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北鼻发育里程碑 一定要这么算
宝宝出生之后,就一直处于飞速成长中,而其中就会面临一个个发育里程碑。而早产儿因为出生时的异常,所以不得不在发育年龄上做些调整,这样才能估算出正确的发育里程碑。
1.“调整年龄”是什么
对于早产儿来说,许多儿科医生会建议使用“调整年龄”来确定达到发育里程碑的年龄范围。调整年龄考虑到宝宝早产的时间,科学规划达到里程碑的年龄范围。毕竟如果宝宝没有早产,在达到里程碑之前他会有更多的时间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当你使用调整年龄时,达到里程碑的正常时间范围就发生了改变。比如大多数足月宝宝学会坐的时间是在4个月至7个月之间,而早产两个月的宝宝学会坐时间范围则应该为6个月至9个月。
要想确定宝宝的调整年龄是多少,你需要计算预产期和宝宝实际出生的时间差,再拿宝宝现在年龄减去时间差。比如如果宝宝现在4个月大,早产8周,他的调整年龄就应该用4个月减去8周,也就是差不多2个月。宝宝6个月时,他的调整年龄就应该是4个月;12个月时,调整年龄就应该为10个月。
2.调整年龄的适用范围
圣路易斯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主任Sessions Cole表示,调整年龄在预测动作发展里程碑方面(如翻身、坐、走)比预测认知发展里程碑方面(比如牙牙学语、模仿发音)更为准确。
Cole解释道:“早产儿在认知发展方面不会滞后很多,所以调整年龄更适用于运动发展方面。但是记住,何时达到发育里程碑是一件高度个人的事情。”
即使考虑了调整年龄,你仍担心宝宝的发展,可以和医生谈谈,进行早期治疗。研究表示早期治疗很有效果,早产儿能从中获益良多。
孩子越长大,越不需要进行调整年龄。北卡罗来纳大学儿科副主任Mia Doron表示,目前还无法准确判断何时不再需要调整年龄,但是一般2至3岁时,就不再需要进行年龄调整。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也需要考虑调整年龄,不管是人生中的大事比如上幼儿园,还是一些小事比如选择营地里的帐篷。如果孩子看上去比同龄人要小,你可以让孩子和小一些的孩子在一起玩。在选择玩伴的问题上,调整年龄也适用。
3.发育里程碑并不代表全部
最后,记住,虽然发育里程碑很重要,但是也不代表它决定了宝宝的以后。Cole表示,虽然里程碑能有效记录宝宝的成长过程,但是并不是全部。我们不应该否定宝宝的力量,即使是目前在里程碑的事情上稍有落后。
妈妈们要注意:北鼻触觉灵敏非好事
加强对孩子的各种感官功能培养是很重要的,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还可以培养他的自理能力,因此家长可以从孩子出生之后,适当对孩子的感官功能进行培训。但是如果发现孩子的触觉过于敏感,那可怎么办呢?
孩子的触觉过于敏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性格养成、与人交往、学习工作等都有一定的坏处,所以家长发现孩子的触觉过于敏感,就应该及时找出个中原因,然后帮孩子及时引导纠正。那么,你知道孩子触觉过于敏感的表现是什么呢?对孩子会有哪些坏处吗?
一、触觉过于敏感的表现
孩子触觉过于敏感,主要表现在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如喜欢咬手指、喜欢吃自己的小手、喜欢随便乱发脾气、喜欢粘着爸爸妈妈、在陌生的环境里会很害怕,害怕黑暗、不敢表现自己、不敢和其他的小孩子玩、不容易合群等等。
二、触觉过于敏感的坏处
1.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比如咬手指吃手这些行为,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会严重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
2.孩子对家长过度依赖
有些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加上孩子自身触觉比较敏感,所以孩子就会很黏父母,见到陌生人或者去到陌生的地方,心理难免容易变得紧张恐惧,因此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
3.孩子的胆子太小
有些孩子会害怕黑暗、害怕陌生环境、害怕人多的地方,这都是因为孩子的胆子太小,也正是由于孩子触觉敏感所致的。
4.孩子社交能力差
当孩子的触觉敏感,就会不乐于和其他人一起玩,甚至是害怕群体生活,因此他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生活,社交能力相对较差。
5.孩子的情绪波动大
孩子容易生气、容易伤心、容易失落,在敏感触觉影响下,他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差,所以容易出现波动太大的现象。
三、触觉过于敏感怎么办
孩子触觉过于敏感,家长不要责备批评孩子,更不要当众嘲笑孩子,而是应该耐心改善孩子的触觉敏感问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纠正改善,如一些洗澡游戏、梳头游戏、刷身游戏、抓痒游戏等等,都可以让孩子在快乐轻松的游戏中慢慢改善触觉敏感的问题。
带娃并不难 别把他丢给老人
许多年轻的妈妈,产后不愿意带孩子,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工作上,而把孩子扔给公公婆婆带,只是有空时和孩子亲近一下,可是为什么有的妈妈们不愿意带她们辛苦怀胎十月生下来的孩子呢?
1.孩子难带
带孩子是个需要很多耐心和细心的活,给孩子换尿裤、洗澡、喂养等等这些都仅仅是基础性的工作,此外宝妈们还要照顾到孩子的各 方面情绪、心理的健康。因此,很多妈妈们感到力不能及,自然也就不愿意带孩子了。可是,父母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在孩子小时候给予的耐心和细心,会在孩子长大以后带给你们百倍的惊喜!
2.多是方法不当
其实孩子也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带,关键是看父母有没有找对教育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以简单的奖励机制来说,用的不好,只会带来负面影响。有些看似不经意的小事,父母为了避免孩子哭闹而带来麻烦,明明没有奖励的必要,却给了孩子奖励,这样就会让孩子觉得,以后但凡遇到这件事,就必须得有奖励才去做。比方说,当孩子哭闹着要买一个遥控赛车,父母一般会选择跟孩子说:“你乖, 等会妈妈给你买个芭比娃娃。”可能芭比娃娃要比遥控赛车便宜得多,但这样一来,等到孩子下一次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时,就容易产 生,你必须给我相应的“补偿”,我才放弃。
3.正确打开方式
首先,父母应当直接明了的告诉孩子,“家里目前的经济状况,还不能够给你买一个遥控赛车,等到经济状况改善的时候再给你买,好么?”用这样的话语一般能够让孩子体谅父母,从而暂时打消对遥控赛车的念想。还有就是,话语上的称赞比实质上的奖励更有激励作用,如果父母对孩子这样说:“妈妈现在需要你的理解,我们的宝贝最善解人意了,我们下次再买,好么?”相信孩子更愿意听父母的 话。
带孩子,其实不难。只要父母们在教育上避免犯错的同时,肯用耐心和细心去带孩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去教导孩子,让孩子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最后你会惊奇地发现,孩子会越来越好带,并且也会和你越来越亲密无间!
BB“头重脚轻” 麻麻该咋办
许多家长都惊讶于宝宝轻易从床上、桌子上、高椅子上掉下来的频繁程度。似乎在学会翻身前,宝宝们就掌握了从高处花式降落在平地的特殊技能。但和其他生物擅长脚先着地不同,宝宝们更容易在摔倒时伤到头部。
1.宝宝“头重脚轻”的原因
易摔伤头部的说法并不是吓唬家长们——事实证明,成人的重心偏下,而宝宝的重心大多落在头部。相对较大的头部能够帮助孩子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学习新的事物、适应陌生的环境(对人体来说,孩童时期的学习速度之快,甚至可以超过余下一生的学习速度),但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加容易摔倒。
2.如何减少摔倒的风险?
摔倒风险之大,家长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当然,大多数危险情况都是可以通过加强预防而避免的——比如时刻呆在伸手就能接住宝宝的地方。
学会爬和走路后,宝宝通常不会有害怕的感觉,这也就使得摔倒的危险系数大大提升。此时,最大的风险来自楼梯、窗户、购物车、游乐设备等等。这里的游乐设备主要指的是游乐场的儿童专用爬行器械,特别是那些不符合安全规定或设备表面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器械。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们谨慎的选择带宝宝进入玩耍的游乐场所,并实时加以关注,最好能够做到寸步不离。
那么在家中,父母应该用什么方式在保护孩子安全的同时又可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呢?首先,一定要在楼梯的顶端和底端安装保护设施。更重要的是,地板周围的窗户就算不上锁,也要加上保护措施。很多致命的意外摔倒都发生于这些地方。
3.“头重脚轻”只是阶段性风险
当然,由于“头重脚轻”导致的摔倒会随着孩子协调能力的提升和(多次小小的摔倒后)对高处的谨慎程度慢慢增加而减少。虽然一般不会导致很严重的事件发生,但对于这样的阶段性风险,家长们也一定要谨慎对待。
注意5点 可以助力宝贝长高!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得高,如果孩子长得不高,就会担心是否是因为孩子营养不良导致。但事实上,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种。想要孩子长个,大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经常进行运动锻炼
想要长得高一定要经常进行运动锻炼,这样孩子不仅长得高而且也不容易生病。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肌肉的锻炼与骨骼的发育,所以孩子也因此长得比较高。但是注意不要过量,过量的运动反而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成长。
2.充足的睡眠
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分泌大量的生长激素,所以一个充足与良好的睡眠质量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平时睡眠比较少的孩子,由于分泌的生长激素较少,那么他的身高的生长自然也因此受到了限制。
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努力提高睡眠质量,这样是极有利于孩子身高的生长。
3.不要吃太饱
许多家长都会陷入吃得多长得高的误区,他们认为给孩子多吃一点就会对长个子有所帮助,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吃得过饱很容易诱发肥胖问题,耽误孩子个子。
所以如果家长想要孩子长得高,千万不要让孩子每顿吃的饱饱的。大家应应该注意孩子饮食的合理搭配,每餐吃到七分饱即可。
4.不要乱补钙
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补充足够的钙物质就能够促进孩子的骨骼发育。但是其实为了帮助孩子的骨骼发育,钙物质是不能随意补充的。过度补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会限制孩子的身高发育。
5.愉快的心情
孩子拥有一个愉快的心情才会有好的食欲与睡眠质量。长期处于一个紧张的环境压力之下会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发育。
帮助宝宝摆脱认生,正确姿势学起来
BB认生是正常现象,“认生期”几乎所有BB都会经历。其实认生说明他的情感发展正在进行中,在这个阶段,宝宝或许变得很黏妈妈,看到陌生的面孔就会感到很焦虑很不安,假如陌生人接近他甚至抱起他,他会激烈的哭起来。那么,面对宝宝认生,妈妈该怎么做呢?一起来看看吧。
1.常带宝宝出门,见见世面
宝宝在3-4个月时还没有进入认生期,这时妈妈要多带宝宝出门活动,让宝宝接触各种社会环境,见见世面。妈妈可以多带宝宝去小区广场、街边花园等小朋友较多的场所,让他看看不一样的环境,了解不一样的人声和面孔。
妈妈要注意:妈妈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场所或者让好多陌生人围着宝宝看,围着他说话。妈妈也不要让许多陌生人轮流逗弄宝宝或者抱宝宝。否则会让宝宝感到害怕哭闹起来,以后再带宝宝出门宝宝会产生抗拒心理,不利于宝宝社会化的发展。
2.多和陌生人接触接触
不少宝宝有这样一种现象:只让妈妈一个人抱他,其他家人一抱他就哭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每天都是妈妈在照顾宝宝。
妈妈可以让爸爸和其他家人多照顾宝宝,多抱抱他。当家人抱着宝宝时,妈妈要从宝宝的视线里消失,让宝宝习惯和其他家人待在一起。
当宝宝习惯了和妈妈之外的家人在一起后,妈妈可以让同事、邻居、朋友等接触宝宝。慢慢地,宝宝对陌生人的戒备心理会消失,认生期也就过去了。
妈妈要注意,由于宝宝的天性使然,他更愿意接触和妈妈一样年轻的阿姨。所以妈妈让宝宝接触陌生人时应优先选择和自己差不多年纪的女性。
3.妈妈给宝宝充分的安全感
宝宝认生常常与害羞联系在一起,因此妈妈和家人要给宝宝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妈妈和家人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心态平和,待人接物要保持一致的态度,不要对人忽冷忽热。
当宝宝哭闹时,妈妈要保持充足的耐心,不要因为不耐烦而责骂宝宝。当亲朋好友来家里探望小宝宝时,妈妈要提醒他们,靠近宝宝时,动作要轻柔一点,缓慢一点,不要太粗鲁。
这个小问题易造成发育迟缓,父母的大意别让孩子买单!
为人父母,谁不想自己的孩子长得又高又壮实呢?可有时候总是不遂人意,明明吃得好、营养足,宝宝的身高体重就是不见长,这种情况要警惕肠胃问题。其中,消化不良可能会使孩子发育受阻,因此家长要多留意,一旦发现宝宝有消化不良的迹象,就需要及时的做出应对。当然,孩子消化不良时也会发出一些异常信号,千万不要忽视了!
便便信号巧识别,消化不良“三部曲”
1、过度喂养致消化不良
便便性状:大便量多有泡沫,粪质粗糙(含食物残渣或未消化的食物),有腐败性酸味
如果宝宝的便便出现以上现象,大部分是因为摄入淀粉类或糖类过多导致的消化不良。这种情况的话,需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量或者降低食物的含糖量。
2、脂肪类消化不良
便便性状:大便量多呈糊状,有灰白色的皂块样物,外观油润,内含较多的奶瓣与脂滴
这表示宝宝属于脂肪消化不良,此时家长应及时减少宝宝对油脂类食物的摄入量。富含脂肪的食物主要有动物油脂、肥肉、蛋黄、大豆、花生、芝麻、植物油、葵瓜子、乳脂等。
3、蛋白质类消化不良
便便性状:大便呈黄褐稀水样或者夹杂有未消化的奶瓣,并伴有一股刺鼻的臭鸡蛋气味
这说明蛋白质腐败作用增加,也就是蛋白质过多导致的消化不良,此时应当减少奶量,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则要适当减少饮食中的蛋白类含量。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主要有瘦肉类、鱼、蛋类、乳类、乳制品、豆类、豆制品、海带、紫菜和虾米皮等。
3大妙招整肠胃,肠健康才“长健康”
妙招一:吃对很重要
宝宝消化不良,大多是吃出来的,所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宝宝,“吃”对很重要。宝宝0~1岁主要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食,且没有自控意识,所以需要家长按需喂养,防止喂养不足和喂养过度。添加辅食后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进行添加辅食,从糊状慢慢过渡到块状;1~2岁时宝宝已经有了自主进食的意识,家长的工作就是控制好食物的种类和量,遵从多样性的原则,注意搭配的合理性,避免营养单一不利于生长发育;2岁之后宝宝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暴饮暴食,用餐尽量定时定量,孩子不想吃饭时不要强迫,还要注意控制零食的摄入。同时一定不要忘记从宝宝出生就开始补充饮食中难以获得足量的维生素AD(如伊可新),促进宝宝免疫力、骨骼、视力、智力、造血功能全面发育。
妙招二:运动白加黑
缺乏运动也是导致宝宝消化不良的一部分原因,白天可以鼓励宝宝多爬多动,尤其饭后要适当增加运动量,大一点的宝宝则可以通过户外散步或锻炼促进肠胃蠕动。此外,还可以在睡前进行按摩来促进胃肠蠕动,具体方法是四指并拢,在宝宝肚脐上顺时针按摩3圈,再逆时针按摩3圈,还能助睡眠哦。
妙招三:补充益生菌
宝宝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全,体内酶的活性低,饮食上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消化不良、腹胀、便秘等肠胃问题。通过补充益生菌增加宝宝肠道内有益菌数量,可以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还能促进乳糖分解和提高对蛋白的吸收率,从而增强宝宝的肠道功能。但是,给婴幼儿补充益生菌一定要看清菌株,选择有针对性功效和配方的产品,如为中国宝宝量身定制的伊可新益生菌粉(伊儿乐、伊儿畅、伊儿敏、伊儿感四款功效配方),根据宝宝的肠道问题、过敏问题、抵抗力差问题,采用不同菌株组合,为宝宝量身定制了4种专业配方的产品,。
其中的“伊儿畅”益生菌粉,就是专门为有肠道问题宝宝设计的专业配方,可以双向调节便秘和腹泻,每袋(1.5g)含100亿有效活菌,其中的嗜酸乳杆菌NCFM、乳双歧杆菌HN019能够有效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等常见肠道问题,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此外,伊可新还推出了适合新生儿到儿童全年龄段宝宝服的“伊儿乐”益生菌粉,为适应新生儿的胃肠特点,每袋含50亿有效活菌,可以全面缓解宝宝的湿疹、过敏、便秘、腹泻以及抵抗力差等问题,效果看得见,可以长期服用。
“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真的是这样吗?
经常听到有人说:“爹矬矬一个,娘矬矬一窝”,朗迪麻麻表示不服,难道孩子长不高就要赖到我头上?难道个子矮的父母就不能养出大长腿了么?今天朗迪麻麻就跟各位妈妈一起来探讨一下孩子身高的问题。
孩子的身高受谁影响更大?
在查阅过很多数据之后发现:有妈妈影响孩子身高这种说法,是因为有研究表明:除了细胞核遗传,妈妈会把自己的线粒体DNA唯一的遗传给后代,所有男性和女性的线粒体都是遗传自妈妈。线粒体负责细胞的能量代谢活动,然而它对于后代身高的影响当前是缺少研究资料的。
现在比较科学的说法:父母对孩子身高的遗传贡献率基本一致,即各占50%。
孩子长得高不高,怎么能妈妈一个人决定呢?
决定孩子身高的因素
英国《每日邮报 在2000年报道了一则新闻,一项针对8798对芬兰双胞胎的调查研究显示,基因对男性身高的影响达78%,对女性达75%。
研究表明,人的身高70%取决于遗传因素。
一般来说,父母身材高,孩子也不会太矮;父母身材矮,孩子也不会太高。有人说,这也不对啊,明明有些父母不高,但孩子长大以后却很高?因为这里所说的遗传因素也未必完全取决于父母,而是整个家族的基因。
举个例子,朗迪麻麻的好朋友轩轩爸爸身高188cm,他的父亲身高170cm,母亲155cm,为什么他这么高?因为他的家族里还有其他身材高的成员,他的外公身高180cm,奶奶身高172cm。
如果家里有个子高的成员,即使父母双方都不高,孩子未来也有可能“鹤立鸡群”,不过,如果父母双方家庭成员都不高,可能孩子以后真的不会太高...
孩子的身高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其中父母的影响因素最大。那么孩子的身高后天能不能逆袭呢?
当然能!
除了那70%的遗传因素,还有30%的后天因素呢!
宝宝这种“痛”无药可治,对长高却是件好事!
“宝宝2岁后睡觉时总是喊腿疼,检查了又没什么问题,隔天还是活蹦乱跳的,这是怎么回事?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改善呢?”相信很多妈妈都有这样的疑问。其实,宝宝这种莫名其妙的痛叫做“生长痛”,是孩子生长发育期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宝宝正在长高的迹象哦!
有一种来无影去无踪的“痛”,叫生长痛!
为什么宝宝会生长痛呢?医学界普遍认为是由于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骨骼的生长速度较快,而肌肉和肌腱的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快慢不均导致肌肉和肌腱被牵扯而引起疼痛。一般来说,生长痛有四个明显特征:
1.肌肉性疼痛
生长痛主要是肌肉疼痛,而不是关节或骨骼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也不会有红肿或发热的现象。疼痛的程度则因人而异,有的宝宝可能只是轻微酸痛,而有的宝宝可能会疼的满地打滚,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几小时不等。
2.不动却痛
很多宝宝的生长痛都是“昼伏夜出”,白天蹦蹦跳跳没影响,到了晚上休息时就开始有反应。一方面是因为夜晚是骨骼生长最快的时候,比白天要快上好几倍;另一方面可能因为白天宝宝专注于其他事物而不易察觉,等放松下来时疼痛才会被明显地感受到。
3.部位不定
孩子的小腿肚、大腿和膝盖窝是最容易出现生长痛的位置,偶尔会在腹股沟区,疼痛一般在关节以外的地方。典型的是双侧疼痛,也有一侧疼痛的。有些孩子除生长痛外,还可能伴随肚子疼、头疼、睡眠障碍等症状。
4.不治而愈
生长痛一般是短时间的疼痛,程度有轻有重,一般持续几个晚上就会消失,下次发作时仍是持续几个晚上后消失,无需吃药就可治愈。
生长痛是长高的前奏,但疼得频繁≠长得高!
有些妈妈对生长痛有这样的误解:既然宝宝生长痛是骨骼发育的结果,那是不是生长痛发作越频繁,说明宝宝将来能长得越高呢?如果这么说的话,难道不曾有过生长痛的宝宝,就长不高吗?实际上,生长痛只是宝宝生长发育的外露表现,痛不痛是个体差异,没经历过生长痛的宝宝未必就长不高,出现生长痛也未必都长得高。宝宝成年后的最终身高,还是由遗传、营养、睡眠、运动等因素共同决定。
因此,不管宝宝是否出现生长痛,妈妈都应该积极地从营养、睡眠、运动等后天因素入手,挖掘宝宝身高发育的后天潜力,才更有可能突破遗传身高的限制。日常生活中,除了保证宝宝饮食均衡、营养全面外,一些可以促进骨骼发育、身高增长的关键营养素,尤其是天然饮食中无法补充足量的维生素AD,务必记得额外补充。维生素A 是促进宝宝长骨(四肢骨)增长的“秘密武器”,能够增强长骨骨骺软骨中的细胞活性,促进骨细胞的分化和平衡,提高骨骼(尤其是长骨)的生长速度。除此之外,维生素A还能促进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这些都与身高增长关系密切。可以说,维生素A就是决定骨骼拉伸和身高增长的原动力。同时,维生素D对骨骼生长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它是促进钙质吸收的好帮手,既能够将钙运输到需要骨骼,助力新骨不断钙化,促进骨质持续更新、维持血钙平衡,而且还能够促进肾脏对钙、磷的重吸收,减少通过尿液流失的钙量。如果没有维生素D的作用,人体对钙的吸收率不到10%,维生素D严重缺乏还会导致佝偻病等病症。0-3岁是宝宝高速生长发育期,妈妈应从宝宝出生起重视并科学补充维生素AD(伊可新),至少坚持服用到3岁,为身高发育做足营养储备。此外,在加强营养补充的基础上,保证宝宝优质睡眠,坚持适当锻炼,多效合一,宝宝的身高才能更上一层楼!
宝宝生长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限制活动。如果疼痛比较厉害,应注意让宝宝多休息,放松肌肉。家长也可以多补充一些可以促进软骨组织生长的营养素和对胶原合成有利的维生素C,或者睡前用热毛巾对宝宝疼痛的部位进行热敷或按摩,可有效缓解疼痛和不适感。
胶鞋?旅游鞋?帆布鞋?皮鞋才最适合孩子!
很长时间以来,胶鞋、旅游鞋、帆布鞋一直是家长在给孩子购买鞋子时的热门选择。但其实你知道吗?儿童长期穿着布鞋、旅游鞋并不健康,而皮鞋对孩子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为什么呢?
1.皮鞋防震功能好
皮鞋的防震功能,要优于旅游鞋和布鞋。因为皮鞋的鞋跟有一定高度,而旅游鞋、布鞋多数都鞋底较薄,没有鞋跟,几乎没有减震效果。没有减震效果的孩子,孩子容易在运动时脚踝受伤,严重时还可能会伤及腰,膝盖,颈椎。相反,皮鞋因为带有鞋跟,所以,外底和地面接触的面积减少了很多,可以均匀的分布孩子的重量,缓冲运动时的震荡,隔热性能、防水性能都比较好。另外,皮鞋还可以提高足弓的弹性,让鞋子的形状线条更加美观。
2.皮鞋更透气
给孩子买鞋,透气性是家长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在很多旅游鞋的鞋面制作材料都是化工合成的,这种材料的缺点就是透气性差,这样孩子的脚非常容易出汗滋生细菌,时间一长就会引发各种足部问题,还会让孩子的脚部散发出浓烈的脚臭。最重要的是这种湿热的环境,会使孩子的肌肉韧带松弛。足弓得不到支撑后,孩子的脚很容易变成扁平足。而且鞋子不同,它的鞋帮制作材料属于天然皮革,透气性良好,足部疾病的发生率因此得以降低。
3.皮鞋可保护足弓
皮鞋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他的腰窝处有钩心,有钩心对脚部有重的支撑作用,可以让孩子走得更稳,更能避免孩子扭伤,起到保护孩子足弓的作用。这是因为孩子在走路时,脚前掌跖趾关节折弯位吻合于旅游鞋鞋底折弯,但是布鞋、旅游鞋折弯处却在中部,相当于脚部的腰窝部位,脚踩下去会使脚心腰窝偏向于外侧,这样就容易引起脚趾变形。
4.皮鞋主跟可帮助孩子保持平衡
大部分皮鞋都有一个主跟而且主跟偏硬,这种设计可以有利于发育期的儿童,足骨、足肌和关节保持平衡,让脚部有所支撑,有利于孩子正确走路姿势的养成,对内八字也有一定的矫正作用。而旅游鞋、布鞋因为缺少主根,脚部更容易挤压于鞋的内外两侧,孩子的脚经常穿旅游鞋和布鞋更容易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