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吃狗肉的历史
吃狗肉的习俗要追随到元朝,良久的时间下,食狗肉已经成了一种文化习俗,就好像你吃竹鼠,吃猪牛羊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更何况,狗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秋冬之时的进补尤为合适,温润人们的身体。存在即合理,长久的时间里,这已经是一种文化积淀了。
狗本来是人类驯养的家畜,属于“六畜”之列。我国养狗的历史悠久,古籍上有关狗的记载很多,《礼记·王制》写道:“士无故不杀犬豕。”《墨子·非攻》云:“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
这些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养狗的普遍性,如果仅仅就“犬豕”这两个字的先后顺序来说,似乎古人把狗看得比猪更为重要。现在的话语中,人们也常常将狗与猪并列,比如骂一个人很低贱,就说他“猪狗不如”,当然一般是将猪放在狗的前面,因为后来养猪比养狗更普遍,在生活中,人们吃猪肉要远远超过吃狗肉。
不过放到现在,猫狗如今已经很少作为看家护院或者食材来看待了,伴随着城市里养猫养狗的行为逐渐增多,更多的人将其作为一种灵魂的代替物,成为了家里的家人,亦或是同伴的存在了,正常人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下手吗?所以取缔猫狗肉的食用是很有必要的,更何况如今经济发展下,能代替猫狗肉的食物也逐渐增加。你怎么看呢?
湖广填四川的影响
物种消失
专家一致认为,乾隆元年时期,移民开发把耕地范围扩张到了山地、丘陵,这是农田垦殖突破传统范围的标志,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逐渐萎靡的开始。在森林物种资源方面,一些动物群落不断减少,生物数量乃至物种不断消失。明代川北出没寻常的华南虎消失就是很好的例证。
清初关于虎患的记载有:“直至清初,华南虎在四川分布广泛,说明那时垦殖率还比较低,森林相对茂密。”“西乡县山深林密,经常有老虎出没,清溪、桑园铺等地均有虎食人。”乾隆以来,蜀道沿线各府线仍有虎患,但较清初已经锐减。因此随着移民的涌入,物种消失的进程显著加快。
旱灾频繁
研究发现,大移民以来,地质地貌灾害、旱涝灾害等在四川地区发生得更为频繁。16世纪至17世纪是整个明清时期发生干旱灾害最为频繁的时期,尤其是17世纪盆地东部地区。陈世松等相关专家整合相关的史料时发现,大移民时期是盆地的大旱年份,平均每3年左右就要出现一次。这与《四川历史旱灾表》统计的结论保持了一致:16世纪平均3.3年一次,17世纪平均3年一次,18世纪平均3.7年一次,19世纪平均1.2年一次。
沈阳故宫是哪个皇帝住的
沈阳故宫是哪个皇帝住的
沈阳故宫住过三位皇帝,分别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爱新觉罗·福临。
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从辽阳向南搬到了沈阳;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则在沈阳建立了清政权;最后从沈阳出发进北京紫禁城的,是他的儿子福临。福临做皇帝时,才6岁。
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清朝的奠基者,后金开国之君,通满语和汉语,喜读《三国演义》。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592年11月28日-1643年9月21日),又译黄台吉、洪太主。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第八子,清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后金第二位大汗、清朝开国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3月15日—1661年2月5日),即清世祖(1643年-1661年在位),满洲正黄旗人。清朝第三位皇帝,清朝入关后的首位皇帝。清太宗第九子,生母为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是中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距今近400年历史,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
清朝入关前,其皇宫设在沈阳,迁都北京后,这座皇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就称之为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沈阳故宫占地面积六万多平方米,有古建筑114座,500多间,至今保存完好,是一处包含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在宫廷遗址上建立的沈阳故宫博物院是著名的古代宫廷艺术博物馆,藏品中包含十分丰富的宫廷艺术品。
沈阳故宫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满族不断崛起的历史背景下创建的。1625年,努尔哈赤出于战略考虑,定沈阳为都城,并在沈阳旧城的中心,修建了议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为营建沈阳故宫之开端。
1626年努尔哈赤辞世,其与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极继承汗位,续建了由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清宁宫、麟趾宫、关雎宫、衍庆宫、永福宫等组成的大内宫阙。
就是在这座宫殿里,皇太极将女真改称为满洲,于1636年将国号改称为“清”,并正式确定了宫殿之名。迄皇太极逝世止,盛京宫殿始终是清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湖广填四川指的是哪些地方
清朝初期,朝廷采取“移民垦荒”的措施,从各省发动民众来四川定居。在前后100多年时间里,一共有100多万人移民到四川。
这场大规模移民迁移事件被称为“湖广填四川”。那么,这里的“湖广”指的是不是湖南省和广东省呢?
其实并不是。数据显示,“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最初主要来自于湖南省和湖北省。在明朝时期,湖北省和湖南省统称为“湖广行省”。虽然康熙时期,朝廷将“湖广行省”一分为二,变成湖南省和湖北省,但老百姓依照传统的说法,依然将湖南省和湖北省称为“湖广”,于是,“湖广填四川”的说法就流传开来。
到了后来,移民来到四川的老百姓,不局限于湖北省和湖南省,云南、贵州、陕西等周边省份,以至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沿海省份的老百姓都自愿或者被强迫移民到四川。由于移民的人数太多,超过了四川本地人,以至于四川成都城里,举目望去,全是外省人的身影。
数据显示,“湖广填四川”的来源,分别是:湖北15%,湖南10%,河南、山东5%,陕西10%,云南、贵州15%,江西15%,安徽5%,江苏、浙江10%,广东、广西10%,福建、山西、甘肃5%。
“湖广填四川”为四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促进了商业发展和人口繁衍,给四川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四川经济社会的复苏,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堪与明朝初期著名的“洪武大移民”相比。
如今,四川民众的生活中,还能找到“湖广填四川”留下的蛛丝马迹。
满族饮食文化特点
一、满族的饮食习俗
入关前满族人的饮食文化是从“引弓之民”到“俗尚耕稼”。一开始,正如皇太极于祟德七年的一道诏书中所郑重宣告的那样,在“自东北海滨迄西北海滨(贝加尔湖)”,还生活着诸如“使犬使鹿之部,及产黑狐黑貂之地”民,还保留着他们传统的“不事耕种,渔猎为生之俗”。
当然,清军入关前的满族文化也并不是单一的满族文化,因为东北地区一直是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满族的文化、习俗与生活区域内许多其他成员集群有许多相同或相近之处,也可以说满族文化是“土著”文化之一。
吃祭神肉是满族的一项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食俗。在民间,新年祭索罗杆(神杆)时,都要做血肠(即后来的白肉血肠);昏夜祭七星时的祭品,后来则演化成七星羊肉。在满族的祭祀中,多以猪为牺牲,称猪肉为“福肉”、“神肉”,祭祀后众人分食。火锅也是满族人民喜爱的饮食。清朝入关,使火锅遍及全国,昔日,女真人狩猎野餐时,用篝火烧陶壳、陶罐煮食吃,塞外高寒,往往边吃边烧,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处,都吃火锅,致使大江南北火锅盛行。
二、饮食文化的汉化
据了解,满族由于入关时间较长,与汉族融合的较好,在饮食方面吸收了很多汉族的特色,更加丰富了本民族的饮食文化。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及与汉族频繁交流,饮食习惯一方面与汉族有相似之处,如吃大米、小米、面食等等。不过,在另一方面仍有自己的特点。
此外,在饮食器具上变化很大,陶瓷品、金属器成为他们饮食器具的主流。而在关外时,满族的饮食器具相对比较落后,大多用的是木器具。
在礼仪上,又加入诸多汉文化所特有的射影化仪和观念,并使其更为完善。作为统治阶级的满族,在社会上具有相对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这就为满族接受、传播、创造发明,乃至改造汉族传统饮食文化,提供了更多自由的空间。
三、满汉全席
随着清政府对中国的统治,满汉全席,又名“满汉燕翅烤全席”,逐渐形成。它是由于满、汉官员经常互相宴请而形成。满汉全席产生于清代官府,因而菜肴繁多精美,场面豪华,礼仪讲究,其中满族肴馐起着主导作用,主食以满族饽饽为主。
在满汉全席中,熊掌、飞龙、猴头、人参、鹿尾等满族故土的特产是席上的珍肴,其做法是满族传统的烧、烤、煮、蒸。在满汉全席中,火锅类和砂锅类菜肴也占突出地位,这类菜肴都和满族风味有关。
句子最优美的春天散文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干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硫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人人有责
在当前,互联网已深入人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大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对监管和治理形成巨大的挑战。比如,在短视频平台,蹭热度,造谣传谣的事情层出不穷,“造谣一时爽,全家火葬场”的事情屡见不鲜,给政府的公信力带来极大的损害,严重侵害了人民的利益。在网络“胡鑫宇事件”引发舆论的过程中, 网民王某借“胡鑫宇事件”进行炒作,在某视频平台发布“致远中学校长玷污女学生”“致远中学2021年曾有一名女教师失踪”等不实言论在网络迅速传播,引发舆论。虽然公安部门已经对造谣传谣行为进行惩处,但谣言的传播极大损害了公信力,“胡鑫宇事件”新闻发布会之后,网络关于其的阴谋论依然层出不穷。同时,谣言也会极大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例如,2020年7月,杭州女子吴敏(化名)在取快递时被偷拍,后被造谣“女子出轨快递员”。谣言疯狂传播,让吴敏被公司劝退,陷入抑郁状态,找工作屡屡碰壁,陷入“社会性死亡”,造谣者虽被惩处,但是被造谣的人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平静的生活。
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是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2023年3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目标是规范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整治各类网络生态乱象。今年,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清朗·从严整治‘自媒体’乱象”专项行动,聚焦社交、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类型重点平台,针对“自媒体”造谣传谣、假冒仿冒、违规营利等突出问题,坚决打击,从严处置。
防患于未然、抽薪止沸一直是有效治理的理想状态,但要达到这样的状态也需要心往一处去,劲往一处使,《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的提出,“清朗”专项行动的开展,围绕人民群众的关切问题,我们每个人也应该行动起来,坚守底线,保持头脑清醒,不信谣不传谣,一起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降噪!不要让浮夸之风蒙蔽了你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肥猪三千六百斤”。这是1958年-1960年人民日报上出现过的内容,这也是那个时间的真实历史“浮夸风”。三年的“大跃进”造成了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饥饿笼罩。“啃树皮、吃观音土”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无异于玄幻故事,而这些却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
2020年湖南衡阳的衡南县水稻基地,袁隆平团队培育的杂交水稻双季亩产量是3000斤左右,双季亩产指的是早稻和晚稻两个季节的亩产量。而世界最重的“猪王”是辽宁一头900公斤的巨猪,创下世界吉尼斯纪录。拿这些真实的数据和60年代浮夸的数据对比就愈显浮夸了。
相隔半个世纪,进入了网络自媒体时代,浮夸之风却再次盛行。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
“写头条每天出爆款,每天进账几百上千”,“做短视频月赚几万”,“无货源开店日进万元”,“做跨境电商年赚千万”等等,总之是一个遍地黄金随便捡,赚钱很简单的调调。不可否认,那些网红是能轻易做到,但是毕竟我们大多是芸芸众生里普通的一员,我们没有那么多粉丝,我们也没那么多资源,如果跟着那些浮夸风,只能把自己弄的焦虑浮躁,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精疲力竭。
我认为,对网络空间进行激浊扬清,惩恶扬善,不但需要广大网友思想上警醒,更需要相关平台和有关部门来点技术支持。因此,建议相关主管部门制定或完善某些管理规范,对网络空间的媒体管理进一步规范完善。要求网络空间媒体平台的软件提供商,为读者提供表达内心真实倾向的操作机会,且作为统一的强制性标准。譬如读者读到某篇文字,觉得不值一读,点赞或误点赞后反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撤回点赞;再如读到某篇文字觉得上当受骗,应有机会进行与点赞性质相反的操作,如扔臭鸡蛋;更如读者若反悔不该点开这篇文字,感觉纯粹浪费时间,应有机会取消自己的点击,让作者赚点击的企图落空。
疫情三年很多人过得很艰难,甚至负债累累,大家都很急切的想多赚钱,想给家人更好的物质生活,这无可厚非。但是浮夸风的背后大多是一群用心不良的镰刀,等着那些迷失在浮夸风里的韭菜!朋友们,放亮你的双眼,平静你的心态,打开你智慧的大脑,多一些理智,多一些判断,多一些思考,多一些努力,向着适合自己的正常的生活道路前行吧!
最美春天描写《春天的色彩》
春日短暂,可爱的食物和风景都值得被记录。我们从春天开始吧,夏天约会,秋天浪漫,冬天入怀。又是春风起,期待桃花处处浓。
沉睡了一个冬季,风摇绿了树的枝条,雨浸润了油菜的纤苗。
莫道君行早,春天已醒来。三月,是油菜花开的季节,行走在乡间阡陌,穿梭于油菜花丛,春心激荡,心旷神怡。
春阳下,田野间,油菜花犹如金色的海洋,一片灿烂辉煌。油菜花又宛如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小脸,笑意盈盈,春色满目。畔上花开,惹得黄色的蝴蝶在花间舞翩跹,这是生命在舞动。一时间,花枝乱颤,像孩子在调皮地笑着,此刻,我分不清哪是花哪是蝶。
一片金黄托着一个妩媚的春天,长风浩荡,黄花烂漫,暗香涌动,空气中飘来阵阵花香,萦萦绕绕,沁人心脾。走进一望无际的金黄的花海,心花相融,仿佛在梦境中,我渐渐地忘记了自己。或走,或停,或低首弥闻,或掬入手心,或与花相拥……
油菜花,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花,小路边、沟渠旁、河岸上,随处可见。它不显山,不露水,在初春的寒风中,完成自己华丽的转身,变戏法似的,一朵朵,一簇簇,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或绽放,或含羞,或低吟,或高吭,在风中舞蹈,在雨中欢笑。它没有多余的色彩,只是满眼的金黄,诉说着流金岁月长,仿佛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它很少单独生长,一朵花儿装扮不出美丽的春天,它更喜欢成片成片地扎堆生长,用集体的力量,温暖了春光,旖旎了春梦。
你看它,从星星点点到燎原之势,开就开得热烈奔放,充满了生命的力量。
优美的春天散文之《春》朱自清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干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硫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