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说到重阳节,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了,这个可是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是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正所谓九九重阳节。至于为什么叫九九重阳节,因为九这个数字再《易经》里面是阳数,两个九九是相重,故所为重阳。那么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呢?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关于重阳节的意义,其实就是让大家多多敬爱自己身边的老人,因为这个节日就是为了让大家能够多多陪伴家里的老人,同时也是要重视孝道!尊老!再加上我们现在的老龄化严重,所以更加要关注老人的健康,多多照顾老人,让老人能够安享晚年。同样这个节日也为了家人团圆、共享天伦的美好日子,值得我们永久传承。
2、重阳节的来历简介
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三种说法,第一种就是《易经》中九这个数字,九九代表的九是长命久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才会有了重九这个说法,后来才把九月初九定为了重阳节!
第二种就是在先秦之前的社会,那个时候已经有了关于九月农作物丰收祭祖的活动,这个活动在当时还是比较盛行的,而且到了西汉的时候,就会在九月九的时候插茱萸,喝菊花酒等等。这些都是重阳节的习俗。
第三种就是关于古代的祭祀大火,只不过后来经过时代的发展,这个祭火的习俗就没有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12 

黎民百姓什么意思?黎民百姓典故介绍

“黎民百姓”的意思就是指普通百姓,因为在早期“黎明”和“百姓”象征着不同阶层的人,后来随着贵族的地位逐渐衰落,所以就和百姓一起统称。这个成语出自“隋唐演义”,大家应该也清楚“隋唐演义”的背景,隋朝末期究竟是如何被推翻的。那“百姓”二字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就要从上古时期开始说起了,下面就为大家讲讲“黎明百姓”背后的典故故事,感兴趣的话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史书及影视剧中,我们通常能够看到“黎民百姓”之类的词语,也大概能够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这个词语通常指的是天下的苍生,天下的百姓。不过,为什么人们常说“黎民百姓”以及“百姓”,而不怎么单独提起“黎民”呢?
虽然人们将”黎民“和”百姓“组合到一起,他们看似意思相同,但是在最初的时候,这两个名词所指代的人是不一样的。
最初,“黎民”这个词指代的是蚩尤的族人,它出自远古时代的“九黎族”。那“黎民”这个称呼又是怎么来的呢?这在《山海经》一书中有所记载。原来在几千年前,蚩尤被联手的炎帝和黄帝打败了,因而蚩尤的族人都成为了炎帝和黄帝部落的奴隶,并被统称为“黎民”。
因为蚩尤的族人是战败方,所以“黎民”这个称呼在当时并不是一个好称呼,当时的黎民都处于阶级金字塔的底层。既然“黎民”代表的是蚩尤的族人,那么“百姓”代表的则是炎族和黄族的族人。那么炎族和黄族的族人为什么会有“百姓”这个称号呢?
虽然炎帝和黄帝联手打败了蚩尤,但是他们的这种联盟的关系并不稳定。而在他们打败蚩尤之后,他们两族也进行了斗争。最后,黄帝战胜了炎帝,一举统一了黄族和炎族。在这两群族人中,大概有一百多个氏族,而这些不同的氏族之间又有着不同的姓氏,因而统一后的炎黄部落的族人就有了“百姓”这个称呼。
西周时期的社会制度是奴隶制,而在当时,“百姓”基本都是贵族。而“黎民”则自由身与奴隶参半。所以在当时,“百姓”和“黎民”所处的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不过这个阶级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了。因为土地私有制出现了,它的出现而这对西周沿袭下来的宗族世袭制度造成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于是“百姓”的地位大大降低,甚至降到了与“黎民”的同等级别。“黎民百姓”这个词语也因此诞生了。
不过,炎黄的后代主要发展成了汉族人,蚩尤的后代基本上变成了少数民族。而汉族人口众多,占了中华民族的绝大部分。所以即便在后世中,“黎民”和“百姓”的语义相同,人们还是习惯使用“百姓”这个称呼。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11 

兵强马壮什么意思?兵强马壮典故介绍

诸葛亮准备第二次北伐前夕,突然收到赵云病逝的噩耗,一时间伤心痛哭不已。赵云作为蜀汉的元老级将领,他的带兵经验是不可多得的珍宝,赵云的离去对于诸葛亮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损失。不过赵云的一生也算是对蜀国尽责了,起码在需要他的时候从没让刘备失望过。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兵强马壮”,其背景就发生在诸葛亮准备发动第二次北伐前期,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个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发生在诸葛亮第二次北伐前夕,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赵统、赵广和刘禅。原文如下:
东吴遣使致书蜀中,请兵伐魏,并言大破曹休之事:一者显自己威风,二者通和会之好。后主大喜,令人持书至汉中,报知孔明。时孔明兵强马壮,粮草丰足,所用之物,一切完备,正要出师。听知此信,即设宴大会诸将,计议出师。忽一阵大风,自东北角上而起,把庭前松树吹折。众皆大惊。孔明就占一课,曰:“此风主损一大将!”诸将未信。正饮酒间,忽报镇南将军赵云长子赵统、次子赵广,来见丞相。孔明大惊,掷杯于地曰:“子龙休矣!”
二子入见,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吾去一臂也!”众将无不挥涕。孔明令二子入成都面君报丧。后主闻云死,放声大哭曰“朕昔年幼,非子龙则死于乱军之中矣!”即下诏追赠大将军,谥封顺平侯,敕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后人有诗曰:“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流百世芳。”却说后主思念赵云昔日之功,祭葬甚厚;封赵统为虎贲中郎,赵广为牙门将。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东吴获得石亭之战的胜利后,派人来到成都报捷。此时,诸葛亮也正在汉中地区厉兵秣马,准备发动第二次北伐。就在即将出发之际,赵云之子赵统和赵广来报,父亲赵云突然病逝。诸葛亮闻讯痛哭不已。后主刘禅追赠赵云为大将军,封顺平侯,下诏将赵云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兵强马壮”,意为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有时也比喻其他的队伍力量强大。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新五代史•安重荣传》中的“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尔”。
小说中提到的赵云病逝后被追谥为顺平侯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赵云传》载:“(赵云)七年卒,追谥顺平侯。”那么,顺平侯这个谥号是什么意思呢?该传注引《云别传》中有详细的解释:“柔贤慈惠曰顺,执事有班曰平,克定祸乱曰平。”
说到历史上赵云的功绩,主要有两条,一是两次救过后主刘禅的命,二是在汉中之战期间巧设“空营计”,击退了曹操。不过,赵云在刘备时期的境遇并不好,职务不高,表现的机会也不多。究其缘由,主要与他长期负责刘备家眷安全有关,出现在战场上的机会很少。不过,在有限的上阵次数当中,赵云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堪称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将。
说完了赵云的事迹,再来谈谈最后一个问题:赵云的目的在哪儿。有关这个问题,在《三国志》中并无记载,却在一些地方志中有所介绍。据明代曹学全所撰《蜀中名胜记》载:‘静惠山,一名东山。山下土城,相传是蜀汉将军赵云筑。盖云尝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庙存。’”这里提到的“静惠山”在如今的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境内,距离成都市区仅五十一公里。赵云墓的具体地点在大邑县晋原镇子龙街343号。
赵云墓历经磨难,明代末期曾毁于战火,后来又被重建,但在清代又出现过数次兴废。上世纪五十年代,墓地区域建起了一所学校。如今,学校已经搬迁,仅存六处遗址。从百度百科的介绍来看,当地政府将对赵云墓进行重建,但不知目前的进度如何。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11 

百年之后什么意思?百年之后典故介绍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百年之后”其实是个成语,意思是对死亡的讳称,最早出自《曹操集·卷二·军谯令》。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同时还是伟大的文学家、书法家,曹操写的诗歌相信大家在上学时都有学过。那“百年之后”背后的来历和典故究竟是怎样的呢?这次就为大家做个介绍。其实曹操这一做法,打破了很多当时世俗的观念,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死亡”。

曹操,一代枭雄,三国时期的一方霸主,最后建立了魏国。后人评说曹操是个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他戎马一生,也写了很多流传后世的名作。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在当时被称为”建安三曹“,在文坛的影响力非常巨大。他的很多名作现在一直流传,他曾经写了一个成语,后世很多人现在也在使用。曹操发明了个成语,把死亡说得很优美,如今老人们常挂嘴边。
曹操二十岁步入仕途,一上任就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一次征讨四方,消灭了袁绍、吕布、刘表、韩遂等势力,统一了中国当时的北方,然后他还实行屯田制、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安置流亡人口,在曹操的治理下,北方人民至少能吃饱饭,社会风气也有所好转,所以后人评说曹操时,都会说他是个军事家、政治家,其实他还有个头衔,那就是文学家。
曹操跟他的这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合称为“三曹”,当时曹操跟自己的这两个儿子引领了建安文学,这种文学风气影响了中国文坛千年之久,大家应该听过曹操所做的诗,曹操的的文学作品《龟虽寿》、《短歌行》等作品,所以说这个曹操是一位文学家不是吹出来的。
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成语,也是出自他的一篇文学作品,只不过他作这篇作品的目的,并非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慨,而是一则军令,或者应该算是一篇激励士卒的演讲。因为他“发表这篇演讲”的时候,正好进军到了谯县,所以这篇作品叫做《军谯令》,原文如下:吾起义兵,为天下除暴乱。旧土人民,死丧略尽,国中终日行,不见所识,使吾凄怆伤怀。其举义兵已来,将士绝无后者,求其亲戚以后之。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为存者立庙,使祀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当初起兵,是为天下除害,可如今故土的人们,都快被战争屠戮光了,在故乡走了一整天,还是找不到一个相识的人,令我感到很悲伤。那些阵亡的将士无后人的,就找到他们的亲属,给与天地、耕牛,还要建立学校提供他们学习的机会,要为牺牲的将士建立祠堂,共后人拜祭,如果他们地下有知,等我逝世后与他们相逢,心中就不会有遗憾了。
中国封建社会将近千年,所以衍生了不少封建思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信奉鬼神,避讳死亡,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你千万不能当着他的面说“死”这个字,不然他认为你这是对他的一种不尊重,他可能会十分生气。很少有人知道的是,曹操还创作了一个成语,这个成语让人们不再忌讳死亡。这个成语并不是出自曹操的文学作品,而是出自曹操给手下的士兵定的一条军规军令。
读到这段话的人,有人感受到了曹操的伤怀,有人认可曹操的构想,有人则认为曹操仅是为将士们画了一张大饼,激励他们继续为自己拼杀。还有人跳出了文章主旨,回归到了文字,并从曹操的话中,总结出了一句成语,那就是“百年之后”。当时曹操创下这个词,意思是指“我去世之后”,一千八百年后,这个词的本意依旧没有发生变化。只不过有了这个词之后,人们便不再避讳说死亡,就连老年人也经常把这个词挂在嘴边。在鲁迅先生的笔下,这个词更是在人物对话里,被放在了问句中。例如,在他的《‘题未定’草·五》中就有“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一言,听起来没有半分冒犯之意。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曹操笔下,不仅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潇洒;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的豪情;有“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的自信;还有可以广为流传,完全口语化的成语,使让人们忘记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坦然的挂在嘴边。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10 

人尽可夫是什么意思?原本是什意思为什么会被误解?

现代很多成语的意思,其实已经和最开始有很大的差别了,原本只是说明一个事实的成语,到了后来可能会被安排上各种其他的含义,可能是褒义也可能是贬义,从而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比如“人尽可夫”,就很容易被人们曲解,以为说的是一个女子行为不端,因此带上了一种贬义。那么,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人们误解呢?

老公亲还是父亲亲,这个和媳妇和妈妈同时掉进水里的问题显然是一个级别的问题,相信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但按照传统世俗的观念来说,肯定很多女人回答是父亲亲的,因为众所周知,古代的女性地位很是低下,不仅仅常常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更是还要无条件的遵守三从四德,即:妇女未嫁前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今天小编就来说说这个在古代出现的父亲比老公亲的一个故事,而且这段典故还相当有意思。
春秋时,郑厉公因祭仲专擅国家大权,害怕对自己的君位不利,于是暗中派祭仲的女婿雍纠去杀祭仲。结果被祭仲的女儿,也就是雍纠的老婆雍姬预先得知。内心还没想好站在哪边的雍姬,回到娘家后先问了母亲:“父亲与丈夫哪一个更亲近?”母亲说:“任何男子,都可能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父亲却只有一个,怎么能够相比呢?”于是雍姬便将丈夫的谋划告诉了祭仲。此后,雍纠被杀,郑厉公逃离郑国。
郑厉公找来祭仲的女婿雍纠,让他想办法除掉祭仲,并许愿,祭仲空下来的位置给他。雍纠和郑厉公有点亲戚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让雍纠对杀老丈人这件事很热心,很快就想到了办法。
就在雍纠准备于郊外宴请祭足时,计划果然泄露了,这事儿被祭足的女儿雍姬知道了,她心里生起了疑虑,然而一边是丈夫,一边是生养自己的父亲,两者都难割舍,雍姬自己思前想后,无法做决断,便去问自己的母亲,于是引发了一段历史上有名的对话:“父与夫孰亲?”“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
就算没有后妻,能把女儿看成心中第一位的父亲也很少很少,女儿总是在排在妻子和儿子后面的,那女儿又何必看父亲比丈夫重要呢?反正雍姬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其实这世间应该是谁对你最好,谁就最亲。雍姬的母亲骗了女儿,成功地保护了丈夫,还给世间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人尽可夫”,可惜后来转了义了。
人尽可夫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他真正的寓意,其实并不是按照这么四个字来理解的,现在“人尽可夫”对女人来说不是一句好话。辞海说“人尽可夫”是指不守贞操的女子,其实这句成语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原来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郑厉公在位的时候,有一位名叫祭足的权臣,当时他在郑国的权力很大,甚至威胁到了郑厉公的地位。于是郑厉公为了维护自己的君王权威,决定铲除这位重臣。但是祭足家中戒备森严,郑厉公很难下手,于是郑厉公就叫来了祭足的女婿雍纠,当即赏赐给他大量的财宝,让他想办法去把自己的岳父干掉。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雍纠自然财迷心窍,就答应了郑厉公。
于是雍纠就在家中开始暗暗策划谋杀祭足的计划,他的妻子雍姬实际上和他的感情非常和睦,但是看到自己的丈夫最近表现比较反常,于是就偷听雍纠和其他人的谈话,这才知道原来丈夫想要杀害自己的父亲,这个时候她也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如果任凭自己丈夫胡来的话,那么自己的父亲肯定会性命不保;但是一旦将这个秘密告诉自己的父亲的话,那么自己的丈夫可能也会性命不保,那么她作出了怎样的抉择呢?
最终她还是勇敢的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让母亲帮她做选择,而她的母亲虽然没有明说,但是却也长叹一口气说:“丈夫没了还可以再找一个,你的父亲如果出了事情的话可就找不到下一个了!”这句话让她如梦初醒,于是她急忙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
祭足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勃然大怒,于是立刻下令把雍纠干掉,并且准备对郑厉公下手。无奈之下,郑厉公匆忙收拾了一下自己的行李,把雍纠的尸体拉上,临走的时候还不忘记嘟囔一句:“这么重要的大事也能让妇女听到,你活该这个下场!”于是郑厉公在国外流浪了十几年才最终回国,而当时的人们也把雍姬的这个选择称为“人尽可夫”。
祭氏和雍纠做了四年的夫妻,因为人尽可夫这句话出卖了丈夫雍纠,改变了郑国的历史,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实主导整个事件的症结不在祭仲夫人嘴巴里讲出的那番父重于夫的大道理。真相还是在于两性间的性关系,如果雍纠在那方面能让祭氏满意,祭氏会服服贴贴的向着自己的男人。俗话说“女心外向”,对女人来说,男人和父亲之间,正确的选择永远是要和她共度一生,可以让她不时极乐升天的男人。只因雍纠无力满足祭氏,于是他虽然尽力巴结讨好妻子,却在妻子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男人,被老婆出卖而身死异乡。
祭仲在厉公出奔后,迎昭公姬忽复位。但两年后姬忽被次席大臣高弥渠趁祭仲不在国内时给弑了,另立老三姬亹。又隔两年,姬亹到齐国会盟被齐襄公杀了,祭仲再立老四姬婴继位。姬婴在位十四年,厉公姬突在齐国的支持下打回郑国杀了姬婴复位,又做了七年的郑侯。他在外流亡十三年吃了不少苦,尝尽冷暖,复位后他自然会算一下老帐。这时祭仲已在两年前死了,然而从此祭氏家族在郑国政坛消失,历史没交待“人尽可夫”的祭氏最后的结局如何。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09 

有死无二什么意思?有死无二典故介绍

杨阜是三国时期魏国名臣,早年在凉州担任安定长史,一生最大的成就便是借兵击败马超,还因为得到嘉奖,封为关内侯。杨阜服侍了魏国三位帝王,在曹操、曹丕和曹睿时期都有得到重用,杨阜德才兼备,但知道他的人可能不算太多。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有死无二”就和杨阜有关,他能击败强大的马超部队可不是因为运气好。下面就来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杨阜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相关人物为杨阜、韦康和马超。原文如下:
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凡万余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马超率领其他民族头领进攻陇上的郡县,不少郡县纷纷响应,只有冀城军民拥护州、郡官员的命令坚守城池。不久,马超率领陇上所有的人马,与张鲁派来协助的有杨昂统率的一万多人,一起向冀州发动进攻。
杨阜带着郡国将士、官员及同族能打仗的子弟共计一千多人,命杨岳在城头上建立偃月型营寨,开始与马超作战,从正月一直坚持到八月,但救兵却始终没有到来。刺史派别驾阎温潜水出城求援,又被马超杀害。于是,刺史、太守都大惊失色,开始有了投降马超的打算。
杨阜哭着劝谏道:“我们率领父兄子弟坚守大义,意志坚定,虽死不变。当年田单在即墨城抗击燕军的城防,也比不上现在这样牢固。如今你们却要放弃马上就要到手的胜利,一定会落下不义的骂名,我一定要拼死守城。”说完放声痛哭。最终,刺史、太守派人求和,打开城门迎接马超。马超进城后,将杨岳扣押在冀城,又派杨昂将此时和太守杀死。
今天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杨阜口中的“有死无二”,意为意志坚定,虽死不变。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僖公十五年》中的“必报德,有死无二。”
这则成语故事发生在关中之战结束后。曹操没有利用关中之战取得大胜的有利之机,主力贸然撤回中原,此举给了马超死灰复燃的机会。短短数月间,马超便夺回了陇右地区的多个郡县,随后又向凉州州治冀城发动进攻。面对马超的猛攻,凉州豪族杨阜积极组织力量固守城池。战事一直持续了八个月,但朝廷的救兵仍未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凉州此时韦康等人不顾杨阜的强烈反对,开城投降。
不过,事情并没有因此而结束。原本马超占据冀城,有了一个死灰复燃、重振雄风的大好时机,但他却没抓住这个机会,竟然将已经投降的此时韦康等人杀害。此举引发了凉州豪族及百姓的强烈愤慨,并随即对马超展开反击。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马超集团在没有遭到驻扎在长安的夏侯渊军队的围剿下,就被凉州本地势力彻底击溃,从此逃离关中地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09 

龙肝凤髓什么意思?

龙凤其实都是古人虚构出来的一种神兽,也是神话传说当中的瑞兽,比如凤凰,有凤凰出现的地方,将会有很好的事情发生。不过,这毕竟是虚构的,现实中并不存在,那么又何来“龙肝凤髓”一说呢?龙肝凤髓指的是什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出处是什么,现在又用来表示什么意思呢?

徐庶出身寒门,为了避难来到荆州,与诸葛亮是关系密切的好友。刘备驻扎新野后,诸葛亮向刘备推荐了徐庶,刘备信任诸葛亮,自然就把徐庶给留了下来。不过徐庶的母亲后来被曹操抓获,逼徐庶回到老家,徐庶救母心切只能决定同刘备离别。不过徐庶在临走前答应刘备绝不为曹操贡献一计一策,这也让徐庶留下了一个忠孝两全的美名。这次介绍的成语“龙肝凤髓”,就跟徐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发生在徐庶得知母亲被曹操抓获之后,相关人物为徐庶和刘备。原文如下:
玄德请徐庶饮酒,庶曰:“今闻老母被囚,虽金波玉液不能下咽矣。”玄德曰:“备闻公将去,如失左右手,虽龙肝凤髓,亦不甘味。”二人相对而泣,坐以待旦。诸将已于郭外安排筵席饯行。玄德与徐庶并马出城,至长亭,下马相辞。玄德举杯谓徐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庶亦涕泣而别。玄德立马于林畔,看徐庶乘马与从者匆匆而去。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徐庶画名单福投靠刘备,在新野之战中大败曹军。曹操采纳谋士程昱的建议,将徐庶的母亲骗到许昌,以此逼迫徐庶离开刘备转投自己。无奈之下,徐庶与刘备挥泪而别。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刘备与徐庶分别时说出的“龙肝凤髓”,意为极难得的珍贵食品。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为宋代苏轼《江瑶柱传》中的“方其为席上之珍,风味蔼然。虽龙肝凤髓,有不及者。”
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过,小说的描述的原因及经过却与历史有着不小的差异。按照小说的描述,徐庶是因在新野击败曹操而被程昱发现其真实身份,此后以徐母为要写被迫离开的。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这个事件发生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一事件却发生时间却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个记载说明了两个事实。首先是徐庶离开刘备并非如小说所言是程昱用计,而是因为曹军在追击刘备时将其母亲俘获,徐庶被迫离开刘备。其次,徐庶离开刘备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而非小说中的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
那么,导致徐庶因母亲被俘而被迫离开刘备转投曹操的关键人物是谁呢?史料中虽无明确记载,但《三国志·曹纯传》中却有一段话值得注意:“(曹纯)从征荆州,追刘备于长坂,获其二女辎重,收其散卒。”结合《三国志》其他传记来看,当时率领虎豹骑追击刘备的便是这位曹纯。正是他所率领的这支虎豹骑,导致了徐庶母亲的被俘与徐庶的离开。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08 

成语“表里山河”指的是哪里?

说起“表里山河”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个成语在我国古代是专门用来形容山西境内的大山大河的,因为山西省地势险要,是最典型的由黄土覆盖的山地高原,属于易守难攻之地。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分封诸侯国,当时处在山西的诸侯国便是晋国。到了春秋时期,晋国国力达到了顶峰,成为了五霸之一,整个疆域已经是覆盖了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以及山西东部。只要是去过山西游玩过的朋友肯定对山西的山河记忆犹新,而这成语“表里山河”也是专门为山西省所量身定做的。

说到山西其实大家都知道这个地方真的是很大很美,而且十分有内涵,但是细心的网友也许发现了,那就是其实山西还有一个名字叫“表里河山”,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呢?山西为什么要叫“表里河山”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个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准确地讲是“表里山河”而不是“表里河山”。这是从晋国当时所处的地缘结构而产生的成语,后来才衍生为专指山西的地貌特征,即外山内河,或称两山夹一川。

故事发生在春秋中期的前632年,上位不久的晋文公拉开架势与楚国展开春秋争霸首战一一城濮之战,起先晋文公尚有些犹豫,子犯曰:“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意思是打罢,胜了天下诸侯归顺,即使败了,晋国外山内河,易守难攻,你还怕什么。果然一战而胜,还退避三舍,创造古代诱敌深入、两翼包抄的精典战例。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表里山河最初指的是春秋时期的晋国,而不是现在的山西,晋国从最初封地“河汾之东方百里”,到晋献公时期的“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大致范围包括“西有河西,与秦接境,北边翟,东至河内”,也就是山西境内临汾和运城两块盆地是晋国春秋中期的实控版图,晋国拥有山西全境是文公之后历经五代君侯大肆扩张的结果。巅峰时期包河南、河北的一部分。

其实晋国的发迹地这两块盆地就是现在山西的缩影,三面环山、一面朝河,除了汾河注入黄河的那一角被黄河绕着,其余三面都被大山裹着。周王室选择这块地方封给他的本家是动了脑子的。
山西境内一共有六个主要盆地,由北至南分别是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另外加上东南角的“长治盆地”。除北部的两个盆地属桑干河流域外,其余被称为汾河谷地,这一串珍珠似的盆地被太行、吕梁两大山糸裹挟着纵贯南北,而山西的省界几乎都是大山大河划定,所以近代人们才用两千多年前古人描述晋国“表里山河”来形容现在山西的地貌特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07 

一言九鼎什么意思?一言九鼎典故介绍

鼎是古代最重要的青铜器物之一,在汉朝以前鼎一般用来当烹煮的容器。而九鼎则是象征九州,也是至高无上的意思。在夏商周三朝,九鼎一直被奉为传国之宝,所以“一言九鼎”的分量才会如此之重。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也有铸造九鼎,同样是为了彰显其身份。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一言九鼎”,其中的典故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和毛遂有关。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鼎是古代国家的宝器,相传为夏禹所铸。一言九鼎: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比喻说话力量大,能起很大作用。成语故事:话说公元前290年,秦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平原君出使楚国求援,楚王犹豫不决,平原君的食客毛遂执剑上殿,为楚王分析时局,楚王这才派兵救赵。事后平原君称赞毛遂道: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因此,鼎不仅成为食器,更成为一种身份、政治待遇的象征。除此之外,鼎也是旌功纪绩的礼器。在重大庆典、战争胜利和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其盛。
鼎是华夏民族先民最初的炊具,用来烹煮食物。最初是用黏土烧成的陶器。相较于此前直接在火上烧烤,烹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鼎在先民生活中自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进步和阶级的分化,贵族阶级逐渐有能力讲究,不仅讲究食,同时讲究食器。于是又有了用青铜铸造的鼎。
吃饭,对于百姓是天大的事,所谓“民以食为天”,谁掌控了他们的饭碗,谁就主宰了他们的命运。于是,禹就用九州,即全国各地所贡的“金”,铸成了九个大鼎。置于荆山之下。象征着掌握了天下万民的饭碗。自禹铸九鼎,鼎就从一个食用炊具,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汤灭夏,周灭商,都将九鼎迁于自己的都城,完成“革故鼎新”。到了春秋时期,楚庄王到了都城洛阳,遂向朝廷打听九鼎的形制、轻重。意即窥视周天子的政权,欲取而代之(见《左传·宣公三年》),这也是“问鼎”一词的由来。
尽管升格为政权的象征,其实在夏商周三代,鼎作为炊具、食具的功能依然存在。只是作为炊具的功能在逐渐弱化,作为礼器的功能在逐步上升。之所以作为炊具的功能弱化,是因为铜鼎足大底厚,烈火烧时受热不均,容易使鼎足中的锡熔化流出来,造成鼎足损坏,甚至折断;这是不祥之兆,故在宴享、祭祀中,应极力避免。因此,鼎慢慢退出炊具功能而成为盛食器,肉食、羹类都先用镬煮熟,然后再行升入鼎中,由“膳夫”、“宰夫”,调和五味。所以,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描述“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按照礼制,各级别的王公贵族,宴饮时能享用的鼎数都是有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见《春秋公羊传·桓公二年》),天子还可以有三个陪鼎。至此,鼎不仅成为食器,更成为一种身份、政治待遇的象征。除此之外,鼎也是旌功纪绩的礼器。在重大庆典、战争胜利和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铭记其盛。这种礼俗,一直传承至今,西藏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中央政府赠以“民族团结宝鼎”;联合国成立五十周年,中国赠送其世纪宝鼎,均是这种礼俗之薪传。
随着“鼎”的身份日渐尊贵 ,鼎的制作也越来越精良 ;一方面用当时显得十分贵重的青铜(当时叫“金”)来铸造,另一方面,其纹饰的繁复精彩,用李泽厚先生的话说“器制沉雄厚实,纹饰狞厉神秘,刻镂深重凸出”,充分体现其作为礼器的大气厚重。
值得一说的还有鼎上传统纹饰:饕餮纹。
饕餮是传说中的一种贪吃的怪兽。根据《史记》记载:“缙云氏(黄帝时的夏官)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总之,就是一个贪吃、暴喝,不知厌足的家伙。形象十分狰狞,周人将其铸在鼎上,明显是有一种教化意义在其中:告诫王孙帝子,不要贪食过甚。这一点,《吕氏春秋·先识》有明确论述:“周鼎著饕餮,有手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饮食是人的基本欲望,贪于饮食,也是人性的基本弱点。人很容易被自身欲望所奴役,很容易从放纵自己的生理欲望,走向全面的放纵,这种放纵,叫贪婪,更甚者谓之,贪得无厌。饕餮者,在这里就是贪得无厌的象征。所以周代的统治者告诫子民,要从节制自己的饮食欲望做起。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夏,商,其亡国之君,都是从贪于饮食,一发而败徳失政,最著名的莫过于夏桀和商纣的“酒池”、“肉林”。殷鉴不远,必须警惕。所以,将饕餮铸之于鼎,教化子民后代。
夏商周三代以后,鼎作为食器渐渐退出生活舞台。但作为礼器与祭器,仍然在历史上代有传承;而饕餮纹作为相对固化的图案,一直与鼎如影相随。特别是其强调的道德规范:戒贪,一直作为中华民族一种文化传承。
钟鸣鼎食之家,成为后来对贵族诗礼之家的形象概括。而饕餮,作为与鼎随行的一个符号,也成为后世戒贪的一个形象符号。(当然后世吃货们如苏东坡也有自诩为“老饕”者,那是一种无道德意义的自嘲和调侃。)
在山东曲阜衍圣公庙,就有一个饕餮形象,画在衍圣公府内宅出前门照壁之上,极为醒目地提醒着孔府家人:戒贪。孔府标榜的“安富尊荣公府第,文章道德圣人家”,戒贪,应该是安富尊荣的首屈一指的题中应有之义吧。
当然,不管如何提醒和告诫,饮食的放纵,和人性的贪婪,总在太阳下反复上演着,从随处可见的狂吃烂喝,纸醉金迷,到随时可见的袒护,触目惊心的贪贿聚敛,无不证实着饕餮的不死,和灵魂被欲望奴役着的可悲。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06 

成语“玉体横陈”在历史上指的是谁?冯小怜的真实身份是什么?

成语“玉体横陈”相信大家对这个成语都充满着幻想,意思是指美人的身体横躺着。最初出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北齐二首》中的“小怜玉体横陈夜,以报周师入晋阳”。冯小怜是南北朝时期非常著名的美女,她的“玉体横陈”一直流传至今。他一生事迹让人唾骂的是让北齐灭亡。不过近期很多人都说他是与西施一样,都是北周的女间谍,并且有着一系列理论。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在各种的历史档案中查到,她的出身是“大穆后从婢也”。普通侍女一名。但是比起普通的侍女,她却拥有“慧黠能弹琵琶,工歌舞”才华,精通经络知识,对人体结构有很深的研究。自创一套的按摩手法,连主子也爱不释手,这些才能在看上去很平常,但在当时战乱纷飞时代却不寻常。在一个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的时代,谁会花那么多成本去培养一个(或者一批人)只是会跳舞唱歌,拖拿按摩闲人呢?并且在她进宫已经拥有此多技能了。她是北齐穆皇后身边的侍女,然而穆皇后是后宫的最高指挥者,这样级别的人,普通的人能伺候吗?
这些都不是一个侍女能做到的,在那时,有背景环境培养这样的人才的,只有国营单位。北齐当时本较北周强大,为了搬倒北齐,作为大周皇帝,一名英明的领导。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会想不到这个“勾贱用过”“董桌上钩的”计划吗?加上当时正值,正是穆后失宠的之时。就在这个时候,北周不失时机的花了重金让小怜进了皇宫,进了穆后视野,也进入了大齐皇帝的眼帘。从冯小怜做的几件事,就足以证明她的特工身份:
第一件事:趁去外出游猎的机会,秘报情况,并引大周皇上亲自征战大齐的平阳城。并在大齐得到快报,想调动军队增援时,撒娇的说:“再杀一围。”于是,大齐国后主就再杀一围,等到这一圈游猎结束,平阳城破了。
第三件事:在大齐军队重新攻打,并差不多成功时,却认为天色已晚,她无法看到攻城之战的盛大场面,要求明日再战。第二天北风怒吼,冯小怜又要求暂停攻城,结果等到风停天晴,北周增援的大军赶到,两军连日血战,齐军大败,结果北周占领平阳城。
第四件事:大周天子,准备班师回朝的时候,以秘报要求在冬天攻打晋阳。并内外合作,不但在晋阳搞了个脱衣舞团,瓦解士气,并趁木架搭成的天桥垮了下来时候,认为是不祥之兆。一再要求后主放弃晋阳返回邺城,大齐后主言听计从,北周轻而易举地夺得北齐重镇晋阳。
第五件事:在最后两军相交大战,在最激烈的时候,小怜忽然装作害怕,大叫“军队败了!”并让大齐后主连夜奔逃而去。结果,齐师大败,死伤万余人,其间,逃跑途中让更穿上礼服,以愉悦大齐皇帝,让他忘记在跑路,完全瓦解了他的斗志。
最后在,动员大齐皇帝放弃了手头上的10万精兵,跟他逃回老家青州避难。并在途中故意留下记号,大齐后主最后被抓,大齐帝国宣告灭亡了,北方终于又恢复统一。
以上的事件看的得出,小怜多次在北齐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以一人之力,力挽狂澜帮助大周军队,扭转局面,并最终摧毁了实力强大的北齐。并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不被人怀疑,不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不利的局面而得抛弃,一路得到重用。她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为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不但让自己没有了锦衣玉食的高质量生活,更重要了让她失去了一个爱她的人。以上的事情并不是一般女子能做到的,只有具有机智才华,审时度势头脑,有能对抗过强心理压力的人才能完成。
然而大周没有为她特殊的功勋给她以证明他的身份,并只是承诺不杀她所爱的人,并在数年后,杀了大齐后主。冯小怜回到了真正的主人怀抱,但是历史的进程又跟她开了个玩笑,不旧大周倒台了。大隋政权没有可能再启用她,并为了灭口,用种种的手法逼她自杀,从此“玉体横陈”的没人就此香消玉殒。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