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最“有为”,时代青年更“可为”
习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有人说,现在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早已是“主人”了,当然不需要“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对于这种贪图安逸的思想,古人早就给予过世人警告,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欧阳修的“逸豫可以亡身”……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用鲜血和汗水孕育的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早已融入我们的身体。
红色基因最“有为”。先辈们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用鲜血和汗水凝聚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北大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红旗渠精神等,内涵丰富,包括了敢为人先、勇创新路的首创精神,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老黄牛”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红色基因,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最好诠释,它将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境界,它能给予我们精神上的滋养和激励。有了它,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因此,红色基因最“有为”。
传承了最“有为”的红色基因,是否就能成为“有为”青年呢?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还有机会像当年的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那样大有“可为”?
时代青年更“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让我们大有“可为”。一方面,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还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要想达到真正的富强、民主、文明,我们仍需要加倍努力,积极奋斗;另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密切关注,一些国家杯弓蛇影并使出了各种手段,而中国国内也有一小撮人疑似附和国外相关势力,通过违法行为表达诉求。面对如此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岂可置身事外?
在大有“可为”的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中,传承红色基因,树立报国之志,肩负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争做新时代的“有为”青年。
时代正“可为”人生当“有为”
时势造英雄。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国度,人生当有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林则徐、邓世昌等爱国英雄,李大钊、张自忠、方志敏、夏明翰、杨靖宇等革命烈士,黄旭华、袁隆平、屠呦呦、钟南山、黄大年等时代楷模……他们,哪一位不是以天下为公?他们,都在不同的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丰富了民族精神的内涵。他们的爱国之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我们应该跟随先辈的脚步,牢记先辈的初心,在新时代书写自己“有为”的人生篇章。
这是一个奋斗的时代,人生需有为。如今,新时代鼓励万众创新,号召大众创业,大力发展新经济。各行各业的人才奋斗在各自的岗位上,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们,如大勇不惧的徐立平、大术无极的卢仁峰、大巧破难的周平红、大艺法古的孟剑锋等,他们默默坚守,孜孜以求,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以匠心报国。
生活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我们当勇立潮头,像雷锋那样奋发向上、勇于担当,“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人生需有为,方能不负青春,不负新时代。
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人生须有为。当下,有些人被“精致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蒙蔽了双眼,受“躺平”“佛系”“丧”等思想影响而变得消极颓废。我们有“把重病患者都送到我这里来”的钟南山,有怀揣“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有无数个像他们一样努力拼搏的平凡的奋斗者,你又何必悲叹生不逢时难有为呢?
在这个人人自强的新时代,在这个离中国梦更近的新时代,我们又岂能虚度光阴,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我们吟诵着《沁园春·雪》,读着《荷花淀》《红岩》,明白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道理,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条。人生须有为,方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异彩。
心中有了“可为”的信仰,脚下才会有“有为”的无穷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因为时代正“可为”,人生当“有为”。
传承红色基因,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纵观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我们不难发现——“为有牺牲多壮志”,才“敢教日月换新天”,我们能“喜看稻菽千重浪”,只因“遍地英雄下夕烟”。百岁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成为点亮我们人生路的长明灯。
在国家那危亡时刻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滋养出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站起来。在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的建设时期形成的北大荒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滋养出了黄振荣、王进喜、雷锋、钱学森、任新民、邓稼先、于敏等对中国做出卓越贡献的重要人物。
在这些红色精神的熏陶下,涌现出了千千万万革命英雄。英雄们血染的风采叩击着、重塑着我们的灵魂。靠吃树皮和棉花充饥,孤身一人痛击日军的杨靖宇;拒绝诱障、坚贞不屈的方志敏:“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化作红梅映山红”的江竹筠……正是无数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才让饱受屈辱的中华民族再一次挺直了腰板儿,站了起来。
传承红色基因的有识之士,“一寸赤心惟报国”。华罗庚、钱学森、邓稼先、梁思礼、朱光亚等爱国人士,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回国,撑起了中国现代科学事业的半壁江山;“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为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为研制第二代核武器甘愿“拿命换科研”,林俊德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仍争分夺秒地处理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都在为“禾下乘凉梦”而奋斗……正是无数有识之士的坚持与付出,中国才能在历史长河中不惧风浪,才能富起来、强起来。
今天,我们也应当传承这些红色基因。事实上,当代青年头角峥嵘、风华正茂,有的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勇敢地担起了重任。在汶川地震、凉山火灾、国际维和行动、边境线上……在国家、人民需要的地方,我们总能看见他们那坚毅的身影。
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我们的旗帜,我们应当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也让红色基因成为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奋力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一起做新时代有为青年,不负韶华。
青年有为,则中华可为
一粒微尘有自己的微光、是因为它身处璀璨星河之中:一滴水珠有自己的力量,是因为它身处辽阔海洋之中;一位青年可以发光发热,有所作为、是因为他身处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也许个人的声音微不足道、但将“祖国有我”的心声汇聚起来,却响彻天地。
我们还记得,2021年3月18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在美举行。会议伊始,美方在先致开场白严重超时后、又对中方的内外政策进行无理的攻击指责,挑起争端。但今日之中国不会再重蹈历史的覆辙,杨洁篪义正词严地指出,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光阴流转,从屈辱签约到据理力争,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真正在我们眼前铺展开来。
随着《辛丑条约》签订现场和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场景的对比图在网络刷屏,你在心潮澎湃的同时是否会感叹个人力量微薄,无法站在台前为国效力?不,朋友们,不是这样的。艾青曾写道:“无数的微尘汇集成一片光明……然后迸发出璀璨的光。”回顾百年中国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那个黑暗屈辱的年代,李大钊、夏明翰等革命烈士勇敢无畏,为救亡图存发出呼喊: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雷锋、焦裕禄等时代楷模甘于奉献,为国家富强拼尽全力。虽然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但千千万万个人团结起来,便能汇聚成如汹涌浪潮般的巨大力量。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年有为,则中华可为。仍记得当年签订《辛丑条约》时,面对种种不平等条款,我们没有任何谈判筹码,只有被迫接受,但“青年有为,则中华可为”的信念,让詹天佑、梅贻琦、赵元任等人在留学后坚决回归祖国;仍记得当年研制“两弹一星”时,我们被“卡脖子”封锁资源,也正是“青年有为,则中华可为”的信念让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人潜心研制,攻克技术难题,最终创造了奇迹。力量并不是衡量国家强盛的天平上唯一的砝码,有坚毅的心志,有坚实的底气,有坚定的信念,才是一个国家腾飞最充足的动力。
无论是历史上振兴中华的功勋者,还是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上义斥美方的外交官,抑或是现实中潜心学习的你我他,都坚信“青年有为,则中华可为”,这种坚定的信念也许无法在此刻让你发光,却足以在荆天棘地中为你开道,让你不枉此行。
心向作为,欣向有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带领中国人民走进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在大有可为的时代如何有所作为?答曰:“心向作为。”
“心向作为者”,引时代之潮流,担国家之重任,燃青春之星火,照前路之通达。百年前,陈独秀和李大钊地跨南北而相约建党,同为青年,陈李二人之约可称佳话。在秩序混乱、亟待和平统一的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已成不可阻挡之势,有为者敢为天下先,不畏流言蜚语,不惧列强顽寇与时局的黑暗,为生民立命,为百姓谋安定与和平。看往昔,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以尖锐的文章改变了国民之思想,激发了全民族的觉醒与崛起。视如今,国人未辜负鲁迅先生的期望—科学工作者们刻苦钻研,攻坚克难,创造了“嫦娥号”飞天、“蛟龙号”入水、“天问一号”着陆火星等许多惊人的奇迹;一代又一代护林人让塞罕坝变绿洲……心向作为者,举精神之旗帜,领事业之进步,引科技之发展,助国家之富强。
或问:“孰能有为?”答曰:“欣向有为。”
“欣向有为者”,不言利益,不念安危加身,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中国科学家们不因苏联撤走专家而一蹶不振,而是埋头苦干,攻坚克难,将数十载青春与光阴交付于神圣而伟大的国防事业当中,用最短的时间为中国研制出了强大的国防战略武器;袁隆平院士历经艰辛与坎坷,带领团队尝试上千种稻型而终得“野败”,他们研究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还为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心向作为”与“欣向有为”缺一不可,彼此相承。如今,正值建党百年之际,中国有无数“作为者”与“有为者”竞相奔赴于时代的舞台,向世人展现了新时代的中国奋斗者的风采。
党旗飘飘,前路迢迢,红船精神,永不褪色。今日中国的宏伟终将成为厚重的历史,来日中国的篇章将待我辈撰写。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心向作为,不忘初心,坚定理想,敢为人先,欣向有为,共创美好未来。
欲有为,行可为
很多人都想做个有为的人,因为“有为”能体现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成果,也最能让自己的努力被他人看到。“有为”,是一个人应该努力达到的一种为国为民奋斗的境界。而行可为之事,则是有为的必然要求。
什么是可为?可为、是法律与道德所允许做的事,是在社会和人们认知下正常人可以做的事。有为之人、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人,是对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可为能纠正错误的认知,让有为的定义变得正确,让社会对有为的认知变成积极向上的认知。如果社会大环境对于可为之事没有准确的定义,那就不会有“有为”。
可为,还能改变过去腐朽的文化思想、推动有为的出现与发展。错误的文化思想会阻碍有为之人的出现和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去改变、剔除它们,让有为的出现与发展更顺利。
可为,为有为提供了基本规范。无论怎样,有为都不会超出可为的范围,它们的关系就像地球与太阳,有为之人不会做出超过可为的事。但在可为中,有为是可以无限延伸的。
可为,是有为的基础,而有为是可为的发展与进阶。有为的人会尽最大的努力,把可为之事做好。
就像雷锋,他一生做过非常多的好事,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他都将善良洒向人间,用笑容去面对生活,他是青年的楷模,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再看中国的科学家们,他们可以在三年内用算盘“打”出原子弹,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飞机、坦克,他们在可为中,用自己的知识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即使要隐姓埋名,即使长期无法与家人在一起,也不后悔。再看当代的中国青年,无论是驻守边防的战士,还是奔走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在国家需要他们时,他们都选择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地为国家效力。这样的有为之人,不正是在勇担重任,尽力做好可为之事吗?
可为与有为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但要记住“可为”中可以“有为”。可为是有为的创新,能让有为之花开在可为的田野里,让笑容常驻于每个人的脸上。
做有为之人
可为,即大有可为的时代;有为,即有所作为。愿当代青年人都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背景下,做有为之人,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回顾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程,其取得的每一个成就,都是以有为精神不懈奋斗的结果。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功推进、新冠疫情的有效防控、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党在亟须有为的时代,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如今,我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和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中国迈进了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如此大好时代,中华青年怎能无为?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有为呢?
欲成大器,必立大志。青年要做到有为,心中就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志气。陈独秀的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从小便立志要为正处于列强压迫下苟延残喘的中国带来希望的曙光,做有为的中国新青年。他们用满腔的爱国情激励我们,要想为祖国繁荣做贡献,必定要在青年时期立下有为之志。
新一代青年人,不仅要立可为之志,还要刻苦学习,磨炼自己。正如周恩来总理在那个战火四起的年代,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赴国外留学、通读政论和各国有关制度和思想的书籍、即使是在革命斗争中。仍克服艰难险阻、勤学不辍,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们青年要想成为中国的脊梁,就要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惧困境,不断地提升自我。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求我们承担起民族的希望、国家的使命。在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期间、举国支援武汉、为武汉人民加油。在战疫前线、后勤防线处处可见青年人的身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一个真正有利于国家,有利于人民,在可为中有为的新时代青年。
愿当代青年人都能在大有可为的时代背景下,做有为之人,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美好得不像是真的
故事是简单的故事,但是能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说得既温情又幽默,能让观众发笑又而非恶搞,真的就是导演编剧演员等一众人的功力了。所以,《秋天的童话》也就成了经典。好的电影标准就是这样吧,隔了十几年,依然能够触动人心,仿佛这些人,这些事,这些感情,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或者我们身上都能看到类似的影子。
秋天的童话
前几年评选出香港有史以来最佳的十部电影
英雄本色众望所归名列第一
而秋天的童话排名第二却有些让人惊喜
关于爱情的电影香港制造的何止千万
为何这部童话能突出重围?
别人的感受我不能妄加猜测
反正我第一次看完秋天的童话后就再也不看少男少女的爱情电影了
因为电影中发仔这个三十岁男人的初恋宛如一瓶醇香的红酒永远让我沉醉当中
此片1987年获香港第七届电影节最佳电影金像奖
导演张婉婷
周润发扮演船头尺
钟楚红扮演李琪
虽然各种奖项和排名并不会并不会让一部影片变得更加优秀或者更加垃圾
但是一个公正的影片排行榜却可以正确反映当前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人们反思自身行为的能力
所以我很愉快的看到秋天的童话被整个社会所接受和欣赏
船头尺在纽约的唐人街做工
作为底层小人物他自然满口脏话粗俗不堪被人看作烂鬼
当然不会有女人看上他这种男人
幸好他重江湖义气整日和身旁一帮朋友喝酒赌博日子却也过得消遥自在
直到美丽年轻的李琪为了与男朋友团聚而来到纽约攻读大学租了船头尺楼上的房间
见到李琪之后船头尺那尘封心中的爱情开始萌芽
他是个粗人没错可却有自知之明深深知道自己和李琪之间的差距何止十万八千里
而李琪一心只在男朋友身上但不可避免的发现了男友原来早就移情别恋
她开始变得心灰意冷整日把自己所在房间里甚至想到自尽
船头尺暗中帮助照顾和安慰李琪却从不敢向她表白自己的爱意
李琪并不是个白痴当然明白船头尺的心意
但他实在不是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因此不得不一直装傻
船头尺虽然得不到任何感情上的回报但依然把自己浓浓的爱意化为行动一次次感动着李琪
可李琪还是在这年的秋天离开了船头尺
几年后他们竟然奇迹般的相遇在曾经的海滩
在那里船头尺为了纪念他们的爱情开了一家餐馆
当他向她微笑着打招呼并且做出一个邀请的手势的时候
影片嘎然而止
再向大家描述几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细节
船头尺为了满足李琪看歌剧的心愿
辛苦跑去买了票可李琪那天晚上正好有事
于是只好去退票却被警察当成黄牛抓到
所幸李琪刚好路过给解了围当时他说了一句话
我这一世什么都没有,只有自尊!
李琪发现船头尺爱上了自己以后很矛盾
她在写给好朋友的信中说道
我们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但是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
船头尺为了几乎不可期望的爱情
却也主动的戒赌卖力的干活并且有了积蓄
一次朋友赌钱输光了想急于翻本问船头尺借钱
船头尺二话不说就把全部的积蓄交到朋友手中
末了想想却又从朋友手上那叠浸满自己汗水的钱中抽回一张
满不在乎的说留一张给我买烟
船头尺看到自己的房间被李琪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非常高兴于是他开着车去一家钟表行去买她很喜欢的可以配上她那只手表的一个表带
用尽了他身上所有的钱还包括他的那辆破车
在回来的路上快乐地奔跑的情景
由于换工作李琪在秋天来临的时候将搬去其他地方住
走的时候正好碰到船头尺买礼物回来
大家尴尬地伤感地互相话别并互赠礼物
汽车开动后船头尺追着汽车跑了很久很久...
当两人都打开自己的礼物的时候
发现原来李琪送给了船头尺她的表
而船头尺则送给了她一个表带
(尽管抄袭了欧.亨利的小说"礼物"中的那个经典片段,但我的泪水却依然无声的滑落)
李琪又来到了她和船头尺到过的海滩
惊奇地发现船头尺实现了他的愿望
开了一家名叫SAMPAN的饭馆
风度翩翩的船头尺站在饭店门前
两人就这么笑望着...
那一年
船头尺三十岁而李琪二十岁
感谢发仔和红姑为我们演绎了一段三十岁男人初恋的故事
他们不是在演戏简直就是生活
雷鸟无责任的把此片评为五星
物是人非
想来自己小时候真是胆大。
那时家里订了很多杂志,其中一本是经常介绍港台及国外影视资料的。这本杂志经常在封面、插页、封底刊登很多衣着清凉、浓妆艳抹的港台明星照片。不过绝妙之处还不在这里,杂志里经常会刊登出很多港台影视作品的剧本,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匪夷所思。其中印象深刻的有《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分镜头剧本。老爸老妈并没有我对待杂志那么认真,根本不知道这小小本的杂志里有这么多名堂。而幼童时期就以《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做“识字读物”,人情世故也就这么一点一滴地读了懂了。:)
而另一个印象深刻的,就是杂志对张婉婷做的长篇访谈。极长的篇幅,可惜记得不多。只记得有涉及到她在纽约的生活心得。有这么一段,是张婉婷在华人聚集区租录象带的小店里,听两个华裔青年男女的对话。其一说“这卷带子是关于武则天的。”另一问“武则天是哪个朝代的?”前者答“大概是一个清朝的女人吧。”张婉婷当时总结说,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第二代就是这个样子。那时自己虽然小小年纪,也隐约明白了张对于这种“错位”的默认和无奈。
那杂志做了其他很多关于《秋天的童话》的功课,当然也完整得登了剧本。其实说剧本不确切,很多人物的情绪、细节的说明都写地十分精妙,而且有些内容是电影之内所没有的。
开始就直接写到珍妮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吃妈咪做地烧鹅脾,想着自己离家前埋怨妈咪老土,妈咪却说她傻女,在飞机上飞那么久,会饿的。让刚刚离家就想家的珍妮心里泛起甜意。(在刚看过的粤语版本里,看到她在吃烧鸭脾,不由偷笑。)
船头尺的第一次亮相,也与电影有些须差别,他和一帮朋友冲到机场,大声嚷着“珍妮,你在哪里呀......”而电影里,周润发则是以船头尺蹩脚的英语发音做了初次露面的切入点。
文森特和珍妮在船头打工的餐厅里摊牌,文森特拿阿伦的“名言”作借口,却被船头反驳。剧本里有着俏皮的一笔,大意是说他们说的阿伦不是一个人。:)
之后珍妮去小饭馆吃单蛋治,结果却由突至的船头请她混吃混喝,那个开始对珍妮相当冷淡的伙计对船头到是给足十分面子,船头也大剌剌地喊他“英雄”。编剧似乎在稿纸的背后捂着嘴偷乐,说不知这样貌平平的伙计有做过什么,绰号居然被称为“英雄”。
而最有编剧本人情绪的,就是船头去给珍妮买表带。船头把身上所有的财物都给了那老人,还把车子给了老人。编剧的那句话我到现在还记得:“好心的老人,就卖给他吧。”仿佛她就站在旁边,为了船头的爱情,顺便做了一次说客。
虽然后来也看过几次《秋天的童话》,可惜画面似乎都太暗,而另一个小小的遗憾就是始终看到的是国语版本。
今天终于看到粤语的D9版本,清晰的画面好象是给记忆擦去了灰尘。而少时忽略掉的、不明了的很多细节也都清楚。尤其是,可以清楚地看到红姑的年轻面容。多年前,对人们称她为香港最性感的女星,有些懵懂。毕竟,比她美貌的女艺人不在少数。现在朝花夕拾,才觉得红姑果然是美艳不可方物的那种性感美女。《秋》中的珍妮,短发烫的得有些蓬松,有着上世纪80年代典型的古铜色健康皮肤,粗眉大眼,自然可亲。她的性感是那种健康到毫无痕迹、自然到理所当然的。不同于现在的那些听到Rap歌手唱“把乳罩丢上来”就真把**甩到半空的辣妹,也不同于现在那些只知道研究粉底色号、眼线粗细、罩杯类型的所谓“优质”美女。
她的美丽是在美丽的概念还未被扭曲之前的真真切切。所以,也只有那个年头的红姑可以塑造出最有童话味道的秋天。
周润发在事业颠峰的时候,有过于香港电影金像奖男主角的评选中,自己与自己打擂台的热闹场面。得意人失意人都是他自己,奖在我手的时候,他还是忍不住要懊恼一下,“没想到船头尺会败给高秋”。想来他是爱极了船头尺这个角色。影片的后半部分,船头尺一喜一悲在街头狂奔的镜头简直是完美。可是为了这完美的几分钟,周老大当年在纽约街头跑了几天,几乎要吐。也只有他,可以让嬉笑怒骂百般滋味融在另一个童话主角的船头身上。
后来几次辗转搬家,很多旧书旧杂志都丢弃了。在搬家的时候,任何不理智的丢弃都可能斩钉截铁。以至于让今天的我十分怀念那些留有我幼年时的指印的、不知流落在何方的旧杂志。
就像在今天看《秋天的童话》中几次看到的纽约双塔,和永远年轻的陈百强的面容。以前读到“物是人非”还会“少年强说愁”,现在真真地领会到物非人非,结果我只是睁大了眼看清那些过去的、离去的、消失的,然后轻轻转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