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为什么能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很多人都知道,“天下第一行书”是东晋时期大书法家王羲之的作品,名为《兰亭集序》,很多人也都在学生时代背过这一篇,不过如果作为书法来研究的话,人就要少了很多了。那么,知道了第一行书,你是否知道天下第二行书呢?这一篇文章看起来比《兰亭集序》更像是草稿,但就是这样一篇草稿却能名列第二,这是为什么?

《祭侄稿》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由两纸接成,纵28.2 厘米,横72.3 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稿是颜真卿为堂侄季明所写祭文的草稿,追叙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抵抗安禄山叛乱而死的事迹。
颜真卿(708—784)字清臣,陕西临潼人,祖籍山东临沂。安史之乱期间,颜真卿抗贼有功,后来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并封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他秉性正直淳厚,敢于直言。唐代宗时(762—779)时,宰相卢杞派遣年老体迈的颜真卿前去劝说军阀李希烈归顺朝廷,被李氏杀害。
这是一篇“原生态”的文章草稿。勾圈涂改,满纸云烟。笔锋时露时藏,行笔乍行乍晦,墨色或润或枯,结构或聚或散,字形大小不一,都是随手而成。
当年颜真卿写《祭侄稿》,临纸驰笔,悲愤交集,所思所想,诉之于文辞,又再三删改,完全处于“无意于书”的状态。颜真卿没想到,种种生动的笔姿,竞相奔来笔下。更没想到,这篇随手写就的文稿在后人眼里竟然比他精心结构的碑版楷书更具笔墨魅力。
卷后的张晏跋语,道出此稿书法之所以如此精彩的奥妙:书写委任状不如书写信札,书写信札不如书写文章草稿。因为,委任状是官方文件,须用端正的楷书书写,终究受拘束;信札出于一时情绪,颇能放得开;而文章草稿完全无心于书法,可谓“心手两忘”,就是这种自然的表露,书迹便成了一幅心灵的笔墨图像。
此帖卷后另有鲜于枢的题跋,说:“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行书第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1 

什么样的诗叫打油诗?经典打油诗合集

其实打油诗算是一种比较通俗的诗体,格式上更加的自由。其实现代人想要写诗的话,可以从打油诗入门,也比较简答,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当然古代也有很多打油诗非常有意思,读起来通俗易懂,而且像李白、苏轼这些大诗人也都写过打油诗。其实打油诗有很多内容就是记录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件小事,但完全不会让你感到无聊,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首经典的打油诗,看完以后试着自己写写吧。

打油诗,相传由唐代作者张打油而得名。
清翟灏在其《通俗编·文学·打油诗》中,曾引张打油《咏雪》云: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张打油固然算不得诗词大家,但写有这类出语俚俗、诙谐幽默、小巧有趣诗打油的,其实不泛名流。
李白《戏杜甫诗》:
饭顺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为问因何太瘦生,只为从来作诗苦。
司马光《登山》: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乾坤只在掌握中,五湖四海归一望。
苏东坡《喜儿》: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注:这首诗表面上是为孩儿而写,而且其期待明显地有悖于常情,却抒发满腔激愤,讽刺了当时“愚且鲁”的公卿,鞭挞了不公正的社会现实。
苏东坡《竹笋焖肉》:
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不过,善作打油诗的苏东坡,也曾被人戏弄过。广东有一为夫送饭的老妇,是个地道的乡巴佬,一次为苏东坡逃逗,她反唇相讥,出口成诗。诗云:
蓬发星星两乳乌,朝朝送饭去寻夫。
是非只为多开口,记否朝廷贬汝无?
这首打油诗前两句出自苏东坡之口,后两句为老妇人所言。
当时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谪贬广东后,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显然,老妇人这两句打油诗是针对苏东坡的人生坎坷的,它揭了苏东坡的老底、疮疤,戳到了他的痛处。
欧阳修《猜谜》:
大雨哗哗飘湿墙,诸葛无计找张良。
关公跑了赤兔马,刘备抡刀上战场。
注:据说这首打油诗写于一次饭后。
欧阳修到一家新开张的酒家吃完饭后,店主询问菜的味道如何。
欧阳修于是用猜谜和谐音的手法题写了这首打油诗,巧妙地道出了“缺滋少味”:第一句谜底为“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第三句“无缰”即无姜;第四句“无将”即无酱。
杨万里《早餐》:
船中活计只诗编,读了唐诗读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早餐。
注:宋代诗人杨万里,每日坚持晨读,十分刻苦,不许人去打扰,每每忘记了早餐。还写就一首打油诗作为自嘲。
唐伯虎《除夕》: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暮清闲无一事,竹量寺里看梅花。
注:明代大才子唐伯虎曾一度因生活困顿不堪,到了除夕年货还没置办齐全,一首打油诗生动地吟出一种别样的“除夕”味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0 

睡觉最怕穿堂风,洗澡最怕桥心水意思揭秘

说到穿堂风和桥心水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两个东西了,这个东西在农村比较常见,而且它们还有一句俗语,那就是“睡觉最怕穿堂风,洗澡最怕桥心水”了,那么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我们仔细的分析结合当时的情况也还是能了解到的,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穿堂风吧是个什么玩意吧。其实也比较的简单了,穿堂风其实就是你把你想象在一个比较狭窄的巷子里面,左右两边都是墙,前面是进风口,后面就是出风口了,起风的时候风就会往这个巷子里面灌,这个巷子里面的风就是穿堂风了。
上面这张图也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穿堂风是什么想必大家都清楚了吧,那么他到底有什么危害呢?其实话说在一般的情况下,人们乘凉的时候会选择这样的地方,但是如果你在睡觉的时候选择这样的风的话,你会发凉爽到是挺凉爽的,但是后果就非常的严重了,你会被穿堂风给吹病了的,因为你睡觉的时候本身抵抗力就会弱不少,这穿堂风的威力也还是挺大的,所以一不小心就会感冒着凉了,所以这个睡觉最怕穿堂风大家也应该能理解了。
我们下面再看看什么是桥心水吧,桥心水就更加好理解了,以前古人做的桥都会比较的大而宽,而且桥心下面也会形成一定的漩涡,所以水流不会太急,桥心下面又是阴影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的水那就会非常的阴冷了,如何在大热天你突然从桥上跳入到这个的桥下洗冷水澡的话,那你的生命或许就会非常的有危险了,再说了桥附近有很多的生活用品,这样下去洗澡也非常的不安全,所以桥心水真的很危险了。
所以看到最后想必大家都能理解这个是什么意思了吧,其实就是古人生活智慧的结晶,为了健康而总结出来的经验了,所以大家热的时候也要注意哦。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9:00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什么意思?女人和小人应该怎样正确理解?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这句话出自论语,为什么这里孔子要说女人和小人难以相处呢,难道孔子也是一位抛弃七情六欲的钢铁直男吗?其实这句话被很多人认为是不尊重女性的话语,所以有人把“女子”解释成为“你”,不过好像也不怎么说的通。其实无论怎么解释,孔子都逃脱不了歧视女性的嫌疑,毕竟孔子不是圣人,虽然有智慧但不完美。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我们都听说过,但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你知道是什么吗?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如果光看表面意思,就是说唯独女人和小人最难对付,这句话是谁说的呢?说出这句话的正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所说,这句话将女人和小人并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对女人极大的不尊重,即使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底下,不过很多人都误解了孔子的原意,想要弄懂这句话的原意,就要知道孔子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
我们都知道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儒家学说刚刚诞生之际,很多人并不理解,因此孔子才会周游列国,向其他国家的君主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一天,孔子来到卫国宣传他的儒家学说,然而却受到了卫国国君的排斥,卫国国君为什么会排斥孔子呢?原来是国君的嫔妃和一些奸臣在卫国国君面前说了孔子的坏话,正是因为听信了他们的谗言,孔子才会不被待见,无奈之下,孔子只得离开了卫国,在离开之前,孔子说出了这句“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千古名言。
可见,孔子这里说的小人是指那些在背后说坏话的奸佞小人,而“女人”则指的是那些说坏话的嫔妃,只是特指,并没有泛指一类人,并没有任何诋毁和歧视之意,而在这句话的后面,孔子还说了另外一句,这句话就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于那些阴险狡诈的妃子,如果君主亲近她,她们就会仗势欺人,更加得寸进尺,如果你疏远她,她就会在背地里怨恨你,和这样的女人相处,真的十分困难啊!
因此,不要被一些俗语字面上的意思所误导,我们在理解一句话的含义时,还要看它的历史背景以及前后的话语,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这些俗语的真实含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9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什么意思?

恭王府是清朝规模最大的王府,曾经是和坤还有永璘的宅邸。等到恭亲王奕訢入住后,才正式取名叫恭王府。恭王府占地6万平方米,简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豪华奢侈的房子了,一个足球场只有7000多平方米,相当于是有9个足球场那么大了,不过生活在这么大的房子里真的会有安全感吗?好像也不是需要我担心的问题。“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现身说的,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5A级景区,也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曾先后是和珅、永璘、奕?的宅邸。1851年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府邸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曾说“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恭王府的整体规模十分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有富丽堂皇的府邸,也有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拥有各式各样的建筑群落共计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现在的恭王府全面对外开放,成为了北京城一道亮眼的风景线。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恭王府作为一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它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也留给我们后人很多关于清朝历史的故事与文化。它曾先后是和珅、永璘、奕?的宅邸。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恭王府的前世故事。
恭王府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一开始是和珅的宅邸。和珅,钮祜禄氏,原名善保,历史上的和珅学习刻苦勤奋,读书过目不忘,他不仅学习好,而且长相极为俊美,深得乾隆皇帝的喜爱。和珅从一个普通侍卫升至侍郎、御前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步军统领、军机大臣,同时兼户、吏、兵三部尚书,成为权倾一时的宠臣。在乾隆四十年左右,大学士和珅相中了恭王府四周萦水,遥接西山,离紫禁城近的风水宝地,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和珅因贪污罪于嘉庆年间被抄家处死后,此处私宅便赠给了“爱宅子不爱江山”的庆王永璘。嘉庆四年(1799年),将和珅宅第赐其弟(乾隆第十七子)庆郡王永璘,是为庆王府。嘉庆二十五年庆郡王永璘卒,由其子及后人居住。同治朝时,由于恭亲王奕?协同慈禧发动政变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宅赠予他,由此得名“恭王府”。恭亲王奕?成为了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民国初年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赎回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被多家单位使用过。1986年,按照“边搬迁、边修复、边开放”的原则,基本完成了花园的搬迁工作和修复工程。1988年,恭王府花园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完成府邸修缮工程后,全面对外开放。
这座历史上曾显赫一时的王府,历经了大清王朝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凡七代皇帝的统治,见证了清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现在也仍向后人述说着关于它的历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8 

扇子最初是用来做什么的?扇子最早并不是用来纳凉的

扇子,在现在看来,最大的功能就是纳凉,如果夏天的时候待在室外,只有炎热没有凉风,又不能吹空调,那么扇子就是最大的救星。扇子也有很多种类,是一项我国古代发明的物品,只不过在扇子诞生之初,包括后世千年的历史之内,扇子都不是作为纳凉的工具,那么,古代扇子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每一个夏天,我都会对一个道理深有体悟:我的命,果然是空调给的。记得小时候为了省电怕着凉,电风扇只开最小档,甚至不用风扇,奶奶摇着一把蒲扇哄我睡着。想当年,扇子还是每家每户消夏的必需品。
学校也只有电风扇呼呼地吹,夏天小卖部的扇子卖得最好,进可扇风,退可遮阳,一把好看的扇子在手,连小哥哥小姐姐们的颜值都有了质的提升……
其实在那些没有空调的几千多年里,一把优秀的扇子,从来不仅仅用来消暑的。为了身体的片刻的舒适,多么肤浅!扇子的诞生,其实是为了人类心灵最深层次需求、为了大脑分泌更多的多巴胺、为了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最早的扇子是舜时期的“五明扇”,是古代仪仗中用的一种障扇。它是拔了野鸡尾巴上的羽毛,集齐了五种颜色制作而成的漂亮扇子。(然而野鸡做错了什么呢)
五明扇的形状也并非如今的扇子,它的形状如“阖”(《说文》解释:‘阖,门扇也’),也就是扇面像一扇门,需要由他人举着,围在身旁,表示广开求贤之门。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贤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
古装剧里这些“大扇子”就是用来撑场面的,真没谁闲得慌用来扇风。周代时,这种障扇的排场还规定了尊卑等级:“天子八扇,诸侯六扇,大夫四扇,士二扇”。汉代又规定了障扇是帝后的专属,其它人都不能用,妥妥的身份象征~
唐玄宗时就更有仪式感了,上朝的时候,要用六柄障扇把天子遮住,等皇帝就坐好了,这些扇子就像舞台的帷幕一样“噔噔噔”左右拉开,让臣子们拜见圣容。退朝的时候,也要先合上扇子,等皇帝离场之后再撤扇,大臣们才能作鸟兽散了。
障扇成了撑场面的利器,那普通人用来纳凉的正经扇子,又是什么情况?
古时常见的扇子有纨扇、折扇两大类。纨扇(也叫团扇)盛行于西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边框和扇柄多为竹制,扇面用白娟绷紧。西汉成帝的妃嫔班婕妤的《团扇歌》,是纨扇最初也是最好的代言,诗写道:
新制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班婕妤借咏团扇,表达自己受赵飞燕嫉妒排挤,担心被君王冷落,就像秋天的扇子一样被丢弃。这个典故一出,纨扇就成了那些深宫里哀怨、寂寞的的宫娥们的象征,一直被后世的文艺青年们引用。
有写诗的,比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纳兰性德的《木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此外,在纨扇上作画也是文人们的情趣所在,特别是北宋皇家画院的画师,山水、人物、花鸟等题材信手拈来,贡献了一大批精美的纨扇画。
折扇是用竹木或象牙做扇骨、韧纸或绫绢做扇面的能折叠的扇子。
据传在北宋时期由古日本和高丽传入中国,《宋史》记载,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八日,倭国僧侣嘉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觐见了宋太宗,献上桧扇二十二枚,蝙蝠扇二枚。桧扇与蝙蝠扇就是指折扇。
明永乐皇帝很喜欢这种方便的折叠扇子,此事从宫中传出,折扇很快就在全国普遍使用了。
由于永乐皇帝命令内务府大量制作折扇,并在扇面上题诗赋词赠送给大臣。随后文艺青年们也跟着互赠题诗题画的折扇,表喻友情别意。一把题过诗画过画的折扇,也是文化人身份的象征。
明清时期直到民国,扇面画已经成了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重要载体,扇面与卷、轴、册构成了中国绘画最重要的四种形式。
无论纨扇、折扇,统统逃不过文艺青年们的“魔手”。民国时,杜月笙为了纪念杜氏家祠落成,邀请了社会名流开party,大家也人手一把扇子。
不过百年光景,有了空调,扇子不再是纳凉的必需品,有了豪车名表大别墅,也无需再用扇子来装点门面了。仿佛真的印证了班婕妤的秋风纨扇的预感,被遗落在记忆深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7 

古代十大情诗赏析 十首经典情诗名句

为大家介绍十首古代经典情诗。毕竟古人不管是讲话还是写作都会比较含蓄,也给人一种非常独特的美感。说不定哪天你也会用上这些古诗词。古人谈恋爱不像现代人来得快去的也快,他们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堆积这份感情的,所以从保质期上来讲会更加的长久,这也是非常令人羡慕的爱情,当然我们的幸福始终还是握在自己手里,可要抓紧每次机会了。

一,《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点评:这是苏东坡的爱妾王朝云死后,有一天他梦见亡妾之后写的感怀诗。朴素真挚的深情,沉痛的生离死别,每读一次就更为其中的深情所感动。阴阳相隔,重逢只能期于梦中,苏东坡用了十年都舍弃不下的,是那种相濡以沫的亲情。他受不了的不是没有了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是失去了伴侣后孤单相吊的寂寞。"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在梦里能够看见的,也全是逝去亲人往日生活里的琐碎片断。因为在那些琐碎里,凝结着化不去的亲情。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
二,《卜算子》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点评:李之仪的这首小令仅四十五字,却言短情长。全词围绕着长江水,表达男女相爱的思念和分离的怨愁。开头写两人各在一方相隔千里,喻相逢之难,见相思之深。末句写"共饮",以水贯通两地,沟通两心;融情于水,以水喻情,情意同样绵长不绝,表达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全词处处是情,层层递进而又回环往复,短短数句却感情起伏。
三,《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的心情。其中"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倾倒了无数身陷爱河,渴望美满爱情的人,成为山盟海誓的最好代言。生生死死悲欢离合,我曾对你说过,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这是爱的最高境界,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经的起平淡的流年。
四,《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点评:出自于汉乐府民歌。这是一首情歌,是主人公自誓之词:海枯石烂,爱情仍然坚贞不变,是一位痴情女子对爱人的热烈表白。诗的主人公在呼天为誓,直率地表示了"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愿望之后,转而从"与君绝"的角度落墨,"山无陵"以下连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根本不可能发生。这就把主人公生死不渝的爱情强调得无以复加。
五,《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点评: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六,《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点评:《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最后一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
七,《雁邱词》
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点评:当年,元好问去并州赴试,途中遇到一个捕雁者。这个捕雁者告诉元好问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设网捕雁,捕得一只,但一只脱网而逃。岂料脱网之雁并不飞走,而是在他上空盘旋一阵,然后投地而死。元好问看看捕雁者手中的两只雁,一时心绪难平。便花钱买下这两只雁,接着把它们葬在汾河岸边,垒上石头做为记号,叫作"雁邱",并写下了这首《雁邱词》。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八,唐代歌谣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
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
点评:单看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表达了作者对年长很多于自己的爱人的一种遗憾和眷恋。但由一篇凄美的网文《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让这首诗得到升华,大家可以搜一搜,这篇文章是最好的注解。
九,《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点评:这是唐代诗人元稹为其情人崔莺莺写的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十,《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点评:这首诗表达了对意中人的思念爱慕之情,全诗紧拓"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象大白。词在相思感情达到高峰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感染力更强。末句表达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因而广为流传。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7 

中元节为什么是鬼节?中元节为什么不能出门有哪些禁忌?

中元节,也是大家俗称的“鬼节”,其实中元节是中国历史上传统的祭祖大节。因为在古代会在这天祭祀亡魂,所以也被称为鬼节。很多人都说中元节不适合出门,其实并不是这样,中元节大家还是能正常活动的,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恐怖。这次就为还不了解中元节的朋友,介绍下这个非常具有神秘色彩的节日,中元节到底还有哪些禁忌和传统故事呢?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宗教信仰不同而大打出手时。中国的各种宗教信仰,却秉承着“世界和平”的理念,彼此融合、求同存异,最后逐渐深入民间。每年的七月半——中元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就是这样一种宗教信仰完美融合的产物。然而...
中元节≠鬼节
中元节,又名“鬼节”、“盂兰盆节”,但其实这三个名称从根源上来说,是属于三个不同的节日的。
民间俗信“鬼节”,七月十五这一天可谓是“百鬼夜行”,因此在民间俗信中,鬼节这一天祭祀的不只有祖先亲人,还包括孤魂野鬼掺杂其中;道教将七月十五这天称“中元节”,又称“地官节”或“斋孤”,道教在这一天诵经作法,普度孤魂野鬼。
至于“盂兰盆节”,就是佛教的说法了,不仅名称不同、来源不同,连功能都和民间的“鬼节”、道教的“中元节”相去甚远。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传入中国,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梁武帝所提倡,将其定为了一个民俗节日,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可是后来随着时间流逝、世事变迁,到了宋代,才发展成了超度亡魂的节日。至此,民间俗信的“鬼节”、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盂兰盆节”,在功能上出现了高度相似,时间又如此相近相合,索性也别论长短先后,同在一个中国屋檐下,退一步海阔天空,就融合一下一起过吧!
那么还有一个问题,中元节和清明节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中元节”、“鬼节”、“盂兰盆节”能融合成一个节日,同样是祭祀鬼神的清明节却超脱其外呢?
清明≠中元节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祭祀的“鬼”有所不同。清明祭祖,祭祀的是保佑家宅平安的先人亡魂,而中元节的“鬼”除了祖先,还有各种善恶不辩的孤魂野鬼。
清明祭祀是出于对神明先祖的敬仰,对美好生活的祝祷,祈求家宅和谐、邻里和睦、前程光明;而中元祭祀却是出于对鬼怪的恐惧,传说该日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有的供奉超度,更多的是为了防止鬼怪作祟、侵扰人间。甚至中元节有一习俗,就是这一天千万不能提“鬼”字,以防被孤魂野鬼缠身,可以想见古代先人对中元节的“鬼”,有多么深的敬畏。
既然有中元节,那么是不是还应该有上元节和下元节呢?
同是兄弟不同命
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道教的说法是,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他们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节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节赦罪,水官则为十月十五下元节解厄。
如果你实在觉得上元节听起来很陌生,那我们说个耳熟能详的节日——元宵节。元宵节,别称就是上元节、天官节,虽然古今称呼各有不同,但正月十五这一日被历朝历代统治者都视为非常重要的祈福之日。2008年6月,元宵节更是选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反观祭祀祈祷消灾解厄的下元节却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兄弟”为什么命运如此不同?这背后除了有道教衰落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没有“大佬”扶持。上元节的靠山除了道教文化,还有历代统治者背后儒家文化的支持;中元节更是佛、道、民俗多种文化联合加持。再加上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要想消灾解厄也不差下元节这一个节日。功能和文化如此单一的下元节就不可避免的被人们所遗忘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6 

中元节是什么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中元节。这样说可能还觉得没什么,但是中元节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鬼节。这个名字就自带了效果加成了,一听就让人有些不寒而栗。但事实上,鬼节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可怕”,一切都只是后来人心中对于“鬼”的描述,让人感到害怕而已。既然如此,中元节又有一些什么样的习俗呢?

“鬼节”,严格来说并不只有七月半,在最初的人们眼中,“鬼”是一种生命的延伸,中国也有很多与“鬼”有关的节日,诸如清明节、三月三以及七月半等。鬼节在不同的教派当中有不同的称呼,我们常说的“中元节”是道教,在佛教中被称为“盂兰盆节”。鬼节在西方文化中也有,最著名的当属万圣节。
让人觉得可惜的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只知道西方的万圣节,事实上他们或许并不真正了解万圣节深刻的内涵,却只是跟着一起闹,而忽略了本属于自己的这些鬼节,还对它们有很深的偏见。
七月半是众多鬼节中的一个,一般称之为中元节,时间就是七月十五,除了中元节,还有上元节和下元节,三个节日合称为“三元”。中元节的来历,是满含着希望的,古人们经常会有一些祭祀活动,农业又是最重要的产业,祈求丰收自然就成为人们一项很重要的祭祀。
向谁祈求呢?那就是祖先的亡灵。奉祀先祖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有,然而其中的“秋尝”十分重要,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人们举行向祖先亡灵献祭的仪式,把时令佳品先供奉给神,然后自己品尝,并祈祝来年的好收成。原本“秋尝”的时间并不固定,但时间一长,就慢慢确定在了七月十五前后。
七月十五即七月半,之所以叫做中元节,前面也说过这个称呼是从道教而来,道教诸神中有天官、地官、水官,他们被合称为“三官大帝”,是天帝派驻人间的代表。天官为正月十五上元节赐福,地官为七月十五中元节赦罪,水官为十月十五下元节解厄。
相传地官掌管着地狱之门,中元节这一天大门打开,先祖的鬼魂可以回家团圆,因此也就演变成了鬼节,民间要设道场,放一些馒头给这些孤魂野鬼吃,还要祭祖、上坟、点河灯,给亡者照亮自己回家的路。
而在佛教当中,盂兰盆节的精神实质与中元节惊人的相似,既然如此,这两个节日自然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并且流传开来。这一天的习俗各地都不同,但是祭祖、烧纸、为亡者祈福等内容和对亡者的祝福,却是相同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5 

《项脊轩志》全文翻译赏析 归有光悼亡妻成为千古经典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在《项脊轩志》 所写的这句话,被大家称为古诗词中悼念妻子最感人的句子。实际上整篇《项脊轩志》还有很多类似的经典名句,这次就为大家带来《项脊轩志》的全文翻译还有赏析,《项脊轩志》相当于是一篇回忆录散文,体现了归有光对于自己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动情之深令人感动,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全文吧。

《项脊轩志》全文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堦寂寂一作:阶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
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项脊轩志》翻译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
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
我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
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
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
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
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
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
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
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项脊生说:巴蜀地方有个名叫清的寡妇,她继承了丈夫留下的朱砂矿,采矿获利为天下第一,后来秦始皇筑”女怀清台”纪念她。
刘备与曹操争夺天下,诸葛亮出身陇中由务农出而建立勋业。当这两个人还待在不为人所知的偏僻角落时,世人又怎么能知道他们呢?
我今天居住在这破旧的小屋里,却自得其乐,以为有奇景异致。如果有知道我这种境遇的人,恐怕会把我看作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
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项脊轩志》赏析
作者善于抓住具有特征的语言、行动和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从不同的角度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情态各别。
对母亲,写她听到女儿呱呱而泣时,以指叩扉的动作和”儿寒乎?欲食乎?”的问话,突现了慈母对儿女衣食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对祖母,写她的”吾儿,久不见若影……”的爱怜的言辞和离去时的喃喃自语和”以手阖扉”的动作等,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了老祖母对孙儿的疼爱和期待。
对妻子,写她的”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简洁地表现了少年夫妇相依相爱的情状;写她归宁回来时转述小妹们的充满稚气的问话,不但传神地表现了小妹们的娇憨之态,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夫妻依依情话的场面。
总之,作者对于各个人物,都能分别抓住他们的特征,用寥寥几笔描绘出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感情,富于生活情趣,并从中表达出自己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怀念。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