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夷陵之战赵云做督粮官,刘备这样安排到底有什么用意?

说到三国时期的赵云其实感觉真的挺窝囊的,空有一身的好本事,但是就是不见有什么大的作为,有的人说了这是因为刘备不重用他啊,话说夷陵之战是可以看出来的,刘备他竟然让赵云去当运粮官,不去上战场冲锋陷阵,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是赵云实力不够还是说刘备不信赵云,不想用他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赵云本人认为,刘备应该坚持联吴抗曹的基本外交战略,而不应该也不需要把孙吴当作主要对手。
在刘备看来,荆州得失将直接决定蜀汉是不是还能保持战略上直接威胁中原地区腹地和对孙吴保持必要的军事压力,从而在战略上保持主动。能战才能和,没有主动进攻的能力,和平就只能靠对手的人品,这是靠不住的。所以,刘备认为必须伐吴,必须夺回荆州。
赵云和诸葛亮都反对对孙吴用兵,在失去荆州之前可以理解,在失去荆州之后,还坚持这个外交战略,只能说他们确实比刘备的政治和军事斗争经验还是要差一些,勇气也要差一些。诸葛亮和赵云不是不知道荆州的重要性,而是对孙吴缺乏足够的警惕,尤其是在失去了前出基地之后,他们过于谨慎,认为冒险出三峡争夺荆州取胜的机会是比较小的。
所以,从刘备的角度说,不用赵云随军出征充当前锋也意味着,他可能判断赵云已经是烈士暮年了,进取心不足。
其次,蜀汉五虎将当时关羽张飞黄忠都已经死了,只剩下赵云和马超。而益州又才占领不久,需要大将在各地镇守,保证益州内部稳定,不出问题。所以,留下魏延,赵云和马超分别镇守各地,这是比较重要的任务。
第三,因为从益州出发争夺荆州,全是山路,道路崎岖,很不好走,而大军出动在外作战,后勤保障是非常关键的。
如果粮草不济,无论前线胜败,都很容易出现军溃的情况所以,在夷陵之战时,蜀汉方面催督粮草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工作,赵云生性谨慎,又深得刘备信任,把这个工作交给他,刘备是比较放心的。
第四,行军作战,未虑胜,先虑败,这是常态,所以都要预留后手,以防出现前线作战不利的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止损。
赵云催督粮草,在前线和后方中间,也就可以在前线遇到危险时起到二线兵团的作用,救援前方。后来刘备战败,退回白帝城,吴军追击,赵云率军救援,也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五,也是很少被人提到的一个原因是赵云的年龄,这时候赵云起码已经五十岁以上了。
赵云首次出场是在初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91年。假设这时候赵云二十岁,那么到刘备伐吴的时候,又过了三十年,已经是公元221年,赵云就已经五十多岁了。
实际上,赵云可能还不止这个年龄。诸葛亮首次北伐在公元228年。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说,赵云已经年近七旬。照此推算,那么七年前的夷陵之战时,赵云已经是六十岁以上的老将了。
当然,也有说法认为,赵云出生于公元158年,那就比公元161年出生的刘备还要大三岁。到公元221年夷陵之战时,刘备六十一岁,赵云就已经六十四岁了。让一个六十岁的老将打先锋,自然是不太合适的。
让这样年龄的老将充当前锋,显然不是对赵云的爱护。尤其是在蜀汉老将纷纷凋零的情况下,赵云这样声威久著的老将对蜀汉已经是非常宝贵了,要尽量爱护,减少使用。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也经常被人忽略,也顺便说一下。刘备从平定荆州之后,就已经开始有意识的提拔和锻炼,培养年轻将领了,开始准备后备梯队。所以,刘备在进益州的时候,关羽,张飞,赵云全部留守,只带了魏延,其他将领都不是蜀汉集团的一线将领。
所以,刘备在伐吴时委以重任的就是傅彤以及黄权这样的后背梯队将领,这是带有明显的培养后备将领的意图的,希望年轻将领能够通过大战迅速成长起来,接过前辈将领的枪,继续为蜀汉效力。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8 

吴起的魏武卒方阵是怎么做到以五万兵力能碾压秦国二十万兵力的?

说到吴起这个人其实也还是挺厉害的一个人,他厉害到什么地步呢?话说他能以五万兵力直接的碾压掉秦国的二十万兵力了,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倒是为什么呢?其实玄机就是吴起他自己发明了一个叫“魏武卒方阵”的东西,那么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做到碾压地方二十万大军的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旧不胜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八国联军才几万人,但是击溃了百万清军,大多数清军是不战而逃。同样的道理,吴起的五万魏武卒是战国时代的第一支精兵,使用铁质武器,军纪严明,战术先进;秦军号称五十万伐魏,实际只有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少部分是武士,说白了是一群乌合之众。吴起以五万精兵击败了秦军中军大阵后,其余秦军不战而逃,于是演变成了一场追击战,大部分秦军在逃亡途中被魏军斩杀,少部分则逃回了秦国。
吴起是天纵英才,兵家之学无师自通,他本人不仅兵法出神入化,自身武功也十分高强,曾经一人击杀同乡三十余人。吴起在河西担任太守时,奉命组建魏国河西守军,他挑选士兵的原则就是身强体壮,尊守军纪。身强体壮的标准是:身穿三层铠甲,头戴铁盔,腰佩阔身短剑,身背二十石强弩并带箭五十支,肩扛长戈一支,背三天干粮,日行一百里后尚能保持战力!遵守军纪有一个趣闻,大致跟商鞅变法时徒木立信一样:吴起让军士射辕门之孔,射过者重奖!因此魏军的军纪十分严明,因为士兵们知道有功必有重赏,有过则必有重罚,谁也做不了弊,谁也例不了外。
吴起训练魏武卒以重步兵为主,以骑兵为辅,组成攻击力与防守力皆强的步骑混编武卒方阵。当时魏国正在扩张阶段,因此魏武卒与列国有无数次交锋,无一败绩,战斗素养与战斗意志都十分的强。当时的秦国则是车战老兵,简单的说就是以车兵为主,步卒为辅,一辆战车配武士两名,步卒七十二人。面对魏国的崛起和吴起灭秦的威胁,秦国举国成兵三十万,出击魏军意图一战击败吴起,收复河西。
以老战车、青铜骑兵和未经严格训练的新步兵相互混杂的三十万秦国大军,被吴起的五万精锐武卒击溃,伤亡过半。幸好秦国还有五万老秦骑兵,也就是所谓的绝死轻兵,他们奋力抗住吴起的攻势,才避免了秦军的全军覆没。如果吴起手中有十万魏武卒,则秦军亡矣;如果吴起没有离开魏国,则秦国休矣。吴起作为一代名将,对秦国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告诉秦国落后就要挨打!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7 

徐茂公对武则天的成功是有推动作用的,最后为何被开馆戮尸?

说到徐茂公这个人其实大家也应该清楚他真的很厉害,而且他看事情也看得非常的通透,话说武则天当皇后的时候,很多人都是持反对状态的,但是徐茂公就选择了中立其实也算是支持了,对武则天的成功其实是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最后武则天还是把徐茂公给开馆戮尸挫骨扬灰了,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徐茂公作为武则天的大恩人,帮了武则天很多,不想死后被武则天开棺戮尸,只因为他生了一个败家的孙子。
作为能与战神李靖并称的李绩,原名徐茂公,徐世籍。 早年参加瓦岗寨,成了《隋唐演义》中智谋无双的军事徐茂公。但其实历史上的李绩要比小说中的徐茂公厉害的多。
李绩能征善战,英勇无双。最主要他眼光毒辣,能够在政治斗争中总能站在对的一面,历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而不倒。玄武门之变时支持李世民,唐太宗末年继承人问题支持李世民,高宗李治继位支持李治。李治要立武则天为皇后,李绩再一次说了一句这是皇帝家事,武则天成功上位。而后打击关陇门阀,李绩再一次闭口不言。不受波及。所以直到死,李绩都是一生平稳得意。真是唐初不倒翁。七十六岁死后李勤册赠太尉,谥号"贞武”陪葬昭陵,这是何等荣耀。
可不倒翁也有问题就是他有个惹祸的孙子。则天顺圣皇后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李绩孙子徐敬业伙同于那个《鹅鹅鹅》的骆宾王几人起兵于扬州,反对武则天临朝称制,反对武则天当政。
结局自然没什么可说的。无论徐茂公孙子还是《鹅鹅鹅》作者全部被干掉。但这事武则天大怒,愤恨之下将死了几十年的徐茂公老人家开棺戮尸。爵位一撸到底。所以,生前再大的荣耀又如何?生了不省心的子孙,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早知如此,当初剩下就该掐死!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7 

二战美国如果没帮助苏联 苏联能战胜德国吗?

二战中,因为战争和战争相关因素被杀的人数大约有7000万人,其中苏联占2660万人。1941年,德国开始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当时德国已经快要拿下整个欧洲,而苏联则成为了纳粹德国新的目标。苏联在武器装备上也并不占优,所以前期同德军的对战中吃了很多亏。最后美国加入战场,才逐渐让同盟国转为优势,如果当年美国没有帮苏联抵抗德军,光靠苏联能战胜纳粹德国吗?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550万大军分三路全面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德国一路势如破竹,把苏军打的节节败退,苏联一时间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被干掉。关键时刻,美英及时伸出了援助之手,向苏联提供了巨额的援助,帮助苏联人渡过了危机,为苏德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基础。很多人认为,正是美英的援助才让苏联渡过了难关,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早就被德国占领了。但也有很多人认为,美英的援助有限,苏联能打赢德国主要是靠自己的实力。那么二战时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能不能打赢德国?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即使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一样能打赢德国。
首先,美英的援助只占苏联自产的4%,在苏德战争中发挥的作用是比较有限的。苏德战争中,美英援助苏联约14000架飞机、7000多辆各型坦克、400多艘舰艇、42万多辆卡车和吉普车等武器和物资。而苏联在战争中生产了15万架飞机、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83.4万门火炮,自产武器数量远远超过美英的援助数量。此外,美国的援助大部分是在战争中后期运到的,而当时苏联已经顶住了德国的进攻,并开始反攻,所以美英的援助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夸张。
其次,德国虽然实力强大,占领了半个欧洲,但德国并没有完全消化占领区的资源,而且德国还缺乏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源—石油。德国虽然拥有丰富的煤矿和铁矿,但严重缺乏石油资源。尽管德国占领了罗马尼亚,获得了罗马尼亚的油田,但仍然无法满足其需求。德国每年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石油。但二战爆发后,由于英国的封锁,德国无法从海外获得石油,所以只能打苏联的主意。苏德战争前,德国储备了约500万吨石油,但这些石油最多只能维持半年的时间。不过德国人认为,德国完全可以在半年时间内干掉苏联。但没有想到,苏联是那么大,抵抗的又是那么顽强,德国因此陷入了苏德战争的泥潭。所以当双方陷入僵持后,德国就开始盯不住了。由于缺乏石油,油田和炼油厂又遭到了美英的轰炸,所以德国陷入了严重的油荒中,德国连前线作战的燃料供应都满足不了,所以战争越打越吃力。而苏联拥有高加索油田,拥有丰富的石油。苏德战争是一场钢铁的碰撞,是一场工业的比拼,也是一场资源的比拼,缺乏石油的德国输给苏联很正常。德国没有足够的石油来维持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根本耗不过苏联。所以即使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也能挡住德国,最终把德国拖垮。
最后,战争初期德国能把苏联打的溃不成军,主要依靠的是闪电战。而苏联作为世界上本土面积最大的国家,拥有辽阔的战略纵深,苏联辽阔的战略纵深有效的抵消了德国闪电战的优势。虽然德军推进很快,但推进得越快问题越严重。苏联泥泞的道路和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德国后勤部门非常头疼,因为他们无法向前线提供足够的补给。当德军推进到莫斯科的时候,前线的德军甚至连冬装都没有。而反观苏联,早已将部分工业迁到了乌拉尔山以东,做好了防备德国入侵的准备。同时,苏联充分利用优越的国家体制,迅速武装起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并把战争资源充分调动起来,苏联的兵员和武器装备越打越多,最终用人海战术耗死了德国。苏德战争中,尽管德国坦克质量更好一些,但苏联的坦克数量多、生产速度快,德国生产一辆坦克,苏联能生产五辆,所以苏联坦克越打越多。可以说,苏联用坦克海淹没了德国强大的装甲部队。苏德战争是一场没有什么水分的战争,每场战争基本都是硬碰硬。苏联打赢德国靠的是莫辛纳甘、T34,靠的是大战略纵深和顽强的战斗意志,而不是美国的谢尔曼和P38,所以不能过高的估量美英援助的作用。不过,美英的援助确实对苏联战胜德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大缓解了苏联的困境,加速了苏联的反攻。如果没有美英的援助,苏联仍然能战胜德国,只是需要的时间更长,付出的代价更大。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6 

甲午海战致远舰和经远舰有什么联系?

最近在大连发生了一件让人觉得非常惊喜的消息,那就是甲午海战的又一沉舰"经远舰",而且就是当时清末时期的北洋水师的舰队了,但是细心的网友或许发现了,那就是其实在“经远舰”之前,还有一艘舰队被发现了,那就是“致远舰”那么有对历史不是太了解的网友或许要问了,这两个舰到底有什么关系啊?他们谁比较的厉害呢?下面我们就着这些问题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先说说“经远舰”吧,“经远舰”其实更加准确的叫法是“经远号 ”,它是清朝晚清时期北洋水师的一艘装甲巡洋舰(装甲巡洋舰又叫铁甲巡洋舰它比普通的巡洋舰的防护能力要强,而且火力接近铁甲舰,也就是说它是拥有铁甲舰防护能力和火力的巡洋舰,就是比一般的要厉害就是了),经远号其实并不是中国造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没有这个实力,所以是找得德国的伏尔铿造船厂建造的,经远号巡洋舰也不止是一个,当时一起购买的嗨有“来远号”,就这两个巡洋舰一共花费了1739761两银。
经远号是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号是1887年3月25下水,1887年年底和“致远号”、“靖远号”、“左一号”一起回国,加入了当时的北洋水师舰队。
那么大家也看到了在1887年年底也提到了“致远号”,其实致远号也是巡洋舰了,但是致远号其实算得上是巡洋舰的老大了,所以他被誉为是致远巡洋舰的首舰了。
致远号又和其他的巡洋舰不一样的,它的速度再北洋水师里面速度是最快的,所以它能做为首舰了。致远号其实要比经远舰被人更加熟悉,那是在1894年9月17日,甲午海战中,致远号的弹药已经打完了,舰长邓世昌没有办法,在遭受重创之后,就下令冲向了日本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号(后经查证并非“第一游击队”的吉野号),想和敌人同归于尽吧,但是被敌人的鱼雷击中,引发了自己这边的鱼雷也爆炸最后沉没了,全舰246日全部牺牲,为国捐躯,清末书画家高邕(也有人说是光绪帝亲书的)就为邓世昌等人撰写了著名的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所以看到最后想必大家也清楚了“经远号”和“致远号”都有一些什么关系吧,其实都是属于北洋水师的巡洋舰了,但是“致远号”速度最快,所以属于首舰了。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4 

英国废除死刑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英国通过议会投票正式废除死刑。英国历史上的死刑并不是砍头之类的,而是采用绞刑。但随着英国反对绞刑的人越来越多,也就开始考虑彻底废除死刑刑罚。

1969年12月18日,英国议会通过投票废除极刑。3年前,下院通过了这项议案,今天上议院用口头表决通过了此案。1970年7月31日提出的允许死刑的修正案已被取消。
英国唯一的死刑方式历来都是绞刑。1957年规定,该种刑罚适合于抢劫杀人,拒捕杀人和杀害警官。可是在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罪犯被判为终身监禁。
在英国的历史上使用绞架的年代已经过去。在反对绞刑的作家,如狄更斯的小说里,绞刑架是一个浮现于脑海之中的可怖的印象。这种公开展示的刑罚,后来就不公开了而且变得更有效。18世纪后期,在绞刑架上安装活门,使受刑者的脖子迅速折断。
英国和法国国王被送上断头台都是已经属于很早的历史了,哪个时候根本没有废除死刑的概念,欧洲废除死刑是在二战后冷战期间才出现的新思想。
1、废除死刑的国家大多数为欧美国家,他们普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有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人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权是上帝赋予的,任何人、任何机构都无权剥夺他人的生命。正因为如此,欧美国家认为即使犯罪人十恶不赦,也不应当行驶上帝的权力,因为我们都不是上帝。
2、而且在欧美国家看来,故意杀人的前提是我们无权剥夺他人生命,那么如果因为一个人杀了另一个人,我们就对犯罪人判处死刑,那么我们是否犯了故意杀人罪?是否违背了我们无权剥夺他人生命的这一前提?
3、欧美国家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对于犯罪人来说,最大的惩罚不是剥夺其生命权,而是自由权。实际上只要在监狱呆的时间超过15年,这个人基本上就成了废人,丧失社会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其精神上的伤害是难以恢复的。对此,大量的电影都有相关的阐释,例如《肖申克的救赎》。
4、从废除死刑的实际效果来看,废除死刑并没有导致犯罪急剧上升,这表明,死刑并不是必须的。
所谓的人权原因而已,即指人有活着的权利,无人可以剥夺;人的生命是上帝赐与的,任何一个人无权剥夺人的生命,只有本人可以决定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否。过去那种用法律的手段剥夺人的生命的做法是不符合文明社会的发展潮流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3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亮相

2007年,上海世博会的吉祥物“海宝”正式亮相。海宝的形象生动可爱,蓝色的身体也是象征着生命力和活力。当然海宝的亮相,也让人们更加专注于世博会的开幕,下面就一起来回顾下当时的情况吧。

2007年12月18日晚上8点,万众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蓝色人字的可爱造形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海宝,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优雅姿势,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设计者:巫永坚。
2010年,上海世博会诞生了由三人合臂相拥而成、以汉字“世”为原形的会徽。此次揭晓的吉祥物以汉字“人”作呼应,可谓珠联璧合,进一步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强化了人与地球、人与世界的紧密关联,深化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告诉世人,构成城市的主体是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主体是人,享受美好生活的主体也是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要“以人为本”。人,既是城市的细胞,又是城市的灵魂,人赋予城市文化、性格和创造力。
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又呼应了上海世博会会徽的设计理念。在国际大型活动吉祥物设计中率先使用文字作为吉祥物设计的创意,是一次创新。
头发:像翻卷的海浪,显得活泼个性,点明了吉祥物出生地的区域特征与生命来源。
脸部:卡通化的简约表情,友好而充满自信。
眼睛:大大、圆圆的眼睛,对未来城市充满着期待。
蓝色:充满包容性、想象力,象征充满发展希望和潜力的中国。
身体:圆润的身体,展示着和谐生活的美好感受,可爱而俏皮。
拳头:翘起拇指,是对全世界朋友的赞许和欢迎。
大脚:稳固地站立在地面上,成为热情张开的双臂的有力支撑,预示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办好世博会。
“人”字互相支撑的结构也揭示了美好生活要靠你我共创的理念。只有全世界的“人”相互支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这样的城市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2 

一战最血腥战役凡尔登战役结束

说起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些了解的小伙伴们肯定会很熟悉凡尔登战役了。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最为血腥的拉锯战,也是最重要的战役,完全决定了整场战争的输赢。这场战役的血腥程度至极,被称之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战役持续了近10个月之久,最终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使得这场战争在1916年12月19结束了。为何说是机缘巧合呢?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吧。

1916年1月开始,法金汉就悄悄结集部队准备攻击凡尔登,同时,德国明目张胆地向香贝尼增兵,做出要在香贝尼发动攻势的姿态。法军总司令霞飞果然上当了。自1914年德军无力攻克凡尔登而转移进攻方向之后,法国人就认为凡尔登要塞已经过时,霞飞在1915年即停止强化要塞。而此时德军向香贝尼移动的动作使霞飞异常警惕,他认为德军会向香贝尼进攻,然后从这里进军巴黎。
德国人正在继续往凡尔登方向悄悄结集兵力。随着结集迹象的渐渐明显和暴露,英法联军终于弄清了德军的真正意图。霞飞慌了神,火速下令向凡尔登增兵。但到2月21日,仅有两个师赶到凡尔登。而这一天,德军开始向凡尔登进攻。德军炮兵团以猛烈的炮火轰击凡尔登要塞,然后发起了冲锋。凡尔登战役的序幕拉开了。德军的1000门大炮如雷霆一般轰击着,轮番的冲锋一浪高过一浪。凡尔登要塞司令贝当指挥守军和增援来的军队拼命抵抗。但因增援部队只赶来两个师,加上他自己的两个师,总共才有四个师的兵力,头一天就被德军推进了6公里。不过总算稳住了阵脚。
战斗对于法军来说是艰苦的。德军有27个师,1000门大炮,而法军只有11万人,270门大炮。但好歹算抵住了德军的进攻。待法国援军赶到之后,双方开始了拉锯战。德军未在头天一举拿下凡尔登,已经失去了战机,双方都在向凡尔登增兵,摆开了决一死战的阵势。激战到4月,法军的兵力已与德军相当。德国人急了,由皇太子亲征,并首次使用了毒气弹。但法军仍将德军的攻势一次次阻止在要塞前。7月,德军发起了最后一次进攻高潮,但仍被法军抵挡住,到秋天,法军开始反攻了。
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投入了近200万兵力,伤亡人数共计达100多万。德军在这一战役中耗尽了元气。法军反攻开始以后,逐次收复了凡尔登以东的大片土地,德军节节败退。
到1917年,德、奥阵营日益衰败,终于在1918年战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即结束。
凡尔登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和转折点,德军未能实现它夺取凡尔登包抄巴黎南路的计划,在耗尽兵力后再也找不到出路,最终失败。
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的炮火使法军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而法军因炮弹不足只能对德军的炮兵阵地和重兵集结地进行了报复性还击。一天,一名法国士兵不知是填错了弹药还是装错了标尺,将一发炮弹不歪不斜恰好击中了德军的弹药库。顿时,一战中最大规模的爆炸开始了。随后德军的弹药库只留下一片焦土。凡尔登战役法军最终取胜,那枚歪打正着的炮弹确实功不可没。
由于无法向凡尔登前进,德军转过来准备拿下霍姆山,经过3个月的激烈战斗,德军攻占了凡尔登西部的两个村庄,凡尔登东部的沃要塞投降。但双方损失惨重,贝当将军准备保存实力用于更好的防御,但他被解职,由更具有进攻性的内维尔将军取代。
德军下一个目标是苏维要塞,1916年6月22日德军向法军阵地投放毒气弹,第二天以6万兵力进攻,但没有能拿下苏维要塞,战斗持续到9月6日。
1916年索姆河战役打响,迫使德军从凡尔登抽调部分兵力去对付北面的英法联军。到了秋季,德军已经非常疲惫,德军总司令保罗·冯·兴登堡撤换了法金汉将军,任命埃里希·鲁登道夫为凡尔登战役司令。
1916年10月21日法军发起反攻,使用了新式400毫米口径的大炮和徐进弹幕射击技术,10月24日夺回杜奥蒙要塞,11月2日德军放弃沃要塞,12月11日德军完全退到战役开始时的战线。
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和西线索姆河战役开始后,德军在凡尔登方向未再投入新的兵力,尔后的进攻行动只是为了牵制当面法军。经数月苦战,德军虽在凡尔登以北、以东地区楔入法军防线7~10公里,但未能达成战役突破。8月29日,E.v0n法尔肯海恩被免职,P.von兴登堡元帅接任德军总参谋长。9月2日,德皇批准停止进攻。10月24日,法军发起大规模反攻,于11月初收复杜奥蒙堡和沃堡。12月15~18日,法军再次发动反攻,基本收复被德军攻占的阵地。战役至此结束。 在10个月交战中,双方共投入200万兵力,发射了4000万发炮弹,伤亡人数近百万,创造了战争史记录,使凡尔登成了骇人听闻的“绞肉机”和“人间地狱”。
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54.3万人,德军损失43.3万人,故此役有“绞肉机”之称。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这次决定性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德意志帝国从此逐步走向最后失败。
虽然法军损失更为严重,但没有达到德军预想的2:1水平。凡尔登虽然使法国到了濒临崩溃的地步,但还没有崩溃,贝当由于坚持战场上的部队必须定期轮换,致使70%的法军都参与了这场战役,而德军只有20%参与了。残酷的战斗造成了心理上的影响,几乎导致法军叛变,由于答应士兵今后再也不参加向德军进攻的严酷的战斗,才使叛变没有真正发生。以后法军士兵拒绝进行进攻性的战斗,只是守在战壕中进行保卫战。其中在凡尔登要塞争夺战,法军一直在要塞碉堡以机枪、迫击炮、强力弹弓(发射手榴弹)对抗来袭的德军。
战役结束后德皇威廉二世撤销法金汉的总参谋长职务,改任兴登堡为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其副手。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1 

著名俄罗斯探险家维他斯·约翰森·白令逝世

比较熟悉地理的小伙伴们肯定会知道白令海峡了,这是目前俄罗斯东部的楚科奇半岛与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一座海峡,是亚洲大陆与北美大陆离的最近的地方。由于该地区处于北极圈附近,到了冬季的时候,白令海峡中的海水会冻成一大片的冰层,在远古时期的亚洲人迁移至每周就是在冬季的时候从这里走过去的。白令海峡的由来正是被俄罗斯探险家维他斯·约翰森·白令所发现正式命名的。

维他斯·乔纳森·白令Vitus Jonassen Bering,1681年8月出生于丹麦霍尔森斯,1741年12月19日逝世于白令岛,是一位俄罗斯海军中的探险家。
白令受彼得一世的邀请参加当时新建立的俄罗斯海军成为其中的一个舰长,在对瑞典的战争中他成绩优秀,此后他又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他与一个俄罗斯人结婚,1715年他最后一次回到丹麦。1725年他奉彼得的命令开始对西伯利亚的北岸进行考察。1728年他到达亚洲的最东端。
1730年他回到圣彼得堡,当时他患重病,在他远征探险的这段时间里,五个他的孩子死亡。1735年他再次奉令来到鄂霍次克海,1740年他建立了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1741年他从这里向美洲进发。一场风暴将他指挥的两条船分开了,白令本人看到了阿拉斯加的南岸。在回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的路上,他还发现了属于阿留申群岛的一些岛屿,但这时他已重病在身,无法指挥他的船了。他们漂泊到科曼多尔群岛的一个无人居住的小岛上,在那里白令和他船上的其他28名水手病死。今天这个岛被命名为白令岛。他船上剩下的77名水手中的46人后来回到了他们出发的港口。
今天,白令海峡、白令海、白令岛和白令地峡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1991年8月,一支俄罗斯-丹麦的考古队发现了白令和其他五位水手的墓。他们的遗体被运回莫斯科。通过考古学的方法白令的原像可以重现。白令的牙齿完好无损,说明他不是得坏血病死亡的。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1 

复制粘贴功能发明者去世

说到Evelyn Berezin这个人,应该有很多人不认识吧,但是如果说她是“复制粘贴功能发明者”想必大家都十分的好奇吧,话说Evelyn Berezin就是复制粘贴的发明者了,但是就在美国时间的2018年12月8日,她去世了,享年93岁。

复制粘贴功能发明者、计算机领域先驱者艾芙琳·贝赖津(Evelyn Berezin)12月8日在美国纽约病逝,享年93岁。在2018年即将结束的日子里又带走了一位对于电脑工作者都很重要的人物,有人称记者和秘书的救世主,说的不好听点,其实最应该感谢她的却是那些抄袭者们。
现代人每天都在使用手机电脑,如没有“复制粘贴”的功能,处理文字时会变成怎样?现在真的难以想象。1960年代电脑仍处于起步阶段,当时秘书需求相当大,占美国劳动力6%之多,秘书工作相当乏味,每天在打字机上重复输入多个页面,例如老板开会时候需要3份数据,那么秘书就必须重复打印3份,若合约需要10个副本,就得操作10遍,倘若有一个字出错,就全部重头来过。
据外媒报道,1925出生的艾芙琳原先在打字机设计公司上班,但她认为受雇于其他人,前景是有限的,她曾表示“如上司要五份材料,我得列印五次,每次都可能出错”,于是她毅然离职创业。
1969年,艾芙琳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脑化的文字处理器,并将其命名为“资料秘书”,从此人们不再只有打字机这个输入选择。要知道,世界上公认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于1971年。资料秘书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甚至没有屏幕,看不到自己输入了什么。但艾芙琳为其设计了具有13个半导体、可编程的电路元件,这个高约1米、速度慢、噪音大的庞大机器,完成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删除、剪切、复制、粘贴”操作,大幅缩短了文字编写的时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美国《纽约时报》曾这样称赞,这文字处理器就像在办公室内施展一系列魔术技巧,把秘书从一失误就全部重来以及重复打字的循环中解放,尽管提升办公室效率,却也让秘书专业性不如以往。贝赖津2017年受访时坦承,她本来是想减轻秘书负担,没想到竟危及这行业未来。
据悉,艾芙琳·贝赖津拥有至少9项与电脑有关的发明专利,2006年入选长岛科技名人堂,2011年被选入了国际科技女性名人堂(WITI),她被称之为记者和秘书的救世主,也能视为是Google Docs和Microsoft Word的鼻祖。有英国作家纳闷“为什么这位女士不出名?”没有她就没有比尔·盖茨、没有乔布斯,没有网络、没有电子表格,21世纪没有业务能和文字处理器摆脱关系。
艾芙琳几个月前被诊断出罹患淋巴癌,但步入高龄的她决定放弃治疗要与家人共度最后时光。

清歌 发布于  2021-12-19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