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知道自己是金蝉子转世么?无字经书的秘密到底是什么?

按理说,期初唐僧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金蝉子转世,但这个消息却被人散播了出去,而且让所有的妖怪都知道了此事。所以各路妖怪才会想吃唐僧肉获得长生不老之躯,唐僧应该也很奇怪,自己一个凡人,为什么妖怪都抢着要吃自己的肉,还说会长生不老呢?所以此事唐僧就有所察觉。到了最后取经成功,如来还上演了一出无字经书坑自己的徒弟,当然如来的存在就是为了加大取经的难度,可能也是因为如来想要锻炼金蝉子吧。

唐僧团队历经九九八十难(还差一难),终于赶到了灵山。他们以为把通知单一交,拿着经书就回家时,二尊者却伸手向他们要人事。唐僧团队一穷二白,自然拿不出钱来,于是二尊者就给了他们无字经书。
这件事被隔壁的燃灯古佛知道了,派出白雄尊者,半空中伸出一只手来,揭穿了这个秘密。这时唐僧团队才想起去翻经书,一翻,买嘎!一个字没有!于是唐僧团队急急忙忙赶回去还书,孙悟空还在大殿上直接询问如来,差点让如来下不了台来。
当蜗牛复盘这个事件时,一个问题突然跃上脑海:唐僧团队为何不提前验证,非得被白雄尊者点醒,才匆匆回来换经?
唐僧自从凌云渡过河,其实就已经恢复了金蝉子的全部记忆,他难道不知道其中的猫腻,还傻呆呆地挑着假经走?
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唐僧在当金蝉子时就知道秘密,知道灵山有无字真经和有字真经,还知道有字真经是需要拿钱来换,但是没想到二尊者敢这样对自己!
首先,唐僧是奉旨取经,既然是老大亲自推动的取经工程,怎么可能会取到假经?因此他忽视了验证过程。
其次,唐僧是如来二徒弟,在灵山地位很高,二尊者不过是两个小秘书,小秘书怎么敢得罪佛二代呢?所以他大意了。不过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不是二尊者要坑他,是师父是坑他!
第三,古代不少经书是写在树皮上,然后包装封好,拆封和重封都比较困难,基于绝对信任,所以唐僧也没想去验证。
正因为以上三点原因,唐僧团队没有一个人想到验证,挑着就走。哪知道如来同志给他们搞了这么一出,让他们差点无名英雄白跑路。
不过奇怪的是,当唐僧团队回去还经时,似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个事,门口的四大金刚还问:你们是不是回来还经了?老大在大殿等你们。
如来基于什么目的,纵容手下拿无字经书呢?看来如果也不是一位省油的灯。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1 

五彩陨石是什么?

说到陨石大家想必都知道,其实就是天下掉下来的,其实他们就是外太空里面的一些物质掉入到地球上面了,其实就是一些含有元素的碎块了,说白了其实就是石头,但是在掉入地球的路途中,会摩擦生热,燃烧,最后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看见的陨石了,其实正常情况下,陨石被烧过是黑色的,但是最近在天上却掉下来了一颗彩五彩的陨石,而且造价竟然高达30万,那么这个五彩陨石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贵啊?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其实说到“五彩陨石”要从最近的一则新闻说起,这件事情就是发生在成都鸡冠山附近了,话说这个地方掀起了一股采集陨石的热潮,在当地不管是谁好像都在挖石头,嗨用上了机器,这里面最让的惊讶的就是有一位竟然花了30万买了一块“五彩陨石”,好吧,地上的石头或许会是天下掉下来的,但是总得拿去鉴定鉴定吧,但是最后得出的结果这个“五彩陨石”其实就一般的石头,而且还是铁矿石不过就是好看点,所以这位大哥你可长点心吧。
那么五彩陨石是否真的存在呢?小编想郑重的告诉大家,如果你想要真正的陨石,那么就一定不是五彩的,大家想想陨石形成的过程就知道了,它从天下掉下来,是要经过高速燃烧,还有大气层的,所以它是有一定的特质的。
1、它的外表有一种黑色的熔壳,这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时候燃烧加告诉形成的。
2、它的密度非常的紧致,也是因为形成的过程造就的。
3、一般陨石会比相同大小的要重很多,因为它一直在压缩。
4、能被磁铁吸引哦。
5、可以看到或多或少的金属斑点。
所以就以这样的形成方式,陨石其实就是一个黑色的铁陀陀啊,那来五彩的呢?最不济也是黑色加铁锈的,还有就是加什么铜色的,但是如果说有五种颜色的,那估计不至30万,要值300万了,所以大家可长点心吧,一夜暴富是好,但是别被骗了啊。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2:00 

古代皇帝为什么都长一个样?当时有专门给皇帝画像的人么?

再看古代皇帝的画像时,可能大家都会有个疑问,因为感觉这些皇帝都长一个样子,几乎看不出什么区别。实际上这些皇帝的真实样貌肯定不一样,但他们也没机会把自己的容颜给永久保存下来,在古代给皇帝画画的人都是高危职业,只要皇帝不满意肯定就是杀头罪。所以请画师给皇帝画像,几乎都是要进行手动PS的,怎么帅怎么画,但这种画像也很难保存下来,而且不是所有皇帝都这么自恋,所以想知道他们真正的样子,也只能是个无解谜题了。

这十三位帝王神态各异,着装亦不同。画面右侧第一位是前汉昭帝刘弗陵,他是汉武帝少子,在位十三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二十一岁时驾崩。画面上最后一位皇帝是隋炀帝,在位十四年,公元617年,宇文化及发起“江都兵变”,将其缢杀。
如果《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阎立本的话,那么南北朝与隋时代的图中帝王,阎立本或许有缘目睹。然而,这仅仅是一种历史事件的可能,现实中,阎立本是不太可能见到这么多历代帝王的。至于汉昭帝、汉光武帝、魏文帝等两汉三国帝王,以及西晋时代的晋武帝,阎立本无论如何都无法亲见。
更何况,现在的学术分析认定,《历代帝王图》实际分为不同时期创作的两个部分,其中前汉昭帝至陈宣帝这一段为北宋后补,陈文帝至隋炀帝这一部分创作时间较早。因此,《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否是阎立本,学术上依旧存在争议。毕竟,阎立本不可能在北宋之后,继续创作这幅作品的前半段。
既然《历代帝王图》的作者,不太可能亲眼见到画面中的这些帝王,那么,他创作这些帝王像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
姚思廉在《陈书》中记载陈后主曰:“后主生深宫中,长夫人之手,既属邦国疹瘁。初惧贴危,屡有哀矜之诏,后稍安集,复扇淫侈之风。宾礼诸公,唯寄情于文酒,昵近群小,皆委以衡轴……政刑日紊,尸素盈朝,耽荒为长夜之饮,嬖宠同艳妻之孽,危亡弗恤,上下相蒙,众叛亲离,临机不寤生,自投于井冀以苟生,视其以此求全,抑亦民斯下矣。”
从图中人物形象来看,陈后主身着弁服,其色白,微泛粉色,戴黑色鹿皮弁冠,身材矮胖,皮肤白净,右手微抬至下颌处,身材上颇有文弱之态。这种神态与史书对于陈后主的记载倒是大致相同。
与陈后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身边的北周武帝宇文邕。从画面上看,周武帝身着黑色的衮冕服,戴冕冠,浓眉大目,刚须长髯,体格魁梧。这种图像描绘与《周书》中对于周武帝的记载颇为符合:“沉毅有智谋……号令恳恻,唯属意于政。群下危服,莫不肃然……至于校兵阅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至于征伐之处,躬在行阵,性又果决,能断大事。”周武帝在位期间,扩大府兵制,完善均田制,重用关陇政治集团,并实行表面鲜卑化而实际汉化的政治措施。575年举兵伐北齐,577年灭之,统一中国北方。如此英明神武之君,其所作所为正与画面人物气场相同。
因此,我们可以大概推断,《历代帝王图》的创作者,虽然并未见过图中所出现的若干帝王,但他对于人物面目与气质的刻画,却基本依照历代帝王在位期间的历史事实和史料记载来进行描绘——尽管人物面目是虚构的,与真实人物有一定差距,但画面与这些帝王所呈现出的历史气度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此外,细看画中人物的衣着打扮,多数均为唐代风格。伍莉莉在《历代帝王图之服饰探析》中曾分析:“《历代帝王图》所描绘的十三位帝王,其中七位着的是冕服中的衮冕服。从汉光武帝刘秀到隋文帝杨坚七位帝王相差约600年,《(历代)帝王图》没有按照他们所属时代来绘制其服饰,他们所着的衮冕服大致相同,基本符合《旧唐书 舆服志》(的记载)。”这一点,从旁证明此图最可能为唐代所作,也佐证了作者是依靠想象绘制了此图。
究竟是谁画了《历代帝王图》?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是否是阎立本,目前在学界是存有争议的。这幅作品被定为阎立本所作,主要是因为北宋名臣富弼对这幅作品的题跋。其曰:
“阎立本家世善丹青,故文艺之外,□□□□□□□颇□过之,正观中时为主爵郎,图此列帝像,大特□妙观,其容止有(旁有一小字“殊”)别尊卑异宜,固非庸常画工所□窥其阃域,总章年尝相唐高宗,官至中书令,□位显而画迹难得,故传于世者少,虽(以下文字缺漏,不可读)都之大。唯王金吾家有西升经(以下文字难以辨识,有半数文字缺漏)庚子□□□□□□□洛阳富弼记。“
这段题跋,在作品画心之后,绢本所作,但是损坏已经很严重了。今日我们所能看到的这段题跋的第一个字,已经无法辨认,而第二个字是“过”。显然,这段题跋的前面部分已经丢失。又因为时间久远,题跋损毁严重,大多文字难以辨识,或已经脱落。
富弼现存题跋的“健康”状况,与此图的情况很相似。此图在流传过程中损毁严重,也经过多次修补装裱。根据波士顿美术馆官方的提示,这幅作品,从右往左,第二、三帝;第四、五帝;第六、七帝;第七、八帝;第九、十帝之间,共有五处隐约可见的断痕。这说明,这幅作品的重新装裱应当是将已经破损断裂的几段重新装裱在一起,并最终形成今日模样。
北宋之后,这幅作品递藏有序,作为阎立本难得一见的画作,这幅作品也受到了不错的保护。我们很难想象,这幅作品曾经历过怎样的浩劫,才最终变成今日这幅模样。
回到题跋和画面本身上来。关于此图的作者是否是阎立本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富弼作为第一个肯定此图作者为阎立本的人,其依据为何。在今日看来已很难解释清楚。
或许,富弼的时代,因为距离唐代时间不远,还有一些可资佐证的直接记录。富弼的题跋,直接影响了后代学者对此图作者的认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此图的作者一直被认为是阎立本。
今天,学界关于此图作者的归属,实际有三个不同的观点:其一,作者为阎立本;其二,作者为郎余令;其三,作者为杨褒,认为此图是杨褒的摹本。三种观点中,尤其以阎立本、郎余令较为突出。
关于阎立本的说法,源自富弼,此后为历代鉴藏者所采用。郎令余说也并非没有道理。根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载,初唐时,郎余令曾绘制过历代帝王图像。其文曰:“郎余令,有才名,工山水古贤,为著作佐郎。撰《自古帝王图》,按据史传,想象风采,时称精妙。”
考张彦远与阎立本生活时代有重叠,《历代名画记》亦是中国古代书画史研究的重要史料,颇为可信。此外,郎余令本人对于前代历史极其熟悉。魏征受命编撰《隋书》,他的底稿便是郎余令所著。关于郎余令,《旧唐书》中有传曰:“孝敬在东宫,余令续梁元帝《孝德传》,撰《孝子后传》三十卷以献,甚见嗟重,累迁至著作佐郎,撰《隋书》未成,会病卒,时人甚惜之。”郎余令卒于唐太宗初年,他在未完成的《隋书》中有修史取鉴的治史思路,《旧唐书》中关于他进献的《孝子后传》,大抵上也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郎余令对历史非常熟悉,《历代帝王图》的人物面目虽非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但却基本符合史书记载的情况。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按据史传,想象风采,时称精妙”一句,明确指出,郎余令对于历代帝王的描绘,是出于史料的记述。这种创作方式,再结合郎余令写《隋书》时的出发点,《历代帝王图》应当有劝谏帝王的创作意图。当然,这一点也是符合中国古代早期绘画的创作动机。由此,美术史学者金维诺先生认为郎余令才应当是此图的真正作者。
《历代帝王图》的作者究竟是谁,就现有的资料来说,保持传统观点,即认为阎立本为此图的作者,或许更为慎重一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9 

道士说的急急如律令是什么意思?

你是否经常会在各种影视、小说当中,看到道士驱邪驱鬼的时候,都会念叨的一句话“急急如律令”?伴随着这句话产生的,可能就是所谓的“邪物”被迫现形,然后展开恶斗的场景。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当然不是那些神魔鬼怪,而是“急急如律令”这句话本身。事实上,这句话并不是人们凭空捏造出来的,也不是道士的专属,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1.道教咒语
急急如律令这句话,最常被听见的地方就是道士做法的时候了,在影视剧中,不管前面他们说了一些什么样的大家听不懂的话,但是最后一定会带上这样一句“急急如律令”,看字面意思也应该能明白,这是说要按照自己刚才所说立刻办好不得延误的意思,因此接下来也就是牛鬼蛇神现身与道士们搏斗的时间了。
这一场景在道士中间的确是存在的,只不过我们所看到的影视中的道士,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士,还是很不一样的。急急如律令是一句咒语,而在道教的施法仪式当中,念咒语是一种基本手段,除此之外还有掐诀、步罡、画符等手段,可以用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决心,如果要说实际功能,或许真的是没有,但是却能够让人们在面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力量的时候保持信心,也不失为一种在某种情况下有用的心理暗示吧。
2.汉朝公文
而这句话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就与道教的兴起有关了。道教是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发展起来的一种本土的宗教,兴起于汉朝,而在汉代的一些诏书和檄文当中又多“如律令”这个词。意思很明确,按照法令执行去做,表面上就是这个意思,实际上深层还有一个意思,如果不这样去做,后果会很严重。
这原本是一句用来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但是被道教吸收进了自己的宗教文化之中,逐渐就演变出了“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等表示要立刻执行不得有误的咒语。
3.律令是谁
虽然弄清楚了急急如律令这句话的来历,然而在民间传说中,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故事的主角就是一个叫做“律令”的人。这个人是周朝人,他走路飞快,用一句比较过时但是很贴切的网络语来说,律令就是一个飞毛腿。他生前走路很快,然而死后却更快。
律令死后在雷部当差,只是一个小神,但是却能够快如闪电,吩咐下去的事情立马就办好了,因此道教也就有急急如律令,是说要立刻执行,就像律令那样马上生效不得有误。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9 

唐僧肉能长生不老是个骗局?西游记究竟是如何定义唐僧肉的?

在西游记中,唐僧之所以会被各路妖怪盯上,就是因为江湖传言他的肉吃了就能长生不老,不过这个说法真的可信么?可能我们都被骗了。唐僧不管怎么说也都只是一位凡人,他的肉能达到长生不老的作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是这样那唐僧肯定不是一般的凡人。而且孙悟空在菩提老祖那里就学会了产生不老之术,感觉也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能力。长生不老只是说能够一直保持青春,但寿命和受到重创以后会怎样就不好说了,感觉还是两样东西,因为孙悟空后来还学会了金刚不坏之身,这好像比长生不老更加有用。

为什么我们会说唐僧肉吃了能长生不老可能是假消息呢?其实通过西游记里的描述就能得知,西游记中说唐僧是如来弟子金蝉子的转世,而佛是自带长生不老的,所以吃了唐僧肉同样就能长生不老。其实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就算唐僧前世是金蝉子,但跟他今世也没任何关系,只要你投了一次胎就没办法继承自己前世的能力,不然猪八戒投错胎后应该也还是神仙,这种设定就从此乱套了。
而且在西游记中,第一次出现吃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个说法是在第27回,也就是大战白骨精的故事里。当时白骨精说:“造化!造化!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真个今日到了。”感觉这也只是白骨精一厢情愿的说法,并没有谁能为他证实,而且白骨精似乎也没搞懂这个轮回的关系,所以这个说法是绝对值得怀疑的。
而且白骨精又是怎么知道唐僧是金蝉子转世的呢?据说是镇元子给说漏嘴的。其实关于唐僧的身世大家期初都不知道,就连唐僧本人也都不清楚,但镇元子却在给唐僧人参果吃的时候把这个秘密说了出来。虽然他是无心之举,但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天下妖怪就都知道了。当时距离唐僧最近的就是白骨精,所以就想要吃上一口唐僧肉,获得长生不老之术。
只可惜西游记里的妖怪做事都有拖延症,就算把唐僧抓到手也不立即吃他,非要等到孙悟空来救,所以整个取经路上唐僧肉谁也没尝过,不然也就有妖怪能站出来证实这个问题了。而且在取经路上,碰到的各路妖怪基本上都是冲着唐僧去的,但这些妖怪有些就是天庭神仙的坐骑,按理来说他们早就获得了长生不老之术,为什么还要抓唐僧呢?这也是个为办法解决的问题,或许就连唐僧自己都不知道他的肉能长生不老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8 

三国时期都能吃到什么样的水果?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以作为选择的食材是非常之多的,不论是肉类还是瓜果蔬菜,市场上能够买到的种类相当丰富。不过,在一两千年前的古代,人们的餐桌可能就没有现在这样丰盛了。那么在战乱时期的三国年代,大家都有什么样的水果可以吃呢?虽然平民大概是没见过了,但是在像曹氏集团这些人的餐桌上,三国时期有什么水果呢?

香甜可口的水果们深得人们喜爱,比如曹丕同学。
先说五果:枣、李、栗、杏、桃,这都是很常见的水果,案《左传》,栗、枣还属于祭祀用品,案《汉书》栗子的种植颇具规模,有上千树之多。案《四民月令》三月正是杏花盛开的时节。至于桃李,读诗句就好了“南园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灵柩经》
《汉书》曰:种千树栗,其人与千户侯等
《左传》曰: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
接下来检索司马相如的《上林赋》,里边的瓜果也颇为丰富。第一个就是橘子,曹丕还吐槽过橘子经常不甜。随后的是黄柑、柚子、榛、枇杷、柿子、柰、杨梅、樱桃、葡萄、沙棠、安石榴、椰子、槟榔、厚朴。
曹操有望梅止渴的典故,孙亮食梅还要蘸着蜜吃。葡萄属于曹丕同学的最爱,还专门为此下过诏书,就想给大臣们强烈推荐一下葡萄,“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诗影响太深了。曹植的《乐府歌》中就提到了柚子、橘。《求祭先王表上文帝》提到了柰。
曹植还顺带提及了甘蔗,曹丕对此也是情有独钟,还能以甘蔗论剑一番。安石榴则是张骞带回来的。叔孙通曾建议汉惠帝把樱桃进献给宗庙。顺便,曹丕在强烈推荐葡萄的同时,还顺便贬低了一下龙眼、荔枝,夸了夸安邑御枣、真定御梨。
魏文帝诏群臣曰: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陶、石蜜乎
《礼记·曲礼下》曰:妇人之贽,椇、榛、脯、修。
记得那首《国风·卫风·木瓜》吗?“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同样可见于《尔雅·释木》的“楙mào”。此外,案《尔雅·释木》还能看到山楂、枸杞的身影。
桑椹在这一时期也很常见,三辅地区民不聊生的时候,有易子相食的惨状,也有以桑椹为食的百姓。袁绍军也曾以枣、桑椹充饥,可见这两种树数量颇多。
《后汉书》曰:献帝时,三辅大饥。九月,桑复生椹,人得以食。
《魏书》曰:袁绍在河北,军人仰枣、椹。
此外还有林檎、芭蕉、橄榄、枸橼jǔ yuán等,尤其是《临海异物志》记载了不少瓜果,有的相关记载太少就没有收录进本篇。芭蕉在《异物志》中受到了好评,毕竟人家甜嘛。《异物志》则吐槽枸橼长得像橘子,闻着也有香气,就是吃起来味道不行..……
《异物志》曰:枸橼,实如橘,大如饭筥,皮有香,味不美
林林总总呀,30余种瓜果是有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7 

欠钱的都是大爷,伊拉克把自己的债主打灭国了

欠债还钱,利索应当。但是到了当今社会,欠债的人都是大爷,还不起钱,死皮赖脸的。但是大多也就是个死皮赖脸,但是对于伊拉克来说,这个不存在,他这个大爷可谓是当的非常的到位。人家讨债来了,直接一怒之下给人家打灭国了,这做的实在有点太不厚道了。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这件事情是发生在中东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伊拉克,按理来说中东国家石油很多,应该很富有才对!可是伊拉克为何会沦落到借钱的地步呢?主要就是因为两伊战争,打了八年了!伊拉克的经济也下降了,没有多少钱了!
所以伊拉克只能找别的国家借钱了,最后中东的另一个国家科威特决定借给伊拉克100多亿!但是最后科威特等来的却不是伊拉克还钱,而是被伊拉克给灭国了!
因为伊拉克本身就是要依靠出口石油来赚钱的,但是并没有太大的起色,没挣太多钱!并且科威特在这时候还专门的提高了本国的石油产量,这样对于伊拉克来说可不是一件好事情!然后科威特想要趁火打劫因为这两个国家在边境问题上一直都有争议,想要占领一点伊拉克的领土!可是没想到这把伊拉克给惹急了,决定不还钱了,直接开打!
没想到科威特这么不经打,几天就把科威特给占领了,科威特也被灭亡了!没想到借了别人钱,还把别国给灭了,这做法有点太不厚道了!这时候又一个国家就坐不住了,遇到战争美国总想插一脚,美国军队赶到后,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伊拉克军队给驱逐出了科威特!
随后海湾战争就爆发了!不过要说这次战争得到好处的,应该就是美国了!而伊拉克在这次战争中损失就更大了,直到现在经济还没有恢复过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6 

古人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普通话是哪里的方言?

中国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汉族,不过每个地区的方言有很多,一个省可能都会有好几种方言,交流起来会非常不方便。古代并没有统一普通话,那他们是如何克服方言障碍的呢?其实多数还是靠文字,因为秦始皇统一了文字,如果不好用语言交流的话,那写字就可以了。不过大家有没有想过,普通话会是哪里的方言呢?其实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但音调听上去会平顺很多,现在全国某些地区还是会出现沟通障碍,大家一般都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们普通人对古代历史的了解不外乎两种途径,一则通过阅读文献,一则通过观看影视剧。尽管时隔千年,有着地域的不同,但我们还是能够了解古人的思想及其生活方式,这无疑是文字的功劳。
说起这文字,就不得不提秦始皇。因为正是秦始皇统一了战国古文字,以秦篆为官方文字,才使得我们不同地域之间的人们虽然会有方言的差异,但是面对同一种文字时还是能够彼此理解的。《中庸》讲“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这本来是儒家统一天下的主张,却被推崇法家思想的秦始皇实现了。就单从这一件事情来说,秦始皇功莫大焉。
统一文字固然是好事,但这是于思想文化的传播而言的。对于日常生活来说,最为重要的还是口头交流。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由于山川河流的阻隔,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聚落,使得人们在说话时会有口音的差别,此即所谓的方言。
由于我们今天的大多数国人都会说普通话,加之影视剧中的古人也是操着一口普通话,这就使得我们形成了一种假象:古人也说着和我们一样的话。其实仔细想来完全不是这个样子,古代人说话和今天是很不相同的。既然如此,那他们是如何交流的呢?比如苏东坡是四川人,而当时北宋的皇帝是河南人,难道苏轼说着四川话和说着河南话的皇帝交流吗?再比如说,康有为是广东人,当时的光绪皇帝是北京人。那么,光绪皇帝是否能够听懂操着一口粤语方言的康有为呢?
这个问题在我们今天是不会存在的,因为人们都会通过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以北方话为基础)来交流,尽管有些人可能会有一些口音,但无伤大雅,彼此之间还是能够听得懂的。
普通话这个概念是现代汉语中才有的,在古代尚无此一说,那么古人有没有一种统一的交流语言,它又是以那个地方的方言为标准的呢?
查阅资料,我们知道古代的普通话叫作“雅言”,一般是以国都所在区域为标准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即夏商周,除过西周,其他时期都是在河南建立都城的,因此当时的雅言就是河南话(以洛阳为中心)。汉族之名因汉朝而得名,之前是叫作华夏族的。所谓华者,衣冠之美;所谓夏者,礼仪之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号为东周。因此洛邑地区的语言便成为了当时的雅言。《论语》里讲“子所雅言,诗书执礼。”孔子虽然是鲁国人,但他不用山东话讲学,而是用河南话讲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同时也统一了文字,即小篆。当时秦朝的国都是咸阳,咸阳位于关中,因此当时的雅言便是关中话。到了汉朝,西汉建都长安,东汉建都洛阳。这时的雅言也基本上是陕西话和河南话。汉朝的汉语标准语也有“正音”、“雅言”和“通语”等不同的称谓。
东汉灭亡后虽然有过一段三国鼎立的局面,但很快就被西晋统一了。统一的西晋王朝建都于洛阳,因此其自然是以洛阳方言为雅言。但是不久后就发生了所谓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面对此种局面,西晋王朝只能迁都,史称“永嘉南渡”。东晋王朝建都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由于南迁的士大夫普遍操一口洛阳方言,而当地的土著却是说着吴语,两相结合便形成了一种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后来同样建都于此的宋齐梁陈所继承,此即所谓的南朝。因此,整个南朝的雅言便是吴音。
到了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七年后,也就是589年,灭陈朝。此时的隋朝建都长安,朝廷编《切韵》一书。该书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正音,唐承隋制,因此隋唐国语为“汉音”。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又作《广韵》,此一时期的国语又称“正音”、“雅音”。
元朝灭宋后,由于其为蒙古人,便以蒙古语为国语。由于建都北京,后来便以北京(燕山以东,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地区)地区的方言为“天下通语”。我们知道,元朝灭宋,很多士人衣冠南渡,后来朱元璋建立明朝便定都于南京。由于这一地区的汉人相对完整的保持了“中原正音”,因此明朝初期便以南京官话为标准语。到了永乐年间,朱棣迁都北京,即所谓的天子守国门。
但经过元末战乱,北京地区的人口已经所剩无几,因此朱棣不得不将四十万南京居民迁入北京,以弥补人口的不足。由于这批人相对较多,因此自然而然的将南京官话带到了北京。因此终明一朝,其实是以南京官话为标准的。相反,北京官话通行范围较小,影响自然也就不高。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惯性。但是到了雍正年间,这一局面逐渐得到了扭转。雍正八年,朝廷设立正音馆,该机构专门推广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北方官话。而所谓的“北京音”正是在元朝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渗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综合而成。因此到了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了南京官话,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今天所说的以北京话为标准的普通话便是在清朝中后期逐渐奠定基础的。
古代虽然没有所谓的“普通话”,但一直推行朝廷官话。这是一种官方通用语言,以确保彼此之间能够听得懂。否则满口粤语的康有为如何能在朝堂上对着光绪皇帝侃侃而谈呢?即便其一开始时操着一口浓重的粤语,但当他步入官场以后就不得不学习朝廷官话。正是这种规则使得朝廷之间的对话才成为可能。
至于其他人呢,由于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手段也较为落后,各个地区的人口流动较小,只是面对着处于同一地区的人们,因此只要操一口方言也就交流无碍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5 

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成为名句原因揭秘

说到鲁迅其实也算是我们爱国教育史上很重要的一位人物了,话说他真的很想救当时的中国,但是发现学医是救不了的,所以最后从文了,写文章才能唤醒大家的意识吧,这其中就有一句名句是“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其实这句话真的很有意思,那么这句话话为什么会成为名句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得不说,中国历史越是在低迷黑暗的时候,同时期的文人就越是爱用或者说不得不用隐喻来表达内心的思想,也许是中华民族经历的苦难太多了,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来如此多的充满隐喻的文章。
对于带有明显隐喻的文章,如果要读懂这篇文章就必须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在那个时代中所处的境地,鲁迅先生的这篇也不例外。(所以我始终觉得这类文章不适合出现在阅读理解的考试当中,因为单单从文章内容学生很难推断出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
此文写于1924年9月的北京。当时,在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相互勾结实行统治的情况下,中国北方的民主革命处于低潮。同时,“五四”退潮后新文化战线发生了分裂,思想界起了巨大分化,原来“同一战阵中的伙伴”,“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而且北京的文化界和教育界又掀起一股提倡国粹、整理国故,妄图将青年重新拉回故纸堆的复古思潮。面对这些社会的变故和强大的统治势力,作者鲁迅不免孤寂、彷徨,时而感到一种“成了游勇,布不成阵”的苦闷,但他没有丧失勇气和信心,一方面急切地找寻生力军,一方面孤军奋战,坚忍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这篇散文诗,正是作者在这种思想情感所作。
在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之后读者再去读它应该能有所感悟。
当然,我主要还是来说说鲁迅先生说的这句话。如果看过原文就知道,这一句话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中国人写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往往起到提纲掣领的作用,即便是你给朋友写信,想必这封信开头的第一句你也会斟酌良久才会下笔。鲁迅先生的第一句话在我看来就是交代了革命果实被人窃取而又遭受大肆镇压的民主革命人士的隐喻画像。民主革命人士,他们既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正如这两颗枣树,代表的是一个共同的意义,但各自又是独立的生命,就像英文单词family,它既代表着一个家庭,也代表着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如果结合了创作背景,以及这句话作为文章开头的作用,那么无疑不能把这句话当作病句来看。
真正应该作为“病”来看的,是那些纠结在这句话是否有病的口舌之上。说实话,这句话的确包含着重要的意味,但其所能包含的意味也就那么多,不然鲁迅先生何必耗费那么多笔墨再写后面的内容,直接一句话搞定不就完了么?因此在我看来这句话也称不上名句,毕竟传达的东西还是比较有限,缺少那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而某些人为了吐槽也好,为了较真也罢,为了其他目的也好,非要将这句话在名句与病句这间做一个极端的选择,在我看来无疑只是为了博人眼球,哗众取宠罢了。如果你有这个工夫在一句话上大战三百回合,何不多读几篇文章,我想你能收获到到东西一定讨论这些问题来得有用的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5 

历史名著中,"一回合"究竟该怎么算?

在读一些古代的经典名著的时候,我们经常能够在其中看到这样一些表述,大致意思就是说某人与某人打斗,斗了数十数百个回合,要么不分胜负,要么终于分出高下。人们的关注点自然很大一部分就是在他们争斗的最终结果上面,但是这个“回合”究竟应该怎么划分呢?虽然现在很多游戏当中也有回合之说,但是毕竟不是实战,敌人也不可能等你出手结束之后再进攻,那么这个回合究竟应该如何划分?

回合,这是我们读名著的时候经常看到的词汇,特别是《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名著经常出现。怎样算一个回合呢?这是很多朋友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回合必是需要武器的,短兵相接,那就可能产生一个回合了。其实不是,《西游记》是神话小说,也是有回合的,用法术也能看出双方斗了一个回合。所以,回合与有没有武器无关,与武斗或者法术无关,与招式有关。
1.《西游记》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回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著道:“那行者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大仙把玉塵左遮右挡,奈了他两三回合,使一个袖里乾坤的手段,在云端里把袍袖迎风轻轻的一展,刷地前来,把四僧连马一袖子笼住。”(《西游记》第二十五回:镇元仙赶捉取经僧,孙行者大闹五庄观)
在提到回合之前,吴承恩先是说了孙悟空没高没低的棍子乱打,后是说了镇元大仙把玉塵左遮右挡。
由此可见,回合必是双方各自出招,甲先出招打,乙后出招挡,这就形成了一个回合,甲或乙再出招,乙或甲再挡又是一回合,假如某一方被杀死或者被擒,那被杀或者被擒的这一合就不算一回合了。
当然,硬碰硬也算,甲出招的瞬间,乙眼明手快也出招打,硬碰硬接了下来,也是一回合。
2.在《三国演义》里,有不到一回合斩杀对方的例子。
原著道:“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后人有诗赞之曰: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三国里出现过很多多少回合的描写,此处关羽温酒斩华雄,作者没有提到多少回合,可见一合都没有。
怎样的情况算是一合都没有呢?关羽出招,华雄没接住,直接死了。一个出招,一个没接住,这便不是一个回合,应该说不上一合就斩杀了某某。
回合是双方对阵,一攻一守或者双方都攻,只要一方败了那失败的这个回合就不算,比如前面打了80回合,第81回合的时候,一方败了,那我们就会说某某80合斩敌于马下。
3.双方不分胜负呢?那就是大战X合,未分胜败,比如《水浒传》里豹子头林冲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
原著道:“秦明自把军马从左边踅向山坡后去。这里呼延灼自战林冲。两个正是对手,枪来鞭去花一团,鞭去枪来锦一簇。两个斗到五十合之上,不分胜败。”(百回本《水浒传》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林冲和呼延灼斗到五十合之上不分胜败,也就是说,两人对阵,你来我往,你攻我挡,我攻你防,一来二去的都没有输,胶着着,这就是平手。
这一点,也是有证据的,赛仁贵郭盛和小温侯吕方打斗的时候,便是平手的状态。
原著道:“当时两个壮士,各使方天画戟,斗到三十余合,不分胜败……花荣在马上看见了,便把马带住,左手去飞鱼袋内取弓,右手向走兽壶中拔箭,搭上箭,拽满弓,觑着豹尾绒绦较亲处,飕的一箭,恰好正把绒绦射断。只见两枝画戟分开做两下,那二百余人一齐喝声采。”(《水浒传》百回本第三十五回:石将军村店寄书,小李广梁山射雁)
二人也分不出高下,花荣一箭将两人分开。假如没有花荣呢?要么两人继续打斗,直到筋疲力尽同时撤招或者不想打了,同时撤招,也是不分胜败。假如一方不想打或者筋疲力尽而打不了了,另一方趁此击败对方,那就会是某某多少合击败某某。
林冲和呼延灼不分胜败,最后没人替他们分开,而是二人根据战局的不同,同时做出撤招的决定,才有了不分胜败的说法。上面都是提到的二人对阵,假如是二打一,三打一呢?这就有了区别,人少的一方一招或者几招接住人多的一方各自所出的一招才叫一合。
若是三打二,二打二呢?也不难理解,我们以三打二为例,假如攻方是三人,那三人各自出一招,守方二人同多招接住且都有出招才是一回合;功方是二人,他们各自出一招,守方的三人必须都出招才叫一合,只有两人出招接了,另一人不曾出招不算一回合,只有全部出招了才叫一回合,不管是出招守还是同伴守了自己再攻。
回合,与有没有兵器无关,与骑不骑马无关,与是否是武斗也无关,与双方各自根据对方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回击有关。
简单点说,一回合便是双方各自出招,攻也好,守也罢,只要一方没出招,就不算一回合,即便某一方连续出了几招来进攻,对方只是躲闪,一招未出,那也不是一回合。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