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斤为什么是十六两?

我们总说“半斤八两”,用来表示双方的实力相差无几,然而按照惯性思维,半斤是五两,与八两相差自然很多,怎么会差不多呢?实际上,在古代,一斤并非是十两,而是十六两,因此半斤八两就是一样的意思了。但是,为什么要将一斤定为十六两?这里面包含着怎样的智慧?还有我们使用的筷子,为什么要定位七寸六分呢?

1.祖先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
人们常用半斤八两来形容两个事物是一样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样的。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这里面有大智慧!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
所以说:人在做,天在看。
传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会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
2.筷子为什么是7寸6分?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3.神话与宗教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
中国没有。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所以,中国人不需要到专门的地方去清洗灵魂。从小就有长辈告诉他,如何做人做事,知道只有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这两者也不能分。
我们现在很多人,每天握着筷子指指点点,讥讽同胞没有信仰,其实是有所不知。
今天社会的症结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丢掉了老祖宗的智慧。
在中西方文明全面接触、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云亦云的东西在干扰我们的价值判断,以致乱花渐欲迷人眼,五心不定,六神无主。
青松有挺拔美,鲜花有娇艳美。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是花开两朵各有特色。不能厚此薄彼,也不能顾此失彼。我们是中国人,表达信仰的方式和人家不同。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信仰里。
一双筷子,不仅是饮食餐具,更承载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凝结了许多前人智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8 

月饼到底切不切开吃?南方人和北方人吃月饼有哪些差异

我们都知道,南北方人在饮食习惯上的确存在很多差异,但没想到吃月饼这个问题上竟也出现了分歧。一位南方的小伙伴说吃月饼要切开以后再吃,而北方朋友说现在都是小月饼还用切么,直接一口就没了。那吃月饼到底用不用切呢?感觉一般还是根据月饼的大小来决定的吧,小编作为南方人吃月饼也从来没切过,以前的月饼的确会送刀叉,但这几年好像已经不送了。吃个月饼还要切,未免也太麻烦了吧...

提起中秋
大家一定会想到起它的固定cp,月饼
但是今天网友们却炸开了锅
讨论月饼是否要切开吃
有人说,主要看地域
南方人喜欢切开用叉子吃
北方人喜欢直接手上拿着吃
月饼到底要不要切开吃
看到有人说,南方人吃月饼喜欢切开用叉子吃,北方人吃月饼喜欢直接手上拿着吃。
吃了这么多年月饼的小编,竟从没注意过以往吃的月饼是整块的还是切开的。
抱着学习的态度,围观了下他们讨论的现场:
北方代表队
多大的月饼也都是拿在手里吃啊,从来没切过——最多是掰两半用手。纯北方人
我北方的 此时此刻在用手拿着一个大月饼在吃
作为一个东北人,我们是拿着吃,吃不了扔了
南方代表队
不切开吃的月饼 没有灵魂啊
南方人表示多小都想切着
广式再小都切开吃,南方人
主流代表队
吃月饼从来都是直接啃啊
我喜欢啃着吃
掰着吃
果然,月饼界的江湖从不以甜、咸来划分门派。
对此网友表示:
L1ber21: 广东人先喂福建人吃了,再吃月饼味的福建人
z阳阳阳z: 我们福建人已经改吃辣椒来对抗广东人
三果: 我们这里五仁月饼不切原因是里面的东西切不动,外面的那层一切就散……
super油炸洋葱圈: 小时候家里长辈非得递一个月饼过来时,我内心总是吓得想哭。那硌牙的大冰糖块儿,那农家乐审美的彩条儿,那大颗到可以划破牙龈的花生碎……
林霖琳: 我小时候吃月饼光肯皮,剩下一个完整的五仁馅饼,实在是不喜欢,长大了去广州上大学,发现了我觉得最好吃的月饼:双黄白莲蓉月饼!又甜又软又糯,现在我家就没人吃五仁了,中秋网上买几盒双黄白莲蓉月饼,自己吃送亲友
我想吃冰镇大西瓜: 小时候月饼盒里是没有刀叉的,长大后的某一年中秋,打开月饼发现有刀叉,惊呆了
的无法_D: 没毛病,鲜肉月饼不可能用叉子吃
贼帅的老初心: 不是,用叉子干嘛?看不懂。直接用手掰两半就可以了,南方的东西我是越来越看不懂,肉粽子,火腿粽子,蛋黄粽子,我觉得还是我们原味米粽好吃,花里胡哨的不好吃!
有网友说:
月饼圆圆的,
合家分吃象征着离家在外的人们在中秋之日,
借着月饼成为一体,借着月饼团圆。
而不切开吃月饼,
则代表了家人不愿彼此分离的美好心愿。
还有网友说:
南方人吃月饼喜欢切开用叉子吃,
北方人吃月饼喜欢直接上手拿着吃。
那么问题来了
你是豪爽的北方派
还是精致的南方派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7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有什么关系?两本小说竟藏有这样的秘密

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都创作于明代,其实这两本小说都属于神魔小说。只是封神演义将整个天庭的体系构造了出来,西游记则是把重点放在了孙悟空身上,还有后面的取经之路。那这两本小说有什么联系么?其实神仙都是那几个,而且在封神演义中也有一位类似孙悟空的人物,叫袁洪,他们都是猴子。只是袁洪的下场要比孙悟空惨多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这两本小说的故事,感兴趣就一起来看看吧。

《封神演义》这本小说,成书于明朝隆庆、万历年间,作者一般认为是许仲琳(一说陆西星),其选取固有的武王伐纣这段历史事件作为叙事内核,故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小说中,作者加入诸多天马行空的神话元素,给这段耳熟能详的历史披上光怪陆离的外衣。当然,这也是《封神演义》有别于其他小说的一大特色。毋容置疑,它是一部比较成功的神话题材小说。
但提起《封神演义》,诸多读者难免要将它同另一部诞生于明朝的神话巨著《西游记》比较。《西游记》有着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一众主角过关打怪的叙事方式让读者读起来大呼过瘾,并从明、清累代以来聚集了大量的粉丝。当然,《西游记》里孙悟空等众的主角光环以及书中草蛇灰线式的逻辑事件环环相扣(这在本人图书《西游谜中谜》里有详细解读),这或许是以主打群像戏的《封神演义》比拟不了。
但它们之间,也未必完全无共通之处。《封神演义》里出现的艺术形象,在《西游记》里,其实也或有不同程度的登场。譬如托塔李天王父子四人,尤其是哪吒,在孙悟空花果山闹事时候,也替天庭出了不少力。这或许便是小说里人物的贯通。当然,这样的例子,不一而足。
那么,《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能不能串联起来读呢?我给出的观点是,能,也不完全能。
先来谈谈不能的部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这两部小说,虽然同产于明朝,虽然同属于神话小说,有着大致相同的文化背景,但作者毕竟不同,一位是许仲琳(或陆西星),一位是吴承恩。两位作者,学识不同,思想不同,立意不同,角色塑造不同,此外,信仰可能也不太相同,倘若将两部小说整合,难免有强行“接骨整容”之嫌,产生的效果必然滑稽。
打个比方,仍以哪吒为例。依照《封神演义》说法,其莲花化身是师父太乙真人所为,但到了《西游记》里,却成了如来佛祖的功劳。而在《封神演义》里,哪吒的艺术形象是三头八臂,到了《西游记》中,却成了三头六臂。正因如此,两部小说里的人物不能简单地串联,在艺术塑造上存在先天的隔阂。不过,如果只是一味地一刀切,将两部小说生硬地画一条楚河汉界,处理又过于粗暴。诚如我们先前提及的,两部小说的人物,多有叠加。
因此,要将两部小说串联,并非完全不能,而是不完全能。而这个能,也正是我们要阐述的重点。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一部世代累积作品,吴承恩只是它的最终定稿者,而非独立创作人。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在晚唐时期就已经广为流传,并在民间人为地添上了神话色彩。在吴氏西游成书之前,也早已有了《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西游记平话》等资料记载,而在明朝之前的一些壁画里,也可寻见取经人一行的早期形象。
同《西游记》一样,《封神演义》也是一部世代累积的作品。姜子牙斩将封神的故事,在小说成型之前,早就传闻于说词者之口。尤其在元代话本《武王伐纣平话》中,多数故事已具雏形。这些故事,有些经过民间累代的改良,框架大多是固定了。譬如明代万历年间余邵鱼编集的《列国志传》,就收集了早前大量成型的民间传说。这些都为《封神演义》提供了情节总构架以及情节单元。许仲琳(或陆西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完成了《封神演义》的创作。
简而言之,诞生于明朝的文本小说,它们的文化基因,其实是一样的。学术点讲,它们都是秉承着一套DNA,有着相同的碱基、嘌呤、嘧啶以及相关的文学聚合酶,无非在组合时,排列顺序发生了一些差异。当然,这主要由作者本身的差异性造成的。譬如成书先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的《水浒传》,男主角宋江在犯事之后,就曾留下唱词,“我是玉皇大帝的女婿,丈人教我领十万天兵来杀你江州人,阎罗大王做先锋,五道将军做后合。与我一颗金印,重八百余斤,杀你这般鸟人。”可见,玉皇大帝以及十万天兵的传说早已存在,并非是《西游记》所独立创作的,而是他们均延续了一套文学密码。
再举个通俗一些的例子,以前段时期比较火热的清宫剧《延禧攻略》为样本。其历史背景发生在清乾隆年间,故事在乾隆皇帝、孝仪纯皇后(即令妃,吴谨言饰演)、继皇后辉发那拉氏(即娴妃,佘诗曼饰演)等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展开。《延禧攻略》,主要的情节推进自然在乾隆和令妃之间进行,娴妃成了反派。有意思的是,在另一部同题材的剧集《如懿传》里,又以娴妃作为主角(即周迅饰演的如懿),摇身有成了正面形象。如果观众来回穿梭在两部剧集中,难免要犯糊涂了,天啦,这乾隆皇帝到底爱谁?产生这种错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历史框架的混乱,而在于作者本身意愿的冲突。正因如此,有好事者更将早前的《还珠格格》以及《戏说乾隆》混搭,并由此产生一个令人抓狂的疑问,乾隆皇帝最爱的,是令妃、娴妃,还是大明湖畔那位夏雨荷,抑或由赵雅芝扮演的民女程淮秀呢?总之,乾隆在个人的情感道路上,很忙很忙。
不过,无论各路作者如何编排,它们的历史框架是固定的,即乾隆年间的后宫纪事。神话故事尽管不同于历史,但也有自己的脉络。而一众神话题材小说,正是以这个脉络作为主干,开枝散叶进行艺术创作。《封神演义》和《西游记》正是这样的作品。因此,我们应该要有取舍。作者主观添加的、形成文本差异的,可以适当剔除,而反应神话时代大背景的,可以保留,可以串联。厘清这个思路,我们大抵可以画出一条线索,《西游记》讲述的是天庭集团整合之后,以孙悟空为代表的草根势力对既有固化阶层发起的一次并不太成功的冲击。而《封神演义》的故事背景,讲述得则是天庭各方势力如何原始整合的。两部小说的故事背景,呈现的是递进关系。当然,我们解读的是封神,故事主体一定还是《封神演义》。是为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7 

中国武侠文化有哪些特点?水浒传当中的武侠精神是什么?

中国人一直都对江湖、武侠有着很深的情节。每个人心中似乎都有一个大侠梦,身怀绝学,隐秘于江湖之上,有能力做行侠仗义的事情。其实我们在谈论武侠文化时,不仅仅说的是类似金庸那样的武侠小说,《水浒传》就是一本非常有武侠精神的小说,甚至要比现代流行的武侠小说更加真实。在《水浒传》的世界里,大家把“情义”二字发挥到了极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种无奈的选择才是江湖所给出的道理。

中国人对武侠的认识离不开文艺作品,司马迁的《史记.游侠列传》可以算是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武侠,太史公笔下的“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成为了天下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司马迁笔下描写的武侠到底都是些什么人呢?在司马迁看来,所谓武侠者,应该是扶危济困,古道热肠之人,而不在于谁武功高强。他重的是侠而不是武,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司马迁从不渲染武打场面。他认为的侠,首先是一种伦理道德,这种对侠的核心判断一直影响着之后二千多年的中国武侠文化,练武只是武侠的一部分,而行侠仗义才是武侠的重中之重。
司马迁写了鲁国的朱家(人名),朱家不热衷于追求功名,却是一名行侠仗义之士。被他救过的英雄豪杰就有几百人,朱家曾相助季布,使他逃过了追杀,当汉朝建立之后,季布成为了开国功臣,朱家却深居不出,低调做人,始终不肯与季布见面,也不向别人夸耀自已对季布的救命之恩,在他眼里,荣华富贵如过眼云烟。朱家仗义疏财,而自已却生活节俭,这样的高风亮节,世所罕见。
《水浒传》是中国最具有武侠精神的长篇小说,书中描写的宋江吴用等一百零八将在梁山结义,他们以义字当头,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鲁智深拳打镇关西,后来又大闹野猪林,为了能给弱者金氏父女出头和挽救兄弟林冲,不顾自已的一切。还有燕青救主,石秀劫法场等等,对于梁山好汉们来说,兄弟意味着一切。他们侠与义并举,侠肝义胆,为了朋友两肋插刀。
到了近代,民族主义成为了武侠小说的又一大动力。武侠小说家金庸、梁羽生将民族主义元素融入武侠之中,他们笔下的人物有浓浓的民族大义情结,尤其是梁羽生,更是将一种民族主义情绪发挥到了极致。
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杨康,两人的名字出自抗金名将岳飞的诗句“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正是因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侠义理念,在主宰着金庸、梁羽生这样的小说家,才使得他们要以武侠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民族主义情绪:用一身侠骨和一颗丹心驱除一切来犯之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6 

中秋为什么要拜月?与嫦娥又有什么关系?

中秋节,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当与家人团聚一起的日子,不仅仅是团聚,大家还会一起品尝非常具有中秋特色的美食,月饼必然不用多说,还有诸如桂花、莼菜、大闸蟹等,同样让人闻香驻足。不过,作为一个传统节日,中秋节也同样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和习俗,因为主角是月亮,因此很容易就想到了嫦娥。那么,中秋节与嫦娥究竟有没有关系?人们拜月又是为了什么?

1.中秋习俗
中秋节同样也有很多称谓,诸如仲秋节、八月节、拜月节、女儿节等,时间就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的一切都与月亮有很大的关系,月圆以示团圆,因此能够与家人团聚自然是最好,实在不能的,古人都会希望月亮能够将自己的思乡之情送到家人身边,身虽不在,但心中却一直都是牵挂着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也有很多习俗,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月亮来的,比如祭月、赏月、拜月,同时也有专属于美食的习俗,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以众人参与的活动,比如观潮、猜灯谜、燃灯等,而且,中秋燃灯的规模非常大,是仅次于元宵灯节的存在,可以想象,古时候的街上,到了中秋,该是怎样一副热闹的场景。
2.中秋拜月
拜月其实并非是中秋的专属,上古时期,人们总是会对这些天上的日月星辰存在着很深的崇拜感,在心中将它们神化,既然成了“神”,自然就有人会祭拜,而拜月的方式,也从一开始的随意跪拜,慢慢演变成了固定的场所和方式,拜月也就具有了程序化的制度,而且被赋予了皇权的象征。也就是说,在一段时期之内,拜月是一项皇家内部的礼仪活动,后来才有所改变。
改变的时间就在中秋节的出现时间。中秋节形成于唐朝初年,此后逐步发展,到后来成为与最重要的春节齐名的传统节日之一,拜月的习俗也是从唐初开始逐渐在民间流行,不再仅限于皇室。而中秋盛行的宋朝,拜月更是深受喜爱,男孩子祈求功名,女孩子祈求美丽,都是一种寄托了美好愿望的祭拜。
3.中秋与嫦娥
而至于中秋与嫦娥有没有关系,的确是众说纷纭,毕竟在古代神话当中,嫦娥居住地就是月宫,中秋拜月,也就难免会把她与节日联系起来。其实关于嫦娥的神话传说,原本也是有很多版本的,甚至在有些版本当中,人们印象中一贯的清冷美丽的“月宫仙子”变成了癞蛤蟆,多煞风景。而嫦娥吃药升仙的原因,也实在是五花八门,有说偷吃的,有说为了不让药落入坏人手里吃的,也有说是为了不受辱而吃的。
嫦娥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相传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女儿,也就是说,嫦娥是上古神仙,而中秋节是唐朝才兴起,这中间隔了数千年,理论上说,嫦娥与中秋应当是没什么关系的。不过,作为月宫的代言人,人们也早就习惯了将嫦娥与月亮联系在一起,那么这原本无关的人与物,自然也就产生联系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6 

龙场悟道王阳明顿悟了哪些道理?龙场悟道写的什么内容?

龙场悟道可以说是王阳明顿悟的一个过程,王阳明作为明朝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似乎更贴近我们熟知的科学,而不是玄学那套东西。很多人也好奇,王阳明究竟是在龙场悟道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对后人又有哪些帮助呢?其实这个问题下文会帮大家做出解答,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影响了整个东亚地区,凡是集大成者肯定都有不同于常人之处,对于王阳明来说他的不同就体现在思维上的进步。

龙场悟道是王阳明构建其心学体系的标志性事件,在中国历史上成为一段佳话,就王阳明而言,龙场之悟道是其自身良知自悟,是其成圣路上的关键之悟,反映了王阳明独特的个人气质,也带有浓厚的心学底色。
龙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以北约八十里的修文县,在明朝这里尚未开发,人烟稀少,偏僻闭塞,散居着一些言语难通的苗彝等土著。龙场的环境十分简陋、艰苦,据记载王阳明初至龙场时,自己动手搭建房屋,“结庐而居”,不过他苦中作乐,在这里过上了遁世生活。他不但不鄙视劳动生产,反而亲身劳作,开垦荒地,自耕自食,通过完全平民化的生活实践,也让他的成圣追求有了一个坚实的根基,谪居龙场三年的时间内,王阳明不断阐发出新的体会,开始走出彷徨探索的阶段。
龙场悟道的发生时间现在已不可考,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悟道是发生在夜晚寤寐之中,自此王阳明找到了成圣的人生路向,其“致良知”的思想也酝酿于此。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对“格物致知”的新解,朱熹认为“格物”的真谛是通过格物穷理以致其知,而王阳明却悟出了“格物”的实质是重在“致良知”,通过良知推广至事事物物,“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外,王阳明讲“知行合一”,强调“要在事上磨炼”,这种寓“道”于“伦常日用”中的观念是对儒道思想的继承,这些观念也与龙场所悟不无关系。
除了悟“道”,龙场所悟也让王阳明的个人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再计较于个人官场得失,而是积极去追求生活世界的意义,发现“孔颜之乐”,他的“乐”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安而乐之”,无屋可居,王阳明就自己动手搭建草庵,自给自足;二是“自然之乐”,在龙场的三年里,王阳明享受于农业生产之乐,过着简单、朴素、返璞归真的生活。因此,龙场悟道也可视为王阳明“重生”的起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5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什么意思?是哪位神话人物造成的?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话书籍都借鉴了《山海经》里的故事,毕竟山海经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这句话就出自于《山海经》,那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无非就是说天地之倾向。但在这个故事当中,存在着怎样的秘密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那这次就跟大家讲讲这其中的故事还有其中所蕴藏的含义,整个故事来说还是挺有意思的,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山海经》中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有这么一段描写:共工触不周山,使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即共工将不周山撞倒,不周山支撑天的天柱被折断了,因此地缺了,天倾了。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天柱既经折断,整个宇宙便随之发生了大变动:西北的天穹失去撑持而向下倾斜,使拴系在北方天顶的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原来位置上再也站不住脚,身不由己地挣脱束缚,朝低斜的西天滑去,成就了今天所看见的日月星辰的运行线路,解除了当时人们所遭受的白昼永是白昼,黑夜永是黑夜的困苦。另一方面,悬吊大地东南角的巨绳被剧烈的震动崩断了,东南大地塌陷下去,成就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和江河东流、百川归海的情景。
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至共工氏战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天倾西北,地陷东南。天既轻清而上浮,何以倾其西北乎?又未知轻清之外,还是何物?” 共工氏撞断昆仑山,西北的天柱塌了,自然天就向那个方向倾斜了。 天向西北方倾斜下去,东南方翘起来,就将东南方的地维崩断了,因此大地就向东南方倾斜。 这些都是古代神话对日月星辰运行和江河湖海流向的解释。
自从蓝天造成以后,在造天降雨的封赏大会上,由于,王子夜的小计量被看穿了,被宇宙大神封了个离中原很远很远的天南山当了山神。他很不服气。就又使用‘移山搬地术’的妖法,把天南山从大陆上搬到了东南海里。造成了天崩地裂,地震,海啸等等自然灾害,祸害了许许多多的老百姓。
比如,“天倾西北”吗?其实在我们中原地区,我们直观上看到北极星、北斗星在天空中并不特别高的位置,同时天空里所有恒星都在以北极为中心转动,北斗七星又那么显眼。所以在古人看来,它们是具有某种超然、神圣地位的,至少是天空的中心,“北极为天下之中”。北,并不是西北。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按周髀算经的比喻,把天空比作一把大伞,那么它是向北倾斜的。
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是古人对于中国地理和天文现象的一种强行的解释。这种解释联系到了中国古代的现实人物和传说,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或许人们又将昔日的地壳运动,归结为“共工之怒”。需要注意的是,《山海经》上的人和事,有相当一部分可能真的存在并发生过,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4 

在古代有没有教师节?

每一年都会有很多节日,用来纪念或者感恩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很多贡献的人,比如每一年九月十日的教师节。教师节,顾名思义,是学生们感念自己的老师对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之恩,专门为老师们设立的节日。教师节其实算是现代的产物,那么在古代,人们有没有类似于教师节的节日?古代人们有没有教师节呢?

步入凉爽的九月,很快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在现代,教师这个职业十分神圣,在古代,教师更是与“天地君亲”并称,今天,小编就和你来聊聊古代的教师节。
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古代就有“人有三尊,君、父、师”的说法。在中国几千年的灿烂历史中,“师”,总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在古代,教师节分N种,就算同一年里,“教师节”也远远不止一个。
古代的大小节日,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教师节”!在特定的节令,或者一学年开始或结束,或者学塾开办或关闭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向塾师送银钱或礼物,这被称为“节仪”。因为节仪是用来表示对塾师礼敬的,所以也被称为“节敬”。
节令的确定,主要依照我国传统的节日。如果说“小节日”型的“非正式教师节”有点多,那么“正式教师节”就比较容易让人记住了——在很多地方,“教师节”最重视的是三节两寿:“三节”是指端午节、中秋节、年节,“两寿”则是指孔子诞辰日和塾师生日。
1.汉代——出现“法定”教师节雏形
真正的教师节可以追溯到汉代。到了汉代,“学校”的实体已经产生了,并且每个学校都配备一定数量的老师。据《汉书·平帝纪》记载,当时的学校若是处在郡国,则称为“学”;若是处在一个县或者一个侯国里,则称为“校”。
黄宗羲在《与陈乾初论学书》中写道:汉、晋时期,每年农历8月27日,即孔子诞辰日这天,皇帝都要率领文武官员去祭拜孔庙。在皇帝的带头作用下,各地官府也纷纷效仿。因此,“教师节”这天,除了祭奠孔子,也要“置休经师”“授束修”。
2.唐代——“先进教育工作者”
唐宋时代,依旧沿袭了“祭祀孔子”的大礼。当时的祭奠非常隆重。国子监、书院以及各地政府也要从本地学校的学长、学正中选拔成绩突出者,报送朝廷,这些“先进教育工作者”最高可获赏银500两。
3.清代——祭奠规模愈加宏大
到了清代,不但祭奠孔子的规模和范围愈加宏大,教师的薪酬福利也越来越丰厚了。农历八月二十七这天,朝廷将提高各个书院、学府、监院教师的薪金,成绩卓著者在这天还会“升职”——最高的会授予八品职衔,提升为院长、监院、掌教、馆师等。
释奠礼
释奠礼是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作为祭祀先圣先师的大型礼仪,对国家意识形态与民众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初释奠礼每年只有秋季一次,后增为春秋两次。参加释奠礼的人员,最初只限于孔氏直系子孙。后来,祭孔被当作国家的大典,但“家祭”仍照常进行。
从后齐开始,每月朔日,国子祭酒要带领博士以下及国子诸学生以上,太学四门博士、升堂助教以下,太学诸生,到大成殿的阶下“拜孔揖颜”。后来,人们又在阴历八月二十七日举行大祭。这一天的祭孔仪式隆重,连在私塾念书和在学堂里学习的学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隆重。
在古代,对教师的称谓有十几种,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吧。
先生
“先生”一词的最初含义是先出生的人,引申指长辈、知识丰富的人。《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以及《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其中的“先生”均是称呼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后来,“先生”一词被引申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
师长
含有视老师为尊长之义,是古时候对教师的尊称之一。《韩非子·五蠹》:“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为改,乡人谯之弗为动,师长教之弗为变。夫以父母之爱、乡人之行、师长之智,三美加焉,而终不动,其胫毛不改。”
夫子
原为孔子门徒对孔子的尊称,后来夫子成为人们对教师的尊称。《论语·子张》:“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山长
山长是历代对山中书院的主讲教师的称谓,其出处源于《荆相近事》。五代十国时期,蒋维东隐居衡山讲学,受业者众多,蒋维东被尊称为“山长”。此后,“山长”成为对教师的一种尊称。
其他称谓
另外,古时候对于老师的称谓还有师傅、师父、教授(从汉朝开始设置)、宗师、西席、讲郎等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3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俎”是指的什么东西?

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句话我们也是经常性的听到了,那么鱼肉什么的我们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这个刀俎的“俎”是什么意思呢?有的人说是真砧板那么真的就是砧板吗?而且这背后的故事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跟随小编来继续揭秘分析看看吧!

《史记*项羽本纪》里的著名故事“鸿门宴”写道:因为刘邦和项羽与怀王有“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刘邦入关中后占领咸阳,封存秦宫府库想据为己有,并驻军霸上严阵以待,守住函谷关不让项羽入关。
后到的项羽率带甲四十万屯驻新丰鸿门,刘邦的霸上驻军只有十万,就是不论兵力的多少,刘邦军队也抵挡不了彪悍的楚军。
眼看着要任人宰割,刘邦只能巧言令色地求和解。于是项羽请刘邦到鸿门赴宴。鸿门宴上项羽虽然被说服,而范增意在杀了刘邦以绝后患,于是屡次欲对刘邦下手,形势非常威急,这种情况就好像刘邦是被放在砧板上的鱼、肉,已经无处可逃,而项羽和范增则像是手执快刀的庖厨,只要愿意就可以一刀剁下来让刘邦化成齑粉。
刘邦好不容易躲过了想取他性命的项庄,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想救刘邦。樊哙吃了项羽赏赐的生猪腿,听了樊哙的一番辩解,心里的疑虑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时刘邦趁机借口出来上卫生间,想缓口气。
樊哙劝刘邦赶紧逃走,但是刘邦说还没和项羽告辞。《史记》在这里写樊哙说了几句话: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樊哙的意思是说:做大事不计小节,现在逃命要紧,你还讲究什么?更何况你是放在人家砧板上的鱼肉,人家手里拿着刀,你还回去自投罗网不成?
这个“俎”就是古代切肉用的砧板,有木制的也有青铜制的,板面长方形,两端有足,从今天的观念看来像是供坐的小凳子。
商代青铜俎
古人觉得“俎”的形状很像“几”,所以又称其为“俎几”。“俎”不只是庖厨用具,而且是在祭祀、宴飨中都会用到的礼器。在祭祀中常与“俎”搭配使用的是另一种礼器叫作“豆”。《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豆原来是盛放黍、稷等粮食的陶制器具,到了周代演变为放醢(古代用鱼、肉制成的酱)的盛器,周代的“豆”材质变成青铜,博物馆里看到出土的青铜豆有很多非常精美。
春秋时期青铜俎
因为常用“俎”、“豆”来举行祭祀活动,所以也用“俎豆”来指代礼仪方面的事。在周代这样一个礼乐治天下的时代,“俎豆”之事就显得格外重要。《论语*卫灵公十五》中记载一个故事: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卫国,卫灵公“问陈于孔子”。“陈”同“阵”,意思就是作战时的军阵,这里用“陈”来指代打仗的事。孔子回答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孔子的回答意思是说:祭祀的事情我知道,打仗的事情我没学过。第二天孔子就离开了卫国。这个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深意是:孔子的主张是回到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以治天下的时代。而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是大征大伐的年代,卫灵公显然更想用发动战争解决问题,而对礼乐并不感兴趣。孔子知道自己的思想在卫国不可能被施行,所以就离开了卫国。
《俎豆礼容图》孔子小时候就喜欢陈列俎豆模拟祭祀。
简单说:“俎”是切肉、盛肉的案子,但针对于当时用“俎”盛行的时代,又不能简单地把“俎”等同于今天的案板之类。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高坐具,更不可能有大的桌、案一类的家具,所以在贵族宴饮的时候都是一人一座。席地而坐的贵族每人面前有几,上面放着盛肉的“俎”。鸿门宴的时候项羽赐给樊哙“彘肩”,樊哙就是以盾为俎切了猪腿来吃。
从周代青铜铭文的记载来看,用“俎”的制度非常讲究。比如有“彘俎”、“羔俎”等,也就是说放不同的牲体有不同的俎。《礼记》里说“俎豆牲体,荐羞,皆有等差,所以明贵贱也。”用俎、豆祭祀、宴饮,放的牲体不同,用的俎豆数量也不同,这是表明尊卑贵贱的标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3 

李白是怎么写出静夜思的?床前明月光床是什么意思?

可能李白写的《静夜思》是国人都会背的一首唐诗了,主要是太过经典,而且诗句简介,思念之情通俗易懂,不过李白到底是怎样写出这首诗来的呢?这也和李白当时的经历有关,下面会为大家详细介绍。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并不是我们睡觉的床,关于这个床字的解读一直都有争议,目前比较受大众认可的解释是,这里的“床”是指“井”,因为坐在井旁才能看到月光。李白是不是也经常坐井观月呢?

1
古道有风,岁月无岸
不久后,李白来到了广陵,即扬州。与金陵相比,扬州少了几分厚重,多了几分风流。但属于李白的扬州,没有风流缱绻,只有任侠快意。
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
三十万,不是个小数目,爱好喝酒的李白如果用来喝酒,可以喝很久。但在繁华的扬州,李白却将这笔钱用于接济落魄书生。实际上,他自己尚在苦寻仕进的路上。
有诗酒情怀,有侠义心肠,这就是李白。千金散尽,独留心安。
出手阔绰的李白,在扬州好友甚多,自然少不了聚散离合的情节。
对于离别,李白向来表现得极其淡然,轻轻挥手,说声保重,从此各自天涯,就像他诗中所写: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开元十四年夏,李白离开扬州前往剡中,他的计划是,从扬州乘船南下,沿着运河入会稽,进剡溪,上天姥山。
这次行程,饱览了越地山水,探访了许多名胜,写了《越女词》、《越中览古》等诗,还观了沧海,登临了天台,实现了“东涉溟海”的宿愿。
从天台山下来后,李白又登临了天姥山。多年以后,写下《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后,他由越返吴,来到了苏州,登上了姑苏台,写下《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呈现在李白眼前的,不过是,旧的荒台,新的杨柳。曾经的江山动荡,血雨腥风,终究是沉默的。
离开苏州后,李白又回到了扬州,大概是由于长期奔波劳顿,他大病一场,人在异乡,身体抱恙,最容易勾起思乡之情。
某天晚上,望月兴叹,脱口成吟,于是有了那首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词句简单,感情却是最真诚质朴的,简单无须雕琢的感情,是千年来漂泊他乡的游子深深的共鸣。
卧病期间,李白想起来了亦师亦友的赵蕤(ruí),作诗《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徵君蕤》,以诗代书,陈述了自己的境遇,倾诉了思乡念友之情。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岁月飘零,功业未就,李白很是不甘,壮志难酬的无奈与苦闷显而易见。
吴越之行,干谒求仕未果,功业仍是遥不可期。
不过,烟雨江南的风情和底蕴,陶冶了李白的情操,促使他清新自然诗风的形成。此后,李白曾多次涉足吴越,并在金陵留居许久。
2
眼前有景道不得
开元十五年(727)春,病愈之后的李白离开了扬州,前往楚地。他先北上汝州,去寻访好友元丹丘,途中,结识了孟浩然。
尽管孟浩然比他大十二岁,但因为性情相投,两人还是一见如故。
告别孟浩然,李白前往汝州,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小住了数日。然后,元丹丘陪同李白去往安州首府安陆,拜见了元丹丘故友,时任安州中督府都督的马世会。马世会十分欣赏李白,称其英才天纵。
先有元丹丘的关系,后有对李白的欣赏,因此,马世会对李白颇为关照。李白便在安陆寿山住了下来,寿山风景绝佳,山明水净。
李白隐居于此,每日观峰望峦,聆风听雨。
正在享受山水之乐的时候,李白收到了好友孟少府的书信,指责李白隐于山野,不肯纵横天下。
不久,李白以《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以寿山的名义,回答了孟少府的指责,表明了自己的志趣和理想。
李白告诉孟少府,此时隐于山野,是为了待时而出。显然,这并非虚言。对李白来说,仗义行侠,求仙问道,隐山近水,都是在养望待时。
开元十六年(728)春,李白出游江夏,登上了黄鹤楼。
黄鹤楼上前人题诗很多,李白却独独欣赏崔颢这首“昔人已乘黄鹤去”。他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并非故作低调,而是由衷地欣赏。
此时,孟浩然也来到了江夏,与李白畅游数日,然后孟浩然下扬州,李白在黄鹤楼为其送行,写了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孟浩然走后,李白也回到了安陆寿山。此时的李白,诗名远播,虽没有功名在身,不少人还是对他青睐有加。
这其中就有宰相许圉师的后人。许圉师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许家在安陆仍是名门望族,许家赏识李白,想要招他为婿。
李白是入赘到许家的,就当时的观念来讲,这是很不容易的。
之所以甘愿入赘,首先是对许家小姐颇为中意;其次就婚故相之家,对其政治理想或许也算另辟蹊径;再次,李白天性疏狂,行事总是率性,不管别人如何评说。
婚后,李白移居许家的白兆山桃花岩。许家小姐秀外慧中,才貌双全。琴瑟在御,岁月静好,日子清淡而诗意。
不过入赘之事却还是招致不少人鄙薄,面对世人指摘,李白写下《山中问答》作了回答,几许不屑,几许云淡风轻,笑而不语,淡定从容。
然而,李白可以笑看风云淡,日子却并非如此,因为孤高自傲的性格,加上入赘之事总被当做谈资加以嘲讽,他在安陆与别人时有不快乃至纷争。
裴长史到安州上任后,关于李白的流言蜚语不绝于耳。寻常百姓的指摘诋毁,都可以淡然处之,但若是为当地长官所不容,那就不能气定神闲了。
眼见在安陆难以立足,李白给裴长史写了封信。《上安州裴长史书》讲述了自己的履历、才华与理想,以及在安陆的遭遇。
他说,大人若是以礼相待,我自然感激不尽;倘若大人不容我在这里,我便挥手而去,西入长安。
李白虽然旷达,却也讨厌纷扰。而此时的安陆对李白来说,几乎是个是非之地。人们依旧流言不断,写给裴长史的书信杳无回音。
于是,和夫人商量后,李白很快就上路了,他要去的是大唐京都长安。
3
开元十八年(730)春夏之交,李白离开了安陆,前往长安。在那个距离庙堂最近的地方,李白相信可以迎来人生的转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盛世长歌下,李白凭栏独坐。偌大的长安,有人归来,有人离去。李白希望自己是前者,而立之年,他不愿流光虚度。
长安城里,有无数为科举奔忙的仕子,他不愿与他们为伍。他希望遇到举贤荐能之人,成就他闻达天下的夙愿。
在当时,除了科举,被举荐也是入仕的重要途径。李白四处干谒,便是为此。
通过多方疏通关系,李白去拜见朝廷左相张说,并结识张说次子驸马都督、卫尉卿张垍。
然而张垍是个嫉贤妒能之人,虽然答应要帮助李白,却只是将其安置到终南山北麓的玉真公主别馆,然后便不闻不问了。
那里地僻人稀,荒凉无比,李白苦不堪言,于是写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向张垍陈情求助。日子苦不堪言,但李白所求并非物质,而是入云之梯。
李白说: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他明白长剑在手,不信没有能弹响的地方。
明明是求人,却没有摧眉折腰的姿态,话语中尽是自负。这是李白的风骨,是盛唐文人普遍的精神面貌,也是一个时代的整体性格。
然而李白的弹剑之诗,最终还是沉寂了。没办法,李白只好在天朗气清的日子,走下终南山,结交朋友,谒见王侯,以寻求入仕时机。
李白结识了崔宗之,两人一见如故。崔宗之十分欣赏李白,在他眼中,李白是目光如炬,胸襟似海,饮酒弹琴赋诗,不含半点俗气。
崔宗之得知李白在终南山住得不如意,便劝他前往嵩山自己别业居住,李白婉言谢绝了。他还是希望,功成名就后,再退隐林泉,最初的梦想依旧没改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