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武将武力排名
5、王贲
都说秦朝能够统一六国,主要靠的就是王翦和王贲父子二人。作为后辈的王贲丝毫不比父亲逊色,王贲曾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还曾水淹大梁,灭亡魏国。随后他又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最后帮助秦国统一了六国。
4、蒙恬
蒙恬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司马迁评价他:蒙恬在当时位高权重,而秦朝刚刚建立,人民刚刚脱离战乱,需要休养生息,不去劝阻秦始皇滥用民力,反而积极的修筑长城是有罪的。其实力可见一斑。
3、司马错
司马错曾率军灭亡蜀国,还曾率领陇西军南下东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水以北和上庸之地。他不光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被认为是秦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的大将之一,到现在依旧是很多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人物。
2、白起
白起是中国战国时代军事家、秦国名将,战国四将之一。白起自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的时间里,先后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强的战神和战争中杀人最多的名将之一。
1、王翦
秦代杰出的军事家,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而鉴于王翦为秦国做出的巨大贡献,很多人也把王翦认作是秦朝时期第一大名将。
秦始皇的儿子为什么不姓嬴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叫嬴政,可是他的儿子却一个家扶苏,一个叫胡亥,并没有姓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来秦始皇是嬴姓,赵氏,名政,现在我们都叫秦始皇是嬴政,可是如果是在秦朝我们就应该叫他赵政。
对于秦始皇的孩子扶苏还有胡亥自然也应该姓赵,叫赵扶苏、赵胡亥,他们两个的名字也是有着深意的,扶苏是秦始皇最喜欢的孩子,秦始皇给他起名扶苏,用的就是“山有扶苏”的意思,他希望扶苏以后可以向草木一样茂盛生长,茁壮长大。
扶苏也非常的争气,他也是秦始皇所有孩子中最争气的,有着治理天下的才能,扶苏非常的仁慈,看到秦始皇的残暴行为他还经常的制止,刚开始的时候秦始皇也只是指责他两句,可是后来扶苏反对秦始皇的次数多了,秦始皇就非常的不满,最后秦始皇就把扶苏发配到了边疆。
到了边疆的扶苏一直都跟着蒙恬修建长城,长城在抵御匈奴中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胡亥名字的由来则和他的母亲有关,他的母亲叫胡姬,是羌族人,秦始皇给他起名字就比较的随意,胡在当时其实就是指游牧民族,中原地区的人根本就开不起游牧民族的人,亥字的意思就是12的意思,所以胡亥这个名字就很简单,并没有扶苏那么有深意。
秦始皇临终的时候其实就是想要扶苏当皇帝,可是秦始皇死的太突然,胡亥在李斯还有赵高等人的扶持之下当上了皇帝,但是他并没有治国的才能,秦朝实际的权力都落在了赵高的手中,在赵高的怂恿之下,胡亥杀死了自己的20多个兄弟姐妹,扶苏也被他残忍杀害。
秦始皇之子胡亥怎么死的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秦始皇称帝后的第一件事是改自己的尊称为“皇帝”,以显示他的尊贵。与此称鲜明对比的是,秦二世上台后欲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极度享乐,而落实的却是大屠杀,自毁长城。这在后世成了利用不轨手段登上帝位的“必修课”。
冤杀蒙恬兄弟。被赵高公报私仇的蒙恬兄弟父祖三代都是赫赫有名的将军。因为扶苏已死,开始胡亥还想放了蒙恬,不料赵高怕以后蒙恬,马上阻止了:“以前先帝曾经想立贤明的陛下为太子,是蒙毅阻止了,他是不忠不义的人,以我之见,不如杀了他们。”
鬼迷心窍的二世不听兄子子婴之言,把代秦始皇祈祷山川才回来的蒙毅囚禁在代,更改法律,按图索骥,故意赐死。蒙毅在指责了胡亥滥杀无辜之后被杀。胡亥又遣使者到阳周连坐蒙恬,蒙恬说:“我家积功信于秦三世了。今我带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背叛。但是我守义不反,不敢辱先人之教,也是不忘先帝。”使者不敢转达,蒙恬喟然叹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无奈之下吞药自杀了。
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呢
自秦孝公起励精图治,任用商鞅变法革新,废除旧奴隶主贵族特权和世卿世禄制度,道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内实行“奖军功、教耕战”,对外则连横而战诸侯国。
除了外部的扩张和体制改革对资源调配效率的提升,秦国在原有的国土内部也进行了极力的开发。提高关中盆地的产能,对于秦内国巩固原有的经济基础大有帮助。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秦王政在容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
具体的措施是:笼络燕齐,稳住魏楚,消灭韩赵。
1、经济方面,重农抑商、农业发展、秦国的国力逐渐发展壮大,最终经济富足。
2、军事方面,实行军功授爵,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和百砍人积极性。不论任何出身和阶级的士兵,只要有军功就可以得到爵禄封邑。
3、秦王嬴政懂得重用度人才,如对李斯、尉缭、蒙恬、王翦等人的重用,后来这些军政精英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均做出了很大贡献。
4、对外则继续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在军事上,知嬴政实施了“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正确战法。
为什么赵高杀了秦二世后不称帝
赵高不称帝的原因
一、赵高身为臣子,称帝会给天下诸雄起兵攻伐的口实,属于叛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在政治上被彻底孤立;
二、阉人,身份特殊,说白了就是奴隶的印记一生无法消除,即使称帝,也是奴隶,那么哪有君主是奴隶的,如果有,那么君主的主人又是谁呢?
三、赵高属于典型的政客,非政治家,即便是收买人心,也不足以令天下德才英豪归心,所以,他是没有根基的,自己又非六国皇族后裔,仅仅是依靠秦政权而位极人臣,所以他的根基是秦政权,如果他称帝,就是推翻秦政权,自毁羽翼,非败而何?
赵高杀掉秦二世以后已经直面了这个问题,他在政治权力斗争上始终没有迈出最后一步,而是选择了秦皇族后裔子婴即位,似乎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然而事实证明,杀秦二世,杀掉自己的靠山保护神,就是自掘坟墓。
樊哙怎么死的
鸿门宴是楚汉争霸中最为著名的事迹之一,在这场宴会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不是汉高祖刘邦,而是让项羽都佩服不已的真汉子樊哙。他在西汉十八侯中排第五,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最早跟随刘邦的那一批人。
除此之外,樊哙和刘邦还有一层更亲近的关系,那就是樊哙的妻子吕媭是吕雉的妹妹。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功臣,刘邦临终之前却下令杀死他,这是为什么呢?而且,樊哙最后也没有死,他是怎么活下来的呢?樊哙出身寒微,早年以屠狗卖狗肉为生,孔武有力。后来,他跟随刘邦隐于芒砀山泽间,和萧何等人共同拥戴刘邦起事,反抗暴秦。
樊哙在鸿门宴中救了刘邦,刘邦为什么要杀他?刘邦当上沛公以后,最为信任的几个人当中就有樊哙,把樊哙封为随从副官。在之后的一场场战役中,樊哙杀敌奋勇,立下很多军功,地位逐渐上升,越来越受到重用。樊哙对刘邦的一片忠心,在鸿门宴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了。当时,刘邦和张良只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去赴宴,樊哙也跟着去了。
鸿门宴刚开始的时候,樊哙并没有机会进入帐中,他只能守在门外,时刻注意帐内的情况。后来,项庄舞剑打算刺杀刘邦,虽然这一危机被项伯解决了,但是张良还是不放心,于是他找了个借口出来,把刘邦遇到危险的事告诉了樊哙,樊哙一听刘邦有危险,二话不说就闯进了帐内,“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樊哙不顾自身安危,把刘邦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忠心恐怕少有人能赶得上他。
项羽见到樊哙以后,问这是谁,知道樊哙的身份再加上樊哙无礼的举动之后,他竟破天荒的没有生气,反而对樊哙这样的壮士非常欣赏,立刻赐酒,赐肉,赐坐,对樊哙的态度比对刘邦还好。正因为樊哙的加入,悄然间改变了鸿门宴的局势,刘邦和张良才得以安然逃脱,可以说樊哙是在用自己的性命在保护刘邦。可刘邦是怎么回报樊哙的呢?刘邦将樊哙封为舞阳侯,樊哙军功卓著,又被提升为左丞相。
后来英布叛乱,刘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平定了叛乱,刚回长安就病倒了,但此时另一个异姓王卢绾也叛乱了,于是刘邦就派樊哙带兵去平叛。樊哙离开后,有人对刘邦说樊哙与吕后有勾结,两人打算在刘邦死后图谋大事。刘邦听后大怒,当即就派陈平到军中杀死樊哙,但他又考虑到樊哙是这次平叛大军的主将,轻易杀不得,至少不能大张旗鼓的去杀,于是采纳了陈平的建议,派周勃与他同去,等到了军中再宣布斩樊哙的旨意。
陈平和周勃商量,说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而吕媭又是个狠角色,若是樊哙死在他们两个手里,将来的日子怕是不好过。况且高祖现在病得神志不清,万一将来后悔了,他们俩更加没有好下场。最后,二人决定暂时不杀樊哙,只将樊哙带回京城,哪里知道他们在回程途中就听闻了刘邦驾崩的消息,瞬间为他俩之前的机智点赞。回京后,吕后见到樊哙还活着,就没有向陈平和周勃发难。吕后恢复了樊哙的爵位和封邑,几年之后,樊哙还是去世了。
想必樊哙并非没有察觉到刘邦要杀他,他只是不相信,当事实摆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定非常失望和难受吧,所以即便他活下来了,他也不开心,几年后就郁郁而终了。
秦始皇的子孙后来怎样了
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而扶苏与蒙恬皆因赵高、李斯假称秦始皇命令而死。由此开启了杀害秦始皇子孙之端。
胡亥做了二世皇帝后,对其他兄弟姐妹更是残忍无道,毫无人性。秦二世杀害自己的兄长及姐妹的劣行,司马迁在《史记》中有数处记载,胡亥的哥哥、姐妹均被其杀害。
赵高一面唆使二世杀害兄弟姐妹、先帝大臣,一面专权乱政,久蓄篡位之心。二世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雄视天下。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卒年24岁,他只做了三年皇帝。
至此,秦始皇的十八位皇子、十位公主尽数死于非命。
秦二世胡亥被弑后,赵高拥立扶苏的儿子子婴即位。很快,子婴依赵高建议,废除帝号,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子婴在位仅仅46天。《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婴为秦王。”子婴继位五天以后,得悉赵高与楚军有密约,意图杀死全部秦朝宗室。
子婴先下手为强,杀掉赵高并诛其三族。四十余日后,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子婴用绳绑缚自己,并携同玉玺和兵符等,投降刘邦军,秦朝在子婴投降的那个时刻正式结束。刘邦把子婴交由下属看管起来。不久,项羽率领楚军杀到关中。刘邦避项羽锋芒而撤退。
项羽进入咸阳城后,立即杀了秦王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并进行了全城大屠杀。秦国数百年之积及秦朝十四载所有,至此尽毁于项羽一炬。《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虏其子女,收其珍宝货财,诸侯共分之。灭秦之後,各分其地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号曰三秦。项羽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诸侯,秦竟灭矣。”
秦王政自登基为始皇帝,日思夜想的就是将江山传诸子孙,历二世、三世以至于万世,绝没有想到秦朝仅十四载而亡。28个子女及若干孙辈,在他死后仅仅三年悉数死于非命。
秦始皇是不是吕不韦的儿子
秦始皇究竟是纯正的皇室血脉(是否是庄襄王嬴子楚之子),还是丞相吕不韦和赵姬的私生子,是一个困扰了中国历史学家们长达两千多年的难题。司马迁在《史记•吕不韦列传》里对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做出了详细的阐述:吕不韦是当时阳翟的一个大富商,搞贩卖发了财,迅速成为当时在全国少数几个富可敌国的大商人之一。
但是,在拥有了巨额的财富之后,吕不韦并不满足,他认为,要想永保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只有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方可做到,于是他准备利用这些财富进行政治投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遇见了当时在楚国为质、很不得志的秦昭王的孙子嬴子楚。凭借着商人特有的直觉,吕不韦认为此人是一可居之奇货,于是将所有的宝全部押在嬴子楚身上,企图借助他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嬴子楚本来对于皇位继承之事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但是在听到吕不韦的计划之后,顿时对他感激涕零,声称只要吕不韦帮助自己继承王位,他必将拜吕为相。在得到嬴子楚的承诺之后,吕不韦遂出资千金,为其设计,并将自己原本已经怀有身孕的赵姬送与庄襄王。最后,在吕不韦的努力下,正为没有儿子而苦恼的华阳夫人终于同意收嬴子楚为义子,从而为嬴子楚继承王位铺平了道路。
秦昭王死后,安国君即位,子楚被立为太子。但是好景不长,做了几十年太子的安国君在位没几天便死了,子楚顺理成章地继承了秦国的王位,史称庄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称王之后,庄襄王并没有忘记当初的诺言,拜吕不韦为相,封赵姬为皇后。自此,吕不韦终于实现了心中的理想。
之所以秦始皇系吕不韦私生子在后世被传得沸沸扬扬,很大部分原因就是受以上这段文字所影响。可令后世史学家不解的是,同为重要的史料来源之一的《战国策》却并没有吕不韦献赵姬的这段记载。
这在史学界产生了争论: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喜采个人隐私,既然不载这件事,显然是当时没有这种传闻;有的学者认为,《战国策》本身并非正规史料,其可信度自然无法与《史记》相比,所以应按《史记》的记载来认定秦始皇的身世;
还有学者对《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大期而生”这句话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此为基点来论证秦始皇并非吕不韦的私生子。看来,秦始皇身世之谜要想得以彻底解开,还有待史学家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寻。
秦始皇的爱情故事传说
秦始皇竟有如此凄美的爱情传奇,她是嬴政一生最爱的薄命红颜
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他开创了一个封建专制的大一统时代。然而,在关于秦始皇传说的各种历史典籍中,对于秦始皇的爱情故事可谓鲜为人知。
秦始皇嬴政出生于赵国邯郸,而秦始皇出生前一年,秦赵两国之间发生了一场古今罕见的大战——长平之战。秦始皇一出生,就注定着不平凡的一生的开始,由于长平之战中,秦将白起杀尽四十五万赵军,致使赵国国力崩溃,赵国国境之内,成年男子尽亡与长平。赵国与秦国结下了血海深仇,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秦始皇呱呱坠地,他从小就受赵人欺凌,受尽白眼,从小孤独的他成长出一颗坚强的心,一颗王者之心。
传说,在嬴政与其父母质于赵国的过程中,秦始皇认识了一位赵女,名为“阿房”。“阿房”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神医夏无且,阿房跟着夏无具从小学习医术治病救人。和其他赵人不同的是,阿房从不将仇恨强加于嬴政身上,阿房天生丽质而又温柔善良。她给了孤独中成长的嬴政的心灵些许慰藉。
当秦始皇即位为秦王后,嬴政想要立阿房为后。但是此时的秦国并不是嬴政说了算,此时的朝政大事掌握在其母赵太后和丞相吕不韦手中,嬴政手中实际没有半点实权。朝野上下更不容忍一个赵女为秦国王后。为了嬴政,阿房上吊自杀。这个事件极大的刺激了嬴政的心灵,但也为他铸就了一颗王者之心。
嬴政为了纪念他心心念念的阿房女,发誓此生绝不立后,并将修建最华丽的宫殿命名为阿房宫,以此来偿还自己对阿房的亏欠。
成吉思汗骑兵为何天下无敌
蒙古民族民风彪悍,团结,吃苦耐劳,蒙古士兵从孩提时就练就了钢铁般的意志。据史载:“蒙古人从三岁起就手拿弓箭。”他们放牧、骑射、围猎,很早就孕育了灵敏的马上战术。
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他在蒙古骑兵的建军、治军、练军和用军等各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先人的成功的实践经验,并有自己的独创之处。
战略方面,成吉思汗有一套后人称为“大迂回”的战略。蒙古军的迂回战略源于蒙古族的围猎。他们把围猎中的技艺,娴熟地运用到战争中,许多坚固的城堡,变成了他们围困中的野兽。
因此,蒙古军队大迂回战略的突出特点是:它不以击溃敌人就算达到战争目的,而是用猎人那双狡黠、深邃的眼睛,盯着敌人的后方,以左右包抄的方式,将敌人包围,从不给对方留下一条逃生的出路。即使留有一条生路,那完全是一种战术运用。这种大迂回战略,与古代其他军队的进攻方式大相径庭,它不直接对敌列阵挑战,而是更讲实际,手段更隐蔽。并力图在使用力量之前,先施“计谋”将对方制服。
大迂回战略能营造广阔的战争空间,以迂为直,避实击虚,使战场攻防结构发生突变,从而打乱敌人的部署,为己创造有利战机。大迂回战略离不开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蒙古军队之所以能在穿插、迂回中屡建奇功,就在于它“羊马随征,因粮于敌”。
蒙古军因粮于敌的具体作法一是抢夺牲畜以备后用。二是对坚壁清野的城堡,用软硬兼施的方法迫对方供给粮食。蒙古军队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解决了军队的供应问题,而这种解决方法不像一般的军队让士兵负重过多,或在战斗序列后有很长的辎重队,而是在他们民族千年以来养成的饮食习惯中,以最轻便的方式加以解决。
这种轻便体现在他们食用的羊或马,不需要特别的装备来运送,从而大大减轻了蒙古军队的负重,更有力量和能力,大胆向敌人的纵深穿插迂回,其距离的深远常常使他的敌人也难以置信,这就是为什么蒙古军队攻下一个个城堡竟是那么容易。
在战术上,骑兵大兵团宽正面密集队形冲击敌人,迂回包围,分进合击,诱敌深入,设伏歼敌,对敌坚固城堡采取变化多样的攻破战术,不给跑敌喘息机会,猛打猛追。这些战术细致巧妙,机智灵活的运用使成吉思汗的军队经常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