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和5的最小公倍数
3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15。因为3和5都是质数,它们没有公因数,最小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3×5=15。
两个或多个整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除0以外最小的一个公倍数就叫做这几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求最小公倍数常用方法:分解质因数法
先把这几个数的质因数写出来,最小公倍数等于它们所有的质因数的乘积(如果有几个质因数相同,则比较两数中哪个数有该质因数的个数较多,乘较多的次数)。
比如求45和30的最小公倍数。
45=335
30=235
不同的质因数是2。5,3是他们两者都有的质因数,由于45有两个3,30只有一个3,所以计算最小公倍数的时候乘两个3。
最小公倍数等于233*5=90
形容词比较级
形容词比较级:(Comparative Form)就是将二者进行比较产生的词形,是由形容词原级转化而来,一般是在原级后面加er,也有一些不规则的转化,比如good—better,bad—worse,有很多。
形容词的比较级用于两个人或事物的比较,其结构形式如下:
主语+谓语(系动词)+形容词比较级+than+对比成分。例如:Our teacher is taller than we are.我们老师的个子比我们高。
比较级前面可以用even,still,yet,any,much,rather,a little,a lot,by far等修饰语用以加强语气或表示比较程度。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标签:比较级形容词转化词形修饰语
办事快的成语
办事快的成语
1、一挥而成: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
2、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3、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4、大刀阔斧:原指使用阔大的刀斧砍杀敌人。后比喻办事果断而有魄力。
5、干净利落: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礼部是古代的官署衙门,礼部尚书是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宴餐、学校、科举和外事活动的大臣,清代为从一品,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宣传部部长兼外交、教育、文化部长。
白蚁防治方法
白蚁防治方法
1、挖巢法
挖巢法一般用于无法解决药源的地方。冬天天气寒冷,家白蚁在10度以下时很少外出活动,大量白蚁集中在巢内,此时挖巢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粉剂毒杀法
施药技术的灭治效果影响很大,如果施药部位不当,药量过少或药粉堵塞,都达不到预期防治效果。
为了避免施药不当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失误,施药后必须进行一次药效检查。由于巢间的白蚁来往频繁,所以在主巢施药,能使整个群体的白蚁死亡。从施药到全群白蚁死亡时间,喷砷剂在夏季约需3-4天,在冬季约需1星期。
3、诱杀法
诱杀法包括毒饵法、药饵法,是当前灭白蚁的主要方法。
灭治要点
1、检查蚁害十分仔细认真。不但要检查已发现危害的木构件,更需细心检查尚未发现蚁害的部分,不让那些蚁害隐蔽的木构件漏网。
2、掌握施药时机。黄胸散白蚁得分群往往出现在2、3月连续阴雨天,天气突然转晴,温度很快上升到20度以上(是初春的第一个温升),气压下降到10134Pa下,一般在10061Pa时。在一个地区,一般每年分群2-4次,施药掌握在第一次分群至最后一次分群的后10天为好,以分群的当天施药效果最佳。
3、选择最佳施药地点。
4、施药要深、匀、散。
5、次年复查,连续施药。由于散白蚁在某一区域往往存在多个群体,而其中有的当年并不出现分群孔与危害迹象,施药时极易被遗留。
吃李子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
吃李子的好处和坏处是什么
1、李子是一种营养比较丰富的水果,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膳食纤维、维生素A、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B12等多种维生素,适量食用李子可以起到健胃消食、缓解大便干燥的作用。
2、李子酸甜爽口,能够促进胃分泌胃酸和消化酶,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食物,可以改善食欲,还有清肝利水的功效,含有的甘氨酸、脯氨酸等物质,具有利尿消肿、保护肝脏的作用,起到改善贫血和健心、护脑的作用。
3、李子虽然有很多好处,但建议适量食用,李子含有大量果酸,食用多了不利于脾胃,尤其是对于胃肠功能差的人,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史记》的文学成就 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有哪些?
一、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
《史记》是中国史学史上第一部贯通古今,网罗百代的通史名著。正因为《史记》能够会通古今撰成一书,开启先例,树立了榜样,于是仿效这种体裁而修史的也就相继而起了。通史家风,一直影响着近现代的史学研究与写作。
二、建立了史学独立地位
中国古代,史学是包含在经学范围之内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的。所以史部之书在刘歆的《七略》和班固的《艺文志》里,都是附在《春秋》的后面。自从司马迁修成《史记》以后,作者继起,专门的史学著作越来越多。于是,晋朝的荀勖适应新的要求,才把历代的典籍分为四部:甲部记六艺小学,乙部记诸子兵术,丙部记史记皇览,丁部记诗赋图赞。从而,史学一门,在中国学术领域里才取得了独立地位。饮水思源,这一功绩应该归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
三、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其中,《廉颇蔺相如列传》被列入小学生语文实验教科书第18课《将相和》。
文化
《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小说
在武侠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中国传统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后世小说多以《史记》为取材之源。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孙皓晖的《大秦帝国》和寒川子的《战国纵横》。
戏剧
戏剧方面,由于《史记》的故事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人物性格鲜明,矛盾冲突尖锐,因而自然而然成为后代戏剧取材的宝库。
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其中包括《赵氏孤儿》这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失传的类似作品,当然更多。到后来的京剧中,仍然有许多是取材于《史记》的,如众所周知的《霸王别姬》等。
宋元时期,随着中国戏剧的形成与成熟,《史记》的内容与艺术也影响到戏剧创作。例如宋元戏文有《赵氏孤儿报冤记》;元明杂剧有《冤报冤赵氏孤儿》(元·纪君祥)、《卓文君私奔相如》(明·朱权)、《灌将军使酒骂座记》(明·叶宪祖);。明清传奇有《窃符记》、《易水歌》(清·徐沁);地方戏及新编历史剧有《搜孤救孤》(京剧)、《卧薪尝胆》(汉剧越剧)、《和氏璧》(同州梆子)、《完璧归赵》(京剧)、《鸿门宴》(京剧川剧汉剧秦腔)、《萧何月下追韩信》(京剧川剧汉剧秦腔)、《霸王别姬》(京剧)、《大风歌》(话剧)。
传记文学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诗经》的成就及价值 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经》的成就及价值诗经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经》特色和影响
《诗经》的特色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
第二,《诗经》中的诗歌,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第三,与上述第二项相联系,《诗经》在总体上,具有显著的政治与道德色彩。
第四,《诗经》的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以上主要从内容、思想倾向、抒情特点等诸方面论述了《诗经》的几个重要特色。这些特色对中国后代文学的影响都很深远。下面再从语言形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简略介绍一下《诗经》的特色,这些方面的影响,情况各有不同。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的开端,它对我国后世诗歌,以至整个古代文学的发展都有着极为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为后世的进步作家树立了楷模,启发和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把反映现实作为创作的出发点。这种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诗经》中以个人为主体的抒情发愤之作,为屈原所继承。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以及唐代的许多优秀诗人,都继承了“风雅”精神。白居易和新乐府诸家所表现出的注重现实生活、干预政治的旨趣和关心人民疾苦的倾向,也是“风雅”精神的体现。而且这种精神在唐以后的创作中,从宋代的陆游延伸到清末的黄遵宪。《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经》民歌重叠反复的形式,准确、形象、优美的语言,也被后世诗人、作家大量的吸取运用。《诗经》以它所表现出的深刻的社会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后代文人重视民歌,向民歌学习。
腊八粥的故事介绍 腊八粥的习俗来历与变化
腊八粥的故事介绍腊八粥的习俗来历与变化
腊八粥的故事,腊八粥的来历,腊八粥的变化,腊八粥传自哪里:夏历十二月初八,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地区民间流传着吃“腊八粥”(有的地方是“腊八饭”)的风俗。在河南,腊八粥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据说当年岳家军讨伐金虏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来,在回师路上,将士们又饥又饿,沿途的河南百姓纷纷把各家送来的饭菜倒在大锅里,熬煮成粥分给将士们充饥御寒,这天正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为了怀念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众每逢腊八这天,家家都吃“大家饭”,以示怀念。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腊八粥》:“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腊八粥和腊八饭一样,是古代蜡祭的遗存。《祀记·郊特牲》说蜡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块,和米共煮一锅,是合聚万物、调和千灵之意。腊八粥又和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和美食文化结合,称为养生佳品。还有一种说法:腊八粥本来是佛教寺煮来供菩萨的——十八种干果象征着十八罗汉,后来这风俗便在民间通行。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这一天有了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佛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佛外,还有悼念亡人、寄托哀思之意。
《史记》:史记目录 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史记》:史记目录史记的体例及目录介绍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的目录
001.卷一·五帝本纪第一002.卷二·夏本纪第二
003.卷三·殷本纪第三004.卷四·周本纪第四
005.卷五·秦本纪第五006.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007.卷七·项羽本纪第七008.卷八·高祖本纪第八
009.卷九·吕太后本纪第九010.卷十·孝文本纪第十
011.卷十一·孝景本纪第十一012.卷十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013.卷十三·三代世表第一014.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015.卷十五·六国年表第三016.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017.卷十七·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018.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019.卷十九·惠景闲侯者年表第七020.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021.卷二十一·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022.卷二十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023.卷二十三·礼书第一024.卷二十四·乐书第二
025.卷二十五·律书第三026.卷二十六·历书第四
027.卷二十七·天官书第五028.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
029.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030.卷三十·平准书第八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061.卷六十一·伯夷列传第一062.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063.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064.卷六十四·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065.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066.卷六十六·伍子胥列传第六
067.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068.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069.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070.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071.卷七十一·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072.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
073.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074.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075.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第十五076.卷七十六·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077.卷七十七·魏公子列传第十七078.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079.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080.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
081.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082.卷八十二·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083.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084.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085.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086.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087.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088.卷八十八·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089.卷八十九·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090.卷九十·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091.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092.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093.卷九十三·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094.卷九十四·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095.卷九十五·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096.卷九十六·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097.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098.卷九十八·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099.卷九十九·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100.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101.卷一百一·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102.卷一百二·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103.卷一百三·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104.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105.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106.卷一百六·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107.卷一百七·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108.卷一百八·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109.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110.卷一百十·匈奴列传第五十
111.卷一百一十一·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112.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113.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传第五十三114.卷一百一十四·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115.卷一百一十五·朝鲜列传第五十五116.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117.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118.卷一百一十八·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119.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120.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121.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122.卷一百二十二·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123.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124.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125.卷一百二十五·佞幸列传第六十五126.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127.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128.卷一百二十八·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129.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130.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