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贤纳士什么意思?招贤纳士典故介绍

江东之战,孙策一路上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几乎无人能阻挡他的进程。孙策进攻刘繇,当时刘繇并没有选择更年轻的太史慈对阵,而是派出张英,结果孙策大败张英,取得了开门红。此后太史慈选择投靠孙策,成为东吴一名悍将,假如当年刘繇派出太史慈,不知历史会不会被改写。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招贤纳士”,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本期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发生在江东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繇、太史慈、孙策和黄盖。原文如下:
(刘繇)当下闻孙策兵至,急聚众将商议。部将张英曰:“某领一军屯于牛渚,纵有百万之兵,亦不能近。”言未毕,帐下一人高叫曰:“某愿为前部先锋!”众视之,乃东莱黄县人太史慈也。慈自解了北海之围后,便来见刘繇,繇留于帐下。当日听得孙策来到,愿为前部先锋。繇曰:“你年尚轻,未可为大将,只在吾左右听命。”太史慈不喜而退。张英领兵至牛渚,积粮十万于邸阁。孙策引兵到,张英出迎,两军会于牛渚滩上。
孙策出马,张英大骂,黄盖便出与张英战。不数合,忽然张英军中大乱,报说寨中有人放火。张英急回军。孙策引军前来,乘势掩杀。张英弃了牛渚,望深山而逃。原来那寨后放火的,只是两员健将:一人乃九江寿春人,姓蒋,名钦,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二人皆遭世乱,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为生;久闻孙策为江东豪杰,能招贤纳士,故特引其党三百余人,前来相投。策大喜,用为军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阁粮食、军器,并降卒四千余人,遂进兵神亭。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策进军江东,扬州刺史刘繇连忙召集手下商议对策。张英和太史慈先后表态,愿意担任大军先锋抵御孙策。刘繇以太史慈年轻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派张英领兵赶往牛渚滩对孙策较量。在双方进行的首战中,前来投靠孙策的蒋钦和周泰在张英营寨放火。张英惊慌失措,退军而逃,孙策顺利地拿下了牛渚邸阁,取得了首战的胜利。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招贤纳士”, 意为招收贤士,接纳书生。指网罗人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中的“早则是泽及黎民,又待要招贤纳士礼殷勤,币帛降玄纁”。
小说中提到的孙策与张英的较量,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载,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江东之战打响。孙策便将第一攻击目标对准了由樊能、于麋、张英等人把守的横江津、当利口、牛渚大营。孙策用芦苇做筏渡过长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败樊能、于麋、张英并占领横江津、当利口,之后又向牛渚大营发动进攻。经过一番激战,孙策攻占该地并缴获了大量物资和粮草。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太史慈不受扬州刺史刘繇重用,这是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载:“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既然太史慈与刘繇是同乡,刘繇的手下又力荐太史慈,为何刘繇偏偏不重用他呢?答案就在上面引用的这段记载中刘繇之语当中。刘繇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意思是说如果我重用太史慈,岂不是让许子将笑话我吗?那么,这位许子将又是谁呢?为什么贵为扬州刺史的刘繇会如此在意这个人的态度呢?
说起这位许子将,在汉末可谓是大名鼎鼎。子将,是表字,这个人名叫许劭,是当时著名的人物品评专家,他主持的“月旦评”享誉全国,就连弱冠时期的曹操都为了得到许劭的一句评语而费尽心思。那句著名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便是出自许劭之口,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许劭的影响力有多大了。
刘繇为什么会认为如果重用太史慈就会被许劭笑话?这个问题较为复杂,简而言之就是太史慈本为寒门出身,社会地位低下。而许劭这样的名士一向瞧不起这种身份卑微的寒门子弟,这也是汉末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刘繇本是皇族后裔,又是汉末名士,看法与许劭如出一辙。故此,尽管两人是同乡,但刘繇还是放弃了重用太史慈的念头。太史慈这位武艺高强的猛将,就这样被弃之不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20 

四面八方典故介绍

钟会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著名将领、谋士。在《三国演义》中,钟会算司马氏争权的大功臣,司马师病死后正是钟会帮司马昭保住了兵权。不过灭蜀一战,钟会却想联合姜维自立,但计划遭到泄露导致钟会被杀。如果钟会没有反心,他最后应该是能舒舒服服的过上晚年生活。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四面八方”,就和钟会反叛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九回,发生在钟会作乱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钟会和姜维。原文如下:
却说钟会请姜维问曰:“吾夜梦大蛇数千条咬吾,主何吉凶?”维曰:“梦龙蛇者,皆吉庆之兆也。”会喜,信其言,乃谓维曰:“器伏已备,放诸将出问之,若何?”维曰:“此辈皆有不服之心,久必为害,不如乘早戮之。”会从之,即命姜维领武士往杀众魏将。维领命,方欲行动,忽然一阵心疼,昏倒在地;左右扶起,半晌方苏。忽报宫外人声沸腾。会方令人探时,喊声大震,四面八方,无限兵到。维曰:“此必是诸将作恶,可先斩之。”
忽报兵已入内。会令闭上殿门,使军士上殿屋以瓦击之,互相杀死数十人。宫外四面火起,外兵砍开殿门杀入。会自掣剑立杀数人,却被乱箭射倒。众将枭其首。维拔剑上殿,往来冲突,不幸心疼转加。维仰天大叫曰:“吾计不成,乃天命也!”遂自刎而死。时年五十九岁。宫中死者数百人。卫瓘曰:“众军各归营所,以待王命。”魏兵争欲报仇,共剖维腹,其胆大如鸡卵。众将又尽取姜维家属杀之。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钟会将军中建立领关押,准备与姜维一起发动叛乱。部将丘建将消息泄露给将军卫瓘,卫瓘随即调动人马,准备营救被囚将领并歼灭钟会。对此,钟会一无所知,姜维则提醒钟会尽快将被囚将领杀死以免后患。谁知姜维尚未出发,卫瓘已率部发动进攻。经过一番厮杀,钟会被乱箭射伤,随即被杀。姜维见局势无法挽回,自刎而死,一场尚未发动的叛乱就这样被平息。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四面八方”,意为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释道源所撰《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中的“忽遇四面八方怎么生”。
小说中描述中这段钟会与姜维被杀的故事情节,基本符合历史的原貌。据《三国志·钟会传》载:“会遣兵悉杀所闭诸牙门郡守,内人共举机以柱门,兵斫门,不能破。斯须,门外倚梯登城,或烧城屋,蚁附乱进,矢下如雨,牙门、郡守各缘屋出,与其卒兵相得。姜维率会左右战,手杀五六人,众既格斩维,争赴杀会。”与小说所不同的是,历史上是姜维被杀之后,钟会才被杀死的。
据《三国志·姜维传》载,蜀汉灭亡后,姜维就一直想图谋复国。该传注引《汉晋春秋》载:“(钟)会阴怀异图,维见而知其心,谓可构成扰乱以图克复也。”为此,他故意试探钟会,并与钟会形成了同盟关系,准备利用钟会的力量复国。他还特意将自己复国的企图告诉了后主刘禅。他在给刘禅的密信中提到:“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既有钟会这个盟友的支持,姜维精心策划的复国大计为何以失败告终呢?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姜维高估了钟会的能力。尽管钟会一直在为背叛曹魏做准备,甚至为此陷害邓艾,铲除了威胁最大的对手,手握兵权,但钟会志大才疏的致命弱点在此次叛乱爆发前暴露无遗。据《三国志·钟会传》载,尽管钟会囚禁了部分不愿意参与谋反的将领,却没有当机立断,将这些人除掉,导致消息走漏,将领胡烈之子趁机率部救出这些将领并立即向钟会发动猛攻。钟会猝不及防,连同姜维一起死于非命。
其次,姜维对于蜀汉军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出现判断失误,行动迟缓,以至于错失良机。据《三国志·钟会传》载,当钟会以伪造的太后遗诏鼓动部下将领及原蜀汉文武参与叛乱时,不但大部分曹魏将领反对,就连这些原蜀汉大臣也不愿意参与。为此,钟会不得不将这些人全部关押,这足以说明姜维与钟会密谋发动的这场叛乱不得人心,这也导致了叛乱尚未发动便被消灭的结局。
据《三国志·姜维传》载:“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该传注引《世语》称:“(姜)维死时见剖,胆如升大。”由此可见,姜维及其家人的下场都及其凄惨。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9 

亲贤礼士什么意思?亲贤礼士典故介绍

周瑜也算是东吴奠基者之一,他早年跟随孙策一起平定江东,这才让孙家能在东吴建立自己的政权。孙策遇害后,周瑜领兵赴丧,并且把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又算是为东吴立上一大功。实际上周瑜不仅拥有王佐之才,像他这般能力的人足以成为奇才,乃天下少有。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亲贤礼士”,就和周瑜、鲁肃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发生在孙权继位之初,相关人物分别为孙权、周瑜和鲁肃。原文如下:
原来周瑜守御巴丘。闻知孙策中箭被伤,因此回来问候;将至吴郡,闻策已亡,故星夜来奔丧。当下周瑜哭拜于孙策灵柩之前。吴太夫人出,以遗嘱之语告瑜,瑜拜伏于地曰:“敢不效犬马之力,继之以死!”少顷,孙权入。周瑜拜见毕,权曰:“愿公无忘先兄遗命。”瑜顿首曰:“愿以肝脑涂地,报知己之恩。”权曰:“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瑜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
权曰:“先兄遗言:内事托子布,外事全赖公瑾。”瑜曰:“子布贤达之士,足当大任。瑜不才,恐负倚托之重,愿荐一人以辅将军。”……权大喜,即命周瑜往聘。瑜奉命亲往,见肃叙礼毕,具道孙权相慕之意。肃曰:“近刘子扬约某往巢湖,某将就之。”瑜曰:“昔马援对光武云: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吾孙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足下不须他计,只同我往投东吴为是。”肃从其言,遂同周瑜来见孙权。权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孙策病逝后,孙权继位。周瑜从巴丘赶回拜祭孙策。孙权询问周瑜守业之法,周瑜便向孙权推荐了好友鲁肃,并将鲁肃的经历做了简单的介绍。随后,周瑜将鲁肃请来面见孙权。鲁肃随即向孙权提出了“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的战略设想。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周瑜口中的“亲贤礼士”,意为尊敬有知识的人,亲近有才德的人。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明代无名氏杂剧《东篱赏菊》第三折中的“礼士亲贤急访求,卑辞枉驾会儒流。”
小说中提到的这个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过程稍有不同。据《三国志 鲁肃传》载:“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谓肃曰:‘今主人亲贤贵士,纳奇录异,且吾闻先哲秘论,承运代刘氏者,必兴于东南,推步事势,当其历数。终构帝基,以协天符,是烈士攀龙附凤驰骛之秋。吾方达此,足下不须以子扬之言介意也。”肃从其言。”
按照《三国志 鲁肃传》额记载,鲁肃是与周瑜一起来到江东的。周瑜参与了孙策发动的统一江东之战,并成为东吴集团的重要成员,而鲁肃的情况却与周瑜大相径庭。他不但没有参与江东之战,反而困居江东多年,甚至还有了离开江东前往巢湖投奔当地豪强郑宝的念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情还要从孙策在统一江东期间的实行的高压政策说起。据《三国志》相关传记记载,孙策进军江东期间,遭到江东士族的强烈反抗,孙策则采取了严厉手段进行镇压。此举造成江东地区局势动荡,也使得不少士人对孙策心怀疑虑,鲁肃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尽管他与周瑜关系密切,但却不为孙策效力,甚至有了离开江东的念头。
据《三国志 鲁肃传》载,就在孙权继位不久,好友刘子扬写信给鲁肃,希望他能离开江东前往巢湖投奔当地豪强郑宝。鲁肃回信应允,并立即来到曲阿,打算带着母亲一起离开江东,谁知等到了曲阿,鲁肃又不得不放弃前往巢湖的念头。《三国志 鲁肃传》称:“会瑜已徙肃母到吴、肃具以状语瑜。”周瑜不得不采用了这种极端的做法,通过将鲁肃的母亲转移到吴县,强行将鲁肃留在了江东。之后,周瑜又建议鲁肃加入东吴集团,并在孙权面前推荐鲁肃,这才使得鲁肃留在了江东,此后成为东吴集团的重要一员。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8 

经天纬地什么意思?经天纬地典故介绍

陈宫是东汉末年比较有才能的谋士,陈宫原本跟随曹操,后来因为不满曹操滥杀汉末名士,所以选择背曹迎吕,因为成为吕布账下的首席谋士。陈宫足智多谋,曹操几番差点栽在陈宫手上,只是吕布不是一位好主公,根本不重视陈宫的谏言。最后吕布被擒,陈宫也被曹操处斩。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经天纬地”,就和陈宫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十二回,发生在兖州争夺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吕布、陈宫、曹操和刘晔。原文如下:
(陈)宫曰:“濮阳城中有富户田氏,家僮千百,为一郡之巨室;可令彼密使人往操寨中下书,言‘吕温侯残暴不仁,民心大怨。今欲移兵黎阳,止有高顺在城内。可连夜进兵,我为内应’。操若来,诱之入城,四门放火,外设伏兵。曹操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到此安能得脱也?”吕布从其计,密谕田氏使人径到操寨。操因新败,正在踌躇,忽报田氏人到,呈上密书云:“吕布已往黎阳,城中空虚。万望速来,当为内应。城上插白旗,大书‘义’字,便是暗号。”
操大喜曰:“天使吾得濮阳也!”重赏来人,一面收拾起兵。刘晔曰:“布虽无谋,陈宫多计。只恐其中有诈,不可不防。明公欲去,当分三军为三队:两队伏城外接应,一队入城,方可。”操从其言,分军三队,来至濮阳城下……操即使典韦出马,直取侯成。侯成抵敌不过,回马望城中走。韦赶到吊桥边,高顺亦拦挡不住,都退入城中去了。数内有军人乘势混过阵来见操,说是田氏之使……操拨夏侯惇引军在左,曹洪引军在右,自己引夏侯渊、李典、乐进、典韦四将,率兵入城。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陈宫联合吕布夺取兖州,曹操率主力从徐州赶回兖州,与吕布在濮阳爆发激战。吕布的谋士陈宫提出建议,让城中富户田氏谎称与曹操联手夺取濮阳,诱使曹操上当。吕布依计而行,让田氏派人出城送信。曹操果然信以为真,不听谋士刘晔的提醒,贸然冲入濮阳城中,结果中了陈宫的计策,险些丢掉了性命。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陈宫口中的“经天纬地”, 意为规划天地,形容有治理天下的经世之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中的“经纬天地曰文”。
小说中提到的这段曹操在濮阳遇险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武帝纪》注引《献帝春秋》载:“太祖围濮阳,濮阳大姓田氏为反间,太祖得入城。烧其东门,示无反意。及战,军败。布骑得太祖而不知是,问曰:‘曹操何在?’太祖曰:‘乘黄马走者是也。’布骑乃释太祖而追黄马者。门火犹盛,太祖突火而出。”
不过,小说在濮阳之战的描述中也有两处虚构。首先是上面这段情节中提醒曹操的刘晔。按照小说的说法,刘晔是曹操在兖州期间经郭嘉的推荐而加入的,时间是在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前后。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此时的刘晔却并未加入曹操集团。据《三国志·刘晔传》载,刘晔加入曹操集团的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这也就意味着刘晔并非是郭嘉推荐给曹操的,他也不可能参加兖州争夺战。
除了刘晔劝阻之事是作者虚构之外,小说中另外一处的虚构则出现在曹操在濮阳遇险期间。按照小说的描述,曹操在濮阳遇险后,典韦及时赶到,救了曹操的性命,并保护曹操脱离险境。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救曹操命的人并不是典韦,而是另有其人。据《三国志·武帝纪》载:“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司马楼异扶太祖上马,遂引去。”由此可见,正是这位时任曹军司马的楼异救了曹操的命。
众所周知,在曹操的军旅生涯中曾五次遇险,先后有曹洪、楼异、曹昂、典韦和许褚救过曹操的命。其中的曹洪和许褚后来都成为曹魏集团的重臣,曹昂和典韦则为了就曹操而丧命。唯独这位楼异却一闪即逝,自濮阳之战后便从史料中消失,也不知他的生平究竟如何。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8 

不辞而去什么意思?不辞而去典故介绍

孙权曾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名义上是为了吴蜀联盟,但孙尚香嫁到蜀汉也能对刘备起到一定的监视作用。211年,刘备准备入蜀,孙权想让孙尚香带着阿斗回到东吴,以此要挟刘备。还好赵云和张飞及时赶到,将孙尚香拦住救出阿斗,不然刘备的继承人就危险了。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不辞而去”,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一回,发生在赵云“截江夺阿斗”前后,相关人物分别为周善、孙夫人和赵云。原文如下:
(周善)善呈上密书。夫人见说国太病危,洒泪动问。周善拜诉曰:“国太好生病重,旦夕只是思念夫人。倘去得迟,恐不能相见。就教夫人带阿斗去见一面。”夫人曰:“皇叔引兵远出,我今欲回,须使人知会军师,方可以行。”周善曰:“若军师回言道:须报知皇叔,候了回命,方可下船,如之奈何?”夫人曰:“若不辞而去,恐有阻当。”周善曰:“大江之中,已准备下船只。只今便请夫人上车出城。”孙夫人听知母病危急,如何不慌?便将七岁孩子阿斗,载在车中;随行带三十余人,各跨刀剑,上马离荆州城,便来江边上船。
府中人欲报时,孙夫人已到沙头镇,下在船中了。周善方欲开船,只听得岸上有人大叫:“且休开船,容与夫人饯行!”视之,乃赵云也。原来赵云巡哨方回,听得这个消息,吃了一惊,只带四五骑,旋风般沿江赶来……赵云弃枪在小船上,掣所佩青釭剑在手,分开枪搠,望吴船涌身一跳,早登大船。吴兵尽皆惊倒。赵云入舱中,见夫人抱阿斗于怀中,喝赵云曰:“何故无礼!”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得知刘备率部进入益州,张昭建议孙权谎称吴国太病重,利用妹妹孙夫人将刘备之子阿斗带到东吴作为人质,再逼迫刘备交出荆州。孙权依计而行,派周善来到荆州去见孙夫人。孙夫人不知有诈,急急忙忙带着阿斗上船赶往东吴。幸好此时被赵云发现,赵云登船劝阻,张飞又带兵赶到,斩杀周善,将阿斗夺回。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孙夫人口中的“不辞而去”,意为没有告辞就离开了。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元代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中的“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小说中提到的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据《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载:“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不过,小说中出现的周善却并非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小说作者杜撰出来的。
关于孙夫人的生平,在历史中记载甚少,但围绕她的故事却有不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她的母亲并非小说所言的吴国太。按照小说的描述,有一对姓吴的姐妹同时嫁给了孙坚。姐姐生下了孙策和孙权等四个儿子,妹妹则生下了一儿一女,其中的女儿便是孙夫人。而根据《三国志·妃嫔传》的记载,孙坚只娶了一位吴氏为妻,生下了四子一女。这说明了两点。首先,孙夫人和孙权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其次,小说中出现的吴国太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说到吴夫人与刘备的结合,是一场政治婚姻的产物。据《三国志·先主传》载:“琦病死,群下推先主为荆州牧,治公安。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先主至京见权,绸缪恩纪。”新婚燕尔,刘备与孙夫人自然如胶似漆,但时间一长,双方年龄、性格及经历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两人的矛盾和分歧显现出来。
《三国志·法正传》载:“妹(孙夫人)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先主每入,衷心常凛凛。”《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中更是有这样的记载:“先主入益州,云领留营司马。此时先主孙夫人以权妹骄豪,多将吴吏兵,纵横不法。先主以云严重,必能整齐,特任掌内事。”因此,刘备才不得不派赵云“掌内事”一方面是约束孙夫人手下的不法行为,二来也是为聊监视孙夫人的一举一动。
献帝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刘备应刘璋的邀请进入益州,孙权立刻派人接孙夫人回娘家。孙夫人带着后主刘禅同行,自然引起赵云等人的不安,于是便有了赵云与张飞的“截江夺阿斗”之事。从孙夫人一去不返来看,孙夫人带上阿斗很可能是孙权暗中授意的结果。此后,孙权与刘备的关系逐渐恶化,孙夫人也就一直留在东吴,再也没有回到刘备的身边。
说到孙夫人的结局,小说在第八十四回提到:“时孙夫人在吴,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但这个情节出自宋元时期的民间传说,并非真实的历史。因此,有关她返回江东的生活经历、感情状况和最终结局成了三个谜团,至今依然没有答案。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在一些自媒体文章中出现的所谓孙夫人后来嫁给了陆逊的说法是不可能的。
首先,这种说法并不见诸史料。其次,据《三国志·陆逊传》载:“权以兄策女配逊。”陆逊也就因此成了孙权的侄女婿。如果孙权又将孙夫人嫁给陆逊,则有违常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7 

倒戈卸甲什么意思?倒戈卸甲典故介绍

官渡之战,曹操原本是弱势一方,艰难和袁绍形成相持局面。后来许攸转投曹操旗下,并献上偷袭乌巢一计,帮助曹操改变了战局的走势,从而转为优势一方。最后曹操奇迹般的打赢了官渡之战,为自己统一北方立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袁绍本有机会守住乌巢,可惜旗下谋士判断错误,铸成败局。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倒戈卸甲”,就和官渡之战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的典故故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发生在官渡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袁绍、张郃、高览和曹操。原文如下:
(袁)绍问:“如何失了乌巢?”败军告说:“淳于琼醉卧,因此不能抵敌。”绍怒,立斩之。郭图恐张郃、高览回寨证对是非,先于袁绍前谮曰:“张郃、高览见主公兵败,心中必喜。”绍曰:“何出此言?”图曰:“二人素有降曹之意,今遣击寨,故意不肯用力,以致损折士卒。”绍大怒,遂遣使急召二人归寨问罪。郭图先使人报二人云:“主公将杀汝矣。”及绍使至,高览问曰:“主公唤我等为何?”使者曰:“不知何故。”览遂拔剑斩来使。
郃大惊。览曰:“袁绍听信谗言,必为曹操所擒;吾等岂可坐而待死?不如去投曹操。”郃曰:“吾亦有此心久矣。”于是二人领本部兵马,往曹操寨中投降。夏侯惇曰:“张、高二人来降,未知虚实。”操曰:“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遂开营门命二人入。二人倒戈卸甲,拜伏于地。操曰:“若使袁绍肯从二将军之言,不至有败。今二将军肯来相投,如微子去殷,韩信归汉也。”遂封张郃为偏将军、都亭侯,高览为偏将军、东莱侯。二人大喜。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曹操奇袭乌巢,张郃向袁绍提出率部支援乌巢。但谋士郭图却认为此时曹军大营必然空虚,建议袁绍派张郃与高览前去攻击曹操大营。谁知曹操早已有所准备,张郃和高览刚刚发动进攻,就遭到曹军的猛烈反击,不得不撤军而回。郭图为了推卸责任,在袁绍面前诬陷张郃与高览早就有降曹之意,故意不全力进攻。袁绍大怒,派人召张郃、高览前来问罪。无奈之下,张郃和高览只得率领本部兵马前往曹营投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倒戈卸甲”,意为放下武器认输。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人惟白所撰《续传灯录》中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为什么倒戈卸甲?”
小说中提到的郭图故意陷害张郃、高览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 张郃传》载:“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太祖果破琼等,绍军溃。图惭,又更谮郃曰:‘郃快军败,出言不逊。’郃惧,乃归太祖。”《三国志 袁绍传》亦称:“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张郃与高览的投降不仅削弱了袁绍大军的实力,也导致了袁军军心涣散,袁绍也因此在官渡之战中遭遇惨败。
与张郃后来成为曹魏名将并威震西北的经历不同,高览这个人物的结局是个谜。自官渡之战与张郃一起投降曹操后,高览便在史料中失去踪迹,既不知道他在曹操集团的发展,也不知道他的卒年和后代情况。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三国演义》作者在作品中干脆将他塑造成了一个龙套角色。不过,尽管高览的出场次数不多,但他的表现却引起了不少三国武评爱好者的关注。因为在他为数不多的出场当中,曾经有过两次重要的单挑。
在小说第三十回中,高览与猛将许褚有过一次单挑,尽管单挑回合不详,但高览既没有被许褚斩于马下,也没有败下阵来。而到了小说第三十一回中,高览又和赵云有过一次较量。书中是这样描述的:“玄德正慌,方欲自战,高览后军忽然自乱,一将冲阵而来,枪起处,高览翻身落马。视之,乃赵云也。”从与许褚单挑的过程来看,高览的武艺或许不及许褚,但也不应该会被赵云秒杀。但为何结果却偏偏是以秒杀而结束呢?理由很简单,正如上面描述的那样,赵云冲阵而来,高览猝不及防。赵云并非胜在武艺上,靠的其实是偷袭。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6 

置之死地而后生什么意思?置之死地而后生典故介绍

徐晃是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早年在河东郡当小吏,后来讨伐贼寇立功升为骑都尉。董卓被杀以后,郭汜和李傕杀入长安,徐晃则护送汉献帝至洛阳。因为徐晃护驾有功,又被汉献帝封为都亭侯。等曹操入住朝廷击败杨奉后,徐晃选择效力曹操,并且在曹操手下立下诸多战功。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和徐晃有关,下面就为大家讲讲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发生在汉中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徐晃、王平、黄忠和赵云。原文如下:
徐晃、王平引军至汉水,晃令前军渡水列阵。平曰:“军若渡水,倘要急退,如之奈何?”晃曰:“昔韩信背水为阵,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也。”平曰:“不然。昔者韩信料敌人无谋而用此计;今将军能料赵云、黄忠之意否?”晃曰:“汝可引步军拒敌,看我引马军破之。”遂令搭起浮桥,随即过河来战蜀兵。却说徐晃引军渡汉水,王平苦谏不听,渡过汉水扎营。黄忠、赵云告玄德曰:“某等各引本部兵去迎曹兵。”玄德应允。二人引兵而行。
忠谓云曰:“今徐晃恃勇而来,且休与敌;待日暮兵疲,你我分兵两路击之可也。”云然之,各引一军据住寨栅。徐晃引兵从辰时搦战,直至申时,蜀兵不动。晃尽教弓弩手向前,望蜀营射去。黄忠谓赵云曰:“徐晃令弓弩射者,其军必将退也:可乘时击之。”言未已,忽报曹兵后队果然退动。于是蜀营鼓声大震:黄忠领兵左出,赵云领兵右出。两下夹攻,徐晃大败,军士逼入汉水,死者无数。晃死战得脱,回营责王平曰:“汝见吾军势将危,如何不救?”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夏侯渊在定军山被杀后,曹操亲率四十万大军来到汉中。徐晃作为大军先锋,与副将王平一起进至汉水。徐晃决定背水列阵,遭到王平的质疑。不过,徐晃却坚持己见,渡过汉水与赵云、黄忠交锋。赵云与黄忠分兵进攻徐晃,徐晃不敌,损失惨重。事后,徐晃责怪王平没有率部前来支援,王平这认为一旦自己增援,自己的营寨必将失守。徐晃大怒,想杀了王平。王平连夜火烧营寨,之后渡过汉水向刘备投诚。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徐晃口中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意为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孙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小说中提到的徐晃兵败汉水的故事情节,是小说作者的虚构,并非历史的真实。据《三国志·徐晃传》载:“太祖还邺,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于阳平。备遣陈式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太祖闻,甚喜,假晃节。”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徐晃在汉中之战中表现出色,从而得到了“假节”的权力。如果徐晃如想小说所言在汉水惨败,曹操就不可能会徐晃进行褒奖。
小说中提到王平背叛曹操投靠刘备一事,虽然是历史的真实,但其中也有虚构的成分。《三国志·王平传》载:“(王平)随杜濩、朴胡诣洛阳,假校尉,从曹公征汉中,因降先主,拜牙门将、裨将军。”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王平归顺刘备是真,但并不是因为与徐晃不和而背叛曹操的。
对比了历史与小说之间的差异,再来说说小说中的这段故事情节。在小说当中,尽管曹操手下将星如云,但与蜀汉“五虎大将”都有过较量的仅有寥寥数人,而徐晃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徐州之战期间,他与张飞有过交锋。在关中之战期间,徐晃又曾与马超有过一场混战。在随后进行的樊城之战中,徐晃又与关羽进行了八十回合的单挑。而在汉中之战中,他又遭遇了黄忠与赵云的挑战。
在这几次较量中,徐晃都得以全身而退。从小说的情节设计来看,作者显然让徐晃成为对“五虎大将”最为威胁的曹军将领。在与“五虎大将”的最后一次较量中,徐晃战胜关羽,解了樊城之围。由此可见,在作者的笔下,徐晃才是实力最强的曹军将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5 

用兵如神什么意思?用兵如神典故介绍

虞翻是三国时期东吴大臣,被称为是文武双全的大人才。虞翻原本是学者,早年在王朗手下做事,后来投奔孙策。孙策讨伐黄祖大获全胜,回来的路上路过豫章,便想连豫章一起拿下。此后虞翻奉孙策之命到豫章表达来意,结果孙策没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豫章。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用兵如神”,就和此次事件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背后的典故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虞翻传》注引《江表传》,时间是在献帝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主人公是虞翻和华歆。原文如下:
(虞翻)谓歆曰:“君自料名声之在海内,孰与鄙郡故王府君?”歆曰:“不及也。”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翻曰:“讨逆将军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君所亲见,南定鄙郡,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今大军已次椒丘,仆便还去,明日日中迎檄不到者,与君辞矣。”翻既去,歆明旦出城,遣吏迎策。
这段记载的大意是:虞翻对华歆说:“请问您在海内的名望与原会稽太守王朗相比哪个更为响亮?”华歆回答:“我不及王朗太守。”虞翻又问道:“豫章军资粮草有多少?武器装备精良吗?军民的士气能与会稽郡相比吗?”华歆答道:“都不如会稽郡。”
虞翻又说道:“讨逆将军孙策足智多谋,武艺超群,调动军队指挥作战奇妙如神。攻克扬州刘繇时,你是亲眼所见。平定会稽,你也略有耳闻。如今你想守住豫章这座孤城,但军资、粮草、士气都不行。如果不早做打算,以后后悔也就来不及了。孙策的大军现在已经到了椒丘,我这就出城而去。如果明天中午之前得不到回信,那我只能撒手不管了。”说完这番话,虞翻便离开了豫章城。等到了第二天一大早,华歆派人迎接孙策入城。
本文要介绍的三国成语,便是虞翻口中的“用兵如神”,意为调动军队指挥作战奇妙如神。这也是由《三国志》所首创的成语之一。不过,这句成语在该书中指的分别是两个人,一个是本文介绍的孙策,另外一个则是曹操。
众所周知,孙氏之所以能鼎足江东,与孙策密不可分。当年孙策仅以父亲孙坚留下的一千余众开始了统一江东的征程,在短短四年时间里,孙策战无不胜,横扫江东,创下了汉末三国军事史上的奇迹。
与另外一位同样被时人称为“用兵如神”的曹操擅长大会战不同,孙策最为擅长的是围城战和追击战,这一点在拿下丹阳和吴郡之战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堪称是一代军神。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4 

投鼠忌器什么意思?投鼠忌器典故介绍

刘备曾和曹操一起入京见汉献帝,汉献帝得知刘备也是汉室宗亲后显得十分高兴。可能这也是董承在接过衣带诏,会邀请刘备加入的原因,铲除曹操的计划找自家人总不会错吧。不过刘备起初还不敢加入,但在曹操的试探下,刘备发现曹操眼里肯定容不下他,所以答应了董承。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投鼠忌器”,就发生在刘备入京的那段时间里,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当时发生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二十回,发生在刘备身处许昌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刘协、曹操、刘备和关羽,原文如下:
玄德领命上马,忽草中赶起一兔。玄德射之,一箭正中那兔。帝喝彩。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
关公见兄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归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侍;吾弟若逞一时之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此贼,后必为祸。”玄德曰:“且宜秘之,不可轻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随曹操一起来到许昌面见汉献帝,被汉献帝刘协任命为左将军,人称刘皇叔。不久之后,汉献帝刘协与曹操、刘备等人一起外出射猎。曹操用皇帝的宝雕弓、金鈚箭射中一只大鹿。群臣以为是汉献帝所谓,纷纷高呼“万岁”。谁知曹操竟然纵马而出,接受群臣的祝贺。此举令关羽非常愤怒,关羽提刀上前,打算诛杀曹操,刘备连忙摇手阻止。事后,关羽询问刘备为何不让自己诛杀曹操。刘备作出一番解释,却仍令关羽心头不快。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刘备口中的“投鼠忌器”,意为想用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近旁的器物。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这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书•贾谊传》中的“里谚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谕也。”
与真实的历史相对比,小说中的这段故事可谓是有真有假。据《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载:“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小说中描述的关羽想在外出打猎之时除掉曹操是历史的真实,但汉献帝刘协并未参与此次的打猎。因此,也就并没有出现所谓的曹操僭越之事。
说到关羽对于刘备阻止自己除掉曹操的态度,历史上关羽的反应远比小说中激烈得多。据《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记》载,在这件事情出现的八年之后,曹操大举入侵荆州,刘备仓皇而逃,在当阳长坂地区遭到曹军重创,被迫逃往汉津。幸亏关羽及时出现,刘备才脱离险境。此时,关羽又想起了当年的这段往事,越想越生气,忍不住对刘备发起了脾气。关羽表示:“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意思是说当年你要是同意我除掉曹操,我们怎么会出现今天的困境。关羽的这番话,很明显是在责怪刘备。
对于关羽的责难,刘备也说了一句话。刘备表示:“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从字面上看,刘备的意思是说当初自己只是为了国家珍惜曹操这个人才而已。如果上天站在正义的这一边,又怎么知道这样做不会为我们带来好运气呢?刘备这番话看是冠冕堂皇,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其中的漏洞。当初刘备已经与董承等人秘密结盟,打算诛杀曹操。可见刘备早就将曹操视为奸贼,并非所谓的人才。
真正让刘备阻止关羽的唯一原因,恐怕就是刘备担心关羽既无法除掉曹操也无法安全脱身。说穿了就一句话,刘备根本不是那种舍生取义之人,在无法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刘备绝不会贸然出手。而关羽与刘备的性格禀性截然不同。但在关羽看来,如果当时刘备不阻止自己,不但不会出现数年来面对的种种磨难,还能改变汉末的历史。因此,关羽才会当众发泄自己的愤怒。对此,刘备心知肚明,又不能明说当时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只能胡诌了这个理由来搪塞关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4 

忠言逆耳什么意思?忠言逆耳典故介绍

刘璋是东汉宗室,担任益州牧。不过刘璋为人怯懦,而且不会用人,听信法正等人的劝说就要迎接刘备入益州。此举等于是引狼入室,当时王累曾力劝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入蜀,并且以死相逼。结果刘璋不听,导致王累自尽于城门之下。实际上王累只是演义中虚构出来的人物,本质是要体现出刘璋的人格。这次要为大家介绍的成语“忠言逆耳”,就和王累有关,一起来看看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吧。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六十回,发生在刘璋决定迎接刘备入蜀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李恢、张松和王累。原文如下:
璋视之,乃建宁俞元人也,姓李,名恢。叩首谏曰:“窃闻君有诤臣,父有诤子。黄公衡忠义之言,必当听从。若容刘备入川,是犹迎虎于门也。”璋曰:“玄德是吾宗兄,安肯害吾?再言者必斩!”叱左右推出李恢。张松曰:“今蜀中文官各顾妻子,不复为主公效力;诸将恃功骄傲,各有外意。不得刘皇叔,则敌攻于外,民攻于内,必败之道也。”璋曰:“公所谋,深于吾有益。”
次日,上马出榆桥门。人报从事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口称如谏不从,自割断其绳索,撞死于此地。刘璋教取所执谏章观之。其略曰:“益州从事臣王累,泣血恳告:窃闻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昔楚怀王不听屈原之言,会盟于武关,为秦所困。今主公轻离大郡,欲迎刘备于涪城,恐有去路而无回路矣。倘能斩张松于市,绝刘备之约,则蜀中老幼幸甚,主公之基业亦幸甚!”刘璋观毕,大怒曰:“吾与仁人相会,如亲芝兰,汝何数侮于吾耶!”王累大叫一声,自割断其索,撞死于地。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璋在张松的怂恿下,决定迎接刘备入蜀。黄权及李恢苦苦相劝,刘璋执意不从。张松更是在一旁指责益州文官不愿为刘璋效力,武将恃功骄傲,各有外意。从事王累听到刘璋执意迎接刘备的消息后,用绳索将自己倒吊在城门之上,一手拿着谏章,一手仗剑,声称如果刘璋不听自己的劝谏,将割断绳索撞死在地上。不过,刘璋依然不知悔改,逼得王累大叫一声,撞死于地。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王累在信中提到的“忠言逆耳”, 意为忠诚直率的劝告听起来不大舒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入而已己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
小说中提到的刘璋不听从黄权与王累劝阻执意迎接刘备入蜀的故事情节,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三国志·刘二牧传》载:“(刘璋)遣法正请先主。璋主簿黄权陈其利害,从事广汉王累自倒县于州门以谏,璋一无所纳,敕在所供奉先主,先主入境如归。”《三国志·黄权传》亦称:“时别驾张松建议,宜迎先主,使伐张鲁。权谏曰:‘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李恢并没有参与到劝阻刘璋的行列当中。按照《三国志·李恢传》的记载,此时的李恢远在建宁郡担任督邮,根本就没有出现在成都,自然也就无法劝谏刘璋。
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除了黄权与王累之外,还有一人也对刘璋邀请刘备入蜀进行了劝阻,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刘巴。据《三国志·刘巴传》载:“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
尽管王累、黄权、刘巴三人极力劝阻,但仍然改变不了刘璋的决定,结果导致了益州的易主。而这三个人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为了劝阻刘璋,王累将自己倒吊在城门上,以死相谏,结果也只能悲愤离世。而黄权与刘巴都在刘备夺取益州后得到了任用,黄权被任命为治中从事,夷陵之战期间又被委以镇北将军之职,但最后投靠了曹魏。而刘巴更是被刘备所重用,后来担任了尚书令之职。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