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之交什么意思?生死之交典故介绍

甘宁是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早期甘宁只是一名夺船劫财的土匪,后来加入刘表、黄祖麾下但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投靠孙权,才一步步走上自己的人生巅峰。合肥之战,孙权亲征攻打合肥,但却遭到曹军强力反抗,最后孙权只带千人加上吕蒙、甘宁等人驻扎合肥东部。这次要为大家讲述的成语“生死之交”,就和合肥之战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发生在濡须口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张辽、凌统、孙权和甘宁。原文如下:
张辽引兵搦战。凌统见甘宁有功,奋然曰:“统愿敌张辽。”权许之。统遂领兵五千,离濡须。权自引甘宁临阵观战。对阵圆处,张辽出马,左有李典,右有乐进。凌统纵马提刀,出至阵前。张辽使乐进出迎。两个斗到五十合,未分胜败。曹操闻知,亲自策马到门旗下来看,见二将酣斗,乃令曹休暗放冷箭。曹休便闪在张辽背后,开弓一箭,正中凌统坐下马,那马直立起来,把凌统掀翻在地。乐进连忙持枪来刺。
枪还未到,只听得弓弦响处,一箭射中乐进面门,翻身落马。两军齐出,各救一将回营,鸣金罢战。凌统回寨中拜谢孙权。权曰:“放箭救你者,甘宁也。”凌统乃顿首拜宁曰:“不想公能如此垂恩!”自此与甘宁结为生死之交,再不为恶。且说曹操见乐进中箭,令自到帐中调治。次日,分兵五路来袭濡须:操自领中路;左一路张辽,二路李典;右一路徐晃,二路庞德。每路各带一万人马,杀奔江边来……董袭仗剑大喝曰:“将受君命,在此防贼,怎敢弃船而去!”立斩下船军士十余人。须臾,风急船覆,董袭竟死于江口水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得知孙权进犯合肥,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前来救援,与东吴在濡须口爆发激战。甘宁百骑袭曹营,威震江东。此后,大将凌统主动请缨出战,与曹魏名将张辽大战五十多个回合不分胜负。就在两人单挑之际,曹休突发冷箭,射中凌统战马。甘宁见状,放箭将曹军大将乐进射伤。战后,孙权将此事告诉了凌统,令凌统非常感动,二人之间的恩怨也因此化解。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生死之交”,意为可共生死的朋友;可共生死的情谊。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杂剧家郑德辉《绉梅香》中的“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发生的交战,是真实的历史记载这一点在《三国志•武帝纪》及《三国志•吴主传》中均有记载。至于提到甘宁百骑袭曹营之时,也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甘宁传》载:“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肴,宁乃料赐手下百余人食。食毕,宁先以银碗酌酒,自饮两碗,乃酌与其都督。都督伏,不肯时持。宁引白削置膝上,呵谓之曰:‘卿见知于至尊,熟与甘宁?甘宁尚不惜死,卿何以独惜死乎?都督见宁色厉,即起拜持酒,通酌兵各一银碗。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
说到甘宁这个人,可谓是大器晚成。他早年因与刘璋反目,被迫离开益州来到荆州,委身于刘表,并在荆州呆了十三年之久。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甘宁又离开荆州投靠东吴,从此成为东吴集团的一员。此时,他已是年过半百的一员老将。
自加入东吴集团起,甘宁在战场上的表现可以用惊艳来形容。据《三国志•甘宁传》载,他不仅在赤壁之战时期参与战斗,并在随后进行的江陵之战中大放异彩。面对曹军的围攻,甘宁在夷陵城中沉着冷静,多次击退曹军,力保夷陵不失。在此次濡须口之战中,又是甘宁率领一百名勇士夜闯曹营,令曹军威风丧胆。据《三国志•甘宁传》注引《江表传》载,孙权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孟德有张辽,孤有兴霸,足相敌也。”对甘宁的能力赞赏有加。
除了面对曹军之外,面对刘备集团的名将关羽,甘宁也有过一次惊人之举。据《三国志•甘宁传》载:“后随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锐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余里浅濑,云欲夜涉渡。肃与诸将议。宁时有三百兵,乃曰:‘可复以五百人益吾,吾往对之,保羽闻吾欬唾,不敢涉水,涉水即是吾禽。’肃便选千兵益宁,宁乃夜往。羽闻之,住不渡,而结柴营,今遂名此处为关羽濑。”甘宁的一声咳嗽就吓退了赫赫有名的关羽,可谓是其军事生涯中最为辉煌的瞬间。只可惜关羽是小说作者极力塑造的高大形象,因此作者也就不可能将关羽的这件丢脸的事情写进小说当中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42 

孤掌难鸣什么意思?孤掌难鸣典故介绍

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很多人都认为孙权此举是不怀好意。实际上孙尚香的确没给刘备带来任何帮助,还差点把阿斗带回东吴充当人质。好在张飞和赵云及时赶到,拦下孙尚香救回了阿斗,这才让东吴的诡计没能得逞,不过正史和演义在这方面的描述还是存在差异的。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孤掌难鸣”,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发生在赵云“截江夺阿斗”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赵云、孙夫人、周善和张飞。原文如下:
夫人喝侍婢夺阿斗,赵云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周善在后梢挟住舵,只顾放船下水。风顺水急,望中流而去。赵云孤掌难鸣,只护得阿斗,安能移舟傍岸。正在危急……只见当头船上一员大将,手执长矛,高声大叫:“嫂嫂留下侄儿去!”原来张飞巡哨,听得这个消息,急来油江夹口,正撞着吴船,急忙截住。当下张飞提剑跳上吴船。周善见张飞上船,提刀来迎,被张飞手起一剑砍倒,提头掷于孙夫人前。
夫人大惊曰:“叔叔何故无礼?”张飞曰:“嫂嫂不以俺哥哥为重,私自归家,这便无礼!”夫人曰:“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张飞与赵云商议:“若逼死夫人,非为臣下之道。只护着阿斗过船去罢。”乃谓夫人曰:“俺哥哥大汉皇叔,也不辱没嫂嫂。今日相别,若思哥哥恩义,早早回来。”说罢,抱了阿斗,自与赵云回船,放孙夫人五只船去了。后人有诗赞子龙曰:“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谋士张昭向孙权提出建议,借口吴国太病危,让荆州的孙夫人带着阿斗回到探病,企图以阿斗为人质,向刘备讨要荆州。谁知就在孙夫人带着阿斗登船后,赵云闻讯赶到,跳上大船,从孙夫人手中抢得阿斗。此后,张飞也及时赶到,将周善杀死,保护阿斗回到了荆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孤掌难鸣”, 意为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韩非子•功名》中的“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截江夺阿斗”的故事情节,在历史上的确出现过。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不过,与小说对比可以发现,孙权并没有派遣一位名叫周善的下属来到荆州,自然也就不存在张飞将其杀死的故事。
结合《三国志》其他传记的介绍来看,此时的孙权眼看刘备进入益州,想利用挟持阿斗来索要荆州。如果此事一旦得逞,刘备将陷入两难的境地。幸好刘备在如何对待孙夫人的问题上早有布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赵云这位留营司马最主要的任务便是严密监视孙夫人。
当孙夫人带着阿斗返回江东时,很快便被赵云发觉。赵云与张飞一起率领水军截住了孙夫人,终于将阿斗夺回。孙夫人只得独自一人回到江东,从此再也没有返回荆州。这也是孙刘联盟关系破裂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介绍了这一事件的历史真相,再来谈谈小说中的这一故事情节。当赵云从孙夫人手中夺回阿斗后,孙夫人大声呵斥赵云说:“量汝只是帐下一武夫,安敢管我家事……汝半路辄入船中,必有反意!”这说明尽管屡立战功,但赵云在孙夫人眼中的地位并不高。孙夫人并不怕赵云。
而当孙夫人面对张飞时,态度就完全不同。孙夫人对张飞说:“吾母病重,甚是危急,若等你哥哥回报,须误了我事。若你不放我回去,我情愿投江而死!”孙夫人在这番话中,已经完全不见了对待赵云时的嚣张与跋扈,而是在苦苦哀求,且闭口不提阿斗,足见对张飞的惧怕。虽然这个情节并不起眼,但也足以说明赵云在刘备集团的地位远远不如张飞。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41 

鸠夺鹊巢什么意思?鸠夺鹊巢典故介绍

官渡之战袁绍战败后,袁氏势力也迅速分崩瓦解,袁尚和袁熙逃往辽东,主要曹操拿下辽东那便能收复整个北方。不过曹操似乎并没有心急,而且肯定有人会帮他处理袁氏兄弟。最后袁尚和袁熙都被公孙康给杀害,而且还把首级送给曹操以表忠心。就连曹操都有预见的本事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鸠夺鹊巢”,就和这件事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发生在袁氏兄弟逃往辽东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公孙康、袁尚和袁煕。原文如下:
公孙恭曰:“袁绍在日,常有吞辽东之心;今袁熙,袁尚兵败将亡,无处依栖,来此相投,是鸠夺鹊巢之意也。若容纳之,后必相图。不如赚入城中杀之,献头与曹公,曹公必重待我。”康曰:“只怕曹操引兵下辽东,又不如纳二袁使为我助。”恭曰:“可使人探听。如曹兵来攻,则留二袁;如其不动,则杀二袁,送与曹公。”康从之,使人去探消息。却说袁熙、袁尚至辽东,二人密议曰:“辽东军兵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今暂投之,后当杀公孙康而夺其地,养成气力而抗中原,可复河北也。”
商议已定,乃入见公孙康。康留于馆驿,只推有病,不即相见。不一日,细作回报:“曹公兵屯易州,并无下辽东之意。”公孙康大喜,乃先伏刀斧手于壁衣中,使二袁入。相见礼毕,命坐。时天气严寒,尚见床榻上无茵褥,谓康曰:“愿铺坐席。”康瞋目言曰:“汝二人之头,将行万里!何席之有!尚大惊。康叱曰:“左右何不下手!”刀斧手拥出,就坐席上砍下二人之头,用木匣盛贮,使人送到易州,来见曹操。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发起统一河北之战,袁氏残余势力图本瓦解,袁尚和袁煕两兄弟损兵折将,只得逃往辽东。大将夏侯惇认为应该尽快出兵辽东,却遭到曹操的拒绝。曹操笑着对众将表示,用不了多久,辽东公孙康就会将袁氏兄弟的首级送来。果然,袁氏兄弟来到辽东后,公孙康唯恐曹操出兵对自己不利,便将袁氏兄弟杀死,并将其首级送给了曹操邀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公孙恭口中的“鸠夺鹊巢”,意为斑鸠抢占喜鹊窝。比喻强占他人的居处或措置不当等。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诗经》中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
小说中提到的袁尚、袁煕兄弟逃往辽东及被杀之事,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袁绍传》载:“十二年,太祖至辽西击乌丸。尚、熙与乌丸逆军战,败走奔辽东,公孙康诱斩之,送其首。”《三国志•武帝纪》亦称:“辽东单于速仆丸及辽西、北平诸豪,弃其种人,与尚、熙奔辽东,众尚有数千骑。初,辽东太守公孙康恃远不服。及公破乌丸,或说公遂征之,尚兄弟可禽也。公曰:‘吾方使康斩送尚、熙首,不烦兵矣。’九月,公引兵自柳城还,康即斩尚、熙及速仆丸等,传其首。”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袁尚、袁煕兄弟逃到辽东后,曹营中的确有人向曹操提出进军辽东的建议,但曹操胸有成竹地表示不用动用军队,公孙康不久后就会将袁氏兄弟的首级送来。而事情的发展也正如曹操所说的那样,没过多久,公孙康便斩杀了袁氏兄弟。
曹操为何能准确预测公孙康会斩杀袁氏兄弟呢?当袁氏兄弟的首级送来后,不少曹军将领也向曹操提出了同样的疑问。曹操回答道:“彼素畏尚等,吾急之则并力,缓之则自相图,其势然也。”意思是说公孙康原本就对袁尚兄弟非常忌惮,如果发兵进攻辽东,就会逼着公孙康与袁氏兄弟联手负隅顽抗。而采用按兵不动的策略,就减轻了公孙康的外部压力,令公孙康意识到袁氏兄弟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一定会除掉袁氏兄弟。
公孙康除掉袁氏兄弟,可谓是一举两得,既稳定了辽东局势,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同时又可以向曹操邀功请赏以示效忠。曹操深谋远虑,不费一兵一卒便彻底歼灭了袁氏残余势力,终于平定了河北地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41 

绝伦超群什么意思?绝伦超群典故介绍

蜀汉五虎将之间的关系或许并没有那么和谐,关羽就曾因为黄忠和自己同列,而感到不满。其实关羽还曾打算向马超讨教,他在信中告知刘备想和马超一决高下,刘备无奈此时诸葛亮站出来回了一封夸赞关羽的信,这才打消了关羽的念头。恐怕这件事刘备还要好好感谢诸葛亮一番。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绝伦超群”,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发生在刘备夺得益州之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关平、刘备、诸葛亮和关羽。原文如下:
玄德召入。平拜罢,呈上书信曰:“父亲知马超武艺过人,要入川来与之比试高低。教就禀伯父此事。”玄德大惊曰:“若云长入蜀,与孟起比试,势不两立。”孔明曰:“无妨。亮自作书回之。”玄德只恐云长性急,便教孔明写了书,发付关平星夜回荆州。平回至荆州,云长问曰:“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
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却说东吴孙权,知玄德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遂召张昭、顾雍商议曰:“当初刘备借我荆州时,说取了西川,便还荆州。今已得巴蜀四十一州,须用取索汉上诸郡。如其不还,即动干戈。”张昭曰:“吴中方宁,不可动兵。昭有一计,使刘备将荆州双手奉还主公。”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夺得益州后,关羽让义子关平送来了一封信。关羽又托关平带话给刘备,说是得知马超武艺过人,自己打算入川与之一较高下。刘备不知如何是好,诸葛亮则写了一封回信给关羽。诸葛亮在信中大赞关羽,令关羽非常高兴,并将这封信交给宾客传阅。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在信中提到的“绝伦超群”,意为超出众人,同辈中无人可比。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三国志•关羽传》中的“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小说中提到的关羽打算入川与马超一较高下的故事情节,是作者根据真实的历史记载加工而成。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明知镇守荆州责任重大,关羽为何偏偏要提出入川与马超比武这样的荒唐事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眼看着一众同僚在益州攻城拔寨,战绩斐然,自己却在荆州毫无寸功,这令心高气傲的关羽非常郁闷。故此,关羽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刘备和诸葛亮自己的重要性。
对于关羽心态的微妙变化,刘备和诸葛亮自然是一清二楚。因此,诸葛亮才写下这份亲笔信给关羽。诸葛亮在信中并没有否定马超的能力,认为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不过,诸葛亮也明明白白地提到,与关羽相比,马超还是差了不少,这怎能不让关羽心花怒放呢?
不过,诸葛亮的这封信虽然顾及了关羽的脸面,却有意无意贬低了刘备集团中另一员猛将——张飞。如果按照这封信的意思,诸葛亮显然认为马超和张飞都不如关羽。如果张飞看到这封信,不知心里又会有怎样的感受。按照现在的一句流行语,这不是让张飞无辜“躺枪”吗?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40 

听雪楼风雨组织是什么?石明烟登场

《听雪楼》当中,可能很多人最不愿意看见的一个角色,就是石明烟了。在原著当中,石明烟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却是最终导致舒靖容和萧忆情自相残杀的罪魁祸首,舒靖容因为感觉石明烟很像自己,所以对她百般保护,但是石明烟却是怀着报仇之心找到他们的,甚至不惜自断双足,也要引得舒靖容和萧忆情自相残杀,这样的一个人,实在是太狠心了。

古装武侠剧《听雪楼》经过本周的剧情更新,又放出了新一轮的预告片,此次预告片中透漏出了很多重要的信息,这些剧情都是整剧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对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听雪楼》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非常的让人期待。《听雪楼》预告5大看点,风雨阻止初现,阿靖知晓迦若真实身份。
看点1:碧落加入听雪楼
听雪楼一直有着招揽碧落的想法,萧忆情第一次提出招揽时就曾被婉拒。后来因为小吟一事,听雪楼又向其再次提出了招揽,但是因为小吟最后死在了池小苔手上,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在新放出的预告中,拜月教想方设法的想招揽碧落,但是被其拒绝了,因此碧落兄妹二人都遭到了拜月教的追杀,是听雪楼及时施以援手,救了他们一名。碧落和萧忆情比试了一场,输了之后加入了听雪楼,成为了四大护法的最后一人。
看点2:风雨组织初现,向听雪楼发起复仇
江湖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势力风雨组织,它的主人是叫秋护玉,处处和听雪楼作对,他是回来复仇的。这个秋护玉就是当初雷家的大少爷雷楚云,当初雷家只剩下了他一个人,仇恨的种子早已深深的埋在了心底。萧忆情和阿靖放了他一命,经过这么久的蛰伏,他发展了很大的一个势力风雨组织。他本来都已经求死了,活着的唯一意义就是为雷家报仇,毁掉听雪楼和拜月教。
看点3:石明烟登场,人中龙凤自相残杀?
石明烟在原著中是一个手段非常狠辣的人,被称之为人中龙凤的阿靖和萧忆情,就是因为她自相残杀而导致身亡。她是毒蝎帮帮主的女儿,毒蝎帮被听雪楼所灭后,阿靖收养了她。她为了报仇,自残双腿嫁祸给萧忆情,让阿靖与萧忆情产生间隙,从而自相残杀。在改编的电视剧中,石明烟已经在预告中现身,她是否会如原著中一样,离间人中龙凤,担任听雪楼第三任楼主?
看点4:阿靖知晓迦若真实身份
自沉沙谷一战青岚失踪,再次现身时他已经是拜月教的迦若,把以往都忘得干干净净。后来在圣湖上杀了华莲,明河担任拜月教教主后,他也成为了拜月教的大祭司。在预告中,听雪楼再次攻打幻花宫,阿靖也在这一战中看见了迦若的真实面貌,正是自己早已死去的大师兄青岚,此事也得了萧忆情的确认。
看点5:池小苔被明河所擒,高梦非因此性情大变
预告中,池小苔被明河所擒,心急如焚的高梦非也因此心性大变,再也没有了一点儒雅的特征。拜月教和幻花宫一再挑衅听雪楼,彻底的激怒了高梦非,在下令攻打幻花宫时,他下的命令是幻花宫之人一个不留。并且还当着明河的面,把幻花宫的宫主,也就是明河生父亲手杀死,此时的高梦非和往常已经大不一样的,仿佛变了一个人是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39 

六亲不认是哪六亲?胡说八道是哪八道?

中国的成语非常之多,用简短的几个字,就能够表达出复杂的含义,并且很多都有一段历史故事,有一个典故,通过这些历史也能够给人们很多的启示。不过,有些成语也比较特殊,比如说“六亲不认”“胡说八道”,这些成语人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也知道该怎么用,但是其中的“六亲”和“八道”,指的又是什么意思呢?或许很多人就不清楚了吧,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

在中国灿烂的五千年文明中有着无数的瑰宝,其中汉字是在传承文脉的重要表现符号,成语是汉字的凝练出来的,其中词语不仅仅有着表面的意思背后还蕴含着深厚的典故或者历史故事。甚至有的成语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已经遗忘了本来的意思。比如说成语:六亲不认是哪六亲?胡说八道是哪八道?这个常识很多人不知。今天就带大家重新认识一下胡说八道和六亲不认的具体意思吧。
先解释一下六亲不认” 现在人们最认同的六亲是第三种说法,这种说法的来源主要是按血缘的亲疏远近来断定的。是指对那些不管不重视天伦,还有不保护亲属安危的人,又不通人情。在历史上,“六亲”共有三种不同的分类:一、《汉书》中说是指父亲,母亲,兄长,弟弟,妻子,儿女,二、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介绍,六亲为父母、甥舅兄弟、姑姐、婚媾(妻的家属)及姻亚(夫的家属);三、《老子》认为,六亲是父母、兄弟和夫妇。
再解释一下这个胡说八道,这个成语有着很深的历史背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有着氐、羯羌、匈奴、鲜卑等等的胡人大部落,与汉人政权同时存在着,那是汉人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而且语言不通也听不懂他们的语言就称为胡语。但是现在的人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是瞎说没有依据的乱说,没有一点根据。
其中的八道,就要跟宗教有关系了,分为两个说法一种是本土的宗教道教。道教的八道则是平时修炼羽化登仙的八个阶段:一入道,进入道门;二学道,学习修道的理论和方法;三访道,学习前辈们的修道经验和方法;四修道,理论知识和平常实践所得;五得道,日夜修炼加深自己的道行;六传道,不仅个人修行外还要有普渡众生之心;七了道,可以脱胎换骨,完成修道过程;八成道就能飞升成仙。
佛教中的八道,主要是佛教的“八道”分别是:一道,修行没有漏洞,见四谛分明,破除邪魅外道;二道,出家人不能打诳语,而且要远离一切虚妄不实之语;三道,在参禅悟道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这样才能让自己有所收获。四道,多做一些好事,对于邪恶妄语的地方远离。五道,缘分不够的时候,最好心出家心有佛法,不要局限于身体的形式。这也是功德的一种。六道精进,不要贪图多,关注于一件事便会精进。七道,在修炼的过程中要没有杂念,心里想着正道。八道,人在孤独的时候要忍得住寂寞。这些才是胡说八道的古代含义。
在平常的生活当中人们指责一个人乱说话时,经常会用到胡说八道这一词。所有我们十分的熟悉,但是人们并不知道胡说八道具体指的是八道,今天就来盘点一下众多古语的含义。
“三长两短”,一般人们运用三长两短一词,是用于灾难或者人生安全,三长两短具体的含义和死人有关,在古时人们用于下葬的棺木是六块木头制成。左梆右梆、棺盖棺低,其中棺木中的这四块木头是最长的,而前面与后面方形的木块是最短的。但是为什么这不叫四长两短呢?在人死入棺后,棺盖才会盖住。所以之城称之为三长,而不是四长。“三长两短”作为民间流传人死后的俗语,之后就被人们变成了成语。
“人有三急”,其中的三急指的是:手急,性急,心急,但是现在的人一般把人有三急比喻生理排泄上的需求,这个表述方法虽然看似不登大雅之堂,但是这却跟人们的心理、论理、个性或多或少有着些许关联之处,所以这样看来倒也无可厚非。
“三姑六婆”,“三姑”指的:卦姑、尼姑、道姑。卦姑常指为人卜卦占卜的女人,尼姑则是看破红尘庙中女子,道姑是道观中仙风道骨一类。而“六婆”指的:稳婆、药婆、虔婆、师婆、媒婆、牙婆,其中媒婆在民间被人们广泛熟知,一般是为人谋取婚姻之人称“媒婆”
“胡说八道”,原指的是:古时胡人到内地讲解佛经一说,胡:中国古代对边部地区少数民族的著称,所以胡说指的是胡人之说。八道:无佛之人认为,胡人讲解的所有佛经全是无稽之谈,之后就有了胡人讲解佛经之中的八圣道被称为:胡说八道。
“六亲不认”,如今所讲的六亲泛指“亲属”但是在古代人中的六亲,有特指的六亲。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家说法是:《老子》中以兄弟、父子、夫妇为六亲,《左转》六亲指兄弟、父子、姑姑、婚媾、甥舅以及姻娅。《汉说》的说法符合后人的说法,是以父、母、兄、弟、妻、子为六亲,所以后人相比古人更倾向于第三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38 

如之奈何什么意思?如之奈何典故介绍

刘备益州之争,关羽负责镇守荆州。庞统死后,刘备召集诸葛亮,诸葛亮放心不下关羽便告诉他如果曹操和孙权来犯,尽量跟孙权求和,然后出兵抵抗曹操。不过最后的结果却是关羽选择主动出击,导致败走麦城还丢了荆州。或许诸葛亮还在关羽身边的话,就不会让他如此冲动。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如之奈何”,就跟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发生在诸葛亮离开荆州之际,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和关羽。原文如下:
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孔明曰:“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主公书中虽不明言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教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
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以力拒之。”孔明又曰:“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分兵拒之。”孔明曰:“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庞统在落凤坡被杀,刘备连忙写信让诸葛亮率部进入益州增援。临别之际,留守荆州的关羽向诸葛亮表示,自己将竭尽全力保护荆州。诸葛亮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曹操和东吴同时向荆州发动进攻,关羽将如何处理,关羽的回答是分兵拒之。诸葛亮认为,如果出现这样的局面,荆州将危在旦夕。他送给了关羽八个字:北拒曹操,东和孙权。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如之奈何”, 意为怎么办。
小说中描述的这段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历史的真实不符,这便是诸葛亮入蜀与庞统阵亡的时间。据《资治通鉴》载:“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将兵溯流克巴东……刘备围雒城且一年,庞统为流矢所中,卒。”这也就意味着诸葛亮率部入蜀并非如小说所言是在庞统阵亡之后,而是在庞统尚未阵亡之前。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诸葛亮嘱咐关羽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这八个字,也并未出现在真实的历史记载当中,而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不过,这个虚构非常符合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也符合当时的局势。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通过占据荆州四郡及借南郡,获得了荆州大部地区,而东吴集团却在荆州一无所获。对此,以周瑜为首的强硬派非常不满,极力主张限制刘备集团的发展。尽管此后周瑜因病去世,以鲁肃为首的主和派缓和了与刘备集团的关系,但在东吴集团内部仍有以吕蒙为首的一批强硬派将领对荆州虎视眈眈。
在这种局面下,诸葛亮为了增援益州战争不得不离开荆州,但对荆州的局势感到非常担忧。因此,如何与孙权保持良好关系也就成了坐镇荆州的关羽所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因此,诸葛亮在临别之际嘱咐关羽要继续保持与东吴的良好关系也是非常可能的。
不过,诸葛亮希望出现的与东吴保持良好关系的愿望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刘备占领益州,东吴集团内部夺取荆州的声音越发强烈,以吕蒙为代表的强硬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吕蒙率部强行占领荆州三郡,孙刘之间的矛盾越发尖锐。关羽对丢掉了荆州三郡耿耿于怀,经常在与东吴交界地区制造摩擦。而吕蒙终于说服了孙权改变战局扬州的国策,取而代之的是夺取荆州。
到了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集团利用关羽主力远征樊城之际向荆州发动突袭,不仅占领了荆州,还将关羽斩杀。有过了三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企图夺回荆州,但最终被陆逊击败。至此,荆州之争才以东吴的完胜告终。
后人谈及荆州问题时,大都认为是因为关羽的大意才导致荆州的失陷,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东吴集团经过数年的扬州战事后,已经清醒地意识到通过扬州深入中原腹地是行不通的,而夺取荆州不但能保证西部疆域的稳定,巩固长江防线,同时也可以从荆州方向向中原渗透。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不是关羽镇守荆州,而是诸葛亮本人坐镇荆州,孙刘之间的矛盾依然会爆发。届时只能出现两种结果,一是诸葛亮主动退出荆州,第二也同样会出现关羽面临的情况,即东吴集团与曹操集团短暂联合,共同夺取荆州。面对这两大集团的夹攻,就算是诸葛亮也绝对无法守住荆州。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38 

贪心不足什么意思?贪心不足典故介绍

赤壁之战战败以后,曹操将重心放在了稳定内部,随后亲自率军讨伐关中,击败马超联军,马超还想割地求和但曹操没有答应,最后平定凉州。两年后曹操又号令四十万大军南征孙权,孙权则率军在濡须口处抵抗曹操,两军相持不下,但当时正值春季气候多雨,曹操难以攻克便下令撤军。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贪心不足”,就和濡须口之战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发生在濡须口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曹操和孙权。原文如下:
(孙权)以鞭指操曰:“丞相坐镇中原,富贵已极,何故贪心不足,又来侵我江南?”操答曰:“汝为臣下,不尊王室。吾奉天子诏,特来讨汝!”孙权笑曰:“此言岂不羞乎?天下岂不知你挟天子令诸侯?吾非不尊汉朝,正欲讨汝以正国家耳。”操大怒,叱诸将上山捉孙权。忽一声鼓响,山背后两彪军出,右边韩当、周泰,左边陈武、潘璋。四员将带三千弓弩手乱射,矢如雨发。操急引众将回走。背后四将赶来甚急。赶到半路,许褚引众虎卫军敌住,救回曹操。
吴兵齐奏凯歌,回濡须去了。操还营自思:“孙权非等闲人物。红日之应,久后必为帝王。”于是心中有退兵之意,又恐东吴耻笑,进退未决……忽报东吴有使赍书到。操启视之。书略曰:“孤与丞相,彼此皆汉朝臣宰。丞相不思报国安民,乃妄动干戈,残虐生灵,岂仁人之所为哉?即日春水方生,公当速去。如其不然,复有赤壁之祸矣。公宜自思焉。”书背后又批两行云:“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操看毕,大笑曰:“孙仲谋不欺我也。”重赏来使,遂下令班师。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率四十万大军进至濡须口,孙权领兵抗敌。经过一番激战,双方陷入僵持。一日,曹操率五十多名骑兵出营,在一座小山前偶遇孙权,两人唇枪舌剑,进行了一番口舌之争,随后又进行了一场混战。没过多久,雨季来临,曹操有退兵之意,但又唯恐被孙权笑话。正在犹豫不决之际,孙权派人送来了一封亲笔信。曹操看罢,哈哈一笑,下令全军撤回中原。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权口中的“贪心不足”,意为贪得无厌,用不满足。这也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此次曹操与孙权在濡须口进行的较量,在历史上的确发生过。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三国志•吴主传》亦称:“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尽管这两段史料的记载稍有不同,但从结果来看,曹操并非达到战术目的。因此,这场战争可以视之为孙权的一次胜利。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孙权写给曹操的信,也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这个典故出现在《三国志•吴主传》注引《吴历》当中,原文是这样的:“权为笺与曹公,说:‘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别纸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语诸将曰:‘孙权不欺孤。’乃彻军还。”
为何这场云集了十余万兵力的恶战就这样戛然而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双方的作战地点集中在长江一线,东吴随军的优势尽显无疑。据《吴历》载,战事刚开,孙权就率水军发动反对,一举俘虏了曹军三千余人,曹操被迫又进攻转入防守,战事也因此从攻防战变成了阵地战;其次,长江一带的雨季来临,令曹军行动更加困难。
除了这两个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这便是孙权在此战中展开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强大的抗压能力。上面提到,战事开始时,孙权就率部取得了俘获曹军三千人人的辉煌战绩,令曹操对孙权的军事指挥能力刮目相看。在双方陷入僵持期间,孙权还有一个举动,令曹操佩服不已。《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曹操见状,感叹不已,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37 

血气方刚什么意思?血气方刚典故介绍

关羽得知自己和黄忠同为蜀汉五虎将后还有些不乐意,认为黄忠不配和自己同列。其实蜀国不仅是关羽和黄忠闹过矛盾,魏延和黄忠也曾发生过一段小插曲。刘备进攻益州,黄忠曾主动请缨要求出战,魏延却认为黄忠年事已高,不适合打头阵,就因为这事两人还差点动起手来。下面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血气方刚”,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究竟是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发生在益州争夺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备、黄忠、魏延和庞统。原文如下:
玄德聚众将问曰:“谁敢建头功,去取二将寨栅?”老将黄忠应声出曰:“老夫愿往。”玄德曰:“老将军率本部人马,前至雒城,如取得泠苞、邓贤营寨,必当重赏。”黄忠大喜,即领本部兵马,谢了要行。忽帐下一人出曰:“老将军年纪高大,如何去得?小将不才愿往。”玄德视之,乃是魏延。黄忠曰:“我已领下将令,你如何敢搀越?”魏延曰:“老者不以筋骨为能。吾闻泠苞、邓贤乃蜀中名将,血气方刚。恐老将军近他不得,岂不误了主公大事?因此愿相替,本是好意。”
黄忠大怒曰:“汝说吾老,敢与我比试武艺么?”魏延曰:“就主公之前,当面比试。赢得的便去,何如?”黄忠遂趋步下阶,便叫小校将刀来!玄德急止之曰:“不可!吾今提兵取川,全仗汝二人之力。今两虎相斗,必有一伤。须误了我大事。吾与你二人劝解,休得争论。”庞统曰:“汝二人不必相争。即今泠苞、邓贤下了两个营寨。今汝二人自领本部军马,各打一寨。如先夺得者,便为头功。”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发动益州争夺战,向雒城进军,刘璋派遣刘璝、泠苞、张任、邓贤四将前去增援,泠苞、邓贤领二万军离城六十里,扎下两个大寨。黄忠主动请战,魏延却认为黄忠年事已高,难以抵挡泠苞和邓贤这两位名将。魏延请求由自己代替黄忠出战。黄忠闻言大怒,提出要与魏延比武,魏延也一口答应。最终,刘备出面相劝,并采纳谋士庞统的建议,让黄忠、魏延二人同时出战。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魏延口中的“血气方刚”,意为精力旺盛。形容年轻人激进的进步热情。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论语》中的“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小说中提到的黄忠、魏延争功的故事情节,在史料中并无依据,而当时刘备与刘璋之间的交战地点也不是在雒城。据《三国志先主传》载:“先主径至关中,质诸将并士卒妻子,引兵与忠、膺等进到涪,据其城。璋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等拒先主于涪,皆破败,退保绵竹。”从这段记载可以得知,两军的交战地点是在涪城而非雒城。
从上面的这段史料记载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小说中出现的刘璋部将泠苞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员将领的真名叫做冷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失误,很可能是版本不同所造成的。谈到黄忠与魏延的关系,历史与小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按照小说的描述,黄忠与魏延曾同在长沙,魏延还救过黄忠的命。但历史的真相却并非如此。据《三国志•魏延传》载:“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也。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这说明魏延很早就加入了刘备阵营,并非是在荆州期间才投身刘备集团的。因此,小说中所谓的魏延救黄忠一说也就不可能出现,仅仅是小说作者的虚构而已。
说完了历史的原貌,再来谈谈小说情节。该情节提到,黄忠提到当众比武,魏延满口应允,这说明魏延并不惧怕黄忠,认为自己足以战胜黄忠。不过,魏延真的能击败黄忠吗?我们不妨先来对比一下两人在小说中的单挑战绩。
魏延在小说中曾经有过九次的单挑记录,对手分别是文聘、庞德、马岱、泠苞、祝融夫人、兀突骨、曹遵、王双和司马懿。在这些对手当中,仅有庞德是小说中的一流武将。两人交锋的结果是魏延输给了庞德。黄忠则有十三次的单挑记录,其中不乏关羽、张郃、夏侯渊这样的名将。在这十三次单挑中,黄忠仅仅是在最后一战中被马忠射中,其余战绩非胜即平,尤其是他面对关羽尚能在百余回合之内力保不败。单单从这一战绩来看,魏延就不是黄忠的对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37 

欣然而至什么意思?欣然而至典故介绍

据《三国演义》描述,赤壁之战吴蜀结成联盟,周瑜利用蒋干除掉蔡瑁和张允,让曹操失去了仅有的两位熟悉水性的将领。而周瑜也给诸葛亮出了一道难题,让他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还签下了军令状。没想到诸葛亮一点都不慌不忙,上演了一出草船借箭顺利完成任务。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欣然而至”,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其中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发生在赤壁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原文如下:
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次日,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
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枝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操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周瑜利用蒋干除掉了心腹大患蔡瑁和张允,又让鲁肃去找诸葛亮,想看看诸葛亮能否看破自己的计策。诸葛亮一语道破了周瑜的计策,并嘱咐鲁肃不要将自己的话告诉周瑜,认为这会让周瑜心怀妒忌,又会想办法对付自己。谁知鲁肃见到周瑜后,将诸葛亮之语告诉了周瑜。周瑜大惊,更加坚定了要除掉诸葛亮的决心。第二天,周瑜邀请诸葛亮前来议事,提出请诸葛亮督造十万支箭,并要求在十日之内完成。但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便可完成任务。此后便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欣然而至”,意为愉快地来到。这也是由《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所首创的一句成语。
小说中提到的周瑜与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斗法,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真实的历史。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刘备兵败当阳之后与鲁肃见面,诸葛亮提出前往江东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此后,诸葛亮随鲁肃一起来到江东,成功说服了孙权,“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在这个过程之中,周瑜并没有除掉诸葛亮的打算,诸葛亮也不曾有过所谓的“草船借箭”。
从相关史料来看,此时的诸葛亮虽然显示出一定的才华,但并未引起周瑜的关注。或许在周瑜的眼里,诸葛亮不过是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究竟有多大的能力尚未可知,并不足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诸葛亮才被周瑜放过。
不过,对于刘备集团对东吴造成的重大威胁,周瑜是一清二楚的。他曾多次向孙权提出限制刘备集团发展的计策。据《三国志•周瑜传》及注引记载,周瑜曾多次提醒孙权遏制刘备集团的发展,甚至发出了“刘备寄寓,有似养虎”的警告,只可惜这些意见都没有引起孙权的重视。
赤壁之战结束后,刘备借口属地狭窄,从孙权手中借了油江口地区作为办公地点。不过,刘备仍不满足,又亲自前往江东面见孙权,向孙权索要南郡。对此,周瑜非常不满,对孙权表示:“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
不过,周瑜的这一建议又没有得到孙权的采纳,但让刘备大吃一惊。据《三国志•庞统传》注引《江表传》载,刘备返回荆州后,曾专门向庞统求证此事。刘备说:“卿为周公瑾功曹,孤到吴,闻此人密有白事,劝仲谋相留,有之乎?在君为君,卿其无隐。”对此,刚刚来到刘备阵营的庞统毫不隐晦,说了两个字:“有之。”
刘备听到庞统口中的这两个字,不禁非常后怕,当即表示:“孤时危急,当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谋之士,所见略同耳。时孔明谏孤莫行,其意独笃,亦虑此也。孤以仲谋所防在北,当赖孤为援,故决意不疑。此诚出于险涂,非万全之计也。”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