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民国大师们的特别爱好

我国近代史上的民国时期,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各种才子才女频频出现。就比如说著名画家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等等;科学家钱学森、李振宁、竺可桢;文学家张爱玲、鲁迅、沈从文等等;国学大师胡适、黄侃、章太炎等,可谓是群星璀璨。

他们造诣深厚,令人高山仰止,在大多人的印象中。这般带着光环的人应该是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然而,事实上民国这些大师们的人生颇为有趣。他们的爱好也很是别样,今天便来说说那些民国大师们鲜为人知的趣味人生,鲁迅爱吃糖,张爱玲痴迷口红,胡适最特殊。
1、鲁迅喜欢吃糖类
看起来颇为高冷的鲁迅先生,其实在生活中最喜欢吃糖,沈兼士曾说:吃饭的时候,固然是先找糖或者甜的东西吃,就是他的衣袋里也不断装着糖果,随时嚼吃。后来因为吃糖太多得了蛀牙,可他明知道该节制,却还是忍不住要吃。吃完后去看牙医,结果回家路上,为奖励自己又买了一堆甜糕点。
2、张爱玲痴迷口红
在对待口红上,大抵古今女人都是一样的,张爱玲便十分痴迷口红。1932年张爱玲还是中学时代,她画的一幅漫画投到报馆,得了五块钱。这是她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其母认为应当留作纪念,张爱玲却立即买了支小号的丹琪派唇膏。她去世后,留下的遗物不多,其中最显著的三样。手稿、假发、口红,其中口红占最多,口红承载着她对生活所有的热情。
3、胡适爱好当月老
胡适生平爱好不少,爱喝酒、爱美人、爱打牌,同时他也爱好当月老。他的身上曾有一个“民国第一红娘”的美誉,说的便是如此,由他促成的有情眷属数不胜数。在胡适的一生之中,主持过150多次婚礼,大多是学界伉俪。后来去了美国,当红娘这个习惯也没落下,他喜欢看到青年人相恋、结合。
4、金岳霖沉迷斗鸡
提到金岳霖,人们或许会想到他在哲学的作为,或许会想到他对林徽因的一往情深。但其实金岳霖在生活中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习惯与民国很多名流不同,喜欢养斗鸡。称得上酷爱,他吃饭的时候,养的斗鸡堂而皇之的跑来啄饭菜。他也不管,鸡吃鸡的,他吃他的,双方平等共餐。
5、太炎好替人看病
被胡适称为古文学五十年来第一作家的章太炎,他自认为生平成就最高却非经学、史学,而是医学。曾写过《章太炎医论》,因为看过几大箱医书、写过医著,章太炎便自认为医术高明。平时很是喜欢给人看病,亲属邻居乃至邹容和孙中山,都“有幸”收到过章先生的药方。
在医史文献考证上有一手,不代表临床也很了不得,他压根治不了病。得药方的人表面不说背地里却另外找人开,一直到章太炎一次给自己开了个药方,没好反而更重。这才认清医术不佳的事实,叹道:将奉承信以为真太可怕。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刀,消磨了求知的渴望。
6、蹭饭大师王宠惠
以上大师们的别样爱好还不算什么,最有意思的还是王宠惠的,他热衷于蹭饭。常常是早餐随便糊弄,午餐和晚餐就去朋友家蹭,多年下来还总结出了四条经验。首先下午忙完之后便去某位家中朋友家里坐着,天南海北地聊,聊到晚餐时分不走。主人家必然要留他下来吃饭,其二第一招没成功,那么他就邀请朋友出去吃。
这样一来别人不好意思,加上他位高权重,自然要留他吃饭。其三,前面两条失败了,那就真去饭店里吃。要吃到最后,别人会提前把钱付了,他便完成了一次蹭饭。最后一招是最无奈的,到他付款时,便摸口袋大喊:你们回来,我忘记带钱包了。靠着这几招,他是蹭遍天下无敌手啊,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位看起来抠门的大师其实也是个不贪不占、淡泊名利的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8 

关公夜读春秋有什么寓意

关公为何夜读《春秋》?关羽虽然是武将出身,但他明白由武入文的重要性,提升文学素养还是很有必要的。不过当时正处乱世,关羽读《春秋》总感觉没那么大的实用性。所以有人提出一个想法,会不会关羽看的并不是《春秋》,而是另一本书呢?或者说是另外一部“春秋”?感觉这个脑洞还是挺有意思的,各位不妨来看看是否有道理。有不同想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1、夜读《春秋》
荆州春秋阁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文夫子,武夫子,两个夫子”,下联是“著《春秋》,读《春秋》,一部《春秋》”,文圣孔子和武圣关羽就这样因为一部《春秋》联系在了一起。
《春秋》是什么呢?《春秋》其实就是孔子为鲁国写的,非常简短的历史记录,前后二百四十二年,这段时间就因为这部《春秋》而被称为“春秋时代”。
在古代书写不容易,但是孔子的春秋记载历史有多简单呢,春秋所有的内容都是,某年某月,某国领导来我国访问;某年某月,我国领导到某国访问;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赢了;某年某月,某国攻打某国,输了;然后,一年就这么结束了。
可以说是非常的简单,完全没有任何细节的描绘,是一本极其枯燥的书,跟《史记》那种精彩的写作手法,完全不是一种书。
但因为孔子他老人家崇高的地位,所以这本《春秋》,一直被封为历代的经典,属于四书五经的范畴,是读书人的必读科目。
小说里突出关于夜读《春秋》,主要是为了突出关羽个人忠义无双,文武双全的形象,但这里面其实还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关羽读的很可能并不是孔子写的《春秋》。
明明书名都一样,为什么说读的不是一本呢?
这就要说道《春秋》这本书的变化了,因为这本书实在是太经典了,由孔子亲自编修的,所以非常的重要。但问题是书的内容过于简略,把孔子封为圣贤的儒生们,完全无法从《春秋》里读出来什么,于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春秋,出现了三本解释春秋的书,分别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
2、读《左传》的可能性
这三本书合成春秋三传,因为是对春秋做的注释,所以注释文本里,已经附带了春秋的原文,所以这三本书流行之后,纯粹单行本的《春秋》已经很难见到了,因为就算你有你也读不懂。
这里面三本书都曾经显赫一时,最后胜出的就是《左传》,他成了《春秋》的代名词,因为他的全称是《春秋左氏传》,所以你如果是在读《左传》,你实际上也可以说实在读《春秋》。
那关羽读的可能会是《左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左传》在当时可不简单的是一本历史书,他其实可以被看作是一本兵书战策。
假如说你要穿越回古代做将军,《孙子兵法》和《左传》如果你只能选一本带上的话,千万不要选《孙子兵法》,因为他虽然是一本军事著作,但是理论性极强,你就算把书翻烂都不知道怎么打仗。
《左传》就不一样了,他可以给你提供许多鲜活的战争案例供你参考,有点像上学的时候,公式与例题的关系。
传统学术很讲师承,师承关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前程,所以“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并不是一句场面话,师承在今天的相声圈还是可以看到他的巨大影响力。
汉代官学权威刘向梳理过《左传》在汉朝以前的师承脉络:左丘明传曾申,曾申传吴起,吴起传给儿子吴期,等等等等。
这里面吴起的名字非常引人注目,吴起是非常伟大的军事家和改革家,经过他统筹编撰的《左传》,里面有很浓郁的兵书战策的味道。
3、真相如何
历史上爱读《左传》的名人非常多,汉开国名将冯异和南朝名将羊侃都是兼爱《左传》和《孙子兵法》的,因为打败侯景而名动天下的王僧辩也是著名的《左传》爱好者。最著名的人物要数西晋名将杜预,他是灭蜀平吴、结束三分天下的重要功臣。
杜预人称杜武库,这是形容他学识渊博、干练多能,胸中就像武器库或储藏器物的仓库一样无所不备,是一位机器猫式的奇才。今天的《大学语文》收录有王勃名文《滕王阁序》,其中有“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这是恭维当时在座的王将军,很巧妙地把他比作杜预。
杜预平生最爱《左传》,自称有“《左传》癖”,这当然比烟瘾、酒瘾高级多了。他还精心为《左传》作注,写成一部《春秋左传集解》,这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左传》注本。唐朝官修科举教科书,《左传》部分用的底本就是杜预的注本。所以诗圣杜甫在当时很是得意,常常炫耀自己是杜预的十三世孙。只不过今天环境变了,介绍杜预的时候反而要说他是杜甫的十三世祖了。
历朝历代都有这么多人喜欢《左传》,尤其是这些人作为武将,他们喜欢《左传》更是为这本书添加了许多兵书的味道。
据说当年多尔衮就非常喜欢《三国演义》,总能从中领悟到兵法的奥妙和各种阴谋诡异,战争策略等等,可见兵法这个东西,都是活学活用的,并不一定是拘泥于纯粹的兵书。
由此可见,关羽夜读《春秋》,或许他在读的是《左传》。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读《左传》也就是读《春秋》,所以关于夜读春秋这话说的也没错,只不过他读的《春秋》跟孔老夫子读的《春秋》可不一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7 

被南京鸡鸣寺算命的老太纠缠怎么办

最近很多人说在南京鸡鸣寺总是会被算命的老太纠缠,其实这些事情也比较好解决的,哈哈,小编下面给大家说几个方法吧,大家再去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防范,要不被纠缠上了会很麻烦的,所以到底要怎么办呢?我们继续往下看看吧。

其实遇到一个自己不好解决的问题,那最后的办法就是预防,所以提前做好预防是解决问题很好的解决方式,所以在遇到算命老太之前就应该做好预防工作了。
去寺庙之前一定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情况,很多人去之前只知道是去求姻缘的,对这个寺庙的历史,周边的情况,旅游品等等都不太了解,其实还是需要了解下的。
南京鸡鸣寺和其他寺庙不一样的地方是,这个地方的东西卖的非常贵,特别是那种旅游商品,所以大家不要买,而且外面也有很多这个算命的,你要做的就是不要看他们,不要和他们搭话,不要有任何的逗留的意象,你要表现出来的感觉就是赶紧走的感觉,所以这样别人就不会纠缠你了,如果有人非常纠缠你,严词拒绝,表示有事,事情很急,不要多说一句话了,这样被纠缠的几率降低了80%了。
如果你真想算下命什么的,就去寺庙里面的正规去算,但是算之前也要先把价格什么的打听清楚了,要不到时候算完了,要你千儿八百的,岂不是亏太大发了。
所以其实也就那么一回事,寺庙去求东西,还是心诚比较好,其实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也就不要相信了,看过路过就好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6 

田忌赛马的主人公是谁 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这个田忌赛马,那可是历史上出了名的典故啊。而且这个故事同事也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争议。那么这个历史典故田忌赛马的主人公是谁呢?这个故事最后告诉大家了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田忌赛马的主人公是谁
关于这个故事的主角是田忌、孙膑。因为这一次的赛马就是由他们两个人开始进行的。
2、田忌赛马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当时孙膑因为遭到庞涓的陷害,结果被齐国使者带回了齐国。当时田忌可是非常看好孙膑的,后来孙膑看到田忌正在赛马,所以就想着可以帮助田忌来赢下这场赛马比赛。于是就告诉了田忌,用您的下等马对付他们的上等马,用您的上等马对付他们的中等马,用您的中等马对付他们的下等马。最后比赛结束之后,田忌果然赢得了比赛,最后是一败两胜。
至于其中的道理,大家应该都能够明白,那就是不管是劣势还是优势,都要用自己最擅长的来对付对方最不擅长的,也就是用自己的优点去打对方的缺点。通过不一样的思路和想法,往往能够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没有必要完全循规蹈矩的去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6 

关于唐玄奘的真实故事

说起唐朝时期的玄奘法师,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这是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佛教法师,还被写进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之中,可见其名气有多高。那么今天吾爱诗经网小编就带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历史上真实的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了解一下玄奘法师不为人知的一面。

1、玄奘法师不是皇帝的兄弟,也从未举国相送,也没有御赐袈裟。
当年玄奘想要去印度求得真经,但是当时的朝廷正在跟突厥人打仗,因战事无法去印度。之后在胡人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法师偷渡出了边境。而这个石磐陀其实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历史原型了。
2、玄奘法师没有白马救命,只有一匹枣红色的老马。
在玄奘是四天五夜滴水未进,差点干死在边疆沙漠的时候,好在是石磐陀给玄奘的老马是经常穿越沙漠的老马,认识路,就这么把玄奘法师驮去了有水的地方。
3、通关文牒和四位徒弟
在玄奘法师到了西域的时候,被当时的高昌国,也就是吐蕃的国王强行留下来党国师。但是玄奘一门心思想要取经,为了表西行求经的决心,绝食到几近死亡。高昌国国王被玄奘的举动所感动,于是与玄奘拜为兄弟,并且还给玄奘配了四名徒弟和一队人马。重要的是沿途各国的通关文牒,并且约定了取得真经之后回到高昌国讲经三年。
4、四年路途,九死一生
在翻越雪山的时候,玄奘法师的一队人马死了一般,而且还死了两位徒弟。刚刚到达古印度境内的时候还被异教徒抢劫,差点就这么交代了。
5、到达古印度那烂陀寺
在玄奘法师到达那烂陀寺后,寺庙中早就不再讲经的100多岁的戒贤法师破例给玄奘法师佛教经典。因为师从高僧,再加上天资聪颖,玄奘法师很快就成为了印度的一流学者。
6、残酷的古印度辩经
在古印度,辩经是极其残酷的,若是失败了,那么失败方就只能改换门庭,或是销声匿迹,又或是自我了断,很像西部牛仔中的决斗。不过玄奘法师无一败绩。为了得到玄奘法师,甚至印度的两个邦国彼此之间发生战争。
7、重回大唐
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学习了5年之久,周游了古印度的110个国家,最终带着657部重要的经书重回大唐。
8、皇帝没有追责
在到达大唐边境的时候,唐玄奘在边境停留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这期间他给唐朝皇帝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目的,希望皇帝能够原谅他的私自偷渡出境。之后在皇帝的回信中了解到,皇帝并没有追究玄奘法师偷溜处境一事,并且还安排好了玄奘法师的回国之路。
9、《大唐西域记》的诞生
玄奘法师用口头的方式讲述着自己在西域的所看所闻,然后他的徒弟就将玄奘法师口述的内容记录了下来,并且整理成为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最后也成为了大唐研究西域的重要指南。
10、玄奘法师的徒弟辩机与高昂公主私通,最终被皇帝腰斩。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5 

秃尾巴老李老家在哪?真的是山东人吗?

说到这个秃尾巴老李不知道大家知道多少,最近关于它的问题最多的就是很多人说这个秃尾巴老李的老家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了,其实问题看起来还是比较简单的,但是真正的研究发现问题非常的难,所以下面我们一起来相信的解析分析下吧。

1、秃尾巴老李老家在哪
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家在哪里的问题,一直众说纷云,但其主要流传地在山东和黑龙江两地。
在山东有文登、莱芜、泰安,汶上等地,在黑龙江省的流传是山东移民把传说带入黑龙江省的缘故。那么秃尾老李在汶上草桥的传说也流传很广,目前根据整理情况看,这里有其出生时传说,也有它的生平事迹,包括“小汶河救人”、“为皇帝用驱体架桥”、“戏水灌溉”、“救山东”、“笔管避难”、“大战小白龙”、“老李买桃”、“现形”、“老李探亲”、“后人祭祀”等十几个传说故事,目前汶上仍有一些遗址和遗迹。
但不论出生地在哪,都是山东人的精神财富,这一传说故事的形成,也是山东人民智慧的结晶。
2、秃尾巴老李的故事
很早以前,成山西侧的滦县杨柳庄镇李家沟村有一位李老汉,李老汉两口子结婚多年,也没有生小孩,老汉真着急呀,这一年春天李老汉的媳妇怀孕了,一怀怀了三年生下一个大肉蛋,刨开肉蛋是一条黑蛇,老两口又惊又怕,赶紧将黑蛇扔到荒郊野外。可是老汉不在家时,黑蛇爬到家中吃奶来,每次吃奶来都把李老太太吓死过去。有一回蛇正在吃奶,李老汉干活回来了,看见黑蛇又来了,拿起铁锹就打,黑蛇看见李老汉家来也赶紧跑,从窗户向外爬,爬得慢了点,李老汉一铁锹铲在蛇的尾巴上,铲断了黑蛇的尾巴,黑蛇成了秃尾巴蛇,人们就把他叫秃尾巴老李。
说起这秃尾巴老李,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他本是东海龙王的五子黑泥鳅,有一年随父王来成山游玩,看见成山附近百日无雨,庄稼都旱焦了,牲畜也快渴死了,心生恻隐之心,偷偷在晚上下了一场雷阵雨,玉皇大帝非常恼怒,就把他贬到凡间,投胎到老李家李老太太腹中,因李家世代忠厚善良,三年孕育成了一条黑龙,可惜李家老汉与黑龙缘分太浅,没让他居在家里保家。
黑龙修行得道后,玉皇大帝派秃尾巴老李镇守青龙河(唐山市区内的青龙河),代管北方这带行雨。有一年玉皇大帝降旨让秃尾巴老李行七天加冰雹的雨,秃尾巴老李(黑龙)怕伤害老百姓,行了七天雨但没有加冰雹。玉皇大帝知道了黑龙抗旨违犯天条,惩罚黑龙在沙滩上暴晒七七四十九天。
秃尾巴老李一看性命难保,忙给母亲托梦,说明受罚之事,母亲知道黑龙是为了百姓,怕黑龙晒死,把黑龙挨罚的事告诉了百姓,百姓感谢黑龙不下冰雹,附近的崇家峪、尚庄、李家沟等村一千多人自发组织起来,肩担人抬运水,往黑龙身上浇水,整整浇了七七四十九天,把李家沟村南成山西山脚下的这片沙滩浇成了水潭,秃尾巴老李的命保住了,这一带人都管这水潭叫小龙潭。直到现在小龙潭还清澈旺盛,常年泉水不断。
黑龙受罚没有死,玉皇大帝看老百姓拥护他,也后悔对黑龙处罚失误,于是对他委与重任,改派他去镇守东北的白龙江,黑龙到白龙江,把江中的白龙打跑,一心一意镇守此江,从此这条江由白水变为黑水,人们称之为黑龙江。
守卫黑龙江的秃尾巴老李,始终不忘李老汉夫妇的养育之恩,每年清明节都到成山来,给他妈爸上坟烧纸祭奠。因李老汉的坟在成山西北,黑龙上坟来都给成山带来一次透雨,下雨总是从西北上来天气,且每次下雨都是疾风骤雨,黑云滚滚而来,下完雨雨过天晴,人们都说这是秃尾巴老李从黑龙江回老家行的雨。成山景区为了纪念黑龙,专门在山上修建了一座龙王庙。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4 

史上最让人痛恨的母亲 屠子狂魔玛丽贝斯·泰宁

说起母亲,很多人都说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因为她们是每一个孩子的希望,每一个孩子的依靠,用尽一生的心血培养着自己的孩子。不过就在美国的历史上,有着这么一位母亲,被评为了世界上最“恶毒”,最让人“痛恨”的母亲。那么这位母亲是谁呢?为何这么评价她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

玛丽贝斯出生于1942年9月11日,是纽约的一个普通女孩。她的家庭条件一般,生活经历也很一般。如果非要找到她少年时的特殊点,那就是她有过几次试图自杀的情况。
不过,那些不好的记忆似乎只是过眼云烟,高中毕业之后,玛丽贝斯就开始进入社会工作了。因为没有什么高学历和特殊技能,她只能从事一些低薪水的工作。后来,玛丽贝斯到一家医院当了护士,生活也稳定了。
21岁那年,玛丽贝斯通过“相亲”认识了乔·泰宁。1965年,两人相识两年后就结婚了,婚后生下了一儿一女:约瑟夫和芭芭拉。
1971年,玛丽贝斯的父亲去世了,也正是这一年,她的第三个孩子詹妮弗出生了。
没有人能想到,恐怖的事情接二连三发生了。
第三个孩子詹妮弗的身体很不好,一出生就在医院里接受重症监护,9天之后,小小的詹妮弗因为严重的脑膜炎去世了。
这是玛丽贝斯失去的第一个孩子,当然对她的打击非常大。
没有人能想到,仅仅过去了半个月时间,1972年1月20日,儿子约瑟夫也被玛丽贝斯紧急送到了医院。医生发现这个小男孩已经停止了呼吸,于是紧急抢救,成功的挽回了孩子的姓名。经过十天的治疗之后,约瑟夫出院了。
可是,就在出院当天,玛丽贝斯再一次把约瑟夫送到了医院——这一次小男孩没有这么幸运。
因为玛丽贝斯拒绝了尸检,而那个年代相关制度又不是很严格,所以约瑟夫的死,被归结为病毒感染和“癫痫发作”。
悲剧没有停止,仅仅6周之后,玛丽贝斯4岁大的女儿芭芭拉也被送到了医院。不过芭芭拉当时没有太严重的生病迹象,玛丽贝斯告诉医生,自己的女儿之前发生了“抽搐”。医生建议玛丽贝斯把女儿留在医院,观察几天再说。
玛丽贝斯拒绝了,她把芭芭拉带回了家——当天,她又把昏迷不醒的芭芭拉送回了医院,医院没有抢救过来。
虽然警方也来医院调查了,但是当时并没有明确调查出死因,这件事情也就过去了。
时间来到了1973年,这一年玛丽贝斯生下了第四个孩子:蒂莫西。
不过,蒂莫西还没满月,又被玛丽贝斯送到了同一家医院抢救。玛丽贝斯告诉医生,她发现孩子的时候,蒂莫西已经在床上奄奄一息……孩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医院认为他是死于婴儿猝死综合症。
1975年,玛丽贝斯第五个孩子内森出生了,在孩子半岁的时候,玛丽贝斯说自己正在开车,内森被放在副驾驶座位上,等她注意到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有了呼吸。
也许医生已经觉得,这是某种诅咒,或者是家族遗传病,所以依然把内森的死,归结为婴儿猝死综合症。
1978年,已经36岁的玛丽贝斯,决定领养一个孩子。不过就在办手续的过程中,她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玛丽贝斯和丈夫没有放弃领养,他们从领养机构带回了男婴迈克尔。三个月后,玛丽贝斯又生下了自己的第六个孩子玛丽。
好了,这下家里又有了两个婴儿,而且还有一个是领养的。
万万没想到,1979年1月,三个月大的小玛丽又被送到了急诊室,玛丽贝斯声称孩子“癫痫发作”。经过医生的抢救,玛丽的性命暂时被保住了……一个月之后,玛丽贝斯还是抱着小玛丽的尸体来到了医院,声称孩子不知什么原因去世了。
这一次,还是婴儿猝死综合症。
1979年11月,玛丽贝斯的第七个孩子乔纳森出生了。大家也能料到,不到半岁的乔纳森很快也因为失去意识被送到了医院。几天之后,康复的乔纳森去世了,死因不明。
至此,玛丽贝斯生下的7个孩子,全都去世了,家里还剩下的,就是领养来的迈克尔。
1981年3月2日,玛丽贝斯又带着迈克尔来到了医院,说孩子忽然失去了意识……医生检查发现,迈克尔已经死了。
1985年8月,玛丽贝斯又生下了第八个孩子,这个名叫塔米的小婴儿,几个月之后也离奇死亡了……
医院报警了,同一个家庭连续死亡这么多婴儿,如果说是因为基因缺陷导致猝死,那领养的迈克尔应该没事啊!总之,事情太离奇了。
当时,孩子们的死,都没有留下足够的证据,当年的尸检报告也是草草了事,帮不了什么忙。
警察决定直接审讯玛丽贝斯,结果,她招供了,说自己因为塔米的哭闹,受不了就用枕头捂死了自己的孩子。
同时,他还招供了杀害蒂莫西和内森,并且给丈夫下过慢性毒药——其他孩子的死,玛丽贝斯否认是自己杀害的。
虽然在法庭上玛丽贝斯推翻了自己的供词,不过对于小塔米的尸检证明,这个孩子是窒息而死。最终,玛丽贝斯被判处终身监禁……
玛丽贝斯为什么要杀死的孩子?没人知道,她自己说“因为我不是一个好母亲,所以我把那些孩子一个一个的用枕头捂死了”、“我的意思是,我知道我杀了人,但是我不能告诉你为什么这么做,因为就是没有理由”……
犯罪心理研究者认为,玛丽贝斯可能患上了“孟乔森综合征”,通过这种残忍的行为获得别人的关注和同情……不管专家们如何分析,玛丽贝斯都是一个让人痛恨的母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3 

陆游为什么那么喜欢出师表

说到这个《出师表》大家肯定都非茶熟悉吧,毕竟这个作为诸葛亮的经典之作,确实是又很多人都非常喜欢啊。作为一位诗人,陆游也是非常的喜欢《出师表》。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刘禅继位,孔明辅政。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忻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大熟,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蜀汉政治经济稳定,孔明收服蛮王孟获后,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完成刘备统一河山的夙愿,决定北伐曹魏,孔明采用马谡的反间计,使司马懿削职回乡,去此心腹之患。孔明上《上师表》,向后主刘禅表明北征曹魏。
陆游的政治理想与孔明一样。陆游一生致力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河山。孔明的政治理想是报答刘备知遇之恩,完成刘备统一河山,恢复汉室的夙愿。他们两个的政治理想是一样的。同为知己,惺惺相惜。
陆游与孔明都是壮志未酬。孔明七次北征曹魏,因曹魏有司马懿镇守,孔明虽然殚精竭虑,事必躬亲,奋力去讨伐曹魏,天命在曹魏,孔明命丧五丈原,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一生致力抗金,南宋朝廷,昏庸腐败,当权官员贪生享乐,陆游屡遭排斥,心有余力不足,陆游临终之际,告诫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两人的结局都一样。
陆游崇拜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出师表》是孔明誓师北伐的决心,是孔明为国鞠躬尽瘁的体现。陆游非常崇拜孔明的高风亮节。他一生致力抗金,也可以为国捐躯,只是朝廷腐败,一生郁郁不得志。他希望象孔明那样去收复失地,完成国家的统一。
《出师表》是孔明北伐曹魏的决心,孔明为国鞠躬尽瘁的体现。陆游崇拜孔明的高风亮节,与孔明有同样的政治抱负,惺惺相惜,也与孔明一样的壮志未酬,感同身受,所以陆游喜欢《出师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2 

宋朝的长帽翅官帽是怎么来的

相信很多小伙伴在看关于宋朝的影视作品的时候,朝堂之上的官员们所带的帽子都是非常特别的,和其他朝代的官帽都不一样,不得不说,这个官帽的外形确实是非常的独特,那么这样的长帽翅官帽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谁发明出来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长帽翅官帽是怎么来的
相传长帽翅的官帽是赵匡胤发明的。赵匡胤再未称帝前,深受后周世宗柴荣的器重、信任,从而赵匡胤得以被重用和立下不少功劳。后来后周世宗柴荣病重,赵匡胤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
柴荣驾崩后,其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后周恭帝,但是柴宗训年幼,所以没多久就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被手下黄袍加身成了皇帝建立了大宋王朝。
2、为什么发明长帽翅官帽
赵匡胤能登基为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除了他个人的能力、魄力外,还有就是他有一批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自古功臣历来就会受到皇帝的猜忌,虽然赵匡胤并没有大肆屠杀功臣,但是他还是曾猜忌功臣的。
所以赵匡胤做上皇帝后,就对他的那些功臣不放心。而因为这些功臣曾在赵匡胤未登基前一起同吃苦、共患难,所以当赵匡胤为帝后,这些功臣在朝堂上,开始的时候礼仪很欠缺。
有一天赵匡胤在朝堂上,发现有很多官员在下面交头接耳的说话,这让坐在龙椅上的赵匡胤很不满,因此赵匡胤心里很生气,不过当时他并没有表现出来。
到下朝后,赵匡胤就想到一个办法,可以避免大臣交头接耳,就是把官帽加上长翅,一顶帽子两边的铁翅各穿出一尺多长,后来越来越长。这样的话官员只能面对面的交谈,晚上并排的说话就有些苦难和不便了。
当然因为这种帽子戴着行动颇有不便,所以长翅帽除了在朝堂上和官场上,一般的情况场合下是不怎么戴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1 

古人都是怎么告御状的

其实关于在古代告御状这个事情,一般都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电视剧中,看起来是比较简单,那时因为剧情需要,但是放在古代的话,告御状是比较复杂的,而且不到万不得已是肯定不会选择这条路的。那么古人都是怎么告御状的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古人为何要会选择告御状呢?其实这与古代的制度有关,古代虽然有法律,但说到底并不是法治社会,而是人治的社会,人的作用远大于律法。虽然告御状能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的困难却是非常大的。比如明清时期,皇帝深居紫禁城,每天都有很多的事务要处理,很难有精力去管民间的冤屈。
除了不好见到皇帝外,古代的交通非常落后,你要是在京城还好,如果在偏远地区,想要进京告御状,没有大量的资金连京城都到不了,走路也得走上几个月,可谓难于上青天。而且出远门还需要路引,没有的话,有可能被半路的官兵当做流寇,可谓困难重重。除了告御状本身的难度外,为了防止刁民过多,有的时候即使告御状成功,也要挨板子或者流放,算的上一种“同归于尽”的感觉。
虽然后世很多不太推崇告御状,不过明初时期,皇帝却非常支撑百姓告官。因为朱元璋出身平民,对待民间疾苦深有感触,他制定的《大诰》里提出,百姓如果要告官,可以直接抓给朱元璋。不过到了明朝后期《大诰》就退出历史舞台了。
说了这么多,其实告御状虽然难度和代价极大,但是这却是底层百姓能够抓住的唯一希望。虽然在封建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终生都见不到皇帝,但是他们心中有这样一个理想化的想法,那就是皇帝为了自己的形象,一定会主持公道。然而现实是,历史上的昏君也是层出不穷,告御状不过是对社会生活绝望的人的最后的光明,为了追求心中公平正义,孤注一掷才会做的决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