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饥荒都发生在北方

说到古代的饥荒,这个真的是非常常见了。毕竟民以食为天,不管是现在还是古代,都是有很多人都吃不上饭的。而且在古代的时候还发生过饥荒,但是这些饥荒的发生地基本上都是在北方地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就是自然地理的因素, 北方由于它本身的地理位置, 不位于降水较多的地方, 因此每年的降水量就很少。 而且我国大多数的河流发源地都在北方, 这也是与它的气候有关, 北方的降雨量极不稳定, 经常要么下暴雨要么就处于干旱状态, 这样的降雨特点是很难将水蓄住的, 所以在北方湖泊也是非常少的。 而由于暴雨的冲刷北方的土壤非常的贫瘠, 因此不满足作物生产的一些条件。
战乱不断, 除了自然的影响, 对一个地区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人了。 中国的古代的发展重心其实是靠近北方的, 只是在后来才逐渐南移。 而北方许多地区都与外族相毗邻, 而外族入侵的问题在古代是经常发生的, 拿骚扰我国北方数千年的匈奴来说就是这样, 一旦遇上匈奴的饥荒年代他们就在我们北方进行骚扰, 而且这些情况在古代是经常发生的, 这样频繁的侵扰受到最大影响的就是普通的百姓, 使他们不得不逃离家乡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耕种。
管理者的失职, 在饥荒年代许多人就会离开自己原本的住处去其他地方寻找食物, 这样一来人口流动就会增大, 而且他们基本都会涌向大的都城, 各地的治安压力就会增大。 于是每当灾荒发生的时候各地的官员为了不影响自己的仕途一般都会瞒报灾情, 更有一些贪官甚至会克扣朝廷发放的赈灾物资, 这就会使得灾情不但得不到好的控制还会变的更加严重, 这时候走投无路的人民就会奋起反抗。 以往的一些农民战争基本都是在饥荒的年代爆发的
所以,北方自古以来就是多灾多难的, 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由多方面组成的, 而灾荒其实在古代就是各种暴乱的主要原因, 因为人在饥饿的时候是会爆发出求生的本能的。 虽然我们今天已经不太可能会遭遇饥荒, 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居安思危, 节约粮食, 珍惜现在这种来之不易的安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4 

中国历史有多少姓是出自姬姓

说到中国的这个百家姓,相比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尤其是这个姬姓。姬姓可是上古八大姓之一,虽然说现在很多人都是姓别的,但是最开始都是出自这个姬姓。那么中国历史上,关于姓这个事情,有多少是出自这个姬姓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姓是母系氏族时期形成的。姬姓是上古八大姓之一,人文始祖黄帝就姓姬。黄帝出生在姬水河边,就以姬为姓。他的后代都姓姬。先秦姓的数目是很少的。顾炎武在《日知录.姓》中写:“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三。”大部分是女字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都是不同的老祖母传下来的。周武王姬发就是黄帝后代。周朝实行分封制,他分封的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陈、曹、魏、蔡随、巴等诸侯国,国君都是姬姓。另外,炎帝姓姜,他封的一些如齐、申、吕等诸侯国,国君都姓姜。氏是后来出现的,“氏者支也”,就是说,氏是由姓分化出来的,好比一棵树干(姓)长出许多支条(氏),氏比姓多出许多倍。例如,周文王找到舜的后代妫满公,封他在河南淮阳为诸侯国陈国,把长女嫁给他。陈国被楚国灭了,他们生的子孙就以陈国为氏,陈氏。后来,母权制的姓让位于父权家长制的氏,氏变成姓。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合二为一了。
我国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那时一些古姓都是有女字旁或者是女字底。我国上古有八大姓,(上古八大姓)有两种说法:
一说八大姓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姞。还有一个说法是:姬、姜、姒、嬴、妘、妫、姚、妊。不管是哪种说法,姬姓都是位列其中的。
姬姓的得姓始祖就是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在姬水居住,就以姬为姓,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据《国语·晋语》记载:
“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
不仅如此,姬姓还是周朝的国姓,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都是姓姬,姬姓经西周、东周数百年的发展,自然非同小可。在周朝初年大封诸侯时,单姬姓诸侯国就有53个,真可谓是姬姓遍布满天下了。
姬姓除了是周朝的国姓外,同时还是吴国、鲁国、燕国、晋国、卫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之姓。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有的就都纷纷改姓,比如有的以国号为姓,有的以名为姓,有的以地名为姓等等。然后这些改过的姓氏后来又衍生出许许多多的姓氏。
据有关统计,由姬姓直接演变出来的姓氏达到411个姓,比如周、吴、郑、王、鲁、曹等等,这数量就直接占《百家姓》总数的的百分之八十二。再值得一提的是,再由这411个姓氏又衍生出的姓氏又有很多,如此真可谓是“万姓之祖”。
周朝开国之初大封诸侯,姬姓诸侯国达五十三个,周朝灭亡后,其后代有的则改姓周,如此就分化了姬姓的数。同时姬姓的封国灭亡后,其王族后人就以封地、国号为姓,如此姬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3 

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

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关于“羽扇纶巾”这个东西,在《三国演义》里面,是专门用来描述诸葛亮的。但是在历史上,关于羽扇纶巾还是和周瑜有关系,所以这个东西到底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呢?肯定都非常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羽扇纶巾指的是诸葛亮还是周瑜
实际上,这个“羽扇纶巾”指的是周瑜!
任何词语离开了语境,都只具有“工具意义”,而没有“语境意义”,也就是说没有实在意义了。所以,理解词语必须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来看。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作者交代得很清楚,“公瑾当年”,那么后面的“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这些描写显然就是针对“公瑾”,而不是针对别人。
再看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这场大战孙刘联军具体指挥作战的主帅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刘备,有人认为是周瑜,苏轼的观点这次大战的主帅就是周瑜,所以才有“遥想公瑾当年”,这里暂时没诸葛亮什么事!
之所以这个“羽扇纶巾”与诸葛亮扯上关系,是有人认为“羽扇纶巾”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专用,其实不然。《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而且在苏轼那个时代还没有《三国演义》这部书呢!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对诸葛亮的感情很好,所有好事都希望有他的功劳,完全可以理解,但苏轼这首词与他真没有关系!
2、《念奴娇·赤壁怀古》诗词全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3 

盘点一些关于唐朝的冷知识

说到唐朝很多人都会想到什么好生活啊,什么诗词歌赋很多很多啊,还有很多的这个比较不错的习俗风俗,让人非常喜欢穿越回到唐朝,都说唐朝好,今天我们就简单的来说说这个唐朝的一些冷知识吧,感兴趣的也可以一起来简单的看下,看看有哪些冷知识。

1、没点历史知识都不敢穿越。在唐朝,见到官员称呼“大人”万万不妥,因为“大人”是用来称呼父亲的,所以看唐朝的书籍,你不会看到李大人、王大人,对于官员通常称呼姓加官职或者姓加上一个公。包拯如果在唐朝除了他儿子是没人称呼他为包大人,而会称呼他为包公或者包龙图,所以看到有人在电视剧里称呼狄仁杰为狄大人,那么直接可以弃剧了。
    
除了“大人”是称呼父亲的,阿爷、哥哥、耶耶(爷爷)也是对父亲的称呼。阿兄、弟才是称呼兄长和弟弟。祖父则称呼为阿翁。
2、生活在唐朝的女性应该是最幸福的,开明的社会风气使的女性地位在古代王朝中最高。
首先以肥胖丰腴为美可以让爱美的人不必刻意节食减肥;其次女性穿着服饰也不拘泥,唐朝是最喜欢女人穿男人服饰出门;再者,唐朝女性具有一定的经济地位,不必依附于男人,而且有财产继承权,可以独立为户主;还有就是在唐朝,女性不会遵守三从四德,什么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在这里都不存在,唐朝男人可以休了女人,女人也能休了男人。
这些当然是因为社会文明、经济文明高度发达,还有因为唐朝受胡风影响严重,还有一些贵族女性引领的风潮。
3、玄奘法师也就是唐僧在贞观二年是靠混在饥民里偷渡出国,而不是受唐太宗之命前往天竺取真经。等十五年后玄奘学成归来时走了一半路途就到了唐朝,因为当时玄奘走过的国家已经被唐朝灭了而纳入唐帝国的版图。
玄奘取经路上有一个高昌国,国王麴文泰与玄奘结为兄弟,定下玄奘取经回来经过高昌国时在该国宣讲佛法三年的誓约,可是等玄奘回来时,高昌国在一年前已经被唐朝所灭,国王也早已病世,无奈之下玄奘只好返回长安。
4、唐朝疆土的范围广袤程度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大诗人李白出生的碎叶城唐朝时是边境重镇,现在坐落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好险,差点李白就成为吉尔吉斯斯坦诗仙了。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录道:“自开远门西尽唐境,凡万二千里。”唐高宗龙朔年间,唐朝疆域面积达到1237万平方公里。唐太宗李世民是历任皇帝中国土面积增幅最大的一个,多达700万平方公里。
5、第一个五世同堂的皇帝,唐玄宗李隆基,五世同堂意味着唐玄宗的孙子都有了孙子。唐玄宗活了78岁,算的上高寿皇帝了,他的儿子肃宗李亨是在他27岁时生的,他42岁时孙子代宗李豫出生,他58岁时曾孙德宗李适出生,他77岁时玄孙顺宗李诵出生。只不过一年后唐玄宗就驾崩了。
还有一个皇帝也是五世同堂,那就是在位时间最长、活的时间也最长的乾隆皇帝,他活了89岁,但是他74岁那一年就看到了自己的玄孙了,驾崩的时候自己的玄孙都15岁了。不过乾隆比不上唐玄宗的是,刚才说唐玄宗的这五世可都当过皇帝。
6、唐朝真正做到了万国来朝,唐流席卷整个东亚、中亚等地区,日本人只要来过唐朝回去就受到万人敬仰。唐朝人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都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甚至连日本国名、国粹以及天皇的称谓都是从唐朝带走的。
唐朝时期的广州就已经是国际性大都市,外国人、外国商队到处可见,因为常常被欺负,他们自己组建雇佣兵保护商队。黄巢起义时,黄巢曾经带军队围困广州,屠杀10万外国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2 

如果唐代有在线聊天工具,李白的好友列表里可能有谁

最近很多人对一些穿越的事情比较感兴趣的,最近很多人说的这个事情就是假如这个唐代有在线聊天工具的话,那么在李白的好友列表里面可能都有谁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定别错过了,一起来简单的分析学习下。

李白的在线聊天工具里面的好友肯定是“杜甫”啊,李白和杜甫都是唐朝时期的,王勃虽然也是唐朝的,但是是初唐的,细节时间对不上。
李白出生逝世时间是701年—762年12月;
杜甫出生逝世时间是712年2月12日—770年;
而王勃的出生逝世时间是650年—676年。
从上面可以看出,李白大了杜甫11岁左右,等于说是同一时期的,相差没多少岁,但是这个王勃是死了25年之后,李白才出生的,所以加入当时有在线聊天工具,这个王勃肯定和李白没有关系了。只能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值得一提的是这四杰当时厉害不仅仅是因为诗文,而是因为骈文和赋,后来才渐渐说诗文厉害了。
李白就不用做太多介绍了,诗仙就是指的李白了,最顶级的诗人了。
杜甫也厉害,杜甫被誉为是诗圣,也是顶级的诗人。
杜甫和李白一起别誉为是李杜,代表了唐朝最高的诗词造诣的两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2 

古代被诛九族的人为什么不逃跑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在古代这种犯了死罪的人,都是直接等死的,甚至是诛九族。但是很多人肯定想问了,在古代又没有一个监控什么的,为什么被诛九族的人不知道跑呢?隐姓埋名之后谁知道是谁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被诛九族可以说是古代“最严酷的刑法”,由于它的牵连范围广,不仅仅给犯罪的人造成严厉的打击,而且会给广大民众产生强大的警示,提醒着人们“王法最大,不容诋毁”。被诛九族等同于死罪,我想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怕死,因此古代被诛九族的人能逃跑肯定会逃跑,不逃跑的绝对是傻子,关键是能不能逃跑的问题。
对于灭九族可是大罪,一般皇帝都会下发圣旨,因此当你知道时肯定已经被重兵包围了,可以说你根本逃不掉。除非你提前知道自己犯了死罪,但是你跑得再快,也没有通缉令快,但是普通人根本不能提前知道消息。
粘贴了告示,如果有人看到你,你很容易被人认出来,而且官府还会重金悬赏,这样一来不仅仅官府会抓你,村民也会主动去找你。
在古代重要的道路就那么几条,除了道路就是荒山野岭,如果走树林就算不被饿死,也会被豺狼虎豹吃了。就算躲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如果当地人查外来人口肯定也会被查到。
在古代,人犯了重罪如果逃跑被抓住肯定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各种酷刑都会往你身上使,那时候肯定是求“死得痛快”。
总之,在古代虽然信息不发达,但是由于交通闭塞,人一般都逃脱不掉。只要把城池一关,就等于瓮中捉鳖,是很难逃脱的。逃跑一旦被捉住将会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犯了死罪做再多也是无济于事,也仅仅是捶死挣扎。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1 

为何说蒙古其实打不过金国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问这个蒙古和金国的事情,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蒙古把金国直接打灭国了的,但是现在很多人说这个蒙古啊其实是打不过金国的,那么为何会有这样的说法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看看到底是为什么吧。

很多人说蒙古打不过金国的核心原因是没有把蒙古和金国的历史搞清楚。因为在后金时期,后金的确把蒙古给打败了,但是那个时候的蒙古已经四分五裂了,强盛时期的蒙古就算你金国各个方面条件看起来比较蒙古要优越,但是就是打不过了。其实很多人被金国的兵力比蒙古多被迷惑住了,并不是说你兵的人数多就打得过谁的,还是要从多方面来分析。所以说蒙古其实打不过金国的只是错误的看法而已。
那么很多人要好奇了,看起来强大的金国为何打不过蒙古呢?
1、后期金军已经没有多少女真人
和蒙古人一样,后期金军中以汉人为主。
这并不稀奇,因为女真人本来数量就很少。
进入中国以后,女真人作为统治阶层,逐步脱离士兵,成为军官。相反,士兵则逐步以汉人为主。
到了蒙古入侵的时期,连军官也很多都是汉人了。
这是女真人过少决定的,也是必然。
同时,由于女真人常年不打仗,又比较富裕,所以汉化程度非常快,腐败的厉害。
女真军官早已没有祖先的威风,一打仗自己就慌得不行,有的现行逃走。
至于汉人士兵,多是混口饭吃,不愿意拼命。甚至一些汉人士兵还是被强行征召来的,在皮鞭下被迫丢弃妻儿来做炮灰,他们将女真人当做仇敌。
在金和南宋的多次作战中,金兵颇有临阵倒戈、哗变甚至斩杀女真军官投降的。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自然低下。
其实金国建国不到20年,军队战斗力下降很大,和南宋基本旗鼓相当。
金军几次南征全部失败,有的还是惨败,就是最好的解释了。
相反,蒙古人就是以前的金军,而且实力更为强大。他们拥有10万精锐骑兵,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金军并不是对手。
2、金国的地形不利
南宋为什么能够和蒙古对峙43年,就是因为他们占据地形复杂的南方和西部。
在这种地形,蒙古骑兵根本无能为力。
南宋只要能够控制长江的制江权,加上拥有较为强大的防御步兵,蒙古人就很难进攻成功。
但金国就惨了,它盘踞的中国北方多是平原地形。
在这种地形上,蒙古骑兵战斗力至少翻倍,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金军很可能出现打不过,甚至跑不掉的情况,很容易遭受被歼灭的惨败。
3、金国的将领多是智障
以野狐岭会战为例,金军胡乱集中45万大军,同蒙古10万大军决战。
这本来还是很有希望获胜的,因为作战的野狐岭也是山地地形,对于蒙古骑兵不太油腻。
谁知道,金国主将完颜承裕和独吉思忠 竟然违背战略常识,将45万部队分散部署在各地,每一路不过10万部队,互相难以支援。
其中野狐岭地区,只有30万人,分为多路,另外15万作为机动部队不知所踪。
而成吉思汗发现完颜承裕的部署失误后,立即击中所有可以使用的部队,也就是10万精兵,集中力量对金军各个击破。
结果就是,蒙古军其实就是10万对10万。而金军大部分是汉人,根本不愿意打仗,也不愿意为女真人拼命。面对凶悍的蒙古人,金军开始还能招架,随后军官先逃,部队一触即溃。
金军前军被击溃,溃兵乱窜,后军见状士气大减,恐惧万分。蒙古人连续击溃20万金军,剩下10万不敢抵抗,放弃阵地溃逃,又被追上合围,几乎被歼灭。
完颜承裕带着数万残兵逃到浍河堡,试图等待机动部队增援,然后再战。
谁知道,蒙古人根本不给他修整时间,骑兵迅速追到浍河堡。金军再次大溃败。
由此,45万金军中参战的30万人,基本全军覆没。
而这45万金军就是金国的主力部队。在野狐岭打败后,金军主要军事力量已经被歼灭。随意蒙古人也损失数万,但金国在短期内已经无法恢复元气和蒙古人对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1 

宋仁宗按身高发军饷是真的吗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军队里面发军饷一般情况下都是全都一样,不然总会有些人觉得不公平。但是觉得很离谱的是,在宋朝的宋仁宗,他发军饷是怎么发的呢?谁的身高高,谁就发的多一点,相反身高矮的就少发一点,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来看看吧!

1、宋仁宗按身高发军饷是真的吗
确实是真的。虽然事情比较奇葩让人笑掉大牙,但是事情既然做了,那应该还是有他的道理的。
2、为什么按照身高发军饷
宋仁宗,他当时是为了巩固和补充自己的军队,所以,他就要有一个标准来征兵。他就选择了身高这个条件来选吧,这和之前的制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身高这个条件不管是在哪个朝代都是应要求。没有一定的身高是不能够进入军队的,真宗招兵的时候,规定最低的身高是五尺二寸,基本上就是一米六八这样的身高才能够被选进去。
话说,宋朝军队的工资制度也是真的繁琐,根据不一样的地区发放的标准还不一样。到了仁宗的时候,他不仅仅是按照身高来算工资的,他是根据身高的范围来算工资的。比若说在五尺七以上的,月薪就是七百文,要是五尺六以上的就是五百文,要是在五尺二以下的话,那就很不好意思了,那就是没有工资了,当然军队里会管吃管住。当时的一千文,大概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二百块钱左右。
仁宗这样做自然是也有自己的想法和道理。他觉得士兵就是来卖力气保卫国家的,他潜意识里就觉得长得高的会比较有劲,长得矮的就没什么力气。所以说,战斗力的高低就决定了你的工资到底能发多少。这样看来,那些长得高的士兵自然就是比较受宠的一部分,比如说御前侍卫啊这些比较重要的职位。
虽然说,按照常理来讲,长得高的不一定就是有力气的,但是宋朝的皇帝就是固执,也没办法。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10 

心塞女俑是什么?

说到女俑想必大家也应该比较熟悉,各个朝代也都会出土很多相关的女俑了,每个朝代的女俑也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也非常的有朝代七夕,最近话说又出现了一种叫“心塞女俑”的女俑了,那么这个心塞女俑到底又是什么呢?到底长什么样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介绍分析下,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1、心塞女俑是什么
心塞女俑其实就是一种在造型上动作非常类似今天我们所做的心塞动作的一种女俑。大家想象一下,自己做心塞动作然后停止不动,然后自己在披上女俑的皮肤,这个时候的你就是心塞女俑了。
心塞女俑首次出现在锦绣太原历史文化展上,在太原博物馆一个展区里面,一尊非常尊贵的唐代素烧女坐俑火了,为什么,因为它的表情非常丰富,而且尤其是动作非常的有趣,女俑是坐下的,左手捂住胸口,表情也非常的惆怅,这非常的明显它很“心塞”,这样的动作拿现在人的话来说,就是心塞,话说唐朝那么璀璨,压力也这么大么,大到“心塞”了吗?哈哈,也是挺有意思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9 

古代人为何喜欢把诗词写在墙壁上

最近有看到一则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古代人不是喜欢写诗词吗,但是他们也非常的喜欢把这个诗词写在墙壁上,那么很多人要问了,难道古代人非常的缺少这个纸和笔吗,还有这个在室内写诗环境很恶劣吗?显然不是,所以这个古代人到底为什么喜欢把诗词写在墙壁上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仔细分析揭秘看下。

1、不缺纸
写在纸上压在箱底无人知。犹如,你写了几本书的诗没人给你发表,仅仅寮以自赏吗?
2、写在墙上
犹如现在人写在微博、头条上,自然增加曝光度,说不到你的一首就有可能成了热帖,你的诗流传开来,你就成了大诗人了。
3、酒后乱性搞涂鸦
一吐人生伟抱负。也有可能是犹如现代人“到此一游”式的涂鸦,诗人吗,炫耀一下自己才华也很正常!
4、主人的邀请
就如现在的粉丝见到自己喜欢的明星一般,求签名,在书上签,在衣服上签,在皮肤上签……只要能签,就签到墙上吧,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某某大佬给我签过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