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花甲子口诀背诵技巧手掌推算六十甲子图解

60花甲子对于易经八卦啊算命这些人来说十分的重要了,这个口诀还需要好好看看的,学会了就很简单了,一生受用的,最近很多人想学这个60花甲子口诀背诵技巧还有手掌推算六十甲子图解步奏,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

六十花甲纳音歌甲子乙丑海中金,丙寅丁卯炉中火,
戊辰己巳大林木,庚午辛未路傍土,
壬申癸酉剑锋金。甲戌乙亥山头火,
丙子丁丑涧下水,戊寅己卯城头土,
庚辰辛巳白蜡金,壬午癸未杨柳木。 甲申乙酉泉中水,丙戌丁亥屋上土,
戊子己丑霹雳火,庚寅辛卯松柏木,
壬辰癸巳长流水。甲午乙未砂中金,
丁申丁酉山下火,戊戌己亥平地木,
庚子辛丑壁上土,壬寅癸卯金箔金。 甲辰乙巳覆灯火,丙午丁未天河水,
戊申己酉大驿土,庚戌辛亥钗钏金,
壬子癸丑桑柘木。甲寅乙卯大溪水,
丙辰丁巳沙中土,戊午己未天上火,
庚申辛酉石榴木,壬戌癸亥大海水。
推算纳音五行的方法口诀一:子午银灯架壁钩,辰戌烟满寺钟楼。申寅沙地烧柴湿,便是纳音甲子头。
说明:甲子旬、甲午旬纳音依次为金、火、木、土、金,分别取句中银、灯、架、壁、钩的偏旁;甲辰、甲戌旬纳音依次为火、水、土、金、木,分别取句中烟、满、寺、钟、楼的偏旁,余仿此。

推算纳音五行的方法口诀二:
甲乙锦江烟- (金.水.火)
甲子(死)乙丑(墓)海中金、甲寅(病)乙卯(死)大溪水、
甲辰(冠)乙巳(祿)覆燈火、甲午(沐)乙未(冠)沙中金、
甲申(生)乙酉(沐)泉中水、甲戌(墓)乙亥(絕)山頭火、
丙丁润燥田- (水.火.土)
丙子(旺)丁丑(衰)澗下水、丙寅(生)丁卯(沐)爐中火、
丙辰(墓)丁巳(絕)沙中土、丙午(胎)丁未(養)天河水、
丙申(病)丁酉(死)山下火、丙戌(冠)丁亥(祿)屋上土、
戊己灯堤柳- (火.土.木)
戊子(胎)己丑(養)霹雷火、戊寅(病)己卯(死)城牆土、
戊辰(衰)己巳(病)大林木、戊午(旺)己未(衰)天上火、
戊申(生)己酉(沐)大驛土、戌戍(養)己亥(生)平地木、
庚辛壁杖钱- (土.木.金)
庚子(旺)辛丑(衰)壁上土、庚寅(祿)辛卯(旺)松柏木、
庚辰(養)辛巳(生)白臘金、庚午(胎)辛未(養)路旁土、
庚申(絕)辛酉(胎)石榴木、庚戌(衰)辛亥(病)釵釧金、
壬癸林钟满- (木.金.水)
壬子(沐)癸丑(冠)桑松木、壬寅(絕)癸卯(胎)金箔金、
壬辰(墓)癸巳(絕)常流水、壬午(死)癸未(墓)楊柳木、
壬申(冠)癸酉(祿)劍鋒金、壬戌(冠)癸亥(祿)大海水

自用简记和推算花甲纳音口诀:
海箔蜡砂剑钗金,(甲子)
涧溪长河井海深。(丙子)
霹炉覆天下头火,(戊子)
壁城沙路驿屋吟。(庚子)
桑松林柳石平木,(壬子)
上掌须知纳音名。
地支顺走阳干逆,
三阳回复见纳音。
说明:末两句意为,地支从子起顺行,逆向配阳干为甲子、壬寅、庚辰,午、申、戌地支位的天干分别是子、寅、辰位的天干,即甲午、壬申、庚戌。以首句为例,从甲子起,甲子乙丑为海中金,壬寅癸卯金箔金,庚辰辛巳白蜡金,甲午乙未砂中金,壬申癸酉剑锋金,庚戌辛亥钗钏金。余仿此。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对海中金、金箔金、白蜡金等纳音名称较熟悉,采用口诀见字联想的方法通过掌上推算得知某干支的纳音。以前背六十甲子纳音,很久都没记住,后来编此口诀问题就解决了。

六十甲子纳音详解
甲子金,是宝贵物品,喜欢金旺木旺之地。吉神进屋,福星,凶煞平头、悬针、破字。
乙丑金,是坚硬金矿,喜欢火来锻炼和南方日时干支。吉神福星、华盖。正印。
丙寅火,是炉中炭火,喜欢冬季和木。吉神福星、禄,带煞头、平头、聋哑。
戊辰木,是山野间不成材的木,喜欢水来滋润。吉神绿库,华盖、水禄马库,带煞棒杖、伏神、平头。
己巳木,是山头中的花草,喜欢春秋二季。吉神颅库,带煞八专、阙字、曲脚。
庚午土,是路边燥土,喜水和春季,吉神福星、官贵,凶煞截路空亡。棒杖、悬针。
辛未土,有万种宝物,秋成后乃见,喜欢秋季和火。凶煞华盖,悬针,破字。
壬申金,为剑 之器,喜欢子午卯酉。凶煞平头,大败、妨害、聋哑,破字,悬针。
癸酉金,是金制成的椎凿,喜欢木和寅卯。凶煞福神、破字、聋哑。
甲戌火,是火归宿之地,喜春夏。吉神正印、华盖,凶煞平头、悬针、破字、棒杖。
乙亥火,是火烧热气,喜土和夏季。吉神天德贵人,凶煞曲脚。
丙子水,是江湖之水,喜欢木和土。吉神福星、官贵,凶煞平头、聋哑、交神、飞刃。
丁丑水,水不流动而且极清澈,喜金和夏。吉神华盖,进神,凶煞平头、飞刃、缺字。
戊寅土,为堤岸城墙土,喜木和火。凶煞伏神、棒杖、聋哑。
己卯土,断壁颓垣之土,喜申酉和火。吉神进神,凶煞短夭、九丑,阙字、曲脚、悬针。
庚辰金,是锡腊之金,喜秋和细微之木。吉神华盖,凶煞大败、棒杖、平头。
辛巳金,细小金粒,杂有沙石,喜火和秋。吉神天德贵人、福星、官贵,凶煞截路空亡、大败、悬针、曲脚。
壬午木,杨柳干枝,喜春夏。吉神官贵,凶煞九丑、飞壬、平头,聋哑、悬针。
癸未木,杨柳之根,喜冬和水,春季也行。吉神正印、华盖,凶煞短夭、九丑、曲脚、破字、聋哑。
甲申水,甘甜的井水,喜春和夏。冲破禄马,凶煞截路空亡、平头、破字、悬针。
乙酉水,阴沟之水,喜东方春木和南方夏火。伤克禄,凶煞短夭、九丑、曲脚、破字、聋哑。
丙戌水,堆积之土,喜春夏和水。吉神天德贵人,华盖,凶煞,平头聋哑。
丁亥土,平源之土,喜火和木。吉神天乙贵人、福星、官贵、德合,凶煞平头。
戊子火,雷击之火,喜水和春夏,得土相助,可以
为天神。吉神伏神,凶煞短夭、九丑、杖刑、飞刃。
己丑火,电闪之火,喜水和春夏,得地相助,天地晦暗。吉神华盖,凶煞大败、飞壬、曲脚、阙字。
庚寅火,松柏干枝,喜秋冬二季。冲破禄马吉神,凶煞相刑、杖刑、聋哑。
辛卯木,松柏根,喜水土,春天最宜。冲破禄吉,吉神交神,凶煞九丑、悬针。
壬辰水,蛟龙之水,喜雷电和春夏。吉神正印,天德贵人,水禄马库,凶煞退神、平头、聋哑。
癸巳水,奔流不息之水,喜亥子水,流入大海,变化无穷。吉神官贵、德合、天乙贵人,凶煞伏马、破字、曲脚。
甲午金,经过锻炼的精金,喜水木土。吉神进神、德合,凶煞平头、破字、悬针。
乙未金,炉炭中剩下的金,喜大火和土。凶煞华盖、截路空亡、曲脚、破字。
丙申火,白茅野烧之火,喜秋冬和木。凶煞平头、聋哑、十恶大败、破字、悬针。
丁酉火,鬼神幽火,无形,喜见丑戊辰未。吉神天乙贵人、喜神,凶煞平头、破字、聋哑、十恶大败。
戊酉木,干枯的蒿艾,喜火和春季。凶煞华盖(可吉可凶),十恶大败、八专、杖刑、截路空亡。
己亥木,蒿艾中的茅草,喜水和春季。凶煞阙字、曲脚。
庚子土,屋宇上的泥土,喜木和金。与木德相合,凶熬杖刑。
辛丑土,坟墓之土,喜木,火和春季。凶煞华盖、悬针、阙字。
壬寅金,金制装饰品,喜木和微火。凶煞截路空亡、平头、聋哑。 癸卯金,金制的环钮铃铛,喜盛火和秋季。吉神贵人,凶煞破字,悬针。
甲辰火,灯火,喜夜晚和水,怕白天。凶煞华盖、大败、平头、破字、悬针。
乙己火,灯光,喜好惧怕同上,最喜欢申酉金和秋季。吉神正禄马,凶煞大败、曲脚、阙字。
丙午水,月光流水,喜夜晚和秋季,这时水最旺。吉神喜神,凶煞羊刃、交神、平头、聋哑、悬针。
丁未水,火光,喜好同上。凶煞华盖、羊刃、退神、八专、平头,破字。
戊申土,秋季田地,喜申酉金和火。吉神福星,凶煞伏马,杖刑、破字、悬针。
己酉土,秋季稻收,喜申酉金和冬季。凶煞退神,截路空亡、九丑、阙字、曲脚、破字、聋哑。
庚戌金,刀剑锋刃金,喜细微之火和木。凶煞华盖、杖刑。
辛亥金,钟鼎器,喜木火和土,吉神正禄马,凶煞悬针。
壬子木,水多伤害之木,喜火土和夏季。凶煞羊刃、九丑、平头、聋哑。
癸丑木,水少伤害之木,喜金水和秋季。吉神华盖、福星,凶煞八专、破字、阙字、羊刃。
甲寅水,天上雨水,喜夏季和火。吉神正禄马、福神、凶煞八专、平头、破字、悬针、聋哑。
乙卯水,露水,喜水及火。吉神福禄、喜神,凶煞八专、九丑、曲脚悬针。
丙辰土,土筑堤岸,喜金及木。吉神禄库,正印、华盖,凶煞截路空亡、平头、聋哑。
丁已土,土中泥沼,喜火及西北金。吉神禄库,凶煞平头、阙字、曲脚。
戊午火,太阳,夏天人怕,冬天人爱,怕见戊子火、己丑火、甲寅水、乙卯水。吉神伏神,凶煞羊刃、九丑、棒杖、悬针。
己未火,太阳光,怕夜晚,也怕戊子、己丑、甲寅、乙卯。吉神福星、华盖,凶煞羊刃、阙字、曲脚、破字。
庚申木,即石榴花,喜夏季,秋冬不宜。吉神建禄马,凶煞八专、杖刑、破字、悬针。
辛酉木,即石榴果,喜秋及夏季。吉神建禄,凶煞交神、九丑、八专、悬针、聋哑。
壬戌水,大海,喜春夏及木。凶煞华盖、退神、平头、聋哑、杖刑。
癸亥水,即百川河水,喜金土火。凶煞伏马、十恶大败、破字、截路空亡。
以上六十甲子纳音所属,体积、势力盛大的最怕变为小弱,而体积、势力小弱的都想变成盛大。大凡人的命运先贫后福,可以说是荣华富贵,先富后贫,则备受卑辱之苦;不能认定一个早年贫贱的人以后就不会富贵发达,也不能认定一个早年富贵的人以后就不会贫穷下贱。如生年属木,假设是庚寅、辛卯,那么是盛大之木;如果月日时三柱、胎宫不遇他木,就认定是松柏木,万一遇上了杨柳木或石榴木,那么就舍大就小,怒能作为松柏而论了。假如是壬午、癸未年出生的,可知是小弱之木,如月日时三柱、胎宫不遇他木,那么就认定为杨柳木,胎宫遇上了,纳音所属相同,但却是小弱之物,又如覆灯火、万一遇见有松柏木或大林木,那么就舍小取大,不能作为杨柳木了。其他如天上火、剑锋金、大海水、大驿土等盛大之物,生年逢上它们,如月日时三柱、金泊金、井泉水、沙中土等小弱之物,生年逢上它们,如月日时三柱、胎宫遇上了纳音所属相同,但却是盛大之物。这两种情况都应该随机应变,不能拘于一格。

甲子,为从革之金。金气散漫,得到戊申土、癸巳水相助就吉利,因为戊申是金壮旺临官之地,土又比子水旺,一定能生成金。此金又称朝元禄,怕丁卯、丁酉、戊午火。
乙丑,自藏金库。火不能克此金自藏之金没有别物来克害冲破,所以没有不显达富贵的,只是怕己丑、己未二火。
丙寅,为显赫强烈之火。如没有回克制它,就会有炎热灼伤之苦,水不能太多,只偏爱甲寅水,以甲丙不远,地支同为寅,相近相济的缘故。又称朝元禄。
丁卯,昏暗之火。气质弱小,最好遇木助生,遇水则凶,而乙卯、乙酉水最毒,遇上了祸患不小
戊辰,两土所生之木。金不能克此木,因为土生金,金不克土所养之木。遇水助生最好。
己巳,近火生长之木。己土生金,因此金不克此木;但怕见到生旺之金。
庚午辛未,刚刚生成的土。木不能克此二土,只怕水太多,伤害初生之气。木多不能克,多归入未中(如未中有乙木)。
壬申,壮旺临官的金。遇水土不为害,如遇上丙申、丙寅、戊午之火,灾害不小。
甲戌,自藏火库。众水都不怕,就怕壬戌水。如遇上了壬戌水,祸患难逃。
乙亥,昏暗的火。火势压郁不生,要借己亥、辛卯、己巳、壬午诸木助长火势,未中乙木助生,就会精神旺相,遇事癸亥、丙午二水则不吉利。
丙子,纵横四流的水。不怕众土克制,只怕庚子土,因为丙子为旺水,庚子是丙子的鬼官,二者相逢,大为不吉。
丁丑,聚福水。最喜欢金来相生,怕丙辰、辛未、丙戌诸土来刑克冲破。
戊寅,被害受伤的土。体弱无力,要旺火来助生才好。害怕遇上己亥、庚寅、辛卯诸木,命中遇上了,主夭折。
己卯,自死之土。此土自我抑制,了无生气。吉遇丁卯、甲戌、乙亥己未之火,火土相生为福。
庚辰,由气聚成金。不用火来锻造,金器天然自成,有火旺盛反而会伤害它,但病绝之火则无害。甲辰、乙巳火对此金最毒,遇之为凶;此金不能克木,因为此金是气聚而成的。
辛已,自生自长的金。此金精神旺盛,体气齐备充足,即使经过炎烈炽化也不会死亡。害怕遇上丙辰、乙己、戊午之火。
壬午,柔弱之木。此木枝干弱小,木本能生火,但最怕火多,火多木就被焚成烬了。生旺之金也能克伤此木。因为金来我败,我得金来反而有福。遇水土旺盛也主富贵。只是怕甲午金来克伤。
癸未,自藏木库。此木生旺大好,就是乙丑金也不能冲破。害怕遇上庚戌、乙未之金。
甲申,自生自长之水。水气四处扩散,应该有所归宿才好。此水靠金助生,不怕众土来克,只怕戊申,庚子之土。
乙酉,自败之水。要靠众金相助才好,因为水气弱小,须要金母养育。怕遇上己酉、己卯、戊申、庚子、辛丑之土,万一遇上了,定会夭折穷贱。
丙戌,福禄厚重之土。木不能克制此土。怕遇上生旺之金。如遇上旺盛之火,一定大贵。
丁亥,旺壮临官之土。木不能克制它。如遇金多,必须火来救济才会吉利。害怕遇上己亥、辛卯之木。
戊子、己卯、水中之火,又叫神龙之火。遇水才贵。
己丑,天降之火,又为天乙贵人的本家。此火含有威福光厚之气,而且火气激越迅猛,如贵局在添上此火,必是为将立功,科场夺魁。
庚寅、辛卯,寒冷时的木。即使是雪霜也不能改变它们的操守,金又怎能克制它们呢?天干庚金辛金,所以不用管治,二木仍然成材。
壬辰,自藏水库。如是沼泽水池,只怕金来相生,水多则决破沼泽。如再遇上壬辰,那就是自刑,遇上其他辰不为害。遇上水土众多为福。只怕壬戌、癸亥、丙自之水,这些水太过旺盛,四处漫流,没有归宿。
癸巳,自绝之水,名叫涸流。如遇丙戊、丁亥、庚子这些厚实之土,此水马上干涸;如得巳酉丑合金助生,此水必定死而复生,源源流淌。
甲午,自败之金,也叫强悍之金。要遇旺盛之火,此金才能成气。怕见丁卯、丁酉、戊子之火。
乙未,自藏偏库之金。用火制成,遇土相生,此金会福壮气聚。最怕己未、丙申、丁酉之火相克。
丙申,自病之火、丁酉,自死之火。火气非常微弱,有木来济助,火气才会回生。最怕甲申、乙酉、甲寅、乙卯之水相克。
戊戌,土中生长之木。害怕再见到土,如见干支纳音所属多为土,一生困顿不通。金不能克此木,因为金气到戌位就会散失,遇金反而会有福;如命中遇见水多木盛,必入贵格。
已亥,自生自长之木。此木根枝繁荣茂盛,不怕众金来害,只是见辛亥、辛巳、癸酉之金略有不吉;如遇见乙卯、丁未之水,癸未木,一定会大贵。
庚子,德性高厚之土。能克众水,不怕众木来伤,因为木到子位已经无气;如遇上壬申金,名为明位禄,命主没有不贵的。
辛丑,福气聚集之土。众木不能克此土,因为丑为金库,丑有金相随,,木不能近身相害。
壬寅,自绝之金,癸卯,气散之金。如遇众火,金气散失,不能生还只有遇上水、土相济助才吉。
甲辰,自藏[偏库之火。多火来相助,吉,因为火气相聚,互补不足的缘故。如遇上戊辰,戊戌木相生,命局为贵格。最怕遇上壬辰、壬戊、丙午、丁未水。
乙巳,壮旺临官之火。水不能克此火,因为水到巳位而气绝;但有水调济,此火必是纯粹可喜。如得二三火来帮助,火势更旺,主吉。
丙午、丁未,天河之水。土不能克伤,因为是天上河水,地上诸金不能生。此二水如生旺太过就会伤害万物;如二水死绝太多,又不能生育万物。
戊申,重重土堆。木到申位气绝,所以木能克此木。如遇金水济助,,命局必为贵格,命主享富贵荣华。
己酉,自我伤败之土。土气不足,要借火来救助。遇丁卯、丁酉火则吉,最怕无火来救,土气死绝,又怕辛卯、辛酉木,遇上必定夭折困顿。
庚戌、辛亥,坚硬自成之金。不能见火,怕火伤害。如得水土来济助有命贵。
壬子,专位不变之木,癸丑,自藏偏库之木。遇上二木气死绝,主富贵,二木生旺反为贫贱之命;遇水太多,二木夭折,遇金多土盛才好。
甲寅,自病之水,乙卯,自死之水。虽然二水死病,但土不能克伤,因为甲乙二木可以制服众土。如遇壬寅、癸卯之金相生,死病之壮有所减轻。
丙辰,自藏土库。土气厚壮结实,喜欢甲辰火相生,怕戊辰木克坏。此土遇木,不为木伤害,因为丙属火,辰为火库偏,火生土,土已成气,木怎能克呢?只是戊戌、巳亥、辛卯、戊辰之木,遇上了略有不吉。
丁巳,自绝之土。但又不是完全气绝,因为丁、巳属火,二火生土,土在父母之乡,生气犹在。木不能克此土,最好遇上火多。
戊午,自己生旺的火,巳未,自藏偏库之火。位置在南方离火之地,火势非常旺盛,水不能伤害。怕丙午、丁未天河水。
庚申、辛酉二木,庚辛属金,在木上端,所以二木借金成器,不能再见金,再见多会毁坏木器。如遇甲申、乙酉水,命局如贵格。
壬戌,自藏偏库之水,癸亥,壮旺临官之水,名叫大海水。壬戌癸亥本属水,壬戌、癸亥纳音又属水,所以不好再见群水。不怕众土克制。水气死绝则吉利,水气生旺,大水泛滥,水无归宿,反为不吉。

丙戌土福隆厚实,因为丙火内藏,火能生土。
己未、庚辰、戊辰、丁丑均有厚福,道理是一样的。
己未火,内有未之乙木,可以生火;
庚辰金,辰中有墓土戊土,戊土可以生金;
戊辰木,辰中有木水癸水,癸水可以生木;
丁丑水,丑中有木金辛金,金可以生水。
这五位秉辰父母之气,自有厚福,鬼神不能伤害。
乙己、戊午是旺盛炎热之火。上有乙木生木,火气壮盛;
戊午是自旺之火,秋冬二季有德吉,春夏二季为刑凶。
乙已是壮旺临官之火,秋冬二季温暖济物,人多喜爱。如此火生在春夏,旺火又得到阳位相助,此火为凶不浅,如生仲夏五月,更加凶暴,害人不浅。
乙卯、癸巳、丁酉、乙亥,这些水火虽已死绝,但其气清明,自有妙佳之处。火死绝时,内明外暗,有回光返照之妙,水死绝时,清澈透明可作明镜。
壬寅金,侍君主而不叛逆,庚申木,为大臣而不强悍。五行五音相配,宫土为君,商金为臣,角木为明。商金过旺,大臣强悍,角木过旺,君主自弱,臣强君弱,均不是正道。所以商角不能太强,五音中就经常用四清降压商角之声高。庚申属角木自绝,壬寅为商金自绝,性情温顺,所以不叛逆,不欺君。做官做到紫微、鸾台、凤阁以上的人,最怕命中金木太旺,如果是这样,最好不要去作这些官,即使作了也不会太久就会撤职倒霉,但台谏之官却可以做,如命中金木生旺但被克制,就不必有上述忌讳了。
戊子,支干在北方壮旺,而北方是水,戊子纳音属水,因此是水中之火,只有神龙才能拥有此火;丙午,支干在南方壮旺,南方是火位,丙午纳音属水,因此是火中之水,此水天上才有。戊子人遇丙午,或丙午人遇戊子,没有不贵的。因为火中喷水,或水中藏火,水火相济、纯静柔劲,人遇之,往往精神健旺,灵活经警。
辛丑土不嫌木,戊戌木不怕金。怎样分辨呢?丑中有金库(辛金),木怕金,故不敢为鬼,戌中有丁火,金反而怕它。戊属土,戌中有戊土,,戊戌木在二土之中,还没有萌芽,所以戊戌木气尚小弱。
庚寅木,丁已土不怕金木之害。金到寅位,虽然是鬼(金克木),但金气在寅位死绝,所以金不为鬼;木到巳位,巳土能生金克木,所以木也不为鬼。如庚寅木逢壬申金,庚寅木就被相冲克坏,只因为壬申金是壮旺临官之金,到寅位未能死绝。
庚午木靠南方旺火保养。戊申土自生自长,庚子土自为盈满,三土不怕木鬼伤害。因为木到午位已死,到申位气绝,到子位自败,加上三土都是自强自壮之土,木又怎能伤害呢?

壬申、癸酉、庚戌、辛亥四金气壮体强,不怕火鬼伤害。戊子水不怕火鬼伤害,子属水,戊子可以说是水中霹雳火,只有神龙才有的猛火,正是有了水才会雷鸣电闪,霹雳震荡。戊子火如遇上丙午、丁未天上水,那么火怕水,火水要酣战一场,决个胜负。一般来说,本命支干被克受伤,命主会六根不足,寿夭命短,如丁巳年生见癸亥、壬子年生见戊年。
戊午火,庚申木彼此相喜爱。庚申是石榴木,此木夏季生旺,所以喜欢戊戊旺之火。庚申见戊午,戊午喜欢申月,可谓天马相资助。在十干专位禄中,阴阳专位,互不杂位。再配上八卦方位,五行的刚柔变化,可以说明水火相济的道理。如壬子水对应北方坎位,坎属水,丙午火实为南方离位,离属火,坎离南北对应,因此丙午火见壬子水不算破坏,丁巳土见癸亥水不算冲克,这又如同夫妇配合一样,坎取人属中男,离取人属中女,中男中女正好刚柔相合。壬子木得丙午火,癸亥水得丁巳土,这是火水先后有序,水火相济不甚紧密,不如丁巳土见壬子木,丙午火得癸亥水,丙午癸亥已是水火交融了。
庚申、辛酉二金对应西方兑位,兑属金,甲寅、乙卯二木取象为东方震位,震属木,兑震阴阳相配(兑为阴,震为阳),因此甲寅木得庚申金不算刑害,乙卯木得辛酉金也不算遇到鬼伤。反过来,庚申金得乙卯木、辛酉金得甲寅木,也不算是凶煞元辰,道理是一样的。
戊辰木、戊戌土如河魁、天罡二星相会,天地土沃,养育万物。戊辰木、戊戌土不算相冲,因为戊辰木中有戊土,戊戌土中也有戊土,戊土得位,旺盛生物。

巳丑、巳未二火可谓贵神守忠贞,因为巳属土,丑中藏巳土,未中已土旺,巳丑、巳未二火中四土相遇,土火相处,德厚品高,大人君子才会有此德。因为丑中有巳土,未中有巳土,巳为丑、未的神头禄神,丑未吉凶变化,自有巳神关照。
巳丑中的土为天乙贵人,巳未中的土为太常福神,此二吉神可以克制各种凶煞,命中得之,注定有飞来横财。戊辰为凶煞勾陈,戊戌为凶煞天空,戊、戊戌均属土,土神喜迁移,命主得之,为将帅镇边关,有不测风云变幻;丁巳为飞蛇之神,有吉有凶,主人忧惑不定,性情滑稽古怪;丙戊为南方朱雀神,通体阳明之气,主人文辞藻丽;甲寅为水中青龙之神,施水济众,得四方利益;乙卯为六合之神,主旺盛繁华,强弱和顺同长;壬子为天后之神,暗中安定天德,主人美容貌,握重权;癸亥为玄武之神,阴阳经于此,含气潜伏,虽然有大智慧,但还是轩昂超然的大人物,忠顺则为安平之人,叛逆则多谋奸邪之事;庚辛为西方白虎之神,又清白高洁之风,擅长文章,不过要根据命中其他干支的休旺亲疏才能决定遇上辛酉的情性和祸福。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54 

上元节是元宵节吗?正月十五有什么习俗该怎么过?

2020年的正月十五马上就到了,2月8日就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这两个说的是同一个节日。而每到传统节日的时候,一定少不了美食,任何一个节日都有特定的属于这个节日的美食,元宵节自然就是元宵了。不过,除了吃元宵之外,还有哪些有关元宵节的节日习俗呢?过元宵节可以做些什么,你知道多少,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元宵节简介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的习俗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并逐渐成为民间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与汉字文化圈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节日民俗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闹花灯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猜灯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逐鼠是一项元宵节期间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魏晋时期。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传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3.节日食俗
元宵节,家家户户自制元宵(今有专业户专卖)。
元宵古称“浮元子”,是一种雅俗共尝,甜而不腻,脍炙人口的民间小吃,全国流行。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宋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氽、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53 

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的人喜欢吃蝙蝠?历史上的野味

如今喜欢吃野味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不过野味难得,非常难得,而且往往都是现杀的,非常的新鲜。而那些付得起前的老饕们要的就是这份享受和面子。吃野味有着很多种好处,吃什么补什么。秃顶?吃山鼠肉;精力不振没精神?吃猫;眼睛不好?吃蛇;一挨枕头就想睡觉?吃鹿鞭。有这么多好处,当然不容易禁止,何况吃野味在历史上,就是一件平常事,如今不论是以何种态度吃它,也不过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上爱好野味的,也不只有广东人。

周天子有一支专业的厨师队伍,由天官大宰、小宰、宰夫,和膳夫及其手下20种职官组成,总计约2000多人。这些职官包揽了与饮食相关的所有工作,这其中就包括寻找和制作野味。周天子的菜单上,常常出现雉、鹑、鷃、麋、鹿、獐等野味,这些统称为好羞。所谓好羞,是指是指合于时令的,当季可以获得的新鲜食材。这些食材,往往是诸侯们进献的,越国在周成王时期就送过娃娃鱼,而南方的越裳氏则进贡过白稚鸡。九州之地中,尤以扬州、荆州、青州的诸侯送得多。
周天子自己还圈了地,名为“囿”,有提供食材的功能,每年庙祭的牺牲,大多是在囿中围猎的,只见周宣王左手一抖,射中一头野猪,又一抖,射中一头野牛,心里很美,陪猎的诸侯们也纷纷唱起了歌,于是有了《诗经·小雅·吉日》。有诸侯献,有兽人(职官名)、渔人、鳖人等职官围捕,有自家封地中捕猎所得,真是“野味满厨充嘉肴”,周代的各位天子,岂非都是野味爱好者。
春秋战国时代,野味爱好者更多,诸侯们纷纷享受起了王的待遇。郑庄公和母亲武姜不和,平定了亲弟弟段的叛乱之后,将她软禁在城颍。颍谷的一名官吏颍考叔想劝和二人,就找了个借口去面见郑庄公。什么借口呢?进献野味。
楚成王优待过逃亡中的晋国公子重耳,以国君之礼待他,当然是要回报的。他直接开口问重耳:“你打算如何报答我呢?”重耳毕竟是流亡在外之人,很会看人脸色,回答得很巧妙:“美女娇娃,玉石丝锦,您有的是;珍禽野味,象牙犀角,这是楚国的特产。晋国有的您都有,还都比我们要多要好,我还能有什么东西来报答您呢?”楚国人有多爱吃野味,看《楚辞》就知道。
秦王扫六合,吕相编《吕氏春秋》,提到天下什么肉、什么鱼最好吃,一口气列举了一大堆,有猩猩之唇,獾獾之炙、隽觾之翠、述荡之掔、髦象之约、鳯皇之卵、洞庭之鱄、东海之鲕……这些,都是野味。
汉高祖刘邦也是野味爱好者,他的下酒菜,常常选烧烤鹿肝。山东嘉祥宋山的《庖厨》画像砖上,厨房里悬挂着龟、鱼、雁、鸟、兔。南越王赵眜的陪葬品里,有竹鼠和禾花雀,当时的越人,还留下了吃蟒蛇的记录。汉墓出土的动物骨骼中,不乏来自鹿、麋、野猪、兔、雁、雉、雀、鹤的,熊、虎、豹、狼也不在话下,其中西汉长安城遗址中,还发现了猫。汉朝当然也不缺少野味爱好者。
接着往下数,就到唐宋了。唐代时,全国各地都有野味,西北吃驼峰,中原吃“髦象之约”(象鼻),东南吃绿孔雀、竹鸡、白鹇,吃猴脑,西南吃竹鼠,闽浙一带,几乎什么都吃。鹿是大众美食,唐朝皇帝和新科进士饮宴时,少不了一道“升平炙”,鹿舌做的。陈子昂不仅写过“念天地之悠悠”,还写过《鹿尾赋》。熊就更不用说了,熊掌、熊白,终唐一朝,不知吃了多少。唐朝人好奇心旺盛,逮着刺猬也要试着烤一烤,用泥裹了,烤熟后连皮带刺一并剥下,叫花鸡的前身,应该是这道叫花刺猬。
北宋也是如此。北宋时,中原居民常常猎捕到的野味有鹑、兔、獾、狐、鹿、獐等。其中以鹑、兔数量最多,当时捕猎鸟、兽,到城中去卖,是都城附近农户的生财手段,这么干的人多了,价格就下来了。996年的夏秋之间,汴梁城内卖鹑鸟的数不胜数,卖家用大车运进城来,一只鹑鸟才卖两文钱,跟白送一样。
另一种致富手段,是发展特种养殖。就在汴梁城内处处是鸟的二十年后,有人在汴梁城外的万岁山养了成百上千头鹿,养得非常好,比驴个头还大。苏轼仕途奔波,吃得了菜羹、猪头,也吃得了果子狸、蛤蟆、蝙蝠,非常了不起了。范仲淹不爱美食,小时候过的是吃咸菜就稠粥的日子,却留下了一条非常奇特的记录:“蝗虫和青菜一起煮,味道不错。”连最不爱吃的人都被奇怪的食物吸引了,北宋政坛上究竟云集了多少野味爱好者,谁能数清楚呢?
相比之下,南宋虽居于南,倒没有那么多野味爱好者,只是水产和海货在饮食中所占比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这样不爱野味的时代,往前数,也还有几个。周昭王和穆王时期到春秋初年之前,大约一两个世纪,公元初到公元600年前后,六个世纪,公元1050年至1200年,大约一百五十年,在这些时间里,野味就变得不那么受人欢迎,人们的日常饮食,变得更依赖于常用食材,更素朴,这又是为什么?
因为气候。以上所列的这几个时期,都是冰期。周穆王之后,到春秋之前,汉水两次结冰,这在之前还没有过记录,气候的突然寒冷,使大量动物南迁,食物获取不再容易。公元初年开始的寒冷期,长达六百年,我们可以将这之后唐朝人的什么都吃,理解为饮食习惯的触底反弹。公元1050年至1200年,包含了北宋的部分和南宋的大部,其中南宋又更冷,冷到福建的荔枝都全部冻死,野味,怕是不好找。而只要是温暖的时期,即便平时不怎么吃野味的人群,也会对野味产生兴趣。元朝时正是温暖期,元人的八珍里也有野驼蹄、驼鹿唇、驼乳麋、天鹅炙,胡人的饮食习惯和中原的野味爱好融合在一起。
气候的另一个影响,是战争。当农耕文明吃不到野味时,游牧文明靠放牧常常过不下去,于是南下。犬戎袭周幽王,永嘉之乱,金灭辽、宋,都发生在气候的极寒期。吃野味和打仗,都受气候影响,不知是大家都去打仗了,无人围捕禽兽,或是大规模的人类活动导致了物种迁徙,还是气候冷极了,禽兽们纷纷南下了,总之野味、战争和气候之间,就是存在这样奇妙的联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52 

野花进了房,家败人又亡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最近小编在网上有看到一句话,那就是有人说了,这个野花如果进了房,那就要玩完了,因为马上就要家败人亡了,那么这个句话具体是什么意思呢?野花是什么呢?这个家败人亡真的会产生,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吧!

全文应是:“骑马拜堂,野花进房,家败人又亡”。
何为骑马拜堂?这里所说的骑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骑马,其实指的是,在结婚的当天,新娘正好有生理期,这在古代是十分忌讳,认为十分的不吉利。而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第二就是,在古代拜堂当天就是入洞房,而女人一旦来了例假,如果还要洞房的话,对女子的身体什么不好。而家败人又亡只是夸张的说法而已。
野花家花是个比喻,家花是指合法的爱人老婆,野花是指不合法的二奶三奶,男人的婚外恋人情人。野花不可摘不可采,有人认为野花总比家花香,占着园里的家花,又想摘园外的野花,吃着碗里的,又人偷吃屋外的,这法律道德都是不允许的。有人不但在外偷摘了野花,养了二奶包了三奶,还不满足,还嫌不够方便,还将“野花”领回家里进房来供着,也是欺人太甚,孰可忍而不可忍,情爱是自私的,家花如此也能容,没一点脾气?是虫是蛆都会动一动。一山不容二虎,一房能容两三女人?于是,争吵打斗不断,互相记仇嫉妒,无所不用其极,好好的一个家,就这样败了,人又伤了亡了。如此之例,我就亲见了不少。教训是极其惨痛又深刻的。无论男女,是有智者,有责任心的有为者,就不会被情爱所左右而不理智,去干违法又违背道德伦理伤风败俗害人又害己的事来。
俗说,有多少风流,就有多少折惰,为逞一时色风流,而导致家败人亡,实在不是智者所为。可世上真那么一些人,被色情所迷,不能自控,终为此付出沉重代价,悔之已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51 

佛家看蝙蝠进家是什么征兆?是破财还是有福进家门?

很多人都知道,其实蝙蝠在古代的时候是福气的象征,一般家里面飞入蝙蝠是好的象征,但是这个是民间的说法,那么在佛家这边这个蝙蝠飞入家中是什么征兆呢?到底是破财还是有福进家门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提醒:拒绝野味,守护家人健康安全。
佛家看蝙蝠进家其实也分两个方面看,正常看的话,就是不小心飞进家里面的,另外一个方面看的话有一定的寓意,还有一个方面看的话就是风水不好,佛家来看是来了福气。
尽管蝙蝠长得跟会飞的耗子差不多,但俩的名声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耗子过个街都得挨揍,而蝙蝠则被认为是一种祥瑞的动物,看到就会有福气。那么蝙蝠进家在风水上讲怎么回事呢?
蝙蝠自古是吉祥物,传说中蝙蝠是长寿的动物,不仅仅名字谐音,更主要是他们有很灵敏的气场感知能力,他们会在吉祥的安全的气场里安家,这点充分告诉人们他的住处是风水宝地。因此蝙蝠在中国人的传统中象征着长寿、福气、吉祥和幸福。蝙蝠进入家门是“福临门”的征兆。北京的恭亲王府在门上、屋檐、窗户上刻了各种蝙蝠,连小池塘都要修成蝙蝠的造型,这也都表明蝙蝠是一种祥瑞的动物。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国民间有《五福和合》的吉祥图,图上五只蝙蝠一齐飞进一个带盖的圆盒内,“盒”与“和”、“合”同音双关,这幅图表达了五福齐到、家庭和和谐的美好愿望。
蝙蝠飞入民宅是夏天常见的一种现象,尤其在傍晚的时候,不远处,漫天的,黑压压一片,不幸的是就有那么一只蝙蝠偏偏落入你的家宅,飞来飞去,又飞不出去,面对上述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既然蝙蝠在民间是一种祥瑞的动物,那么是不是意味着蝙蝠进家以后应该好好供起来呢?现代科学告诉你,不是。
蝙蝠作为野生动物,牙齿和爪子上往往带有比较多的病菌。蝙蝠一般生活在一些阴暗潮湿的岩洞里,而且是群居,聚集性很强,很容易携带病毒相互传播。迄今为止,已在蝙蝠体内分离到80多种病毒,其中一些是人兽共患疾病的传染源,包括狂犬病、鼠疫或者其他病毒性疾病。有研究标明,蝙蝠还很有可能是SARS的自然宿主。所以,最好和蝙蝠保持一定“距离”,尽量不要直接接触。
那么面对蝙蝠进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一般对大众来讲,家里飞个小鸟,野鸽子什么的倒是不会害怕,由于潜意识里对蝙蝠的不好印象,一种畏惧感,所以很讨厌这种东西在家里飞来飞去。你可以把家里的窗户都打开,敲铁的东西发出声音,也可以在屋里大声叫,它听到了就会乱飞乱撞,只要窗户开的够大,它一会就撞出去了。然后检查家里的所有墙角和窗户。另外外面的空调机也要检查,或者墙外的裂缝也要看看,蝙蝠和麻雀一样,有个洞就能当窝。
因此,关于蝙蝠进家在风水上讲怎么回事的问题,尽管这种动物有着祥瑞的象征,但是其本身带有的健康隐患要比那些“祥瑞”的含义更值得注意,因此,如果蝙蝠飞进家里,不要高兴地烧香祷告,把它们赶出去才是唯一的正确做法。不过,蝙蝠本身是一种人畜无害的动物,大家可不要伤害它们哦。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51 

蝙蝠飞到家里是什么预兆?

现在很多人看到这个蝙蝠就害怕,原来蝙蝠身上有这么多病毒,但是其实蝙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是不一样的,有福气的象征,所以很多人古代人说蝙蝠是福气象征,最近也有一些人问了,这个蝙蝠飞到家里面预兆着什么呢?蝙蝠飞家里面是好还是坏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

“蝙蝠”古称“鼠仙”。
蝙蝠在民间被视为吉祥物,“蝠”“福”谐音,蝙蝠寓意鸿福吉祥。蝙蝠飞进家寓意纳福迎祥、福在眼前。
但是蝙蝠飞入家中之后,一定要注意了,不能去碰这个蝙蝠,把家里面所有门窗全打开,然后把家里面的灯都打开,让蝙蝠自己跑出去就好了,千万千万不要去激怒蝙蝠,蝙蝠身上携带病毒的,万一被咬,那是不可想象的,所以一定要记得不能被蝙蝠咬伤。
如果万一被蝙蝠咬伤或者抓伤,要即时的就医,如果条件不允许,那就用肥皂水洗,再马上就医。
蝙蝠的食物很杂,所以容易“染毒”。它可以携带180多种病毒,是名副其实的“毒”库。但它具有独特的抗病毒、免疫系统,体内总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干扰素表达。它体内病毒因为有被称为“干扰素基因刺激蛋白-干扰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这使得蝙蝠刚好能够抵御疾病,却不引发强烈的免疫反应。而人类不同,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如果反应太强反而会造成疾病。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50 

中国古代穷人都吃些什么东西?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20世纪到21世纪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人类社会和科技的发展突然间就进入到了快车道的行列,整个世界都开始发生着巨变起来。到了21世纪之后变化就格外的明显,仅仅十年,人类的社会就可以更新换代一次,科技技术突飞猛进,人类的生活水平、便利性也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成倍增加。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科技化的世界里,人类甚至能攻克癌症,战胜天灾,消灭饥饿,在如今这个物产丰富到爆炸的时代,现代人很难想象百年前、千年前的古人,究竟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你更想象不到,每天从睁眼起就要为填饱肚子而奔波的生活是个什么样子,在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油盐稀缺,物产贫瘠的古代生活,不敢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现代人恐怕连一天都熬不过去。
古代的农作物种类有限,还十分低产。高产还管饱的土豆在三百多年前才传入中国,广泛种植的时间不到两百多年,适应性极强的红薯在明朝万历年间才传入中国福建、云南等地,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红薯才在全国推广种植,7000年前印第安人就开始种植的玉米,也是在明朝中晚期才传入中国,高产水稻也才出现几十年时间,在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中国古人依然靠种植低产的稻、黍、稷、麦、菽等农作物为生。
古代地主家余粮多,能吃饱饭,那穷人吃什么才能填饱肚子呢?在缺乏油脂和盐的古代,古人只对脂肪和淀粉含量高的食物感兴趣,这种对油盐和饱腹感的极致渴求感,或许只有经历过三年自然资灾害的老人才能理解,一碗白米饭搭配一块肥膘肉,这是无数人曾经做梦都想吃的饭菜。不要再问古人为何不去抓鱼吃、抓王八、抓黄鳝当主食吃,不放油不放盐连吃一个星期,等你试过之后,就不会再问这种“何不食肉糜?”的问题了。
古人最常吃的主食就是各种杂粮饭,古人舍不得吃白米饭或者白面馒头,一般都是将稻米和豆子小米等杂粮混在一起煮,古代的蔬菜和当代也有较大的差异,葵,指冬葵,现代人都吃秋葵,冬葵已经不怎么吃了,藿,也就是豆苗,薤,野蒜,韭,也就是韭菜,还有水芹菜,蔓菁,冬瓜,芥菜等。
古代穷人家,主粮不够,就要靠各种野菜和谷糠等充饥,增加饱腹感,消除饥饿感,古人的食谱也不像今天这么丰富,而且受限于烹调方法和调料,这就导致古人制作的食物并不怎么美味,只要能消灭饥饿感就能获得最大的满足。蕨类植物的根富含淀粉,刺槐花、榆钱树的皮和叶、有甜味的鱼腥草根,这些不起眼的路边野菜野花,都曾经是穷人家的救命粮。
古人的生活十分清苦,物质生活也不丰富,每天也很劳累,然而幸福并不会嫌贫爱富,就如同月光,皇宫大殿也去,茅草屋也去。不管穷和富,只要每天能和家人在一起,爱的人都能健健康康,生活充满阳光,积极面对生活,穷人也可以有幸福。
古往今来,世界在变,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没有变,物质丰富是好事,但请不要忘记,人是情感动物,不能迷失在物质的海洋里,切莫颠倒了物质和情感的关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49 

古代女子发型的变迁,不同时期的发型是什么样?

我国古代有数千年的历史,很多人都对古代人的一些生活内容非常感兴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女子的发型。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女子发型也是很不一样的,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从很多古装剧中就能感受到了,不同历史背景时候的女子的发型都是很不一样的,那么,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各个时期又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秦汉时期
自秦朝开始九鬟仙髻在贵族女子中盛行,九鬟是指环环相扣以多为贵。仙之名则来自于神话故事,皇帝时王母下凡头饰仙髻美艳超群。自然当时为贵妇所青睐,奉为高贵的发饰之一。
到了汉代,女子长发的梳理方法和现在的差不多,也是让头发顺其自然地垂下,只是在发尾处束上,再垂于脑后。这种发式在当时,尤其在宫廷中是很流行的。
除了长发,常见的还有挽髻。发髻的梳法是从头顶中央分清头路,再将两股头发编成一束,由下朝上反搭,挽成各种式样。形状不同,名字也就不同。秦汉妇女的发髻式样有数十种之多,凌云髻、垂云髻、迎春髻、神仙髻、望仙鬟髻、参鸾髻、黄罗髻、三角髻、三鬟髻、双鬟髻、瑶台髻、堕马髻等等。
2.魏晋南北朝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时候的以往随军慰劳军中将士的军妓,逐渐的流放到民间。这些人对自己的发型讲究极致而奢华,统的审美观念受到挑战。
由质朴而趋于豪华,由自然而趋于雕琢,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当时最流行的就是灵蛇髻和十字髻。
3.唐代
初唐时期身份较高的妇女,已经一改隋代的平云式,单纯向上高耸,作成种种不同发展。《妆台记》“唐武德中,宫中梳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上行下效,成为风气。大臣曾请唐太宗下令禁止,唐太宗虽也加以训斥但后来又问近臣令狐德,妇女发髻加高是什么原因?令狐德以为,头在上部地位重要,高大些也有理由。因此高髻不再受限制而更加多样化。飞髻、朝天髻,都属于高髻。
初唐时,发髻一般都缠得比较紧,高高的立在头顶上,元微之在《李娃行》曾提及“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又如李贺的“峨髻愁暮云”等来形容当时高髻之高度。当然一般的妇女的头发不足以达到这种高度,所以假发非常流行,在头发中加垫上木头做的假冠、发垫等,把头髻垫高,杨贵妃就喜爱用假发,当时叫它义髻。
后来出现了所谓的蝉翼,即将鬓角处的头发向外梳开,形成极薄极开扩的一层,然后在头顶上做成一个高髻。
这时还有在头顶上盘成的球形双髻和扁形的斜髻, 也有把头发向左右梳开后在耳边梳成两个水滴状的垂髻。
盛唐时期,最为流行的是倭坠髻,把头发从两鬓梳向脑后,然后向上掠起,在头顶上挽成一个或两个向额前方低下来的发髻。出土的盛唐女陶俑,大多是做成倭坠髻。
至今日本妇女穿和服时梳的发式,还是沿用唐朝的倭坠髻。
中、晚唐时期,妇女的发髻出现了多种新式样。唐德宗贞元末年,京城长安流行堕马髻,是种把头发挽到头顶上做成衣簇大髻,然后使它偏向一侧,形成像偶然得到的发式,活泼自然,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就出现了这种发式。
当时还流行的闹扫妆髻是种散乱向上的发式,白行简《三梦记》即有“唐末宫中髻,号闹扫妆髻,形如焱风散”说;也有说随意梳成的髻也叫闹扫妆髻;也做盘鸦。还有一说是年轻的侍女们,经常把头发向左右分开,在头顶上做一排多个发髻的发式,非常繁缛。
4.宋朝时期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
5.明朝时期
明代妇女的发饰,虽不如宋代丰富,但也有不少特色。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
6.清朝
到了清朝早期软翅头 “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
两把头在康乾以后,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49 

汉字起源于哪里?

众所周知,文字的诞生对于文明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且深远的意义,因为他是人类文明和历史的传承载体,同时也是各种文明传播的途径,让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得意被记录,让每一个历史的瞬间都能够通过文字的描述所保留下来。与我国的汉子一样,古埃及时期的圣书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那么,这两个古老文字之间有什么渊源和联系呢?

乍一看,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唐突,毕竟,它们相距甚远有点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晚清时期,那些具有先进思想,并有机会踏出国门的先进知识分子们,就思考过这一问题。
在晚清时期,首位驻外使节郭嵩焘,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埃及古碑文字,跟中国三千年前钟鼎文比较相似;一些石刻笔画、人物,跟中国两千年雕刻的佛像也很雷同……所以,就猜想,两千年以前,埃及与中国一定是有文化沟通的,这些猜测在文字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的确,在我们看到这两种文字之后,从外观上鉴别,的确有很大的相似度之处。古埃及圣书字,被英国的托马斯·杨以及法国的商博良等人,在拿破仑时代将这一失传一千多年的古老文字给破解了。根据他们破译的文字解释中,可以看出,圣书字已经拥有了辅音字母表,但是,它并不记录元音,是一种拼音文字。不仅有单辅音,还包含具有西方语言特点的双辅音,甚至,还有三辅音。
很明显,这样的文字机构与我们的汉字相距甚远,而且,两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位置上相距甚远,在历史上,也没有什么沟通和交流。所以说,这两个文字之间没有联系,也是很合理的推断。
在近些年,由于一直没有找到关于夏朝的有利考古实物,无法佐证其是否真实存在,所以,很多民间的研究学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古埃及。他们推断:华夏上古文明很有可能产生于非洲,并从文化、科技、历史、人种等多个方面,进行推测。
在这样的研究背景之下,两个古老文字之间的关联性,再一次引发了人们的注意。圣书字和汉字,都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这也使得很多考古学者,将目光很自然地投向到两种文字的字形上,并试图从中找到二者的关联。两种文字,最典型的相似字就是日字,从字形上看,可以说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
在前几年,网络上有个一网友,公布了他关于两种文字的最新发现:“一些看似复杂的古埃及法老的名字,其字形结构与中国的汉字相似度极高。”这一发现,也在其他学者当中引发了共鸣。但是,总的说来,完全以字形相近这种说法,就判断两种古代文字的关系,还是令人难以信服的。
而且,在当前的研究当中,很多存在相似度的汉字和圣书字,基本上都是一些孤立的文字。其中,有很多是古代帝王们的名字,这些字本身在字典里就是非常孤僻的字。所以,这些文字之间无法形成相互的佐证,也不能完全揭示圣书字本身的造字规律,更不足以证明汉字与圣书字之间存在什么必然的联系。
其实,除了外形相似以外,圣书字与汉字之间,还有一个比较相似的特征,那就是:都有偏旁部首,且很多圣书字的偏旁,与汉字非常类似,我们将其称之为“字符”。我国的学者,在对这两种文字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得出了圣书字类似于汉字的六书结论,也就是:利用象形、指事、 形声、 会意、 转注、假借的形式进行造字。
以“渴”字为例,三点水代表波纹,类似水,表达了对于水的期望。在圣书字里面,“渴”字也是一个形声字,是由“小羊”和“水”字旁组成。当然,这算是一个重大发现,但是,却还是没有解释出为什么是小羊加水就是渴。总结出来,就是汉字还是具有一定独创性的,与圣书字没有关系。
然而,汉字里面的这个渴字,也有“三点水”,其余部分是曷字。在汉字中,曷字与圣书字中的“羯”的引申意思一样。之前,我们认为,汉字的形声字,偏旁部首只是表示音,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实际上并不完全如此。早期的形声字,应该是形旁和声旁共同存在的。后来,相关学者又对“卬”进行了细致分析,也得出了以上的结论。
通过对曷字和卬字的解读,学者们突破了原来对于孤立字的研究成果,第一次解释了圣书字的造字规则,以及其与汉字之间的转写规则。这些文字拥有纵向、横向的对应关系,所以,从文字的源头上说,汉字与圣书字其实属于同一种。圣书字和早期汉字,同属一个文明体系,是同类文字演化而来的,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只因为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原因形成的不同书写体而已。
除此之外,圣书字具有一定的造字规律,且是由一个个相互关联的字母所组成的,形成带有某种意思的符号,也就是文字。而这些文字,有形声字,也有会意字。至于圣书字与汉字之间的具体关系,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就是在这些文字形成之前,应该还有一种更早的共同母文。而汉字和圣书字,则是同根同源的母文,逐渐演化而成的,其中,圣书字则更能体现出文字的原始意思。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48 

陆游为什么用大材小用评价辛弃疾?大材小用典故介绍

陆游和辛弃疾都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两位也都心心相惜。陆游曾替辛弃疾感到不值,还在一首诗中称辛弃疾被大材小用。其实纵观辛弃疾一生,的确有些憋屈,他早年奋不顾身投入到抗金的事业中,却频频受到排挤和打压,简直令人感到心寒。辛弃疾的抱负、理想让陆游感到敬佩,两人也是相见恨晚。这次就来讲讲大材小用背后的这个典故,以及辛弃疾的一生,下面就来了解看看吧。

辛弃疾,字幼安,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抗金英雄、爱国词人,他是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词中之龙”。辛弃疾是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人,他和隋唐时期的秦琼秦叔宝是同乡,也就是因为他们这两个著名人物,而使得历城名扬天下。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这时北方已全部沦陷于金人之手,济南府也成为了金国的属地。辛弃疾在少年时,曾拜当时著名的田园诗人、文学家、教育家刘瞻为师,并成为他最得意的门生。辛弃疾从小就目睹着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誓要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公元1161年,年仅二十一岁的辛弃疾,在家乡历城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扯起抗金大旗,奋起反抗金人的统治。后来他审时度势,又率众加入了由济南府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
公元1162年,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接受朝廷的管辖与敕封。不料就在他完成使命返回济南的途中,却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起义军溃散的消息。于是辛弃疾便率领仅有的五十多个随从,去袭击有几万人的敌营,并成功将叛徒张安国擒获,然后又把他带到建康南京,交给南宋朝廷处决。
辛弃疾此番的惊人壮举,以及他勇敢果断的表现,颇有赵云赵子龙大战长坂坡的风范,使得他名重一时,备受推崇。基于辛弃疾的功绩和声望,宋高宗就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便开始了他在南宋朝廷跌宕起伏的仕宦生涯。
辛弃疾虽然有卓越的才能,但现实对于他来说是残酷的。由于南宋朝廷屈辱苟安的政策,始终不把收复失地当回事,不愿举兵北伐,这使得辛弃疾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再加上他执着倔强、不愿随声附和的性格,使他不但一直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还屡受压迫排挤,搞得他在官场难以立足,不断地被革职闲置。
辛弃疾怀着报国无门、悲愤无奈的心情,写下了斗志昂扬的力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生动描绘出了一位披肝沥胆、忠贞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辛弃疾一是借此来表达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二是抒发自己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这首《破阵子》是辛弃疾作品中最为豪迈悲壮的一首词,让人热血沸腾,千百年来被世人广为传诵。
公元1203年春,辛弃疾被任命为绍兴知府。当他听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就闲居在此地,便去拜访这位年长他十五岁的前辈。两人交谈甚欢,相见恨晚,成了忘年至交。
后来陆游还专门为辛弃疾写了一首《送辛幼安殿撰造朝》的七律诗,里面有两句这样评价辛弃疾:“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这意思是说辛弃疾有经天纬地之才,不亚于古代管仲与萧何那样一流的人物,现在却被南宋朝廷这样大材小用,实在是令人叹惜!陆游发的这番感叹,也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大材小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