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最后一个皇帝叫什么名字
隋朝最后一个皇帝是隋皇泰帝杨侗。隋皇泰帝杨侗(?—619年),618年5月——619年4月,在位不足一年。
隋皇泰帝杨侗,隋炀帝孙,元德太子昭子,母刘良娣。原本封为越王,驻守洛阳。隋炀帝被弑后,王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拥立杨侗为隋朝皇帝,史称皇泰帝。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陈国公段达、内史令元文都、内史侍郎郭文懿、黄门侍郎赵长文、内史令卢楚、兵部尚书皇甫无逸等六人共同辅政,时人号称“七贵”。
元文都欲暗杀王世充,段达暗中通知世充,结果行刺失败,文都临死前对皇泰帝说,“臣今朝死,陛下夕及矣”,杨侗亦哭。皇泰二年(619年)四月,王世充自称“大郑皇帝”,建元“开明”,废杨侗为潞国公,囚于含凉殿,每日只能求佛祈福。五月,王世充部将裴仁基、裴行俨父子策划攻杀王世充,事情败露,王世充杀死裴仁基父子。
但之后世充意图毒杀侗,六月派侄子王仁则和家仆梁百年,携毒酒去杨侗处,杨侗自知难逃一死,遂服毒,遗言:“愿下辈子不要再生在帝王尊贵之家”;但一时半刻竟没毒发,最后被缢弑。他是隋朝最后一位君主,年号皇泰,故史家称之为皇泰帝。
隋朝(581年-618年)是中百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史学家常把度它和唐朝合称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回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答,国祚38年。
白江口之战对日本影响
朝鲜半岛在公元1世纪左右进入三国时代,分成高句丽(又称高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公元6世纪时,和中国接壤的高句丽因为中国隋唐王朝的入侵,为抗衡中国,高句丽便与突厥、百济、以及与百济关系密切的日本结成同盟,而中国则与受到高句丽、百济威胁的新罗国结盟。
公元660年(唐显庆五年)3月,百济国在高句丽国支持下,大举入侵新罗国,新罗军接连败北,新罗武烈王向中国求救。唐高宗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统帅,率13万唐军东渡讨伐百济。7月,百济军大败,百济王及百官被俘往长安,百济王朝崩溃。
白江口之战:打掉了日本千年野心
公元661年,百济僧人道琛联络百济遗臣密谋复国,两次派使者前往日本乞援,并请求放还在日本做人质的百济王子丰璋。662年春,日本天智天皇命阿昙比罗夫率170艘战船,护送百济王子回国。百济王子归国后,被扶位百济王,组织百济遗民对抗唐军,其间,日本企图在朝鲜半岛扶持亲日政权,向百济政权提供了大量援助。
但好景不长,公元663年,刚刚拼凑起来的百济朝廷,因为内部权利划分不均而发生内讧,因百济王子要求,日本派重兵入朝,白江口海战就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
当日本出兵支援百济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高宗当即派右威卫大将军孙仁师率军增援和百济作战的刘仁轨、刘仁愿军。9月,唐军会合,刘仁轨决定先攻取“群凶所聚”的百济军巢穴周留城,认为“若克周留,诸城自下”。于是唐军分为二路:孙仁师、刘仁愿、及新罗将领金法敏率军从陆路前往周留城;刘仁轨则与部将杜爽,及百济降将扶余隆率战船护送粮船,由熊津沿白江(今韩国锦江)而下,从水陆前往周留城,以便水陆同举,攻打周留。
27日,日本支援百济的水军先头船只在白江口遭遇刘仁轨军,双方进行交战,日军不利而退。28日,日军将领和百济国王会商,认为日军有战船400余艘,唐军仅百余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盲目的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未加整顿部署,便“率日本乱伍中军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海战,唐军“左右夹船绕战”,打乱了日军阵形,致使日军“赴水溺死者众,舻舳不得回旋”,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一时间“海水尽赤”,数万日军或溺死、或被唐军捕获。
在白江口失败的打击下,百济王逃往高句丽,余部全部归降,百济国彻底灭亡。白江口海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的野心,日本天智天皇深恐唐军进攻本土,自公元664年开始,在国内耗费巨资,修筑了4道防线,此后日本调整对外政策,向唐朝臣服,开始以中国为师,谋求自强。
李世民和武则天什么关系
李世民和武则百天是夫妻关系。武则天在贞观时代是李世民的才人,也就是妾。李世民称武则天媚娘,武则天称李世民皇上。
武则天在太宗死后出家,高宗年间被李治纳为妃,先为昭仪(9嫔的首位)也还是妾,然后成为皇后,也就是李治的正妻,当时的政府宣传是说李世民病重的时候将武则天赐给了李度治,此后她在名分上成为太宗皇帝的儿媳。
武则天天生就是一个政治家,善于察言观色,在太宗时期不是特别得宠,就转向了储君李治,后来李治当了皇帝,就把出家为尼的她又接进宫专去,拜为昭仪。此后因为高宗体弱,武则天就借机一步步地干涉朝政、收买人心,在690年,以周代唐,当上了皇帝。
武则天为保障陆上丝绸之路的畅通,积极收复安西四镇,使唐朝与欧洲的东罗马帝国联系在一起;又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使唐朝与东南亚、属南亚、中亚的国家连接在一起。
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
历史上李世民传位于李治。《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的原话是这样的:“我若立泰,则是太子之位可经营而得。自今太子失道,藩王窥伺者,皆两弃之,传诸子孙,永为后法。且泰立,则承乾与治皆不全;治立,则承乾与泰皆无恙矣。”
这段话至少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李治不争皇位,品德比李承乾、李泰好。二是李治会保护兄弟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也有能力保护。这显然是在表扬李治,认为他不只是是品德最好,而且能力也不差。传位给李治,并非无奈之举,而是最佳选择。李治比李泰和李承乾品德好在哪里呢?
第一,李治不争夺皇位,没有私心杂念。李承乾争夺过皇位,而且李承乾争位还是在当太子的时候,而且李承乾还是想发动政变把李世民赶下台。
李泰也争位。他仗着受李世民的宠爱,在李承乾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拉拢朝臣,形成自己的势力,对李承乾构成威胁。在李承乾被废黜太子之位后,他除了让自己集团的朝臣帮自己说好话外,还极力讨李世民的欢心。对李世民说,如果他得到皇位,将来一定会杀掉自己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李泰这样说,既是表明自己对兄弟很和善,又避免李世民把皇位直接传给李治。可以说,李泰的机心十分深重。
第二,李治对父母很孝道。李承乾想把李世民赶下台,自然是不孝至极。李泰对李世民阳奉阴违,自然也是不孝的表现。而李治做了很多孝道的事,比如李世民出征时,他就担心得哭。比如李世民生了大毒疮,李治亲口去吸脓血。比如他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他哭得控制不住。在忠孝立国的古代社会,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李治对兄弟们很友善。与之相反的是,李承乾和李泰互相之间冷酷无情。在很早的时候,李世民就问过李治这个问题,李治就表明了他的态度。李世民最后高兴地表扬他说:“行此,足以事父兄,为臣子矣。”为臣子,就是说他能处理好兄弟关系。
第四,李治没有恶习。李承乾养小白脸,李泰培养自己势力,都是恶习,李治没有。
李世民属什么生肖
唐太宗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1月28日,也就是农历十二月戊午日,按照年份算,李世民的属相应该是蛇,不过也有人认为李世民生于599年1月23日,也就是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日,如果按照这种说法,那么李世民就属马。
李世民其人,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候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专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唐高祖李渊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为帝之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属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历史上的李世民和长孙皇后
在历史上皇帝和皇后之前也有很多爱情故事,他们不似普通那样浪漫,但是在他们的身上呀体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夫妻,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卧床榻累年,长孙皇后悉心照料,昼夜不离左右,其中父亲感情可见一般,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不用说是夫妻了。
而唐太宗和长孙皇后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十多年,即使武德末年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付出的真心实意,长孙皇后将毒药系在腰间,准备“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帝后生死相依的情景再度出现。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有人谋反,唐太宗立刻穿上盔甲,同房就寝的长孙皇后,见丈夫全副武装准备,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而出。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然而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不惜自身病情加重,执意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而事后长孙氏的病情加重。
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相知相守岁月中的浓情深意。无论夫妻俩身份如何改变,始终不渝,所以在李世民的心中长孙皇后是独一无二的根本没有人能够替代,所以长孙皇后死后再也没有立皇后,并且将对长孙皇后的爱转移到子女身上,对谋反的太子和李泰都做了宽大处理,这都是看在她的份上。
后来李世民面对长孙皇后的遗作,悲痛欲绝,亲口对侍臣说出“我岂不知道皇后之崩是天命而不能割情?只是想到失去贤妻良佐,仍然克制不住悲伤啊”时,太宗和长孙皇后夫妻二人的情深意笃已然昭显,他们之间也许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但是却感人至深。
李世民是什么族的人
从正史中可以找到的记载是:李世民之父李渊,李渊之父李,李之父李虎,这些都没有问题,李虎的孙子李渊618年称帝建立唐朝后,追谥李虎为景皇帝,庙号太祖,是为唐太祖。
而再往上追溯就不是很明朗了,李虎为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五世孙,李暠又自称是西汉将领李广十六世孙。李广是纯正的汉人,那么这样往下推,李渊、李世民肯定是汉人无疑了。不过李暠是否真的是李广的十六世孙,李虎又是否为李暠的五世孙,就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暂且不去管李世民祖上是否真的是李广,单说李世民可考的祖上李虎这一代,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称陇西郡公。当时山东地区的李氏为名门望族,关陇李氏则是被宇文泰抬举为望族的,有人说关陇李氏本为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而李世民的祖母独孤氏是确定的鲜卑族,母亲窦氏也为鲜卑族,即便祖辈是根红苗正的汉族,他也是有一半鲜卑血统的。如果祖辈也是鲜卑族,那李世民就根本没有一点汉族血统可言了。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
大唐李世民有几个儿子
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的,时其中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而将唐朝带上盛世之人便是李世民。倘若说起李世民,世人都会认为他是唐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唐太宗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开创“”,对外,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但是可惜的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他的日子却不好过,14个儿子居然死了12个。
李世民的大儿子为李承乾,此人为长孙皇后所生,8岁之时便被册封为了皇太子,李世民对其寄予厚望。但是可惜的是,李承乾成年之后沉迷于女色之中,并且试图造反,最终被废为庶人,并于贞观十九年去世。
李世民的二儿子为楚王李宽,此人过继他人,并且早早便夭折了。
李世民的三儿子为吴王李恪,此人为唐太宗宠妃杨氏所生,文武双全,并且很有威望。在被立为太子之后,觉得李格的能力太强,威胁太大,于是便诬陷其谋反,李格因此饮恨被杀。
李世民的四儿子为魏王,此人在李承乾被杀之后为李世民所幽闭,后来又迁居均州。到了永徽三年,郁郁而终,时年35岁。
李世民的五儿子为齐王李祐,此人因为发动叛乱而被赐死。
李世民的六儿子为蜀王李愔,此人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并且屡教不改,因此被李世民贬为了虢州刺史。在唐高宗永徽四年之时,他又被贬为庶人,流放巴州。
李世民的七儿子为蒋王李恽,此人也是个纨绔子弟,并因此被诬告谋反而自杀。
李世民的八儿子越王李贞,此人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等联合图谋反对武则天,事情失败后,服毒自尽。
李世民的九儿子为唐高宗李治,此人最终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是却将大唐江山断送在了武则天的手中。
李世民的十儿子纪王李慎,此人因为李贞事情败露而被牵连,虽然被判流放岭南,但是却病死在途中。
李世民的十一儿子江王李嚣,早夭。
李世民的十二儿子代王李简,早夭。
李世民的十三儿子赵王李福因为过继他人,得以善终。
李世民的十三儿子曹王李明受李贤谋逆罪一案牵连,被贬为零陵王,在武则天授意下,于黔州被逼自杀。
唐朝是被谁灭亡的
唐朝是被朱温灭的。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帝自立,改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朱温就是梁太祖。
但是因为黄巢覆亡后,唐朝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割据局面已经存在,“后梁”并没有继承唐的全部国土,只继承了唐能够控制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疆域约为今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
中国开始进入又一个分裂局面,史称呼五代十国。直到宋朝才统一中原及江南。元统一全国。
唐朝后期,由于中央与藩镇、藩镇与藩镇之间连年战争,向百姓增加赋税、徭役,掌权的宦官更加有恃无恐地欺压百姓,强占土地,勒索钱财,引起人民的极大不满,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时期,连年的天灾,使得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赋役,于是,唐朝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唐末农民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领导者是王仙芝与黄巢。
起义爆发于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黄巢先后起义,后协同作战,活动范围主要在今山东、河南、湖北一带。不久,王、黄又分兵作战。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其众投奔黄巢,黄巢成为起义军的最高领导人。
此时,黄巢决定东攻洛阳,而唐朝派来大军,打消了黄巢的计划。之后,黄巢率军转战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发展、壮大农民起义军。广明元年(880年)7月,黄巢利用淮南节度使高骈与中央相猜忌并畏惧起义军的形势,迅速北渡长江,于同年11月占领东都洛阳,12月攻入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这次农民战争,给垂死挣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击,唐朝的统治瓦解了。叛变投降的朱温,成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复三年(903年),朱温将内侍省数百名宦官全部杀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专权局面结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温废唐哀帝而自立,改国号梁,定都开封。唐朝灭亡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墓在哪里
李世民的墓在昭陵。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度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
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版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权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一说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今陕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
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
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649年7月10日),太宗驾崩于终南山上的翠微宫含风殿。初谥文皇帝,庙号太宗,葬于昭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加谥文武圣皇帝,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谥文武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