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的结果是怎样的?整个过程是怎样的?

说起科索沃战争相比大家都听说过吧,这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战争,主要是由于一场科索沃的民族矛盾而直接引发的战争。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发生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那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过程是怎样的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吧。

1998年,美国和北约就在计划对南联盟发动空袭,但没有美国的帮助,北约也难以达到目的。
1998年2月,南联盟共和国政府军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冲突。
1998年6月和7月,科索沃解放军逐渐占据优势,于是南斯拉夫政府军开始发动反攻并持续到9月。随着战争的进行,成千上万难民背井离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这是一场人道灾难。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番调解,但冲突还是在不断升级。
1999年1月8日,科索沃阿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对南斯拉夫军队运输车队发动突然袭击并绑架了8名南军指战员。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就此问题与“科索沃解放军”进行了谈判。
1999年1月12日,“科索沃解放军”同意无条件释放8名南斯拉夫士兵。
1999年1月15日,塞尔维亚警察部队在拉察克和佩特罗沃两个村庄搜捕杀害警察的凶手时与阿族武装分子发生激烈冲突,至少有15名阿族武装分子被打死,1名欧安组织观察员受伤。
1999年1月16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成员称,他们在科索沃南部拉察克村附近山谷中发现45具阿族平民尸体。此事立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对此,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17日发表声明,指责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散布谎言”。
1999年1月20日,北约开始针对科索沃危机的军事调动。
1999年1月29日,由英、法、美、意、德、俄六国组成的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外长在伦敦发表声明,要求科索沃冲突各方于2月6日在法国开始举行谈判,并在7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协议”。
1999年2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敦促南联盟科索沃冲突各方“积极、真诚和无条件地”参加和平谈判,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创造条件。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克里斯托弗·罗伯特·希尔草拟的方案。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但是双方都不接受方案中所提的要求,阿尔巴尼亚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
1999年2月14日,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决定把谈判达成协议的日期限定在2月20日中午12点。
1999年2月20日,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决定将谈判期限再延长3天,即谈判双方必须在巴黎时间23日15时之前达成和平协议。
1999年2月23日,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宣布,参加朗布依埃科索沃和谈的南联盟塞阿两族代表已就科索沃实质性自治问题达成一致,有关履行该协议的会议将于3月15日开始在法国举行。
1999年2月26日,南联盟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统一民主运动副主席希塞尼发表声明说,在法国朗布依埃参加科索沃和谈的阿族代表团两天前决定组成“科索沃临时政府”,并任命“科索沃解放军”发言人亚库普·克拉斯尼奇为“临时政府总理”。
1999年3月15日复会,阿尔巴尼亚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1999年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交努力”失败,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
1999年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斯拉夫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
1999年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1999年5月7日出动B-2轰炸机、用5枚精确制导炸弹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进行袭击,造成3名记者死亡、20多位外交人员受伤、馆舍严重毁坏。
1999年春,北约计划对南联盟发动40多次空袭行动。出于政治考虑,美国不愿发动地面攻击。
1999年6月,北约组织授权北约秘书长哈维尔·索拉纳批准对南斯拉夫实施空袭以迫使南总统米洛舍维奇就范。
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斯特普·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
1999年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
1999年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
战争结果
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表决之前,南联盟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宣布暂停对南的空袭。“盟军行动”的空袭正式结束。
1999年6月20日,北约正式宣布结束对南联盟轰炸。“盟军行动”的空袭正式结束。科索沃战争以塞尔维亚人的失败而告终。
北约19个国家中有1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总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
南联盟军民击落了F-117A隐形战斗机在内的61架北约飞机,以及无人驾驶飞机30架、直升机7架、巡航导弹238枚。
战略格局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但向多极过渡的大趋势并未逆转;大国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美国恃强独霸仍力不从心 ;联合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但联合国仍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国际安全机制组织;国际法准则受到美国“新干涉主义”的严重践踏,但认同“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不多;世界和平遇到新的严峻挑战,但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潮流 。
军事理论
科索沃战争作战行动呈现战场空间扩大、持续时间压缩、人力密度减小、战略指导直接等新特点;以及突然性、集中火力、精确行动、联合作战等作战原则;要求军队战斗力战场感知力要强、作战指挥效率要高、战场生存力要强、后勤保障能力要强,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
科索沃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绝对空中优势,对弱势的南联盟进行打击,武力迫使其就范。其作战样式是一种典型的非接触式交战,交战双方从始至终都没有在战场上近距离交战,这在世界战史上是极为少见的。
在作战过程中,北约主要采用三种战法:一是在距离战场上千公里处发射巡航导弹进行攻击;二是从美国本土或盟军基地出动隐形轰炸机,在电子干扰机的伴随支援下,深入战区,投射精确制导炸弹;三是在掌握战区制空权的前提下,使用有人驾驶作战飞机从防区外发射精确制导武器,攻击预定目标。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北约指挥机构向一线部队下达命令只需3分钟,越级向导弹部队下达命令仅需1分钟,配合由GPS制导的巡航导弹、激光制导炸弹和联合直接攻击弹药,实现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基本做到了“发现即摧毁”。
作为弱势一方的南联盟在战争初期,利用山多洞多、地形复杂的地形优势,在全国修建了许多洞库和地下设施,在北约空袭前就将大部分飞机、坦克、导弹等重装备藏于地下,躲过了大规模空袭,达到保存主战装备和作战部队实力的目的。
虽然南联盟进行了积极的抗击,但却没有有效的反击手段。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50 

康熙当时打下的雅克萨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

说到康熙帝其实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位帝王了很厉害,话说他当时非常辛苦的打下了当时的雅克萨这个地方,话说这个地方真的就那么重要吗?雅克萨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呢?下面就在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1685年-1686年,清朝皇帝康熙两次下令,对侵占我东北的沙俄殖民者实施武力打击,收复了雅克萨,这场战争史称雅克萨之战。
雅克萨在哪里呢?雅克萨在黑龙江上游左岸,这里现在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境内,名字是阿尔巴津诺,和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县的额木尔河河口隔黑龙江相对。额木尔河是黑龙江的支流,原名为阿尔巴西河,阿尔巴西是当时达斡尔部落首领的名字。因为这里位于河流交汇处,达斡尔部落的人们就在此定居,到明朝末年的时候,发展成一个比较繁荣的部落居点。
1650年,沙俄哥萨克人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在尼布楚和雅克萨修筑城堡,建立殖民据点。雅克萨是明末时满语对这个城堡的别称,意思是“涮塌了的江湾子”。有点儿不是太容易理解。
康熙皇帝在解决三藩之乱和台湾问题以后,就开始着手解决沙俄入侵的事情。本希望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边界纠纷问题,但是沙俄不理睬,只好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
1685年,康熙命都统彭春统管黑龙江军务,率军收复雅克萨城。彭春率3000清军从瑷珲出发,水路并进直抵雅克萨城。沙俄守城士兵约千人,对彭春发出的通牒置若罔闻,拒绝撤走。在清军大炮攻城、火攻焚城的情况下沙俄军无力抵抗,被击毙一百多人。雅克萨城沙俄军头目托尔布津等投降,清军允其率部下七百多人撤离。清军毁掉雅克萨城后班师,并无留驻兵力。
大清为这次武力征讨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囤粮、运粮、造船、调兵以及武器装备等等,甚至从朝鲜调来数百火枪手,从福建调来数百藤牌兵。这次劳师远征耗费颇大,但是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除了毁掉雅克萨城,沙俄军被打死一百多人,另有四十哥萨克人归顺清朝外,没有给沙俄入侵者以足够惨痛的教训。因此,清军回师以后,沙俄入侵者托尔布津等又率兵再次侵入,重筑雅克萨城,并布置十数门火炮加强城防力量。
清廷康熙皇帝得知沙俄卷土重来的情报是在半年以后了,只好令萨布素率2000清军再次出征雅克萨。然后又是先通牒,沙俄军有800多人,而且又有坚固的城堡和火炮、火枪等武器,自然不会那么容易就投降。一番激战,沙俄督军托尔布津被炮轰而死,沙俄军龟缩城内不出。清军一方面长期围城,另一方面由清廷和沙俄进行谈判。
沙俄此时在欧洲正和土耳其干着呢,两线开火显然是不明智的,何况当时清朝军事实力并不比沙俄差。沙俄同意谈判,康熙遂下令停火,撤回围困雅克萨城的清军。雅克萨之战到此结束。
最后经过谈判,中俄双方于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边界,规定外兴安岭以南属中国,岭北属俄罗斯等条款。当然,作为战争发生的地点,雅克萨也是中国的。不过,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沙俄撕毁尼布楚条约,强占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区,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雅克萨地处黑龙江之北,也变成了俄方领土。
雅克萨被沙俄强占以后,居住在雅克萨的中国人去哪里了呢?
雅克萨居民一部分遭到沙俄的屠戮,一部分则南移至嫩江流域。南移的达斡尔人一部分到了今天的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首府尼尔基镇的对岸。另一部分则迁移到了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西北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雅尔塞镇。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9 

二战期间各国的军用罐头里面都是什么?

说到军用罐头其实也还是挺吸引人的,毕竟很多人都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所有知道有这个东西之后都还是非常的好奇的,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罐头里面到底有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下面我们不妨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来看看各国之间罐头都有什么区别吧,感兴趣的网友也一定别错过了!

对于日军来说,最受欢迎的应该就是金枪鱼罐头了,毕竟这很符合他们的口味。
而对在东南亚丛林和太平洋岛屿上的日军来说,水果罐头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台湾的联合凤梨公司制造的罐装菠萝就用来供应军队和出口。
当然日本特色,或者说是东亚特色的就是咸菜了。黄瓜,大头菜,杏子,都能用盐水,大豆,小米,以及日本传统配料料酒和米糠进行腌制,这样就做成了著名的日本咸菜罐头。
当然对于维生素的补给来说,日本明显相比美国和英,澳等国欠缺一些。而且美国和澳大利亚的罐头里还有巧克力以及奶粉。对于太平洋战场上的日军来说,最幸福的事大概就是能够抢到美军的口粮,不仅材料实诚,而且维生素含量也高,几乎是日军配置的6倍。而且英联邦国家的士兵还有紧急口粮以及维生素巧克力,上面的标注了emergency ration,虽然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能使用,但总比很多不得不自给自足的日军好多了。
美军的罐头能量很高,比如下面这罐就装了饼干,甜食,糖,速溶咖啡。
德军的补给也不错,还有轻便加热炉——埃斯贝特以及体型大一些的小型火炉,可以为4至6名士兵加热膳食。德国陆军配置的往往是装有高能量浓缩肉酱的肉罐头以及单人份的鱼罐头。
在当时德军还被配置一款卡策尔牌(katzner)的罐装卤汁鲱鱼罐头,不过配给给了很多军队,想必味道还不错,绝对不是如今大名鼎鼎的瑞典鲱鱼罐头那种味道。
当然,再好吃的罐头都比不过传说中的意大利面……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9 

瓜岛战役被饿死多少人

说到瓜岛战役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一场战役了,全称“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瓜岛战役虽然听起来算简单的,但是仔细的研究还是会发现这个战役真的不简单,话说瓜岛战役到底饿死了多少人呢?还有很多人都不太明白日本为什么会失败,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瓜岛战役被饿死多少人
据统计瓜岛战役中,日军一共被杀1.4万人,还有近万人死于疾病或者饥饿,也就是说饿死了接近1万人左右。
揭秘瓜岛战役日军为什么会失败
在瓜岛战役中日本投入并不低,装备也略显先进,但日本的战败并非偶然,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日本扩张野心太大,扩张快速,但在战略上高估了自己的作战能力。日本每当占领一地后,都千方百计守住占领地,导致能使用的机动兵力就越来越少,进攻方的攻击行动,如果超出己方力量的极限,就将遭受失败。日军在战争初期,占领了拉包尔和新几内亚东北部,已经是进攻力量的极限了,但日军利令智昏,继续向东南太平洋方向推进,因此在瓜岛修建机场。美军由于有强大的国力作为后盾,即使补充船舰、飞机,军事力量不断增强,而日本国力无法与美国相提并论,在作战中损失的舰艇、飞机却无法及时补充,军事力量不断削弱的根本原因。日军战略企图与军事实力之间的不可解决的矛盾,是导致日军瓜岛战役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日军狂妄自大严重低估了美军的战斗力,并且对美军的战略反攻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在瓜岛上也只顾突击修建机场,忽视必要的防御准备,使岛上的日军对美军的突然进攻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都毫无准备,在美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反观美军,早在1942年3月,就开始为此次战役进行准备,向南太平洋调集兵力兵器,建造舰艇、飞机,储备装备和补给品,修建海空基地,计划周密的进行反攻。日军遭到美军的反击后,又未能果断撤出,在战役中的巨大消耗,使其舰艇部队和航空力量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美军争夺战略主动权。第三,因为陆、海军之间各种矛盾根深蒂固,所以还是难以实施统一指挥。当陆、海军对某个问题争执不下时,大本营只好采取协调双方妥协通过一个折衷方案,而即使是这种方案也并不能真正起作用,到了战役进行中,往往陆、海军各行其是。在瓜岛争夺战中,陆军、海军都存在着严重的本位主义,各行其是,丝毫谈不上协同配合。
第四,日军对美军在瓜岛的兵力判断一直有误,最初认为美军人数不会超过2000人,实际上美军共有16000人。没有采取集中进攻的方式,用小股兵分散攻击,导致一再失利。随着美军兵源的不断增加,日军再也没有能力吃掉美军。直到战役结束,日军仍未能正确查明美军的实力。
第五,日军只重视对美军军事目标的攻击,对美军的后勤补给运输工具和物资几乎是不屑一顾。而美军自此场海战后就极力打击日本的后勤补给线,使日本有重型火炮送不上来,火力的不够对日军作战造成极大影响,这场战役发展成为对日军极为不利的消耗战。
第六,日军不重视制空权,只有获得制空权,海军才会充分发挥作用。美军占领机场后,完全控制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日军每次增援都很难见到成效,没有获得制空权,从战争一开始,日本就走错了方向。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8 

白江口之战,拥有四倍兵力于唐军的日军是怎么败的?

说到白江口之战其实作为中国人还是看得挺热血沸腾的,当时的情况其实非常的危急的,话说日军竟然有比唐军多四倍的兵力,但是最后结果大家也知道了,那就是日军惨败了,败到什么地步呢?差不多连裤子都没有穿的了,哈哈,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具体是什么原因吧!

题主所说日军在白江口之战中连裤子都输掉,还是有点言过其实,战后活下来的鬼子还是穿着裤衩逃回了日本。白江口战役,日军方面兵力达到了4.2万,拥有战船1000艘。反观唐朝军队,只有1.3万人(另一数据显示唐朝军队只有7000人),而且拥有的战船数量也远远少于日本。理论上,这场战役唐军肯定必输无疑,但白江口之战的战胜方却是唐军。

众所周知,日本是大唐的粉丝,多次大规模派遣使团前往中土学习各方面先进的知识,后来还想挑战老师。很大程度上,正是白江口之战,唐朝以劣势兵力将日军精锐部队打得怀疑人生。在这之后,日本对中国心服口服,一千多年都不敢轻易招惹中国。在白江口之战前夕,半岛上面分成三个国家:高句丽、百济、新罗。这三个国家经常打来打去,也就是互相抢地盘。后来新罗国抱上了唐朝的大腿,一直都愿意当唐朝的藩属国。高句丽和百济不爽了,于公元655年联手准备灭了新罗国,而后者赶紧向唐朝求援。这,就是白江口之战的大背景。
看这架势,新罗国单独抗衡肯定不是两国联军的对手,于是向唐朝求援。唐朝当然不会坐视小弟被欺负不管,于是派遣大将军苏定方率军前往救援。苏定方没有直接攻击高句丽,而是选择攻打百济。百济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很快就被打得亡国了。百济余党就跑到日本搬救兵,很快日本就以援助百济为借口出兵半岛。这时候,唐军主力部队在北线与高句丽作战,南线留下的兵力并不多。

公元663年,唐军南线主力部队与日军决战于白江口地区。在这场战役中,唐军水师虽然战船数量少,但战船的技术水平远高于日军战船。唐军的战船高大坚固,日本的战船则是体积小,经受不起打击。在白江口地区,唐军与日军分别对立展开。日军耐不住性子,率先发动了进攻。日军的船只注重数量,而不是质量,并且没有发挥出数量优势。日军当时可以使用多艘小船围攻大船,但日军却一股脑往前直冲。唐军抓住战机分出战船两翼包抄,将日军死死围困在中间。这时候日军水师的兵力优势根本无法发挥,唐军却充分发挥出船高又坚固的特点,一举歼灭日军水师主力部队。
参考文献:
1.柯胜雨:《大唐帝国东亚战记》
2.佚名《那一年,我们打残了日本》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7 

二战德国是如何对待苏联战俘的?

二战时期,德国和苏联互有双方的战俘,在战争时期,这些战俘一般都会被残忍的枪杀,完全不留活口。那德国究竟是如何对待苏联的战俘呢?其中犹太人肯定是活不了的,二战德军对于犹太人的残忍程度众所周知;还有就是如果德军和苏联交战打了败仗的话,那这些战俘也就惨了,因为会被德军拿出来直接枪毙。还有战俘会被拉入集中营做苦力,在集中营的环境简直就不是常人能够忍受的状态,所以也有士兵宁愿牺牲也不愿当战俘。

1941年6月29日晚上,在苏联摩尔曼斯克的一处山脚,德军指挥官罗德中尉命令几名士兵到122米高的慕士塔山脊去侦察周边情况,然后下山回来向自己汇报。当这些士兵在山坡中消失后,罗德中尉和他的部队听到了手榴弹的爆炸声和枪声,很快一切又归于平静,派出去的德军士兵再也没能回来。
6月30日,清晨5时,在晨雾的掩护下,罗德中尉派出了更多的士兵上山。他们在山坡上遇到了苏联士兵,随即双方展开近距离枪战。山坡上的士兵属于苏联第14步兵师第136步兵团。在交战中,有些苏联士兵假装死亡后趴在地上不动,当德军走近后突然向他们发起攻击,射杀了一些德军士兵。
尽管如此,在经过6个小时的战斗后,山上的苏联军队除两人被俘,全部被德军击毙。随后德军士兵向罗德中尉报告了整个战斗过程,同时晚上派上山的德军士兵,有一名受伤后从悬崖上跳湖逃生的士兵也回到了部队。他向罗德中尉详细描述了晚上的时候,苏联军队如何杀死山上的德军士兵而不留俘虏的情况。到这时候,这两名苏联战俘的命运已经注定。
根据德军方面的说法:“一对一的激烈战斗始于苏联方面,他们从巨石和伪装的阵地后面发起进攻,还有几个苏联军人假装被打死,以便从德军背后实施偷袭。为了德军自身的安全,不可能留下战俘,战斗只能通过完全消灭敌人来结束。晚上派上山侦察的德军士兵都遭到了苏联方面的残酷杀害,唯一的幸存者,便是那名跳湖逃生的伤兵,他描述了苏联人如何在战斗后无情的处死了所有的德军士兵。我们所有的人都被这种残酷的战斗方法激怒了。两名被俘的苏联战俘在经过短暂的审判后被处决。”
在德军官兵一致要求杀死两名苏联战俘报仇后,罗德中尉下达了执行命令。这些照片显示了两名苏联士兵尽管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被射杀的情况下,如何勇敢的站着面对死亡。随后这两名士兵在这里一躺就是70年。
直到2013年,摩尔曼斯克的一群二战遗迹搜寻者找到了当年的处决地点并发现了这两名苏联士兵的遗体。
通过遗物得知,其中的一名苏联士兵名叫谢尔盖.科罗尔科夫。他生于1912年,来自基洛夫州威力克鲁克斯基地区瑟尔兹尼斯基农庄胡梅利喜彻村。一周前的1941年6月22日刚刚加入苏联军队。另一名士兵详细情况仍然不为人知。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6 

官渡之战中,田丰的建议是否可行?

说到官渡之战其实这场战役也还是挺有复杂的,话说其实在官渡之战前夕田丰是有给袁绍一些建议的,但是袁绍并没有采纳,有的网友要问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网友要不错过了!

官渡之战中,田丰没有给任何建议,因为他已经被袁绍给下了监狱。
之所以被关进监狱,主要是他给袁绍提了个建议:不要跟曹操正面杠,我们只要不断派兵力骚扰曹操就行了,曹操如果要迎战,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他们就会疲于奔命,如果他们不迎战,咱们就一点点蚕室他的土地和人口。
这真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建议:
第一因为田丰太了解自己这个老板了,袁绍为人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里说得很清楚,田丰作为袁绍身边的人,他更看出别看这一仗自己这一方,貌似人多势众,其实里面埋伏了许多失败因素。之前在曹操去平叛的时候,田丰就建议袁绍趁机攻打,结果袁绍说我小儿子病了,不能去。就这么一个人,田丰因此不相信这一仗自己的老板能打赢。所以不如采取这么稳妥的打法。
第二是这一招真是以自己的长处来攻击敌人的短处。袁绍的长处就在于他比曹操胳膊粗,也就是军队多,地盘大。袁绍出兵十万,而曹操只出兵一万多。十比一的兵力布局,强弱的形势一目了然。当然袁绍如果是个曹操一样有计谋的人,直接出兵攻打也未尝不可,但是田丰就是看在自己的这个老板是个狂妄自大的家伙,所以他就给他量身定做了这个方法,用小股部队,多头骚扰,把曹操个弄得晕头转向,他无力自顾,分散兵力,他无法安心成长,我们慢慢吃掉他。
可以说田丰这个计谋是完全根据袁绍的性格和缺陷量身定做的,可惜袁绍太过骄傲,他看不起曹操,觉得自己可以非常简单的干掉他,结果一败涂地。
从田丰听说袁绍大败表示自己必死,对袁绍个性猜度的情况来看,他太了解自己的老板了,可惜他不知道,跟傻逼共处的方法不是帮助他,而是离开他。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6 

长平之战时,如果魏国乘机袭击秦国会有什么后果?

说到长平之战的时候也还是有不少故事可言的,话说其实秦国当时打赵国可以说是倾巢而出的,也就是几乎把所有的兵力全部都放出去了,只留下了基本的维护兵力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如果当时魏国开始在投降秦国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秦国会不会被两面夹击甚至失败?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长平之战是影响整个战国走势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也是直接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胜势。
长平之战影响了整个战国所有的国家,但是参政的却只有秦赵两国。
首先来说当时的战国局势来看,已经到了战国后期,这个时候的国家只有秦赵两国有机会灭掉其他的国家,燕韩这两个小国家就不多说了,整个战国都是打酱油的存在,齐国经过了五国伐齐之后也是沦为了三流国家,那么长平之战的时候,只有魏楚两国国家可以帮得上赵国。楚国自然不必多说了,虽然在这之前被白起打的是东迁了,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即使到了秦始皇统一战争的时候,楚国也是有一战之力的,所以这个时候的楚国也是不能小视的。魏国在战国前期就是巨无霸的存在,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也是沦为了二流国家,但是当时魏国来说可以调动的军队大概有十万左右,所以还算是比较强大的国家。
但是当时来说最好的出兵方式肯定是魏楚两个国家同时出兵帮助赵国。这个是比较好的方式。其次就是楚国出兵,我们都知道东方六国打秦国的时候,一直都是从函谷关打的,不是六国傻,而是要想进入关中,当时来说最好的就是函谷关,北方是草原沙漠但是的条件来看是行不通的。从南方来说,其实当时楚国有一个武关是可以进入秦国的,但是不适合大规模的行军,所以六国一直都是从函谷关打。当时楚国出兵的话,一部分从武关这样的话可以,一部分去上党切断秦军的后路或者是和赵军会师。
最下的才是魏国出兵,魏国一个国家出兵的话,其实对于整个战场的形式影响不会太大,不管是魏国和赵国会师,还是魏国独自去打秦国,都不能有太大的作为。首先是魏国的军队数量太少,其次就是没有好的进攻路线,当时魏国出兵只能去打函谷关,但是当时这个时候,秦国的大军就在上党,一旦发现魏军去函谷关,秦军只要派出一部分的人切断魏军的后路就是全军覆没。所以只是依靠魏军的话,长平之战的结果还是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当时不管是魏国还是出国,或者是韩国这些小国家都不会出手帮助任何国家的。当时阿狸说秦赵两国太强大,各个国家都是想看这两个国家打,两败俱伤是最好的。所以这些国家怎么会出兵帮助一方呢?而且当时来看最强大的还是秦国,所以这些国家谁也不想得罪秦国。魏楚早就已经被白起一个人打怕了。
历史的车轮总是朝着先进的方向发展的,当时来说秦国就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先进的国家,从政治制度上来说,秦国已经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但是别的国家还是一些贵族制,根本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了。所以秦国统一也是秦人自己努力的结果。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5 

长平之战如果赵王知道白起接替王墘当主帅他会这么办?

说到长平之战其实大家都懂的,因为这场战役实在是太过于的惨烈,而且几乎是成为了赵国一颓再颓的点了,前前后后死了四十万大军啊,真的是太可怕了,但是我们今天来分析另外一个问题吧,那就是话说长平之战其实赵王应该是不知道白起会接替王墘当主帅的,如果他知道秦国换了主帅他会做什么选择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我们复盘一下长平之战,看看“计”该什么时候用?我们用《孙子兵法》的《始计篇》对这场战役做一个复盘。
战争开始是秦国攻打韩国,跟赵国没什么关系。韩国顶不住就割地求和,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要求秦国撤军。
上党郡守,冯亭不愿意投降秦国,就派了一个使者来找赵王说,我们上党人民都不愿意跟秦国,愿意做赵国的人民。然后赵王就笑纳了,接收了上党郡。
我们用《始计篇》的五事七计比较。第一事就是“道”,秦王和赵王谁更有道?这个“道”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理解:
第一,双方谁的政治更好;
第二,战争的正义性,谁更占理;
第三,人民和国君的意见是否一致,上下一心。这就是《孙子兵法》里说的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
秦赵两国的政治我们就不比较了,战国都不是什么好政治。
但是谁更占理呢?显然是秦国更占理,因为上党郡是秦军将士浴血奋战打下来的战利品。
上党郡是韩王割让给秦国的,韩王有权力割地。冯亭是上党郡的郡守,用今天的话说他是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怎么有权力处置资产呢?
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赵王居然接受了,这叫 利令智昏,更是虎口夺食。
所以秦军肯定要抢回来上党郡,上党郡攻下来之后,秦国肯定要报仇,直接大军就来攻打赵国,赵国大将廉颇就在长平设了防线和秦军对峙。
现在来讲,天时地利是赵国占优,因为秦军是从外面打过来,赵军是在本地设防,而长平的阵地是廉颇选择的,这个地方肯定是对他有利。
但是廉颇选择了坚守不战,为什么呢? 因为:
“攻则不足,守则有余”。
防守是比较容易的。秦军是攻不过来的,但是要廉颇冲出去打败秦军也做不到。
所以唯一的选择就是等待,就是熬。这种熬是熬什么?熬两个东西:
第一是熬双方的实力,你得有钱有粮,你才熬得起;
第二是熬看谁先犯错误。
所以等待是等什么?主要是等敌人犯错误,如果敌人不犯错误,那没办法,只能接着等。廉颇这坚守不战,一守守了一年多。
“将孰有能”上面,秦军的统帅是王龁[hé],赵军是廉颇。王龁[hé]怎么跟廉颇比?
所以这么计算,是赵国分多。
但是赵王本来想捡个便宜,结果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他挺不住了,就命令廉颇出战,他要解决问题。
这问题能解决吗? 很多人看到问题就着急去解决,他就不知道很多问题当它发生了的时候,已经没法解决了。
这边廉颇也知道只要出去战,肯定是必败,廉颇就坚决不听,不战。
赵王很焦虑,一焦虑,秦国的反间计就发挥作用了。秦国的间谍在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好对付,秦军最怕的是赵括。赵王本来就嫌廉颇胆儿小,他听到这个谣言之后,觉得现在就得大胆地起用年轻人,这些老头子胆子太小了。然后,赵括就登场了。
赵括一换下廉颇之后,秦国一得到情报,马上秘密地换将,就用白起换下了王龁[hé]。在“将孰有能”上面,天平就向秦国倾斜了。
后面的事情你也知道了,赵括战败,40万赵军全军覆没。
所以不是赵王知道不知道秦军会换那个将军的事情。赵王从把赵括换了廉颇哪刻起,一开始就输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4 

桐油为什么是战略物资?

说到桐油这个东西其实也还是很有说法的,因为小编在小的时候就见过这个东西的原始面貌了,其实就是梧桐树了,但是梧桐树好像没有什么作用啊,果实也不能吃了,就是叶子比较大,好玩一点,那么有的网友要问了,这个东西其实在战争中非常的受用,话说桐油是战争中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了,那么为什么这区区的桐油就能为军事所用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分析看看!

说到桐油,就必须要说一说二战时,中国两大垄断产品——桐油、猪鬃。猪鬃,也就是猪背脊梁上面的硬毛,由于哪个年代中国本土土猪散养,猪毛质量那可是杠杠的。
而桐油在当时更是垄断地位,当时全球的90%左右的桐油都来自中国,而中国的桐油又以四川为首。凭借桐油的耐酸性、速干性、燃烧性,因此广泛被应用在军舰、飞机、潜艇等军用武器上面。(当然没有桐油,也一样会打仗,只是有桐油可以提高性能和延长寿命)
另外当时由于中国缺乏柴油、汽油,并且东部沿海已经被封锁,能得到的石油并不多。然而我们硬是把路走直了,利用桐油提炼,也算是以解燃眉之急。这个当年希特勒利用煤炭炼油,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现在不用,因为性价比太低。战争年代一切为打仗服务,不在乎价格。)
并且由于当时的我们积贫积弱,没有啥可以卖的,即使有可能也没有竞争力,因此卖给外国桐油成了一条路子。另外由于盛产桐油,也让我们第一次利用经济借款《桐油借款合约》,换取了美军援助,打破美国中立局面。
所以说二战时,桐油是美国的战略物资,更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物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