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为什么爱把叶片伸出窗外
花卉为什么爱把叶片伸出窗外
如果你家中种有观赏花卉,将它们放在靠近窗户的地方,你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它们的叶片都会朝向窗户方向生长,仿佛充满了伸出窗外的渴望。解释这个现象似乎并不困难,因为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有了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出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果将窗外和室内相比,植物当然选择前者,因为在窗外才能沐浴到更多的阳光。可是,植物的叶片不像人的手可以随意运动,那么,究竟由谁来帮助植物叶片去追求阳光?这个问题就要科学家来回答了。
很早以前,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就已经注意到,当室内植物的幼苗破土而出时,都朝着透光的玻璃窗那边倾斜,他觉得植物体内也许有什么东西在控制着植物的向光运动。根据直觉,达尔文认为这东西可能在植物顶芽附近,于是,他就把幼苗的顶芽削去一块,结果情况完全变了。幼苗虽然还继续朝上生长,但再也不会倾斜于阳光相对充足的窗户了。这个实验使达尔文相信,肯定有一种神奇的物质在操纵植物的生长方向。很可惜,在当时的研究条件下,还没等达尔文发现这种物质,他就与世长辞了。
直到1928年,荷兰裔美籍植物生理学家温特终于发现了这种神奇的物质。温特设计了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实验。他使植物的胚芽鞘一面受到光照,另一面对着黑暗,结果胚芽鞘的生长发生了有趣的变化,渐渐朝着有光照的方向弯曲。接下来,温特开始对胚芽鞘内的物质进行了全面分析,终于分离出一种化合物,它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植物生长素。再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生长素具有促使植物生长的功能。当胚芽鞘受到光照时,生长素就像害怕明亮的小家伙,纷纷躲藏到遮阴的那一侧。随着生长素越来越多地聚集于遮阴一侧,使这一侧的生长速度大大加快,而受光一侧因为缺少生长素而生长缓慢,结果导致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于是温特认为,植物茎或叶片的向光性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在组织内的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现在终于搞清楚了,室内花卉爱把叶片伸出窗外,原来是受到了生长素的控制。
为什么牵牛花生长总是右旋而上
为什么牵牛花生长总是右旋而上
牵牛花又叫喇叭花,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植物。它有一根又细又长的茎,看上去非常瘦弱,必须依靠缠绕在其他物体上才能向上生长。如果你能仔细观察的话,看看它缠绕在竹竿上的细茎,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牵牛花都是沿着顺时针方向(右旋)向上攀爬的,而另一种缠绕植物蛇麻藤则恰恰相反,它是以逆时针方向(左旋)朝上生长的。这是为什么?这个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却很难回答。
虽然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已经有科学家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假设。科学家推测说,我们地球上缠绕植物的祖先,一类生长在北半球,另一类生长在南半球,植物为了获取更多的阳光而跟踪东升西落的太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种相反的旋转方式。如果这种说法正确的话,一些起源于赤道附近的缠绕植物,就不可能有固定的缠绕方向。后来,科学家真的发现了左右都能旋转生长的中性植物,它的起源地就在阿根廷的赤道地区。
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真能防辐射吗
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真能防辐射吗
不少人听说过仙人掌放在计算机旁边可以防辐射的说法,这种说法靠谱吗?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计算机辐射。打开计算机机箱,你会发现里面布满了主板、CPU、硬盘等各种零件,这些部件都需要通上电才能工作。计算机工作的时候,里面各个部分都有电流通过,还在计算机的周围产生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磁场。这些电磁场向外传播时就产生了计算机辐射。这些计算机辐射对人体会不会有伤害呢?
其一,同手机辐射类似,计算机辐射主要是“非电离性辐射”,这类电磁辐射与核电站产生的辐射和能致癌的大剂量X射线辐射不同,它的振动频率不足以破坏人体细胞内的“化学键”,不会造成基因变异和癌变。
其二,计算机辐射对人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主要是像微波炉一样的“加热效应”,但是计算机辐射的强度很低,不及微波炉辐射强度几十万分之一,没有能力给人的身体“加热”。
其三,计算机辐射只有在使用的时候会有,计算机关闭之后就会立刻消失,不会有“残留微粒”。另外,对于计算机辐射值,国内国际都有一些相应安全标准,大多数家用计算机的辐射值远远在这些限制以下,即使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我们也大可放心地使用计算机。
既然计算机辐射对人体来说是比较安全的,包括仙人掌在内的各种防护措施也就是多此一举了。既然坐在计算机旁不需防护措施了,那仙人掌到底有没有防辐射的功能呢?
仙人掌虽然外形独特,其实并没有任何能力降低辐射或防辐射。计算机的电磁辐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场”,不像空气中飘扬的灰尘。如街边的树木能吸收灰尘,却不能吸收电磁场。辐射在哪个位置强,哪个位置弱,是由辐射源头决定的,仙人掌从计算机那里接收到的辐射与人体从计算机那里接收到的辐射并没有多大关系,仙人掌没办法帮你分担、吸走或者屏蔽辐射量。
对于手机、计算机和其他各种电器,降低辐射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保持距离。因为辐射的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离计算机50厘米的位置受到的辐射量只有距离10厘米位置的1/25。因此,只要不离计算机太近,就完全不用担心辐射的问题了。
在计算机旁摆放一盆仙人掌,绿化环境,增添情趣,让人心旷神怡,缓解一下工作疲劳是有好处的,但是防辐射就实在是“强仙人掌所难”了。
普洱生茶是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怎么判断普洱生是熟茶还是生茶
普洱生茶是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
生茶会好喝一些,熟茶的味道有点怪。普洱茶生熟的主要区别就是熟饼经过卧堆,并适度发酵,可以直接饮用,茶饼呈现深黑色,汤色呈红褐色、汤色较红亮。
青饼,也可以俗称生饼,是比较传统的加工工艺,当年的茶叶直接压制成饼,不经过人工发酵,靠时间和岁月的流逝,自然发酵,一般5到10年的茶才好喝。汤色呈金黄色,比较透亮,生饼霸气十足,起到刮油的功效,不建议餐前饮用。 减肥效果好些。
普洱生茶好喝还是熟茶好喝 怎么区分普洱茶的生熟
怎么区分普洱生茶的生熟
1、从口感区分
生茶的味道和绿茶很相似,有苦涩味。熟茶的滋味是甘滑柔顺,绵甜爽口,有明显回甘。
2、从气味上区分
生茶闻起来是茶叶本身的清香味,熟茶则是一种特殊的陈香味,若是湿仓陈茶或渥堆发酵没掌握好的还会有点霉味。
3、从茶汤颜色区分
生茶所泡出的茶汤颜色为透明的黄绿色或金黄色。熟茶的茶汤则为板栗色或红褐色,甚至到近似黑色,如发酵不充分则还会有点淡黄色。生茶的陈茶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茶汤的黄色变淡,红色加深,后变得红浓明亮,茶汤表面还会有油气。
4、从颜色上区分
生茶通常是黄绿色或墨绿色。熟茶则是红褐色,甚至是黑色,这主要是受渥堆发酵程度的影响,并且新生产的熟茶还会有点灰蒙蒙的感觉。自然发酵的生茶则随着发酵进行,出现叶边、茶梗发红、发紫,然后逐步变红,黄绿色逐步消失,后变为板栗色或红褐色,并有油亮的感觉。
酒驾标准是喝多少酒,喝完酒多久可以开车
酒驾标准是喝多少酒,喝完酒多久可以开车
酒驾是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醉驾是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一般来说,喝1瓶左右啤酒、半两50度左右的白酒,或一两左右的12度红酒、就能达到酒驾标准。
酒精在人体中一般消散时间为10-20小时。有时候夜里喝完酒睡一觉第二天一早没什么事,就开车出门结果被查酒后驾驶就是这个原因。生理上是没什么反映了,但酒精依然在体内没排干净,所以喝酒后10-20小时后再开车是比较科学的。一般来说,如果头一天喝得比较多,我们建议第二天最好别开车,至少得歇24小时,这样稳妥一点。一般24小时以后不太会出现问题。目前尚未发现饮酒24小时后被查出酒驾的案例。
因为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速度不一样,而且和很多因素有关,就算是同样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环境下的酒精代谢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人在前一天夜里喝完酒,第二天早上觉得什么事都没有,但是却被查出了酒后驾车,这就是因为酒精还没有排干净,虽然自己生理上没什么感觉,可就是被查到酒后驾车。
龙鱼是金龙鱼的祖先吗
龙鱼是金龙鱼的祖先吗
有一种灭绝的鱼类名字叫龙鱼,听起来和金龙鱼很接近。它们和金龙鱼是什么关系呢?
这类鱼最早被研究者翻译为“蜥鱼”,但后来因为叫起来不顺口而换成了“龙鱼”这个响当当的名字。龙鱼有一个非常长的尖嘴巴,细长的身体呈流线型,乍看跟爬行动物还真有些相似,也因此而得名。它们的身长从不到10厘米到1米多不等,化石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布。最早的龙鱼化石在中国浙江长兴晚二叠世的地层中被发现,三叠纪是龙鱼大发展时期。迄今为止已确立的龙鱼类就有3属近40种。
龙鱼跟金龙鱼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龙鱼并非金龙鱼的祖先,它们分别属于辐鳍鱼类两个截然不同的类群。
龙鱼是比较原始的辐鳍鱼类,与现生的软骨硬鳞鱼—鲟鱼的演化关系最为接近。近年来在中国云南、贵州等地中三叠统地层中发现的龙鱼类分异度很高,同一地点发现的龙鱼化石居然能够分出好几个不同的属。这在鱼类化石中是很少见的,却也说明当时龙鱼存在多样化的生态适应模式。尽管侥幸躲过了二叠纪末的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但所有的龙鱼在大约2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就全部灭绝了。
而现在人们在观赏鱼市上见到的金龙鱼,是比软骨硬鳞鱼更进步的真骨鱼类骨舌鱼目的代表。骨舌鱼类是一支残存的古淡水鱼类,因它的舌头上长有骨质小齿而得名。最早的骨舌鱼类在1亿多年前首次出现,之后在全球都有分布。现在的骨舌鱼类主要分布在热带,因为身子侧扁像带子,所以在当地也被叫作腰带鱼。
剑齿虎是如何捕食猎物的
剑齿虎是如何捕食猎物的
剑齿虎奇特的头部形态使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与现生老虎的差异,但两者又有显著的相似之处。实际上,剑齿虎代表猫科动物中一种灭绝的类型,在某个地质历史时期曾经非常繁盛,一直到距今约1万年的更新世末才灭绝。而老虎则是猫科动物的现生代表。剑齿虎与现生的狮子或豹子差不多大小,但与其他猫科动物不同的是,剑齿虎的上犬齿又长又扁,截面是菱形的,像两柄长剑,这也是“剑齿”二字的来源;而其他猫科动物的上犬齿截面是圆形的,像锥子一样。已发现的最长剑齿从齿根到齿冠竟达26厘米,最短的也有20厘米长。剑齿的前后缘形成锋利的刃嵴,有些剑齿的刃嵴上还具有发达的锯齿,在现生的动物中找不到这样的牙齿。
剑齿虎是如何使用这种匕首样的上犬齿去捕杀猎物的?这个谜题一直困扰着古生物学家。有关剑齿虎的剑齿,几乎所有能够想到的使用方式都有假说提出过。
有人认为,剑齿具有罐头刀样的开启功能,适合捕杀披有盔甲的动物,如南美洲的雕齿兽;有人认为,剑齿能像登山用的冰镐般用来帮助爬树;还有人认为,剑齿与海象的牙齿有类似功能,剑齿虎很可能也适应水生生活;更有一些人认为,剑齿可以通过紧闭上、下颌的方式来刺杀猎物;另一些人则认为,剑齿可用来切割动物肉体。不过,有人提出巨大的剑齿对于自身的进食并不利,因为大的肉块将无法通过两枚上犬齿的间隙而进入口内,剑齿虎正是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而导致灭绝的。在形形色色的假说中,“刺杀说”和“撕裂说”的拥护者最多。
“刺杀说”认为剑齿具有穿刺的功能,是刺杀猎物的有效武器。持该假说的人详细分析了剑齿虎头骨的结构,发现它们能运用巨大的力量使上犬齿作向下的刺穿运动。剑齿虎下颌开启的角度远远大于现生的猫科动物,最大可以达到150°甚至180°,简直可以与蛇张开的大嘴相比。因此,剑齿虎可以完成完美的刺穿动作,并有效地利用自己扑向猎物时产生的动能。
持“撕裂说”的人认为,剑齿太长、过于侧扁,而且弯曲度太大,非常容易折断,因此剑齿虎应该不会采用刺杀这种高度危险的行为方式。实际上剑齿虎在运用上犬齿之前,应该与猎物搏斗并逐渐控制住猎物。在这种状况下,剑齿虎才能更好地寻找精确的刺入点,同时尽量避免因猎物猛烈抗争而导致上犬齿断裂。因此,控制猎物对剑齿虎自身安全有重要作用,而剑齿虎强壮的前肢骨和可收缩的爪子则是这种控制过程能够进行的基础。在这方面,剑齿虎的行为与现生猫科动物是一致的,即利用前肢和爪子抓握猎物,使其无法扭动和挣脱。剑齿虎上腭表面发育的沟嵴表明,它首先吸食猎物的血液,然后头部向后切割并撕裂猎物的皮肉。
为什么没有三条腿的动物
为什么没有三条腿的动物
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这一传说中的古代神话奇兽,居然是一种只有一条腿的动物。
腿是动物的运动器官。现实中,蜗牛依靠一条“腿”爬行,青蛙、蜥蜴、豹子、大象等利用四条腿跳跃、爬行和行走,人类、蝙蝠、鸟儿和已经灭绝的翼龙等长着两条腿。然而,任凭你绞尽脑汁,估计也没办法列举出哪一类动物长着三条腿,其原因很可能与生物的进化历程有关。
在生命诞生之初,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之后,地球上开始出现了由多个细胞构成的生命,比如最原始、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海绵。虽然有些海绵有一定的形状和对称性,但多数是像植物一样不规则地生长,形成扁的、圆的、树枝状等不对称的身体结构。接着,水母等腔肠动物开始出现,它们体内的中央轴(从口面到反口面)有许多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生物学上将具有这种形态的生物称为“辐射对称生物”。它们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只能在水中固定着或随水流漂浮,被动地从周围环境中摄取食物。
后来,为了取得主动出击的权利,一类既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的动物出现了。要做到这一点,它们的身体必须明显地分出前后、左右、背腹。而在形态上,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可以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这类动物被称为“两侧对称动物”或称“左右对称动物”。这种由不定向运动朝定向运动的转变,使得动物适应的范围更广,是一种比辐射对称更高等的进化形式。
为什么没有三条腿的动物
属于两侧对称的动物有很多,如蜗牛、螺等软体动物,人类、豹子、大象等哺乳动物,鸟类,蛙、蜥蜴等两栖爬行动物,蜻蜓、蝗虫等昆虫。顾名思义,它们体现在腿的数量上时要么是1(可以一分为二),要么是2、4、6等偶数,否则在体形上就无法对称了。因此,三条腿的动物不可能存在于两侧对称的行列中。
那么,有没有可能出现在辐射对称的生物中呢?在一种被称为五辐射对称的动物中,确实有长着五条腕的海星可作缓慢移动。按此推论,你可能会提出也应该有三条“腿”的“某种海星”,可惜目前为止尚未发现。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这类固定着或漂浮着作被动运动的生物其实没有真正“腿”的结构。
为什么没有三条腿的动物
或许,在生命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三条腿的动物。只是非常遗憾,不管是现生的还是相关的化石,都没有找到这类动物。至于新闻报道中偶见的长着三条腿的动物,那是因为环境和基因突变形成的畸形,是没有办法稳定遗传到下一代去的。
蛇颈龙类都有像蛇一样的长脖子吗
蛇颈龙类都有像蛇一样的长脖子吗
蛇颈龙是中生代中晚期生活在海洋里的大型爬行动物,具有流线型的躯干和鳍状四肢,善于游泳。在人们印象中,蛇颈龙有形似长蛇的细长颈部,这也许就是蛇颈龙名称的由来。
但是,蛇颈龙是一个很大的类群,既包括长脖子的蛇颈龙亚目,也包括短脖子的上龙亚目。蛇颈龙亚目中,晚侏罗世的棱长颈龙有30节颈椎;晚白垩世的薄板龙颈椎数甚至超过70节;侏罗纪的海鳗龙有44节颈椎,脖子比身体和尾巴加起来都长。
但是,上龙亚目的颈部却很短,颈椎数目也少,相比之下头骨粗壮硕大,故又被称作短颈蛇颈龙。中国重庆璧山出土的化石“璧山上龙”就属此类,它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生活在淡水中的蛇颈龙类。侏罗纪海洋中著名的顶级杀手滑齿龙也属于上龙。它们体长可超过15米,是鱼龙和其他小型蛇颈龙的天敌。
为什么鹰能从高空发现地面的小猎物
为什么鹰能从高空发现地面的小猎物
鹰是人们对隼形目鹰科鸟类的统称,如雀鹰、黑鸢、大、金雕、秃鹫等。鹰是白天活动的猛禽,主要以小型鸟、兽和蛙类为食,但不同种类鹰的食物差异较大。在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被加热的空气会形成上升的热气流,鹰类就能够借着热气流在空中盘旋。这种热气流在山脊的位置最强,因此在郊外的山顶,我们常常能看到鹰在高空盘旋的身影,它们自由翱翔的飞行模样,令人感到非常惬意。
鹰在高空盘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捕猎,可是,高空虽然视野开阔,但毕竟离地面很远,鹰为什么能够毫不费力地发现地面上的鼠、兔和其他小型鸟兽呢?这是因为鹰拥有特殊的视力。一个视力正常的成年人,只能分辨出100米远处10厘米以上大小的物体,而鹰的视力要比人类敏锐至少3倍,它们在离地面约1000米的高空盘旋时,也能分辨出在地面活动的小型动物。
一般来说,鸟类的视力都很不错,秘密就在于它们的眼睛。目前的研究已证明,鹰类不但看得比人类更远,而且色视觉也比人类的范围更宽,它们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紫外光。人类的视网膜每平方毫米只有几十万个感光细胞,而大型鹰类,如普通,眼睛中每平方毫米的感光细胞可达100万个。更为特殊的是,鸟类眼睛通常长在头部的两侧(鸮形目的猫头鹰例外),这意味着它们有着更大的视域,部分鸟类的视域可达300°。再者,鸟类眼睛周围有着发达的肌肉组织,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变眼球晶状体的形状,实现快速聚焦。
人类眼睛所占头部体积的比例不足5%,而鸟类可达20%~25%。作为顶级猎食者,鹰类的眼睛体积在诸多鸟类中更是突出,它们的双眼几乎与人类的一样大。大眼睛、高密度的感光细胞、超大的视域以及眼周发达的神经和肌肉组织,让鹰类拥有了超凡的视力,并使它成为空中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