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刀村正的“村正”是什么意思?

说到妖刀村正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东西也还是挺出名的,它的的确确也是一把刀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把刀为什么要这样叫呢?妖刀我们可以理解是带有妖气的刀,那么村正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村正到底是什么意思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事实上村正并不是某一把具体的刀的名字,而是指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居住在伊势桑名的村正一族所铸之刀的统称。村正刀被称为妖刀是从江户时代开始的,之所以如此和江户时代实际统治日本的德川幕府的经历有关:
话说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本姓松平,居住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三河国松平地区,因此以松平作为自家姓氏。据说松平家的祖先曾在上野国新田郡的德川存居住过,所以后来德川家康以此为由改姓德川。日本的战国时代是地方诸侯大名割据混战的乱世,松平家也是这乱世中割据一方的诸侯大名,在群雄逐鹿的时代背景下松平家出现了一位奇才——松平清康。松平清康本是三河国冈崎城城主,在他二十四五岁时就统一了整个三河国,日本战国时代称雄一时的武田信虎这样的强有力诸侯大名也对其有所忌惮,松平家臣更是将其谀美为“活到三十岁定能取得天下”。不过历史似乎和松平家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尽管历史赐予了松平家这样一位天才的当家人,然而就在松平清康统一三河后不久只有二十四五岁的他就被自家家臣所杀。
关于松平清康的死因迄今为止都是日本史上一个扑朔迷离的未解之谜,综合多种不同说法大致可以归结如下:当时三河国的松平家和尾张国的织田家爆发了战争,织田家的织田信秀向松平家施展了反间计——声称松平家臣阿部定吉已与织田家内通。尽管松平清康对这个流言不屑一顾,可不少松平家臣却信以为真。阿部定吉想以自杀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可他的儿子阿部正丰却认为是松平清康的怀疑使父亲走上绝路。1535年十二月五日早上松平清康正与家臣们议事,阿部正丰用一把村正刀从背后砍倒清康,导致清康当场身亡。这只是松平家(德川家)被村正刀夺走性命的第一人——15年后松平清康之子松平广忠被岩松八弥用村正刀刺杀。44年后松平清康的孙子德川家康在织田信长的逼迫下让自己的妻子筑山殿和嫡长子德川信康切腹自尽,而筑山殿和信康切腹所用的正是村正刀。65年后德川家康在平定天下的决定性战役关原合战中被村正刀砍伤。
德川家康开创幕府后出于维稳的需要从民间大量收缴刀剑等武器,在这一过程中被德川家康视为不吉之物的村正刀被下令全面废止,从此关于“村正妖刀不利德川”的说法就不胫而走。江户幕府时代无人敢于正面挑战德川家的权威,不过反幕府势力始终存在,他们大肆渲染“村正妖刀不利德川”这种说法。尤其是明治维新前夕随着倒幕派势力的崛起这种说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渲染——倒幕军官兵的配刀上一般都要刻上“村正”的刀铭,以三条实美为代表的天皇朝廷公卿更是供奉村正短刀以祈愿倒幕成功。
除了村正刀外,日本史上的名刀还有菊一文字则宗、长曾弥虎彻、和泉守兼定等等,中国历史上也有鸣鸿刀、大夏龙雀、青龙偃月刀、毒匕寒月刃、锟铻刀等名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8 

白蛇传中小青到底是男是女?青蛇的身世是怎样的?

白蛇传的传说,作为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一直以来也不断地被翻拍,以各种方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大多数人接触到的或许就是一部经典的《新白娘子传奇》,而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影视作品。除了白娘子这个角色,她身边的小青同样很出彩,但是你一定记得小青的来历,原本小青应该是一条雄蛇,可后来却变成了雌性,那么在最初版本的白蛇传当中,小青究竟是男是女呢?

1.小青的形象
小青虽然是白娘子的侍女,名义上是主仆,实际上却情同姐妹,而在很多影视剧中,对于小青的形象刻画,大概就是忠心事主,同时也敢爱敢恨,在人间待的久了,又碍于自己的身份,尽管敢去向心爱的人表达情意,最终还是亲自下手让他忘了自己,独自承受这一份不能开始,更没有结果的感情。
小青一直跟随在白蛇的身边,帮助白蛇一起报恩,然而在白蛇动摇心志,想要抛弃当初与自己的承诺,一心一意与许仙相守的时候,小青当然是愤怒的,站在她的角度去想一想,换了谁会欣然接受呢?看来所谓“重色轻友”,就连动物成精也不能免。不过,尽管遭受了“背叛”,小青还是选择了尊重白蛇,这样的友情,似乎已经没有人能做得到了。
2.雌雄莫辩?
以上所说,都是《新白娘子传奇》中的剧情,而在故事开始的时候,小青虽然是青蛇,却是一条雄性的青蛇,被白蛇打败之后才说自己本是女儿身,之所以变成男人不过是想要戏弄一下白蛇。但如果听过京剧《双蛇斗》,你会知道,在剧中的青蛇本是“青峰山青蛇大仙”,见到白蛇之后觉得她品貌端正,想要与她结为伴侣,斗法失败之后才变成了“青春女婵娟”跟随白蛇。
当然了,这也只是众多民间演绎中的一个版本,由于早期的故事都是口头相传,人们难免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变化,不管是对人物还是对剧情,总是有很多的演变的,就像白蛇传最初有文字描述的时候,只是一个警世故事,谁知道后来会变成爱情故事呢?说到这,我们就来看看最初故事成型版本中的小青。
3.青蛇还是青鱼?
明朝时期的《警世通言》当中,收录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其实直到这个时候,这都不是一个爱情故事。其中的小青,也并不是青蛇,而是一个与白娘子不同种类的西湖青鱼精,也就是说,小青原本是一条鱼,但是后来大概是觉得鱼没办法长期在陆地上生存,又或者觉得鱼跟着蛇不太搭配,因此就把青鱼改成了青蛇。那么,既然都说到了初始成型的版本,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吧。
青鱼白蛇遇见药铺主管许宣(后来演变为许仙),白蛇春心荡漾想要嫁给他,许宣原本不明就里,但是经历了一系列的波折之后,终于得知自己的妻子和她的姐妹竟然都是妖精,大惊之下请求法海禅师帮助,收服了白蛇青鱼。之后的许宣礼拜禅师为师,就雷峰塔披剃为僧,修行数年之后坐化,临走时留下了八句诗,用来警戒世人,“空空色色要分明”。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7 

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是如何挑选哪位嫔妃侍寝的?

皇帝白天需要处理朝政,督查天下大事,到了晚上还要负责宠信各个嫔妃。不过古代皇帝最少也有个三宫六院七十二妃,还有少数皇帝的后宫人数达到了恐怖的上千人,一般人可能看都看不过来,那皇帝是如何选择让哪位嫔妃来侍寝呢?皇帝也是人,是人就会出现选择困难症,除非是皇帝在那段时间内有一位特别喜欢的妃子,每晚都去找她,那基本上就不用选择了。侍寝是所有后宫们都必须争取的机会,因为只有这个机会才能让她们怀上龙种,如果生出一个男孩那这辈子也算是不用愁了。所以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精彩的后宫大战,当然这也不是清朝后宫团的专属,每个朝代其实都差不多。

其实皇帝本人也想雨露均沾,但恐怕也是有心无力,历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就是死在女色之上,明明处于壮年时期却已经把自己的身体给透支了,曹丕就是一个例子。其实从这一点来看,清朝的皇帝算是做的比较好,我们很少看到清朝的皇帝因为沉迷女色而耽误朝政。这也是因为清朝有个部分叫敬事房,专门用来制约皇帝和嫔妃们行房的时间,只要时间一到便会提醒皇上,算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约方式了。而且清朝竟然没有一位皇帝废除这项制度,看来还是有一定自制力的。
那更早朝代的皇帝,他们应该怎么办呢?其实也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就曾一度迷恋女色,当时他听闻江南女子相貌出众,就下令让在江南的官员为他网罗美女,结果最后被挑选进宫的女子差不多有一万多人。这下宫中一下子多出一万为宫女来服侍司马炎,这可把他给高兴坏了,见到这些身材婀娜多姿的妙龄少女,司马炎就分批安排她们没日没夜的为自己唱歌跳舞,沉迷于这份喜悦当中。
那到了晚上,司马炎要如何从这一万人中挑选出为他侍寝的人呢?司马炎甚至都没有仔细看过这些美女,所以心中也没有一个最好的人选,但为了公平起见他想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办法。到了晚上,司马炎坐在一驾羊车上,并不是马车而是用三头羊来拉车,就这样驾车巡游,如果这架羊车停到了哪位后宫的门口,就选择谁为他侍寝。
实际上这种方法后来还吸引了很多效仿者,不过其他大臣的选择肯定没司马炎这么多,但也有个三、四位。主要还是想骑羊车图个新鲜,而且其他夫人也不会有太大意见,说对谁有偏袒,毕竟是这三只羊给选出来的。但这种风气却给晋朝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因为实在太奢侈腐败了,所以整个西晋持续的时间都不长。而且后来还发生了八王之乱、五胡乱发,使得整个中原王朝变成大分裂,连一处和平之地都找不到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6 

真正的“铁布衫”锁子甲到底是什么样的?

说到真正的“铁布衫”其实我们还是有很多话说的,这个不仅仅是国内有,国外也是有的,那么我们中国的铁布衫其实就是一套防御力非常强的武功了,但是国外的铁布衫还真的是铁做的哦,那么这个真正意义上的铁布衫其实就是锁子甲了,那么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存在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中世纪的锁子甲锁子甲,也称作链甲 ,是一种在铁器冷兵器时代出现的铠甲,是皮甲问世以来的一次重大革新。
锁子甲是古代战争中使用的一种金属铠甲,由于其材质构造与外观的奇异,可称是真正意义上的“铁布衫”。公元前5世纪或更早,可能是黑海北部的斯基泰人首先发明了锁子甲。作为一种外来的铠甲形制,锁子甲从早期进入中国西域地区至最终传入中原,历时三个多世纪,这一过程曲折、漫长而有趣,充分展现了中古时期各主要地域和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活跃的互动关系
十字军东征时,骑士们几乎全部披挂锁子甲。其重量大约13公斤。用细小的铁环相套,形成一件连头套的长衣,罩在贴身的衣物外面。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刀剑枪矛等利器,所有的重量都由肩膀承担,可以有效的防护挥砍类利器的攻击,主要的作用还有对弓弩的防御,但威尔士长弓和中国连弩等强悍的弓弩还是可以侵彻贯穿锁子甲。
最大缺点是柔软,锋利的剑猛地刺过来,就很难抵挡,如果是流星锤、狼牙棒这些重型武器大力砸下来,锁子甲就失效了。制作相当复杂繁琐,造价高昂。一般来讲,铁环越细小防护性能越好,每个铁环都要焊接相连,工作量可想而知。
锁子甲的制作相当复杂繁琐,以12世纪的铠甲作坊为例,首先,需要量体裁衣,毕竟铠甲其实就是金属制的服装,特别是软甲类;一个熟练的铠甲师傅,首先必须是一个好裁缝。由于对铠甲的大量需要,基本上一件铠甲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完工,因此铠甲作坊必须由好几个师傅分工制造:锁链甲是由直径在2毫米左右的铁丝,加热后煅打扭曲成直径1厘米左右的圆环,并且敲打成宽3毫米左右的扁环,在环的两端冲出直径1毫米左右的小眼(一般为一眼,也有两眼,三眼的很少见),互相套住之后,用一毫米直径的铆钉连接起来。铁环环环相扣,有时配合更小铁圈以转折所需之造型,适合人体穿著及活动。
做铠甲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因此一个铠甲师傅一天内能完成10到20厘米见方的一块“铁布”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在锻造出按制衣的方法画出的裁剪图上规定形状尺寸的铁布后,再由大师傅精心地用铁环连接每一个部分;为了活动方便,铠甲一般比设计的略大一点点。然后在领口,袖口等地方包上皮革,防止挂伤衣服和皮肤,一件铠甲就完工了;锁子甲造价11、12世纪时一名骑士的全套装备价值相当于一个小型农场;铠甲师傅在中世纪的农奴制度中,也是能够和牧师平起平坐的上等平民,受到普遍的尊敬。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6 

内蒙古地图上的手掌印是怎么回事?99年内蒙古手掌事件揭秘

说到内蒙古其实真的是有太多的话要说了,但是这些都不是今天的重点,我们的重点是这件事情是发生在99年了,那么到底是什么事情呢?其实当你把内蒙古的地图放大之后你会发现有个地方出现了一块神秘的手掌印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呢?是自己形成的,还是有外星人造访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揭秘看看吧!

二连浩特市的巨型手印
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正北部、有一座城市与锡林郭勒盟和蒙古国的扎门乌德相毗邻,这座城市就是不太出名的二连浩特市。在二连浩特市东北方方,大概是43°N,112°E的位置,有一个巨大的手掌印。
如果把谷歌卫星地图放大,可以很清晰的在内蒙古地图看到这个手印,连手印上面的掌纹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这个巨大的手掌印就像“断掌”一样,还有着密密麻麻,清晰可见的“横纹”。
巨型手印是如何而来的
那么这个手掌印到底是怎么来的呢?是在天地造化之下自然形成的,还是后天人为的呢?网友有一部分网友开玩笑,说这是蒙古之主成吉思汗铁木真留给蒙古后代子孙的纪念,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手掌印。
然而,这个巨型手掌印既不是在天地造化之下自然形成的,更不是所谓的“成吉思汗留给蒙古后代子孙的纪念”,它是一位当代非常知名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一件大地艺术作品,属于“真蒙国际地景艺术园”其中的一件。但是具体是哪一位艺术家,他的创作目的是什么,我现在还不得而知,所以现在也不能给出答案给网友们。
我的结语
不过,不管这件神秘的作品是何人所做,他创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总体而论,它确实是一件非常具有创意的艺术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5 

故宫北院区什么时候开区?故宫北院区有什么特点?

说到故宫其实大家感觉到已经真的很大很大了,但是故宫方面最近表示将要新开一个新区,这个新区叫故宫北院区,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新区什么时候建成呢?这个新区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故宫北院区什么时候开区?
就目前的情况来要到2020年开始迎客哦。
故宫北院区有什么特点?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这座文物展陈面积超过紫禁城的园林式博物馆,示文物数量有望超过故宫本院,预计年客流容量300万人次。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北旺镇西玉河村范围内,是“平安故宫”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项目总用地面积62.01公顷,总建筑面积102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文物展厅、文物修护用房、文物库房、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用房和观众服务用房等。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有186万件文物藏品,同时故宫的观众量去年达到1670万,这两个数字使以紫禁城为基础建的故宫博物院难以承载故宫今天面对社会所应该承担的职能,需要有更大的空间。
故宫博物院北院区中面积规模最大的是展览空间,设有3.5万平米的文物展厅,通过大规模的现代化常设展厅和一系列专题展厅、临时展厅,使展示文物数量有望超过故宫博物院本院的展品数量。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这里将有系列的专题展览,还有临时展览,组成的一个可以展示面积超过故宫博物院现有的紫禁城范围之内展厅的面积,纯的展览面积可以达到三万五千平米左右。
此外,故宫博物院北院区最重要的功能是文物保护修复,故宫大型珍贵文物修复技术平台也将北移,建成后,将解决故宫博物院大量大型珍贵文物,如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绘画,无法得到抢救性保护和有效展示的问题,为故宫博物院提供更先进安全的文物周转储藏空间。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体量比较大的文物藏品,比如像我们的车马轿舆,卤簿仪仗,像地毯大型的家具等等这些藏品,数量不但大,而且体量大,在故宫博物院内难以施展开,所以在这边会有面积更大的一个文物修复的空间。
据了解,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成后,将有效扩大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展示数量,为大型文物提供展示空间,使故宫博物院数字技术能够得到更大范围地展示。2020年,北院区一期工程完成,“文物修复医院”率先开放。2022年6月,北院区将全部开放,预计年客流容量达300万人次。
红墙黄瓦 “紫禁别苑”真容初现
有着“紫禁城别苑”之称的故宫北院区自2013年启动“宫廷园艺”工程后,其主体建筑面貌如何,广受社会关注,随着项目启动,故宫北院区优化方案选择了一条轴线的金顶建筑设计,红墙黄瓦等“故宫基因”得以传承和延续。
2015年,故宫方面向媒体公开了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的5份设计方案,拒绝“奇、特、怪、洋”造型。在故宫北院区项目启动仪式上,故宫北院区设计优化方案效果图首次出现,整体建筑南面临水、北面叠山。金顶建筑形成一条轴线,作为整个建筑体量的中枢,主要展览基本陈列置于中轴上,红墙黄瓦的故宫元素凸显。
最新公布的故宫北院区优化方案,北院区拟建文物修复中心、文物修复展示中心、文物展厅、文物周转库房、宫廷园艺中心,并将设立国际文物修复平台和11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室。它同时还是一座古典宫廷园艺博物馆公园,古典园林、花卉植物将被移植到此,观众置身其中,将有与紫禁城不同的休闲感受。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我们的两个项目,会在室外空间来安排,一个是古典花卉的养殖中心,再有一个就是古建筑的保护传承的培训,过去的水库,今天是一块水面和湿地,它会和建筑本身能相映成辉。我们也希望它能成为人们在室外来休闲参观的一个非常好的一处地点。
至于故宫北院区为何选择北京西北郊兴建,这与北京的历史文化渊源分不开。明清时期皇宫在紫禁城外面寻找发展空间,例如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组成的“三山五园”,均在今日北京海淀区范围内。
故宫博物院院长 单霁翔:它西面是太行山脉的西山,北面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北面有河流南沙河,所以我们这座建筑并不以高大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它还要和故宫有文化联系。
作为海淀在建的三大旅游区,故宫博物院北院区建成后,将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先进、舒适的文化享受等公共服务。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4 

姜文写给周润发的信文言文原文

最近在网上出现了一封信,这封信是姜文写给周润发的,信件的内容是文言文的,看起来让人会摸不着头脑,如果语文知识不够的话,你会发现有点都不懂啊,那么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呢?文言文原文是什么内容呢?下面就着这些情况一起来看看吧!

姜文当时为了让周润发来演戏,写了信,但是最近这封信被网友爆出了。每一字都很有文采,也是很让人意外的。因为姜文的文笔比较的好。不过发哥也表示,当时也是看不懂这篇文章,还以为是姜文对自己有意思,写的情书,真的是很让人意外的。
致发哥发嫂:
香江匆晤,所谈甚欢。新片故事,随信奉上。故事锤炼数载,脚本即将出炉,人物之妙,惊古烁今,片中,兄将分身异术,同饰真伪,定为兄之演技提供辽阔空间,创影林之美谈。
发哥盛名,中外有识;为艺厚道,技盖群雄。此角色必助发哥携已获之辉煌,跨更高之巅峰。
新片旨在造中国之西部黑帮电影。诙谐荒诞,凌厉跌宕。昔有Leone(莱昂)之通心意粉牛仔戏,今有吾辈之麻辣袍哥西部片。发哥之角,既有曹孟德之雄,又具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诩诸葛孔明。回肠荡气,出人意表,发哥出手,定收放自如,出神入化,万千fans,翘首期待!谁敢做他人之想?!
新片除愚弟之外,尚有葛优兄加盟。真可谓:三江汇处有富域,三雄鼎力看妙篇。壮哉美哉!
放眼中原,勃勃生机;星汉灿烂,交汇其里。闻听发嫂令下,发哥将至,上下同仁,无不振奋!
早春二月,岭南草长;杂花生树,群鸥竟飞。适此惠风和畅之日,诚邀阁下共成美事。书不尽言,晤面详之。
这是姜文给发哥的信,单纯的看还是很好的,只是欣赏发哥的才华,想请他来演自己的戏。不过姜文给葛优的信也被爆出来了,被网友嘲讽,更加的骚了!简直是骚断腿。
不仅仅有发哥的还有给葛优的哦。
姜文给葛优的信
致优优吾兄:
壶口一别,竟有二七。春风秋月,杨柳依依。虽谋面不动,但心存惦记!吾兄凡新作问世,愚弟必争先读之。兄之身手炉火纯青,每令愚弟嚎啕大悦。才惊四海,誉享中外。喜甚幸甚……
吾兄片中虽无艳星共枕,但有愚弟陪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耳鬓厮磨,却非断臂。不亦骚乎……
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悠悠我心,青青子衿。恰逢瑞雪早春,恕愚弟威逼利诱。皆因爱之心切,盼之心痒。江东渭北,春树暮云。书不尽言,晤面详之。
《让子弹飞》这部电影让姜文获奖无数,还有不少大奖的的提名奖,但是让观众最感兴趣的还是葛优和周润发的参演,能同时请到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参演姜文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实后来姜文在这部电影上映的也揭晓了其中的答案。姜文请动发哥、葛优靠的是同时发了两封字短情长的百字文,两位重量级人物见信没有做任何的迟疑就来了。只能说姜文的魅力还是很大的,姜文是中国电影圈少见的硬汉导演,很有魅力,也很有文采,姜文的电影每一步都有自己的特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4 

眼中钉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在表示,自己对另外一个人的恨意的时候,都会把他当做自己的“眼中钉”,这个比喻其实是非常贴切的,眼睛这样重要的地方长了钉子,那当然第一反应就是把它拔掉了,不然难道还留着过年吗?不过,这样一个生动的比喻是从何而来?人们为什么要把仇人说成是“眼中钉”,这个词是谁发明的呢?

通常,人们总是用“眼中钉”来形容极为仇视的人。可你知道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其实,“眼中钉”的背后还真有故事啊!
要说史书中有关“眼中钉”的记载,那得始于《新五代史 赵在礼传》,书中说:“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在礼”就是赵在礼,可见宋州百姓对这个人是多么的憎恨和厌恶。那么,赵在礼是何许人也?宋州百姓为何对他恨之入骨。
原来,赵在礼(公元882年-947年)是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人,五代时期的将领。他在镇守宋州的时候,横行霸道,百姓深受其苦。有一天,朝廷下旨,让赵在礼移镇永兴。百姓听说之后,高兴得奔走相告,说:”这个人走了,就好像拔去了咱们眼睛里的钉子,真是高兴啊!”
赵在礼听说之后,大怒,欲报被称为“眼中钉”之仇。他上表朝廷,请求在宋州多留一年,朝廷随即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赵在礼命令小吏搜检户口,凡农户每年必须交纳一千钱。这个钱就叫“拔钉钱”,谁敢不交,就鞭打谁。百姓气愤地说:“就是朝廷规定的赋税,也没到这个程度啊!”赵在礼当年收钱就达百万之多,宋州百姓苦不堪言。
赵在礼重征暴敛、强行搜刮,称之为“眼中钉”实不为过。坏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契丹攻入京城汴州(今洛阳),后晋灭亡,赵在礼见状立即奔赴京城,向契丹首领致敬、表忠心。可契丹首领不仅不买账,反而还向他索取财宝、让兵士羞辱他,赵在礼敢怒不敢言。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1月25日夜晚,赵在礼见仕途无望,又惧怕契丹首领的淫威,便用衣带系在马棚栏杆上,上吊自杀了。
其实,关于“眼中钉”还有另一个版本。明朝文学家杨慎(1488年—1559年)在《古今风谣》里,也记载了一个与“眼中钉”有关的故事。
宋朝的时候,朝廷中除了皇帝,最有权的就是宰相了。可宋朝的宰相却不是一位,往往有好几位,多时达到二位数。皇帝设这么多的宰相,其实就是为了相互牵制。宋真宗年间,朝廷里曾设了12个宰相。其中,宰相之一的丁谓(公元966年——1037年)则不是善良之辈。他先后任宰相七年之久,和太监狼狈为奸,一度把持朝政。当时,老宰相寇准(公元961年——1023年)尚在朝中。丁谓深知寇准为官公正、刚正不阿,生怕自己所做的坏事被他抓住把柄,引发后患,所以千方百计地在宋真宗赵恒面前说寇准的坏话。结果,昏庸的宋真宗还真的把寇准贬至雷州(今广东海康)、衡州(今湖南衡阳)等地。
丁谓的所作所为,朝廷上下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都为寇准鸣不平。不久,京城里出现了一首童谣。歌中唱到:“欲得天下宁,须拔眼中丁;欲得天下好,莫如召寇老。”歌中的“丁”,就是丁谓。于是,“眼中丁”的说法逐渐流传开来。到后来,“丁”又演变成了“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3 

唐朝的京官一日三餐吃什么?他们也有宫廷食堂哦

说到唐朝给人的感觉最大的地方就是这个朝代实在是太繁荣了,但是繁荣也不是一个人功劳,也有文物百官的功劳,所以我们今天就得说说这些文武百官了,说说他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话说他们上朝的时候也有很多吃的讲究的,那么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

唐朝的中央官员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在你脑海里飘过的一定是山珍海味,大鱼大肉。不不不,你想多了,唐朝京官们的一日三餐可没这么丰盛。当然了,京官们吃什么和官员品级也是有关系的。那他们一日三餐都吃些什么呢?下面我来为大家讲讲。
既然是京官,我们就要把目光放到长安城。唐朝的京官工作还是很辛苦的,“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天还蒙蒙亮,官员们就要起床了,整理着装,吃一吃“小食”。唐朝人称早饭为“小食”,这第一餐就来了。
古代没有煤气灶,生火做饭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如果官员们在家吃,那么选择就很少。通常只有粥和馎饦。粥不必说了,馎饦是什么呢?其实馎饦就是面片汤,唐朝人也叫它汤饼。官员们要是出去吃,那么选择可就多了。有异域风味的胡饼,就是现代的芝麻烤饼;还有蒸饼,包括花卷、馒头、包子等等;还有煎饼,这煎饼可不是山东的粗粮煎饼,比较像杂菜和面揉成一团下油锅炸制的油炸大丸子。
吃饱喝足,这官员们就得赶紧抹嘴上班去了,上朝的上朝,坐班的坐班。到了中午饭点,这上朝官员和坐班官员的午餐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只要是九品以上的朝廷命官,在工作日,中午这顿饭都是公家请客,不过对于京城的官员来说,这顿午间工作餐有“朝参日廊下食”和“非朝参日公厨堂食”的区别。
朝参日,也就是上朝参见皇帝的日子。唐朝规定,三品以下官员(不含三品),每月逢一、五日朝参;三品以上(含三品),每月一、五、九日朝参。还有一些重臣阁老就比较惨了,基本上每天都要进宫参见皇帝。朝参日这天的工作餐叫做“廊下食”。唐太宗发现官员们“日出而视事,日中而退朝”,下班回家都过了饭点。于是他体恤下情,加上贞观年间国家强盛,有能力供应朝食,于是在朝堂的外廊设置食堂,“廊下食”便形成了。
在朝参日这天,公食都额外丰盛。一般五品以上官员和员外郎的廊下食是一百盘食物,三口羊。这廊下食的品类也是随着季节而发生变化的,冬季吃热乎乎的馎饦和黍臛(黍臛是一种加了黄米的肉羹),夏季有冷淘粉粥,还供应水果蔬菜和一定量的酒。《唐会要》中记载了“栗黄文桃梨榴湿柿”、“茄子”等廊下食中的水果蔬菜种类。
宰相级别的官员们当然是不会屈尊在廊外吃食的,他们会在政事堂大厅里吃专门的“小灶”。这“小灶”一般是御膳房里做出来的食物,由皇帝赏赐给群相,这顿饭因为是在政事堂里吃,所以叫“堂厨”。别的官员的工作餐供应系统,叫做“公厨”。说完了这廊下食,接下来我们说说平常各中央机关的官员都吃什么。
由于中央各部门的官员们不像宰相那样有集中的办公大厅,所以只能在大堂旁边建一个食堂,各司的公厨为无缘参加廊下食的非常参官员供应午饭。百司公厨对百官食物的标准有这么几类;常食料、小食料、午时粥料。常食料就是日常食料,有米、面、羊肉、酱、醋、瓜果、酒、各类蔬菜等;小食料就是早点;午时粥料顾名思义就是午餐享用的粥。
除了日常的饭菜供应外,公厨还会根据节日推出额外的节日食料。例如正月七日、三月初三有煎饼、元宵;晦日有膏糜;五月五日有粥;七月七日有斫饼;九九重阳节有麻葛糕等等。公厨供应饭菜的种类和数量的多寡也是根据官员品级划分的,像三品以上是上等,四品五品是中等,六品以下那就是下等了。大致看来看来,唐朝中央官员的伙食还是不错的,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不过这时的唐朝国力强盛,自安史之乱后,由于国库不敷,官员们的工作餐质量也就越来越差了。
到了晚饭时间,公家可就不管饭了。家产丰厚的官员可以邀一众友人去酒楼,吃吃切脍,也就是生鱼片,还有烧鹅、烤羊等等;那么并不富裕的官员呢,就只能回家喝点粥,就上一两个饼子、馒头,更甚者吃着糙米饭就咸菜。晚饭就要视官员们的个人情况而定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2 

历史上有哪些不能通婚的姓氏?这些你都知道吗?

中国的姓氏何其之多,有的是超级大姓,有的却是很多人听都没听过的小姓,而所有的姓氏其实都能够追溯到最开始的时候,能够知道这些姓氏是如何发展到今天的。不过,能够发展数千年的历史,这中间也一定会发生很多事情,不同的姓氏之间也是有很多恩怨情仇的。历史上就有一些姓氏不能通婚,那么都有哪些呢?为什么不能通婚?

1.姬和嬴
姬和嬴都是很古老的姓氏,两家是世仇,跟政治有直接关系。历史上,正是嬴秦灭了姬周。公元前256年,秦昭王派将军谬攻打西周公国,致使其灭亡。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了东周公国。从此姬与嬴结下血海深海,发誓永不通婚!
2.李和朱
李和朱之所以不通婚也是因为政治,并且因为两件事。
唐朝末年,朱温篡唐建立后梁,李唐王朝彻底灭亡!李家人对朱家恨之入骨。从古自今,李姓一直人口数量很多,朱姓也不少。李唐灭亡后,李姓人不自觉地拒绝与朱姓人通婚。
后来的一件事加深两姓矛盾。明朝末年,轮到朱家人倒霉了。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崇祯皇帝自缢身亡。若是没有李自成,朱家不见得完的那么快。所以朱家对李家恨之入骨。
3.吴和吕
现在还有南方一些吕姓家族不跟吴姓人通婚。宋朝时期,吕蒙当上宰相。另一位吴姓官员对他羡慕嫉妒恨,在皇帝面前进谗言,导致吕氏家族流亡,不少吕氏被迫改姓。吕氏家族告诫后人,绝不许跟吴氏通婚。
4.杨和潘
宋朝时期,潘仁美陷害杨业,杨潘两家结仇。但是宋史中并没有潘仁美与杨业不和的记载,主要还是受文学名著影响。不管怎样,很长时间里,杨家不跟潘家结亲。
5.岳和秦
南宋初年,奸臣秦桧排挤岳飞,还将其杀害,岳家子孙四方逃难。然后岳氏男儿不娶秦氏女儿,女儿不嫁秦氏男儿。
6.武和潘
《水浒传》中,武大郎娶了潘金莲,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害死武大郎。然后,武松杀了潘金莲。再然后,两家水火不容。要我说武松和潘金莲都有错。虽然是文学名著,但影响力太大,以至于很多武姓的跟潘姓不通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