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一些人看起来很有有灵气、灵性?
为什么有一些人看起来很有灵气、灵性?中医自然科学生命学说认为:肝藏魂,肺藏魄,眼藏神,贤藏精,脉藏气,经藏血。
肝藏魂:有灵气、灵性、灵敏度较高或很高的人,就充分说明他(她)肝经、肝肾、肝脏营养很好。
肝藏魂:是指人体阳魂,魂的基本元素是———胎光、爽灵、幽精,命魂、灵魂、天魂、地魂共七魂。
魂:最关键、最重要的是———爽灵,也就是我们通常、经常讲的灵气、灵性、灵活、灵敏。
灵:反应、反射在人的“神”上,如神灵、神气、神相、神情、神态、神性、神经、精神。如果人“神”不足,人的灵气、灵性度就不高。
人“神”:通过人的眼神,反应到人的脸色、品相、外观形象、身躯形态各异折射出神态、神情、神气、神相回归爽灵,即灵气和灵性。如果没有人“神”,就没有人“灵”。
眼藏神:神是人体表情———喜、怒、哀、乐、悲愤仇恨等一切变化多端、变通无常的晴雨变幻表。
眼与神,合之为眼神,眼神是人体身体健康状态和状况好坏、高低差别差异的晴雨变化表。眼神要人体的气血、经脉、肾精(肾水)滋养、营养和供养,才能产生形成人体的灵气、灵性,一个人的灵敏感度高不高,敏不敏感,首先是看人的眼神。
什么叫说话有分寸?
什么叫说话有分寸 一一聪明的人是懂得如何把握闪光之处,美丽的玫瑰花远远不止是为了刺而 “ 红着脸道歉。”分寸的人懂得如何言谈,愚昧的人知道怎样打击。
山与江河,树与小草它们相互尊重。人生的路,却,是献给一处一处,转弯角上,使人喜出望外的道旁神龛 。
生活的路上是智慧的结晶,盲目的路上,使人身心疲惫。适可而止的给自己一个放松的机会。走一走,想一想,在生活中需要拥有那些技巧,让自己活得舒心。
人要懂得把握分寸,人与人之间怎样交往的分寸,要明白自己一些不该产生的负面情绪,备免它无限扩大,懂得克制自己,言谈中影响他人。 . 分寸的把握,就是指人际交往,这方面的进和退,什么時间,什么時候该说什么话,什么時间,什么时候不该说什么话,什么時候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和他人沟通,这些都是掌握分寸。
比如:朋友与朋友喝酒,为了一点小事争起来了,正好你在旁边,总该去劝,但,有一些人去劝,越劝越争得凶,” 甚至打起来了,”这就是说:劝也要有分寸,该怎样去劝,该说什么样的话去劝,说些什么样的话来缓解两人的暴躁情绪,该对他两说什么样的话也得考虑。这時你就要有分寸的去解决纠纷,这是一门技巧和你的智慧,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积累,自然而言懂得的分寸,那么,很轻松的让他们两个冷静下来反思,会对你感恩,对你这个朋友更加看重;“ 要是你把握不好,”说不该说的话,他们之间的战火可以延伸到其他地方,等他们自己冷静下来了,就会怪你多管闲事?然而,这就是好心办了坏事。
说话做事要有 “ 度 ,”要有尺寸,就是人与人之间要有分寸,特别是说话要有分寸,如果说话不注意,就会有冲突,嘴上就会有事非,就会不欢而散 ……。无论是谁,男还是女,都需要赞美,美谈他(她)人,多谈对方好的一面,朴素的言语给人印象越深;切么做哕嗦先生,轻易的去指责别人。通俗的分寸,朴素而不贫乏。
说话要有分寸,意味着说话要有礼貌,对佰生的人,无论是男还是女,切异打听对方的身份,职业,年龄之类的情况。说话小心些,为人做事谨慎些,一个人需要城府,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就会显得浅溥俗气,缺乏函养而不受欢迎。
人诞生在人世间;上帝,给了一个嘴巴,两只耳多,就是要人,多听少说,说话留有余地,不能故意渲染和張扬他人的错于对。
人,要懂得分寸,有一些人在事业上顺风顺水,一路阳光,不仅在于他们的聪明,勤奋,也在于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人性的洞察,撑握分寸恰如其分,什么叫不偏不倚,什么叫见好就收,因为他们能够把握分寸。人,你不是阳光四面八方到处暴露,要城府,長長的路要寻找它的支路 ……
但,人与分寸, 事物又是相互相存,然而,你成功了,你就是太阳,你就是光明,你就是一切;像马云,像伟人,像美国总统特朗普,错于对到处演讲,江的河,海的水,任你评说:什么分寸,不分寸,今天这样说,明天那样说,这就是你的自由。你不说,别人邀请你去说,这就是 “ 分寸 ”,但,“ 还是要有低线 。”然而,前题是 一一 成功 !!!
农村俗语有哪些?
农村俗语有哪些?
农村的俗语可多了,有的针对人对事的,也有的针对气候和物的,虽然如此却句句在理,也是老农长时间得出来的经验,编出了顺口溜,流传至今。
1,不听老言,吃亏在眼前。
2,早照不开门,晚照晒煞人。
3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
4,二月二龙抬头,万岁皇爷使金牛。5,三六九,把亲走。
6,春冷,秋热有雨。
7,种地不施粪,个人捣鼓劲。
8,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应。
9,大旱三年忘不五月十三。
10,惊蛰冒了风,还得重过冬。
11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
12,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还有很多很多更精彩的农颜,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春夏秋冬和日常生活积垒了很多气象,生活,人物等等经验,对春耕,夏作,秋种起到很大的作用!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席方平》是聊斋志异里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篇?
为什么说蒲松龄的《席方平》是聊斋志异里最具现实意义的一篇?
男子与财主结怨,财主死后几年,男子突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唤来儿子痛呼:“财主买通了阴间的差役,他们来打我了!”说完顷刻间就毙命了,儿子替父亲打抱不平,竟然灵魂出窍,替父亲到阴间打官司去了,可没想到事情却变得越发离奇。
男子名叫席廉,生性憨直,早年间因为一件小事跟乡里的富户羊员外结了梁子。羊员外生前就总是变着法的找席廉的晦气,仗着自己有巨额财富,贿赂当地的官员,席廉一家没少在他面前吃瘪,可席廉只认死理,宁肯受罪也不向羊员外低头。
后来羊员外得了重病去世了,席廉一家的生活才有所好转,可没想到几年后,席廉突然得了急症卧床不起,儿子席方平在床前伺候,席廉大声疾呼:“姓羊在阴间也贿赂官差,带着他们来打我来了!”说完全身红肿,暴毙而亡。
看到父亲惨死,为人子女者岂有坐视之理,席方平怒发冲冠,喊来家人吩咐道:“父亲一生忠厚老实,不善言谈,生时被奸人所压迫,现在又被恶鬼欺凌,我要下去为他讨个公道。”说完魂魄离体,整个人变得痴痴傻傻,不再说话。
却说席方平来到了阴曹地府,打听到父亲已经被押进了监狱,赶忙去探望,只见席廉躺在地上,俨然被折磨得不成样子了,见到儿子前来,止不住的眼泪流:“那姓羊的买通了监狱里的差役,派人没日没夜的殴打我,穷人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不受罪啊!”
席方平听完,心里既悲且怒,破口大骂:“我父亲就是有泼天的罪孽,也应该有王法来惩治,怎么到了阴间还要受恶鬼的欺辱,我便不信,这阴阳两界找不到一点公道。”说完走出监狱,借来纸笔写了状子,趁着城隍坐堂的时候闯了进去,大声喊冤。
可他不知道的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羊员外早已经打点好上上下下的关系了,城隍当即差人把席方平赶了出去,席方平有冤没处申,一怒之下,连夜赶路,走了一百多里,把城隍和衙役一并告上了郡司。
只是这内外关节都被羊员外打通,郡司先是晾了席方平半个月,看他还是要告,直接开庭受理,二话不说,先打了一百杀威棒,然后赶了出去。席方平返回县里,又被城隍抓住,受尽种种酷刑,因他阳寿未尽,只得派几个鬼差把他押回阳间。
鬼差把席方平送到了家门口就走了,可席方平转身又跑到了阎罗殿,向阎罗王大人告状,阎罗王派人把城隍和郡司都抓了过来,这二鬼才感觉有些害怕,暗地里跟席方平讲和,愿意送上一千两银子息事宁人。
席方平不予理睬,过了几天,有其他的鬼魂劝他:“当官的要跟你讲和,你还不肯就坡下驴,我听说他们已经给阎罗王大人送上了厚礼,这下子有你受的了。”席方平本来还不信,没想到不一会儿就有鬼差来拿他。
只见阎罗王满脸怒容,不容分说,先打了席方平二十大板,席方平厉声叫到:“我到底犯了什么罪,就要打我。”阎罗王冷笑不止,席方平心冷如铁,狂笑着说:“席方平,活该啊!你真是活该!你便不懂得贫穷就是原罪的到了,活该要挨板子。”
阎王听到这话更加恼火,让衙役把他按到烧得通红的铁床上炙烤,顷刻间就烧焦了他的筋肉,衙役又把他翻来覆去,如同和面一般,把他按压揉搓,让他的每一寸身体都都接触到铁床,幸亏他是魂体,如是肉身,只怕片刻即死。
饶是如此,席方平也是痛彻心扉,恨不得立即魂飞魄散。折磨了一个时辰左右,衙役把他放下,押着他一瘸一拐地跪倒在阎王面前,阎王喝道:“还要告吗?”
席方平强忍痛苦,凛然说道:“告!为什么不告?我的冤屈还没有昭雪,我所遭受的痛苦,我通通都要告!”阎王又让衙役把他绑在木板上,拿起锯子就要锯他的身体,阎王又问了一句:“你确定还要告吗?”
席方平说道:“我的血还没有冷,我一定要告!”“锯!”阎王怒道。刚下锯的时候,一股剧痛直冲天灵盖,席方平死死忍住,连鬼族也心有不忍:“真是一个孝子啊!他也没犯什么罪,只是为父伸冤罢了,我们把锯子拉偏一点,不要伤了他的心脏。”就见那锯子曲曲折折的从胸口往下锯,席方平瞬间觉得痛苦加倍了。
不多时,席方平被锯成两半,阎王传下话来,让他再去受审,两个小鬼把他的身体推到一处,席方平踉踉跄跄地走过去,刚一动就感受到撕心裂肺的疼痛,好像身体又要裂开了,一个小鬼见状赶忙给了他一条丝带说道:“这条丝带给你,是奖励你的孝心的。”,席方平接过丝带缚住伤口,顿时感觉身体矫健,没有疼痛了。
阎王又问:“还敢再告吗?”好汉不吃眼前亏,席方平知道自己再在这里纠缠,非但仍旧会受到非人的折磨,甚至丧了命也不能沉冤得雪,于是老老实实的说道:“不告了,不告了。”阎王满意的点了点头,让衙役把他送走。
衙役也偷懒,给他指了路就回去了,席方平当然不会就此善罢甘休,只是他想到阴间的腐朽比阳间还要重,只恨自己没有门路能告到玉皇大帝那里去,转念一想,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是玉皇大帝的亲戚,不如告到他那里吧。
想到这,席方平又往灌江口真君庙去跑,不料阎王早认为他不会善罢甘休,故意让衙役试他一试,衙役见他要跑,当即上来把他抓回来阎罗殿。
席方平本以为自己必定会再受一场会更加严厉的酷刑,却没想到阎王笑眯眯的跟他说:“你的孝心真是感天动地啊!我先前不过是测试一下你的真心,你父亲的冤我已经替他申了,他现在转世到富贵人家,我现在让人送你回家,再赏给你千两黄金,长命百岁,你总该满意了吧!”
阎王说完,叫人取来生死簿,把这下话写上,然后盖了大印,交给席方平看,席方平这才拜谢而归,路上衙役忍不住骂道:“你这滑不溜秋的刁民,这次不要再生什么幺蛾子了,我都陪你来来回回跑了那么多次,累死了!”
席方平闻言大怒:“我受得了火烧斧锯,却不能忍受辱骂,走走走,我们再去阎王面前论个长短!”衙役吓坏了,赶紧服软给席方平道歉,安抚住席方平后,三人途径一个村庄,遇到一户人家半掩着门,衙役招呼席方平坐着歇息一下,趁他不备,一把推了进去。与此同时,一声婴儿的啼哭声响起。
席方平再次睁开眼时,已经变成了口不能言的婴儿,气得嚎啕大哭,不吃不喝,三天之后就死了,魂魄飘飘荡荡,往灌江口而去,路上冲闯了一个仪仗队,心想必是大人物,于是就把自己冤屈说了,这个大人物正是玉帝的九儿子,九王亲自把他送到了二郎神的面前。
二郎神听了席方平的诉状,派人把阎王、郡司和城隍都抓了过来,还把席廉和羊员外也带了过来,当场对质,几人无法抵赖,分别被二郎神判了刑,剥夺了羊员外的家产赠与席方平,又赐予席廉三十六年的寿命作为补偿。判词如下,可以阅读一下原文:
判云:“勘得冥王者:职膺王爵,身受帝恩。自应贞洁,以率臣僚,不当贪墨,以速官谤。而乃繁缨棨戟,徒夸品秩之尊;羊狠狼贪,竟玷人臣之节。斧敲斫,斫入木,妇子之皮骨皆空;鲸吞鱼,鱼食虾,蝼蚁之微生可悯。当掬西江之水,为尔湔肠;即烧东壁之床,请君入瓮。城隍、郡司,为小民父母之官,司上帝牛羊之牧。虽则职居下列,而尽瘁者不辞折腰;即或势逼大僚,而有志者亦应强项。乃上下其鹰鸷之手,既罔念夫民贫;且飞扬其狙狯之奸,更不嫌乎鬼瘦。惟受赃而枉法,真人面而兽心!是宜剔髓伐毛,暂罚冥死;所以脱皮换革,仍令胎生。隶役者:既在鬼曹,便非人类。只宜公门修行,庶还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弥天之孽?飞扬跋扈,狗脸生六月之霜;隳突叫号,虎威断九衢之路。肆淫威于冥界,咸知狱吏为尊;助酷虐于昏官,共以屠伯是惧。当于法场之内,剁其四肢;更向汤镬之中,捞其筋骨。羊某:富而不仁,狡而多诈。金光盖地,因使阎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余腥犹能役鬼,大力直可通神。宜籍羊氏之家,以赏席生之孝。即押赴东岳施行。”
至此席方平终于告赢了,带着父亲一起回了家,叫人打开父亲的棺椁,尸体僵直冰冷,过了一天竟然奇迹般地回温苏醒过来,伺候,席家逐渐开始富裕起来,而羊家也渐渐没落了。
@水冠三军有话说
之所以说它写实,是因为这个故事看似写鬼,实则写人,故事从席方平的父亲被羊员外贿赂阴差被害死开始,席方平替父申冤,先是告于城隍,城隍收受贿赂不予办理,又去告于郡司,郡司也收受贿赂打了他一顿,又去告于阎王,阎王先是对他施以酷刑,见硬的不行又把他骗去转世,可以说曲曲折折,看的人心里非常压抑。
而这曲折艰难的斗争之路,正是反映了蒲松龄那个封建时代的黑暗所造就的,反映了地主土豪是封建官僚机构的基础,封建官僚机构又是为地主土豪服务的,平民百姓想要伸冤,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前途是非常灰暗的,写尽了整个官府衙门上下的贪酷之状。
虽然席方平最终成功了,但是,我想这大概是蒲老先生的理想状态吧,亦或是为了圆满而圆满也未可知。
中西医结合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中西医结合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中西医结合最大的误区就是认为中医不能独立诊疗疾病,这是文化自卑和笃信科学主义意识形态导致的。
中医能不能与西医相结合,只取决于中医与西医两种医学各自的元理论框架、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以及认识对象诸要素是否可以通约。尤其是中医理论反映的都是天道和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它们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们对待中西医能否结合的正确态度就是尊重它们各自的理论特征和发展规律,而不是以个人的好恶或者是否“不保守”的心态去决定。中医与西医能不能结合,不是由外在于它们的人为的主观因素决定的,而是取决于它们自身。
从两种医学的元理论框架看,西医的元理论框架是原子论,而中医的是阴阳五行理论。原子论始于泰勒斯,成型于德谟克利特,物化于道尔顿。它是古希腊哲学家对宇宙的还原思辨,将宇宙的本体设定为虚幻的粒子,诱导近现代的科学家对自然物进行微观形态的持续解构。阴阳五行理论不是哲学思辨,而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天文和物候的感知与观察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天地万物变化的自然规律,它表达的是自然万物在整体联系状态下的相互关系。原子论是对自然秩序的解构与破坏,而阴阳五行理论是对自然秩序的真实描述,所以中西医理论完全不可通约,没有相互阐释和兼容的基础。
从两种医学的思维方式看,西医的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而中医的是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几何定理的证明与推理,它是在点、线、面、体构成的抽象时空里的思维活动方式,用于建构抽象实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异化认识对象的特征。形象思维则是中国古人在长期的天文和物候的感知与观察中形成的,采用物象表达自然事物以及自然事物之间的整体性联系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维持了认识对象的原生自然形态及其与其他自然物之间的整体性联系,没有对自然物造成异化,能够真实地反映自然万物变化的规律。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属于两种不同时空世界的思维方式。
从两种医学的认识对象看,西医的认识对象是从人体解构出来的抽象实体,而中医的是自然的人类生命体。西医和中医因元理论框架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对象,西医基于原子论和逻辑思维将人体解构成为孤立的、静态的原子实体,从自然的人类生命体解构为器官,再从器官解构为组织,再从组织解构为细胞,直至解构到分子水平。中医基于阴阳五行理论和法象比类维持了人类生命体的自然整体形态,从整体联系的角度以自然形象比类人体内在的构成,将人体分成与天地四时变化保持着合一状态的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自然实体。中西医理论结合没有共同的实体基础。
中医与西医不管是在元理论框架还是在思维方式和认识对象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甚至是相互背离的,那么中医主流学界即使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也无法将两个不可通约的医学理论体系结合在一起。自然万物多样化,人类的文化多元化,医学理论体系也是多元化。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中医主流学界需要维护中医有别于西医的独立自主状态,不能受到那些外在于医学的政治意识的影响,盲目地去寻求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中医与西医在意识形态、疗效与安全性、市场受众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我们只有认清中西医之间相互竞争的真实关系,才能推动中医走向自主的发展道路。歌曰:中医西化让人愁,骡子哲学何日休?驴头也能对马嘴?唯有中医妄奢求。孜孜以求几十载,海量资金付东流。伪学伪术行其道,只望苍天猛回头。
中国毒性排名前五的蛇类有哪些?
中国毒性排名前五的蛇类有哪些?
世界上有超过3000种蛇,其中毒蛇仅占20%左右,其中约有450种会对人产生一定的危害,在我国毒蛇的种类约有65种,它们体型不一、生存环境不一、习性不一,当然毒性也有很大的差别。通常,我们在说毒蛇的毒性强弱时,会把单次排毒量这个因素给抛掉,因为毒蛇的毒性严格意义上说是指半数致死量,也就是用一群小白鼠做皮下注射实验,能够杀死一半以上的小白鼠所需要的最小毒液剂量,通常用LD50表示,单位为毫克每千克(mg/kg),数值越接近0,毒性越强。那么,单纯的从毒性上说,我国排名前五的毒蛇是哪五种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第五位:舟山眼镜蛇舟山眼镜蛇又称中华眼镜蛇,是我国南部以及台湾地区常见的一种大型毒蛇,成年的舟山眼镜蛇体长平均在1.7米左右。作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下的成员,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颈部有眼镜状斑纹,身上有着比较细的白色环纹(随着年龄增加白纹越不明显)。
舟山眼镜蛇喜欢栖息在耕作地、路边、池塘等平原地带,被激怒时,它会直立其身体的1/3,再将颈部鼓起来,发出“嘶嘶声”,由于它可以直立身体的特点,所以它的攻击范围很大(半径1.5米左右)。
作为眼镜蛇科下的成员,舟山眼镜蛇的毒素也是以神经毒素为主的混合毒素(混合血循毒),最关键的是舟山眼镜蛇在攻击时可以连续多次攻击,每次都可以释放一定量的毒液,这使得舟山眼镜蛇也成为了可以致命的毒蛇。
通过对舟山眼镜蛇毒液对小白鼠的皮下注射,科学家们得出了它的LD50为0.53毫克/千克,结合它单次219毫克的排毒量,舟山眼镜蛇的一口理论上能够杀死410公斤重的生命体(不考虑抗毒性)。
第四位:圆斑蝰蛇前段时间,福建南安一所中学的男厕里出现了一条毒蛇,把上厕所的男生吓了一跳,这条毒蛇就是圆斑蝰蛇。圆斑蝰蛇的特征非常的明显,灰白色身体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深棕色斑块,这些斑块链接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一条锁链一样,因此圆斑蝰蛇又被称“锁链蛇”。
圆斑蝰蛇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在我国它们主要分布在华南地区以及台湾地区,栖息环境主要以平原和山区为主,在每年的秋天,它们会集中到稻田附近活动,因此在秋收时,圆斑蝰蛇的咬伤案例会达到全年的顶峰。
圆斑蝰蛇属于蝰蛇科蝰蛇属山蝰蛇的一个亚种,是一种中型的毒蛇,体长通常在65厘米左右。它们通常会盘踞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休息,反应比较迟钝。但是由于其体色与地面非常接近,因此,不易被发觉。而且圆斑蝰蛇的毒素为混合毒素(神经毒素和血循毒素),在这个两种毒素的作用下,人一旦被咬伤会导致肾脏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这也是它“老婆改嫁蛇”名字的由来。正是因为这两个特点,圆斑蝰蛇被称为印度四大毒蛇之首。
当然,混合毒素只是圆斑蝰蛇的“杀招”之一,它本身的毒性也是非常强的,根据科学家们对其LD50的测试结果看,数值约在0.48毫克/千克左右。这个毒性超过了我国大多数的毒蛇,位于国内毒蛇毒性排名的第五位。
第三位:眼镜王蛇眼镜王蛇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毒蛇,也是最致命的毒蛇之一。不过,眼镜王蛇在我国和东南亚国家都有分布,而且相比较而言,我国的眼镜王蛇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个体平均在3米左右,而东南亚地区的眼镜王蛇平均大都在4米以上。不过,在我国的眼镜王蛇毒性明显比东南亚地区的眼镜王蛇要强。
根据科学家们的实验发现,东南亚地区的眼镜王蛇的LD50通常在1.7-1.94mg/kg之间,但是在我国的眼镜王蛇LD50则达到了恐怖的0.34mg/kg。作为现存排毒量最大的毒蛇,眼镜王蛇的单次排毒量达到了平均400毫克,按照这个比例,眼镜王蛇的一口毒液理论上能够杀死体重为1170公斤的生物。
第二位:长吻海蛇既然说到毒蛇,就不能忽略了海蛇,毕竟所有的海蛇均有剧毒,而且一些种类的毒性丝毫不比陆生毒蛇差。在我国的海域中,至少生活着14种以上的海蛇,其中以长吻海蛇最为常见,它们在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沿海都有分布。
长吻海蛇又称黄腹海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腹部呈鲜艳的黄色,虽然长吻海蛇的体长平均只有60厘米左右,但是论毒性,它在世界范围内都能跻身前十。
通过科学家们对其毒液的测试发现,长吻海蛇的LD50数值达到了恐怖的0.18mg/kg。超过了以上三种毒蛇,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长吻海蛇的单次排毒量只有几十毫克,所以其致命性不及以上三种毒蛇。
第一名:银环蛇银环蛇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毒的毒蛇,它们在我国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喜欢在水域附近活动,所以南方喜欢钓鱼的小伙伴,尤其是夜钓的小伙伴应该对它不陌生。
银环蛇最大的特点就是身上有着黑白相间的环纹,虽然银环蛇的平均体长仅有1.5米左右,但是它们LD50达到了0.08mg/kg,这也就意味着杀死1公斤重的动物只需要0.08毫克的毒液,虽然它的单次排毒量只有20毫克左右,但是这个剂量也足以杀死体重250公斤以上的猎物了。
在我国还有一种与银环蛇一字之差的毒蛇-金环蛇,虽然它们名字差不多,但是二者毒性差太远了,因为金环蛇的LD50仅有1.5mg/kg。
毒蛇毒性与其致命性的关系通常我们认为毒性越强的蛇,致命性越强,但是这个说法比较的片面,因为,决定毒蛇致命性有多个因素,其中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
01 性情,性情决定了毒蛇的主动攻击性强弱,比如银环蛇虽然是我国最毒的蛇,但是它们性情温顺、胆小。通常不会主动攻击人。
02 毒素。毒蛇的毒素主要分为神经毒素、血循毒素、心脏毒素以及混合毒素。其中,对生命体威胁最大的就是混合毒素,其次是心脏毒蛇和神经毒素,相比较而言,血循毒素的致命性最差。
03 被咬的部位。毒蛇咬中的部位不同,对机体的作用时间、强度也不同,比如腿部被咬,要比手臂被咬来得相对轻一些,这是因为离心脏越近,危害越大。
04 毒牙的长度。这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因为毒牙越长,毒液注射的深度越深,危害也就越大,作用时间也会更快。
05 排毒量。有些毒蛇的毒性(LD50)虽然不是很强,但是它的排毒量如果很大的话,致命性依然不会比毒性强的毒蛇差,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眼镜王蛇了。
总结如果说只参考毒性的强弱,也就是LD50数值的话,我国毒性排名前五的毒蛇,从强到弱依次是:银环蛇、长吻海蛇、眼镜王蛇、圆斑蝰蛇、舟山眼镜蛇。当然,这个排名并不代表它们的致命性强弱,因为想要作用于目标还有看上面我们说的5个其他的因素。
最后,银环蛇虽然是亚洲最毒的毒蛇,但是比起世界上最毒的毒蛇内陆太攀蛇来,还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了,毕竟内陆太攀蛇的LD50达到了0.021,是银环蛇毒性的4倍。
唐伯虎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考取功名?
唐伯虎为什么在历史上没有考取功名?
唐伯虎,名唐寅,生活在明代中叶,出生在一个小商人的家庭里。从小才气横溢,诗文书画,无一不工。弘治年间,考中应天府(今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一时名声大振,他也自诩为“江南第一才子”。可惜,好景不长,在第二年的会试中,唐伯虎受到科举舞弊案的牵连,吃了一连串冤枉官司,从此科举无门,功名路断。
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科考制度...有关!
中国有哪些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寺?
中国有哪些历史非常悠久的古寺?
其实悠久的古寺非常多的,在河南洛阳有白马寺。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时期,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同时也是第一座的官办寺院。白马寺里面有大雄宝殿、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法宝阁、藏金阁。除此之外,还建的有泰国、印度、缅甸等佛殿。
当然白马寺历史悠久,但也是命运多舛。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白马寺被人付之一炬;在西晋永安元年再一次遭到破坏;唐代天宝十四年、唐代末年、明代末年、文革之时均遭到破坏。所以白马寺能保存至今真的很不容易。
洛阳灵山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灵山寺又名报恩寺、报忠寺、凤凰寺。寺内有山门、前殿、毗卢殿、大雄殿、藏经后楼等。大悲寺修建于116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当然了如果来这里,就一定要尝尝寺庙东侧的凤凰泉,这个清泉据说甘甜可口,泉水经久不旱。票价为40元。此寺庙至今仍部分在修建。
中国的悠久的寺院有很多,例如相国寺、少林寺、灵隐寺等等,不能一一作答。还请谅解。
什么叫行善积德,怎样才能做到?
什么叫行善积德,怎样才能做到?
行善积德很简单啊!发心并且主动的去帮助他人或者众生都算。
怎样做,这个看你能力有多大了,比如放生,捐款,做义工,传播佛法,救助他人,很多途径,就看你愿不愿意真诚的去做了,很多名人都热衷于慈善,比如李嘉诚,李连杰,古天乐。行善积德的同时不但帮助了他人,也为自己增加了福报,有一本了凡四训中曾经说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讲古时候有个人叫袁了凡,通过全身心地去行善积德改善了自己的命运。
总之,人在做天在看,好事没有白做的,一切自有因果,懂的人都知道,一般好事做多了增财增寿避灾都是很正常的事。
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间,建立过哪些国家政权?
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间,建立过哪些国家政权?
魏晋南北朝,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主要便是指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位东汉灭亡,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攻灭南陈天下重归一统期间,长达三百七十年的乱世。按照天下形势,又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三国时期(220年至280年)、两晋十六国时期(280年至420年)和南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
在此期间,中原大地上先后诞生过多达四十多个或统一、或割据的政权,其中仅是实力较为强劲的,便多达三十个。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国家。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主要便是曹魏、蜀汉和东吴三个国家,此外在辽东还有一个公孙氏建立的燕国,不过存在感相对较低。
1、曹魏(220年至266年)。东汉末年乱世,曹操于军阀混战之中势力逐渐增强,先封魏王,后封魏王,就此奠定曹魏根基。延康元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承丞相、魏王之位,改元延康。同年十月二十九日,曹丕接受汉献帝禅位称帝,定国号为“魏”,史称曹魏,也称前魏、先魏。曹魏共传五帝,历四十五年,于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因司马炎篡位而亡。
2、蜀汉(221年至263年)。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夺取荆南四郡,又夺取益州、汉中之地,创下一片基业。得知曹丕篡汉建魏后,刘备于章武元年(221年)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汉”。蜀汉共传二帝,历四十三年,最终于景耀六年(263年)被曹魏所灭。
3、东吴(229年至280年)。东吴政权,乃是东汉末年孙坚、孙策、孙权两代人在长江以南所创立的基业。孙权早年与刘备结盟对抗曹操,后因与刘备就荆州归属产生矛盾,又名义上依附于曹魏,被册封为吴王,后又临江拒守宣布独立,并改年号为黄武。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孙权于武昌称帝(后迁都建业),定国号为“吴”,史称东吴,也称孙吴。东吴共传五帝,历五十一年,于天纪四年(280年)被西晋所灭。
两晋十六国时期两晋十六国,顾名思义指的便是西晋、东晋以及北方曾经存在过的十六国割据政权,而除他们之外,实际还存在过前仇池、后仇池、宕昌、邓至、冉魏、谯蜀、桓楚、翟魏、代国、宇文部、段部、吐谷浑等割据势力。
1、西晋(266年至316年)。西晋是继三国后的短暂统一王朝,由三国末期曹魏权臣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所奠定。司马昭去世后,其子司马炎于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接受曹奂禅位称帝,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西晋灭吴之后,结束分裂乱世,使得中原大地重新一统。司马炎去世之后,其子司马衷即位,皇后贾南风乱政,随即引发“八王之乱”,胡人趁机发动叛乱,共传承了四帝五十一年的西晋,最终于建兴四年(316年)八月被汉赵所灭。
2、东晋(317年至420年)。“八王之乱”期间,司马睿南迁建康,西晋灭亡之后,司马睿于建兴五年(317年)在建康重建晋廷,仍沿用国号“晋”,史称东晋。东晋共传十一帝,历一百零三年,最终于元熙二年(420年)被刘裕所篡,东晋灭亡。
△320年形势
3、成汉(304年至347年)。西晋末年,益州蜀郡巴氐族领袖李特率领难民起兵反晋,后李特第三子李雄并于西晋太安二年(304年)十月称帝,改元建兴,定国号为“成”。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故史称“成汉”。成汉共传六帝,最终于东晋永和三年(347年)被东晋所灭,其残余势力则于两年后彻底被消灭。
4、前赵(304年至329年)。前赵为西晋晚期匈奴贵族刘渊所建,其早年随西晋藩王参与“八王之乱”,后公然起兵反晋,并于西晋太安二年(304年)十一月以“兄亡弟绍”复汉为名,即汉王位,改元元熙,定国号汉。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十月,刘渊于左国城正式称帝,改元永凤。“平阳政变”后,刘曜于赤壁称帝,改元光初,次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也称汉赵。前赵共传九帝,最终于光初十二年(329年)被后赵石虎所灭。
5、前凉(318年至376年)。前凉政权为西晋凉州刺史张轨所建,西晋灭亡之后,张氏虽表面向东晋和前赵称臣,但实际上已经形成割据政权,史称前凉。前赵光初七年(324年),汉赵封张茂为凉王,建兴四十二年(354年),张祚称帝,废弃晋愍帝年号,改建兴四十二年为和平元年,史称前凉。前凉共传九位君主,最终于东晋咸安六年(376年)被前秦所灭。
△338年形势
6、后赵(319年至351年)。后赵政权为十六国时期羯族首领石勒所建,石勒早年在刘渊麾下,后被前赵封为“赵公”、“赵王”,从312年起逐渐发展为割据河北、山东的势力,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脱离前赵,自称大单于、赵王,定都襄国,史称后赵。太和三年(330年)九月,石勒正式称帝。后赵共历七帝,享国三十二年,最终于永宁二年(351年)被冉魏所灭。
7、前燕(337年至370年)。前燕政权为慕容鲜卑所建,东晋咸康三年(337年),慕容皝一统慕容鲜卑各部后,自立为燕王,定国号为燕,史称前燕,东晋被迫予以承认。东晋咸康八年(342年),在击败后赵之后,慕容皝建都龙城。慕容皝去世后,其子慕容儁则于元玺元年(352年)十一月正式称帝,建年号元玺,迁都到蓟城(后又迁都邺)。前燕共传三位君主,最终于建熙十一年(370年)十一月被前秦所灭。
△前秦曾短暂统一北方
8、前秦(351年至394年)。前期政权为氐族首领苻洪所建,乃是十六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苻洪早年先后投效于前赵、后赵和东晋,后趁着后赵内乱之机,苻洪于东晋永和六年(350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三秦王,但不久便被后赵石虎旧将麻秋所毒死,其子苻健代统其众,率众占据关中,并于次年自称天王,定都长安,两年后称帝。前秦共历六帝,期间曾短暂统一北方,但在“淝水之战”后又迅速崩溃,太初九年(394年)前秦末帝苻崇在进攻西秦的战争中被杀,前秦灭亡。
9、后燕(384年至407年)。后燕为前燕慕容皝第五子慕容垂所建,“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慕容垂遂借机脱离前秦控制,于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在荥阳自立为燕王,定都中山(后迁往龙城),建立后燕政权。后燕历七位君主,共二十四年,最终于后燕建始元年(407年)被北燕所取代。
10、后秦(384年至417年)。后秦政权为羌族姚苌所建,“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原降于前秦的古羌军阀姚苌在渭北叛秦,并于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史称后秦,定都北地,次年擒杀苻坚,并于太元十一年(386年)在长安称帝。后秦共传三帝,最终于永和二年(417年)在东晋刘裕的北伐中被灭。
△390年形势
11、西秦(385年至400年、409年至431年)。西秦政权为陇西鲜卑所建,“淝水之战”后前秦崩溃,乞伏国仁趁机于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4年)自称大都督、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改元建义,建都苑川,定国号为“秦”,史称西秦。太初十三年(400年),西秦被后秦所灭。但九年后乞伏乾归却重新复国,迁都苑川,乞伏炽磐时又迁都枹罕。西秦两次立国共历四主,最终于永弘四年(431年)被大夏所灭。
12、后凉(386年至403年)。后凉是前秦都亭侯吕光所建,苻坚于“淝水之战”大败后,前秦迅速崩溃,吕光遂消灭凉州刺史梁熙,占据姑臧、一统河西,并在苻坚死后割地自立,先后自封酒泉公、三河王,后于龙飞元年(396年)自称天王,定国号“大凉”,史称后凉。吕光去世之后,后梁陷入内乱,在传承五位君主后,于神鼎三年(403年)在后秦、南凉、北凉的围攻之下灭亡。
△402年形势
13、南凉(397年至414年)。南凉政权为秃发鲜卑所建,吕光自立为天王后,本想拉拢秃发鲜卑首领秃发乌孤,但秃发乌孤却于后凉龙飞二年(397年)自称大部督、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年号太初。南凉共传三位君主,最终于嘉平七年(414年)被西秦所攻灭。
14、南燕(398年至410年)。南燕为前燕慕容皝幼子慕容德所建,后燕永康二年(397年),后燕在“参合陂战役”中被北魏击败,都城中山被攻破,后燕被一分为二,驻守邺城的慕容德遂于次年南迁滑台,自称燕王,史称南燕。北魏天兴二年(399年),滑台也被北魏攻占,慕容德又率众向东逃亡,攻取青州兖州,入据广固,并于次年称帝。慕容德去世之后,其侄子慕容超即位,在位期间又遭到东晋进攻,东晋义熙六年(410年),刘裕攻破广固,南燕灭亡。
15、北凉(397年至439年)。北凉为后凉建康太守段业所建,趁着后凉内乱之机,段业于后凉龙飞二年(397年)自立为大都督、龙骧大将军、凉州牧、建康公,建元神玺,建都骆驼城,两年后改称凉王,改元天玺。天玺三年(401年),沮渠蒙逊夺取北凉政权,仍称凉州牧,改元永安,继承凉州王霸之地。沮渠蒙逊之子沮渠牧犍在位时,北凉最终于北魏太延五年(439年)被北魏所灭。
△420年形势
16、西凉(400年至421年)。西凉政权为北凉敦煌太守李暠所建,北凉天玺二年(400年),晋昌太守唐瑶反叛北凉,向敦煌、酒泉、晋昌、凉兴、建康、祁连六郡传发檄文,推举李暠为大将军、护羌校尉、秦凉二州牧、凉公,改元庚子,以敦煌为都城。建初元年(405年),李暠改元建初,迁都酒泉,定国号为“凉”,并向东晋称臣,史称西凉。西凉共传三代,于永建二年(421年)被北凉攻灭。
17、北燕(407年至436年)。后燕建始元年(407年),冯跋发动政变灭后燕,拥立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的养子,高句丽人高云(慕容云)为帝,定都龙城,仍沿用燕国号,史称“北燕”。但仅仅两年后(409年),慕容云便被部下离班、桃仁所杀,冯跋平定政变后即位于昌黎龙城。北燕共传慕容云、冯跋、冯弘三帝,最终于太兴六年(436年)被北魏所灭。
18、大夏(407年至431年)。大夏是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族人赫连勃勃所建,早年曾在后秦任职,后于义熙三年(407年)背叛后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他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故定国号为大夏,又称胡夏、赫连夏。元嘉二年(425年),赫连勃勃去世,太子赫连昌即位,但在位仅三年,北魏便于元嘉四年(427年)攻破统万城,赫连昌之弟赫连定又在平凉僭称帝号,最终于元嘉八年(431年)彻底被北魏所灭。
南北朝时期南北朝则主要是分为南北两个方面,其中南朝主要是指刘宋、南齐、南梁和南陈,而北朝则主要是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而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一个曾附庸于北周的西梁国,不过存在感稍低。
△445年形势
1、刘宋(420年至479年)。也称南朝宋,乃东晋末年权臣刘裕所建。东晋末年内忧外患,刘裕以军功起家,对内平定孙恩、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对外攻灭南燕、后秦、仇池等国,一跃成为东晋末年绝对权臣。元熙二年(420年),刘裕接受晋恭帝禅让而自立,国号宋,史称刘宋。刘宋共传四世,历经十帝,最终于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被权臣萧道成所篡。
2、南齐(479年至502年)。也称南朝齐,乃刘宋末年权臣萧道成所建。萧道成在宋明帝时期曾任右军将军,宋明帝去世后,受命辅政的萧道成开始逐渐攫取朝中大权,并掌握禁军。元徽五年(477年)七月,宋后废帝刘昱被杀,萧道成拥立刘准即位,被封为齐王。升明三年(479年)四月,萧道成接受宋顺帝禅位称帝,自立为帝,建立南齐。南齐立国仅二十三年,便于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被萧衍所篡。
△479年形势
3、南梁(502年至557年)。也称南朝梁,乃南齐末年权臣萧衍所建。萧衍本为南齐宗室之后,因此入仕后很快便做到了雍州刺史的高位,后因兄长萧懿被萧宝卷所杀,遂率众杀死萧宝卷,改立萧宝融为帝,开始独揽朝中大全。中兴二年(502年)四月,萧衍在群臣的拥戴和萧宝融的默许下,建立梁朝,史称南梁。南梁存国五十五年,后于太平二年(557年)被陈霸先所篡,其位于长江上游郢州的残余势力则于北周武成二年(560年)被北周所灭。
4、南陈(557年至589年)。也称南朝陈,乃南梁末年权臣陈霸先所建。陈霸先于南梁末年入仕,因解救萧映而备受梁武帝器重,后又参与平定“侯景之乱”、抵御北齐进攻,得以位居司空。南梁末年乱局中,陈霸先杀死王僧辩,废黜王僧辩拥立的萧渊明,改立萧方智为帝,朝中大权则全部落入陈霸先之手。太平二年(557年)十月,陈霸先接受萧方智禅位,建立南梁。南梁传五帝,共历三十二年,最终于祯明三年(589年)被隋朝攻灭。
5、北魏(386年至534年)。北魏政权由拓跋鲜卑所建,乃北朝第一个王朝。前秦于“淝水之战”后崩溃,拓跋珪遂于前秦太安二年(386年)纠集旧部在牛川自称代王,重建代国,定都盛乐,同年四月又改称魏王。皇始三年(398年)六月,拓跋珪正式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并于同年七月迁都平城。此后,北魏先后攻灭后燕、大夏、北燕、北凉、等国,于太武帝拓跋焘时统一北方,又于孝文帝拓跋宏时迁都洛阳。“六镇之乱”和“河阴之变”后,北魏皇室大权旁落,最终于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
△535年形势
6、东魏(534年至550年)。北魏末年,尔朱荣于“河阴之变”后掌握朝政,后魏孝庄帝元子攸杀尔朱荣,但随即又被尔朱荣侄子尔朱兆所杀,尔朱兆又改立元恭为帝。太昌元年(532年),原尔朱荣部将高欢在河北大族支持下,消灭潼关以东尔朱氏势力,杀元恭,改立元修为帝。永熙三年(534年),元修因不愿受高欢控制,遂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高欢便于同年十月改立元善见为帝,仍沿用国号“魏”,史称东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东魏被高欢之子高洋所篡。
7、西魏(535年至556年)。西魏政权由北魏重臣宇文泰所建。永熙三年(534年),元修逃入关中投奔宇文泰,但同年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便被宇文泰所杀,宇文泰改立元宝炬为帝,改元大统,仍沿用国号“魏”,史称西魏。西魏共传两代三帝,历二十二年,宇文泰于魏恭帝三年(556年)病逝后,其侄宇文护掌权,次年魏恭帝被迫禅位,西魏灭亡。
△557年形势
8、北齐(550年至577年)。东魏政权由北魏末年权臣高欢及其子高澄所奠定,高欢去世之后,高澄承袭其位,但不久便被家奴刺杀身亡,其弟高洋又继承其位,并于武定八年(550年)五月,迫使孝静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帝,定国号为“齐”,建元天保, 建都邺城,史称北齐。北齐共传六帝,享国二十八年,最终于隆化元年十二月(577年1月)被北周攻灭。
9、北周(557年至581年)。北周政权由西魏权臣宇文泰奠定国基,由宇文觉在宇文护的拥立下正式建立。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去世,其子宇文觉继承天王、周公之位。次年初,宇文护废西魏恭帝,拥立宇文觉为帝,定国号为“周”,建都长安,史称北周。北周共历五帝,享国二十四年,最终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被权臣杨坚所篡。
△589年形势
如上,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丕篡汉建魏,就此拉开魏晋南北朝乱世序幕,在此后长达三百七十年的岁月中,中原大地虽然曾在西晋时短暂统一,但基本处于战乱之中,直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隋朝攻灭南陈,天下才重归一统。
而在此期间,先后诞生过大量或统一、或割据的政权,而以上三十个只是其中实力较为强劲的而已。除了他们之外,还曾短暂存在过燕国(三国时公孙政权)、前仇池、后仇池、宕昌、邓至、冉魏、谯蜀、桓楚、翟魏、代国、宇文部、段部、吐谷浑、西梁等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要么存在时间较短,要么长期沦为附庸,因此并未将其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