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各国轰炸机如何保证命中精度?

说到轰炸机的问题其实大家都知道的,这样的飞行机器在空中的时候速度是非常非常快的,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些轰炸机又是怎么保持命中精度的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就说逼格最高的“诺顿”轰炸瞄准具把,是一种机械计算机
早期轰炸机是使用光学陀螺瞄准具,在自己飞机正下方位置画上标识,依靠飞行员判断提前量进行轰炸。真正的创新是荷兰人卡尔·诺顿为美国海军发明的诺顿轰炸瞄准具,这是一种早期机械式计算机,可以输入数据来计算弹道。
诺顿轰炸瞄准具,二战美军轰炸机投弹手学习使用这种设备前必须先宣誓严格保守秘密,其精度可以达到从21,000英尺(6400米)的高度击中100英尺(30米)的圆圈。
这张照片是托马斯·威尔逊正在给其B-29轰炸机上装全新的诺顿轰炸瞄准具,因为这架轰炸机将要执行投放广岛原子弹任务。诺顿轰炸瞄准具有瞄准具和陀螺稳定仪两部分组成,瞄准具实际上是一部早期机械式计算机,虽然体型不大,但是由2000多个精密零部件组成,包含大量齿轮和轴承轴承,这些机械式设备利用电池和电动马达进行驱动,飞行员通过调整输入盘,输入空速和风速作为参数,诺顿标准仪自动计算出从飞机的地速(天上飞机相对于地面的速度),并根据风向、航向、偏航角等数据,测算出最佳投弹时机。 整个瞄准具安装在陀螺稳定仪上面,美国专门研制了电动陀螺仪,每分钟转速达到30000以上,让其在飞行过程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而另一项设备关键就是自动驾驶仪,当诺顿瞄准具准备进行轰炸的时候,轰炸机转而使用一种早期机械式自动驾驶设备,从来保持飞行航向、航速的稳定性,从而准确实现轰炸。诺顿轰炸瞄准具可以说是早期火控设备的雏形,标志着轰炸可以通过精密计算来实现,不再单纯依靠投弹手的经验。
安装在轰炸机前投弹手舱的诺顿瞄准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8 

长子西征是怎样的?为何会成为俄罗斯人至今都不愿提起的战争?

说起长子西征,是我国历史大蒙古国第二次西征时期的一张战役。当时以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担任统帅,让王子贵由、蒙哥等随军出征。由于这支军队是由各个支宗室以长子统帅军队出征的,所以便称之为了长子西征。这场战争成为了俄罗斯人从古至今都不愿意多提的一次战争,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西征练兵
蒙古作为一个军事帝国国家基础就是军事力量,所以对于窝阔台大汗来说,组织一次西征锻炼子孙辈的军事力量是极其必要的。蒙古此次选择目标也是明确的,就是今天广大的俄罗斯领土。
选择俄罗斯领土有以下几个优势:
1、可以占据适合游牧的钦察草原,大军行进离不开后勤,对于游牧民族来说这个补给就是广阔的大草原,拿下俄罗斯就是拿下了钦察草原,这就为蒙古打下了一片世代相传的土地。
2、俄罗斯土地上的国家易于攻取,在第一次西征中俄罗斯诸国就惨遭屠戮,国力大减。俄罗斯诸国只能选择固守城池来抵御蒙古大军,可是俄罗斯城市多为土木结构,这种结构在蒙古大军的攻城器具下不堪一击。
3、俄罗斯的地理环境利于蒙古施展机动作战。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所在的东欧平原是一片利于大纵深作战的土地,这里没有不利于蒙古铁骑的山地地形,所能限制蒙古大军的河流沼泽也会在冬天结冰,结冰后又会成为蒙古大军进行机动穿插的助力。
4、俄罗斯军队呆板的战术。现在俄罗斯有着战斗民族的称号,在战争方面也极具灵性。可是当时的俄罗斯深受西欧正面对决那一套影响,军队以正面冲击防御为主,远距离的机动作战俄罗斯大军从未接触,对轻骑兵的妙用也是毫不理解。这种军队是灵活的蒙古军最爱的对手,在战场上蒙军不止一次的打败了采取这种战术的军队。
5、分裂的力量。今天的俄罗斯民族主义很强,国家向心力也很强。可在蒙古的时代,罗斯不过是一群国家的称谓,诸罗斯之间的关系仇敌多于亲朋,诸国联合对抗蒙古是完全不可能的。这也就给了擅长战略机动的蒙古大军各个击破的可能。
远征
公元1236年蒙古四位王子率领四支大军聚集于统帅拔都大帐,四位王子分别为术赤之子拔都,窝阔台长子贵由,托雷长子蒙哥,察合台王子不里。四位王子各率父王本部兵马,前来参与此次对俄罗斯地域的扫荡战。
当时俄罗斯大地有着三股势力,一个是在北方的不里阿耳,一个是在南方的钦察,最后是在西方的斡罗斯。拔都根据战场情况定下了先打两翼最后西进的军事策略。
西征大军先攻击不里阿耳,拔都派出了老将速不台与蒙哥一同前往争讨不里阿耳。速不台用突袭策略,袭击了不里阿耳首都。不里阿耳居民逃到了山林之中躲避,可最后都被速不台捉住斩杀,蒙古大军之北翼至此安全,拔都立马开始了对斡罗斯的进军。
当年冬季蒙古大军开始继续进攻。蒙古大军选择的目标就是位于斡罗斯北部的弗拉基米公国。拔都意图先北再南逐个吞掉罗斯诸国,弗拉基米大公听闻蒙古大军的到来放弃首都向北逃窜,他直接逃到了北边的伏尔加河上游,他希望逃出城镇在野外等待斡罗斯援军的到来。可是在十几年前的第一次西征中,罗斯诸国就损失惨重,这其中就有南北罗斯之间的矛盾作祟,尚有势力的南罗斯根本不想救助自己昔日的仇人,被蒙古人打破胆的罗斯人也不敢前往支援,弗拉基米尔公国只能依靠自己。
蒙古大军就毫无阻碍的在弗拉基米尔的土地上烧杀劫掠,罗斯的木头城镇根本抵挡不住蒙古的投石机,没有几个城市能抵挡蒙古大军十天的时间。最终蒙古大军到达了弗拉基米尔的首都,负责守城的王子们竭尽全力抵御蒙古,可是不到三日的时间城池就被攻破,全城百姓惨遭屠戮。在结束了攻城战后的蒙古,奔向了弗拉基米尔大公所在的伏尔加河,兵弱的大公被蒙古大军围歼。蒙古大军意图继续北进,可是春天到了道路变得泥泞不堪,蒙古大军只得放弃进军波罗的海的计划,大军返回钦察剿灭钦察人。
同为游牧民族的钦察对蒙古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利用地利对蒙古进行游击战,可钦察的努力抵挡不住蒙古大军的不断扫荡。时间一长蒙古军队也就抓住了钦察人的活动规律,蒙古军队集结到了钦察的聚居地,钦察人本就不是蒙古的对手,整个钦察部落遭受灭顶之灾,只有部分钦察人向西逃窜到匈牙利。
在拿下钦察草原的蒙古开始了休整,经过一整个夏天的休整,蒙古大军重新焕发了活力,接下来他们的目标就是——基辅。作为罗斯民族的发家地和故都,基辅背靠第聂伯河连接黑海,是四通八达的商业要地,这里的财富也是蒙古人所垂涎的。
拔都命令大军出发围攻基辅,大军兵分三路渡过顿河向基辅挺进。大军一路势如破竹直抵基辅城下,面对满城金顶的基辅连拔都动了心。可是面对凶悍的蒙古大军,基辅的居民勇敢的说了不,他们将蒙古使者杀掉表达了自己誓死守城的决心。可是基辅的统帅与国王却怯懦的逃跑了,他们丢下了满城的居民毫无廉耻的逃跑了。
当河水结冰,蒙古大军开始渡过基辅身后的第聂伯河,十余万蒙古大军形成了对基辅的合围之势。不到十天的功夫基辅陷落,居民被杀,辉煌的金顶也被摧毁殆尽。基辅的王公也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他们被蒙古大军压在桌板之下活活压死,辉煌一时的罗斯民族陷入了黑暗时代,直到几百年后才驱逐了金帐汗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是为了锻炼儿孙辈,积累实战经验,可是却横扫俄罗斯,让俄罗斯人陷入百年噩梦,并永远记住了这段屈辱的历史,至今都不愿意提起。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7 

雅克萨之战中大清就知道西方武器的厉害,为何不引进?

说到雅克萨之战其实大家也知道的,这个战役还真的是把大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了,大清其实已经正式的认识到了国外武器的强大,但是这个时候大清已经知道了国外武器的强大,为什么不选择引进呢?到底是个什么原因?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18世纪时、西方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中国处于冷兵器与火器并用的时期,弓箭、刀、矛大量地装备清朝军队,清军使用的是火绳枪,虽有燧发枪而未装备于部队(造价高),西方军队主要使用的是燧发枪,而滑膛枪的制造技术趋于成熟。
18世纪中西方火枪技术模式和机制原理,中国的炮工艺较为粗糙,而18世纪中国军事科学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西方那样的科学理论、实验、技术三者之间循环加速的内在机制。
雅克萨之战,发生于1685-1688年之间,此时处于17世纪末期,我们就姑且把时间算到18世纪好了,这一时期的欧洲军队火器的运用,并不一定比冷兵器军队战斗力高处多少。
当时先进的燧发枪是没有膛线的,射击精度很低,所以彼时的战争形式就形成了所谓的“排队枪毙”的两军交战队列,目的是为了提高命中率,同时在近距离开火,命中率也就更高。可是一般在三轮齐射之后,步兵进入近距离的厮杀,此时靠的就是拼刺刀,才是真正的战争开始。
燧发枪射击的目的,并不是作为战争的主要击杀方式,而是起到击溃,打击敌军士气的目的,毕竟伤亡不高,还远远达不到决定战车胜负的程度。
同时,燧发枪的结构复杂,造价十分昂贵,使用很麻烦,整个装弹、射击过程很浪费时间,当两军野战距离拉到足够近之后,还去装填弹药射击,无异于是一种自杀行为。人家敌人早就拿着刺刀给你刺个通透了。
所以说这一时期,东西方军队的作战方式虽然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样的,虽然燧发枪与火绳枪有技术差距,但其实有效射程和射击精度都远远达不到19世纪战争的水平。
既然燧发枪还不能彻底改变战争的方式,那么战争还是只能停留在靠冷兵器肉搏的程度,所以往往在这一时期,火器部队只是作为战争中的一种兵种,而非常规化的制式武器而存在。
如此一来,加上燧发枪造价比较高昂,康熙从实际角度出发,不太可能耗费钱粮大规模引进这种烧钱的武器装备军队,比较它此时的起到的效并没有火绳枪好多少。
这就跟你在打刺激战场的时候,你拿着一把98K,别人站在你面前拿着平底锅,,你觉得你几枪能打死他,而他又能用平底锅几下敲死你?
考虑到实际使用价值以及造价,所以康熙时期,大概只是小规模的引进了这种武器,大概也只是供有钱人防身用。
再说引进了又有什么用?大清并不具备科学理论指导的工匠对这些武器进行大规模的维护,而大清的火器管理部门也是人浮于事,官僚作风严重,而军队中装备火绳枪的部队一年都指不定放得了多少枪来做射击训练,最终的结果,也不过成为摆设而已。
不具备自主研发,或者说不具备科学精神的大清,是无法将这种武器继续优化,以趋于追上西方的脚步,如此一来,再多的引进也无甚意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7 

波波沙冲锋枪巷战无敌,为什么战后迅速消失了呢?

说到波波沙冲锋枪还是挺给力的一支冲锋枪了,话说在巷战里面简直就是堪称无敌一般的存在的,但是如果对这把武器非常熟悉的网友会发现,那就是这把武器在战后却神秘的消失了,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这么回事吧!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简单来说就是长江后来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一代更比一代强。
二战中的传奇冲锋枪,苏联曾经生产600万支
波波沙冲锋枪可以说是二战中最具传奇的冲锋枪,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联就考虑到冲锋枪在未来战争中的价值,因此一直试图制造一款合适的冲锋枪,但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成熟,战场形态并不适用,苏联始终没能制造成功一款牛叉的冲锋枪。
在二战开始后的苏芬战争中,苏联就已经吃了缺乏自动武器的亏,当时芬兰使用的M1931式索米冲锋枪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亡,因此,苏联已经加紧了研制,一直到1940年底,苏联轻兵器专家在采用了新的生产工艺后,才制造出了波波沙冲锋枪,但是当时还没有来得及大量制造,苏德战争就爆发了。
苏德战争的大部分战役都是依托城市展开的巷战,如列宁格勒会战、斯大林格勒会战等等,在巷战中,交战距离缩短,短兵相接的机会增多,步枪就显得没有必要,相当于在屋里使用青龙偃月刀,刀是好刀,施展不开啊!
这样的话,对体积小、质量轻、灵活多变、火力猛的冲锋枪就有了用武之地,苏德战争初期,因为德军大量装备了MP38/40式冲锋枪,在巷战过程中打的苏军是落花流水,苏军将领表示“我们用的是步枪,而法西斯用的是冲锋枪!”
在连续吃了芬兰和德国的亏后,苏联开足马力加大对冲锋枪的产出,1942年初开始大量生产,到战争结束前不足四年的时间,苏军一共生产了六百万支冲锋枪,而德军在二战中生产的冲锋枪不过一百万支。
苏军大量换装波波沙冲锋枪之前,苏军最小单位的配置是,一挺轻机枪,1-2支冲锋枪,剩下全部为步枪,1942年之后,苏军最小作战单位的配置,一挺轻机枪外,全部冲锋枪,因此,成就了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的地位。
苏联迫切需要冲锋枪,不止是因为冲锋枪最适合苏联战场,因为金属冲压技术在枪械上的应用使得冲锋枪的能够大规模生产,造价更低廉,最重要的一点,波波沙冲锋枪操作简单,对于苏联在战争中动员起来的新兵来说,教会开枪就能上去无脑突突!
二战后,波波沙冲锋枪为何会迅速消失?
从上面的资料也可以看出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起到的巨大贡献,然而二战结束后不久,苏联人就将其大量抛弃,不得不说苏联人不重情分。
关于苏联抛弃波波沙冲锋枪,纵横认为有多种原因。首先,在二战中,苏联拥有1700万的军队,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大量裁军,势在必行,拥有1200万军队的美军,三年就裁撤了900年士兵,相对来说,苏联留个三四百万作为常备军也足够用了。
波波沙冲锋枪在二战中的优点,粗糙,射程太短,精准度低等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可以说,在大规模兵团作战的巷战中,是波波沙的主要战场,然而,二战结束后,世界上还真就没有几次大规模的巷战,由此可见,冲锋枪只是二战后期的一个过渡。
在二战结束后的次战争时代,突击步枪才是王道!
其实,在二战时期,德军就已经在寻找取代冲锋枪的枪械,将冲锋枪与自动步枪进行结合,去冲锋枪的射击速度,取自动步枪的射击精度,1944年经过德国改造升级的StG44突击步枪横空出世,成为一款划时代意义的步兵武器。
德国曾经计划全员换装StG44突击步枪,但是限于当时德军的处境,这一计划没有实现。
相对于冲锋枪来说,突击步枪具有很多优点,弹量充足,火力相对较猛,精准度也高一点,可以说,突击步枪简直是甩冲锋枪一百条街的产品。
在德国研发出StG44突击步枪后,苏联在1944年开始也进行了突击步枪的研制,1947年面市,到1949年最终定型。
相对来说,AK47作为一款神枪,性能很优秀,结构简单,结实耐用,造价低廉,故障较少,威力巨大,随即开始大规模装备苏军,波波沙冲锋枪在AK47面前就跟小学生一样,被取代是一瞬间的事情。
时至今日,AK47突击步枪一共生产了将近两亿支,流行之广,堪称历史之最!
波波沙冲锋枪出生于二战,自然也就结束于二战,随着枪械的发展,前浪只能被拍在沙滩上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6 

古代打仗都是重兵把守粮草,那么守护粮草的重兵占大军几成?

说到古代人打仗这件事情还是非常有讲究的,话说古代人打仗有一句话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也可以看出来粮草在古代战场的重要地位,而且粮草一般都是需要用重兵把守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是用重兵把守,那么这个重兵到底有多重呢?也就是说守卫粮草的重兵一般占军队重量的多少呢?下面我们不防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就包括了人吃的“粮”和牲口(马骡)吃的“草”。用今天的话来说,粮草属于后勤物资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决定军队能不能打胜仗的关键。
古代运输条件差,道路情况又异常复杂,这对于保障供应,是绝大的挑战。好比三国时蜀汉军队“六出祁山”,最难解决的,就是粮草的供应问题。所以诸葛亮才发明了善于在山地运行的“木牛流马”。而围绕木牛流马,蜀魏还有一次交锋,都是在做粮草的文章。后来魏军大将邓艾绕过蜀军重兵防守的剑阁,偷渡阴平,通过几百里山径,直扑涪城,占领成都。邓艾这是兵行险着,因为阴平小道为“七百余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主将钟会与邓艾父子有隙,他之所以答应邓艾出兵,一个险恶的意图,就是想让邓军自困而亡。
古代粮草如何囤积
首先是随军携带。这部分粮草是保证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保证5~10天的口粮。其次是周边府县的官仓,一般在打仗前都会事先安置调拨粮草,保证大军数月之虚。
其次专门的粮草仓库,这部分粮草储藏非常关键,一般都是储藏在隐蔽、险要、易守难攻的位置距离军队相对较近。能保证1~3日的路程内送抵前线。并重兵把手。所以,随军兵营会放置粮草,但是不会很多。
随军兵营会放置粮草,但是不会很多。所以把守粮草的士兵数量就屈指可数了。
粮草队伍的组成
在古代的时候,因为交通条件不便,所以往往运输粮食都比较困难,双方作战的时候也是经常切断彼此之间的粮草供给,并且逼的另一方不战自愧,可以说这也是古代打仗的时候常见的招数。
在作战部队中,想调动二十万大军,就有四十万劳力在让你帮忙了。所以在那个时候,经常能够看到号称百万的黄巾军,或者是号称百万的正规军,但实际上能大战的可能只有20%。例如,那是在乾隆年间,当时因为粮食紧缺的问题,所以就不得不大量从各地调配粮食,结果这个供给还是跟不上,而加上中途转运就需要百万人次,这些都是要给饭吃的。至此,缅甸战事只能作罢,改为招安。
所以部队实际看护人员很少,更多的是劳力,这也是古代经常断粮道、劫粮草屡试不爽。不过,粮道及粮草运送时间是古代作战的机密,一般也很难获取的到。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5 

二战期间差点攻进莫斯科的居然是法国志愿军?

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就已经宣布投降,被德军占领了。虽说当年法国人投降了,但是在自由法国领导人戴高乐将军的带领下,法国在当时还是做着一系列的抵抗与斗争。然而法国当年的极又翼分子无视着亡国之痛,参与了当时纳粹德国在当局组织的志愿军团,开赴到了苏联与苏联军队进行作战。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军入侵苏联,希特勒命令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在西欧沦陷国家展开反苏运动,搜罗侵苏战争的炮灰。在德国占领军的默许下,法国一些极右翼组织积极策反德国集中营里的法国战俘,向受难同胞威胁说,如果不参加侵苏的法国志愿军团,他们将被送到波兰充当奴隶劳工。而与德国媾和的法国维希政府却对战争表示担忧,维希政府元首贝当元帅也表示,一旦法国军人在苏联被俘,将造成严重的政治后果。
可是反对的声音太过脆弱,1941年7月8日,法国志愿军团正式组建,由于贝当元帅的抗议,法国志愿军团改用德国国防军第638步兵团的番号,但为了同其他德军部队区别,第63B步兵团使用法国三色旗作为团旗。经过3个月的强化训练,1941年10月,2452名法国宫兵开赴东线,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第7步兵师麾下作战。
当年11月,法国志愿军团参加了进攻莫斯科门户博罗季诺的战斗。战斗前夕,德国第4集团军司令克鲁格元帅亲自来到第638步兵团进行动员,他号召法军宫兵在三色旗指引下突破苏军防线,攻占莫斯科,重现拿破仑时代的伟大军魂。然而,法国志愿军团在苏军的顽强抵抗下损失惨重,最后不得不随友邻部队逃离莫斯科近郊。
到1942年春,第638步兵团团长罗杰·拉博纳上校因与上司发生矛盾,而被德军最高统帅部解职,所部也被缩编为第1、3营,当时升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的克鲁格元帅把他们都送到后方,专门对付活跃于白俄罗斯沼泽地带的苏联游击队。
1943年6月,两个独立的法国营重新合并成法国团,由法国军官埃德加·布阿上校指挥。该团不久被调到乌克兰同苏联游击队作战,布阿上校宣布,如果有一名法军士兵被杀,他就要枪毙lO个苏联公民作为惩罚。一年后,法国团正准备离开东线回国之际,中央集团军群紧急命令布阿上校率部留在东线,因为苏军发起大规模的夏季攻势。
在布布尔河前线,布里杜少校指挥2个法国连同苏军激战48小时,德国空军的Ju87俯冲轰炸机对其迸行支援,而配属给法军的5辆虎I型坦克也用精确的远程火力击毁了正面迸攻的40多辆苏军坦克,最终法军不仅守住了阵地,还俘虏了一名苏军旅长。战后,苏军将领汇报战况时声称:“两个德国师挡住了我军的进攻道路。”很显然,他夸大了敌人的实力。
不可否认的是,东线战事极为残酷,法国团老是被德军当做“前线救火队”使用,自然伤亡巨大,而且没有兵员补充。到了1944年夏,在纳粹德国的强烈要求下,维希法国被迫实施大规模征兵,搜罗到3000多人极右翼民兵和大学生,送往苏联前线。
9月1日,法国团正式解散,德军最高统帅部将该团所剩宫兵和新征募来的法国人合并组建党卫军“查理曼大帝旅”,原指挥官布阿也从国防军上校晋升为党卫军准将。
1945年4月初 ,德国党卫军准将克鲁肯贝格接过查理曼大帝”师指挥权,他将全师整编为团,下辖第57、58营。4月20日,德军桕林城防司令魏德林直接命令“查理曼大帝”团参加巷战,克鲁肯贝格将一个人的营派去承担工兵任务,剩下约300人的法国营随他去驰援柏林。
为了避免同苏军正面遭遇,克鲁肯贝格所率的法国营不得不绕远路前行,到4月 4日才抵达桕林市区,途中他们还炸毁一座桥梁,以示“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到桕林 ,他们就配属给党卫军第ll志愿装甲掷弹兵师。
幸存下来的法国士兵后来回忆说,抵达桕林的头天夜里显得有些异常 ,他们听到有人在唱歌跳舞,却没有战斗的声音。法军步行赶往桕林城内一家啤酒厂,同希特勒青年团一起抵御苏军。战斗中,法国营还是用“坦克杀手”火箭筒对付蜂拥而至的苏军坦克,双方都杀红了眼。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营是柏林战役中最顽固的纳粹武装,他们最后撤守“元首”地堡,由于担心被俘后会被苏联人送到西伯利亚 ,该营最后残存的30多名宫兵一直打到5月2日仍不肯投降。最终 ,他们除一部分被俘外 ,还有些人脱下军装设法潜逃西欧,而菲奈特上尉被苏军俘虏,后来被遣返回国。
二战结束后 ,法国政府对那些参加过纳粹德军的法国人很是头疼 ,最后还是勒克莱尔想出一个主意 ,将他们安插进外籍军团,送到越南参与镇压胡志明领导的独立运动 ,也算是为战后的法国社会解决“一害”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4 

崖山之战中的崖山在现在的什么地方?

说到崖山之战想必大家都是知道的,那就是经常性的有人说了,那就是崖山之战后再无中国这样的话,所以说一看就是崖山之战中国败得很彻底,话说当时代表中国的就是宋朝了,那么有的网友想问了,这个崖山之战是宋朝和蒙元大战的,位置就在崖山,那么这个崖山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下面就这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并称为中国五岳,为我国五大名山。有座山虽然没有泰山的雄伟磅礴,没有华山的险峻巍峨,甚至不如黄山的奇绝秀美,但是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浓的一笔,它就是崖山。它见证了那场南宋和蒙元之间的最后大决战---崖山海战,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海战,终结了南宋王朝。
公元1273年(十年),元军攻破南宋中部防线战略要地---汉水重镇襄阳,然后顺汉水而下直抵汉口,攻占南宋长江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昌),至此南宋赖以屏障的长江防线彻底崩溃。南下的元军势如破竹很快突破长江天险,占领建康(今江苏南京),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危在旦夕。
公元1276年,元军三路攻至临安北皋亭山,宋恭帝赵㬎(显)降元。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在温州拥赵昰为帝,在元军的追击下,一路败退至广东。在退往雷州半岛途中,遭遇台风赵昰落水染病而亡,其弟赵昺被拥立为少帝,退往崖山。
公元1279年,元军分海陆两路,水路由张弘范从福建、广东沿海进军,陆路由李恒率军从江西南下,进攻崖山。宋元双方数十万兵力,数千艘战船进行最后决战,陆秀夫、张世杰等率南宋将士拼死抵抗,终未能挽救败局,陆秀夫背少帝跳海,南宋亡。十万南宋军民慷慨赴死,甚为壮烈。
崖山之战失败,南宋方面战术部署上有失当之处,我们暂且不做过多展开,本文仅探寻一下当年崖山之战的古战场在何处。
新会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隶属于江门市,拥有1800多年悠久历史。新会是地处潭江下游的沿海城市,东接中山市,南连珠海斗门,西壤江门台山、开平,北靠江门。新会在历史上曾是这一带的中心,晋朝设新会郡,隋唐时期设冈州,治所在如今的会城。明朝时期,新会城是仅次于广州和潮州的第三大城。
崖山,位于新会区城区以南约五十公里的地方,这里是银洲湖的出海口,东西两面有崖山和汤瓶山矗立,银洲湖水于两山之间穿过流入大海,两山宛如一面大门,扼守出海水道,因此被称为崖门。崖山海战就发生在崖门之内的水域。
实际上崖山和汤瓶山是由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山头组成,东边的崖山包括凤山、观音山、隔山、白焦山、牛牯岭等,西边的汤瓶山由大佬山、马鬃山,猪牯石山等组成。在入海口处崖山和汤瓶山之间如今通过全长1289米的崖门大桥连通。
相信不少看到地图的朋友都会有个疑问,银洲湖分明就像一条河流,为什么要称之为湖呢?崖山的东边还有一条相对较窄的水道,由东北往西南而流,和银洲湖入海水道呈Y字形汇于崖门大桥以南。当年崖山海战时,张弘范率领的水军就是从这个水道进军,将南宋舰队堵在出海口之内。
际上在宋朝时期,崖山是一个较大的海岛,我们可以称之为崖山岛,而崖山岛北面则都是银洲湖,其中不规则地分布着很多大大小小的岛礁。经过几百年的泥沙冲积,那些星罗棋布的岛礁早已不见踪影,如今崖山岛北面已经几乎完全和陆地连起来了。
当年被迫退至崖山的南宋朝廷在崖山上修建行宫,没想到成了南宋最后的行宫。太后、皇帝,文武大臣及随行将士、家属都居于崖山岛上,坚持最后的抗争。这里如今成为一个景区---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景区内有慈元庙、大忠祠等崖山祠景点,向游人述说着南宋军民最后的壮烈历史。
从新会车站坐210路到官冲村站下车即可到达景区,全程约40公里的路程。在崖山祠南面约5公里的地方,有另外一处景点崖山炮台遗址,不过这个炮台遗址和宋元崖山海战没有任何关系,是清朝时期才修建的海防要塞。
观古战场,凭吊忠烈。崖山海战虽然已经过去700多年,但是南宋军民最后时刻表现出来的那种义无反顾,忠贞不二的气节让人由衷敬佩。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3 

里昂解围战是怎样的?德希母斯的骑兵是如何立下战功的?

在公元前251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古罗马还不是一个强大帝国,那个时候称之为罗马共和国。当时的高卢人可以说是非常强大的,将军布迪克曾率领2万高卢军队将当时罗马的重镇里昂为的是水泄不通。当时罗马的守城将军斯普里乌斯率领着罗马守城军队进行抵抗。当时里昂的防御能力非常的差,属于那种以攻难守的城池,但是最终罗马还是打赢了这场战争。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当时里昂的罗马守军不足两万,大多是蛮族兵、城镇民兵,只有少量的青年步兵可以抵挡一时。而高卢人人多势众,虽然大多都是,大多步兵精锐,又矛兵,剑盾兵,短剑兵,还拥有骑兵。
虽然高卢人数实例占优,但由于缺少攻城器械,所以暂时没有发起进攻,过了三日,由胜利勇士,德西拇斯将军率领的步骑军团从里昂南边赶到,从侧后向高卢人发起了进攻。德西拇斯率领了的军队实力也不是很强,大部分是蛮族步兵,有少量的城镇民兵,军团的中坚力量为罗马青年步兵,有一定规模的骑兵,且有两名骑兵副将。
开战前,德西拇斯与里昂城内的斯普里乌斯约定,现由德西拇斯率军从侧边与高卢人展开决战,再由斯普里乌斯里昂守军从正面发起进攻,一举击溃不迪克的高卢军。
决战开始时,德西拇斯率领2万从侧面向不迪克发起了进攻,布迪克也毫不示弱,摆开阵势准备展开决战,正在这时,德西拇斯收到消息,斯普里乌斯由于道路阻断不能按时抵达战场,无奈之下,德西拇斯只得撑住气面对眼前这个硬骨头。
德西拇斯的战术非常的冒险,他将所有的骑兵集中到战阵的右翼,让精锐的青年军在中央,让薄弱的蛮族兵在左翼,开战时,双方的步兵冲撞在一起,德西拇斯的左翼出现了崩溃,好在中央能坚持一会,这时,德西拇斯的骑兵军团已高卢军右翼的侧后,德西拇斯的骑兵像潮水一样向高卢军的左翼发起包抄,高卢军左翼瞬间崩溃,接着,德西拇斯的骑兵和步兵全力冲击高卢军中央,在德西拇斯强大的步骑攻势下,高卢军队中央全线崩溃,最终罗马军获得胜利,解了里昂之围。布迪克率领一万多残军向里昂北部退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2 

盘点黄巢起义中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情

黄巢起义想必大家都知道的,虽然是历史有名的民变事件,但是其实真相往往也是十分的残忍的,话说这个黄巢起义中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残忍,而且近乎丧尽天良,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些个黄巢起义中又有哪些事情是丧尽天良的呢?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

1、在广州展开屠杀
黄巢这个人其实名声并不好,但是很多时候其实事情也不见得是错的,但是有些事情他还真的能被称为是丧尽天良了,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占领了广州之后,展开了屠杀,好像黄巢这个人非常的喜欢屠城了,但是广州这一次整整杀了十二万,这在当时是惊人数量的,所以真的是丧尽天良。
2、人肉军粮
第二件事情就是直接把人肉捣碎,然后做成军粮,这个在历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黄巢喜欢抓一下无辜的人,话说这些人都是用来做肉饼的。但是真实性不高。
3、在长安屠城
话说黄巢贡献长安后,依旧选择了屠城,不管男女老少,全都杀了,最后话说堆尸骨如堆了,真的是可怕。
其实算下来,就这三件事情,算得上是丧尽天良了,真的不应该是一位起义领导人做的,所以黄巢这个人留骂名是应该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1 

假如李如松不死,萨尔浒之战结局会不同吗?

说到李如松其实有的人说他应该是一个人影响了整个明朝走向的人,有的人说他实力还是有的,但是就是死得太早了,所以就出现了大家看到的明朝过早的灭亡,而且就萨尔浒之战影响就十分的深刻了,那么有的人要说了,假如李如松不死,萨尔浒之战结局会不同吗?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看了好多人的回答说李如松就是一个猛将,爱轻敌冒进必不是努尔哈赤的对手,我不以为然,下边我来分析一下。
李如松绝非猛将,乃智勇双全的统帅,从李如松宁夏打哱拜他的军事谋略远高于明军其它将领,堆土攻城,水淹敌城,围点打援,声东击西等谋略可以看出李如松绝非常人。
万历援城破平壤之战李如松用的谋略更多,打得小日本无还手之力,一天之内收复重兵把守的平壤不是一个纯武夫能做到的。
有人说李如松爱轻敌冒进,这也不对,万历援朝碧蹄馆大战李如松帅2000骑兵去寻找查大受的3000骑兵时受到日军重兵围困,这似乎是李如松轻敌冒进的证据,其实不然,查大受报遇小股日军灭之并追击中,李如松就判断查大受可能会中日军埋伏,为救部下回去搬兵己来不及,将自己的兵力分二批次投入战斗,且每个批次投入时间都适合,击败数倍于己的日军。
至于死于土蛮埋伏是内鬼给敌人提供了情报是个意外。
那么李如松指挥萨尔浒会战能胜吗?这是肯定的,李如松军事才能不是杨镐,杜松之类人能比的,李如松作战前善谋化,并善用计谋,不会像杨镐那样傻乎乎用四路围攻,结果四路根本不能配合被后金各个击破的,按李如松个性应是声东击西,一路为虚,一路为实,按努尔哈赤军事水平未见得能识破李如松的计策。
还有李如松调集军力能力也远比杨镐的强,他应该会征招辽东,宣大二地铁骑,刘铤的善用火器的川浙兵也会征招,由于万历帝对李如松的绝对信任,加上李如松深知大明各地军队战力,可以保证李如松所征调军队战力远强于杨镐所征的,加上李如松在大明军界的赫赫军威,赏罚果断,明军必冒死向上,这一切也非一个书生出身的杨镐能比的。
李如松很善长诸兵种的配合,步,骑,火炮,火绳枪等兵种的配合,这样后金军难己发挥骑兵冲击的作用,明军只要集阵向前,发挥诸兵种合成的威力后金军必败,大家不要以为后金军有多猛,是要看他对谁,装备了三眼火铳辽东铁骑包括后来的关宁铁骑从来都没有输给八旗骑兵。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杨镐是只羊,军队也全变羊了,李如松是只猛虎,手下也都是猛虎,李如松如真为帅必能战胜努尔哈赤。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