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晒太阳的好处 竟能多活六年
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即常晒太阳的女性比躲着太阳的女性,患上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多发性硬化和肺动脉病的风险更低,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多晒太阳有什么好处 多晒太阳的好处有哪些 多晒太阳能延寿吗
多晒太阳能延寿吗
国外研究发现,晒太阳太少还会增加人们患上心脏病、认知障碍、勃起障碍、前列腺癌、精神分裂等疾病的风险,而多晒太阳有助于预防多种癌症及过敏、哮喘、近视、流感、佝偻病等常见病。
一项针对440万0~100岁丹麦人进行的长达26年的研究发现,多晒太阳能显著延长寿命,即使是由于过度暴晒诱发皮肤癌的患者,平均寿命也比普通人长了6岁。欧美很多国家,发现当地民众特别喜欢阳光,在太阳下跑步、打球、喝咖啡的随处可见,但国内主动到户外晒太阳的人并不多。
专家表示,理性的做法是,要晒,但不暴晒。但在紫外线较强时,正常使用防晒产品及采取适当的防晒措施还是必要的。此外,感光蔬菜的确存在,但只有过敏或特异性体质的人,才可能因食用不当导致皮炎等,其他人并不用担心。
FormatImgID_1
多晒太阳的好处有哪些
促进钙磷吸收
人体所需的维生素D,其中有90%都需要依靠晒太阳而获得。肌肤通过获取阳光中的紫外线来制造维生素D3,这种类型的维生素有助于倡导对钙、磷的吸收,促进骨骼的形成,而维生素D也因此被称为“阳光维生素”。使小朋友的骨骼长得健壮结实。对婴儿软骨并佝偻病有预防作用。
能预防皮肤病
皮肤适当的接受紫外线的照射,可以有效杀除皮肤上的细菌,增加皮肤的抵抗力。日光在调解人体生命节律以及心理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晒太阳能够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增强人体新陈代谢的能力、调节中枢神经,从而使人体感到舒展而舒适。
多晒太阳有什么好处 多晒太阳的好处有哪些 多晒太阳能延寿吗
预防感冒流感
冬季是感冒、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阳光能杀死导致多种传染病的病毒、细菌。冬天勤晒太阳,不仅能杀灭病菌,还能帮助人体迅速、大量生成维生素D,有效调节人体免疫功能,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有助远离抑郁
从临床观察来看,脑力工作者比体力工作者更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表现,比如办公室白领、教师等。有研究发现,秋季抑郁症通常起病于成年期,平均起病年龄是24岁,女性是男性的4倍。因此,老人应选择风和日丽的天气到外面晒晒太阳,参加娱乐活动。
公筷“夹”出餐桌新文明
受到疫情影响,小杨一直没有在外面的饭店吃饭。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好转,餐饮业也逐渐恢复。恰好赶上“五一”假期,小杨就谋划着和许久未见的朋友们相聚。
小杨和朋友来到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的一家饭店。在点餐的时候,服务员将餐具摆上餐桌,小杨惊奇地发现,每个人面前摆了两双筷子,一双黑色,一双白色。这家餐厅小杨之前多次来过,从未这样。对此,服务员解释道,现在响应号召,也为了顾客的身体健康,以后实行公筷制,为每一位顾客提供公筷,并且做了颜色区分。
分餐制和公筷制在中国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成效不明显。这其中有文化的原因,也有经济成本和个人习惯的原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为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提供一个新的契机。各地也在纷纷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实行分餐制和公筷制。这既是文明新风的体现,也有助于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的习惯,值得在全社会推广。
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很支持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因为这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小杨说。小杨的看法也道出了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的核心目的:健康。
民以食为天。饮食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但是中国还有一句古话:病从口入。这就说明,许多疾病都是通过饮食来传染。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的团队曾在《柳叶刀》上发布过一项分析:全球13%的癌症发病,220万人的患癌,归因于各种传染性疾病。导致癌症的元凶排名前三的是,幽门螺旋杆菌、HPV和乙肝病毒。而东亚地区是传染性疾病致癌发生率最高的区域。其中,幽门螺旋杆菌正是容易通过合餐而传染。
幽门螺旋杆菌的发现,打破了“胃中无细菌”的说法,可能会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等疾病,严重者很可能引发胃癌。中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不断升高,据统计,现在已经达到了59%。如果不加以干预,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合餐制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传播,引起交叉感染,典型的就有幽门螺旋杆菌、甲肝及手足口病,合餐制为健康埋下隐患,可使多种病毒、细菌在就餐者之间传播,在相互夹菜时不经意间传染给他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其实,“公筷分餐”的倡议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烹饪协会就多次向全国餐饮业提出“分餐制”改革。2003年,非典疫情让这一倡议得到了进一步重视,许多城市的餐厅都在主动提供公筷。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项倡议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推广和重视。
新冠肺炎疫情再次警醒人们,一定要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其中,分餐和公筷就是重要内容。
在东北,习惯了“大锅炖”的人们开始分装在盘子中,每桌都配备好公筷公勺;在四川成都,食客们钟爱的火锅,也都开始推行分餐,每个人都配备两双筷子,一双公筷夹菜,一双私筷自用;在浙江,许多农家乐恢复营业之后,纷纷推出“分餐制”,或者提前为客人分好餐食,或者采用自助餐形式,让客人自己取用……借着疫情的影响,各地都在抓紧时间推行分餐制和公筷制,把文明习惯内化到人的心中。
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韩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舌尖上的安全”,认识到合餐可能带来疾病传播。应抓住这个契机,宣传引导百姓养成分餐、使用公筷公勺的好习惯,培育健康文明的餐桌风尚。
个人、文化和经济多重因素影响
虽然分餐和公筷有诸多好处,但是推行起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受到个人、文化和经济成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采访时了解到,许多人并不是对分餐制和公筷制很热心。“感觉很麻烦,一会儿用自己的筷子,一会儿用公筷,吃饭都感觉不舒心。”“特别不习惯,而且吃着吃着就忘了,不经意就用私筷去夹菜。”“分餐好像让大家吃饭变得生疏,一起吃饭不就为了图个热闹嘛。”
个人健康意识的缺乏,是摆在推广分餐制和公筷制的第一道难题。根据多个抽样调查显示,很多人不知道或不相信围桌合餐的饮食习惯存在健康风险,只有少数人有分餐意识,愿意分餐或使用公筷往往被视为是“高冷”“另类”。据新华网对近二万名网友的问卷调查显示,四成网友赞成分餐制推广,而三成网友表示反对,其余则表示观望。
四类智齿请及时拔除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有智齿,有些人就没有呢?现代医学一般认为智齿是人类进化的残余物。
由于智齿生长在牙槽骨末端,现代人类的牙槽骨由于进食越来越精细化而在长度、宽度、强度上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导致其无法提供足够的供智齿萌出的空间,这样智齿在萌出时往往会因为空间不足而造成异位萌出、阻生;此外智齿本身的退化也会导致萌出数目不足,不对称萌出等。
这些萌出的异常加上清洁防治的困难通常会在临床表现为智齿冠周炎、智齿或者临近牙齿的龋齿、牙周炎、牙髓炎等疾病,引发剧烈疼痛。因此建议对于萌出异常或者不对称萌出的智齿及早进行预防性拔除。
医生建议对于垂直阻生、近中倾斜、水平阻生、远中倾斜生长的四类阻生齿应及早拔除。阻生齿拔掉的难度一般比普通牙齿要大,应选择正规、专业的口腔医院进行拔除,且拔牙后24小时内不要刷牙漱口,24小时后可用凉水漱口,早晚刷牙,保持伤口清洁,刷牙时注意保护伤口。拔牙2小时后可以吃东西、喝水,饮食需清淡、温软,一周以内忌烟酒,不能吃辛辣刺激、过热、过硬的食物,同时要保证足够营养,适当多吃肉、蛋、奶等富含蛋白的食物。
胡吃海喝,吃撑了不好受!吃撑了,中医怎么看?
节假和周末,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每次聚会疯狂吃喝之后很满足,但出现胃胀腹胀的现象,也就是吃撑了,该怎么办?
首先,你得确定是不是真的“吃饱了撑的”?
因为很多疾病,比如胃扩张、胃下垂、幽门梗阻、慢性肠炎、肠梗阻、习惯性便秘、胃肠神经官能症、肝硬化、胰腺炎、腹膜炎、心力衰竭、败血症、毒血症、肠系膜血管栓塞等,都可以出现腹胀的情况。
但它们一般会有其它的伴随症状,比如伴有恶心呕吐、腹痛、气促等,这种情况必须马上到医院找医生。
何谓吃撑了?对照这几点
1、进食量多:暴饮暴食,无节制的饮食;
2、进食时方式不对:进食时边吃边说话,或者狼吞虎咽,不经意之间吃进许多空气;
3、进食时情绪不好:生活压力过大、情绪紧张、生活不讲规律等,影响消化酶的分泌。
只要排除不是由于自身胃肠疾病或全身其它疾病导致的,或由于饱食后促发的胃肠及全身其它部位器质性病变者,满足以上任一标准即可诊断。
吃撑了,中医怎么看?
人食五谷,过度饱食后,损失脾胃功能,脾失健运,升降失调,气滞不能正常运行出现胃胀腹胀;
或是由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机失调,可致腹胀;
饱食肥甘厚腻之品,易生湿化热,壅滞中焦,气机郁阻,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导致胃胀腹胀。
如何防止吃撑?记住这三点
首先,当然从根源上防止吃撑了,经常吃撑了并不好,反复出现胃胀腹胀,会增加胃肠溃疡的发生,更严重的会导致胃癌的可能,所以我们要: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不暴饮暴食,吃饭适量。古人不是常常说:吃饭当吃七分饱。所以要从根源上解决,就从饮食控制开始。
吃东西时,速度不要过快,最好细嚼慢咽。不要一边吃饭,一边说话,以免使空气随之下肚。吃完饭后,忌坐着不动,从而使气闷在肚里。
2、减轻压力,保持精神愉快
吃饭当然要开开心心,生活工作压力过大,也会使胃肠道蠕动变慢,产生腹胀、胀气。因此,我们应豁达、大度,时刻保持精神愉快,以减轻精神压力。
3、适当的体育锻炼
平时可以多学习气功,做内养,以仰卧势腹式呼吸为主,促进肠胃蠕动功能,保持胃肠功能正常。
哪些坏习惯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及时更正孩子4大坏习惯!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长为聪明又伶俐的人,虽然智力发育先天性因素占很大比例,但是后天环境影响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是有可能影响智力发育的,若有需及时改正。
哪些坏习惯会影响孩子智力发育?
1、睡眠不足或蒙着头睡觉
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赢在起跑线上,会给孩子布置更多的作业或报各种兴趣班,这样会使得孩子睡眠不足。只有保证充足睡眠才能缓解大脑疲劳感,若长期睡眠质量差或睡眠不足,会加快大脑细胞衰退速度,影响智力发育。家长要合理安排孩子作息和学习时间,最晚睡觉也不能超过22点,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报辅导班。另外,很多孩子习惯蒙着头睡觉,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因为被子中空气不能正常流通,呼出的二氧化碳逐渐覆盖氧气,会使得大脑供氧不足,减慢大脑器官运转速度。
2、不愿意思考
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思考,这样能锻炼大脑。因为思考时才能让大脑大量运转,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若孩子不喜欢主动思考,会加快大脑退化速度。家长不妨多带孩子一起玩脑筋急转弯或拼图、象棋等,能激发其想象力。
3、错误的饮食
孩子智力发育离不开营养支持,但并不代表着可以盲目给孩子补充营养,很多家长认为越昂贵的保健品越好,甚至给孩子购买人参、冬虫夏草等昂贵中药材,非常不利于智力发育,反而引起性早熟。其实只要合理安排孩子一日三餐,做好荤素搭配即可,注意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每顿饭让孩子吃7~8分饱,不能顿顿吃的很撑,不然会增多大脑中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物质,引起大脑动脉硬化,减少大脑供血,导致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此外,要控制孩子吃甜食的量,因为甜食会降低食欲,易引起营养不良,从而减慢大脑发育速度。
4、不喜欢说话
语言表达能锻炼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经常说话能促进大脑发育,同时也能锻炼大脑,加快大脑细胞新陈代谢。性格内向且不喜欢说话的孩子,大脑得不到应有的发育和运转,久而久之大脑变得迟钝,同时影响人际关系。家长要有意识的鼓励孩子说话,引导他们讲述学校发生的有趣事或讲小故事。孩子说话时,可通过思考促进大脑运转。
温馨提示
家长必须戒掉孩子玩手机和看动画片的坏习惯,不然会使得注意力分散,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妨多带孩子出去接触外面世界,能长见识,也能开阔眼界,提高其智力。
120岁老人首次透露长寿秘诀:不碰女人!靠谱吗
据英国《每日邮报》,印度僧人Swami Sivananda据称是目前世界上最长寿的男性,受访时已120岁。 图源网络
他说,自己保持长寿的秘诀是不近女色,生活自律,不吃调料,而且每天练瑜伽。
一直以来,都有“禁欲有利长寿”的说法,不少男性朋友看到这则新闻,更加坚信这一观点。
但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一、禁欲真的能让人更长寿?
德国艺术家劳·豪斯曼说过:“男人有欲望时,爱情才表现得最强烈。”这是人类最根本的欲望,长期禁欲,压抑天性,不仅会影响心理健康,还会诱发各种身体疾病,又谈何长寿呢?
禁欲危害1:“性”趣下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男科专家认为,欲望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反应,压抑自己的欲望和冲动,会导致心理健康受影响,继而诱发功能障碍。
人类大脑是掌控情欲的关键,听觉、视觉、触觉等都会刺激大脑产生“性”的想法,让人体想要付诸“冲动”,若长期刻意压抑欲望,大脑对类似的刺激产生陌生感及疏离感,久而久之,会导致欲望低下。
禁欲危害2:心理疾病
不管是主动选择禁欲还是被动选择禁欲,长时间抑制本能一定会影响心理健康。新闻上不少强奸犯和变态、色魔大多因被动禁欲,欲望一直高涨而得不到满足,人变得失去理智,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禁欲危害3:前列腺疾病
长期没有性生活的男性,患前列腺疾病的风险要比有性生活的男性更高。当男性“冲动”时,前列腺会被分泌前列腺液,若此时不能释放,就会长时间充血无法消退,久而久之会引起肿胀、发炎。
二、男性适当释放,才有利健康
英国一个研究团队对1000名男性进行了10年跟踪调查,发现每周有两次或以上夫妻生活的男性,其寿命明显长于那些每月只有一次或更少性生活的人。夫妻生活不仅是人类欲望的释放,也是一种身心的运动,有利于促进内分泌,推动身体新陈代谢,让人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年轻状态。
延伸:哪些时间段,不适合“办事”?
完美和谐的夫妻生活,更有助于两性之间的感情稳定。性行为严格上算是有氧运动,充足的体力,是保证持久的关键。
刚洗完热水澡不宜立即“办事”,热水澡后,皮肤温度升高,大量血液囤积在皮肤和内脏,让男人“力不从心”;吃得太饱也不宜进行,吃饱之后,食物经由肠胃道消化需要经过一个过程,此时血液在胃肠的供应增加,影响正常能力;大量饮酒后也不宜进行性生活,饮酒后,人处于短暂的兴奋状态,易出现过分激动或粗野鲁莽的行为,容易导致功能障碍。
“禁欲有利长寿”纯属无稽之谈,长寿的秘诀在于身心健康,它与生活习惯、外环境因素、个人体质等息息相关,只想通过“禁欲”就获得长寿,完全是对生命奥秘肤浅的认知。
孩子常流脓鼻涕或是鼻窦炎!5种情况要警惕
孩子感冒一个多星期了鼻子上还是挂着黄脓鼻涕,而且时常感到鼻塞、头痛,食欲较差,那么家长就该提高警惕了,可能这会你需要带孩子也到耳鼻喉科看一看,也许他并不是感冒一直未好,而是有可能患上鼻窦炎了。
鼻窦,是鼻腔周围多个含气的骨质腔,鼻窦共有四对,其中上颌窦位于鼻腔两旁、眼眶下面,是鼻窦中最大的一对;额窦位于前额部眉弓中间的额骨内;筛窦位于鼻腔上部的两侧,形似筛子样;另外还有一对在鼻腔后方的蝶骨内,形似蝴蝶样,故称蝶窦。它们均以小的开口与鼻腔相连通。别小看这些鼻窦,它不仅可以湿润和温暖我们鼻子吸入的空气,而且在我们脸部造型、头颅内部的支撑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哪些原因会引起鼻窦炎?
由于窦的黏膜与鼻黏膜相连,所以,当鼻腔黏膜发生严重肿胀时,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则有可能会波及到鼻窦而引起鼻窦炎,而小孩由于免疫力较差,比较容易患上感冒等上呼吸道疾病,而反复的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又可使得鼻粘膜因反复刺激而发生肿胀,进而影响到鼻窦的黏膜,因此,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儿童鼻窦炎发生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其次,一些鼻腔的问题,如急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腔异物、肿瘤等,均可阻碍鼻窦的引流和通气而引发鼻窦炎。另外,邻近病灶感染,如龋齿未得到及时治疗,也可因齿根发炎而诱发接近齿根的上颌窦发炎。此外,不恰当的擤鼻涕方式,也可使得鼻涕因鼻腔压力增加而回流到鼻窦而引起鼻窦炎等。
鼻窦炎有哪些症状?
鼻窦就像呼吸道的卫士,一旦出现问题,有可能会引起其他部位的炎症,如鼻窦化脓分泌物从鼻咽部向周边感染,可引起中耳炎、咽炎、扁桃体炎、气管炎等,严重一些的可并发颅内并发症,出现头痛加重,尤其是卧位时就更加明显,还有些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鼻窦炎,一旦确诊,最好要给予及时规范的治疗,不要以为是小事而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会带来更严重的问题。那么,家长该如何及早发现孩子患有鼻窦炎呢?
流脓涕:流脓涕是鼻窦炎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一般来说,普通感冒在一个星期左右可以好转,但有鼻窦炎的患者,他们在感冒后,往往一个多星期了,脓鼻涕还依旧比较多,而且鼻涕多为色黄,较脓,其中上颌窦炎多为在偏头或低头时脓鼻涕增多,而额窦或筛窦多表现为晨起活动后脓鼻涕较多。另外,由于脓鼻涕向后抽吸流入咽部,患者还可表现为痰多、咽部异物感、不停地清喉咙,或咳出灰绿色的脓痰。
鼻塞:鼻塞也是鼻窦炎患者的一个重要的临床表现,患者可因分泌物过多、粘稠而时常有鼻塞感,或因鼻粘膜长期受到炎症的慢性刺激而出现肿胀、息肉样变等而导致鼻塞,有些慢性鼻窦炎患者甚至可出现闭塞性鼻音和张口呼吸。
嗅觉障碍:鼻子是感知气味的重要部位,但如果长期炎症刺激时,可损伤鼻腔中的嗅觉感受器,因此鼻窦炎患者可出现有嗅觉减退、失嗅等暂时性的嗅觉障碍,但多数患者在病变去除后嗅觉障碍的情况可得到缓解,也有一些可发展为永久性的嗅觉丧失。
头痛:头痛也是鼻窦炎患者常见的一个表现,头痛多在上午发生或较重,而到了午后则逐渐减退甚至消失。
其他:若炎症侵犯到咽鼓管时,可有耳鸣、耳聋等症状,有些急性鼻窦炎患儿,还可伴有高热、呕吐、腹泻等表现。
宝宝得了鼻窦炎该怎么办?
一旦发现宝宝有上述表现时,最好及时带宝宝到耳鼻喉科请医生帮忙看看,以排除鼻窦炎的可能。当然,对鼻窦炎,最重要的是做好预防:
一是要注意做好鼻腔卫生,及时、规范地治疗急慢性鼻炎、鼻腔疾病或邻近器官的炎症,鼻腔有分泌物时,切勿大力擤鼻。
二是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力,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机会。
为什么心脏几乎不得癌?3个秘密
“小艾,我经常听到有人患肺癌、胃癌、肝……各种癌,甚至隐私部位也会得癌,为什么我却从没听过有人患心脏癌呢?心脏是不是不会长肿瘤啊?”老王突然找小艾搭话。“你没听说过不代表没有啊,其实心脏也会长肿瘤,看你这么感兴趣,我就给你唠唠。”
为什么心脏不容易得癌?
其实,相信大家也会和老王一样,有很多疑问,我们听说过各种心脏病,心脑血管疾病,但是真的很少听到“心脏癌”这个说法。是不是作为人体的“中心”器官,心脏是不会得癌症的呢?
大家知道,许多癌症都是癌细胞迅速增殖,侵害免疫系统,让人体无法抵御癌细胞侵袭而发生的。
而2018年,学术期刊《细胞》刊登的美国科学家关于细胞周期因子筛选研究结果显示,有四个心肌细胞:CDK1、CDK4、cyclin B1和cyclinD1,它们可以不再分裂增殖。这次研究表明,心肌细胞可以退出增殖周期,也就是停止细胞分裂、增殖,换句话说,这相当于减少了罹患“心脏癌症”的几率,所以日常中心脏相关的癌症比较少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医师张海澄对于心脏癌症为什么比较少见这个问题给出了更加清晰的解答:心脏主要是由肌肉组织和血管组成的,而一般癌症总是源发于上皮组织,所以心脏占有“天然优势”;加上心脏承担人体内供血与循环功能,每时每刻的快速循环也不利于癌细胞的“安营扎寨”,所以心脏癌症比较少见。
心脏并非是人体“免癌区”,几种心脏肿瘤要注意!
虽然心脏不容易得癌症,但是并不等于不会得癌。事实上,十六世纪的时候,就有相关的医学记载,有人罹患心脏肿瘤。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心脏的肿瘤,做好防范措施。
原发性心脏肿瘤。它是指“原发于心脏各腔室及其相通大血管的肿瘤”。这种心脏肿瘤的发病率比较低,仅为0.0017%。并且,这种肿瘤病例中,绝大部分都为良性肿瘤,只有25%左右的为恶性。其中至少50%为心脏粘液瘤良性肿瘤。
横纹肌肉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白楚杰副主任医师解释道:这种恶性肿瘤源发于横纹肌母细胞。具体的发病原因暂时没有明确的定论。医学家猜测可能与基因遗传和放射性损伤等因素有关。
血管瘤。血管瘤主要是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恶化,虽然有治愈可能,但是恶性血管瘤患者的预后并不是非常好。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心脏相关肿瘤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横纹肌肉瘤和血管瘤非常凶险,一旦罹患,早期诊断不易,等被发现的时候就已经扩散到了其他器官组织了,诸如肝脏和脑部等,所以治愈率非常低。
警惕肿瘤向心脏转移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种肿瘤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癌症,这些恶性肿瘤在发展过程中非常容易转移到心脏部位,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转移率高达50%-70%的黑色素瘤。而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肿瘤也可能扩散到心脏,成为继发性心脏肿瘤。
所以,除了要关注心脏相关的肿瘤以外,大家也要警惕其他肿瘤向心脏转移,以免由于认识不足,而贻误治疗时机,加重病情。
如何保护“生命的总机关”?
作为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心脏健康的呵护不容忽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的仇盛蕾医师给大家3个保护心脏的妙招。
大家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饮食也有了“高血脂高热量”的倾向,这就及其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仇医师建议大家可以多多饮用“三色养心茶”,即生黄芪、白梅花和炒山楂混合浸泡成茶,可以有效地补气化瘀,保证好心脏气血流畅,保护心脏。
另外,中药药材草红花,也可以帮助大家预防心脏疾病。这种药材主要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大家可以将它混入食材,做成各种面食,既可以疏通心血管,还可以预防心肌疾病,对心脏健康有十分良好的保护作用。
而经常捋任脉也可以缓解心脏不适。这是因为任脉上的各个穴位主管着心脏胸腔的通达,每当心脏不适,由上向下捋任脉可以帮助大家缓解不适,保护心脉。
总而言之,心脏虽然不容易得癌症,但是有关心脏的各种肿瘤疾病也需要大家的关注。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至今来说仍然比较复杂,所以更加需要大家好好保护心脏健康。
同时,也要注意其他类型的癌症向心脏转移的风险,作为人体器官的“重中之重”,保护好心脏,我们才能更好地维护身体健康。
警惕无处不在的“隐形糖”!
近年来,糖逐渐成为了“甜蜜的烦恼”,因摄糖过多导致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其实并非甜食里才含糖,“隐形糖”无处不在,很多吃着无味,甚至是酸的、咸的食物里都可能存在。
“隐形糖”无处不在
1、饮料里的“隐形糖”:市面上出售的大多数果汁几乎和糖水差不多,里面的果汁含量其实少得可怜。
2、零食中的“隐形糖”:比如水果干、果脯之类的零食,因为水果干比起新鲜水果含有的水分明显要少得多,而糖的浓度却增加了,且体积较小,很容易就在不知不觉中吃下很多。话梅、凉果等零食为了防止变质,也会加入大量的糖抑制细菌生长。
3、调味品中的“隐形糖”:沙拉酱、番茄酱、烧烤汁等调味酱里,每百克大概有15克左右的糖。
摄入过量糖将会增加8种疾病风险
1、增大近视风险
长期嗜甜的孩子,比一般的孩子更容易发生近视,而且度数进展更快。这是因为吃糖过多,将导致血糖增高,相应地降低体液的渗透压,使眼球内房水渗透到晶状体内,引起晶状体变形,屈光度增高,从而发生或加重近视。
2、增加糖尿病风险
吃糖过多,会引起肥胖,从而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80%~90%的2型糖尿病患者伴有超重和肥胖。
3、增加脚气病风险
不加节制的摄入糖会大量消耗体内维生素B1,严重的维生素B1不足将会导致神经炎,即脚气病。
4、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长期大量吃糖引发肥胖后,或可引起心血管方面的疾病。瑞士专家们研究了1900~1968年食糖消耗量与心脏病的关系,发现冠心病的死亡率与食糖的消耗量呈正相关。
5、增加龋齿风险
经常吃糖会为口腔中的细菌提供一个良好的繁殖空间,这些细菌和糖分接触后,容易造成牙齿、牙缝、口腔中酸性成分增加。牙齿经常受到酸性物质侵袭,会引起龋齿和口腔疾病,比如蛀牙。
6、增加营养不良风险
过多食用甜食,会使血糖升高,抑制了食欲,会造成孩子厌食。此外,糖在体内的代谢需要消耗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吃糖多会造成维生素缺乏、缺钙、缺钾等各种营养问题。
7、增加患癌症风险
甜食与某些癌症虽没直接关系,但它们却可能是潜在源头。糖吃得过多,会引发肥胖,而肥胖是多种癌症的隐患。肥胖儿童将来患胰腺癌、膀胱癌、胃癌和肠癌等的几率都大于体重正常的孩子。
8、增加抑郁风险
吃糖过多也会增加抑郁的风险。发表在《英国精神病学杂志》的一项针对3400多名中年人的调查发现,膳食中含糖类等加工食品太多的人,患抑郁的风险可能增加58%。
关于猝死的五个疑问,你需要了解
猝死新闻频频发生,连向来自认年轻体壮的90后也开始注重养生锻炼护心脏了。然而不少人对于猝死人存在不少疑问:为何冬天猝死事件更高发?为何运动员也会发生猝死……
种种疑问,今天小编为你一一解答!
猝死真的高发于冬天吗?
从各种新闻报道上看,似乎冬天发生猝死事件的频率更高?
猝死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与季节有关系。通常来说,在天气变化明显的时候,尤其是入冬和冬春交替的季节,或者气温突然降低的时候,心血管的“压力”增大,对于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容易发生心血管意外,往往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而应注意的是,某些遗传性猝死和季节关系不大。
猝死真的猝不及防吗?有没有预防措施?
猝死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心血管疾病是造成猝死的最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冠心病导致猝死居多。其他心血管疾病,如遗传性的电学异常、心肌病等一样也可以使人猝死。
预防猝死,首先要从预防冠心病做起。将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的范围内,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是预防冠心病的基本措施。对于已经发生过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人,一定要严格遵守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心脏彩超。
心源性猝死发病时,如果坐起来是不是会加速死亡?
确定病人正值猝死发病时,正确的做法是保持病人的安静状态,牢记不要随便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病情。
发生心肌梗死如何急救?
对于冠心病、心肌梗塞引起的猝死,争分夺秒抢救最重要。如果确定病人是心肌梗死,可以立即给病人含服硝酸甘油,以及300毫克阿司匹林,注意不要搬动病人。在抢救的同时一定要拨打120急救电话,等待医生的到来。
工作劳累真的会引起猝死吗?
心梗的猝死多数情况属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心肌的急性缺血有关,尤其是年轻人,本身没有心绞痛的病史,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症状又很严重,当梗死面积过大时,就容易发生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