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御膳一共多少道菜
在很多人眼中,皇帝在古代作为一国之君,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享受的待遇,自然要远超常人,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妨看下末代皇帝溥仪在《末代皇帝秘闻》中关于御膳的描述。
自从公元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到了溥仪这一代,清朝的国祚已经延续了200多年,在此期间,宫廷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制度,这其中自然包括皇帝的用膳。
和现如今普遍流行的一日三餐不同,清朝皇帝一般是一日两餐,时间大致在每天的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除此之外,皇帝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传召被称之为果盒的“加餐”,主要是各类糕点汤羹,以及各地进贡的时令瓜果,这有些和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有些类似。皇帝吃饭不能直接如此称呼,而是要改称用膳,连带着开饭也变成了传膳。
虽然在很多人印象中,清朝皇帝大多数时候都是居住在紫禁城的,但事实上很多时候皇帝都会换地方住,比如现如今我们很熟悉的旅游景点:圆明园、颐和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都是皇帝喜欢住的地方,这时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负责皇帝饮食的御膳房需要根据皇帝的”转移“来提供饮食。
除此之外,谁也保不准皇帝哪天会心血来潮在非饭点传膳,皇帝可不会像如今的食客等后厨做好再上菜,要是等的久了怪罪下来,就要小心脑袋搬家了。所以御膳房的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人等菜。
地点和时间的不确定性,对御膳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于是为了让皇帝随时都能吃到热乎的膳食,就只能将菜肴和主食提前准备好,将菜品放置于特制的保温器皿中,以保证皇帝不论到哪,随时传膳,都可以立刻用膳。
但这样做无疑会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首先,这些为皇帝提前“准备”的菜就不能挑选那些注重火候和口感的菜,因为放置久了会让菜品难以下咽,这就从先天上限制了皇帝御膳菜单的可选范围。其次,大部分菜在长时间保温后,其自身营养物质和口味都会大打折扣。所以很多御膳都是看上去不错,但真正的味道却不跟恭维,这也是为何末代皇帝溥仪会将御膳形容成“简直像给死人上供的一样(的菜)”,用他的原话是:
可是真不好吃,千篇一律,味道也不好……
中原男子和匈奴女人为什么不通婚
匈奴被称为“蛮夷部落”,因为风俗文化不同,中原人都不愿与匈奴有过多的交流,更不会娶匈奴女子做妻子!在汉族,人们注重伦理纲常,也很注重声誉,在汉人眼里,女子应当从一而终,不得勾三搭四。
在有的地方,女子若是做出有损夫家声誉的事情,会被烧死或者浸猪笼。而在匈奴人眼里,父子兄弟可以拥有同一个老婆。父亲或者兄长去世,儿子或者弟弟除了继承他们的财产,还可以继承他们的小妾。在汉人看来,他们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所以汉人不敢娶匈奴女子为妻。
匈奴大部分都在大漠和草原生活,世代靠放牧为生,牛羊就是他们的财产,为了更好的养活牛羊,他们没有稳定的居处,带着牛羊举家迁移到水草肥沃的地方安家,等到这片草被吃光了,他们才会换新的地方,匈奴人经常会因为争夺资源而打架,养成了凶狠好战的性格,他们整个民族,都是凶狠彪悍的。匈奴人口偏少,一旦打仗,经常会有女子加入,在汉人眼里,女子应该是贤良淑德,居家贤惠,应当在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匈奴女子这样的性格,大多数的汉人都不能接受。
游牧民族生活在草原,她们的交通工具就是骑马。她们经常骑着马出去,长期以往,她们的肤色偏黑,所以不得汉族男子喜欢。那个时代,为了避免双方交战。免不得要通过和亲巩固和平,汉人经常派公主和亲,有的时候不舍得让公主嫁到匈奴,他们会选择王公大臣的女儿或者宫女代替出嫁。从来都是汉人嫁女子到匈奴。
匈奴却从来没有让女人嫁到中原。想来应该也是古代的皇帝看不上匈奴的女子。综合来说,汉族男子不愿意娶匈奴女子为妻,就是因为文化习俗的差异。文化不同,习俗不同,自小的生活环境不同。这样的两人是难以过到一起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汉族男子娶匈奴女子为妻。
天下第一奇毒是什么
古代“天下第一奇毒”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毒性真的有那么强吗?
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不少让后人惊叹的王朝。我们对于这些朝代的了解大部分都是通过一些古书籍或者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装剧,在很多的古装剧中,那些犯了大错的官员或者杀手在发现自己活不下去的时候,会服用鹤顶红自杀。
鹤顶红无论是在古书籍还是古装剧中都是非常著名的毒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毒”。因为古代服用鹤顶红的人是很难被救回来的。很多人都好奇鹤顶红究竟是什么,毒性真的有那么强吗?
科学家通过研究之后,认为所谓的鹤顶红其实就是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砒霜。虽然纯的三氧化二砷是白色的晶体,但在自然界中基本就不存在纯的三氧化二砷。它往往伴生其他的物质,一般都为血一般的红色。由于丹顶鹤因头顶有一块鲜红色的斑记而得名,古人常常认为这是一种剧毒物质,称为“鹤顶红”或“丹毒”,从自然界中开采出来的剧毒物质三氧化二砷和丹顶鹤头顶的斑记非常相似,所以取名为鹤顶红。
砒霜中的砷在人体里含量很少,一旦大量的砷进入人体就会导致某种血液细胞的“融氧”机能异常,使得血液变质,衰减失去原有的某些功能,在化学上,称之为“过度强氧化”。这种强氧化过程,可以让那些对氧化反应敏感的物质纯银迅速发黑。这也就是古代“银针试毒”的由来。银针试毒,主要就是检验各种“强氧化”毒剂,而砒霜恰好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由于砒霜是一种“生药”,只要有药方在哪个药铺都能抓到,价格也比较便宜很容易就能得到没什么难度。另外砒霜是无色无味的,无论是放到茶水中,还是食物中都很难别察觉。由于少量的砒霜毒效缓慢、不易察觉,时间长了之后就会出现中毒症状,这时候已经为时晚矣,根本就不回来了,最后因中毒衰竭而死。
一个用砒霜的人想要快速杀死某个人或者慢慢折磨死他,之只要掌握好使用的分量就行,就像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武大郎就是被潘金莲用砒霜给毒死的,清朝的光绪皇帝据说也是因为砒霜而死。
古装剧里的衣服是汉服吗
汉服虽然古老,但对于我们来说,也算得上是一种新奇的东西,你知道什么是汉服吗?是不是古装电视剧上的也算是汉服呢?前些年,好多人理解所谓“汉服”,就是中国汉代时期的人所穿着的服装,这也不能说错,但肯定不全面的。汉服应当是汉族服饰的简称。
汉服的风格样式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种服饰的,带有及其强烈的民族属性。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有文字记录开始,汉服拥有着近3000年的历史。
它在时间的长河里,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同时为了适应环境,不断完善自身服装的功能,所以它的样式实在是太多了。它就像是古诗词,有时候你也就能挑一些经典的出来聊聊。
由于时间长,种类多,以及曾经中断过,所以人们对于什么是汉服是不明确的。不说其他的,就问现在的古装电视剧上的服装属于汉服吗?
问一百个人,可能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自炎黄以来,在生产生活中经过自然发展,被汉民族穿着的具有一定风格特色的服饰就是汉服。不过,在清朝时期,汉服的传承被打断了,清朝时期所衍生出来的服饰文化不属于汉服文化。
现在很多的改良汉服,以及古装戏的戏服算是汉服吗?现代古装戏的服装,也是汉民族在生产生活中自然发展形成的,同时具有汉服的属性特色,它当然算是汉服。
秦朝之前有哪些朝代
秦朝以前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周朝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时间。周朝代分为西周来和东周时期,这个东西周主要是按照都城位置划分的,西周的都城在长安(西安),由于在西边,说法上就是西周。
中国古代顺序为: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宋、辽、西夏、金、元、明、清。
东周都城在洛邑(洛阳),在东边,所以叫东周。类似还有就是南宋和北宋,都城一个在汴京(开封),另一个在临安(杭州)。
周朝分为“西周”源(前11世纪中期-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宗周)(百今陕西西安西南),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成周)(今河南洛阳);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
平王东迁,定都雒邑(成周)(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常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度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中国二战中的贡献
二战胜利谁的贡献最大?没有中国,或许战局又是另外一种局面!
1、作战时间最长
从1931年日军发动“918事变”开始,中国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一直到1945年,整整抵抗了日军14年。而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以一个农业国整整对抗了一个工业国家的进攻整整10年。整个战争期间,牵制了日军3分之二的陆军兵力。
2、消灭日军众多,拖住了日军主力
在整个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通过正面战场的惨烈搏杀和敌后战场的伏击零敲牛皮堂,共计毙伤日军超过150万人,日军阵亡44万人(此数据水分很大,以小日本一贯爱减少己方士兵伤亡的尿性,真实数据绝对不止于此)。而向中国投降的日军更是超过了128万。占了战争中日军总伤亡的70%左右。
而且,从1931年到941年,中国军队面临的是日军最为精锐的常备师团和武装到牙齿的关东军。面临着这样一只有三分之一是神射手,一个月的训练子弹消耗量比中国士兵弹药基数还多的国家,以落后武器的中国独自坚持了整整十年。而到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师团的素质早已下降,除了几个师团外,基本都没有了1937年鼎盛时期的实力。
3、支持了苏联对德作战
正是由于中国战场上,勇敢的中国军队牵制了日军绝大多数的陆军师团。这也是当年列宁格勒被围,莫斯科危在旦夕的时候,面对德军向日本提出夹击苏联,苏联仍然敢从远东军区调了54万兵力、5000多门火炮、3300多辆坦克支援西线对德作战的原因。
苏联元帅崔可夫的一句话给出了答案:“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
4、牵制日军南下,为太平洋战争胜利打定了基础。
很多人对此可能会不理解,太平洋战场怎么又和中国战场扯上关系了。我们不妨假设下,如果中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战败,日军能够将多少日军主力部队调到太平洋战场,在前期日军占据制海权的情况下,他们有足够的实力打下澳洲、印度。这可是当年罗斯福总统亲口说的。
同时,由于中国战场上牵制了日军太多的主力部队,直接将日军联合舰队进入印度洋的战略绞杀在腹中,才没有让英国在中东的布局发生变故,否则,结果很难说。
5、拖垮了日本经济、资源
孙子兵法有云:兵者,国家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最考验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抗战中,虽然中国无论从工业,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不是当时亚洲小霸主日本的对手。但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5000年而不倒,就有它独特的优点。我们民族极具韧性,打不垮,压不烂。
中国战场持续的战争,拖垮了日本的经济,消耗了日本本就不多的资源。使其军心、民心不断受到打击,最终使日本陷入军事面临失败、经济疲软衰退、政局动荡不安的困境。
中国二战转折点是什么战役
是武汉会战。从抗战全局和持久战角度讲,中国抗战最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武汉会战。武汉会战后日军已没有实力再发动全局性攻势,从此日军也陷入中国战场这个大泥潭。这是和日本战争初期“速战速胜的”战略思想相违背的,也注定了日军必然失败的命运。
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武汉地区同日本侵略军展开的一场会战。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在武汉外围沿长江南北两岸展开。
战场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广大地区,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
此战,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5.7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
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投降是哪一年哪一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经过艰苦卓绝的8年抗战,终于取得胜利。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
8月14日上午,日本最高首脑在日本皇宫防空室举行御前会议,讨论无条件投降的诏书问题。日本天皇裕仁表示如果继续战争,“无论国体或是国家的将来都会消失,就是母子都会丢掉”。决定发出停战诏书。同日,日本天皇发布了由国务大臣副署的《停战诏书》。
15日晨7时,中、苏、美、英4国在各首都同时宣布日本投降。蒋介石并为此发表告全国军民及世界人士书,指出“正义必然战胜强权”的真理又一次得到证明;并主张人民“不念旧恶”,不要对日本人民进行报复。
天皇下令写下了诏书,安全起见还将诏书用录音带录音,并且完好的保存,预计在第二天播放,政变开始有了眉目,主战派的军官决定举行前所未有的政变,就在当天夜晚,他们偷偷潜入皇宫,四下翻找录音唱片,并打算将它偷走,企图阻止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重大决定。
但他们的行踪很快被警卫队发现,这次政变失败了。诏书还是如期在广播播放了,当陆相阿南听到这个消息,受不住打击剖腹自杀了。日本投降前政变就此结束。
日本代表已经同意在投降书上签字。9月2日日本两位代表重光葵同梅津美治郎同时代表日本政府签字,从那以后,各国人民迎来了胜利的时刻,日本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就此结束,非正义战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南京战役死亡人数
南京保卫战,是抗日战争中十分有名的战役。在规模方面,人数没有淞沪战役多;在持续时间方面,也没有衡阳战役多。可是在血腥程度说,可以说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很有名的。民国二十六年,日本开始攻占南京。蒋介石命令唐智生为司令,开始部署南京保卫战。国军参加南京保卫战的总兵力约15万人,其中就有刚刚经历淞沪战役的第36师、88师,再加上由军事学院学生组成的教导总队等等。
其中多数都是淞沪战役失败的残兵败将,实际上都不是满编。而日本参战部队主要是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兵力在20万人左右。在南京战保卫战期间,国军坚持抗日。但是最后南京战役还是以失败告终。当时的日军,兵分三路想打下南京,国军因为敌我力量悬殊的原因,所以唐智生就下令撤退,守军各部都开始了撤退。
因为中国军民的意志顽强,让日军遭受了极大损失,所以在战役结束后,日军就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南京大屠杀让我国的平民死亡了30万以上,军队死亡了6万人以上。
俗话说“军人当马革还尸,战死沙场”,军人的义务是战死沙场,但是当时最可怜的就是那些平民了。根据《日内瓦公约》规定,作战双方战斗人员不应该对平民下手,但是疯狂的日军还是进行了为期六周的大屠杀。
不仅如此,日军还对中华文化珍品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日本占领南京以后,花费了三十多天,将图书文献,古董珍宝从中国抢走到日本。光是图书文献甚至超过日本最大图书馆上野帝国图书馆85万册的藏书量。有说法称根据日本自己战后的统计,伤者达到八万六千人,死亡人数大约在一万八千人。但是日本具体的伤亡人数到现在也存在着争议。不过所有的资料都显示死亡人数不超过两万。
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5位皇帝
第一位秦始皇:要说有作为的皇帝那么肯定是要首推秦始皇了,因为秦始皇扫六合而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南征百越,北击匈奴,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形成车同轨、书同文的混乱局面,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入侵;可称之为千古一帝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暴君,焚书坑儒,破坏了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焚烧了不少的百家经典。
第二位汉武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今天我们把它引用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汉武帝绝对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打破了汉朝长期以来用和亲换取边境和平的局面,积极抵抗匈奴;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我国同西域的文化交流,形成了“丝绸之路”。不得不说汉武帝眼观独到,在那时就想到了要与世界接轨。汉武帝可谓是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帝王。
第三位唐太宗:都说唐太宗李世明得到皇位是不合法的,他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才得到的皇位;但是我认为只要是能对百姓好的皇帝他就是一个好皇帝。在诸多的帝王中李世明绝对是一个很少见的帝王,因为他是一个能打天下又能治理天的有道明君。广纳善言,从谏如流,任人唯贤,任用贤臣;要不然的话,像魏征这样的人要是在明朝不知要死多少回了!完善前朝科举制度,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唐帝国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第四位宋太祖:结束了五代十国各自为政的局面。务农兴学,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体恤百姓疾苦。杯酒释兵权轻轻松松的将各位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不像刘邦和朱元璋那样大杀功臣,搞得满朝文武人心惶惶;但是他过渡的重文轻武,导致宋朝长期的积弱不振。我们也都知道在宋朝文官是很受欢迎的,宋朝也可算得上是我国文化的繁荣期。
第五位康熙帝:康熙,这个将帝王权术运用的十分娴熟的皇帝,老成持重,懂得权利的平衡,他拿下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叛乱、收复我国的宝岛台湾。不得不说康熙的确是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在清朝的皇帝表中他认第一绝对没有人敢说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