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孩子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大量热水

相信说到这个生孩子需要热水的事情,只要看过一些古装剧的应该都知道,接生婆在接生的时候都会要求准备大量的热水,但是在现在来看生孩子基本上不需要什么热水。那么在古代为什么需要大量热水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生孩子的时候为什么需要大量热水
古代有高温消毒的观念。在产妇临盆的时候,她会分泌大量血液、体液,旁边的人要及时擦拭干净。如果用冷水擦拭的话,要注意冷水不等于今天饮水机的纯净水,冷水都是从外面水井中打过来的,水源并不卫生。因此,如果用冷水的话,就存在因为水源污染的问题而使得产妇不得不面对感染病毒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要用烧开了的热水,才能规避危险。这就是为什么生孩子的时候,产婆会嘱咐大家必须要先烧热水。这些热水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擦拭身体的。此外,婴儿在生下后也需要用热水来擦拭孩子的身体,毕竟婴儿的身体也有一大堆液体。擦干净后,还要用干净的布包裹起来。如果你用冷水去擦拭婴儿的身体,仍然会因为水源的问题,使婴儿感染病毒,最终夭折。
2、使用热水的原因
2.1、古代因为医疗设施及医疗水平不太发达,需要用热水来冲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血液和羊水,以便产婆对产妇的生产情况进行观察。
2.2、古人用的水都是井水和河水,这些水本来细菌就比较多,需要经过高温消毒以降低感染风险。
2.3、胎儿出生时身上会有很多粘液,需要用开水进行清洗。
2.4、胎儿出生后需要剪断脐带,剪刀需要用开水消毒。
2.5、温水擦拭可以让产妇感觉舒服,温水有利于扩张子宫口,有利于生产。
2.6、产妇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出很多汗,不能用冷水擦拭身体否则会导致身体张开的毛孔受寒,寒气通入体内,落下病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2 

张飞出土后的死尸照片

说到三国时期的张飞,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位非常有义气的人,因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大家对于张飞的印象可是非常的深刻。不过最后张飞的死还是非常的凄惨,被张达、范疆杀死,还被割去脑袋,送到云阳,由云阳人下葬。那么关于张飞现在出土后的死尸照片在哪看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张飞出土后的死尸照片
张飞死后他埋葬在了这个四川省阆中古城西街汉桓侯祠内。张飞墓从三国时期到现在也一直都没有开发发掘过,也没有被盗墓贼盗取过,所以关于张飞出土后的死尸照片是不存在的,张飞估计在墓穴中已经腐化成粉末了。
2、张飞是怎么死的
张飞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也比较好解决,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当时关羽在麦城死了之后,张飞就非常的消沉,经常性的就是痛哭流涕,天天拿手下来出气,开始手下还拿酒给他消愁,后来张飞喝了酒就直接打人,怒气爆炸,最后军营里面只要不顺眼的都会被打,很多人活生生被打死,张飞也一心只想报仇。
当时张飞又听说刘备要先攻打曹魏,不去攻打东吴,所以更加气愤,去找了刘备,好不容易劝说刘备先攻打东吴,回到军营又让范疆、张达在三日内置办出三军可用的白旗白甲,要不就要被杀头。
范疆、张达知道完不成,被打不说之后肯定要被杀头,于是等到张飞喝醉了,两人就把张飞杀了,也就这么一回事。
3、历史上真实的张飞是怎么死的
历史上的张飞和三国演义里面的张飞一样一样的死法,也是打部下打得太多了,最后被部下杀死了,也就这么死法。
张飞其实真的挺厉害的,就是有的时候脾气太爆炸了,逮谁打谁,这谁受的了啊,所以其实死得不冤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2 

李世民哪个女儿最有名?又有名在什么地方?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李世民的事情,话说李世民的女儿非常多,那么这个这个李世民这么多女儿里面谁最有名呢?然后他又有名在什么地方呢?这些问题也都非常的有意思的,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感兴趣的网友一起来学习学习。

李世民最有名的女儿应该就是“高阳公主”了,不仅仅是因为李世民疼爱高阳公主,而是因为高阳公主是一位非常有故事的人。
高阳公主深得太宗的钟心,嫁给了中书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高阳公主恃宠娇纵,非常的任性。最让人不齿的是高阳公主行为不检点,话说高阳公主与《大唐西域记》执笔人辩机私通,这事后来全天下都知道了。
当时太宗李世民非常的愤怒,不仅仅腰斩了辩机,而且还杀了高阳公主身边的奴婢数十人,其实正常情况下,一般人要知道悔改的,但是高阳公主不仅仅不知道悔改,还非常的怨恨。
话说最后唐太宗李世民去世的时候高阳公主都不带哀容的,所以高阳公主对太宗的恨还是比较深的哦。
关于李世民最有名的女儿应该就是高阳公主了,嫁给了中书的儿子也不带好玩的,又私通《大唐西域记》执笔人辩机,被发现还不知悔改,最后李世民去世也没哀容,这样的女儿你李世民不知道当初疼爱的是个什么鬼哦。你的女儿的臭名都远扬到后世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1 

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吐舌头?那张照片是真的吗?

最近很多人也都在说这个爱因斯坦吐舌照片的事情,很多人对这个照片非常的好奇,很多人也都说了,这个爱因斯坦为什么那么喜欢吐舌头呢?这个吐舌照片是不是真的呢?这个问题也比较有意思的,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简单的说说具体的分析分析。

1、爱因斯坦吐舌头的照片是真的吗
爱因斯坦吐舌头的照片是真的,千真万确,没毛病的。
2、爱因斯坦为什么要吐舌头
很简单,就是当时比较无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出生于德国符腾堡王国乌尔姆市,毕业于苏黎世大学,犹太裔物理学家,享年76岁。
爱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国乌尔姆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900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入瑞士国籍。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爱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设,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因此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创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现代科学技术新纪元,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1999年12月26日,爱因斯坦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纪伟人”。
爱因斯坦吐舌头的照片拍摄于1951年3月14日爱因斯坦72岁生日宴上,而真相则是因为无奈。
在爱因斯坦生日宴会的结尾,他希望自己可以安静地度过自己72岁的生日,但是摄影师则想拍到他笑一笑的镜头,当时他坐车回家的时候,摄影师们还纠缠不休。虽然他已经身心疲惫,而且也表示出够了,够了,但是这并未让摄影师们退缩。国际合众社的记者Arthur Sasse请他笑一笑,爱因斯坦就非常无奈地吐了舌头,这也成为他的一个经典表情。
不过,据说事后的爱因斯坦也非常喜欢这张照片,并且成为广为流传的一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竟然抓拍得很到位,爱因斯坦他老人家自己也灰常满意,还印了好多张送人……但是网络上也有很多恶搞爱因斯坦的照片,比如下面这两张,就有人把其中的自行车PS成了小黄车。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1 

古代青楼消费有多高 换做现在是多少人民币

对于古代的青楼,相信大家应该都非常的好奇。毕竟在古代,这样的地方就是大家娱乐消遣的地方。那么在古代的青楼,消费怎么样呢?每次都是在电视上看到。历史上青楼消费真实水平如何?放到现在的话是多少钱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青楼消费有多高
其实很多人对古代的青楼都有一定的误解,认为就是和近代的“妓院”是同一类的,实际上并不是。其实古代的青楼,更像是现在的大酒楼、酒吧等场所。而且那个时候的人,非常注重礼仪,因为那个时候的律法还不是很完善,一不小心,可是要关乎到自己的生命的,所以当时的青楼,也不是我们想象中那样污秽。
实际上,当时的青楼运营很有章法,其商业手段,绝不亚于当代的企业和酒楼。此外,青楼也是有雅间的,里面的陈设非常有讲究。你很难想象,“琴棋书画”这四个字,居然也能被这些雅间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还要分“娼妓”和“文妓”,文妓就是那种电影里面经常看到的“卖艺不卖身”的人。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记载得知,明朝时期青楼中的消费大约在6两或者是7两银子左右,而这些钱财大都是花费在看青楼中,女子唱歌跳舞上面的,除此之外酒和菜也是比较昂贵的,而且还要给表演才艺的青楼女子一定的捧场费和服务费。这样算下来真的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2、在现在是多少人民币
那个时候青楼的商业手段不亚于现在的酒楼和企业。一般来说,当时的“花茶费”要一贯钱左右,一贯钱也就是一千文,等于当时的一两银子。那么换算成如今的货币,约为1500元人民币,这还仅仅只是花茶费。古代人去青楼,一般都会吃饭喝酒,然后观赏舞蹈和音乐等等,估计一个晚上的消费就要好几贯钱,换算成如今的货币,大约需要一万元左右。
这还只是正常的消费,如果还要小费、住宿等消费的话,可能就需要更多的钱了,远远不止这一点。那么当时的收入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在电视里面经常看到一个画面,那就是别人发工资的时候,手里都会提着一贯铜钱。这也说明了当时的收入情况,月收入也就是在一贯钱左右而已。
再比如,古代人用七八文钱就能吃到一碗面条,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一碗面条也就相当于10元钱左右。所以当时能够去青楼消费的,都是一些达官贵人,再不济也是家里有点资产的人。所以,当时的青楼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没有财力的支撑,估计连最基础的消费都达不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1:00 

古代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 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这个古代的诰命夫人,在很多电视剧里面都会出现到这个诰命夫人。那么这个古代的代诰命夫人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她的这个“诰命夫人”放到现在的话是什么职位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诰命夫人是什么意思
诰命夫人,就是皇帝对高级官员妻子或女家属封赠的命令,活着的称为“封”,死了的称为“赠”,一般跟随丈夫的品级获得皇帝的封号,也叫命妇,起源于唐朝,武则天那会儿大封命妇,逢年过节都要命妇进宫朝贺、赴宴、祭祀,后来命妇入朝成为定制。
还记得秦淮八艳里的顾眉生吗,她是八艳里唯一有朝廷封号的,她最后嫁给了降清的龚孝升,此人做到左都御史、尚书等,官居一品,顾眉生也受朝廷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图为顾眉生画像。
历来就有皇帝给予官员本身和妻子、或祖先封典的现象,这是莫大的荣誉,不过各朝代封典的制度均不同,到了宋朝时比较明确,明清沿袭宋朝。大概就是,一般朝廷的重大喜庆活动时进行,奖励一些官员,给予他们家里女性封典,品级从夫,一品官封一品诰命夫人,二品官就是二品。
2、诰命夫人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相当于省级官员的配偶。
古代一品至五品的官员称诰,六品至九品称勅。明清时期形成了非常完备的诰封制度,一至五品官员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夫人从夫品级,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诰命夫人跟其丈夫官职有关。有俸禄,没实权。
清诰封制度,“正从三品,祖母,母,妻,各封赠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各封赠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各封赠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赠安人。”〔《大清会典事例吏部封赠》)。
诰命夫人是有品级之分的,如“一品诰命夫人”之类的。诰命夫人可在重大节庆日子到后宫,参加由皇后主持的宴会。
宋制,宋徽宗政和二年,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即一等国夫人,宋朝封宰相,使相、三师、三公,王,侍中,中书令之妻;
二等郡夫人,宋朝于光禄大夫、太子少保、节度使以上之母或妻封郡夫人;
三等淑人,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其母、妻封为淑人;
四等硕人,妇人封赠之号,宋政和初年定命妇等级,大夫以上封硕人;
五等令人,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0:59 

古代真的有两三米高的人吗 古代人身高大部分都是多少

古代真的有两三米高的人吗 古代人身高大部分都是多少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古代人的身高一直都是一个谜,有的地方记载的是他们竟然有两三米高,这放到现在的话基本上就是一个“巨人”了。那么在古代真的有这么高的人吗?古代人的身高大部分都是多少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真的有两三米高的人吗
先秦时期各国各有各的衡量标准,对于其中的名人的身世经历,记载中多有夸大和想象的因素,因此书中所记载的他们的身高,在此并不作为参考。那么就从秦朝时期统一度量衡开始看,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其实不管是古人还是我们现代人,身高对我们的影响还是蛮大的,身高很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
据记载,“籍长八尺二寸”,其中的籍便是项羽,换算一下就是189.42厘米,这优越的身高,不说放在当年,放在现在那也是人群中最亮眼的存在,要是再骑上良驹,手持宝剑,王将之风油然而生。
再说到项羽的老冤家刘邦,记载有七尺八寸,也就是现在的180.18厘米。兵仙韩信,史书中也有记载,八尺五寸,是196.35厘米,这个身高听上去有点吓人,别着急,还有我们的扛把子同志要出场,那就是东方朔,据他自己说他高九尺三寸,214.83厘米。
汉代权臣霍光,据说被称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高七尺三寸,168.63厘米。
再说到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2厘米,以此为标准来测算此时古人的身高,刘表身长八尺余,也就是193.6厘米加,刘备身长七尺五寸,181.5厘米。我们的军师诸葛亮,身长八尺,也就是193.6厘米,赵云亦身长八尺,同前。
羊祜身长七尺三寸,176.66厘米,才子嵇康,身长七尺八寸,188.76厘米,刘伶身长六尺,145.2厘米,人们常说他长相极陋。
再说一些书中记载但出名度没那么高的人,慕容俊长八尺二寸,213.15厘米;姚襄高八尺五寸,208.25厘米;李特,八尺,196厘米;刘裕,六尺七寸,186.2厘米;柳皇后身长七尺二寸,176.4厘米;拓跋飞龙高九尺,有220.5厘米等等。
书中普遍记载的身高是是较普通人高很多的,有一种可能是,也许是正是因为他们身高出众,才华优秀,所以被记进史书且强调其身高。
2、古代人身高大部分都是多少
长平,在如今的山西省高平市境内,在永录村发现了尸骨坑十几处,在一号尸骨坑除了一些陶盆刀币和铁簪外,最主要的就是人骨,坑内大约有一百三十多个个体,都是被成堆埋藏在一起,骨体分散杂乱不均,且全部都是男性尸骨,多为三十左右的成年男性,选择其中较为完整的肱骨体共取32例,按照华北人民的身高公式推测出死者生前的身高,最矮者身高161.2厘米,最高者身高184.0厘米,平均身高为170.6厘米。
拿如今的普遍人口身高数一数二的山东省来看,在2019年之前山东职场男性平均身高为175.36厘米,还有一组数据是,全国人口第六次普查,山东男性平均身高是171左右,基本与东三省和北京持平,前一组数据虽时间较近,但范围较为狭窄,所以在此,作者取后一组数据,也就是平均身高171厘米,再对照出土的战国人的尸骨身高来看,平均身高差距并不大。
书中记载的许多古人,身高换算到现在来讲都是非常出众的身高,当然,前提是,古人并没有虚报身高的习惯,记述之人并未夸大且用身高来突出其高大的形象,再有就是古今换算单位没有出大的差错。

清歌 发布于  2021-12-20 10:58 

六耳猕猴为什么有金箍棒 和孙悟空的金箍棒有何区别

六耳猕猴和孙悟空用肉眼看根本分不出区别,整个三界也只有少数神仙能够将他们辨认出来。六耳猕猴的来历的确非常神秘,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竟然也有金箍棒,难道当年太上老君是打造了两个金箍棒?这应该不太可能,定海神针肯定只有一个,那六耳猕猴的棒子到底是哪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好好探讨探讨,如果大家有何看法欢迎直接写下来,或许就能得到答案。

1、真假美猴王
《西游记》中,唐僧把孙悟空赶走后,又来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当然了这个孙悟空是六耳猕猴变的。六耳猕猴相比于孙悟空,那可要“聪明”多了,把唐僧师徒哄得团团转,看起来似乎六耳猕猴比孙悟空更加适合西行取经。可这表面上看起来的和谐,实际上都是六耳猕猴故意做出来的假象,六耳猕猴冒充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实际上是想在完成取经任务后得到佛祖的封赏,之后再吃掉唐僧,这样六耳猕猴就可以名利双收了。
从六耳猕猴的想法来看,他其实更加聪明,更加野心勃勃,不过他的对手是孙悟空,这就注定他的野心实现不了!当孙悟空得知有人冒充自己后,立刻打了回来,结果让众人惊讶的是,这两个孙悟空简直就是一模一样,根本分别不出,而且他俩的武功也相差不大,就连唐僧念紧箍咒时,两人的表现也是一模一样。双方谁也无法打败谁,谁也无法证明自己就是那个真的孙悟空,所以他们只能对外寻求帮助。
他们去了地府,找灵兽谛听来分辨,谛听似乎能分辨出,但他不敢说,于是双方又去找观音,结果观音也无法分辨出。最终,在找了一圈的人之后,他们只能来到如来面前,希望如来能帮助分清真伪。而如来不愧为最厉害的高手,只一眼,就看出了真伪,最终六耳猕猴显出原形,被孙悟空一棒打死了。
2、六耳猕猴哪来的
真假美猴王这一章其实来得颇为魔幻,因为大家都知道孙悟空本身是有多强,人家可是敢大闹天宫的主,这突然出现的六耳猕猴,怎么可能和孙悟空一模一样,连法力都差不多,令人太伤脑筋。事实上,如来的一句话可以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
原文:汝等俱是一心,且看二心竞斗而来。
在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到来之前,如来曾对手下说过上面那番话,意思其实就很明白了,来的两个人其实就是同一个人!因为如果是两个人,如来会说二猴竞斗而来,如来在这里说二心竞斗而来,实际上就是说来的两人是同一人,只不过是不同的心境而已,也就是说六耳猕猴乃是孙悟空变换出来的!
事实上,这就比较好解释为啥谛听分辨出来真假美猴王,却不敢说实话了。因为这俩人都是孙悟空,要是拆穿了孙悟空,让孙悟空下不来台,那地府肯定又免不了一通打砸。而且如果孙悟空和六耳猕猴如果不是同一人,谛听完全是可以帮助孙悟空一起拿下六耳猕猴的,这也算是立下了大功。
3、六耳猕猴为什么有金箍棒
那为啥六耳猕猴会有一根一模一样的金箍棒呢?或许是因为这金箍棒也有了分身!当孙悟空打死六耳猕猴之后,他的金箍棒也就消失不见了。
《西游记》中,真假美猴王这一章,实际上就是有两个孙悟空,所以六耳猕猴才会和孙悟空一模一样,也会七十二变,有莫大的本事!六耳猕猴使用的那根“金箍棒”,应该是正版金箍棒变出来的复刻品,但威力完全不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52 

古代食品不合格会受到惩罚吗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不管是在现在还是什么时候,吃的食品是一定要保证安全的,所以现在的话也是有关于食品安全保护法的。那么在古代,如果出现食品不合格的话,会受到什么样的惩罚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代食品不合格会受到惩罚吗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食品安全。只不过,古代没有化学化工品污染,也不会有农药使用超标的问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放心的。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最早在我国周代就有相关规定,“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意思就是说五谷不到时节,果实还没有成熟,不能到市场上买卖。
其实在汉朝之前,老百姓的餐桌上,很难有出现食品安全的机会。时令蔬菜加上粗加工的五谷,偶尔有些新鲜的渔获,已经算是不错了。
到了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一大堆的蔬菜水果,像黄瓜、石榴、葡萄、香菜之类的,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餐桌。当然,汉唐时期国家稳定,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食品安全也就值得关注了。
古代的食品安全,最容易中招的就是肉类,肉类容易变质有毒,所以也是监管的重点。唐朝法律规定:知道肉有毒的,要立刻销毁,继续售卖的,杖九十。如果知道有毒还卖给别人,致人中毒生病的,关押一年。如果因为售卖毒肉致人死亡的,判死罪。
宋明时期的饮食更加丰富了,相关律法也是继承了唐朝,除了严厉的杖刑(比如卖个注水肉,都要杖刑六十八十的),只要食品问题致人死亡的,最高是要判绞刑的。
相对来说,虽然古代的食品比现在天然的多,安全问题也比较少,但是一旦出问题,惩罚还是很重的。
2、古代食品安全有哪些刑法
我国在古代不同朝代有各朝代对食品的管理规定,如在汉朝:《二年律令》规定:“诸食脯肉,脯肉毒杀、伤、病人者,亟尽孰(熟)燔其余。其县官脯肉也,亦燔之。当燔弗燔,及吏主者,皆坐脯肉臧(赃),与盗同法。”即肉类因腐坏等因素可能导致中毒者,应尽快焚毁变质食品,否则将处罚肇事者及相关官员。
唐代:《唐律疏议》规定:“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
宋代:为了加强对食品掺假、以次充好等食品质量问题的监督和管理,规定从业者必须加入行会,而行会必须对商品质量负责。同时,《宋刑统》规定,如果卖肉者无意中将变质的肉卖出,导致买肉者食用后中毒,剩下的肉要迅速焚毁,如果不按规定焚毁,则杖打九十。如果卖肉者明明知道肉已经变质,还要卖给他人,则流放一年;致他人死亡的,要处以绞刑。
几点启示:首先,古代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都施以“重典”,规定以有毒食品致人死命者,要被判处绞刑;其次,古代政府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强调的不仅仅是食品卫生、食品安全,而且对掺假等食品质量问题的监管也毫不含糊;第三,古代政府对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的同时,还引入了行会管理,通过行业自律,对食品质量进行把关并监察其不法行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51 

中国古代胭脂的历史发展

说到胭脂这个东西,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了吧,在现代来说就是化妆品。但是在古代,化妆品这个东西还是比较奢侈的,毕竟古代的化妆品还算是一个奢侈品。那么这个胭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它的发展历史是什么样的?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胭脂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胭脂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胭脂起源于商纣时期,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胭脂是在汉朝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从匈奴带回国的。胭脂自汉代从匈奴传入中原以后,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广泛得到了中原女子的喜爱,汉代也就成为了胭脂发展最为鼎盛的朝代,为以后胭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中国古代胭脂的历史发展
胭脂自汉代从匈奴传入中原以后,便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广泛得到了中原女子的喜爱,流传甚广。当时胭脂传入中原后,中原女子根据其自身的喜好加入油脂、骨髓等物质,以满足自己装饰面容的需求。
而且汉朝时期最流行的妆容便是“红妆”,上至王宫女子,下至平常妇女,都以红妆为美。从汉朝文人墨客的记载中就不难发现这一现象,“谁堪览明镜,持许照红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红妆束素腰”、 “青娥红粉妆”等等都是对汉代女子作红妆的描述。
汉代不仅仅是胭脂传入中原,更为重要的是,汉代也是胭脂发展最为鼎盛的朝代。
一个原因是汉武帝时期派使者出国访问活动频繁,丝绸之路连接中原与周边其他国家,外国的很多妆品的种类和制作方法流入中原。
还有一个原因是汉代的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对于一些装饰品和外在的小物品都有新的开辟和作为。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汉代也就成为了胭脂发展最为鼎盛的朝代,为以后胭脂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胭脂虽说只是修饰女子面容的粉料,但这小小一盒胭脂中却显露出来等级的限制,宫中的贵族女子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都用胭脂妆扮自己,但两者用的胭脂可大不相同。
王族贵族女子用的胭脂颜色鲜艳且正、粉质细腻光滑、色泽润白且易于保存。而像平常百姓家的女子所用胭脂,虽说可能看起来与贵族中流传的相似,但质地和颜色也是相去甚远的。
平常百姓没有太多的钱财投入到制作胭脂中,即使有钱财作支撑也不敢太过招摇,因为要与贵族王族的女子有所区分,只能用一些廉价的花制成胭脂,自然颜色暗淡一些,粉质也不如昂贵的胭脂细腻洁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