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莱曼大帝一生中经历了几次亲征?

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曾经有一个国家的君主经历了13次亲征,并且在欧洲的文献中被尊称为“苏莱曼大帝”。因为在他统治时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苏莱曼是苏丹塞利姆的独生子,出生于1494年,其本人是奥斯曼土耳其的第十任君主。奥斯曼人都认为他必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君主,将会统治整个世界。

1509年,15岁的苏莱曼奉父亲的命令,在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大臣的陪同下,离开了首都宫廷舒适的生活,到外省做总督。在大臣的精心的辅佐下,苏莱曼学到了很多的治国安邦的经验。父亲亲征的时候,他就代替父亲管理国政。
1520年,塞里姆一世去世,26岁的苏莱曼即位为苏丹,后世称为苏莱曼一世。就在奥斯曼帝国的国势蒸蒸日上的时候,欧洲的基督教国教却是一片混乱。各国为了争夺土地和财富,混战不休,自相残杀。这给苏莱曼一个扬名立万的大好时机。
苏莱曼决定进攻欧洲的门户—贝尔格莱德。贝尔格莱德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的中心的位置,处于匈牙利人统治下。如果占领了贝尔格莱德,就可以向北进入欧洲的中心的地带,甚至占领整个的欧洲。苏莱曼的前几任苏丹曾率领兵攻打过贝尔格莱德,都惨败而归。
1521年8月,苏莱曼带领10万大军,动用了数万头马匹和骆驼,运载了大量的粮草、军械,大举进攻贝尔格莱德。
匈牙利人躲在又高又厚的城墙的后面,严阵以待。苏莱曼没有让士兵一位的强攻,而是调动了数百门大炮,将贝尔格莱德团团围住,然后下令狂轰。霎时间,贝尔格莱德的上空硝烟弥漫,炮声震耳欲聋。高大的城墙被打得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匈牙利人抵抗不住,只好弃城而逃。就这样,苏莱曼占领了进攻欧洲的门户,贝尔格莱德之战也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扩张史上的骄傲之战。
第二年6月,苏莱曼在小亚细亚结集了10万大军和300战舰,进攻地中海的罗德岛。罗德岛位于小亚细亚和奥斯曼帝国领土埃及的航线之间,被信仰基督教的圣约翰骑士团占领,他们经常派战舰拦截奥斯曼帝国的航船。
前几任苏丹也都曾攻打罗德岛,想拔掉这颗眼中钉、肉中刺,但由于罗德岛的地势险要,圣约翰骑士团作战顽强,都无功而返。
罗德岛上有600名骑士,6000名士兵,士兵又分为长矛兵和火枪兵。虽然他们人数少,孤军奋战,没有援军和物资补给,但由于火炮配置合理,弹药充足,又有一支灵活机动、火力强大的海军,因此有恃无恐。
1522年6月,10万奥斯曼大军在罗德岛登录。这支大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配有炮兵和工兵。奥斯曼军队首先炮击罗德岛上的碉堡,罗德岛守军立即反击。
由于罗德岛守军藏在坚固的碉堡中,所以伤亡很小,在加上守军战前已经对火炮射程内的每个目标都进行了十分认真的测量,所以炮兵发射的每发炮弹都能准确命中目标,在旷野中没有掩护措施的奥斯曼人伤亡惨重。
为了扭转不利的局面,奥斯曼军工兵开始挖掘地道,埋设地雷,企图炸开城墙。8月,奥斯曼工兵把城墙炸开了一个缺口,大军一拥而入,但遭到了守军的顽强的抵抗,大败而归。
随后的几个月里,奥斯曼军从城墙的缺口处多次攻入城中,被守军击退。但奥斯曼军在人数上占压倒性优势,而守军每伤亡一个人,战斗力就减少一分,无法得到补充。
随着士兵的增加,守军的压力越来越大,外面没有援军,内部的人员、弹药的消耗也得不到补充,守军的处境日益艰难。相反,奥斯曼士兵源和物资源源不断运抵罗德岛。
在圣诞的前夕,经过谈判,圣约翰骑士团表示可以有条件的放下武器离开。由于奥斯曼伤亡的人数达到了5万人,所以苏莱曼同意了。由此,罗德岛划入了奥斯曼帝国的版图。
苏莱曼一生经历了13次亲征,在欧洲文献中,他被称为“苏莱曼大帝”。在他统治时期,奥斯曼帝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3 

罗德岛围攻战是怎样的?7000人硬抗20万人

公元1521年即位的苏莱曼苏丹可以说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最有作为的君主了,人称大帝。在他即位之初,苏莱曼就组织了大军挥师攻打了近在咫尺的罗德岛。或许苏莱曼对自己的最终胜利深信不疑,但是正常战争的进程中所遇到的曲折还是超乎了他以及左右人想象的。面对日新月异的西方军事成果,往日的集权帝国的力量优势,正在被科技的力量,逐步抵消。

基督教世界的前沿
苏莱曼之所以首选罗德岛为目标,就是希望拔除基督教敌对力量,深深插在穆斯林世界的钉子。以岛屿为中心的圣约翰骑士团,经常出动海盗船,频繁袭击黎凡特沿海的穆斯林船队。这不但对穆斯林国家的商业造成极大干扰,让从事海上贸易的阿拉伯商人损失惨重。
同时也是土耳其人也将罗德岛视为其扩张到地中海各地的首要障碍。虽然他们拥有北非的柏柏尔海盗拥有经验丰富的水手和精湛的操船技术,但陆军部队则有不少分布在欧亚两地。所以,一旦需要兵合一处,就逃不过罗德岛人的监视和威胁。无论向西入侵匈牙利,还是向东进入西亚各地,罗德岛都是一个不稳定因素。
罗德岛虽然不起眼但位置非常要紧
早在1480年,奥斯曼人就曾经发兵攻打罗德岛。岛上的医院骑士们,依靠中世纪晚期的堡垒技术,成功的将奥斯曼人拖到崩溃。所以,苏莱曼决心在自己的首次大规模对外用兵中,组织更多更精悍的力量。
奥斯曼人的围攻战术
提起奥斯曼军队,西方的记述者描述的第一印象总是可怕的数量。维也纳人摩洛西尼就无不恐惧的说:西方的君主们即使花费1500万金达克特,也无法维持土耳其苏丹的这支大军!
的确,在西方的君主们为了战争经费,需要向封臣、大领主和市民们威胁利诱。而凭借东方式的战争体系的奥斯曼君主,只需要一句话,就能召集总数超过10万的大军。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争取在集结期限之前几个星期就集结完毕。
这样庞大的军队里,既有穆斯林也有基督徒。优秀骑兵固然很多,精锐步兵也是世界一流的。
作为步兵中坚的尼耶切利近卫步兵,兵源来自地方上进贡的基督教男孩,并常年在军营里严酷训练。他们不仅是优秀的弓箭手、弩手、火枪手和炮兵,的土工作业技能,也比大部分西方步兵还要优秀。最明显的特色是腰间别着一把铲子。
英国驻伊斯坦布尔大使曾经嘲笑尼耶切利和英国步兵比起来更像是挖煤工。却被人提醒道:不可以忘记,正是这些挖煤工从西方人手中夺取了那些著名的要塞。
作为攻城先锋的志愿者体现了土耳其军队的另一个突出优点,旺盛的士气!这些义勇军武装很少,几乎是赤手空拳的冲在攻城队伍的最前端。他们没有军饷,却承担了守城方最猛烈的打击。大部分人都死在壕沟里或者工事外围中,唯一的希望是在攻破城墙之后跟着尼耶切利进程掠夺战利品。
要做到这样的士气高昂,没有非凡的勇气和狂热的宗教热情,是不可想象的。但真正的原因还是贫穷。这些炮灰部队的来源,基本上就是国内的赤贫阶层。正是这些无所畏惧的义勇军,帮助土耳其军队屡屡攻克坚固城塞的关键。他们还承受了来自守军方向的大部分火力,从而为真正的精锐占领城墙缺口,提供了掩护。
土耳其军队的炮兵已经无需赘述,其质量和数量都称得上是欧洲之冠。各种专业的攻城炮里有可以摧毁城墙的巨型青铜炮,也有可以破坏房屋的臼炮,还有专门用来压制城墙守军的小型火炮。
在罗德岛攻防战中,炮兵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岛屿的坡度和视野也让土耳其火炮无法发挥攻克君士坦丁堡的典型战法。所以,也就无法集中火力将防御薄弱的城墙的一段进行摧毁。
骑士团的防御技术
1522年时的罗德岛,圣约翰骑士团的大团长亚当手下的全部兵力为骑士311名,随军步兵500名。支援他们的是500名见习修士,以及550名来自热那亚和威尼斯的水手。这样,专业的守军合计有1861人。
如果再算上,战争时动员的罗德岛男性居民。那么一同守城的部队,将接近7000人左右。此后,骑士团的指挥官们,就依靠这么一支小部队,对抗20万训练有素的土耳其军队。
1522年7月26日,土耳其舰队战船400余艘出现在罗德岛附近的海面。第一批先头部队开始登陆。土耳其军队如同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展开它的攻城计划。首先是在步兵掩护下修筑火炮阵地,然后开始用射石炮轰击城墙。步兵则接着炮火发射的烟尘将壕沟向前延伸.....
罗德岛的城堡防御系统,自圣约翰骑士团占据岛屿以来几经改造。尤其是当地在数十年之前还经历了大地震,原有的城墙和工事大多垮塌。此后,经过重新整修的城防系统更加具有现代色彩。骑士团大团长亚当,通过教皇的关系延聘到意大利顶尖的建筑设计师加布里埃利•塔蒂尼,对罗德岛的城防系统进行升级。
16世纪初期,正是各种技术发展飞速的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意大利城防系统,代表了正在崛起的西式城防系统的最高水平。其典型特征是,为了避免火炮轰击而主动降低城墙高度,并加宽加厚城墙以承受炮弹的轰击。具有一定斜度的胸墙来防御炮弹造成的附加损伤。主城墙和城门外的圆堡和十字堡,随处增加的火枪射击孔和城防炮平台。这一切都被塔蒂尼继承到了罗德岛的防御体系里。
罗德岛市区的主城墙分为8段,由8个来自不同国家的骑士,分别看守。雄据港口去的圣尼古拉斯堡,是一座武装良好的棱堡,遮护住城市的北面。城市的主墙外有一道外护墙,并且围绕护墙挖掘了两道护城沟。
由于守军兵力实在有限,他们不得不彻底封死罗德市的一部分城门,以节省防守兵力。另外在主城门外又加筑了新的半月堡垒以增强防御。
艰苦的围攻
土耳其人在和威尼斯争夺马尔达维亚地区的战斗里,学会了怎么对付意大利堡垒。其典型战法是:先在城防炮火距离之外挖掘平行壕沟,然后在预定的火炮阵地前修筑木栅栏以防止骑士团的步兵出城扰乱。随后,在炮兵的掩护之下,工兵们分头向城门方向上挖掘堑壕以靠近城门。
然而,因为圣约翰骑士团的炮火极为精准,防御火力覆盖到了向前掘进的工兵。这让土耳其人伤亡惨重。但是土耳其人的人力是无穷无尽的,前一批工兵刚刚倒下,后一批的士兵马上挥舞铲子继续挖掘。
除了壕沟之外,奥斯曼军队还有隐藏在地下的坑道作业。和地表的壕沟相比,这些地下的坑道更加安全且隐蔽。骑士团对抗坑道的办法是:用斜行的坑道制造出一张地下监听网络。一旦发现地底有不寻常的动静,就是用炸药予以炸毁或者开掘对进坑道。随后在挖通反坑道,派部队杀入,进行短兵相接。运用这样的战法,骑士团摧毁了不下50条土耳其军挖掘的坑道。但依然阻止不住土耳其军密集的坑道掘进。
9月4日,土耳其军将坑道挖掘到骑士团英国城墙下,并以炸药在城墙上炸出直径三十尺的大洞。以志愿者为首的土耳其步兵迅速发起冲锋,占据了城墙。
9月4日到19日的城墙攻防战,则体现出了西方国家在和土耳其作战时的特点。少量受过训练的骑士,在单兵素质上具有的优势,却无法赢过土耳其人的数量优势。虽然他们不断使用反冲锋这一手段,夺取失守的城墙。但越来越多的地雷爆破和城墙缺口却使得骑士们左支右拙。巨大的伤亡也使得土耳其军队精疲力尽。以至于连苏丹手下最忠诚的尼耶切利们,也必须要总司令官亲自派遣督战队,并用刀剑压着进行冲锋。
双方一直激战到10月10日,土耳其军才勉强在城墙内稳固了一小块阵地。对于骑士团来说,失去城墙的保护是致命的失败。而对于土耳其军来说,适合作战的秋天已经过去。连绵阴雨让地面变得泥泞不堪,让士兵的衣服湿透寒冷。
在关键时刻,年轻的苏莱曼大帝的决心起了关键作用。他拒绝撤退,并且在岛上临时修筑了一座城堡作为过冬地。这座城堡给守城骑士团官兵造成了士气上的打击,因为他们原本希望冬天能迫使土耳其人放弃攻克罗德岛的努力。
光荣投降
另一方面,对于罗德岛被穆斯林围攻的困境,西方国家却显得没有多少关注。
16世纪是王权兴起宗教热情跌落的世纪,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为了意大利的霸权争斗不休,意大利各城邦也深陷两大国的夹缝中。英国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正准备兴起新的宗教。没有人愿意理睬在遥远小岛上奋战的一小批基督教骑士,而骑士团的努力也在渐渐被奥斯曼的巨大国力所压倒。
到11月,西班牙骑士驻守的城墙的缺口已经能让四十名土耳其骑兵并肩通过。罗德岛的末日已经不远,但苏莱曼的精力也被漫长的战争消耗的差不多。他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而东方蠢蠢欲动的波斯人不容他继续在小岛上多浪费时间。12月1日,他派出一个热那亚使者前去试探骑士团的态度,希望以骑士团的投降换取罗德岛战役的尽快结束。
与艰难漫长的攻坚战相比,谈判的时间并不长。苏莱曼开出的条件非常优厚,完全保障骑士们的生命和尊严,让他们携带财产离开罗德岛。罗德岛居民在五年内免除一切赋税,并且不需要全体居民改信伊斯兰教。也不会将教堂改建为清真寺。相比起土耳其人在此之前签订的任何一款条约,这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宽容。自然这也反映了苏莱曼急于结束罗德岛战事的心情。
另一方面,罗德岛的居民们也恳求骑士团不要再坚持战斗,因为居民们遭受的苦难已经差不多到了极限。
11月20日,以大团长亚当为首的圣约翰骑士团接受了投降条款,所有骑士徒步出城向苏莱曼投降。这位年轻的君主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终于以胜利的结局画上了句点。土耳其人进向地中海的道路敞开了,从此以后地中海变成了基督教海军和土耳其海军竞相展现其精妙机动战术的舞台。除掉后顾之忧的土耳其人开始向欧洲大陆前进。
圣约翰骑士团剩余的180名骑士经过反复外交努力,向神圣罗马帝国申请到了一块狭小而贫瘠的新领地----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岛。在那里,还有两次更加惊心动魄的大围攻将要上演。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2 

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为何用36年也攻破不了南宋钓鱼城?

说到蒙古铁骑小编第一印象就是彪悍,也是真的厉害,蒙古铁骑可以说是天下无敌系列的,但是就是这么厉害的铁骑,有一件事情让人觉得十分的绝望,是什么事情呢?话说就是当时在攻打南宋的时候,来到了钓鱼城这个地方,但是怎么都贡献不了,而且前前后后用了接近36年时间,这个就牛逼了啊,哈哈,那么蒙古铁骑为什么攻破不了南宋的钓鱼城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自蒙古崛起以来,从东亚到中亚,从西亚到欧洲,其兵威之盛,无往不胜,但是自从蒙古军杀到南宋四川钓鱼城下,情况急转而下,蒙古军无论如何努力,仍旧无法攻破钓鱼城,除了损兵折将以外,蒙古大汗蒙哥也在钓鱼城下身负重伤而死。
四十五年的蒙宋战争中,钓鱼城一共坚守了三十六年,历大小战役二百多次,硬生生将蒙古大军挡在城外,骁勇善战的蒙古军队在钓鱼城下血泪流尽,仍无法越雷池半步,直到南宋彻底灭亡,蒙古军队也没有攻破钓鱼城,孤立无援的钓鱼城,在元朝皇帝忽必烈派人以绝不屠城为保证下,守将王立弃城投降。
开城之日,有守将三十二人全部自刎,以谢天下,可谓英烈千秋。
小小钓鱼城,为何能够成为蒙古军队的噩梦?使得蒙古历时三十六年无法攻破?
三江汇合居险地
钓鱼城坐落在今重庆市合川区东五公里的钓鱼山顶,山势险峻,山下南、北、西三面环水,分别为嘉陵江,渠江,涪江。
居于山顶的钓鱼城周长十二三里,石墙高达数丈,南北各建一条延至江中的一字城墙。
这一座壁垒森严的钓鱼城,正处在水陆要冲之地,上可控三江,下可护卫重庆,是支撑四川战局的重中之重。
1258年,蒙古大汗蒙哥亲自率领四万蒙古大军,从陕西而来,重点进攻四川,四川各地或投降,或城破,蒙古军几乎没有经历大战,觉的很轻松,所以当蒙古大军意欲夺取重庆,行进到钓鱼城下时,对壁垒森严的钓鱼城根本没有放在眼里,直接派南宋降将晋国宝入钓鱼城劝降。
晋国宝入城劝降,被守将王坚大骂之,驱逐出城,后王坚越想越怒,随即打开城门,带队出城将晋国宝斩首示众。
闻听讯息的蒙哥大怒,发兵对钓鱼城进行猛攻。
王坚在城头指挥作战,将蒙古压制在城下,蒙古军悍不畏死,数次登上城头,都被宋军赶了下去。
蒙哥麾下术速忽里建议蒙古军避开钓鱼城,迂回夔州,沿江而下灭亡南宋。
但是从未受过挫折的蒙哥,决意攻下钓鱼城,谁也劝不下来。
随即蒙古军分兵攻礼义山城,平梁山城以及合州旧城,切断钓鱼城外援,将钓鱼城团团围住,决意困死钓鱼城。
钓鱼城是能困死的吗?
钓鱼城内经营有方,丰衣足食
自1243年,余玠就对钓鱼城加紧建设,派冉琎,冉璞两兄弟对钓鱼城进行整修,加固城防。
城内以及周围山麓皆有大片良田利于耕种,水源充足,再加上四川遭受战火,有大批躲避战火的老百姓,进入钓鱼城内,这又为钓鱼城添加了兵员和劳力,为坚守钓鱼城增加了相当大的力量。
有吃有喝,自给自足,所以对外援的需求也就降到了最低的程度。
当蒙军在城外严防死守,将吕文德等几路宋朝的援军打退,被围了五个多月的钓鱼城,依然斗志昂扬,城中宋军不但不怕蒙军攻城,还对蒙古开了个玩笑。
将两条重达十五公斤的活鱼,以及数百张面饼,从城楼上抛给蒙军,并以书信的方式告诉蒙哥,钓鱼城就是再坚守十年,蒙军也休想攻进来。
这一举,气的蒙哥撕碎了书信,督促各路蒙军,对钓鱼城进行猛攻。
打了鸡血的蒙军,用攻城云梯,不断对钓鱼城发动进攻,宋军也奋勇杀敌。
宋蒙两军在外城墙,一字墙玩了命的对攻,每次蒙军登上城头,立马遭到宋军疯狂打击,又败退下来。
云梯打断了,又上一部云梯,从清晨到日暮,从黑夜到黎明,杀的是山河变色,日月无光。
这期间,宋军也时常乘着夜色,对蒙军实施偷袭。
在钓鱼城的反复攻坚战中,四川军民展现出了最英勇无畏的气势。
而蒙军在钓鱼城下激战几个月,寸功未立,这对一心破城的蒙古大汗蒙哥来说,真是奇耻大辱。
所有劝阻蒙哥绕道南下的,蒙哥全不理会,一心就想把钓鱼城拿下。
可是疲惫交加的蒙军,又遇到了不可抵挡的打击,而渐渐失去战斗力。
这个不可抗之力就是天气。
暑热,蒙军病来如山倒
疲惫不堪的蒙军,在钓鱼城下,一直打到了夏天,酷热难耐,加上水土不服,蒙军中暑之人越来越多,而疟疠、霍乱等疾病又在军中传染开来,随军大夫束手无策,蒙哥下令用酒治病,于是蒙军又大肆饮酒,这不但没有效果,反而导致病情加重。
蒙军五个月都无法攻破钓鱼城,焦急万分,南宋降将汪德臣竟然单人独骑跑到钓鱼城下劝降,城楼上宋军用石头将汪德臣砸伤,汪德臣不久因伤病死。
蒙哥五内如焚,亲临城下督战,又被宋军用飞石击伤。
本来蒙哥在暑热之中,已然染病,这次又被飞石击伤,伤病之下,一命呜呼。
一代雄才伟略的蒙古大汗,就这样意外的死在钓鱼城下。
而蒙哥之死,使得蒙古内乱,围攻鄂州的忽必烈匆匆的和南宋签订停战协议后,回归蒙古本部与阿里不哥争夺大汗之位,一时间打的不可开交。
这无形中为南宋续命二十年,而旭烈兀在第三次西征非洲的路上,得知蒙哥身死,他迅速停止进攻,挥军东返,从此以后蒙古再也无力西征,这无形中又使得欧洲和非洲免遭屠戮,这不得不说钓鱼城之战,在拯救欧洲和非洲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钓鱼城能坚守三十六年的原因如下
一,钓鱼城建在山顶,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又有三条江水环绕,使得最厉害的蒙古骑兵在山地中无法使用,而地形的险恶与狭窄,又让蒙军无法大规模攻城,只能一波又一波的发动攻势,这为守城的宋军减轻了压力。
二,钓鱼城在余玠、冉氏兄弟、以及王坚的用心经营下,城池坚固,粮草充足,不需要依靠外援,所以人心不乱,从而形成一股凝聚力,越战越勇。
三,蒙哥死后,忽必烈夺得大汗之位,这位深得汉文化熏陶的大元皇帝,将战略进攻目标转向襄阳,蒙古军队在襄阳鏖战六年之久,才成功夺得襄阳控制权,之后元军一路南下,灭亡宋朝,无力进攻钓鱼城,等到忽必烈完全灭亡宋朝后,又使用怀柔政策,立誓绝不屠城,才迫使钓鱼城守军失去斗志,从而让钓鱼城投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1 

英法百年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说起英法百年战争,相信大家都不会太陌生了,这是发生在欧洲中世纪时期英格兰与法兰克两个强大国家之间几百年的战争。由于这场战争打了几百年,所以被称之为百年战争。那么百年战争当初是为何而爆发的呢?接下来小编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英法百年战争是指英国和法国,以及后来加入的勃艮第,从1337年到1453年间的战争,是世界最长的战争,断断续续打了116年。当时的英法关系简直就是割不断理还乱,还得先从法国的诺曼底公国说起。加洛林王朝的东法兰克国王(876年-887年在位),西法兰克国王(884年起)和法兰克帝国皇帝查理三世在位时,他同意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在法国海岸诺曼底定居下来,他们后来在这里建立了诺曼底公国。这个查理三世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的曾孙,公元843年,查理大帝的三个好孙子在凡尔登缔结条约,帝国一分为三:日耳曼人路易领有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秃头查理领有西法兰克王国(法兰西),罗退尔一世领有中法兰克王国(意大利),皇帝称号由罗退尔一世继承。查理三世是日耳曼人路易的小儿子,他短暂地恢复了其曾祖父的法兰克大帝国,后来又立马分崩离析。
1066年诺曼底人在征服者威廉的统帅下成功地入侵英格兰,英国从此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宫廷里官方语言全是说法语。他们同时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1216年他们失去了对诺曼底的控制,但直到百年战争开始的时候,他们仍然控制着法国英吉利海峡沿岸的一些地区。1154年,法国最强大的贵族—安茹伯爵亨利(法国的诺曼底公爵、阿基坦公爵、安茹伯爵)得以继承英格兰王位为亨利二世,为啥这位法国大贵族继承了英格兰国王的王位?因为他的母亲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这个亨利一世就是在1066年征服英格兰的诺曼底人征服者威廉的幼子。
但是亨利二世的继位过程也是相当的复杂,亨利一世的两次婚姻中儿子都死掉了,亨利一世遂指定其女玛蒂尔达公主为其继承者,玛蒂尔达就是亨利二世他母亲。但是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去世后,亨利一世外甥法国的布鲁瓦伯爵斯蒂芬第一个赶到英格兰宣布继承舅舅的王位,斯蒂芬的母亲阿黛拉是亨利一世的三姐。这位同样是来自法国的安茹伯爵也就是后来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不认了,他外公是指定的他的母亲为英格兰国王的继承人。安茹伯爵亨利率领军队在英格兰登陆,经过几场战斗,他与表叔斯蒂芬达成协议,斯蒂芬继续担任国王,死后由亨利继承王位。1154年,斯蒂芬死去,亨利即位为亨利二世,英格兰的金雀花王朝开始。这时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既是法国国王的臣子,在法国领有大量土地,同时又是英格兰的国王,君不君、臣不臣的。
1328年,法国这边又出现了问题。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法国卡佩王朝绝嗣,支裔瓦卢瓦王朝的腓力六世继位,腓力六世与查理四世是一个爷爷,查理四世的堂兄。法国当时的王位继承是排除女性的,女性及其后代无权继承一切封号,然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格兰却不一样,女性一样有继承权。这时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不认了,他的母亲伊莎贝拉是查理四世的姐姐,查理四世是他舅舅,他认为他作为外甥有当然的继承权,当年法国的外甥怎么能继承英格兰的王位?但是有着男性继承传统的法国的贵族大都支持腓力六世,1328年,腓力六世加冕法国国王。爱德华三世忍了几年后,再次提出对法国王位的要求,1337年,英王爱德华三世自封法国国王,入侵法国,历时116年的英法百年战争正式开打。
英法百年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两国累积多年的积怨以及两国当时巨大的经济矛盾,在14世纪时,法国人试图把英国人由法国西南部赶走,从而统一法国。英国不仅不愿意退出,还欲夺回祖先原来在法国的土地如诺曼底、曼恩、安茹等,法国王位继承权是爆发战争的导火索。战争进行的相当惨烈,来来回回打了好几个回合,双方老国王死后新国王接着打,国王都换了好几茬。1348年,黑死病横扫整个欧洲,两国停战10年。1415年,英军大败法军,陆续占领了法国北部大多数地区,1420年,法王查理六世被迫与英王亨利五世签订了几乎亡国的特鲁瓦和约,英王亨利五世成为法国摄政王,有权承继查理六世死后的法国王位,法国已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然而历史有开了个玩笑,英国的亨利五世和法国的查理六世却于 1422年同年去逝。两方新王亨利六世和查理七世为争夺法国王位,再度开打。
1428年,英军和勃艮第联军包围了奥尔良,法军形势危急,1429年,法国王子查理(查理七世)授予19岁的贞德以“战争总指挥”的头衔,指挥法军于 1429年5月击败英格兰,奥尔良解围,扭转了整个战局。在圣女贞德出现之前的近100年的英法战争中法国几乎屡战屡败,1429年7月,法国王子查理在兰斯加冕,称查理七世。1430年,贞德被勃艮第俘虏,英国以重金把她买走,1431年被英军烧死,贞德之死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法国人民不堪英军压迫,各方纷纷反抗,同时勃艮第背弃英王,重新与法国联合。1453年,法国西南部波尔多的英军投降,法国收复了除加莱之外的全部领土,1458年,法军攻陷加莱,英格兰失去在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城市,百年战争结束。在英法战争的116年中,英军在前100年中几乎屡战屡胜,然而最后的十几年法国却逆转胜出,战争胜利使法国完成民族统一,为日后在欧洲大陆扩张打下基础。英格兰几乎丧失所有的法国领地,刺激了英国的民族主义,同时英国把目光投向了海外不再留恋欧洲大陆,后来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帝国大英帝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1 

泰国到底是二战的战胜国还是战败国,为什么争论不断?

说到二战时期的泰国其实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个国家非常的有意思啊,他们当时的处境非常的尴尬,非常这么说呢,因为话说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这个泰国到底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当时的处境十分的迷离了,那么有的人问了,这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论,下面就着这个事情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二战中的泰国,还真是一两句话说不清楚。
泰国本身国力弱小,最初是被法国人欺负,割让了大量土地给法属印度支那。这个事儿,让泰国上上下下都很不爽。不过也没办法,谁叫你弱的啊,憋着呗。
但是在二战初期,日本人一直在宣传“大东亚共荣圈”。意思就是咱们都是邻居,要一起发展才行,做好兄弟——所以泰国这么一看,日本人说的有道理啊,先把法国人赶走再说。
于是,当时的泰国总理銮披汶·颂堪就和日本人眉来眼去的,开始认真的搞合作。1940年的时候,法国被希特勒几巴掌扇的趴在了地上,只能投降。泰国一看,这不机会来了,必须干他!
然后泰国就在日本的帮助下,集结精锐,和法国掐了起来,想夺回自己的地盘。1941年初,在日本的干预下,泰国如愿以偿。不过,泰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眼睁睁看着日本人在东南亚到处惹事儿,早晚会轮到自己倒霉。
于是,泰国开始疏远日本,慢慢的亲近英美——找更大的靠山。
结果,日本人不高兴了。珍珠港事变之后,日本军队立刻开始入侵泰国。泰国军队很不开心——一开始是坚决抵抗的,但是很快,几个小时之后就放弃了。然后,双方签订了同盟条约,俨然又成了好兄弟。
而且,既然和日本上了一条船,那就向英美宣战吧!不过,很多泰国人都明白,这就是找死。于是,那些精英人士纷纷拒绝,并且用实际行动和亲日派划清界限:比如泰国驻美大使社尼·巴莫,就拒绝向美国递交宣战书,并且召开新闻发布会,告诉记者泰国政府不行了,我们要建立自由泰人运动,我们是亲英美的!
你看,这一招虽然是无奈之举,但是一下子就赢得了英美的好感。
结果,二战末期,日本穷途末路,社尼·巴莫带领自由泰人运动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政府,脱离轴心国,加入同盟国——不跟日本人混了,跟英美混,成功赶上了战争的末班车。
日本投降之后,泰国政府赶紧宣布,对英美宣战那事儿不算数,我们也是受害者……
当时美国人也觉得泰国这地方,也算是个战略要地,算了,不说啥了。1955年,泰国还跟日本人要了150亿日元的战争赔偿,这波操作也是让人无语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10 

揭秘二战时期德国为什么不攻打土耳其

说到二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全世界感觉真的是好多国家都参战了,这个欧洲地区更加感觉是没有一家落下的,但是这其中却有一家叫土耳其的落下了,土耳其本是非常厉害的一个国家了,也非常的有实力,当时的德国为什么不选择攻打这个国家呢?其实这个也是非常有说法的啊,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继续来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感兴趣的老哥一定别错过了!

首先从德国的二战时面对英国的极力反抗,“海狮计划”受阻,被无限期推迟,英国海军在欧洲大陆的辐射范围广,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当时的德国注重发展陆军,海军并不强大。因而短时间打败英国并不现实。这时候在德国看来,苏联经过“大清洗”,众多老一辈的军事将领被迫害,军事力量受到很很程度的损失,以及打下苏联可以获得大量的战略物资,比如五乌克兰的粮仓,高加索地区的油田,顿巴斯的煤矿。如果获得这些资源,就可以成倍地加强德国的持续作战能力,以应对将来有可能发生的对美英作战。在击败苏联之后,可以迅速和亚洲的日本汇合,打通亚欧大陆交通联系,彻底切断英国殖民地与本土的联系,彻底突破英国现实和美国潜在的封锁和包围。于是突然转对苏联发动攻击,正如德国的判断和发动战争的突然性,苏联节节败退。但是正如大家所知的,苏联借助战略纵深,和坚决的意志,还是抵挡住了德国的攻击,战争再一次陷入僵持。
我们再来看看土耳其,首先土耳其大部分位于小亚细亚半岛,扼守土耳其海霞,如果德国占领土耳其,就可以一路东进,战略上包围苏联,但是,现实中没那么容易。彼时土耳其是西亚第一大国,人口有2000万,而且由于是伊斯兰国家,凝聚力很强,如果遭到侵犯一定有其他伊斯兰国家帮助,德国如果草率入侵一定陷入泥潭。土耳其地形复杂,还有八九十万军队,正是由于土耳其基础设施差,公路都很少,德国的战术已经装甲部队很难在这崎岖的地形上前进,所以,希特勒最终放弃了对土耳其的进攻,
其次,土耳其和德国关系密切,没有出兵的理由。表面上,土耳其是中立国家,但是实际上和德国关系十分密切,源源不断地向德国提供各种能源物资,算是准盟友的位置。既然不占领就能有占领的好处,德国也不会费心去占领。还有,德国已经两面作战,深陷战争泥潭,兵力已经开始不足,自己的海军又很弱,盟友意大利的军队在北非失败,这一切使得德国不能够草率出兵。
至于一开始,德国也不可能首先把重点放在进攻土耳其身上,因为在德国看来,英国、苏联、美国这些大国才是主宰战争方向的国家,他不可能在这些国家的虎视眈眈下,去进攻一个实力不弱,无法完成闪电战的国家,那样结果只可能让其他大国渔翁得利。所以他必须打败英苏,这样他才能完成他的战略意图,到那时候土耳其这样的国家自然是手到擒来。但过高的战图意图和不利的战争现实,让德国陷入两线作战的泥潭,此时也无法再抽身来打土耳其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9 

苏德战争后期,为何苏军伤亡依旧非常高?

说到苏德战争其实过程好漫长的,所以打着打着感觉大家都打累了,但是在苏德战争后期,这个优势的苏军伤亡情况竟然一直居高不下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的故事也挺多的啊,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分析揭秘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先看这个数字吧。西线盟军(不含意大利战场)自6月6日登陆到9月11日损失22万,到战争结束共计76万,大部分54万的伤亡是在普通人认为德国日薄西山兵败如山倒情况下发生的。德军最后阶段顽抗程度没常人想象的那么弱!
东线的战役规模、残酷惨烈程度远超西线,无论对苏军还是德军而言,伤亡数字巨大。44年后苏军大部分进攻战役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也有远低于的情况发生如敖德萨—克里木战役、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维斯瓦河一奥得河行动等等。但重要一点,苏军的不可弥补损失(死亡、失踪)从1944年起低于德军:44年苏军141万、德军190万;45年苏军63万、德军270万。也就是说苏军的技战术水平比前期有所提升,开始超越德军。
具体分析下提到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苏军死亡失踪18万、伤病59万,没什么百万之说。要知道白俄罗斯遍布森林沼泽,道路稀少,不适合大规模坦克进攻,苏军前期的伤亡集中在维捷布斯克、奥尔沙、莫吉廖夫、博布鲁伊斯克德军主要的筑垒地域,明斯克、考纳斯、维尔纽斯伤亡都不大。再看德军死亡23万,被俘17万,伤14万,不可弥补损失完败于苏军。仅仅看双方的伤亡数字是得不出事实真相的。
世人更常嘲笑苏军柏林战役的死亡8.1万、伤28万的数字惊人。德军呢?德国人自己统计第9集团军和柏林卫戍部队死亡9.2万,算上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 17集团军的数字应超过10万,受伤者不仅仅包括在48万俘虏中,另一部分如6000伤员被第12集团军救走,第3、4装甲集团军、第12、17集团军根本没伤员统计数流出。这真值得没眼力的愚人鄙视吗?作为纳粹德国的首都,一场城市攻坚战,苏军的伤亡数还说得过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进攻德军坚固预设阵地,苏军伤亡数都大过德军,但不可弥补数都低于德军,这才能保证44年后苏军不因缺乏人力失去胜利。
从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到1945年5月战争结束,苏德军人死亡数对比:
1941年苏299万、德30万、9.9:1
1942年苏299万、德50万、5.91:1
1943年苏197万、德70万、2.82:1
1944年苏141万、德123万、1.15:1
1945年苏63万、德142万、1:2.26
苏联人真正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9 

伊普苏斯会战是怎样的?

伊普苏斯会战是自从亚历山大大帝逝世后继业者时代中规模最大的一次会战。公元前301年发生的伊普苏斯会战有超过十五万士兵直接参与到其中。其中安提柯的军队拥有高达七万名步兵,一万名骑兵和75头战象。而联军则投入了六万四千名步兵以及一万五千骑兵,战象的数目则达到了惊人的四百头之多。

塞琉古不久前与印度的月护王签订了盟约,塞琉古将亚历山大大帝占领的印度领土送给月护王,换取了长久的盟约和大量战象的军援。安提柯一世对于部队的部署,依旧选择了继业者军队中最典型的形式:以方阵为支柱组成了中央的步兵战线,而在两翼部署骑兵。安提柯的右翼由其子德米特里乌斯一世带领,他麾下集中了安提柯的绝大部分重骑兵,承担最主要的攻击任务;而安提柯的左翼则主要是轻骑兵,以进行防御性的阻滞和游击为主;安提柯本人则坐镇中央。安提柯父子的部署,和过去十五年内他们在帕莱塔西奈、伽比埃奈、加沙等会战战场上的部署别无二致,遵循了马其顿军队典型的斜行序列战术,重骑兵为核心的优势翼先行攻击,劣势翼则进行防御作战。
而指挥联军的塞琉古一世,则对部队进行了截然不同的安排。他数量占优但更不擅长近战的骑兵,被较平均地分散到两翼,左右翼分别由塞琉古之子安条克、色雷斯国王利西马库斯指挥。与安提柯数量相若的战象被部署到步兵战线前方,而不少于三百头战象则集中部署在主战线后,这部分战术预备队将作为决定性的力量使用。
随着战线排布停当,安提柯发出了进军的信号。德米特里乌斯一马当先,以右翼势如千钧的重骑兵冲击,拉开了整场大战的帷幕。右翼骑兵的队形中也包括了初生牛犊的皮洛士,他和所有德米特里乌斯的部下一起,以全部的悍勇和热情猛击联军的左翼。 在4000名重骑兵的冲击之下,联军左翼被击溃,德米特里乌斯欣喜地率部投入追击之中。跟随着战败者的脚步,安提柯军的右翼一路追入哈曼·贾斯戈山谷(Hammam Gazigol)之中,试图将前者赶尽杀绝,也使得自己远离了战场中心。
在得悉左翼的战况后,塞琉古迅速做出反应,那支规模庞大的战象预备队,被调往自己的左翼填补缺口。这些战象来到哈曼·贾斯戈山谷的入口,封死了山谷的出口。此时,双方的中央战线各自缺少一边的侧翼掩护。塞琉古又通知右翼的利西马库斯,从麾下调拨大量轻装的投射部队,从本方战线后部横贯战场,来到安提柯军空虚的右翼。
安提柯一世此时已经率领方阵主力投入了战斗,两翼交战的情况报告来到了他的面前,他的右翼势如破竹,而左翼则很好地拖延了敌军的进展。战况进行到如此,“独眼龙”满意地继续等待,只需等到德米特里乌斯的骑兵回转并再度冲击,对方的方阵主力就会土崩瓦解,这场会战的胜利和整个亚历山大帝国唾手可得。
但战局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德米特里乌斯的骑兵迟迟没有重新出现,反倒是联军一方的骑射手出现在烟尘中。这些来自东部行省的轻骑兵迂回到安提柯方阵的后方,用如雨的箭矢射向安提柯的方阵。正忙于正面交战的方阵士兵,立即陷入了骚动和不安之中,此时的安提柯却没有预备队来驱逐那些骑射手,他的部队逐渐陷入瓦解。
此时的德米特里乌斯,终于判断追击应当结束,于是掉头冲向主战场。然而他却发现,数百头战象将山谷出口堵得严严实实,战象的气味甚至让战马都无法前进。皮洛士和其它骑兵的骁勇,在这种情况下起不到作用,骑手们被迫下马前进,和配属给他们的步兵一起,试图杀死和驱逐战象。
而主战场上的战局发展终于到了临界点,安提柯麾下的方阵开始投降或是逃跑,安提柯努力地稳定军心,也无济于事。最终,在正面和背后的双重压力下,他的整条战线如同退潮一般,陷入了彻底崩溃。安提柯一世没有逃跑,而是继续呆在指挥位置上重整部队,等待儿子出现直至最后一刻。最终,联军冲到了他的面前,在拒绝了幕僚让他撤离的请求后,未披铠甲的安提柯被一支标枪当场射杀,大军随之崩解。
直到尘埃落定之时,德米特里乌斯才突破了那道战象之墙,但已是于事无补。意识到失败之后,他匆匆收拾残军逃离了战场。幸运的是他的海军依旧强大,东地中海对他而言有如内湖,因而他能够在失败后维持基本自由的行动。到这时,安提柯投入战场的八万大军,只剩下德米特里乌斯身边的9000人。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8 

安条克大帝之马格尼西亚战役是怎样的?误把自己当王者的青铜

安条克大帝也被称之为安条克三世,他是塞琉古帝国中非常著名君主。若是没有在西方和罗马军团较量过的话,可以说安条克大帝堪称王者。他在东方征服的事业非常顺利,塞琉古大军从中东一路横扫到了中亚,甚至让希腊籍军人重新踏上了南亚次大陆的土地,因此在公元前205年安条克三世和亚历山大一样得到了“大帝”的称号。当年安条克三世甚至还收留了迦太基名将汉尼拔,试图让对方帮助自己战胜罗马。事实证明安条克三世完全是叶公好龙,他自认为是王者,对汉尼拔并没有重用。
公元前190年王者安条克三世在小亚细亚遭遇了罗马的西庇阿兄弟,双方在马格尼西亚展开了对决。这场会战中罗马一方的兵力是2个罗马军团、2个同盟军团以及帕加马(小亚细亚境内的国家,以矿产资源丰富著称)、亚该亚盟军(罗马人在希腊的盟友)提供的兵力,总数是3万人,战力最强的罗马人只有万余人。而塞琉古王朝动员了7万多人,在骑兵上还有明显优势,因此尽管对面有两个西庇阿(大西庇阿给他弟弟当高参),安条克三世依旧觉得自己可以打出王者威风。
“骑兵利旷野,步兵利险阻”,拥有步兵优势的罗马人一开始准备在弗里吉乌斯河(今土耳其库姆河)和赫尔墨斯河(今土耳其杰迪斯河)之间的狭窄地段同塞琉古军队PK。安条克三世不为所动,卢西乌斯·西庇阿(大西庇阿的兄弟,也是当年的执政官)只好把战场转移到安条克三世“满意”的地段。
会战开始前安条克三世把己方战斗最强的16000名希腊定居者当主力,部署在中央,形成了十个50×32(32是方阵的纵深,这和马其顿传统的16排纵深不同)的方针,以此对阵罗马一方最强的嫡系军团。为了加强胜算,他还把东地中海地区的大杀器——大象也堆在中央,在每个方阵中还部署了大量轻步兵和2头战象。他把加拉太重步兵、“近卫”骑兵、3000名定居者铁甲骑兵以及10000名银盾军放在右翼,和中央方阵一起围攻罗马军团。他的左翼由15000名轻步兵和3500名重步兵为主力,此外还有王太子率领的伙伴骑兵和3000铁甲骑兵,左翼的对手是老冤家帕加马国王统帅的3000骑兵和3000银盾兵。
会战开始后,安条克三世带着右翼优势骑兵碾压了对面120名罗马骑兵的抵抗,还和加拉太重步兵、银盾兵进行了战术配合把万余人的罗马军团打得阵型大乱。罗马老兵们经验丰富,溃而不乱,交替掩护着撤入大营。安条克三世想趁机攻入罗马大营,反而被罗马败军挡住。
塞琉古大军的左翼有三倍于对手的优势,加上此前的战绩优势,因此自信满满地让刀轮战车展开了冲锋。结果在狭长的战场上被罗马一方的轻步兵、轻骑兵的活靶子,不但造成了连环塞车,还向后冲己方重骑兵。塞车的后果是左翼的重骑兵也成了车祸受害者,纷纷被己方的战,造成了左翼的大崩溃。罗马军队左翼获胜后,迂回绕到了塞琉古中央阵线背后,和罗马中央阵线的步兵一起围攻塞琉古步兵方针。
在这种前提下,塞琉古中央防线的步兵采取了固守战略。罗马步兵经验老道,没有硬碰塞琉古一方的长枪方阵,而是不断投射标枪和石头,给对方慢性放血。结果是塞琉古大军的老兵们神经坚韧,反而是敏感的大象受不了攻击发了狂,弄乱了塞琉古军的方阵。罗马军团乘机猛攻,彻底击败了对面的同行。
在左翼、中央两条战线都失败后,安条克三世不得不撤出了战场。经此失败,他不但明白了自己并非战场上的王者,还让国势一落千丈,彻底失去了重建亚历山大帝国的可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7 

揭秘夷陵之战蜀国阵亡将领都有谁

说到夷陵之战其实大家也都知道的,话说这场战役还真的是把蜀国和吴国打得没有办法了,经济完全就是倒退了不知道多少年,完全就已经没有单独和曹魏抗衡的能力了,所以损失是真的大,吴国倒是还好,比较打赢了,也没见损失什么大将,都是士兵,但是蜀国就惨了,话说损失了不知道多少著名的武将,那么有哪些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盘点盘点吧!

据记载,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战死的大将有张南、冯习、沙摩柯和傅肜,另外杜路、刘宁等投降东吴。而刘备的大将黄权在撤退时被吴军截断后路,无奈之下投降曹魏。而傅肜则是在保护刘备撤退的时候力战而亡,傅肜是不可多得的将领,东吴也曾想要劝降他,但是傅肜怒斥道:吴狗!何有汉将军降者!最终战死。至此是夷陵之战中战死的武将,而文官也一样有战死者。
蜀汉文官战死者有马良和程畿,其实马良的战死是最可惜的,马良是马谡的兄长,马良更是有着“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的美誉,他在夷陵之战前前往五溪蛮夷联合进攻东吴,但是在战败后被步骘截杀。程畿是刘备的从事祭酒,相当于参谋,在刘备兵败的时候他不肯弃船而走,亲自持戟与敌作战,随后战死。虽然刘备战死的将领和文官很多并不是很出名,但一样十分的有气节,而刘备在经过夷陵之败后,汉室复兴无望。
最后再总结总结如下:冯习(战死)、张南(战死)、傅肜(战死)、程畿(战死)、马良(战死)、沙摩柯(战死)、黄权(降魏)、庞林(降魏)、杜路(投降)、刘宁(投降)。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