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调和阴阳身体安
“风雷掣电闹中春,桃柳着装日日新。赤道金阳一照面,白天黑夜两均分。”3月21日就是春分了,从天文学意义上讲,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相等。从保健角度讲,此时春季过半,气候转暖,昼渐长、夜渐短,养生应重在调和阴阳。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中医认为,春分时,上升之阳气与下降之阴气逐渐协调,昼夜平均、阴阳平衡,因此保健养生也应遵循自然规律,使脏腑、气血等生理运动与脑力、体力等身体运动和谐一致。大家不妨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起居,给身体营造一个安康环境。
过热过寒都别吃。饮食上不要过寒或过热,比如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最好佐以葱、姜、辣椒等温热性调料,以防止饮食寒凉,损害脾胃而引起腹泻;反之,食用羊肉、韭菜、大蒜等助阳类食物时,最好搭配蛋类等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同时,饮食提倡多食谷、豆、菜、果等自然食品。
多动少怒。保持心情舒畅和较高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机体的阴阳平衡。情志状态是肝脏疏泄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因素,发怒、生闷气都易使肝气郁结,导致气郁化火,引发肝火上扬。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要多亲近大自然界,置世俗于身外,顺应自然,做到平和心态,把得失看淡了,“云淡风轻”的同时,身体也更加清爽。
放慢生活节奏。顺应四时变化是调和阴阳的最好方法,白天阳气主事,人要劳作;夜间阴气主事,人要休息。不违反阴阳消长规律,机体自然康健运转。建议春分时节尽量放慢生活节奏,为调养身心留出空间。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以上是使阴阳调和的日常保健方法,如果身体出现阴阳不和(比如喉咙痛、小便短黄、大便臭秽或干结等),建议及时去医院请医生辨证治疗,虚寒应温补,上火要用泻法。
睡眠充足更聪明
当你晚上睡一个好觉后,会感到精神焕发。但近日有新研究表明,保证充足睡眠还可以让你变得更加聪明。
德国科学家发现,当人们处于睡眠状态的时候,大脑还会继续解决白天困扰我们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在充足的睡眠后更容易得到解决。这表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似乎与充足的睡眠相关。
对此, 德国吕贝克大学的研究小组以106名参试者为对象进行了试验。他们分为5组,第一组长时间睡觉,第二组保持整晚清醒状态,第三组则是白天保持清醒状态,晚上有8小时的充足睡眠,另外2个小组作为补充备选。他们将根据2条规则把8位数字符串转换为新的字符串,而第三条规则隐藏在其中。研究人员不断监测参试对象,看他们何时能找出第三条规则。结果发现,第三组发现该规则的可能性几乎是第二组的3倍。研究人员分析指出,记忆在储存之前会被重组,这种重组可能会使人更容易地解决问题,创造力也会得到提升。
该试验结果也可解释记忆与衰老的相关问题。老年人通常难以获得足够的睡眠,特别是处理记忆所需的那种深度睡眠。因此,慢波睡眠(深度睡眠)的减少与记忆功能衰退有关,同时洞察能力也会随之减弱。
为了更好地辅助我们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拥有更好的记忆力,我们需要充分尊重睡眠时间,保证每天8小时,不要再肆无忌惮地熬夜了。
当心!药品开封后有效期锐减
谁家没有一些药?病好之后吃剩的药,预防孩子感冒的常备药,长期服用的降压降脂药,还有关键时刻救命的急救药……一盒盒、一瓶瓶的药品将生活与生命紧紧地绑在一起。
近日,网上一则消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消息称,美国国家药典(USP)有相关规定,药品罐内所附的棉花和干燥剂会吸附水分,因此一旦开罐必须立刻丢弃,否则它们将会成为药罐内的污染源。
我们在生活中确实会遇到这种包装的药品,那么上述说法是否可靠?药品开封之后,有效期还会如外包装所示那样长吗?家里的药品如何存放才是科学的?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药事部药师史慧峰。
干燥剂不会成为污染源
“美国国家药典并未提及上述所谓的‘规定’。药品开封后,附带的棉花和干燥剂一般不会成为新的污染源。”史慧峰告诉记者,瓶装药中往往会附带一些棉花或白纸起填充作用,主要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运输过程中剧烈摇晃、震动而对药品造成物理性损害。附带干燥剂的主要作用则是吸收水分,保持药品瓶(盒)内的干燥环境,有利于药品的稳定保存。
史慧峰指出,药品通常在患者手里开封,一般不会再有剧烈震荡的风险,因此棉花或白纸便可以“功成身退”,丢掉也没关系。但干燥剂不建议开封之后立即丢弃,原因在于它的干燥的“使命”将一直持续到瓶内的药片全部吃完。因此,平时应注意药瓶的密封性,取药时不要长时间敞开瓶盖,以免药瓶内定量的干燥剂过度吸收大气中的水分而失效。当然,患者也应注意不要误服干燥剂。至于铝塑包装的片剂,由于每片药都是单独包装,干燥剂丢弃也无妨。
“用药时应注意查看说明书,如果干燥剂真的会对药品造成危害的话,说明书中会标注‘舍弃’等字样。”史慧峰说。
开封后有效期锐减
但凡入口的东西,往往会有一定的时间期限,如食品的保质期。药品也有“大限”,根据药品类型有效期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有效期是针对规定的贮藏条件下包装完好、未开封的药品制定的,开封后非独立包装的药品不能再依据有效期服用。”史慧峰说,瓶装药品开封之后,药片或胶囊外观没有颜色变化、未出现粘连或结块的前提下,它的药效最多也只能保持2个月左右;铝塑包装的药品因每片都单独包装,因此药盒开封之后不会影响使用期限,但独立包装的“药泡儿”打开或破损之后应尽快服用;糖浆类药物为了口感通常会添加糖分,开封之后如果在室温保存,建议1—3个月内服用;软膏类药剂的主要组成为油性成分和药物,开封之后使用期限最多也只有2个月左右,前提是药品在此期间无异味或者油性成分未分离出来;滴眼液等治疗眼睛的剂型则更应注意,开封之后应在1—4周内使用。
“开封后药品的使用期限不再等同于有效期,而且不同药品开封后的使用期限不同,应遵从专业医师的指导。”史慧峰说。
药品存放注意事项
“不仅开封之后药品的有效期会缩短,不合理的储藏条件也会使药品有效期缩短。”史慧峰指出,药品说明书上明确指出贮藏条件和保存方法,一定要参照说明书存放药品。
据了解,有些人倾向于将药品存放在厨房、卫生间,有些人喜欢将药品放入冰箱,还有些人习惯性剥离药品的外包装,放置在简易的药品便携盒里,这些储存方法科学吗?
“大多数药品需要在干燥、避光的环境中保存,还有一些药品的保存温度要求更低,需冷藏甚至冷冻。这些都会在说明书里体现。”史慧峰表示,厨房、卫生间往往湿度大,温度也不易控制,容易使药品潮解而丧失药效;冰箱则适用于需冷藏、冷冻的药品,相较而言,冰箱内的湿度也会比室内大一些,因此没有特定要求的药品不适合放置在冰箱内;便携式药盒对依从性差、记忆力不好的老年人会有所帮助,一般一周内使用的药物可以用药盒存放,但不建议长时间存放,以免影响药品药效。
“患者或家庭没有必要囤积太多药品,服用过期药品不仅无效甚至有害,因此最好半年或几个月内就整理一次药箱,及时淘汰过期药,更换新药。”史慧峰说。
踏春赏花季,花粉过敏需谨慎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桃花红了,油菜花黄了,樱花粉了,朋友圈也充斥着各处的花海。远足、踏青、放风筝、烧烤、骑行、荡秋千……都是市民踏春的最佳游玩方式。但对小部分人来说,春天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如诗如画般的美景,还有令人头疼的过敏。
空气中的花粉也是过敏原凶
每到春天,建德医院皮肤科门诊过敏患者就会明显增多,其中季节性过敏占大多数。今年也不例外,一到三月份,百花齐放,过敏患者就开始逐渐增多。他们其中,有的是“喷嚏狂人”,有的是“红眼美眉”,还有的是“花脸哥哥”,别说是踏青游玩,就是日常生活他们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王女士就是其中之一,“我这脸上起皮,红色的疹子又痒又疼。”王女士说,今年天气多为阴雨天,这几日好不容易放晴,就带着家人去看花海,没想到回来以后,当天晚脸部就出现红疹了,也不敢乱用护肤品,就挂了皮肤科来就诊。
向王女士这样出去赏花而皮肤过敏的市民不在少数,但还有些市民并没有出去赏花,也皮肤过敏,这就有些“冤枉”了。“一到春天我就特别容易过敏,所以我都很小心,不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现下朋友圈很流行的花海,我也没有去过,但是还是没能逃过这一劫。”罗女士很疑惑,自己并没有接触过花草啊,怎么也能过敏了呢?其实,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大街上小巷中,空气中自然到处会弥漫着花粉,所以,即使你没有接触过花花草草,你也很难逃脱过敏的“魔掌”。
春天出游注意避开过敏原
所谓季节性过敏,是在一年中,过敏发作时间比较固定,中间有间歇期,常发生于春季,花粉季节的过敏现象就属此类。表现为脸痒、皮肤痒,皮肤上出现风疹块,身上自觉瘙痒、搔到痒处就会出现红肿、皮肤易发红、干燥易起皮屑或出现像蚊虫叮咬过的小红点以及湿疹等。
“而出现症状时,先进行紧急处理,然后就医。”建德医院皮肤科医生建议患者,因过敏引起的症状,可以用冷敷,起到镇静止痒的作用,之后去医院做过敏源检测,然后进行止痒抗过敏、脱敏治疗。
另外,医生建议尽量不要在大风天出门,雨后空气中漂浮物会有所减少,易过敏的市民可以选择雨后外出,而且外出时最好佩戴口罩。皮肤过敏的关键还是过敏源,所以从户外回家之后应即使淋浴,更换衣服、鞋子。尽量关闭门窗,并开空调或者空气净化器,不让花粉等过敏源进入室内。并注意定时清洁床垫、床底、被子、枕头、沙发、地毯、窗帘、绒毛玩具等,所有容易积尘的地方定期吸尘清洁。过敏严重的患者就要及时去医院就医,待医生确定病情及过敏原后,再决定是否使用软性激素、抗组胺药物等过敏药物。
春暖花开季 小心过敏性鼻炎
春季春暖花开,让人赏心悦目,却容易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李女士说不仅是春天,每逢季节更换,她的老毛病过敏性鼻炎就频频发作,打喷嚏、流鼻涕,可谓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严重影响其生活工作。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孔娟介绍,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腔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其典型症状主要是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和鼻痒。很多人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及治疗存在误区,结果导致治疗效果不好且反复发作。对于如何正确防治过敏性鼻炎,孔娟提出以下建议。
过敏性鼻炎患者要避免以下误区
治不治无所谓 很多人认为过敏性鼻炎只不过是“小毛病”,发作时有点痛苦而已,过后仍和健康人一样,治不治无所谓。事实上,过敏性鼻炎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有可能诱发鼻窦炎、鼻息肉。长期治疗不当,还会导致中耳炎、嗅觉丧失,甚至诱发支气管哮喘。
把过敏性鼻炎当感冒 有些人在春秋季出现打喷嚏、流鼻涕、鼻塞等症状时,误以为是季节变换受凉引起的感冒,又怕去医院就诊耗费时间和金钱,就自行服用感冒药物,结果导致病程迁延,持续发生鼻塞、流涕等症状。
滥用滴鼻剂 有些患者长期鼻塞,单纯应用滴鼻净治疗,而且应用比较随意,鼻子不通就滴鼻。由于这类滴鼻剂通常具有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是引起药物性鼻炎最常见的原因,建议单次疗程不宜超过7天,每日不能超过3次。
过早停药 许多患者只在犯病时用药,症状稍一缓解就停药,导致过敏性鼻炎时好时坏,甚至越来越严重。对于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应遵医嘱提前2~3周用药,季节过后,不能立即停药,而是继续用药两周左右。
过敏症状轻微可不治疗 有人认为,过敏如果没有很严重的症状,治不治都可以。可是,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引发一些并发症,如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因此,一旦有了轻微的过敏症状一定要积极治疗。孔娟建议可以在发病初期吃抗组胺药治疗。
如何预防过敏性鼻炎
避免接触过敏原 过敏性鼻炎的最根本保健措施是了解引起自己过敏的物质,即过敏源,并尽量避免它。而多数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过敏源是什么,那就注意以下两点。
在户外时,应尽可能避免接触花草以及各种树木的花絮和散落的花粉,还要注意干冷空气刺激鼻孔,必须外出时带好口罩。
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注意劳逸结合,防止受凉,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保持室内整洁卫生;彻底杀灭蟑螂等害虫;远离宠物。
早干预早治疗 对过敏性鼻炎“定时”发作的患者,可根据季节变换早期干预,提前治疗,在医师指导下口服抗过敏药物以及使用鼻腔类固醇激素喷剂,可有效预防过敏性鼻炎发作。
避免感冒 感冒容易诱发过敏性鼻炎,在日常生活中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增强体格、适当补充维生素C、保证充足睡眠等都是预防感冒的措施。
鼻部按摩 以搓热的左右两手中指指肚同时夹紧鼻梁两侧,顺着鼻梁用力向上推至神庭穴(发迹边沿),紧接着向下推至鼻翼旁,快速推100次左右,使鼻腔内有热感为佳。接着手指按揉迎香穴(鼻翼两旁凹陷处)、印堂穴(两眉正中)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佳。搓揉鼻准(俗称鼻尖子)1分钟,以鼻腔有热感为佳。以上方法,每日按摩2次。
饮食调养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肺、脾、肾三脏气虚,加上外感风寒侵袭鼻窍所致,故饮食宜以温阳益气为主,忌食寒凉生冷食物,如生冷瓜果、凉水、凉菜等,以免损伤肺脾阳气,加重虚寒症状。平时注意多吃补益肺气之物,如鹌鹑、木耳、银耳、花生、核桃、百合、松子等,均可选用。
中医外治调节 孔娟介绍,“三九三伏”穴位贴敷、艾灸联合中药敷脐疗法等中医传统技术预防治疗鼻炎等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优势。穴位贴敷法是将具有辛热温阳作用的药物调配好贴在大椎、外关、肺俞、天突等穴位上,可扶正祛邪、增强身体免疫力,从而达到改善鼻炎症状目的;艾灸联合中药敷脐疗法是采用黄芪、党参、白术、干姜等中草药碾面混匀,每次取适量加醋调敷于脐窝,再以艾灸盒灸脐部,共凑健脾益气、益卫固表、温中散寒之功。采用中医外治法避免了西药治疗鼻炎的药物毒副作用和抗药性的弊端,操作简单,充分体现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
春眠不觉晓 解困有妙招
冬去春来,风和日丽,万物复苏,鸟语花香。在这个阳光明媚、生机勃勃的季节里,不少人会出现疲乏、困倦、懒洋洋、头昏欲睡,大有“春眠不觉晓”之感,这就是俗称的“春困”现象。
春困虽不是病态,但疲惫的精神状态对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那么,人们如何从平时饮食起居上采取相应的措施,给予有效的预防来减轻春困引发的不良症状呢?以下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起居有序
很多上班族在周末休息时习惯了黑白颠倒的生活,这样往往更容易发生“春困”。因此,保持规律作息尤其保证睡眠时间和质量非常重要。睡太少不利于精神体力的恢复。但睡太多也不好,“久卧伤气”,容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筋脉不舒等,导致“越睡越困”现象。一般来讲,成年人的睡眠时间以6~8小时为宜,老年人会有所减少。每晚23时前就寝,尽量避免熬夜。养成一个良好的“生物钟”,有利于在睡眠期间放松身心、缓解疲劳,可以给白天工作、学习带来更充沛的精神活力。另外,春季昼长夜短,有条件的可适当午睡(约半小时为宜),以补充夜间睡眠不足,对缓解春困有好处。
调整饮食
合理饮食对消除春困有着积极的意义。研究发现:体内缺乏B族维生素、钾等矿物质与饮食过量都是引发春困的重要因素。故一日三餐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宜多吃些含维生素B族和钾丰富的食物(如豆类、胡萝卜、菜花、芹菜、蘑菇、紫菜、海带、土豆、莲子、花生等)和新鲜水果。还可适当吃点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食品(如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有兴奋神经系统、抵抗困倦的作用。但每顿不能过饱,否则既伤脾胃又易让人犯困。同时要尽量少吃生冷、油腻等难消化食物。另外,不渴也要喝水,因体内水分充足,血液量增加且流通顺畅,大脑供血供氧丰富,有利提神解乏。
适当运动
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运动项目,坚持适当锻炼。科学运动可克服消极懒惰情绪,加速全身血液循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疏通筋骨组织,增强心肺、大脑及手脚功能,提高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但运动强度不宜太大(以出微汗为度),只要达到活动关节、舒展肢体即可,以助于机体尽快适应春天的气候环境,有效地改善因季节变化造成的生理差异,从而达到抵御春困之目的。另外,若是条件许可,每连续工作2~3小时,就要走出室外,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肢体,如踢腿、弯腰等,调节一下身体状态,改善大脑细胞活性,使人顿时感到清醒舒适,对摆脱消除犯困感觉大有裨益。
心态乐观
若精神不好或长期紧张、恐惧、压抑等,会导致血液循环不良,神经系统受到抑制,使人容易困倦。而愉悦舒畅的心情和豁达开阔的胸怀,可使体内分泌多量有益的酶、激素等活性物质,把身体各组织器官功能调节到最佳状态,不仅有利健身强体,而且可大大增强适应季节变化的能力,有效减少春困的发生。因此,面对工作、生活、学习,要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要学会自我调理负面情绪。如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要自我调整,同时寻求合理的途径宣泄;压力过大时应及时转移注意力,学会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平时要培养积极开朗的性格,寻找业余的兴趣爱好,多与亲朋好友交往,协调好日常时间,使生活更充实,就能顺利度过春困季节。
此外,当出现打瞌睡时,不妨通过以下几个小技巧给予缓解:按摩穴位:如太阳、风池、百会、内关、足三里等穴位,每穴按摩约1分钟,以出现酸、麻、胀的感觉即可。十指梳头:用十指尖代替梳子,从前到后、从左到右,来回梳遍整个头部,以头皮出现热感为度。冷水洗脸:反复用冷水洗手、擦脸,能用冷水冲一下头则更好。气味刺激:闻一闻含薄荷、百合花香味,或在太阳穴、人中穴、风池穴抹点清凉油或风油精,或嚼薄荷糖、口香糖等。茶香提神:泡一杯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或蜂蜜菊花茶等,频频饮用。这些简单方法能迅速刺激神经、兴奋精神,对驱赶困倦往往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多肉植物毒害心脏?这些关于绿植的谣言骗了你多少年
辟谣
春天草木葱茏,生机勃发,很多朋友都会萌生在自家或办公室里养几株绿植,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春意的想法。然而网上流传的一些关于植物的说法却让人想养,又不敢养。现在我们就来告诉大家哪些常见的说法是错误的,让你放心大胆地拥抱春的气息。
谣言一
多肉植物毒害心脏
多肉成为植物“萌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然而有观点却指出:“人接触多肉可能会中毒,甚至引发心脏病。”多肉“萌萌哒”外表下真的“包藏祸心”吗?
其实人们常说的多肉植物,在植物界不是指单一的某个科属类群,而是对茎或叶的营养器官具有肥厚多汁特点的植物的统称。据统计,常见的多肉植物至少来自25个科,如萝藦科、仙人掌科、番杏科、景天科等,全世界有各种多肉植物近1万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工程师上官法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此前有地方海关截获的银冠玉,是仙人掌科乌羽玉属植物,原产于北美洲西部。此属植物含有名为“墨斯卡灵”的生物碱,服用后,会短暂影响人的听觉、视觉感受,使人产生幻觉,是一种植物类致幻毒品,过量或者长期摄入的确具有极大风险。此外,大戟科大部分多肉植物的白色汁液有毒,如麒麟掌、布纹球、龙骨、光棍树等茎叶中的白色汁液会让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过敏症状。
尽管部分多肉品种有毒,但因此传言“多肉植物毒害心脏”未免夸大其辞。上官法智强调,有毒多肉植物只是小众,并且其毒性物质多数属于生物碱类,并不具有挥发性,只要不入口,一般不会有健康风险;如果皮肤不小心接触到植物汁液,及时用清水清洗即可;一些可能造成健康风险的多肉植物,则须远离小孩和宠物,以免误食。
谣言二
仙人掌可以防辐射
众所周知,仙人掌能在缺水、高温、阳光强烈的沙漠生存,生命力顽强。据此有人认为,阳光里有很多紫外线,仙人掌不惧艳阳有很强的抗辐射能力,因此很多上班族喜欢养一盆仙人掌放在办公桌上用来防辐射。
“这更多的是一种心理作用。”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冯飞雪表示,植物只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光、远红光(红外线)、紫光以及紫外线,这个是它们完成光合作用的保证。
但太阳中产生的是“辐射能”与电子产品产生的辐射线是两种概念,所以说仙人掌可以比别的东西更好地屏蔽或者吸附这些辐射并无依据。而且已有研究表明,普通电脑周围的电磁强度远远小于安全准则的限值,没有必要担心,也没有必要额外“防辐射”。
谣言三
绿植能强力除甲醛、雾霾
搬进刚装修完的新家,算得上是人生一大喜事,不过到处在传“装修甲醛污染”让人心头一紧。在各种支招的“常识”中,最常见的就是“在屋里种几盆绿色植物,特别是吊兰,吸收甲醛那叫一个强”。
事实上,有些植物对甲醛的忍耐力的确要强一些,甚至还有清除功能。这些植物会使甲醛与特定的化学物质反应,产生氨基酸,或者是直接变成碳酸和二氧化碳,从而进入物质循环,用于制造新的糖、脂肪或者蛋白质。这种机制是植物的一种防御反应。但研究人员通过模拟含有甲醛的居室,测定了一些常见的室内盆栽观赏植物对甲醛的处理能力。从实验得到的吸收效率来看,其处理甲醛的能力不足以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一般居室内的甲醛浓度。
举例来说,目前被广泛推崇的吊兰处理甲醛的平均速度是1平方米大的叶片每小时处理0.15毫克甲醛。通常一株的吊兰的叶面积不足0.1平方米。也就是说,一棵吊兰1天之内能处理的甲醛总量只有0.36毫克。如果面积100平方米,层高3米的居室内,甲醛浓度是0.5毫克/立方米,总共有150毫克甲醛,要降到0.1毫克/立方米安全标准就需要至少清除120毫克甲醛,即使不考虑从装饰材料里新挥发出来的甲醛,这棵吊兰也要工作333天。
此外,宣称绿植能吸收雾霾也不靠谱。雾是很多小液滴组成的,微观成分为水,而霾是由大气中的尘粒、盐粒、烟粒等固体颗粒物组成,它的颗粒物非常细小,要降尘主要就是种叶面粗糙、表面积大的植物,但从效率上来说,植物降尘效果其实并不好,远不如空气净化器来得实在。
谣言四
夹竹桃等含致癌物不能种植
每过一段时间,总有自媒体平台发文“好心”提醒:虎刺梅、变叶木、夹竹桃等植物含有致癌物质,连栽种过的土壤中都含有致癌病毒,已证实有52种促癌植物,建议各位爱花的朋友及早“清理门户”。
而真相是,变叶木、夹竹桃等植物中的确检测到了有促癌效应的物质,但这些物质在植物体内含量不高,只要人畜不误食,机体就不会吸收这些物质。
这些物质属于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其存在除了能起到吸引昆虫传粉及植株间信息传递的作用外,最为重要的是赋予植物抵抗外界环境侵袭的能力。同时,由于这些物质分子量较大,挥发性较差,通过挥发而被人体摄入的量微乎其微。不仅如此,研究发现,夹竹桃的挥发物主要成分为水杨酸甲酯和丙烯酸,不仅没有致癌或促癌成分,反而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因此没必要因为传言忍痛扔掉这些植物,公众只需在栽培养护过程中尽量减少植物损伤,避免接触植物分泌物,在侍弄过植物后洗手,就可有效避免接触到促癌物质。
谣言五
家养猪笼草可以有效灭蚊
春天来了,夏天还会远吗?
夏天蚊子太多,有人就会建议你在家里养几株食虫植物猪笼草,其笼口处能散发芳香以吸引虫子,虫子一旦落入笼底,就会被笼中液体溺毙,慢慢被植株“消化吸收”。消灭蚊子又不用打药燃香,何不来一株?
猪笼草最引人注目的特点是有一个个瓶子一样的捕虫笼。在猪笼草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片尖端会长出一根卷须,以此攀附在其他植物上。随后,卷须的顶端膨大成为杯状,并产生了一片心形或卵形的“盖子”。其实,猪笼草长出捕虫笼,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手段。
在热带丛林中,大量雨水冲刷以及高温使得土壤中的氮素流失很快,对于攀附生存的猪笼草来说,获得氮素就更为困难。幸好,雨林中数量众多的昆虫是很好的氮元素来源,于是选择的压力使其叶片发生变态,成为捕虫瓶。但猪笼草的主食是蚂蚁等陆生虫类,对蚊子的捕获效率实在太低,有时它们含水的捕虫瓶甚至还会成为蚊子的滋生地,因此指望其灭蚊实在不靠谱。
此外,乌鲁木齐市植物园总工程师孙卫介绍,由于猪笼草对空气湿度极为敏感,一般北方家庭的环境很难满足其正常生长需求。花市里卖的猪笼草,大多是杂交的园艺品种——红瓶猪笼草,在最低温度25℃以上的温室内才能较好地成活,一般家庭环境无法达到其生长条件,很难养活,基本只能存活一两周,因此不建议大家种植。
服药期间有哪些饮食禁忌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以效率为中心的人群服药也倾向便利化,有的患者随手用果汁等送药,殊不知,服药不科学会给身体健康带来伤害。4月1日,广东省药品监管局主办的第24期“安安有约——食药科普大讲堂活动”,邀请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陈文瑛博士作题为《药师和你谈谈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的专题讲座,向公众分享了患者在服药期间的饮食禁忌,以及生活习惯与用药习惯的相互影响。
服药请用温开水送服
“日常服药时,最好用温开水送药,不宜用牛奶、果汁、茶等送服。”陈文瑛指出,以葡萄柚汁为例,如果用来送服降压药是有危害的。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服用铁剂时如果喝牛奶,牛奶中的钙离子与铁剂在十二指肠发生吸收竞争,会使铁剂吸收减少。陈文瑛强调说:“有些患者即使长期服用铁剂也不奏效,原因之一就是同服牛奶。其实大多数饮品包括茶、咖啡、酒、热水、果汁等,都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有影响,不建议服药时一同服用。”
服药期间多种水果要回避
陈文瑛介绍说,服药期间有些水果是尽量不要吃的。比如抗抑郁药和抗菌药会影响牛油果中的酪胺水平,酪胺有参与神经传递作用,当人体中酪胺的浓度逐渐升高时,血压水平也会随之上升。“当我们长期服用抗抑郁类药物的时候,建议不要吃牛油果,一个都不推荐吃。”此外,香蕉、橘子、桃等水果中富含钾离子,要是与螺内酯等药物同食,就会使人体血液中钾浓度增加,导致心律失常等。在吃他汀类药物等调脂药时,不要吃柚子、橘子,否则会引起血药浓度过高,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要注意高脂肪、高盐、高糖等食物
“高脂肪的食物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会阻碍Fe变成Fe,不利于铁吸收。”陈文瑛强调,对于正在吃补铁类药物的人来说,脂肪摄入量不能太高。此外,在服用降压药物时,也应多吃低脂、低盐的食物,因为高血压病本身就不推荐吃高脂、高盐的食物。
盐的成分是氯化钠,若是药物成分会与钠离子产生化学作用,就需要保持低盐饮食。例如,可的松类药物有保钠排钾的作用,服用此类药物的人不适合吃太咸的东西,否则血液里的钠离子浓度会增加,而钾离子会减少。
“不要因为药物本身味苦而与糖类食品同时送服。” 高糖食物包括食用糖、各种谷类等。陈文瑛强调,服用健胃药等需要保持低糖饮食。因健胃药的苦味可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胃液分泌,达到助消化、增加食欲的目的,若此时吃高糖类食品,就会掩盖苦味,使其失去效果。
抽烟带来的风险不可忽视
陈文瑛强调说:“烟草对任何药物都会产生不良影响。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影响到人体肝脏的代谢酶系统,药物代谢产生变化,从而使药物浓度下降,药效也就大打折扣。”同时,抽烟还会使人体外周血管收缩,影响药物的吸收。
据介绍,尼古丁还会使抗利尿激素过多释放,使代谢产物排出下降,排不出去的代谢物长年累月在体内积聚,易造成中毒。
陈文瑛还提醒,值得女性朋友注意的是,吸烟也会对雌激素类避孕药物的药效产生影响,服药期间主动吸烟或被动吸烟都有可能导致避孕失败。
饭前服药还是饭后服药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很多人对饭前服药还是饭后服药常常有疑虑。陈文瑛说,空腹的时候服药更加有利于吸收。例如,大部分的抗菌药物,空腹时服用效果最好;人参和鹿茸等滋补药,空腹时吃吸收特别快。有些也是需要空腹服用的特殊药物,比如抗骨质疏松的双磷酸盐类药物,对食管的刺激非常大,容易引发食道穿孔等不良反应,服用时应空腹喝200毫升的水,站立半个小时,让药物快速通过胃到达小肠,避免影响食管。
与此同时,饭后服药是为避免药物对胃黏膜的损伤,减少胃肠道反应。也就是说,饭后服药“会降低药物的刺激”。陈文瑛介绍,解热镇痛药、维生素类、抗酸药物适合饭后吃,其中脂溶性维生素是吃饭之后立刻服用,而解热镇痛药是饭后1小时左右服用。
此外,吃药也得分清楚具体的时间。比如地西泮、艾司唑仑、唑吡坦都具有催眠的功效,地西泮发挥疗效需要1个小时,应在睡前1小时服用;艾司唑仑发挥作用需要20——40分钟;唑吡坦则会在5分钟内起效,吃完药倒头便睡。“不是说每种药物吃完药都立刻就可以睡觉,你需要安静地等一等,让它慢慢地发挥作用。”陈文瑛说。
商场按摩椅,不能随便躺
近年,商场里的共享按摩椅变得随处可见:只要用手机扫个码,十元、二十元就能按摩半个小时。无论男女老少,走累了都可以躺在上面按摩,有些人甚至还睡着了。其实这种共享按摩椅存在隐患,还需消费者注意。
第一,按摩椅无人看管,突发状况很难自救。2018年,在杭州火车站,一位女子在使用按摩椅后要起身离开,而披散的头发夹在按摩椅的缝隙中,无法脱身,幸亏旁边的男子第一时间帮她拔掉了电源,消防员随后到场解救才得以脱险。此外,还可能发生突然停电等突发状况,若软组织被夹住,不能及时松开,很容易造成损伤。
第二,公共区域摆放的按摩椅很难做到消毒及时和彻底,不卫生。共享按摩椅通常投放在机场、高铁站、电影院、健身房、美容院、商场、超市等人流量集中的地方。平均每台按摩椅上有超过10人就坐,但并不会有工作人员随时消毒,容易造成交叉感染,尤其在夏天肌肤裸露,人们出汗也多,更可能感染皮肤病。
第三,部分人群不适合坐按摩椅。共享按摩椅是以放松为目的设置的,并不是为了医疗、治病。对于大部分人,接受放松颈椎、腰、背的按摩是没有问题的。但特殊人群,如高血压、心脏病、骨折未稳定期、发烧、静脉血栓病人以及皮肤有破损、感染者不适合坐按摩椅。
按摩椅的机械按摩与人工按摩不同,虽有几个触点,但不能选穴、点穴和进行类似人工的动作。因此,按摩椅只能消除疲劳、减轻不适,起到放松作用,不会有治疗作用。而且它的力道不易控制,力道小了,作用不大,力道大了则会使肌肉骨骼疼痛。依赖按摩椅来解决疼痛及其他医疗问题,是不可取的。
突聋,离你并不遥远
都市熙熙攘攘,声浪不绝于耳,工作硝烟四起,精神持续紧绷……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在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睡眠缺乏和用耳过度中发生耳鸣甚至突聋,然而大多数人对此漠不关心,只当是一过性的症状,错过就医黄金期,导致不可逆的听力下降。事实上,突聋离我们并不遥远,切莫忽视听力健康。
突聋,又叫急性特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急性指的是发病在72小时以内,特发性指的是病因不明。目前,突聋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常见因素主要包括血管因素、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和肿瘤等。突聋多中心研究表明,突聋发病率正在逐步升高,虽然突聋一般发病于老年人,但最近有调查发现,突聋的发病人群正在逐步年轻化,很多年轻的职场人甚至学生群体也加入“突聋大军”。
临床上约90%的突聋患者伴有耳鸣,50%的患者伴有耳闷、耳胀,30%的患者伴有眩晕或头晕,甚至有部分患者会伴有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一般来说,耳鸣的出现就可能是一个信号,它提示您可能过劳,需要休息。但是,仍然有很多突聋患者以为自己只是上火,盲目吃上几天去火药,贻误最佳治疗时机。因为当内耳缺血缺氧到一定程度后,耳内毛细胞损伤便不可逆,就可能成为永久性耳聋。
为了最大限度地预防突聋,平常应努力舒缓精神压力,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暴怒狂喜;保持规律的作息,切忌长期疲劳过度;尽量减少使用耳机的频次并降低音量;一旦怀疑突聋,应及时到医院就医。
在日常生活中,所处环境声音不得超过90分贝;为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声音不得超过70分贝;为保证良好睡眠,声音则不得超过20分贝。如需使用耳机,应尽量选择在安静环境中佩戴耳机或选用降噪耳机,这样既可以减少对外界噪声的吸收,也无需将音量调得太高。耳机音量尽量控制在60分贝以内。高音量或许在短时期内无法被察觉,日积月累就会对耳朵内部结构产生影响。
突聋的药物治疗主要有糖皮质激素,也叫类固醇激素,是治疗突聋的一线首选药物。其次是抗凝和降纤药物,以及营养神经类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制定联合用药的方案。如果治疗效果不佳,听力损失到了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那么在一定的时间后还可以借助听力辅助设备,如佩戴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植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