮兵第二监察部监察。1831年5月任驻波兰边境普军参谋长。同年11月卒于布雷斯劳。克劳塞维茨去世后,他的妻子于1832~1837年整理出版了《卡尔·冯·克劳塞维茨将军遗著》,共10卷,1~3卷为《战争论》,其余为战史著作。


柴明聪1 发布于  2021-12-15 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