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冷到手长冻疮?手部应该怎么保暖

冻疮好发于初冬、早春, 寒冷是冻疮发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原因是冻疮患者的皮肤在遇到寒冷低于0~10℃、潮湿或冷暖急变时,局部小动脉发生收缩,久之动脉血管麻痹而扩张,静脉淤血,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发病。

由于冬天天气寒冷,而手长时间的暴露在冷空气中,就会受到冷空气的侵害,因此出现冻疮,那么冬季手生冻疮怎么办?

冻疮重在预防。气温低时,要多注意防寒、防湿,鞋袜潮湿后应及时更换;衣着宜保暖不透风,保持干燥,减少体表外露,外露部位应涂抹油脂;寒冷环境下,应避免久站或静止不动;进入高寒地区的工作人员,平时应进行适应性训练,提供高热量饮食;平日应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如果不慎已经有冻疮了,要根据情况及时治疗,有点红肿但未破皮的情况下可外涂辣椒酊或者涂抹冻疮膏。但是冻疮部位破皮或渗出脓液时,可以使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黄匹罗星、金霉素眼膏等进行涂抹。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4 

无症状感染者为什么增多了?如何防范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

近日,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在吉林省引发“1传100+超级传播”。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且在发病前一到两天传染性相对更强。 无症状感染者为什么增多了?为什么无症状患者越来越多了?无症状患者到底是什么样的?无症状感染者能接种新冠疫苗吗?如何防范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 无症状感染者是什么样的 无症状感染者呼吸道等标本新冠状病毒原学检测呈阳性,但是无相关症状,不会有发热、干咳、咽痛等症状,甚至CT影像学无新冠肺炎影像学症状。 无症状感染者分为两种情况: 1、经过14天的隔离医学观察后无任何症状与体征的; 2、处于潜伏期,随后出现临床症状的。 无症状到底有没有传染性? 无症状是有传染性的! 甚至无症状感染者在发病前的1-2天,传染性会比普通感染者更强。 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会变多? 无症状感染者越来越多,乍听之下,令人恐慌,其实无症状感染者数量增多,是因为核酸检测覆盖面的扩大。 如何防范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 1、认真做好自身防护。 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公用物品以及个人经常使用的一些私人物品(如门把手、电话机、手机等)定期清洁消毒。 2、少外出,不聚集。 不去中高风险地区,不与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从事高危职业工作等健康状况不明的人员密切接触;不聚会不聚餐、不走亲不访友、不扎堆不聚集,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 3、讲究文明礼仪。 咳嗽喷嚏捂口鼻。提倡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 4、加强健康监测。 密切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尽快前去附近正规医院就诊就诊检查,争取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5、养成良好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规律作息、科学运动,充足饮水,不断提高身体免疫力。有条件者,积极接种流感和新冠疫苗。 无症状感染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方法被检测出来的? 1、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期间的核酸检测 2、聚集性疫情调查中的核酸检测 3、传染源追踪过程中对暴露人群的核酸检测 4、有新冠肺炎病例持续传播地区旅行史和居住史人员的核酸检测 5、流行病学调查和机会性筛查 6、重点人群的核酸检测 无症状感染者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无症状感染者是暂时不建议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新冠疫情期间,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不管怎么样出门一定要做好防护,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4 

快告诉爸妈!这一地方,老人刷身份证可核验健康码!

日常出行,健康码必不可少。然而,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成为老人出行的一大难题。

央广网1月28日消息,2021年春运首日,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的“健康防疫核验系统”在广东省汽车客运站长者绿色通道正式启用。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长者们将身份证“零接触”放在识别设备上方停留2秒,“粤康码”信息实时出现在电脑屏幕上,绿码的旅客快速有序通行。

“健康防疫核验系统”的四大亮点获现场大批老年人“点赞”:

①更贴心——无需手机扫码,只需刷身份证就能通行;

②更便捷——通行效率从以前的数分钟压缩到“秒级”;

③更安全——人、证、码“三合一”查验,避免个人信息泄露;

④更通用——可在全国推广。

据了解,通过该健康防疫核验系统,令无法出示电子健康码的群体,尤其是没有或是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群体,只需出示身份证,即可完成人、证、码“三合一”查验,查验过程不超过3秒,系统上就会显示个人实时核验的健康状况。

如今,社会上确实存在无微信、无手机、不会操作、无健康码等特殊人群,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的 “健康防疫核验系统”,无疑是加快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的一大进展。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3 

我国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如何才能睡个好觉?

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高达38.2%,约有超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其中,以90后、95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睡眠问题最为突出。

睡眠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一个充足而高质量的睡眠可以充分保障身体第二天的工作、生活,给大脑提供充足的氧气支撑大脑的运转,但却又有着很多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睡眠质量,严重的话就形成了睡眠障碍。

有睡眠障碍的人其实非常痛苦,长期睡不好,身体还会有这些变化:

1、早衰

长时间睡眠缺乏,会导致体内分泌代谢受到影响。皮肤水分流失加重,皮肤暗黄、眼袋、黑眼圈等随之而来,整个人的面容看起来都苍老不少。

2、引起肥胖

睡眠时间不足,身体就会长期处于疲惫状态。身体在疲惫的时候,会需要摄入大量碳水化合物来继续工作。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一番熬夜通宵后,第二天不仅需要咖啡因的支撑,还要摄入大量的糖类。并且长期睡眠不足还会使体内瘦素水平降低,饥饿素水平升高,饥饿感会比以前来得更强烈,久而久之,体重也会噌噌上涨。

3、免疫力下降

充足的睡眠可以让免疫系统正常运转,在睡眠状态中,体内的免疫系统会充当“巡逻员”,检查体内是否有病原体。在睡眠时间内还能对体内病毒细菌进行清扫,而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群会导致免疫系统紊乱,患病的几率也会随之大大增加。

如何能睡个好觉?记住这些要点

1、睡眠时间

阳光充足的日子一般人睡眠时间短,气候恶劣的天气里一般人的睡眠时间长。无论是“夜猫子型”的人,还是“早睡晚起型”的人,都应该找准自己的生物钟。按时作息,可提高睡眠休息的效率。

传统养生认为,要睡子午觉,即子(夜间11时到凌晨1时)、午(白天11时到13时)两个时辰人体需要适当休息。

现代研究发现:夜间0时至4时,机体各器官功率降至最低;中午12时至1时,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因此子午睡眠的质量和效率都好。

2、睡觉姿势

专家认为,不宜俯卧或把头埋在被子里睡觉,特别是老年人,仰卧、俯卧、左侧卧均不适宜,以右侧卧最好。

研究表明,“睡如弓”能够恰到好处地减小地心对人体的作用力。对女性来说,侧卧较仰卧和俯卧好。

俯卧可使颜面皮肤血液循环受影响,致皱纹增加。仰卧对妇女盆腔血液循环不利,易致各种月经病。孕妇宜取左侧卧,尤其是进入中、晚期妊娠的人。

3、睡眠环境

卧室不要过大,面积小于20平方米。卧室要光线宜暗,保持安静,尽量不要开灯睡觉。卧室避免放置过多的电器,以确保人脑休息中不受太多干扰。

4、睡前习惯

光线对睡眠的影响很大,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屏所发出的蓝光会抑制人体褪黑素的分泌,扰乱睡眠,加之浏览内容的趣味性,更使人难以入眠,睡前玩手机、平板电脑等并不是好选择。

睡前不要吃太饱或太辛辣、和咖啡、茶和过多水,或者做剧烈运动。

帮助入眠的小妙招

1、关注呼吸法

睡前可以多深呼吸几次,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在呼吸上,将全身放松,感觉自己全身的变化。

一次正常完整的深呼吸练习,就可以有效的进入一种比较放松的状态中,让精神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也可以在睡前听一些舒缓和轻松的纯音乐,这些音乐可以对身体的交感神经产生良好的镇静作用。

2、自我联想法

闭上眼睛,在脑海想象出一个浩瀚的宇宙(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场景),在这个宇宙里,什么都没有,只有无数颗星星,你看着这些星星感觉很美很美……慢慢的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能入眠。

3、书本助眠法

可以在床头准备一本自己不爱看甚至是枯燥至极的书,认真地看。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3 

胃癌都是幽门螺杆菌在搞鬼?其实饮食习惯更毁胃!

有些人当发现自己携带幽门螺杆菌,则忧心忡忡,任何细枝末节都会被无限放大,怀疑自己是不是已经成为胃癌的高危患者。那么,胃癌与哪些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到底有多大关系?

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就一定会患胃癌?

幽门螺杆菌其实是一种喜欢强酸环境的细菌,它非常特殊,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最适合它生存的就是哺乳动物的胃。正因如此,幽门螺杆菌也是唯一能在胃里生存的微生物。理论上讲,这个菌如果在胃里大量繁殖。有可能会损伤胃黏膜、甚至肌肉层,从而造成胃溃疡,反复感染,也可能会诱发胃癌,但这个可能性其实并不高。

世界上有50%的人是幽门螺杆菌的携带者,而在中国,这个比例会更高一些,达到56-67%;那是由于,咱们中国人不分餐的饮食习惯导致的。但在世界上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当中,大约7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只有10%的人因此患上了消化性溃疡,也只有1%左右的人可能才会患上胃癌,而且这1%还多见于溃疡病患者。所以,不见得感染了就一定会得溃疡和胃癌。因为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需要内外因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饮食习惯不好更毁胃!

胃作为消化器官,多各种食物的刺激首当其冲,比如生冷酸辣刺激食物,烟酒等,其实是造成胃病的主要原因。试想一下,你把冷的、热的、尖的、硬的统统往手里装,用手揉一揉,手估计已经破了皮了,所以连手都受不了,更何况是胃呢?

胃粘膜上皮细胞大概每5天会更新一次,损伤的上皮会脱落,新的上皮会生长,但是如果损伤太快了,更新的速度没跟上,溃疡就可能产生。幽门螺杆菌只是损伤环节当中可能的一个环节,并不能“负全责”。此外、熬夜,压力大,紧张焦虑等也会诱发胃病。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3 

春节期间,有发热症状别扛着,一定要去发热门诊就诊!

2月4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春节期间,如果人民群众有发热咳嗽这些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不要自己扛着,也不要自己买点药自己治,同时进行相关排查。 会上,郭燕红表示,春节期间,现在很多地方的医疗机构所都设置有发热门诊,而且是24小时开放的,还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值守。 郭燕红要求各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统筹好医疗资源,保障春节期间人民群众日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同时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所有发热门诊和急诊要24小时职守。一旦发现急诊、发热门诊、住院患者出现紧急情况,能够及时调动医疗资源,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求。 郭燕红还强调,一些重点科室,如神内、心内、儿科、呼吸科感染科等,也要配足配齐医疗力量,满足人民群众在节日期间的医疗服务需求。 针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如血液透析患者、肿瘤需要连续化疗的患者,孕产妇等的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对相关科室门、急诊医疗力量的匹配都做了全方位的安排,保障老百姓过一个健康、祥和的春节。 春节将至,希望大家都能避免感染病毒,不要感冒、不要发烧,健健康康地过一个好年。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2 

吃素也会得脂肪肝?预防脂肪肝应该这样吃

李女士来医院体检,结果发现有脂肪肝。李女士不解,自己是素食主义者,已经很多年没有吃肉了。怎么会得脂肪肝呢?

先来定义一下什么是素食。素食是一种以谷类、豆类、蔬菜、水果为主,不吃畜肉、家禽、海产品等食物的饮食方式。

为什么吃素食也会得脂肪肝?

原因一、水果含有大量的果糖,果糖在摄入后经肝脏代谢,过多的果糖如果没能及时经肝脏代谢,同样会转化为脂肪在肝内积累。

原因二、肝脏的运作需要优质蛋白质作为燃料。若长期不摄入肉类,体内蛋白质、氨基酸不平衡,会造成肝脏转运脂肪发生障碍,蓄积的脂肪不能顺利转出,反而引发营养不良性脂肪肝。

原因三、相较于那些每餐大鱼大肉的人,素食者往往更容易感到饥饿。消化系统在饥饿状态下会刺激机体进食更多的白米饭、面包、甜点等碳水化合物以增加饱腹感。碳水化合物也是肝细胞中游离脂肪酸的重要来源,如果摄入过多,超过人体日常所需,肝细胞会将其转化成脂肪贮存在肝脏内,从而形成高热量性脂肪肝。

怎样预防脂肪肝?

健康的饮食方式并不提倡素食,做到平衡膳食更有利于健康。可对于部分人群来说,出于信仰,出于习惯都必须素食的情况下,如何做到保持健康,预防脂肪肝呢?

1、注意从食物中摄取优质的蛋白质和脂肪,增强饱腹感。蛋奶素可以依靠鸡蛋和牛奶来补充优质蛋白,严格素食者可以依靠多摄取大豆及豆制品来补充优质蛋白质。

2、避免摄入过多的精制碳水化合物。如白米饭、白馒头、面包、面条、蛋糕、甜品等。

3、适量运动。每周至少5次3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打太极拳、骑车、乒乓球、羽毛球等。也有利于预防脂肪肝。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2 

吃抗癌蔬菜能抗癌?

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某种食物能够抗癌的说法,比如常见的大蒜、西蓝花、秋葵等,还有很多你意料不到的蔬菜也被称为“抗癌之星”。

事实上,单纯哪一种蔬菜并不足以与癌症抗衡,否则医生也不用努力研究药物,光吃蔬菜不就得了吗?

别再傻了,蔬菜抗癌听听就好

蔬菜和癌症之间,非要说有关系的话,就是蔬菜中富含多样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平时吃足量蔬菜,能够增强身体的机能和抵抗力,一定程度上帮助预防癌症的发生。

但是癌症的产生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并不是只一味地多吃蔬菜就能够阻止癌症的发生。

美国癌症学会发布的《癌症存活者营养和运动指南》也指出,多吃营养丰富的蔬菜水果,或许能预防某些肿瘤的发生,以及提高某些患者的生存率。[1]

但是该指南并没有推荐某一种或一类“防癌蔬菜,只是建议多吃蔬果。需要注意的是,某些蔬菜甚至含有致癌因子。

娃娃菜:

娃娃菜本身不致癌,但是现在市面上很多在售的娃娃菜,经销商为了使娃娃菜能够保鲜的更久,用甲醛溶液将其浸泡。而甲醛是国家规定的一级致癌物,长期食用会大大增加患癌风险。

蕨菜:

蕨菜是野菜的一种,很多人很爱吃。但是蕨菜曾经被检测出含有一种叫原蕨甘的致癌物质。研究人员通过小白鼠实验发现,食用蕨菜后的小白鼠产生了胃癌、肠癌等肿瘤。

西葫芦:

西葫芦本身没有致癌性,但是经过长时间的高温爆炒后,会释放出一种叫丙烯酰胺的物质,这种物质是有致癌性的。

无根豆芽:

无根豆芽因为没有了根部,保鲜的时间不如普通豆芽。有些在售的无根豆芽是用漂白粉等化学药品浸泡制成的,目的是为了保鲜。长期食用漂白粉的结果可想而知。

野菜比蔬菜更安全,还抗癌?

既然普通人工种植的蔬菜不能抗癌,很多人就把目光转移到了野菜上,认为自然环境下生长的野菜需要更长的生长周期,所以肯定更加有营养。

但是,专家认为,野菜的整体营养价值并不比普通人工种植的蔬菜高多少。[2]至于抗癌的效果,自然也就和普通蔬菜一致。

河北省邢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郑宝智表示,野菜种类很多,由于没有规范种植,许多野菜都是食药两用的。而这些药用植物体内含有药物毒性,如果盲目食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危及生命。

此外,日益加剧的环境污染导致水源、土壤中含有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野菜可能会吸收这些有害物质。尤其是长在公路、化工厂附近的野菜,受到污染的风险会大大增加。食用这些野菜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煮蔬菜和炒蔬菜,哪个更好?

一些爱美的减肥人士,为了减少油的摄入,经常吃白水煮蔬菜。但是,长期只吃煮的蔬菜可能会导致皮肤变差,身体器官功能失调。

因为这种烹饪方式会使脂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为身体的正常代谢提供充足的能量。其次,蔬菜中的一些营养物质是水溶性的,水煮的方式会使这些水溶性营养物质流失,例如维生素C。

煮蔬菜和炒蔬菜,两种吃法各有优点。煮蔬菜不含油脂,对控制体重、血压和血脂的人群来说是非常好的。而且这样能够完全去除蔬菜中的细菌和虫卵,安全性更高。但是需要注意,不要将蔬菜煮太长的时间,焯水两到三分钟即可。

炒蔬菜的优点是口味更好,因为有油、调味料的存在,更容易入口。并且这种方式能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

蔬菜到底怎么吃更健康?

除了蔬菜能防癌以外,还有其他的蔬菜养生误区。比如先切后洗,认为这样能洗得更干净,其实这种做法会使蔬菜中的可溶性维生素大量流失,造成浪费。

还有人喜欢用小火炒菜,认为这样能彻底煮熟,又避免上火,但这种做法也会使蔬菜中的维生素C和叶绿素造成流失。一般来说,蔬菜较为健康的烹饪方式和营养搭配有以下这些。

焯拌蔬菜

将各类蔬菜放入沸腾的水中,短暂煮过后捞出,放入香醋、芝麻酱等调味料进行调味。这样做减少了维生素及抗氧化物质的流失,热量也低。可以以绿叶蔬菜搭配黄瓜、木耳为主,营养丰富。

炖菜

这种烹饪方式虽然不适合绿叶蔬菜,但是对于耐煮的白菜、土豆、萝卜等来说是非常合适的。这样的做法能让这类本身坚硬的蔬菜更容易入口,适合大量进食。

要注意烹饪蔬菜前一定要洗干净叶子等部位,以免农药等残留导致中毒。烹饪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造成营养物质的流失。青菜做好之后最好尽快吃,否则会很大地影响口感。

蔬菜的好处,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不仅能提供多种维生素和抗氧化成分,还饱含膳食纤维。但是,蔬菜虽好,也不是灵丹妙药,并不能预防癌症的发生。吃蔬菜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烹饪方式,否则会造成营养的流失。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1 

韩国民众拉黑日本海鲜 被核废水污染的海鲜还能吃吗?

日本打算将核废水排放入海的决定,在全球社会引发广泛关注。近日,韩国民众对海鲜的排斥情绪日益高涨,不少大型超市“拉黑”日本海鲜,并坚决抵制日货。

韩国总统文在寅对此表态称:“深表忧虑。”韩国海洋水产部宣布,拟强化对日产海鲜进行原产地追溯监督,加大执法力度。14日,韩国已有25个水产团体发表联合声明,谴责日本排放核废水入海的决定,说这是威胁韩国乃至全世界水产业的不负责任的行为。

4月13日,日本召开内阁会议,正式决定将向海洋中排放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核废水,这引起中国、韩国等邻国的强烈担忧与谴责。

日本之所以存储着这120万吨核废水,是因为2011年的一次地震致福岛第一核电站三个反应堆发生熔毁,为挽救人们持续在冷却的堆芯注入水,从而生成了大量核废水。

核废水含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如碘-129、锶-90、钌-106、碳-14等,这些物质可致甲状腺癌、白血病等癌症,可致胎儿畸形,并且还有可能损害人类DNA。

核废水入海到底多可怕?核废水一旦排海放射性物质,将在57天内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全球海域。因此,对于非日本邻国,也难逃劫难。

那么,那些被核废水污染过的海鲜还能吃?

核废水对人类饮食确实是有影响的。海鲜等生物富集的放射性元素,人类处于食物链金字塔的顶端,如果人类摄入被核废水污染过的海鲜,放射性元素终究会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到人体内,对人类健康造成灾难。

切尔诺贝利的惨痛教训,人们均有目共睹。对于日本将核废水排放入海的决定,有良知的人都应坚决抵制!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1 

远离子宫内膜癌,记得做好早期筛查

子宫内膜癌是起源于子宫内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0%-30%,多见于60岁左右的绝经妇女。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不过,若子宫内膜癌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以及治疗,可大大提高子宫内内膜癌5年后生存率。

建议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群体,提前做好筛查工作。首先,了解一下子宫的高风险人群。

符合这些条件的女性,建议定期做好筛查

年龄超过50岁的女性

在中国,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高峰为50-59岁,平均确诊年龄为55岁。随着年龄增长,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90%的子宫内膜癌发生于45岁上女性,80%为50岁以上女性,70%为绝经后女性。

异常子宫出血

年龄50岁以上或绝经后的女性,若近半年内有异常出血症状建议进行子宫内膜癌筛查,大约90%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会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常发生于绝经后。

恶性肿瘤病史或家族史

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女性生殖肿瘤。

肥胖、糖尿病及高血压

这些疾病可导致子宫内膜增厚,提高患上子宫内膜癌的风险。

另外,曾经或正在进行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或为治疗其他疾病服用或正在服用米非司酮、他莫昔芬的女性和排卵障碍的女性也是高风险人群。

如果是子宫内膜癌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ljh 发布于  2022-6-6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