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矛兵在古欧洲很流行,在中国古代怎么没见人用?

说到“掷矛兵”其实吧还是真的很有意思的一种兵种了,但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古欧洲发现有人使用这种兵种的,到了中国古代好像这样的兵种就非常的少见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是不符合古中国的战场情况,还是另有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应该是指标枪。
一直以来,在我国古代军事史爱好者中就流传着一个说法“中国军队不用标枪,只有西方军队才用标枪”。有的人认为是中国古代有强大的武器“弩”,不用标枪这种傻大笨粗的东西;而某位隋唐西北史研究的老教授,在其发表的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论文中,直接认为唐军缺乏阿拉伯人所用的标枪,是战役失败的重要原因。
那些,所谓“古代欧洲盛行的“掷矛兵”为何在中国没有市场?”这事成立吗?
早在旧石器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制作能刺击也能投掷用的石矛。也正是这种可以远距离杀伤猎物的武器,最终帮助人类击败并淘汰了各种远古时代的巨大猛兽,并最终登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原始人使用石矛的狩猎场面
我国早在商代就存在一种小矛。在《殷墟青铜兵器研究》中提到“殷墟出土的青铜矛中,还有一种小体矛,其矛头长度为10多厘米,筩径也小……. 此种木柲及矛头似乎不太适宜于搏斗之用”。在之后的考古发掘中,这类小矛层出不穷,虢国墓地就出土了两类矛,大型的矛头长20cm左右,小型的矛头长10cm左右。在浙江湖州长兴也发掘了一批商周青铜矛,其中同样有大小矛之分。
▲长兴出土青铜小矛,长度都在10cm上下
一般认为,这就是青铜时代的中国标枪
在汉代将标枪称为鋋(音读 ch á n)。《释名 · 释兵》说:" 鋋,延也,达也,去此至彼之言也。" 也就是说,由此掷出,以达彼处。东汉马融《广成颂》描写田猎场面:" 飞鋋电激,流矢雨坠,各指所质。" 把凌空的飞鋋比作闪亮的雷电,非常形象。《晋书 · 朱伺传》记载,东晋将领朱伺曾在一次战斗中接住敌人掷过来的鋋,又反投回去。
▲汉代铁鋋
到了宋代。
宋高承《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宋朝会要》曰: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军士之用标牌,此其始也。”宋王应麟《玉海·兵制四·咸平广捷兵》亦云:“先是帝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器,命有司制之。”宋代的标枪又称“梭枪”,宋代的《武经总要》一书中的枪九色里就有梭枪的图样。
▲《武经总要》插图
关于梭枪,明代兵书也有记载和补充,《武备志·军资乘·器械三》:“梭枪长数尺,本出南方蛮獠用之,一手持旁牌,一手摽以掷人,数十步内中者皆踣。以其如梭之掷,故云梭枪,亦曰飞枪。”
关于中国古代军队标枪的用途,主要有四种:
第一,对付盾牌
在《明实录》中就记载靖难之役中,朱棣面对“拥盾层叠自蔽”的南军,燕军一时间“攻之不得入”。于是燕军便用准备好的“木矛长六七尺,横贯铁钉于端,钉末有逆钩”,让勇士投矛“连贯其盾”,最终击破了南军的盾牌阵。在这种敌人用盾牌堆成龟壳阵的局面下,倘若朱棣没有准备掷矛,只有弓弩,可能结果就只是在对面的盾牌上多增加几根羽箭罢了。
第二,南方军队使用
▲明代小镖(《武备志》)
更何况,弩弦和弓弦在我国南方潮湿气候下容易损坏,这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甚至影响战斗力。但是标枪不会,只要人有力气,扛起标枪就能走,仍凭下雨刮风都不会损坏,反正扔出去打中人一样有威力,不至于像弓弩那样在大雨天损坏。因此南方人民更喜欢用标枪,也就有了下面一系列记载“今滇兵皆用标枪空掷,谓之标子”(《通雅•器用》)“獠童兵器,每洞各习一种,其习标枪者铁刃重二斤”(《渌水亭杂记》)。
第三,盾牌兵的副武器:
比如在宋代《事物纪原•戎容兵械•旁牌》中记载,“太宗闻南方以标枪旁牌为兵,令萧延皓取广德军习之”。之后戚继光更是将标枪看作刀盾手的价值所在,《纪效新书》中记载,“藤牌无弃枪(标枪),如无牌同”。卷十一介绍了具体用法:" 以标执在右手,腰刀横在牌里,挽手之上,以腕抵住。待敌人长枪将及身,掷标刺之。中与不中,敌必用枪顾拨,我即乘隙径进,急取刀在右(手),随牌砍杀。"
第四,水军使用:
据《武备志》记载,明代水师所用标枪有两种:一种称为 " 小镖 ",即一般的标枪,长七尺(约合 2.2 米),枪头用精钢制做,枪柄用竹或硬木," 船内兵俱习 "、" 掷之如雨。" 现藏于日本的明人绘《倭寇图卷》中有明军与倭寇水战的场面,把标枪 " 掷之如雨 " 的景象画得相当真切。明代水军用的另一种标枪称为 " 犁头镖 ",也长七尺,但枪头大而重,用于从桅斗上下掷敌船和敌人," 中舟必洞,中人必碎 "。
时至今日,在京剧刀马旦有一个传统武打技艺绝活—— " 打出手 "。为了显示某一骁勇善战的女将战斗雄姿,常令四名或八名敌将分别站在舞台四角,将手中的双头短枪按顺序掷向女将。女将站台中,用手中花枪拨加双脚踢掷,把投来的短枪一一打回,这叫打出手,这种可以投掷的短枪的实战原型即是标枪。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5 

汉朝为什么没办法灭绝匈奴?乌孙族起到重要作用

其实汉朝时期的军事能力已经非常强了,为什么依然不能把匈奴灭绝呢?汉武帝就是因为对匈奴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才让他成为了汉朝最强皇帝。但哪怕是这样,匈奴还是存货了下来。主要是当时中原部队去草原打仗并没有很大的优势,而且草原面积很大,部落非常分散,想要全局剿灭几乎不可能。而且还有些少数民族一直在汉朝和匈奴之间徘徊,乌孙族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乌孙国坐落于古代中原王朝的西北部,“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是西域诸国中的最强国。夹在敌对的两大政权大汉和匈奴之间,乌孙自然而然地卷入了两个强国的斗争,它的向背决定了两大强国之间的战争结局,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那么,在大汉、匈奴之争中,乌孙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以至于它左右了两个大国的力量,甚至改变了匈奴的命运呢?
一、倚赖匈奴
乌孙是战国至南北朝时期居于天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具体民族起源不详。
在汉朝之前,乌孙并未进入中原王朝的视野,直到西汉时期,乌孙已经人口众多,兵力强大,是西域首屈一指的大国。
当然,这些兵力无法与大汉、匈奴正面抗衡,但乌孙的存在无疑让两大强国同时将眼光盯在了西域,它成为左右两国之争的关键点。公元前2世纪,共居于祁连、敦煌一带的乌孙和月氏发生战争,月氏趁匈奴大军征伐东胡的时候进攻乌孙,乌孙国王难兜靡被杀,乌孙国灭。
但是难兜靡刚出生的儿子猎骄靡活了下来,相传猎骄靡在荒郊野岭避难的时候有飞鸟给他喂肉、有野狼给他喂乳汁,匈奴人见状,惊为天人,以为他是天神下凡。
于是猎骄靡被匈奴冒顿单于收养,一颗复国的种子自此深深埋在了匈奴。
猎骄靡在匈奴人的养育下长大,“(单于)使将兵,数有功”。在公元前177年左右,猎骄靡跟随匈奴老上单于进攻月氏,月氏兵败西迁,逃到了伊犁河流域。
赶走月氏人后,老上单于将原先的乌孙子民悉数交还给猎骄靡,帮助他重新建国。不过原先的祁连、敦煌之地已经分封给了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重新建立的乌孙国并不在河西走廊,而是在阿尔泰山附近。
乌孙复国对匈奴、大汉的国际关系和欧洲的民族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对于大汉来说,一个在西域势力强大的、亲匈奴的国家存在无疑是一件坏事,拉拢乌孙成了大汉“断匈奴右臂”的战略思想的关键环节。
从地理位置来说,乌孙更靠近匈奴、远离大汉,“未知其(汉)大小”;从个人感情来看,猎骄靡被冒顿单于收养,后来的老上单于、军臣单于都待他不薄(匈奴惯例,只有单于的兄弟子侄等亲近的人才能统兵,猎骄靡也能“将兵”,足见历代单于对他的信任)。
因此,复国后的乌孙无可非议的站在了匈奴这边。
但是,猎骄靡野心勃勃,不肯屈居人下。乌孙复国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经营,国力逐渐强盛,特别是在军臣单于死后,猎骄靡“不肯复朝事匈奴”,双方也发生了军事冲突,“匈奴遣兵击之,不胜”,这为大汉拉拢乌孙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归汉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这次的目标十分明确,就是拉拢乌孙及其周边国家。
此时的西域仍然在匈奴的掌控之下,乌孙并没有因为张骞的来访而瞬间脱离匈奴、联合大汉,而是采取折中方案,送给了大汉数十匹好马作为答谢,同时派遣使节到大汉访问。
正是这次访问改变了历史,访问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乌孙使节看到了大汉社会的富庶和军队的强大,乌孙对大汉的态度由此发生转变。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将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嫁给猎骄靡,猎骄靡立其为右夫人,双方和亲。此后不久,匈奴单于也将女儿嫁给猎骄靡,成为左夫人(乌孙以左为尊)。三个国家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关系。
这种微妙的关系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方面,乌孙和匈奴仍然是从属关系,乌孙不敢和匈奴公然决裂;另一方面,大汉在与匈奴的作战中没有展示出必胜的实力,这成为乌孙观望形势、不敢贸然联合大汉的主要原因。
此后,大汉又派出解忧公主前去和亲,继续巩固双方关系。直到公元前1世纪,大汉对乌孙国的苦心经营终于取得了巨大回报。
公元前72年,匈奴进攻乌孙,汉宣帝派十五万大军、五道并进前往支援,汉、乌联军发起反击,大败匈奴。
此役,乌孙“获……骑将以下四万级,马牛羊驴橐驼七十余万头”,直捣匈奴“右谷蠡王庭”,与大汉合兵制胜。
公元前71年,匈奴再攻乌孙,结果碰上天降大雪,很多匈奴人冻饿而死,乌孙趁机联合丁令、乌桓发起反击,匈奴再败。
至此,大汉、匈奴之间长期的战略相持被打破,汉武帝“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终于实现,乌孙归汉成为大汉攻击匈奴的转折点,匈奴不得不面对两面夹击,开始走向衰弱,并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60年开始,匈奴陷入连年内战,经历了一系列单于争夺战以后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靠大汉。
东汉中晚期,在大将军窦宪、耿秉等将领征讨下,北匈奴大败而逃,被迫西迁,在欧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也从此消失于中国历史舞台。
可惜的是,乌孙也未能保持强盛。从公元前53年起,乌孙国大、小昆弥并立,国家处于长期分裂,这种分裂状态一直持续数百年,直到5世纪初,乌孙被柔然所灭。
从背匈奴到归汉,乌孙的向背直接导致了匈奴力量的削弱以及大汉实力的增强,这也难怪当年的汉武帝为了“与乌孙共灭胡”,不惜打破儒家教条,“从其国俗”,让细君公主先后嫁给猎骄靡、军须靡父子。
“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后人对大汉的和亲政策往往颇有微词。但从结果来看,这种和亲政策无疑是取得重大成果的,大汉王朝之所以能击败匈奴,除了两汉强大国力以外,乌孙国的作用至关重要。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4 

二战死亡人数最多的战役是什么?双方伤亡超200万人

1942年,在苏联发生了二战时期伤亡人数最多的一场战役,总共有超过200万人在此次战争中丧命。其实光看到这个数字就已经让人感到十分震惊了,这场战役就是扭转了东部战线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不仅具有战略意义,对于苏联人来说精神意义更加重要,一旦斯大林格勒失手,可能轴心国就要踏遍整个欧洲大陆了。所以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整个二战当中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但其惨烈程度也是相当令人感到恐惧的。

战争是残酷的,士兵的生命在战争面前,只是一个数字,冷兵器时代,真刀真枪面对面的对抗,士兵还能挣扎一下,到了热武器时代,也许连敌人的面还没见到,人就已经倒下了。
二战是1939年以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一方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大战,自战争开始很快席卷全球,先后有61个国家、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共伤亡军民9000多万人,是人类的一场灾难。
二战中有许多著名的战役,每场战役的胜负,都是以士兵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可谓相当惨烈,若论二战中最残酷、最惨烈的战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应该是其中之一。
这场战役有大规模军团作战,也有异常残酷的巷战,整个战役持续199天,双方伤亡人数估计约两百万,双方军队成建制的消失,德国和苏联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不光是军队的伤亡,这场战役对平民的影响也很大,在战役开始前,斯大林格勒有平民近80万,战役结束后,只剩下不到8000人。
曾经有一位苏联老兵回忆说,他到斯大林格勒时,他的部队有7000人,两个月后只剩下了60人,一名普通士兵的存活时间不到十分钟,而军官的存活周期也很短,作为军官,若是能存活一天就是连长,活两天是营长,活三天就是团长。
199天,两百万的伤亡,平均一天伤亡上万,一小时是400多人,一分钟近7个人,也就是说,在这199天里,每分钟不间断的伤亡近7个人,这场战役说成是绞肉机也不为过。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二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转折的标志性事件,从而改变了二战的走向。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4 

马拉松战役的爆发地在哪?为什么会存在争议?

说到“马拉松战役”其实也还是挺有意思的一场战役的,因为这一次战役好像和马拉松有关系了,但是其实虽然说有关系但是仔细的分析的话还是有一些联系,但是其实就在叫“马拉松”这个地方打了一场战役而已了,那么有的人一直都在问马拉松战役的爆发地在哪?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存在争议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分析揭秘看看!

马拉松战役的爆发地
马拉松平原坐落在雅典东北四十二公里的爱琴海边,面朝阿提克海峡,背后群山环抱。马拉松平原呈新月形,有九公里长,中间最宽处约有三公里。公元前490年9月的一天,一支波斯大军在这里登陆,打破了马拉松平原惯常的寂静。
其实这就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了,也是有史料记载的,所以很多存在争议就是不太清楚这个地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其实还真的是真的呀。
马拉松战役简介资料
马拉松战役是公元前490年强大的波斯帝国对雅典发动的战争。雅典方面参战的一万一千人全部是重装步兵,他们按照惯例在马拉松平原的西侧排出八行纵深的密集方阵。
此时正值雨季,马拉松平原只有中间地势较高,两边都是泥沼地,雅典利用地形靠智谋获得了胜利。波斯军队共阵亡6400人,雅典方面仅仅阵亡192人。双方阵亡数字的悬殊差距充分体现了希腊密集阵对波斯方阵的压倒性优势。
具体介绍
名称:马拉松战役
地点:马拉松平原
时间:公元前490年9月
参战方:波斯帝国,希腊联军
结果:希腊联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希腊联军11000,波斯约10万
伤亡情况:希腊联军192人,波斯6400人
主要指挥官:米太亚得,大流士
报捷胜利
马拉松战役中希腊人打败了波斯军队,希腊指挥官派一名使者费里皮德斯(Pheilippides)由马拉松平原跑回雅典报捷,全程约42.195公里,途中从未停顿。当费里皮德斯回到雅典,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后,就倒了下去,当即死去。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希腊人在1896年举行了第一次马拉松赛跑大会,后来马拉松长跑项目称为奥运会上固定比赛项目。
马拉松之战
米提亚德由于众望所归,被推选为战役总指挥。正当雅典军队准备下山列阵时,一支援军出人意料地到达了。这支援军来自希腊小国普拉提亚(Plataea),多年前雅典曾经帮助他们打退了邻国的侵略,普拉提亚对雅典感恩戴德,这次得知雅典有难,立刻发举国之兵来援。虽然普拉提亚援军只有一千人,但极大地鼓舞了雅典人的士气。为了使雅典的阵线不被波斯骑兵从两翼迂回,米提亚德决定不惜削弱中央方阵的力量,将雅典阵线向两侧延伸,使两边的泥沼地成为天然屏障。这样重新部署以后,雅典的步兵方阵在中央只有四行纵深,而两翼仍然保持八行的厚度。雅典步兵列阵完毕以后,米提亚德立刻下令冲锋,这时雅典军队距离波斯阵线大约有1500米。通常希腊密集方阵先是稳步前进到敌军弓箭射程以内,然后开始高速冲向敌阵。为了不给波斯军队足够的时间组织和调度,米提亚德一开始就命令士兵跑步前进,然后逐渐加快速度,距敌三百米时全速冲刺。希腊步兵表现出极高的训练水平,他们背负着沉重的武器装备,一路狂奔,而阵形丝毫不乱。
波斯人看到兵力悬殊,且没有骑兵掩护的雅典步兵远远地冲了过来,就好象是看着一群扑火的飞蛾在自取灭亡。波斯步兵严阵以待,等到雅典人冲到三百米距离时,开始弓箭齐射。波斯人射出的箭密如飞蝗一波接一波地落在高速奔跑雅典方阵之上,如同雨打芭蕉一般在雅典步兵的盔甲和盾牌上纷纷弹开,不能造成任何伤害。没等波斯人放出几轮弓箭,雅典步兵就已经冲到近前。希腊方阵密集如林的长矛带着巨大的动能猛烈冲击波斯人的盾牌,在一片震耳欲聋的金属碰撞声中,两支军队搏杀到一起。果然不出米提亚德所料,波斯人两翼的盾牌防线根本承受不住希腊密集阵的猛烈冲击。波斯方阵的队形比希腊方阵疏松许多,为的是给轻装步兵足够的空间弯弓射箭。这样波斯前排每一个持盾的队长必须承受希腊两个纵列十六名步兵的合力冲击。波斯的盾牌防线在如此猛烈的撞击下顿时崩溃,很多人被希腊长矛连人带盾刺穿。前排的波斯队长们力战以后全部阵亡,而将他们身后的轻装步兵暴露在雅典人的长矛之前。失去盾牌保护的波斯步兵们毫不畏惧地拔出弯刀上前格斗,他们三五成群,拼命用弯刀拨开雅典人的长矛,企图靠近肉搏;与此同时,他们后面的步兵仍然在坚持不懈地放箭。但雅典人的密集阵前四排的长矛重叠向前,波斯人即使能拨开第一排长矛,也很难躲过接踵而来的后三排长矛的攒刺。这样波斯步兵前仆后继浴血奋战,但始终无法靠近一步。
波斯骑兵本想迂回到雅典阵线后面,但雅典方阵的两翼几乎是紧贴着平原两边的泥沼地,波斯骑兵根本没有机动的空间。无奈之下,他们只好以紧密队形冲击雅典人的方阵,但由于缺乏盔甲保护,结果也是纷纷倒在雅典方阵的矛下。面对雅典人无坚不摧的凌厉攻势,波斯士兵的战斗意志开始动摇。波斯阵线中央是由身经百战的波斯老兵组成,战斗力相当强劲,而攻击他们的雅典中央方阵又只有四行纵列,冲击力不足,战局在这里胶着起来。波斯步兵一度突破了雅典人的阵线,迫使雅典的中央方阵集体后撤以保持完整队形。但是波斯的两翼此时已呈溃逃之势,雅典的两翼开始向中央包抄过来,夹击波斯的中央方阵,而后退的雅典中央方阵也乘机杀了回来。会战到这个时候波斯军队败局已定。
波斯主帅达提斯(Datis)看到大势已去,下令撤退。波斯士兵放弃阵地,拼命逃向海边的波斯战舰,雅典士兵在后面紧紧追赶,将许多腿脚不够快的波斯兵刺个透心凉。雅典人追到海边以后并没有停住,他们开始分散开来攻击停泊在岸边的波斯战舰,企图将其付之一炬。波斯士兵在逃生欲望的驱使下拼命反抗,而雅典人本次战役的伤亡大多发生在这里,包括雅典军政长官卡利马什,以及十位将军中的两位都在此牺牲。最终波斯人在损失七艘战舰以后,大部队得以安全撤退。斯巴达的两千援军一直到战役结束以后才到达,他们列队在战场绕行一周,观看雅典的战果,战场上波斯人尸横遍野让斯巴达战士们惊叹不已。所谓患难见真情,普拉提亚人在危急关头前来援助,赢得了雅典人的敬重。战役以后雅典授予所有普拉提亚人雅典公民资格,普拉提亚从此正式成为雅典大家庭的一员。
马拉松之战对希腊人来说无疑是改变命运的一战。两千四百多年以后中国的一位巨人(其实那个人是毛泽东)气冲霄汉地宣告:“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而希腊人通过马拉松之战对此有了深切的体会。一个民族的自信心一向都是打出来的,希腊人在马拉松战役中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而民族自豪感和文化优越感也开始无比高涨。马拉松之战以后,雅典在希腊半岛威名远扬,成为希腊联盟的盟主。
对波斯帝国来说,马拉松之败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挫折,几乎没有在波斯人的历史上留下丝毫痕迹。十年以后,新即位的波斯王薛西斯(Xerxes)率领百万大军又卷土重来。薛西斯对马拉松之战已经没有什么印象,更不用说吸取任何教训。在以后的一系列战役里,波斯军队要在希腊密集阵前撞得头破血流,丧师数十万才善罢甘休。
著名战术
雅典军之所以能够在马拉松战役中打败波斯军,主要归功于雅典军当时所排列的那种战斗序列。在这场会战中,雅典军摆出的是一种在简单平行战斗序列的基础上,加强两翼兵力的战斗序列;而波斯军只是摆出了简单平行战斗序列。随着战事的行进,雅典军的这种重两翼的平行战斗序列的中央部分开始向内凹入,最后呈现出近于垂直的战斗序列,对深入敌阵的波斯军形成两面夹击。
实际上,从重两翼的平行战斗序列到垂直战斗序列的应用,并非出于雅典军的预谋,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雅典军在战斗之初会强固两翼只是出于一种防止被在兵力方面胜出三分之一的波斯军包围的考虑。两百多年后,汉尼拔在坎尼会战时,又一次采取了这种战斗序列,并且大获全胜。不过,汉尼拔对于这一战斗序列的运用是出于精心计算的,他在战斗之初便摆开了一种中央部分凹入的战斗序列,诱使敌军深入,最后将之包围歼灭。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3 

二战美军和德军谁更强?双方战斗力全面对比

二战时期,德军在欧洲大陆所向披靡,几乎快要攻陷整个欧洲。如果拿当时美军的陆地力量和德国军队相比,谁更胜一筹呢?如果从装备先进程度、工业实力来看的话,肯定还是美国更加强大,但德国也没少让美军是苦头,主要还是因为在陆地上没办法发挥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不过美国在二战是多线开战,所以面临的困难也会多出很多。下面就为大家做一个美军,德军双方战力的对比,一起来看看吧。

美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参战国。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卷入了二战。珍珠港事变后,全力开动战争机器的美国爆发出了惊人的战争潜力。美国军队在二战中越打越多,越打越强,成为了二战中最具实力的军队,比德国军队都强了一大截。那么二战时的美军有多强?
二战爆发后,美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动员,动员兵力超过2000万,军队数量高达1300万,到二战结束时仍然有1050万,兵力仅次于苏联。美国不仅兵力多,而且装备好、火力强,是二战时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部队,整体实力稳居世界第一。
海军方面,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1945年,美国拥有10759艘各型舰艇,仅仅航母就有120多艘,舰船总吨位1832万吨,整个世界的海军加起来都没有美国海军强大,当时的德国海军都不够美军塞牙缝的;空军方面,1945年美国拥有一线作战飞机67700架,飞机生产能力更是无人能及,二战中美国生产了29.84万架飞机,仅仅B-24解放者重型轰炸机就生产了19000多架,当时的美国是唯一一个具有全球打击能力的国家;陆军方面,1945年美国拥有128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汽车上百万辆,机械化水平世界第一,比还处于半机械化的德国军队强了不是一点点。
此外,美国拥有强大的后勤保障和工业生产能力。二战中,美国生产了近30万架飞机、10.2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50多艘航母、37.2万门火炮、325万辆军用汽车,军工生产能力世界第一,属于典型的越打越多的类型。同时,美国拥有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美国能够轻松的将物资运到任何一个战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比拟的。此外,美国还掌握了原子弹技术,是二战时唯一的核国家。二战时的美国无疑是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强的国家,比当时的德国和苏联要强大的多。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2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司马师才是位狠角色

高平陵之变改变了曹魏的命运,也让司马家成为了三国最后的赢家。其实高平陵之变还有一个争议,就是计划高平陵之变的人到底是司马懿还是司马师,可能很多人都把司马懿当做是最有心机的那位,其实他的大儿子司马师才是狠角色。司马师算是曹魏新一代血液中最出色的代表了,关键是司马师完全继承了司马懿深藏不露的特点,而且比司马懿更加狠毒,为了自己的家族事业连老婆也能亲手毒死,这点司马懿应该都做不到。所以司马懿在制定高平陵之变时,司马师应该也有参与其中。

可能后人对于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已经习以为常,熟不知他的两个儿子更是青出于蓝的存在。不过司马懿作为铺路者,前期的地基已经打得非常牢固了,所以才给了司马师和司马昭能展现自己的舞台。曹魏虽然强大,但内斗一直存在,其中士族和宗亲之间的矛盾是最容易引起火花的,而司马懿作为士族的代表人物,自然成了曹氏宗亲的眼中钉,但他们并没能除掉司马懿,反而被他将了以军,这同司马懿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司马懿真正开始有威胁,是在曹睿称帝期间。当时司马懿抗蜀北伐、评定辽东、还击退了东吴,导致文武两端都离不开司马懿,所以当曹睿想要动手除掉司马懿时就显得非常犹豫。虽然曹睿不喜欢司马懿,但他也决不允许魏国江山在他手上失去一分一毫,这时候杀掉司马懿无疑是在削减自己的实力,并不算一个聪明的举动。只是曹睿也没能活太久,临终前还是嘱托司马懿担任托孤大臣,因为曹睿没有儿子,所以只能让年幼的曹芳继位,此后司马懿的势力便难抵挡了。
真正让司马懿有了发动政变之心的人就是曹爽。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但因为司马懿的敌人实在太多,所以很快便被孤立,而且还被曹爽、何宴等人架空,失去了任何实权。而且司马懿手中并没有任何兵力,所以想要发动政变需要有自己的一支部队。随后司马懿就找来司马师商量对策,最后决定在曹爽和曹芳出城祭祀的那一天正式发动高平陵之变。之所以没找司马昭商量,就是因为司马昭还不够沉稳,而且做事比较冲动。司马师则能冷静分析问题,而且内心不会产生丝毫波动和胆怯。
如果不是司马师最后病逝,说不定把曹芳赶下台当皇帝的人就是他了。不过司马师也没儿子,所以死后司马昭继承了他的位置的,但司马昭虽然也懂帝王之术,牢牢地把曹魏权利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无奈胆子太小,一直不敢自己当皇帝,直到司马炎这一代才完成了最后改朝换代、统一全国的壮举。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1 

二战日本零式战斗机后期为什么不行了?零式战斗机最大缺点是什么?

二战前期,日本发明的零式战斗机被称为最灵活的战斗机,因为零式战斗机重量非常轻,而且速度快,续航里程高,在多次战役中取得了优势。不过等到美国参战以后,发明了一系列的高性能战斗机,零式战斗机的优势逐渐褪去,而成为战场上的靶子。实际上零式战斗机有个非常致命的缺点,一旦被对手研究透便很难发挥其优势。加上美国的超强研发能力,超越零式战斗机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的零式战机在初期可以说暴虐美国空军,这也是日本称霸太平洋的一大利器,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零式战机可以说是盟军刷战绩用的了?
其实就两个原因。第一,飞行员素质。日本军方的飞行员很少,而民间像现在的中国很少人会驾驶飞机。而美国二十前有四十万人有飞行驾照。很容易选拨战时飞行员。当日军开战初的飞行员消耗殆尽后,飞行员培养短期内完成不了。后期的飞行员,飞机性能还不掌握就上战场了。第二,美军获得了日本零式飞机样机,研究后发现其有个致命弱点,就是爬升率不行,发明一个百试不爽的战术,对战时先爬升,点领高点,俯冲攻击。
零式战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因为军方的要求被迫降低了飞机的防御,但不得不说零式的续航火力机动都是世界一流,零式经常可以凭借低速的小转弯半径打的美军不能自理,当时野猫地狱猫等力大砖飞的美国肌肉机还没出来,可以说整个太平洋都是零式的天下。
但偏偏有一位美国老人不信邪,用老旧的飞机破解零式神话。这位老人就是美国志愿援华飞虎队的陈纳德将军。你零式不是转弯半径小,在低速上灵活吗?当时飞虎队只有P49,要是跟零式玩狗斗就和其他美国飞机一样。陈纳德结合欧洲战场的经验,发明了Bz战术。既发现被零式咬尾别跟他玩什么绕圈,直接一个加速俯冲走人,拉开距离后直接爬升,再来一个俯冲攻击,攻击不管有没有的手直接俯冲走人。
这样零式再优异的低速近距格斗性能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再加上零式几乎没有防御的机身,宽大的机翼没有装甲和自封油箱,只要被命中一两发,整个机翼就会燃烧。自封油箱是一种橡胶袋,能随着油料的消耗缩小,零式没有这种装置,随着油料的消耗整个机翼就会充斥着燃油蒸汽,一旦被命中后果不堪设想。不知道堀越二郎有没有听见日本飞行员的临终遗言:八嘎,起火了!
简单说,零式的优点是航程和低空机动,缺点在于防护和高空速度,太平洋战争中前期的战果是因为日本打的是突袭战,最大化了零式的优点,但随着战争推进,美国可怕的工业产能被激活,随着浴缸上天,美国好的飞行员越来越多,飞机机能也越来越好,日本没有资源研发更好的战斗机,好的飞行员也越来越少,战果越来越少是必然的,当F4F野猫翱翔于太平洋的时候,零式必然如鸽子一般被猫全部吃掉!而且初期,美军战术思想也是狗斗,所以给了日军机会,后来欧洲战场的经验,加上新的能量机入役,日军就玩不转了,你机动性好可是我不和你玩狗斗,跟我比速度你自己就完蛋,其实美军初期也不是完全被动挨打,萨奇剪使得轰炸机也可以轻松击落零式。
崛越二郎自己就讲零式飞机就是为做自杀式攻击机而设计开发的,既要远程又要机动性超群这远远超越当时日本工业加工能力,所以最后设计成那种小巧玲珑的体型,后期想修改提升无异于重新设计开发。更要命的是当时日本的飞机加工线完全按零式飞机的生产安排配套,一旦更换新型飞机全部生产要重新分配,后期山穷水尽的日本连神风特攻队的老旧飞机改造都不能保证质量,就不可能生产改进了。
零式倒霉就倒在出厂即巅峰,没有任何改进升级的余地,所以火个两三年就越来越完蛋才是其合理的必然结局。而德英美之流的Bf109、Dw190、喷火、野马一直不断有改型出现,美国海军舰载机也是些什么F4F、F6F、F4U“野猫”“恶妇”“海盗”的花样不断翻新。以与时俱进对抗原地踏步焉有不胜之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1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对美国有哪些影响?两场战役分别花了多少钱?

二战以后,美国又参与了两场非常重要的战役,一次是朝鲜战争一次是越南战争,这两次战役也是让美国重新审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其中越南战役影响了美国的发展,把原本顺风顺水的美国拖回了现实的轨道,相信大家也看过很多以越南战争为背景的电影,整个过程非常惨烈。虽然美国在军事力量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但美国在越南实行的策略完全失败,而且国力发展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二战之后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军队并未马放南山,刀枪入库。先后发起了几十场大大小小的战争,有的是直接出兵,有的是背后扶持代理人的形式参与。
战争不仅会有流血、死亡,还很烧钱,自二战后至20世纪末,美国人先后直接参与了三场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即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海湾战争,这些战争的开支无一例外都是天文数字,三场战争分别花去多少钱?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朝鲜战争
朝鲜战争从美军仁川登陆开始,到板门店停战协议签订,战争耗时达四年之久,美国共投入兵力120万人。在美国华盛顿“朝鲜战争老兵纪念碑”上刻有54246人的总死亡数字,包含因车祸等原因死亡的1万余人,受伤12万人左右。
美军在这场战争中消耗各种作战物资7300余万吨,战争经费达830亿美元。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相当于21世纪初的3400亿美元左右。
越南战争
越南战争是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局部战争,战争前后持续近20年。从最初的美国人出钱、出枪,到后来亲自赤膊上阵跟北越军队厮杀。在越南战场上美军投入兵力最高峰时达60万人。
除了原子弹没用之外,所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在越南战场都用了个遍,美军经常搞地毯式轰炸,由此,光是弹药消耗就是二战的3倍之多,最后美军还是灰溜溜的离开了越南。
越南战争是美军二战后最失败的一场战争,58202名军人死亡、303616人受伤,前后耗资2500亿美元,加上物价因素,约合21世纪初的7380亿美元。此战大大削弱了美国国力,在同苏联的争霸对决中进入守势。
海湾战争
这场战争是美国人花钱最少,获利最大的一场战争。伊拉克战争科威特后,以美军为首的联军发动了“沙漠风暴”行动,这场战争持续了42天,以联军的胜利而结束。
美国官方称,海湾战争总费用为610亿美元(也有说法是700亿美元),但是仅盟国就为美军提供了530多亿美元的战争费用,其中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其它海湾国家支付360亿美元,德国和日本支付160亿美元。整场战争,美国人只承担了全部作战经费的20%,即120亿美元。不但取得了战争胜利,还团结了一批盟友,试验了最新的高科技武器与作战方式,可谓是一本万利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20 

二战日本为什么攻不下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曾被一种动物逼到崩溃

虽然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初期拿到了一些优势,但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而且在日本逼近澳大利亚的时候,就吃了一个很大的亏。当时日本靠着强大的海军,称霸整个亚洲,在太平洋战场上,日本原本想从澳大利亚身上薅点羊毛,最后却始终没办法攻入澳大利亚本土。虽然澳大利亚看起来像是被孤立的战场,但想要攻破也没那么简单。而且澳大利亚最大的敌人或许就是本土的动物,曾经差点闯出大祸。

自澳大利亚独立以来,遭受最大规模的外族侵略莫过于二战中日本对于澳洲的兵力进逼。实力雄厚的日本海军在初期击败美国太平洋舰队之后曾趁势向所罗门群岛进攻,陆上兵力最远推进到了距离澳大利亚一水之隔的瓜达尔卡纳尔岛,空军甚至袭击了澳本土的达尔文港。
然而这次看似严峻的民族危机却最终被美澳联军瓦解,日本人始终没有踏入澳大利亚半步。
然而颇具戏剧性的历史玩笑却开在二战之前的1926年,如果十几年之后的日本人能够细心研究一下澳大利亚的生态系统的话,恐怕不至于出动十万大军仍然无济于事。1926年的澳大利亚没有遭到哪个国家的军事入侵,但整个国家却濒于崩溃,而罪魁祸首竟然是兔子。
也许你觉得兔子很可爱,养一只作为宠物相当惬意,但给你一百只呢?你还会觉得它们可爱吗?对于当时的澳大利亚来说,面对的可不是一百只兔子,而是一百亿只。
澳洲大陆是完全被海洋包围的一块陆地,也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小的一个,它的生态系统极为另类,也相当脆弱。由于千百年来没有受到外界的打扰,这里的有袋类动物与草原形成了十分简单的食物链体系,而一旦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整个生态体系就可能陷于崩溃。欧洲人殖民澳洲之后,随船携带的动物主要用于居民食用,但随着殖民者站稳脚跟之后,一部分动物就开始被放养到野外用于狩猎,其中就有24只欧洲兔。
澳洲的土著动物中没有鹰、狐、狼等兔子的天敌,作为舶来品的兔子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没有危险、食物充足、土壤疏松的天堂里,立即开启了无限制繁殖模式。作为后来上百亿只兔子的祖先,这24只欧洲兔无疑是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从1866年到1896年,这些兔子的后代以平均每年130公里的速度向四面八方扩张,到1907年从澳大利亚东岸到西岸几乎全部被兔子占领。到了1926年,澳大利亚的兔子数量保守估计在一百亿只以上。
澳洲的本土有袋类动物显然不是兔子大军的对手,兔子不仅抢占它们的洞穴,就连它们的储粮也一抢而光,数十种野生动物因此灭绝。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美誉的澳大利亚甚至一度因为草被兔子吃光而养不起羊,无数农场因此而被迫关闭。为了挽救自己的国家,澳洲人起先引进了狐狸,但一段时间之后狐狸发现与其猎捕兔子,倒不如猎捕行动缓慢的本土动物。为此,澳大利亚人不得不趁着狐狸泛滥之前,赶紧消灭狐狸。
转机出现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生物学家从北美引进一种专门针对兔子的生物病毒,投放之后兔子一度被消灭超过99.9%。不过随着耐药性和基因选择的变化,这个比例正在下滑,或许不久之后令澳大利亚头疼的“人兔大战”会再次爆发。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9 

魏武卒这么厉害,为什么后期没见人重建?

说到魏武卒这样的军队其实在历史上也还是非常的出名的,因为是真的厉害,而且在当时这样的军队打仗那就是看得大呼过瘾士气高涨的,那么有的人要问了,其实魏武卒真的超级厉害的,但是为什么到了战国后期却不见这样的军队重建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吧!

不请自来,比起春秋,我更喜欢战国。春秋被礼仪和宗法束缚了,而战国才是最热血的时代,这其中魏国是不可忽略的国家,尤其是它的军事力量,而军事力量的核心便是魏武卒制度。然后,魏武卒与魏国的命运是捆绑在一起的,要想了解魏武卒,就必须了解魏国的发展历程。
该问题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魏武卒有多厉害?
后期为什么不能重建?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魏武卒的诞生背景:
魏国这个国家历史不长,只有不到两百年的历史。魏国的王室本是晋国的公卿,经过三家分晋后,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天子封为诸侯,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在徐州相王。
魏国的地理位置,决定着魏国必须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力量。看地图可知,魏国东边是齐国,南边是楚国,西面是秦国、韩国,北边是赵国,可谓是四战之地。魏国能立国近两百年,与其民风彪悍,军事强大不无关系。
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命李悝开始变法,标志着魏国从世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出身低下的众多人才聚集在魏文侯的身边,充分地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他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商业,富国强兵,开拓疆土,发展封建经济,魏国逐渐强大起来,开拓魏国百年霸业,成为了战国第一代霸主。可以说,魏文侯的变法为魏武卒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政策支持。于此同时,其他六国还在世族统治下,魏国制度的优越性在此之后开始显现出来。
魏文侯在位50年,开始变法,四处扩张。魏武侯作为魏国第二代国君,在位25年(公元前295年—370年),将魏国的霸业推上了高峰。他依旧遵循着变法国策,开始四处征伐,战果颇丰,最终称霸中原。魏武侯虽然军事指挥能力强,但是用人方面是短板,公元前387年逼走了魏武卒的灵魂—吴起。魏惠王在位50年(公元前369年—319年),在他即位后,魏国达到了顶峰。也在他死后,魏国迅速没落。由于魏武侯魏惠王四处树敌,结仇于诸侯,终于在魏惠王时代,魏国在各个大国的夹击中,国力枯竭,彻底走向了衰落,从此一蹶不振。
我们再来看一下吴起创立魏武卒有什么不一样?
魏武卒制度核心内容是精兵战略,即兵农分离,成立专业兵团。将魏国普通士兵变成“居有礼,动有威,进不可挡,退不可追”的雄师劲旅。
精兵的标准:
(1)装备:兵身穿3层护甲(上身甲、股甲、阱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50支,背3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约合40公里)
魏国冶铁业发达,装备精良。
(2)战术:根据擅长内容不同编入不同的战队,充分发挥士兵的长处。临战时,各个战术分队按需要的不同临时搭配使用,也就是军事训练合理,导致每个魏武卒军事素养高。
(3)待遇好:能进入魏武卒,能享受免除徭役,还可以凭借军功获得爵位。巨大的物质刺激能极大地燃起武卒的斗志。
(4)军令严明,以重法立军。
我们光看选拔标准和训练方式,就知道魏武卒的可拍之处,我们不妨看一看以下案例。从公元前409年至公元前372年,魏国对外发动16场大战役,仅有一次败绩,还有多次两线作战,可见魏武卒的可怕之处。同时,魏武卒在吴起的带领下,在阴晋之战,以五万武卒对阵秦国五十万之众,秦国大败,威震天下。
但是,公元前287年,魏武卒制度的核心武起离开了魏国,到了楚国又建立了另一支类似的军队。随后,秦国、齐国等国也开始变法,国力与魏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军队建设也与魏国相似,魏武卒已经占不了太大优势。各国都推行精兵战略,优势的丧失让魏国迅速地泯然众国。尤其是商鞅变法后,秦国锐士变成虎狼之军,更是魏武卒所不能敌的。
魏武卒辉煌事记:
公元前409年,吴起攻打秦国,取河西之地
公元前408年,吴起攻打秦国,攻至郑县。
公元前405年,吴起与齐国战于龙泽,斩首齐军三万。
公元前393年,吴起攻秦国、郑国,在注城大败秦军。
公元前391年,魏、赵、韩三国结盟,大败楚国。
公元前390年,吴起与秦军战武城,设置陕县,与秦军对峙。
公元前389年,吴起率领五万魏军发动阴晋之战,大败秦军,进入关中,横扫河西。
公元前387年,吴起率军再度进攻秦国腹地,但魏武侯听信谗言,逼走吴起投楚。
公元前383年,魏国与赵国在兔台火拼,赵国大败,三晋联盟正式瓦解。
公元前381年,魏国与赵国、楚国多线作战,不得已三晋复盟。
公元前380年,三晋联盟救燕国,大败齐国。
公元前378年,三晋再次攻打齐国,大败齐国。
公元前377年,魏国与中山国交战,魏军大败。
公元前375年,魏楚在榆关大战。
公元前373年,魏国伐齐于博陵。
公元前372年,魏国大败赵军于蔺。
然而,到了魏惠王时代,魏国遭遇了立国以来两大败仗,魏国主力第一次被齐全歼。华阳之战,魏国主力第二次被秦全歼。华阳之战,魏国主力第三次被秦全歼。魏国军事力量的成长速度远不如它每次被毁灭打击的速度。
公元前354年,魏国与齐国大战于桂陵,魏军大败,被斩首2万。
公元前341年,魏国与齐国大战于马陵,魏军主力部队被歼十万,太子申被俘,庞涓战死。
公元前293年,魏国与秦国大战于伊阙,魏国被斩首24万。
公元前273年,魏国与秦国大战于华阳,魏国被斩首13万。
从公元前300年开始,魏国连年被秦国攻击,成为了秦国进军六国的垫脚石。连年的战争,连年的败绩,魏国土地被日削月割,国力越来越差。尤其是伊阙、华阳两战,魏国的军事力量再度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土地、人口的逐渐减少,已经支付不起这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建设,魏武卒的部队难以重现往日的荣光。
原本信陵君可以复兴魏国,但被王兄猜忌,不受重用。本人也没有取而代之之心。从公元前243年,信陵君一死,最终魏国再也没有了机会。此后,魏国在226年被秦灭亡。
所以,综合上述,魏武卒不能重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前代魏武卒损失殆尽,后代魏武卒后继无人
2、魏武卒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后期的魏国日削月割,国力大损,担负不起其军事开支。
3、魏国连年战争,总是失利,六国不给其成长时间。
4、军无良将,国无明君,人才匮乏。
5、魏武卒的待遇一路下滑,魏国的土地已经不够按军功分配。
6、六国都有各自精兵部队,尤其是秦国锐士,是专门屠杀魏武卒的存在。
魏武卒是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也为中国历朝历代提供了重要的宝贵案例,直到今天依旧还在使用中,可见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前瞻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