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鸡肉在唐朝为什么不算吃荤

说到鸡肉,大家肯定都知道,这自然是属于荤菜吧?毕竟肉类食物都是属于吃荤。而且鸡肉在全国可以说是使用最多的肉类了,而且也是公认的荤菜。但是在唐朝就不一样了,在唐朝吃鸡肉竟然不算吃荤!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吃鸡肉在唐朝为什么不算吃荤
由于生产力水平以及其他原因,唐朝人民间的观念认为只有家畜(哺乳动物)才算是肉,而容易饲养的鸡肉则不被视为肉类。将鸡肉正式踢出唐朝食用肉类行列的人是著名的“千古帝范”——唐太宗。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在机缘巧合之下发现了贞观名臣马周,上演了“四请马周”的历史佳话。贞观六年(632年),唐太宗任命马周为巡视地方的监察御史,马周此后便经常到地方上出差。
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唐太宗规定监察御史在地方出差期间不许吃肉。然而马周这人特别喜欢吃鸡肉,在地方出差期间也时不时吃点鸡肉过瘾。结果马周被其他御史给举报了,罪名自然是违规吃肉。
没想到的是,受到举报的唐太宗却说:“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意思是我禁止御史吃肉是为了禁止浪费,跟吃鸡有什么关系?因此唐太宗没有对马周吃鸡肉的行为进行任何处罚。
虽然唐太宗这么说主要是保护马周,不想为了吃鸡肉的小事毁掉难得的人才。不过有了唐太宗的钦定,食用鸡肉在唐朝此后就不属于“吃荤”了,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在唐朝就是算是“没吃肉”。
2、鸡肉地位很低
唐朝百姓,说到吃肉,指的多半不是猪肉。李唐家族实为胡人汉化,宫廷宴饮贵牛羊,对于猪肉则不屑一顾,民间受官方影响,猪的地位由此一降再降,烹饪技艺也逐渐失传。
事实上,直到宋朝,猪的地位一直都很低,直到苏东坡那个年代之后,在苏轼等人的推广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猪肉才逐步大范围地回到人们的餐桌上。那么不吃猪肉吃什么呢?
牛肉?牛对于农桑的作用不必多说,因而,牛肉也是不能乱吃的,平常人家吃牛肉,甚至是要判刑的。牛肉不能吃,那就只好吃羊肉了。然而,受畜牧业的限制,百姓想时常吃到羊肉,无异于痴人说梦。
唐朝人吃肉,一般是吃羊肉。但是,中原百姓吃羊肉,一般还要除去膻味等,在烹饪方式有限的唐朝,要将羊肉制作成美味佳肴,本身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牛肉不能吃,羊肉吃不起,猪肉不会吃,那怎么办呢?鸡肉能不能吃呢?吃倒是能吃。问题是,在唐朝,鸡肉地位比猪肉还低,甚至压根就不算肉。而且,鸡肉不算肉,还是太宗皇帝亲口定性的。
唐初为抑制官吏奢靡之风,一度禁止御史到地方时吃肉。巧的是,唐初名相马周偏偏特别钟情于鸡肉,马周任监察御史时,时有在地方吃鸡肉的行为。然后,就被人告了御状。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43 

康茂才为什么被朱元璋重用

说到明初的开国名将康茂才,他对于朱元璋来说可算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将才。尤其是帮助朱元璋平反了陈友谅。最重要的是,康茂才一开始是元朝的都元帅,但是后来率领自己的部队投靠了朱元璋。那么康茂才在投靠朱元璋之后做出了哪些贡献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康茂才为什么投靠朱元璋
康茂才年轻的时候就学识渊博,通晓许多经史大义。作为人子,康茂才也是非常孝顺,一直侍奉母亲,母亲死后一直在守孝。元朝末年的时候,起义军打到了康茂才的家乡,于是康茂才自己着急人马,保卫自己的家乡,被朝廷封为长官,后来被调任镇抚。
就这样,康茂才慢慢走上武将之路,相机参加了不少战事,还与众将收复了九江,消灭了蕲水的黄连寨,于是朝廷让康茂才屯兵在裕溪和采石等地,并任命康茂才为同知总管的府事,不久后因为康茂才表现优异,又被升到淮西宣慰使和都元帅。
1355年,朱元璋带领军队渡江,当时康茂才还驻守在采石,一直坚守长江。朱元璋便开始攻击康茂才,康茂才顽强抵抗,多次打退朱元璋的进攻,后来常遇春将康茂才骗出城,并将康茂才的部下都杀死了,于是康茂才便带着残兵在天宁洲安营扎寨。1356年朱元璋又攻下天宁洲,康茂才又开始逃跑,不幸的是后来康茂才被朱元璋抓住了,朱元璋并没有杀他,于是康茂才从此便开始给朱元璋卖命,为朱元璋打下不少城池,最经典的就是康茂才大败陈友谅,朱元璋十分高兴。
2、康茂才为什么被朱元璋重用
历史上的开国名将有很多,康茂才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出生于公元的1313年。刚开始的时候,康茂才是元朝的一个将领,后来因为一些原因他投降归顺了朱元璋。朱元璋非常的器重他,很看好他,于是非常的重用康茂才,让他担任了一个很重要的职位,水军元帅。后来在一次战役中,就是与陈友谅的那次,康茂才全胜,立下了大功。这次战役结束之后,朱元璋对康茂才越加的重视信任了。
至正二十年(1360年),陈友谅攻陷太平(今安徽当涂),又打算联合张士诚,合攻应天(今江苏南京)。朱元璋知道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便让他写信给陈友谅,诈为内应,诱其轻进。康茂才派使者去见陈友谅,说自己镇守江东木桥,又在使者返回后,将木桥改为石桥。不久,陈友谅率水军东下,到达江东桥,却发现是石桥,连呼“老康”没有回应,这才知道中计,便率军撤退。陈友谅退至龙湾时,明军伏兵四起。康茂才等众将奋勇出击,大败陈友谅。
3、康茂才有哪些贡献
康茂才是明朝初期著名的将领,一开始康茂才是为元朝效力,后来被朱元璋抓住,投降了朱元璋,康茂才对明朝的建立是有非常大的功劳的。所以康茂才的贡献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康茂才在投降朱元璋之前,二是在投降朱元璋之后。
在投降朱元璋之前,康茂才一直是坚定不移地为元朝卖命,自从康茂才在家乡自己组织保卫军保卫自己家乡后,康茂才就开始带领军队抵抗朱元璋的起义军,曾收复了九江,还捣毁了蕲水的黄连寨,之后就一直在采石等地驻守,后来朱元璋打过来的时候,康茂才多次击退朱元璋的军队。
在康茂才投降朱元璋后,康茂才的贡献更是非常突出。首先便是康茂才大败陈友谅,1361年朱元璋亲征陈友谅,康茂才带兵攻下安庆、江州等地,陈友谅逃往武昌,康茂才更是势如破竹,攻下不少城池。1363年陈友谅围困洪都府的时候,康茂才又一次跟随朱元璋前往救援,还参与了著名的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兵败而死,班师回朝后,康茂才被封为金吾侍卫军亲军都护。1364年,康茂才又跟随徐达大破庐州,多夺取了江陵、湖南等州县。1365年康茂才担任神武卫指挥使。
朱元璋后来攻打张士诚的时候,张士诚本来已经撤退,康茂才又带兵追击,大败东吴军。1366年,康茂才攻破淮安、湖州,直接将部队开到平江(即今天的苏州)。
朱元璋称帝后,朱元璋派徐达北伐,康茂才又跟着军队评定了山东,还夺取了洛阳、开封等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42 

古代人留胡子有什么讲究 为什么都喜欢留胡须

说到这个胡须,相信大家应该都知道,看一些古装的电视剧,很多人都会留一些胡须,但是这是为什么呢?当然包括一些人的喜好,可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留胡须。那么古代人留胡须又什么讲究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古人为什么都喜欢留胡须
1.1、为了保暖
古人不同于现代人。冬天的天气异常寒冷。现代人不仅在冬天戴帽子,还戴围巾。在古代,保暖只能留下长发和胡须,这样你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寒冷。所以古人仍然很聪明,你可以想到这种好的方法。
1.2、胡须是父母给的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上的一切都是由父母给的。如果有什么伤害,那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所以他们总是留着长胡子,这毕竟是对父母孝顺的一种方式。
1.3、剃须触犯法律
古代统治者制定了相应的法律,将剃须视为一种严重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触犯了刑法,这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如果有人把头发剃了,他们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古人的胡子会很长。
1.4、大男子主义标志
胡须是男人的象征,女人不留胡子,如果当时男人剪胡须,别人可能会嘲笑他是女人。现代的一个大笑话是说你很有趣或者不是因为你的胡子而成为一个女人,但在古代,他们不想成为别人的笑柄。
1.5、美观的需要
古人留胡须与现代人留着时尚的发型一样,那就是好看,古人有鬓美公之说。毕竟爱美之心人人都有,古人也不例外,只不过现代男子和古代男子的爱美方式有所不同而已,但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想让自己变得更帅更美更好看。
2、古代人留胡子有什么讲究
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男人,胡须式样是不同的。 古人胡须式样主要体现的是经历特点。如留一字胡的人,说明他已经成家,留八字胡的人,标志他开始步入社会,或已有子女留子孙胡的人,表示他的子女已婚配,或有了孙儿女。我国历史上的经典胡须:
2.1、战国时的胡须,造型就像倒立的菱角一样向上翘起。
2.2、隋朝,人们按照不同的身份将胡须修成辫子造型。
2.3、著名人士达利两瞥有力上翘的胡须堪称突出自我个性的典范。
2.4、关公美髯是不争的事实,其胡须不仅起到美观的作用,更体现了一种威严与士气。而同时期的张飞就有一些逊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42 

历史上最出名的采花大盗是谁

说到采花大盗,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毕竟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这个职业往往都会有,有的是偷有钱人扶持穷人,但是有的人还是真的采花大盗。但是在历史上最出名的采花大盗是谁呢?大家肯定都非常的好奇吧?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历史上最出名的采花大盗是谁
据记载,明朝时期,一位原姓李的山西人,名叫桑冲,从小就不干什么正经事,长大之后更是成了当地公认的地痞流氓。明宪宗时,他偶然知道了另一个采花大盗谷才的事迹,说他18年来为祸女子从未失手。就去拜师了,经过2年学习,整个人变了个样。
并且从此他也正式成为了一名采花大盗,原来,谷才教给他的正是男扮女装,这样方便行事。没有武侠剧连主角都打不过的一身绝世神功,却也更接近现实。想想古代的规矩,男女之间界限清晰,不可逾越,扮作女装减少了很多阻力,并且古代女子极为注重名节,看得比生命还重,就算采花大盗犯下恶行,她们也不敢声张,怕自己的名节不保。这些也是采花大盗得以存在下去的有利条件。
不过,时间不会给恶人逃逸的机会,采花大盗的“美貌”反被盯上,也因此被识破了身份。桑冲案件终于在10年后有了结果,“凌迟”就是这个采花大盗的结果。并且这个案件在明清很多的作品里有记载或是有涉及,确实是影响很大的一个案子,既令人愤慨又令人震惊。
2、采花大盗是好的还是坏的
说到采花大盗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还是非常的遭人唾弃的,古往今来都是这样的,其实小编一直感觉这个采花大盗非常非常的俊美,但是又有的时候觉得揭露出真面目就又十分的丑陋,所以这个采花大盗到底长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在武侠小说中,采花大盗往往和侠客一样,是最能够吸引读者的角色。采花贼往往藏在小说作品中的暗处,只是不起眼的配角,不显山不露水,却成为最让人恐惧的反面角色。那么,历史上的采花大盗究竟是否像小说中所描述的那般神秘?历史上又有哪些采花大盗呢?他们在历史和人们心中有着那些固有的印象?或为祸一方,或深不可测,甚至拥有绝世武功。不过,这些采花大盗终究也是盗,他们恶行昭著,不劳而获,引起人们极大不满。采花大盗不是令人痴迷向往的偷心贼,而是真实存在的恶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41 

朱元璋的陵墓被盗过吗?

最近有发现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很多人说了,这个朱元璋的陵墓其实还是非常显眼的,就在南京城,但是这都过去这么多年了,这个朱元璋的陵墓话说还是没有被人盗取过,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还是比较有意思值得探究的,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你一定别错过了,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就目前的资料来看,朱元璋的墓是没有被人盗取过的,其实为什么没人盗取,其原因也还是比简单的,下面给大家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地理环境
历史上一般的帝王的地宫墓道都是比较笔直修筑的,但是朱元璋的不一样,非常的曲折蜿蜒,所以这样就不好让盗墓贼下手了。
还有朱元璋陵墓周围都是这个坚硬的砾岩了,还就是相对松软的石英岩,这样的环境盗墓贼要么打不开,要么打开了,非常危险会把自己埋进去。要么就是大规模用炸药炸了。
2、专人守卫
其实朱元璋的陵墓一直有人守卫,在明代的时候就有了,清代的时候满人为了笼络人心也专门请人修缮管理朱元璋的陵墓,到了民国孙文也派人专门管理了,所以一直到现在保存的都很不错。
3、地理位置
再说朱元璋里面的位置靠近南京城,这算是闹市区了,这谁敢来盗墓啊,公然的肯定是不行的,私下的也会被发现的,所以很不安全,随时会被发现。
所以到现在朱元璋的墓也没人敢盗了,差不多就着三个方面的原因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40 

跳槽是什么意思?

说到跳槽其实大家都知道就是指的换工作了,一个工作跳到另外一个工作上去了,还有跳槽其实就指的动物吃食物,从槽头吃到了槽尾其实都是这种意思了,但是一般其实还是指的换工作了,但是其实小编想说的是,古代“跳槽”这个词语的意思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并不是指的换工作哦,那么具体是指的什么意思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说到古时候的“跳槽”,我们就要把时间推移到明清时期,这个“跳槽”有点狎亵啊,但是也的的的确是存在的,处于当时社会的人也一定是知道这个词语的,其实其本质也还是换的意思,只不过不是换工作,而是换人,那么换什么人呢?接着往下看。
话说明清时期有一位非常爱好花柳之人,所以就迷上了一位妓女,这位嫖客也算是忠心啊,从始至终只喜欢这位妓女一人,但是嫖客每天花天酒地的,那来的收入,所以妓女也算是养着他了,但是久而久之,妓女也没有更多钱了,所以腰包掏尽,最后只能选择换嫖客了,当然了妓女遇到了更加有钱的嫖客也是能换人的,所以妓女的这种行为就是指的“跳槽”了。
但是也有嫖客玩腻了妓女,对一位妓女产生了审美疲劳了,怎么办?那就换一个呗,所以嫖客的这种行为也称为“跳槽”,在古书《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娘》中就有详细的记载:“王美娘在九妈家……每遇不如意处,或是子弟们任情使性,吃醋跳槽,或自己病中醉后,半夜三更,没人疼热,就想起小官人的好处来。”大致的意思就是说的王美娘就在九妈家,能叫九妈的想必大家都知道是干什么的吧,每次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或者有其他的子弟刷性情的时候,或者吃醋跳槽的时候,或者病了醉酒之后半夜三更的没人疼就想到了小官人的好处。这里面就说了关于“跳槽”了,所以这个“跳槽”在当时真的是很常见啊。
清朝末期在小说《海上花列传》也经常的提到了“跳槽”这个词语,还有清朝时期的民歌集《桂枝儿》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的,话说竟然有一首叫《跳槽》的歌曲,歌曲的内容:“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哈哈,竟然还是赞美爱情的,妓女竟然和嫖客协定要厮守爱情,不再跳槽,但是这戏子无情啊。
所以当时的“跳槽”就是指的妓女换嫖客,嫖客换妓女的一种朝秦暮楚、弃旧爱新、另结新欢的行为。在风月场所这种事情其实也真的是很常见了,所以并不是嫖客不好,也不是妓女无情了。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君王经常的换嫔妃,也算是“跳槽”了。
其实“跳槽”现在的意思是还工作,但是也应该是有人在自嘲的时候,渐渐的把跳槽慢慢发展到了今天这个意思了,但是古代的意思我们还是要懂的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39 

古代人结婚年龄为什么都很小?晚结婚可能会倾家荡产

根据现代的《婚姻法》规定,男性结婚年龄不早于22周岁,女性结婚年龄不早于20周岁,晚生晚育还给予奖励。如果把这样的规定放在古代几乎是完全行不通的,因为很有可能会因为你晚婚而被罚的倾家荡产。在汉朝时期,男子的平均结婚年龄在14~19岁之间,女子是13~16岁之间,不过我们人类性成熟是非常慢的,女性是16~17周岁才性成熟,男性则是18周岁。实际上古代人结婚平均年龄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在朝代的政策所致,晚结婚就会被罚款,或者缴纳高昂的赋税。

今天的世界,越是发达的地区结婚平均年龄越高,对于现代人来说结婚所需要复出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所以可能大家会先把事业给稳定住,等有一笔存款在选择结婚。当然有的选总比没得选要好,古代几乎只要到了男女适合结婚的年龄,就必须想办法快点把他们给嫁出去。“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思维一直存在了有千年时间,实际上这种规定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很多情况下男女双方还没有达到发育健全的状态,早早出嫁又是为何呢?
其实古代早婚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繁衍后代,但是因为在封建时期,人们还不懂得人体发育方面的知识,所以对很多女性的身体和心灵都造成过不小的伤害,完全没有认识到科学婚姻的重要性。结婚生子好像就是女性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没能完成这一任务就失去了价值,这也说明了古人思想愚昧,完全不尊重女性自己的选择。如果你是皇家贵族出身的女儿,基本上是无权选择自己的婚姻大事的。
在汉朝初期,刘邦为了加速人口上涨,推出了一套政策。女性必须要在十四岁便出嫁,最晚不能超过十九岁,不然就会罚款,而且需要上缴几倍的赋税。一般家庭根本承受不了如此高的赋税,所以只能让家里的孩子早些出嫁,这也是古代皇帝用来调控人口使用的杀招。不得不说刘邦这一招从最后的效果来看是非常不错的,汉朝的人口最终成倍的提升,因为古时候各国的科技并没有拉开差距,所以人多的一方实力自然会更强。
如果碰上战乱的话,可能女性身上的压力就会更大一些,因为需要不停的生孩子然后让男丁投入到战场当中,像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样。所以古人早婚早育,恋爱不自由也都是被逼出来的。步入现代以后这种情况就好了很多,起码自己的人生大事拥有了选择权。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39 

古代汉族男子都束发吗?古人为何要束发?

“束发”,是一个经常见于有关古代礼仪的词,一般指的是男子到了一定年纪就需要把头发全部扎起来,用一些物品固定住,然而很多人还是对影视形象中扎一半留一半的那种“飘然若仙”的形象念念不忘,认为那样才是美的。的确,从美不美的角度来看,束发总是更加的端正、肃穆,没有留一半更受欢迎,但实际上,全部束起来才是古代汉族男子应有的状态。

1.束发是什么
经历过清朝初期的“剃发易服”,那些宁愿失去生命也不愿意丢弃汉族传统蓄发的人,早已经不存在了,清朝末期又经历了来自列强的侵略,满清的标志辫子也被剪去,国人的形象也就逐渐向现如今短发的形象靠拢。不过在此之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受到这种思想影响的汉族人,是不会轻易剪掉自己的头发的,自然包括男子。
在清朝之前,汉族男孩在八九岁之前是不束发的,头发自然下垂,这就是所谓的“垂髫”;八九岁之后到十五岁,头两侧扎两个发结,就像羊角一样,名为“总角”;十五岁的时候解散总角,扎成一束但是不冠,成童;二十岁时行冠礼,成年。一般来讲,成年人的头发都是需要束起来的,至于影视剧,如果是历史剧,这样的形象自然是有问题的,不过如果是武侠或者其他,看看就好不必当真。
2.束发用的工具
再来说束发用的工具。你以为古代男子束发就是一根簪子或者一个发冠吗?太天真了,古人远比你想象的更会玩。你是否对课本上出现过的一个东汉击鼓说唱的陶俑有点印象?笑逐颜开的陶人脑袋上扎的你也一定很眼熟,那很像是现如今陕西和晋西北居民在头上缠着的头巾。这两者之间不一定就是历史传承,只能说很像,至于是否是代代相传,还得找一找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
幞(音扶)头,是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隋唐时期男子的普遍服饰,因为用料通常为青黑色,又名乌纱,所以也俗称“乌纱帽”。幞头当然也是不断发展的,相传幞头原名“帕头”,始于北周武帝时期,到了唐朝改成幞头,而材质也在变化,因为原本用纱罗太软,所以后来不断进行改进,加入桐木片、铜、铁丝,又将样子进行改造,所以也就有了平式幞头、软脚幞头、结式幞头等各种分类。
另外的簪、冠、冕等都可以用来束发,只不过根据时代的不同,还有身份地位、日常生活方式等的不同,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的。而且,男子同样也有追求美的权利,还记得《水浒传》中头上戴花的“钢铁好汉”们吗,宋朝时期簪花可不仅仅是女孩子的专属,男子同样乐此不疲,这可是由皇帝引领起来的时尚潮流,还有官方出品的规定,试问这种情况下,能不流行起来吗?
3.为什么要束发
最后来说说为什么要束发。这其实有很多方面的影响,今天简单说说其中两个。第一个,古代农耕生活,如果头发垂落下来会非常不利于日常的工作,不好打理,因此将头发束起来,再加上一些头巾之类的让头发全部“藏”起来,就完全不用担心头发会挡住眼睛,阻碍工作了。另外这样还能够保证夏日不会太热,冬天头部不会受凉,非常实用。
第二点,区分。中原地区与游牧民族们是有区别的,孔子的那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很好的例子,“被发”与“左衽”都是异族的标志,是一种落后不文明的社会状态,为了有所区别,自然要束发右衽,更何况,真正去找一找披发和束发的图片来看,披发虽然有现代的飘逸美,但是束发却更令人感到精神焕发,是一种很饱满的状态。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这样,很多时候为了表示对黑暗社会的抗拒,或者遭受了重大的打击,有些人也会散发,还有一个“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大大,如此的狂放不羁,一般人也是不会做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38 

泰国为什么不开凿新运河来取代马六甲海峡?其实有想过但是却搁浅了

 说到泰国很多网友都知道他们其实并不算富裕的,如果懂地理知识的网友就会有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了,那就是泰国其实也算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枢纽了,但是他们就差一条运河,所以马六甲海峡才会一直这么火爆了,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泰国为什么不直接挖掘一条运河来取代马六甲呢?其实泰国方面也是有这种想法的,但是最后还是搁浅了,那么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其实泰国是有开凿一条在自己国家境内的大运河来取代马六甲海峡的,但是各种原因最后还是放弃了,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也比较简单了,我们可以从民生国家和国际等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感兴趣的网友接着往下看。
泰国当初想的开凿大运河取代马六甲海峡的地方其实就是在泰国的春蓬府和拉廊府境内,这个地方有一处横切距离最短的地方,那就是克拉地峡了,有一处非常的狭长,最短的地方之有56公里,这在地图上就真的是迷起眼睛也看不到了,如果真的的开凿的成功的话,这个地方无疑是可以取代马六甲海峡的,那么为什么泰国迟迟不肯动手呢?
其实早在100多年前的泰国就已经有开凿这个运河的想法了,当时还是朱拉隆功国王时期,但是以当时泰国的实力是无法完成这样的浩大的工程的,所以只能先放着搁浅了,但是之后就是一战二战冷战等等战争都来了,所以泰国已经无暇顾及了,那么到了现在世界和平了,泰国为什么依旧不开始建造开凿呢?我们接着往下看吧。
1、泰国人民反对
其实开凿一个运河从明面上看还是算可取的,总感觉有大的好处,但是仔细分析的话,其实很多时候也没必要,当然了其中一点也是需要得到自己国家民众的支持的,恰恰泰国的民众就非常的不支持克拉运河的开凿了。根据当时的民调显示%28的人表示支持,%39的人是明确反对的,其他人都是无所谓的,所以这反对的声音是非常大的。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么多反对的声音呢?其实真的很简单了,开凿克拉运河的的确确是可以为泰国带来创收,也能带来就业机会,也能提高泰国的国际影响力,让泰国直接成为了世界海运的枢纽,这样就能带动泰国经济的发展。至于没有钱来开凿其实可以寻求国家之间的合作的,想必也有不少国家都是愿意参与的,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2、克拉运河地理环境并非优良
上面我们说到了克拉地峡最短的地方距离只有56公里,那是没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其实挖一个运河当然是需要找一些比较平坦的地方开始挖的呀,但是依据这个条件再去看克拉运河的规划话,其实真正的最短距离已经变差了80公里了,如果不这样做,那么将要耗费更加的资金,所以这80公里需要花费280亿美元,耗时10年才能建成,这些钱对于泰国政府来说,还是先不要动为好。
3、泰国的佛教重视环境保护
其实国家没钱开凿算一方面,也有一些其他的方面也值得我们注意,好比泰国的佛教信仰,他们非常的注重自然环境保护的,所以这一次的开凿得影响多少生态环境啊,所以佛教信徒都是持反对意见的。
4、泰国腐败也让民众担忧
其实关于腐败问题想必大家也会知道了,泰国这个腐败问题一直都没怎么好好解决过,所以这么浩大的工程怎么能避免腐败,地方财团,官方背景这些是不能忽略的问题,所以民众担忧啊。
5、克拉运河实际经济价值不高
其实如果再结合实际情况仔细的算算克拉运河的情况话,会发现就算建成功了,也不见得有人从这个运河走,因为总体来说船只航行的时间是缩短了,但是只是缩短了一天而已,但是马六甲海峡是公海啊,船只免费走的,如果泰国自己开凿了不收费过的话,你泰国开凿干嘛,那你泰国收费又是多少?多了别人直接多花一天时间走马六,少了你自己成本怎么收回?所以这就显得十分的鸡肋了,话说开凿的运河那船只的速度也提不起的,前前后后算下来,价值真的好差。
6、穆斯林离心向问题
其实泰国的南部也就是克拉地峡这个地方再往下面就是穆斯林地区,这些地方和泰国中央是有一点的距离的,就是离心倾向,如果这个运河开凿了,这岂不是把这些人往泰国外面赶?这就是民族分裂啊,所以不划算。
7、最后还得看美国态度
其实马六航线就是国际之间的贸易和能源航行,如果泰国真的开凿了,这个地方难道美国就不会染指?到时候泰国本就弱小,美国这样一来,泰国的主权问题,都是大问题,真的开凿了,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国家能放过泰国呢?
总结,所以看了上面的情况,不管是从民生,国家,宗教,名著,国际之间种种情况来看,泰国开凿克拉运河就是给自己没事找事了。既没有多大的经济价值,而且麻烦不断。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37 

庞贝与海盗之间的较量,你撕我也撕

海盗海贼从古到今一直都存在着,他们专门打劫过往船和上岸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抢劫事情。古代的维京海盗,这可是在欧洲一股不可忽视的存在。文艺复兴到封建时期的加勒比海盗也是在当时非常恐怖的存在,一直到现在的索马里地区,都是海盗的天堂。而今天小编要说的都不是这里的海岛,要说的是在古代罗马统治时期,一次庞贝与地中海海盗的一次较量。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的罗马还算比较强盛,可是海盗的势力也非常大,当时连罗马帝国的船都敢抢,据说抢的一些船里面,有一些就是罗马帝国军队的运粮草。当时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就不爽了,马上集合开会。
开完会后,就指定了当时罗马帝国一位非常优秀的将军——庞培,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这个庞培就是后来跟凯撒争夺统治权的那位,据说连凯撒都对他非常敬佩。
庞培在接到命令之后,马上就开始部署行动了,先是划分好自己的军队,方便跟海盗打仗的时候指挥。然后就派侦察兵去摸海盗的底细。刚开始的时候,这一切都非常顺利。可惜后来海盗发现了他们的行动,开始准备抵抗的事情。
这个时候,庞培的两个侄子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为了给庞培一个下马威,海盗劫持了庞培的两个侄子。这两个侄子也是倒霉,本来是被庞培派去加强防务,结果竟然被海盗给抓了,而其他的士兵也大多被杀了。
海盗以为庞培作为一位叔叔,肯定会讲情义的,于是就拿庞培的两个侄子作为筹码,像庞培要求大量的金钱。庞培虽说也非常看重亲情,可是作为一位理智的将军,庞培在权衡之后拒绝了海盗的要挟。这一来就惹恼了海盗,为了进一步逼迫庞培,让庞培妥协,海盗干脆玩起了撕票,把庞培的一个侄子给宰了,把尸体交到庞培的手上。
结果庞培的表现,让海盗派去的人非常满意,因为庞培表示一定会筹钱的。到了交钱的日期,庞培不仅真的送去了两个鼓鼓的麻袋,还有一封信。开心的海盗打开麻袋后,当场就傻了,因为麻袋里面的不是钱,而是海盗头子父亲跟儿子的尸体。
原来庞培早就派人把海盗的底细摸清楚了,把海盗头子的家人全抓了,还大怒表示:“你撕我也撕,反正你们的家人都在我手里。”这样一来,海盗只好认输了,乖乖的把庞培侄子放回去了。
之后,庞培就开始了跟海盗真正的决战。庞培的名声可不是吹的,那一仗之后,地中海的海盗几乎全没了。海盗也是,如果当初抓住庞培的侄子后向庞培投降,可能庞培会放他们一条活路,结果他们傻到跟庞培谈条件,这不是拿鸡蛋跟石头碰吗?庞培可不是什么软脚虾。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待海盗的行为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