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到两岁宝宝的认知发展

幼儿虽然具有原始的感知和记忆形成,可以获得某些客观事物的映象,但属于具体表现,缺乏概括性,且保持时间很短,不稳定,所以不能成为想像的附加材料。在1.5岁~2岁左右,幼儿才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表象。而对表象的加工能力也是在1.5岁~2岁左右。这种加工能力的产生,也就是想像的产生,标志幼儿的认知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幼儿能通过想像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重构新的形象,用以表现事物的关系和联系,这正是幼儿高级认知功能萌芽的开始,也是智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因此,幼儿的智力开发就是应该促进这种高级认知功能的发展。

想像是幼儿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多依靠联想,即把当前感知的事物与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利用以前的经验理解当前的事物,这种联想就是想像的形式之一。所以想像是幼儿获得新知识的认知基础。没有想像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谈不上掌握知识。

1岁半~2岁是幼儿感知生活和交往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1岁半~2岁左右,随着语言和思维的逐步发展,对事物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认识的概括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记忆力进一步发展

1岁半~2岁左右,幼儿能记住一些日常用品的名称,记忆时间更加长,能记住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此外,这时幼儿记忆发展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出现了延迟模仿,即幼儿在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时,当时并没有什么反应,可是过一段时间后,却会出现对先前所见言语或动作的模仿行为。延迟模仿的出现,表明幼儿的记忆,力明显增强。

此外,从1岁半以后,语言开始在记忆中起主导作用,幼儿逐步地积累、记住大量的词汇,记忆时间加长。

表象与表征的产生

比如1岁前的宝宝在妈妈离开时会哭闹,可妈妈离开后一会宝宝就不哭闹了,这是因为这一年龄的宝宝还没发生表征,妈妈不在眼前就想不起来妈妈的样子,自然就不哭闹了。可到1岁半以后,妈妈离开很久,宝宝还在哭。这是因为这时宝宝出现表征,脑海中能产生妈妈的形象,所以宝宝越想越哭。可见表征的出现不但推动整个心理发展,还使宝宝心理过程内化。

想像初步萌芽,在幼儿的语言动作中已出现了一些简单想像成分。

比如,以前玩玩具时,宝宝还只是把玩具当成无生命的玩具,到这时宝宝能给玩具赋予生命,如会给布娃娃喂水、喂饭等,在游戏中加入了想像的成分。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3 

古代太监是割的什么部位

    古代太监是割的什么部位
    古代太监阉割哪
    其实不同的朝代阉割的方法和部位是不一样的。根据阉割的人年纪的不同也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说呢,阉割JJ不阉割蛋蛋的情况比较少。阉割蛋蛋不阉割JJ的情况,在前面些的朝代比较多。到了明清,阉割的技术进步了,基本上是一起阉割。
    当太监的,一般是少年人或者小孩。如果连只阉割JJ,就会小便失禁,浑身恶臭。如果只阉割蛋蛋,这种做法比较多,一来JJ长不大了,二来不会影响小便。唯一的缺点就是影响寿命。至于蛋蛋和JJ一起阉割,那是变态的做法,死亡率极高。到了清朝,阉割技术到达一定程度了,宦官淫乱后宫的例子层出不穷,所以才实行一起阉割的制度。
    古代的太监是阉割什么位置?为什么有干净与不干净之分呢?
    1.把JJ连同睾丸一起割掉,你那个位置就只有一个火柴棒粗细的小孔。2.只割掉两个睾丸,别的部件完好,但是这样,也废了呀。有时如果只割掉一个睾丸,就是没干净。因为,太监一般都是很小就阉割的,人小,睾丸太小,没处理彻底。没有分,只能简略地给你讲下
    古代阉人,主要是阉割哪个部位?
    古代太监阉割时是非常有讲究的,净身前选好日子,把净身者关在房间里,那房间必须密不透风,让净身者先清理粪便,然后锁在房间里,在着段禁闭期间,绝对不能饮食,免得有排泄的秽物沾染手术后的创口,致使伤口恶化,危机生命之所以要密不透风,也是为了净身者的安全,这样,经过三四天之后,就正式行阉割手术了,阉割前,先用白布或者绷带紧扎手术人的下腹部和双股的上部,以高温的辣椒水小心洗涤即将手术的部位,再以微弯如镰刀状的小刀,连同阴囊及阴茎一起切断,通常分两部:第一部是割睾丸。在球囊左右各横割开一个深口子,把劲络割断以便把睾丸挤出来,这需要阉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劲往外鼓,待用全身的力气把睾丸挤出来,刀子匠会把片好的猪苦胆(起止血作用)帖到球囊的左右两边。第二步是割阴茎。着需要相当高的技术,割浅了会留有余势,将来里面的脆骨会往外鼓出,就必须在挨第二刀,即宫里俗称的“刷茬”;如果割深了,将来痊愈后会往里塌陷,形成坑状,解小便时呈扇面状,一辈子不方便,阴茎割除后,要插上一根大麦杆,然后把另一个猪苦胆劈开,呈蝴蝶状的敷在创口上。以上的程序完成后,在由两名刀子匠搀扶被手术的人在房里缓行两三个小时后,才允许躺卧。手术后3天内不准喝水,据说由于干渴和伤痛,其间必须忍受非常的痛苦,3天以后,拔掉大麦秆的拴,尿如喷泉涌出,可谓大功告成。割下的东西,净身师全像宝贝一样地收起来,被净身的人无权要,统归净身师保留,净身师事先预备好一个升,升里边盛着少半升的石灰,把两个丸一个势,整齐地摆放好,用石灰吸干水分,免得腐烂,有朝一日,净身的人发迹了,还得用财物向净身师赎回自己的身上物,阉割后的人不光不能生子,有的连小便都很难自控
    太监到底被阉割的具体部位是什么?
    先阉睾丸,再下去就是全套阉掉。
    太监(tàijiàn)原指宦官中的高级官员,现指中国古代被阉割生殖器后失去性能力,专供古代都城皇室役使男性中的官员,又称宦官、阉人、寺人、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明朝开始又叫年纪大的太监为伴伴。
    扩展资料:
    净身机构:过去,男人净身有两种机构,一是官办的,清朝的净身机构是管理后宫事务的内务府下面的“慎刑司”;再是民间的“职业净身所”,当然,也有家庭作坊式的。
    净身的风险很大,死亡率很高,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能活下来,不是走投无路,一般人家不会做这种“断子绝孙”的事情。
    清朝民间的“职业净身所”颇专业,手术时痛苦和死亡率都较低,所以很有生意,清代光绪年间,京城有两家比较出名,主人一叫“毕五”,一叫”小刀刘”,清宫中不少太监都“产自”这里。
    因为输送的太监质量好,渠道稳定,两位“刀儿客”还被赐授七品顶戴,成了县级“净身师”,父母送孩子去净身,还要给“刀儿客”支付五六两银子的“净身费”。
    去势前不吃不喝,得把屎、尿排净。去势时则将被净者绑在“手术床”(有时就是门板做的)上,那时不会有麻醉药,也有说会在生殖器上抹些麻醉神经的东西。
    动刀前有时会让净者喝点北京二锅头这样的高度白酒,以麻痹一下神经;再是分散注意力,例如在其眼前悬一把刀,与其说话聊天,以吸引注意力,待其感觉到疼时,生殖器已让割去了。
    净身时卫生条件很差,一刀子下去,血流如注,人一下便疼昏死过去了。“刀儿客”使用的刀子在火上烤一下,就算消毒了。
    而止血的方式则是将刀子烤红,烙在刀口处,让其结痂,或是敷上药末(有时就是香灰)止血,然后抬到密封的小房子,在其身下铺上一层草灰,吸收血水、失禁的尿液,一个月后伤口愈合才能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监
    古代的太监,是割什么地方
    第一步是割睾丸。在球囊左右各横割开一个深口子,把筋络割断以便把睾丸挤出来。这需要阉割者身子打挺,小肚子使劲往外鼓。待用全身的力气把睾丸挤出来,刀子匠会把片好的猪苦胆贴到球囊左右两边。
    第二步是割阴茎。太监(tàijiàn),也称宦官,通常是指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为不男不女的中性人,他们是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又称寺人、阉(奄)人、阉官、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太监”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辽,本来是政府高级职位的名称,并不一定由宦官担任。至明朝时,宫廷内设十二监二十四衙门,提领者被称为掌印太监,俱由宦官出任。低阶宦官名“少监”、“中监”,高阶宦官是“太监”;于是“太监”变成了高级宦官的称谓,后来成了对宦官的统称。1923年7月16日,溥仪裁撤宫内太监。
   


!admin 发布于  2021-11-29 12:13 

一岁到两岁宝宝的发育情况

身体发育状况

快两岁的宝宝,体格的发育相对慢了下来,但已经能有16~20颗牙齿了。见表4-2。

随着活动的增加和肌肉的逐步发育,婴儿时期的脂肪逐渐减少。宝宝的腿和胳膊逐渐加长,脸变得比以前更有棱角,下巴也显露了出来。

宝宝的四肢灵活有力

在这个阶段里,宝宝动作的协调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都有明显的进步。

宝宝手的使用更加自如,能够自己捧着杯子喝水,独自吃饭;能够将玩具箱内的各种玩具取出来再放回去,还能自己打开包装好的东西;可以码放5块左右的积木;能够画出直线;可以转动门把手把门打开,在玩球时,不仅可以很好地追着球跑,还会用手投球及用脚踢球。而且,有的宝宝已经能够自己穿鞋子、穿衣服了。

宝宝腿上的肌肉开始变得有力,能够跨过高度为5厘米左右的障碍物,也能在一段时间内独自做“金鸡独立”,可以从最后一级台阶蹦到地上,能蹬踩儿童三轮自行车。

宝宝可以跑了

这时的宝宝已经从稳稳地走路逐渐发展到会跑了,尽管跑得还不太稳。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可以和宝宝一同走路外出了,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大脑发育最迅速

这个阶段的宝宝身体各部位发育速度,以大脑最快。宝宝的因果关系理解力有进步,并且已经颇具想象力,他会把所有圆圆的东西都说成像太阳,把弯弯的东西说成像月亮。记忆力也有很大进步,已经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今天和明天、快和慢、远和近等,会数1~10甚至更多,喜欢问更多的“为什么”。

语言出现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他以每个月平均说出25个新单词的速度发展着,满两岁时有可能达到近千个;宝宝将说出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来,如他说“大狗狗”、“削苹果”等,能说出日常见到的大多数事物的名称。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3 

一岁到两岁宝宝的发育情况

身体发育状况

快两岁的宝宝,体格的发育相对慢了下来,但已经能有16~20颗牙齿了。见表4-2。

随着活动的增加和肌肉的逐步发育,婴儿时期的脂肪逐渐减少。宝宝的腿和胳膊逐渐加长,脸变得比以前更有棱角,下巴也显露了出来。

宝宝的四肢灵活有力

在这个阶段里,宝宝动作的协调能力和身体的灵活性都有明显的进步。

宝宝手的使用更加自如,能够自己捧着杯子喝水,独自吃饭;能够将玩具箱内的各种玩具取出来再放回去,还能自己打开包装好的东西;可以码放5块左右的积木;能够画出直线;可以转动门把手把门打开,在玩球时,不仅可以很好地追着球跑,还会用手投球及用脚踢球。而且,有的宝宝已经能够自己穿鞋子、穿衣服了。

宝宝腿上的肌肉开始变得有力,能够跨过高度为5厘米左右的障碍物,也能在一段时间内独自做“金鸡独立”,可以从最后一级台阶蹦到地上,能蹬踩儿童三轮自行车。

宝宝可以跑了

这时的宝宝已经从稳稳地走路逐渐发展到会跑了,尽管跑得还不太稳。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父母可以和宝宝一同走路外出了,但一定要注意安全。

大脑发育最迅速

这个阶段的宝宝身体各部位发育速度,以大脑最快。宝宝的因果关系理解力有进步,并且已经颇具想象力,他会把所有圆圆的东西都说成像太阳,把弯弯的东西说成像月亮。记忆力也有很大进步,已经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今天和明天、快和慢、远和近等,会数1~10甚至更多,喜欢问更多的“为什么”。

语言出现质的飞跃

这一阶段,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将发生质的飞跃:他以每个月平均说出25个新单词的速度发展着,满两岁时有可能达到近千个;宝宝将说出由两个单词组成的句子来,如他说“大狗狗”、“削苹果”等,能说出日常见到的大多数事物的名称。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2 

孩子发育状况不达标怎么办

头围过大、过小

孩子出生后,前半年头围共增加8~10厘米,后半年增加2~4厘米,1岁时比出生时增加约12厘米,达到48厘米左右。

头围过大有可能是脑积水、佝偻病等的预兆,太小则有可能患小头畸形。父母要多关注,每2个月测量1次。用一条软尺,经过眉间、后脑勺最高点平行绕头一周所得的数据即头围值。量时软尺应紧贴皮肤,软尺经过处的头发要分开,避免误差。如果测量出的数值与标准值有差距,可以找医生做精确测量。

另外,孩子的头围与遗传有关系,所以不一定严格符合标准值。只要智力、能力发展无异常,就不用太担心。

囟门一般在12~18个月闭合,如果太早闭合,可能表明脑发育较差。不过要注意区分假性闭合和囟门太小,这两种情况容易被父母误认为已经闭合,引起不安,只要用X射线检查就能消除不安。另外,即使囟门真的闭合了,还要结合孩子的头围变化和智力、能力的发展情况来考虑。有些孩子尽管囟门在6~7个月时已经闭合,但头骨缝还未融合,脑发育还是很正常的。

如果过了1岁半囟门仍未闭合,父母需要带孩子到医院做检查,确认是否有颅内压过高或者缺钙等情况。不过也不需要太忧虑,有的孩子要等到2岁才能闭合。

出牙时间过早、过晚孩子出牙一般在6个月时,但也有的早些,有的晚些,出牙时间过早、过晚是否异常,要做了检查才能确定。

有两种早出牙的情况需要注意,就是出生时即存在的牙和新生儿期长出的牙。这两种牙可能松动、无牙根,需要尽快拔除,以免脱落掉入气管,造成窒息。

如果出牙过晚,可以检查一下孩子是否牙胚先天缺失;另外检测营养状况。如果一切正常就不用担心了,静等即可。出牙晚的孩子一旦出牙,速度就特别快,很快就会赶上早出牙的孩子。只是提醒父母,即使孩子出牙晚,也要正常添加辅食,他的牙龈有足够的硬度磨碎食物。

体重、身高不合格

孩子的身高、体重是身体发育的重要指标,应该关注。但是要明白一点,孩子虽然在6个月前的增长速度基本一致,但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可能整齐划一,总会有些个体差异,所以对于比较小的差异不要太在意。除非已经超出或低于平均值太多,或者体重出现了不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形,否则不必为孩子身高、体重不合标准而忧虑。

体重严重不合格,可以改进喂养方式。但要注意,千万不要自作主张给孩子添加营养品。营养品中一般含有激素,在短时间促进孩子生长后就变成了孩子生长的阻力,影响非常不好。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2 

小学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学前晚期儿童已经具有观察力的初步表现。但是,他们的观察目的往往是不自觉的,还不会自己独立地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他们的观察通常是无计划的,很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观察的持续时间也不长。初入学儿童一般也具有上述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向儿童提出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要求,促使儿童的观察力逐步地发展起来。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具有以下—·些特点:

1、观察的有意性、目的性的发展。低年级儿童不会自觉地给自己提出观察周围有关事物的任务,他们往往是东张西望,而刁工会有目的地去察看,往往是随随便便地听,而不会有目的地倾听。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很容易受不相干的事物或儿童自己的情绪兴趣的影响,使观察离开观察的目的。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察老师的板书、挂图、实物或标本时,常常离开老师提出的观察要求,把注意溜到与观察要求不相干的方面去。观察时,他们往往想尽快地把某一对象“猜中”,而不是努力地先把对象仔细看几眼。但是,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儿童不能只注意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必须学会摆脱那些不相干的事物,使自己的知觉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将观察保持在观察对象上。通过教学过程,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儿童观察的有意性和目的性逐步发展起来,中、高年级小学生已能长时间地、对事物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观察。例如有些高年级儿童为了学习制作航空模型,能对别人的制作过程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2、观察的计划性、精确性的发展。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低年级儿童的知觉和观察计划性差,经常需要教师的提醒。他们的知觉笼统、欠精确。例如,没有经过学前教育的一年级学生,经常把6和9、5和2、b和d、p和q混淆起来。把“初’’写成“初”,把“低”写成“低”,把“笛”写成“苗”’在教师的指导下,随着儿童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儿童观察的计划性和精确性逐步发展起来。中、高年级小学生已能有计划地对挂图和模型进行观察,观察也相当精确。例如,一个五年级学生对“从预备钟响到教师走进教室”这一过程的观察,是这样写的:

“当!”预备钟响了,操场上的一切活动停止了,沸腾的校园一下子平静下来。我们迅速地穿过操场,登上台阶,沿着走廊,走进教室。同学们一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立刻才丁开书包,掏出书本、铅笔、簿子、整齐地摆在桌上,端端正正地坐着,等老师上课。

“当当!当当!”上课钟响了,老师的身影在教室门口出现了,班长喊道:“起立!”同学们“霍”地一声站起来,看着老师,老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着大家,夹着讲义,稳步地走进教室。这段观察记录写得相当细致。这是——种有系统的、精确的观察。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2 

与3岁幼儿交往也要讲究方法

有人认为“3岁幼儿是成人的雏型”,从而主张重视3岁小孩的管教。重视幼儿教育工作本是件好事,但如果过于神经质,或认为3岁才是幼儿最重要的时期,那就容易造成偏失了。3岁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当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也不能将此时期抽离出来,作个案处理。因为,孩童发育的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其重要的课题,必须确实去解决。

与3岁幼儿交往的方法,也应该视其为成长的一个环节而加以考虑。

1.父亲的情形

3岁幼儿的父亲,也许会异口同声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我不像他母亲那么讨他喜欢?\\\"或许,3岁幼儿喜欢温柔式的感情,而母亲较接近这种理想类型,加上他们对婴儿时代仍有一份留恋,所以才喜欢缠着母亲不放。

如果父亲也能以温柔、亲切的态度对待幼儿,相信也能像母亲那么讨他欢心。很多父亲会把2岁幼儿当作婴儿般溺爱,而把3岁幼儿视为大孩子对待,当他看到幼儿用积木盖房子屡遭失败时,就自告奋勇地说:“你这样怎么行,让我来吧!”完成之后又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爸爸干得不错吧!”这个举动虽然建立起父亲的形象,却会剥夺了幼儿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所以,这样的父亲可能受幼儿敬畏,却得不到幼儿的好感。只要父亲能尊重3岁幼儿敏锐的感情,相信就能获得和母亲同等的地位。

父亲有时也得主动讨幼儿以欢心,例如带幼儿外出散步,当母亲疲惫之时,取代母亲为幼儿讲故事,或带他上床睡觉,陪他玩摔跤等激烈的运动,如此,父亲就是个伟大的存在者。此外,当可怕的大狗接近时,或是要到医生伯伯那儿打针时,父亲的存在似乎比母亲更能给幼儿安全感。所以,除了做温柔的爸爸之外,父亲还应该是个十足可依赖的人。

2.母亲的情形

母亲与3岁幼儿交往时,最重要的是必须制造有某种距离的关系。如果仍像2岁时那样一刻不离地照顾着他,那么,孩子就无法步入社会生活之中,而3岁幼儿的社会性,几乎会左右他日后的一生。

即使每天都有重复的事件困扰母亲,也绝不能因而让他远离朋友,因为与朋友共同体验团体生活是很重要的。

也要让幼儿有独处的时间,让他能集中精神、思考、忍耐,并从中得到满足。母亲应该是在幼儿交游与独处以外的时间,陪他说话、游戏的对象,但不能以此为优先。

幼儿在和母亲说话当中学习语言,从观察母亲的日常行为中,学习言行及社会礼仪等,所以母亲应该在他的身边做一个好的模范,3岁幼儿的母亲有一个共同心声,那就是不时感觉幼儿的一举一动都酷似自己,而感到不可思议。正值发问时期的3岁幼儿,常常喜欢跟在妈妈的身后,不断地问东问西,这时母亲绝不能嫌他烦人,而要耐心地解除他的疑难。

3岁幼儿偶尔也会缠着母亲撒娇,你不妨陪他玩婴儿时期的游戏,告诉他:“你小时候就是这样。”偶尔让他重温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已属于不可能的亲呢游戏,可以帮助他领悟自己已经长大了。

3.如果只想与爸爸或妈妈要好时

幼儿到了近3岁时,就开始介入父母亲之间,努力想使爸爸或妈妈只跟自己要好。

“爸爸,你走开!不要跟妈妈说话!”

“爸爸,来陪我玩嘛!不要跟妈妈说话。”

突然听到幼儿说这种话,父母一定吓一跳,彼此对视,进而升起一股不安之感,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3~6岁的小孩,多少都会对爸爸或妈妈表示较强烈的爱意。

对3岁的小男孩而言,母亲是他撒娇、依赖的对象,他会以更甜蜜、更罗曼蒂克的心思向母亲表示他的好感。对他来说,母亲是世界上最好的存在者。

“妈妈,你也爱吃蛋包饭,跟我一样!爸爸不喜欢,真奇怪!”

由于这种心理,使他对父亲产生了排斥感,也会嫉妒,如果母亲对父亲较为亲热时,他就会发脾气,甚至对父亲抱有敌意。

3岁的小女孩作法就更为老成,她会跟父亲撒娇,为父亲服务,想争取父亲的好感。

父亲虽然发觉孩子的感情,但却抱着不应承认这种事情的态度。

于是,父亲大都以“不要吵我”逃避女孩的纠缠,认为3岁女儿的好意是烦人的。

但这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在此,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值得注意。

第一、对异性幼儿的好意,父母亲都应以父母的态度温柔地接受,不能逃避,但也不能过于溺爱。幼儿会根据爸爸或妈妈来塑造他对异性的理想形像。这个形像据说会成为日后他观看异性的尺度。

第二、应该向他说明:“在你出生之前,爸爸跟妈妈就非常要好地生活在一起了。你是爸爸跟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们两个人都很疼爱你。”虽然,孩子也许觉得怅然若失,但是双亲的爱,很快就填满他的心灵。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2 

幼儿时期孩子的记忆特点

孩子在幼儿时期,记忆力会快速发育,这个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形象记忆

在幼儿时期,受到思维能力的局限,孩子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很少能够深入地去体会事物的本质,也很难理解抽象的描述,只会对那些形象鲜明、生动的东西感兴趣。比如我们想让孩子认识鸭子,对他说上百遍鸭子的特征,孩子也未必能记住。但是如果我们拿来一个鸭子的玩具或者一幅关于鸭子的彩画,他就会很容易记牢。

2.记忆的内容存留时间短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把孩子见过的事物在他的眼前重现,发现1岁以内的孩子只能认得几天以前的事物;2岁左右的孩子,只能记得几个星期以前的事物;3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记得几个月以前的事物。如果孩子见过的事物以后没有出现在他的面前,l岁以内的孩子不能回忆起来;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回忆几天以前的事情;3岁左右的孩子能够回忆起几个星期以前的事情。比如,妈妈出差一个月以后,回来想要抱孩子,他会本能地抗拒。这时候妈妈不要觉得伤心,因为孩子的记忆力是有限的,他已经忘记了妈妈的样子了。

3.记忆力会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

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记忆力容易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缺乏稳定性。

家长们应该根据宝宝的记忆特点,帮助宝宝增强记忆力。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1 

幼儿如何调节自身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根据场合,个体对情绪的表达方式、情绪反应的状态进行调整和控制;二是指对蕴涵在个体内的情绪发生过程、表现在外的行为方式以及同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三者进行调整和控制。

婴儿情绪的冲动性与易感性非常强,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常常破涕为笑,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情境性强。同时,他们的情绪易受到他人的感染。

幼儿初期的儿童仍然带有这些特点,由于言语发展,3~4岁幼儿已能用口语表达的方式使用各种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感到舒服。如摔倒了,就自己对自己说“我是勇敢的孩子,我不哭”等。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情绪状态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稳定性增强,冲动性减少,同时也表现出不容易受他人的感染。

幼儿通常在2.5~3岁入幼儿园,幼儿刚人园时所表现出来的痛苦,即与亲人暂时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幼儿主动调节情绪,增加安全感。

庄严等人对幼儿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了情绪调控的文化差异。研究设定了使5岁幼儿受挫的场面:当幼儿玩兴正浓时,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把幼儿手中的玩具全部拿走,以此来观察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结果发现,日本幼儿在受挫后,大部分的幼儿都能马上调整好情绪,甚至帮助陌生人一起收拾玩具。而韩国的幼儿所表现出的愤怒和悲哀的情绪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调控,虽然有系统化过程这样一个共性的东西,但是又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积淀而成的特殊性。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1 

幼儿如何调节自身情绪

情绪调节能力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指根据场合,个体对情绪的表达方式、情绪反应的状态进行调整和控制;二是指对蕴涵在个体内的情绪发生过程、表现在外的行为方式以及同社会的相互作用这三者进行调整和控制。

婴儿情绪的冲动性与易感性非常强,他们的情绪变化快,常常破涕为笑,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情境性强。同时,他们的情绪易受到他人的感染。

幼儿初期的儿童仍然带有这些特点,由于言语发展,3~4岁幼儿已能用口语表达的方式使用各种策略来调控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感到舒服。如摔倒了,就自己对自己说“我是勇敢的孩子,我不哭”等。幼儿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幼儿的情绪状态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稳定性增强,冲动性减少,同时也表现出不容易受他人的感染。

幼儿通常在2.5~3岁入幼儿园,幼儿刚人园时所表现出来的痛苦,即与亲人暂时分离而产生的分离焦虑,需要教师和家长帮助幼儿主动调节情绪,增加安全感。

庄严等人对幼儿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跨文化研究,发现了情绪调控的文化差异。研究设定了使5岁幼儿受挫的场面:当幼儿玩兴正浓时,突然来了一个陌生人把幼儿手中的玩具全部拿走,以此来观察幼儿的情绪调控能力。结果发现,日本幼儿在受挫后,大部分的幼儿都能马上调整好情绪,甚至帮助陌生人一起收拾玩具。而韩国的幼儿所表现出的愤怒和悲哀的情绪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由此可见,幼儿的情绪调控,虽然有系统化过程这样一个共性的东西,但是又有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积淀而成的特殊性。


kan 发布于  2021-11-29 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