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贝为什么会不自觉的用上妈妈腔
我们在和小宝贝说话时会不自觉地用上“妈妈腔”,讲话的节奏长而缓慢,几乎像唱歌…般,而且经常要把自己所说的和所做的重复几遍。对于这样的交流方式,宝贝会做何反应呢?仔细观察一下他的反应就会发现,宝贝原来一直在“密切注视”并“回答”着我们。尽管他可能还不会说话,但已经能学着我们的口形做出一种要说话的pose(姿势)了。
指导小手册
在宝贝的小世界里,能让他时时关注的人并不多,于是爸爸妈妈便成为他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凭着一颗细致的心,宝贝以全方位的扫描之势模仿着、学习着。渐渐地,其模仿能力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而提升。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他提供一个良好的“模仿环境”和“模仿榜样”。
模仿与反模仿
我们是宝贝的模仿对象,这似乎是件极为正常的事情。但可,会变得更积极更自信。所以一旦宝贝有了好的举动,比如用自己的小手给娃娃洗脸,如果你看见了他这么有模有样的动作,请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过来模仿着他的样子做一做吧,宝贝会从中获得一种被认可被肯定的成就感。而当宝宝模仿了我们的一些不错的行为,比如捡起地上的废纸扔进垃圾箱,你的微笑、拥抱和夸奖则是对他最好的鼓励,能激励他继续努力做得更好。
扩展式模仿
宝贝从模仿中逐渐获得丰富的想象力及认知力,但是只有我们这一个模仿对象还是不够的。所以,当宝贝拿着香蕉当话筒模仿着电视上的歌星唱歌的时候,他俨然成了一位歌唱家;而当他学着动画片里的英勇人物去帮助别的小朋友时,他将在模仿中培养出自己的同情心与正义感。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及时的鼓励和恰到好处的指导,比如说清楚歌词或给出具体的帮助小朋友的方法。
无论如何要相信这一点:宝宝对正确的事物模仿越多,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也就越开阔,创造的灵感随之越活跃。
宝宝为啥对你的抱抱“忽冷忽热”
“丫丫,怎么了,不是刚吃过奶吗,是不是要尿尿啊?”我抱着她把尿,半天也没听见哗哗响。“哦,不尿尿啊,那为什么哭呢?”我把她放下想再换一个玩具给她玩。可是刚一转身,丫丫“哇”的一声“阀门”又打开了。
丫丫四个多月的时候,老是像个小树懒一样吊在我身上,一放下就哭。
丫丫每天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躺在我怀里吃奶或者玩耍,可是这种美妙的享受,会因为我的忙碌,而变得极其短暂。她吃饱喝足后,会一个人拿着摇铃玩,东摇摇,西晃晃,要是我还不来,就开始挥舞着小手哭起来。我开始的时候总是习惯反应般摸摸她的额头,不发烧,摸摸她的身上,也不出汗,就有点迷茫了:“这小家伙不吃奶,不睡觉,不尿尿,不生病,怎么还哭个没完呢?”不过,我刚把她抱到怀里,她的哭声就神奇般地消失了。我不得不经常抱她在怀里,温言相哄。
刚开始我总是担心,这样毫无原则地抱着她,会让丫丫养成黏人的坏习惯,后来发现,受到充分搂抱和爱抚的丫丫,以后反而哭得少,不缠人。
后来看到一个研究: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妈妈和孩子皮肤接触比较多,时间比较长,因而孩子很少哭闹;而在发达国家,孩子常常独自一入睡在婴儿床上,更有甚者,有的妈妈尽可能的让孩子睡在单独的房间,远离任何声响,这样的宝宝反而哭闹得厉害。这让我安心很多,并从那之后用这种方式狠狠地宠丫丫。
抱抱是缓解宝宝哭闹的常见办法。其实这个年纪的宝宝,哭闹着要妈妈抱是有原因的——这是古老的生存本能在起作用。类人猿的幼崽也会本能地抓住母亲的皮毛;吊在妈妈身上。
因为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是听着妈妈的心跳声成长的,均匀而又有节奏的心跳,是宝宝在子宫内最好的催眠曲,出生后在妈妈怀里睡也同样能够听到原来熟悉的声音,这将给她带来很大的安全感。
另外,吊在妈妈身上,让妈妈抱着,就像尚未出生时在子宫里一样,没有被剖离、抛弃的感觉,也会给宝宝带来安全感;如果她孤零零地在床上,四周无依无靠,她会害怕。
丫丫喜欢我用各种各样的姿势抱她,每天甚至每个小时都不一样。有时候我一只胳膊揽着丫丫,一手拿着玩具逗她玩,她在玩玩具的时候,注意力也随之转移,这个时候即使我悄悄走掉一会,也不会引起专注的她的注意的。
丫丫喜欢靠在我的胸前,这时候她不管正在闹什么情绪,都可以渐渐忘掉,她趴在我胸前,懒懒地像个小树懒;有时候躺在胳膊上,这样能听得见她最熟悉的心跳声,走动时也能感觉得到自己的移动;如果她想四处看看,就会轻轻地靠在我的肩上,这样她的耳朵靠近我的嘴,能清楚地听到我说话;有时候她喜欢背靠着我,让我抱着她玩。
但是丫丫也不是一刻不离开我的,相反,有时候她会特意挣脱我的怀抱,自己乱跑乱动,以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大约只有几周的时候,丫丫就像其他宝宝一样,开始慢慢地发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再是妈妈身体的一部分了。
丫丫为了能从心理上感受这个世界,会进行一些尝试:
在出生后的头几周里,丫丫和其他的宝宝一样,总是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腿和胳膊,会时不时地抖一抖,似乎是在确认这些都是她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事实上,宝宝们还不会特别明晰,至少他们还要花上一段时间,才能明白这些在周围晃来晃去的东西,事实上是由自己操纵的,也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宝宝最初的时候,甚至也无法控制自己头的运动。或许对他们来说,头相对身体似乎有些太重了。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丫丫趴在我怀中睡觉的时候,脑袋也是重重地倒在我的肩头。那时候我会有种被她依赖的温暖感觉,我很喜欢那种感觉。
当宝宝已经能抓东西时,他的小手会紧紧抓住摸到的所有东西。因为他需要稳定和安全感,当然,也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存在。宝宝尤其喜欢吸吮.当然这并不只是因为要吃奶或者进食,而是与生俱来就喜欢。吮吸能够帮助宝宝缓解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有时候甚至是探索自己身体的尝试,丫丫做这样的动作时,我并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打孩子的手制止,而是让她吸,因为我知道,如果探索够了她自己会停止这个“无聊”的动作。
再过一段时间,当丫丫变得更独立、更自信时,本能的“抓握”就会被更高级的技能所代替:
她会伸伸胳膊,伸伸手,示意我抱抱。
有时候还会咿咿呀呀,当她突然意识到自己发出的声音时,她会高兴地喊叫,似乎是在享受着这美妙的声响。
喂奶和洗澡的时候,她还会蹬蹬小腿,手舞足蹈的,十分开心。
这段逐渐摸索的经历让丫丫开始知道自己也能做事,自己已经脱离了妈妈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儿童视觉发展及视力保护
孩子的眼睛是一辈子的大事,关注儿童视觉发展,防治儿童近视、斜视、弱视。
1.儿童的视觉发展
婴儿期大部分婴儿在出生时期拥有正常、健康的眼睛,但有些因素会令视觉出现问题的几率增加,这些因素包括家族中曾患有斜视、弱视、深度近视、远视、散光、糖尿病等:母亲在怀孕时患上麻疹、过敏性病毒感染、服用药物等,或未足月婴儿、出生时体重过轻的婴儿。另外,儿童如在出生后6个月内曾有眼部或脑部损伤、发高烧、脑膜炎、麻疹等也可以令婴儿的视觉系统比较容易出现问题。
视觉的发展通常比活动能力发展较早,初生婴儿已开始眨眼及转动眼球,但双眼还未能完全协调运动。由于视网膜上的黄斑仍未发育完全,他们只见到黑、白、亮、暗的差别,所见到的影像都是一片朦胧。
生后4个月,婴儿的视觉世界由数厘米的距离慢慢扩展到12~16厘米,两眼开始互相协调地注视一件物品,而手眼协调也开始学习并掌握。
4个月的后期,眼睛可以注视着移动物体,并开始有意识地接近或用手去接触该物体,而立体视觉也开始发展:颜色视觉也由出生时的黑白影像发展至色彩丰富的影像。
婴儿在出生至4个月大的期间,父母可以作出以下安排,帮助发展儿童的视觉。
在婴儿的睡房中放置一盏微弱的灯光,主要是让婴儿在睡醒时注视之用。
婴儿床及婴儿的睡觉位置应作经常的改变,令他们对空间的位置及不同方向的光线都可以作出反应及适应。
由出生至2个月,婴儿床的栏外可挂一些能活动和色彩鲜艳的玩具:2个月大后,这些玩具可挂在栏内供婴儿注视及刺激视觉。
在房问走动时尝试与婴儿说话,令婴儿将视觉与听觉结合,增强其注视能力。
在婴儿2~3个月期间,尝试将有手柄的摇鼓握在婴儿的小手内并摇动它,令婴儿能注视自己的小手。
4~6个月时,婴儿开始利用手或脚去转动身体,控制眼睛转动的方向,眼睛与身体协调的能力冉进一步发展,他们会晓得玩手指、脚趾,5个月左右便会用手抓着任何接触到的微细物件,视觉能力与记忆能力发展到可以分辨亲人和陌生人,父母在这时可以尝试让婴儿用手指接触不同表面的质感,令他们可以感受所见到的物件。另外,父母可将一些细小物件放在婴儿掌中,让他抓紧然后又将之拿走,这游戏可帮助儿童发展手眼协调能力。当婴儿进食或饮水时,父母应鼓励他自己捧着水杯或奶瓶。可以的话,不妨让婴儿在地上玩耍,让他观察其他家庭成员的活动。
6~8个月大的婴儿眼睛有良好的聚焦能力并开始爬行,爬行可以帮助发展手、脚及眼的协调能力,婴儿也可以感受到较好的空间关系,而空间关系对发展双眼协调是很重要的,所以,不妨鼓励婴儿在安全的地方爬行。另外,家长可以给婴儿一些食物,让他握在手中吃,也可以教孩子用胶杯子饮水,从而训练手眼协调能力。
8~12个月,婴儿开始学习走路和说话,对图画或积木的组合能力也开始建立,他们开始准确判断距离,可以玩一些较为精巧的玩具,例如积木、电动娃娃等。父母可以在这时教孩子简单的语言,并将所见到的物件用语言来配合。另外,也可以让婴儿看一些大型的图画书。
1~2岁的儿童已经有很妤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判断距离能力,此时可以玩一些更精细的玩具,例如小型积木、抛接皮球、木马或踏单车等等。
2~3岁2~3岁的孩子非常喜欢扩展其空间范围,时常跑来跑去。他们开始说一些简单的句子。家长可以跟孩子讲一些以图画为主的童话故事,令孩子将图画与故事内容互相配合,将故事形象化,这样可帮助儿童学习阅读。除此之外,父母也可给子女一些纸和笔,鼓励儿童绘一些图案形状,锻炼由视觉所带动的手部活动,足够的户外活动也是必要的。
2.视觉检查与视力保护
当孩子过了3岁的生日后,家长可以替孩子约见眼科医生做第一次视觉检查。
绝大部分儿童的眼睛都是健康的,但家长应该注意一些可能出现的视觉问题:
斜视大部分斜视只影响一只眼睛,斜视眼的倾斜方向可以是向上下或向内外,有时由于儿童的眼睑较贴近眼珠,令小朋友看似有内斜眼,其实只是假性斜视,医生利用简单的测试方法便可以辨别真性或假性斜视。发现孩子斜视时,必须尽早到眼科医生处确诊。因为越早治疗,痊愈的机会越大。
弱视弱视令中央视力降低但不能用光学镜片帮助,弱视通常会和另外一些视觉毛病同时出现,例如斜视,两眼度数相差非常大等情况,由于弱视的眼睛并没有表面症状,因此,只能在眼睛详细检查中才会被发现。
凑近视、远视或散光近视、远视或散光则比前述两种情况更为普通,长期看电视或者看书都会令眼睛的负荷增加,所以,当儿童进行近距离活动时要注意下列各点:
·在阅读、做家庭作业、看电视或其他室内活动时,要有适当的灯光,避免反光或强光的刺激。
·当儿童在阅读时,身体的姿势要挺直,阅读距离要有30厘米,书本不应放在靠左或靠有的位置,两眼应与书本有同等距离,而书本应写脸部平行。
·长时间阅读的话,应作短暂休息,例如每1小时的近距离工作应休息3~5分钟。
·尽量避免阅读一些细小的字体或印刷品,而小型的电视机或电脑也应避免使用。
·不应在行走的交通T具上看书。
幼儿期系统保健措施与观察要点
身体观察要点:
头
看有无疼痛、外伤、湿疹、疥疮等,囟门的情形(婴儿)。
(1)厚、黄的头垢,覆盖于婴儿的头皮上,可能是乳痂。
(2)白色片状物,在头皮部分,可能是头皮屑。
(3)秃斑,发痒的红色圆形斑块或灰色鳞屑样环,可能是癣。
(4)头痒,在发根处黏着白色极小的珠状卵,可能是头虱。
(5)严重头痛,伸颈时也会痛,可能是脑膜炎。
(6)前额的一侧头痛可能是偏头痛。
脸
看表情、脸色、唇色、眼睛的明亮,有无浮肿。
(1)脸颊一侧或双侧肿胀可能是腮腺炎。
(2)颈腺(淋巴)肿大伴喉痛、发热,可能是扁桃体炎或传染性单核白细胞增多症或猩红热。
眼睛
看眼睑及白眼球的状态(有无贫血、充血、黄疸),有无眼垢、眼泪及眼皮浮肿。
(1)眼睛痛且带水,可能是异物入眼。
(2)眼睛疼痛、发红、流泪,晨起上、下眼睑粘在一起,可能是结膜炎。
(3)眼睛流泪、发痒、边缘发红,伴有喷嚏,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4)眼睛无目的地移动,可能是斜视。
(5)从眼睛内侧眼角分泌出脓,可能是粘眼。
(6)眼睑(通常在下眼睑)发红、肿大,可能是麦粒肿。
(7)眼睑发红,有鳞屑粘住睫毛,可能是眼睑炎。
耳朵
看有无味道、流脓、溃烂,耳朵附近有无浮肿疼痛(常以手搔耳)、是否听得见(听了也没回答等)、有无耳垢。
(1)耳朵内部或边缘疼痛,可能是中耳炎或牙痛,也可查耳痛。
(2)耳朵流脓,可能是中耳炎。耳道内疼痛,拉耳垂时更痛,可能是外耳炎。
(3)听力减弱且耳朵内有阻塞感,可能是耳朵有耳垢或中耳和耳咽管感染或耳内有异物。
鼻子
看鼻涕的情形(颜色、味道、是否混有血或脓)。
(1)打喷嚏、流鼻水、眼睛发痒,可能是过敏性鼻炎。
(2)流鼻水伴喉痛、发热,可能是一般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3)流鼻血可能是鼻衄或异物进入鼻内。
(4)白色或黄色小斑点在新生婴儿鼻子上及四周,可能是粟丘疹。
(5)鼻音重且用口呼吸,可能是腺状肿。
(6)眼睛下方疼痛,可能是鼻窦炎。
嘴巴
看有无味道、口水或疼痛、伤口,是否以口呼吸,舌头的情形(颜色、是否有白苔)。
(1)口腔内细小的、白色凹下的溃疡,可能是口疮。
(2)口腔内大块、红色而中间带黄的溃疡,通常在脸颊内侧,可能是外伤性口腔溃疡。
(3)口腔内乳脂状或白色泡沫块,擦时会流血,可能是鹅口疮。
(4)围绕鼻孔、嘴唇四周出现小而又痒又痛的脓疱,可能是唇疱疹。
(5)小脓疱,会渗脓而后结痂,可能是脓疱病。
(6)嘴唇小裂痕,可能是皲裂。
(7)牙龈局部红肿并流口水,可能是长牙齿。
(8)较大的小儿的牙、牙龈阵痛,可能是牙痛。
皮肤
看颜色(有无潮红、贫血、黄疸),有无干燥的情形,是否起疹(颜色、大小、形状、扩大情形),有无脓肿、虫咬伤、尿布疹、湿疹、撞伤、外伤、烫伤等现象。
(1)扁平的红色或粉红色疹,由躯干开始,蔓延至全身,可能是小儿玫瑰疹。
(2)发痒的小水疱,分批出现,先见于躯干,继而蔓延至全身,可能是水痘。
(3)脸、手和腕关节、踝关节、膝关节内侧皮肤出现干性鳞屑、发痒的红疹,可能是湿疹。
(4)皮肤苍白,尤其见于指尖、舌和眼睛旁边,可能是贫血。
(5)在红色的皮肤上,成批出现白色发痒的肿块,可能是荨麻疹。
(6)红色小斑疹,从耳后开始蔓延至全身,伴颈腺(淋巴)肿胀,可能是德国麻疹。
(7)小红斑由胸部和颈部开始,然后向全身蔓延伴喉痛,可能是猩红热。
(8)一小片皮肤发痒,出现红斑或灰斑,向外呈环状扩展,而中间的皮肤看来则正常,可能是钱癣。
(9)棕红色点状皮疹先在耳后出现而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通常先会流涕、眼睛红肿,可能是麻疹。
四肢
看关节的肿胀、疼痛、指甲的异常、走路的样子。
(1)手指间皮肤出现细、短的条纹,纹的末端有黑色斑点,很痒,可能是疥疮。
(2)指甲边发红或化脓,可能是甲沟炎。
(3)皮肤苍白或发青,麻木继而红肿,发痒,可能是冻疮。
(4)趾间皮肤发白,起疱,发痒,抓破后露出发红的肉,可能是香港脚。
腿痛
(1)通常位于膝与踝之间,且多发生在晚上.可能是发育痛。
(2)腿的某一部位奇痛或压痛以致不能站或走,可能是骨折或骨髓炎。
(3)在脚底有扁平、白色或褐色肿块,走路时疼痛,可能是足疣。
(4)趾甲一侧疼痛及发红可能是趾甲长入肌肉内。
(5)手臂某一部位剧烈疼痛和压痛,以致不敢用力,可能是骨折或骨髓炎。
(6)跛行伴关节疼痛及肿胀可能是关节炎前兆。
(7)患流感1~3天后出现剧烈的小腿肌肉疼痛,并伴有厌食和头痛等症状,可于初醒时双侧小腿部突然疼痛,局部不红、不肿,足呈跖屈状,但恢复较快,可能是急性良性肌炎。
胸腔与腹部
(1)呼吸急促、困难,1岁以下的婴儿感冒后出现此现象,可能是毛细支气管炎。
(2)扁平、红色或粉红色疹子开始于躯干,继而蔓延至颈部和四肢,通常发生在高烧之后,可能是玫瑰疹。
(3)奇痒的小水疱,先成串的在躯干出现,继而蔓延至身体其他部位,可能是水痘。
(4)咳嗽发作时因吸入空气而产生哮喘音可能是百日咳。
(5)干咳伴发烧、呼吸困难,约1岁左右发生,可能是支气管炎。
(6)肚脐处有不痛的突出物,用力或咳嗽时会变大,可能是脐疝。
(7)新生婴儿脐带残留部分有渗出液,之后结疤,可能是脐带感染。
恶心、呕吐
(1)在旅行时发生,可能是晕车或晕船病。
(2)脚缩起像胃痛的样子,3个月以内的婴儿有此症状,加上哭泣,可能是腹绞痛。
(3)喷射性呕吐,新生婴儿在喂奶后强烈呕吐,可能是幽门狭窄。
(4)严重痉挛性腹部绞痛,1岁以下的婴儿,伴呕吐,大便呈红色胶冻状,带血及黏液,可能是肠套叠。
(5)较大的小儿初时由肚脐周围开始疼痛,然后疼痛转移到右下腹的腹股沟处,可能是阑尾(盲肠)炎。
(6)腹股沟部分长出不痛的突出物,用力咳嗽时会变大,可能是腹股沟疝气。
外生殖器和肠道
(1)硬如石子样的大便伴下腹疼痛可能是便秘。
(2)大便稀,排便次数多可能是腹泻。
(3)大便红色胶冻状,带血而黏,发生于1岁以下的婴儿,且伴有严重腹痛,可能是肠套叠。
(4)进食后不久,呕吐、大便稀,次数多,可能是食物中毒。
(5)大便恶臭、色淡可能是肠疾。
(6)外阴感到不适可能有异物在阴道或有寄生虫。
(7)尿频,排尿时疼痛伴发热,可能是尿道感染。
(8)经常且无意识地排便,弄污内裤,无其他症状且本来有很好的大便习惯,可能是大便失禁。
(9)阴茎头红肿可能是龟头炎。5岁以上的儿童包皮紧可能是包皮过长。
(10)浊而暗色或褐红色的尿液,可能是肝炎或肾脏炎。
(11)尿布覆盖的部位出现红疹,可能是尿布疹。
(12)肛门周围出现线状的小虫伴奇痒,可能是有寄生虫。
儿童消化系统的特点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
消化管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和肝脏。消化腺具有分泌各种消化液的功能,消化液内含有能使食物消化分解的物质叫消化酶,如唾液中的淀粉酶、胃内的胃蛋白酶、胰腺产生的胰淀粉酶等。
消化管主要是由黏膜和平滑肌构成的。随着消化管壁平滑肌的收缩和放松,引起消化管的蠕动,将混有消化液的食物向前推进,通过消化器官进行消化和吸收,最后的食物残渣形成大便,由肛门排出。
儿童消化管与成人的区别是:儿童消化管的黏膜非常细嫩,血管较多,消化功能较差,因而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消化不良和发生胃肠道疾病。
此外应注意的是,吃过辣过烫的食物容易烫伤食管壁;吃坚硬的食物如鱼刺、碎骨片等易刺破食管黏膜引起炎症;边吃边谈笑则容易把米粒、黄豆、花生仁等呛入喉腔或气管引起剧烈咳嗽,严重者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消化系统运行得正常与否,与牙齿有着很大的关系。牙齿不好就会增加胃肠负担。儿童时期要经历一次换牙的生理过程。一般6~7岁时,乳齿便开始脱落(乳齿有20个),随之慢慢长出恒牙来,12~13岁时全部交换完成。换牙期间,可出现暂时性的牙列不齐,很易嵌塞食物,刺伤牙龈而发炎。有的儿童习惯于张口呼吸使牙龈干燥,发生增殖性牙龈乳头肥大,引起咀嚼疼痛。龋齿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牙病,一般4~8岁是乳龋高发期,11~18岁少年则恒龋多见。
儿童从小应讲究口腔卫生,要养成饭后漱口、早晚刷牙的卫生习惯,不吃过冷的食物,不喝过冷的水。要多吃些需要多咀嚼的食物如水果、烤馒头片等,以利牙齿的正常发育。食物中应少含糖,多含磷、钙、维生素D等。
相对而言,儿童的肠管比成人的要长些,肠道蠕动也比成人弱,腹肌的推动力更是不足,这些原因造成食物通过比较慢,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便秘、厌食等症状。
要合理安排进餐时间和营养素的分配,要养成按时进餐的习惯,不偏食、不吃零食、不暴饮暴食。此外,因营养不良而患便秘的儿童要多饮水,多吃粗粮和含膳食纤维多的蔬菜(如芹菜、丝瓜等)。消化管和消化腺的活动都是在神经调节下进行的,因此进食时保持儿童的精神愉快,对促进消化吸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怎样帮助宝宝增加活动量
为了保证幼儿健康成长,应该增加幼儿的活动量,那么,如何增加幼儿的活动量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幼儿的成长中需要与小伙伴们友好交往,是幼儿成长中的自然需要。彼此年龄差不多的幼儿非常容易相互微笑,或拉拉手,摸摸对方。有的小伙伴们在一块虽是各玩各~的,但有无小伙伴在场,情形是有区别的。有小伙伴在场时,幼儿能用同一个玩具玩更多的玩法,玩的时间也更长。此外,一些大人不屑的事,小伙伴们在一块都会非常开心,乐趣无穷,比如看蚂蚁搬家,幼儿可以一看就是一大半天。
小伙伴们有时免不了会发生矛盾,最常见的便是争抢玩具,对这个年龄的幼儿来说其实是正常的。因为他们尚没有“我的”“你的”的概念,最好的是让小伙伴们每人都有玩具,让他们懂得彼此交换玩具。
(2)父母对幼儿往往都有些溺爱,很自然会为他提供各种各样的玩具和物品。给幼儿的玩具太多、太杂,显得“刺激过剩”,反倒使幼儿无所适从,也不利于培养幼儿有条理的习惯。
年轻的父母不知道,给幼儿过多的玩具,会使幼儿性格散漫,导致幼儿兴趣不专一,注意力不易集中。给幼儿适度的几个玩具,只要启发幼儿多想些玩的方法,激发幼儿动脑动手,效果会更好。
(3)轻松愉快的情绪对幼儿是至关重要的,父母也应该保持这种良好的情绪,它可以让幼儿有足够的热情和兴趣去游戏,去学习,去探索,从中进一步获得乐趣,增加自信,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幼儿’喻快高兴,父母自然也轻松愉快,整个家庭的气氛也就活跃起来,可以促进幼儿的成长。
不过幼儿也有皱眉头的时候。比如当幼儿身体不舒适的时候,感到孤独的时候,就会不安、哭闹,这时父母的关照爱抚对幼儿非常重要,在爱的关怀下幼儿才会产生对人的信任和对环境的安全感。
4岁宝宝的生理标准是怎样的
这个阶段宝宝身高、体重发育减慢,但四肢的增长较快,身高每年增加4~6厘米,体重每年增加15~2千克,体重的增加较身高慢,因而显得较细长,神经系统的发育仍然较快,语言能力迅速地发展,模仿性强,想象力得到发展,经常对接触的事物问为什么,要求成人回答。所以正确地答复和引导,对智力及心理的发育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1)体重:14~16千克。宝宝个体差异很大,年龄愈大,体重差异愈大,其变动范围可达10%以上,这个时期女孩的体重轻于男孩。体重是代表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
(2)身高:90~100厘米。影响身高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种族、内分泌、营养、锻炼和疾病等。一般低于30%以上为异常,身材矮小可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软骨发育不全、呆小病等。若身材矮小但比例匀称,多见于垂体侏儒症。
(3)宝宝的头围、胸围是多少7发育多少颗乳牙头围48~49厘米,胸围49—50厘米,乳牙20颗。
(4)宝宝能做哪些平衡及大动作能倒退走路,两足交替上楼梯。
(5)宝宝会做哪些自我服务会控制大小便,学大人做清洁工作,学穿衣服、穿鞋,会画人头及躯干像。
孩子生长发育具有哪些规律
爸爸妈妈们,你们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么?了解孩子生长发育的规律的目的,是用来判断孩子生长发育是否正常的,更好地帮助爸爸妈妈们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保健、护理,让宝宝能正常、健康的生长。
1、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孩子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孩子的生长的发展又具有阶段性,有的时候慢些,有的时候快些。宝宝在出生后前半年是增长得最快的,后半年就逐渐减慢了,等宝宝满一周岁后,宝宝开始基本稳步成长,等到孩子青春期,他们地成长又迅速加快。还有,在身体部分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一般头部会增长1倍,躯干会增长2涪,上肢会增长3倍,下肢会增长4倍。既然知道了孩子的生长发育会时快时慢,那爸爸妈妈们就不用担心自己孩子比别人家孩子矮半截或高半头而担忧苦恼了,就让孩子和着青春的节拍,朝气蓬勃地走向成熟吧。
2.各系统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孩子各个系统的发育快慢不同,各有先后。比如,神经系统发育是先快后慢,神经系统的发育最为迅速尤其是大脑,因此各种生理机能、语言和动作发育较快;生殖系统先慢后快,到孩子青春期时是发展最快的。另外,心脏、肺脏、肌肉及骨骼的发育速度与体重、身高较为接近。婴儿出生后的几个月内,心脏大小基本维持原状;2~3岁时,它的重量迅速增加到初生时的3倍,以后生长速度减慢,到青春期又激增到出生时的10倍;肺的发育要在青春期才完全成熟;儿童肌肉的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在五六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3.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孩子生长发育一般遵循由上到下,由近至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孩子身体发育的顺序是头部最先发育,然后是躯干、上肢,最后才是下肢。因为头脑是人整个身体的“司令部”,它的成熟程度直接影响和制约着整个身体的生长发育。此外,孩子手的发育也较早,在其会走路以前几乎已经掌握了手的各种功能。但是婴儿下肢的发育较晚,主要是在会直立行走后,才开始逐渐发育的。
要注意的是,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生长发育虽有一定规律性,但在一定范围内因受先天和后天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超越了止常范围则应认为发育不止常,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越来越显著,青春期差异较大。
吮吸大拇指是孩子有另类饥渴的一种表现
妈妈和爸爸在客厅里看电视,孩子在一旁玩,突然开始吮吸起拇指来。“不要吮吸手指,脏。”妈妈说,不过趁妈妈不注意,孩子一会儿又开始吮吸拇指了。爸爸说:“孩子吮吸拇指也没什么问题吧。我看詹姆斯这么大了,也还有啃指甲的习惯呢。”妈妈白了爸爸一眼,说:“指甲里细菌多,那样不卫生。”
孩子在家吮吸拇指,妈妈有时候也会装作没看见,但如果孩子在外面还吮吸拇指,妈妈就会生气,“手才碰了脏东西,现在又放在嘴里吸。”于是妈妈总是用湿纸巾给孩子擦手,防止细菌进入口内。父母对待孩子吮吸拇指,看到的总是卫生问题,却没有看到其他的问题。
许多新生的婴儿都喜欢吮吸奶嘴,三四岁的儿童有时也喜欢吮吸大拇指。父母看到孩子这样的行为,也总是把它简单地看成为不成熟,还没有长大。弗洛伊德指出:这是儿童体验性快感的一种表现。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接受,然而这是事实。儿童存在性饥渴,甚至在妈妈肚子里就有这种表现,这是被很多心理研究证明了的,只是儿童这种性饥渴的表现形式与成年人完全不同。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吮吸手指,嘟起嘴唇吐唾沫,好像很开心的样子,应该明白,这是孩子的一种另类饥渴。这些行为也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四岁的孩子,通常都有了性意识。他们会发现自己与异性在身体构造上的区别,并形成原始的羞耻感。他们会刻意回避这些,并担心自己会变成对方。这是一种性别焦虑感。同时,孩子会下意识地获取性快感,比如满足口欲(好几岁了还吸奶嘴或含母亲的乳头)、抚摸自己的性器官等。其实除了性饥渴,孩子还有其他多种另类饥渴。这些另类饥渴都会通过孩子的异常行为表现出来,虽然不像攻击性行为那么很明显地体现出危害性,但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这种另类饥渴也会发展成心理隐疾。
美国心理学家哈特通过实验表明,动物与人都存在着另类饥渴的问题,婴幼儿尤为突出。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搂抱,即使长大了也喜欢扯着大人的衣襟或者靠着大人,这就是皮肤“饥饿”的表现。皮肤老是处于“饥饿”状态的孩子,往往性情抑郁、孤僻,爱咬嘴唇或啃指甲,有时甚至会有自伤行为。研究显示,消除皮肤“饥饿”的最好“食品”就是父母的亲吻、抚摩等。因此,父母在平时要多与孩子肌肤接触。
生活中多有这样的“镜头”,当孩子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或看见母亲时,就会哭喊着要求妈妈抱。对此,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解释道:拥抱在母婴之间建立起一种最具安抚功能的接触——胸对胸接触,孩子不适的心境因而趋于平静,心理饥渴也得到了满足。母亲的怀抱可以说是“心理维生素”,十分有助于孩子良好情绪与个性的形成。因此,平时母亲多抱抱孩子,是满足孩子心理饥渴的最佳精神食粮。
专家支招
很多孩子喜欢吮吸手指,不管在什么场合,都会不知不觉地吮吸,甚至入睡后孩子也会含着手指。孩子的这种习惯多数是从小养成的。但年岁偏大的孩子也会突然出现这种现象,通常也是出于心理饥渴。为了让孩子摆脱这样的习惯,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经常使用双手,比如一起拍手唱歌、跳舞、做游戏,让孩子摆脱吮吸手指的诱惑。
儿童呼吸系统的弱点及护理方法
人以呼吸维持生命,呼吸一旦停止,生命也就停止了。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从鼻到支气管是气体来往的通道,称呼吸道,其中鼻.、咽、喉为上呼吸道,气管、支气管与肺为下呼吸道。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地方,它把氧气吸进去,通过心脏和血液送到全身,又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儿童的呼吸系统与成人有所不同,儿童的呼吸道管腔狭小,表面上的黏膜组织细嫩、脆弱,肌肉不发达,管壁有较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组织。另外,儿童肺的弹性较差,肺泡数量较少,但儿童的间质发育旺盛,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所以儿童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疾病。
由于儿童的胸廓比较狭窄,呼吸肌也比较弱,因而呼吸动作浅表,肺活量较小,呼吸量比成人少,呼吸节律性不强,往往是深浅呼吸相互交替,其原因是支配呼吸运动的神经中枢发育尚不健全。由于儿童的氧需求量大,新陈代谢旺盛,而呼吸运动较弱,所以儿童的呼吸次数就相应增多。
针对儿童呼吸系统功能的弱点,让儿童多进行唱歌、游戏、朗诵等活动是有益的,此外还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些活动和运动能够增加肺活量,增强呼吸肌,提高呼吸中枢的神经调节功能,有利于儿童少年早日形成深长而有节律的呼吸。
儿童的面颅由于还没有发育成熟,鼻道狭窄,鼻腔短,鼻毛也不发达,鼻黏膜又非常柔嫩,所以很容易受感染,造成鼻黏膜充血、流涕而致鼻道阻塞和呼吸困难,甚至得鼻炎,鼻炎反复发作就会形成慢性鼻炎,据统计,目前慢性鼻炎已成为儿童少年的第二位常见病。
鼻腔下部的黏膜海绵体8—9岁开始发育,到青春期时最发达,这时轻微碰撞就会造成鼻出血,有的甚至流血不止,严重者造成贫血,因此保护鼻子,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应忽视。
我们在正常呼吸时,冷空气通过鼻腔时迅速加温,并通过鼻气的过滤,把大部分混杂在空气中的灰尘和微生物去掉。而有些儿童却喜欢张口呼吸,这是不卫生的,因为张口呼吸时吸进去的是冷空气,呼吸道就会受到冷的刺激,并将灰尘和微生物吸入呼吸道,引起喉炎、扁桃体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预防呼吸道疾病,就是要经常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不要接近有呼吸道疾病的病人;多参加体育锻炼;培养用鼻呼吸的习惯。
有些5~10岁的儿童,因咽部和鼻腔反复感染,会出现一种腺样体增殖症,表现为说话带鼻音,稍一运动就喘气,影响全身的氧气供应,严重的患儿睡眠不安、呼吸困难、饮食无味等,出现这种症状应尽早手术治疗。
12~14岁是喉部的快速发育期,这时男孩子开始出现喉结。随着喉腔的扩大和声带的加长,男孩、女孩都要经历一段“变声期”。男孩的声带比女孩长得多,所以男孩的发音比较低沉,从童声变成低沉浑厚的男声,女孩从尖细的童声变成了高亢的女声。有少数男少年,变声特别强烈,出现声音嘶哑,发出假音,这是暂时现象,当喉部发育完善后就会恢复正常。
这个时期男女少年都不要大声喊叫,特别要注意唱歌和阅读卫生。唱歌前要做适当的发音练习,选用适合儿童音域特点的歌曲,避免用过高的音调、过宽的音域唱歌,每唱10分钟左右就应让他们休息。为了使喉部得到正常发育,必须保护呼吸道,注意预防感冒,在学习阅读、朗读、唱歌时要正确地用喉,同时要进行体操和呼吸运动来锻炼呼吸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