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是在哪一年
科举制是1905年被废除的。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
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刘伯温在明朝成立后为何不受重用
刘伯温自幼也是非常聪明,曾仕元朝,因为与心中理想与现实不符,因此归隐家乡,如同刘备的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一般,当朱元璋听说刘伯温的传奇事件后,对此也是惊讶不已,于是在1360年,朱元璋特地请来刘伯温充当自己的军师,刘伯温到来以后也是大展宏图,在朱元璋对战陈友谅,张士诚,以及最后成立明朝的过程中付出了相当大的贡献,而他最后只被朱元璋封为伯爵,担任御史中丞的官位,这说明他已经完全不受朱元璋的重用了,这是为何呢?
刘伯温此人有大智慧,这是我们都公认的,不过刘伯温此人太过于傲娇,也太过于张扬。
明朝建立后,因为刘伯温不懂官场政治,他成立了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对立,而淮西集团的头领则是丞相李善长,浙东集团最后失败的导火线是因为一个叫李彬的人,李彬是李善长的亲信,有一次李彬犯事到刘伯温的手里,李善长得知后亲自前来刘伯温处求情,不过遭到拒绝,而因此李善长一直对刘伯温怀恨在心。
刘伯温是懂天气的,但是并不是说每次都准,有一次朱元璋外出,刘伯温料定会下雨,谁知迟迟不下,等朱元璋回来后,李善长率领一大部分的人向刘伯温发难,刘伯温知道自己在这里呆不下了,于是就辞官回乡。
其实在此之前,朱元璋曾与刘伯温有一次决定他命运的谈话,朱元璋问如果换掉李善长,谁可以当丞相?杨宪可以吗?刘伯温听后说“此人有丞相的能力,但没有丞相的度量”朱元璋再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此人不堪大用”朱元璋再问“胡惟庸如何”刘伯温“此人现在还小,等以后可能会造反”朱元璋冷笑道“那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当了”谁知刘伯温竟说“我知道我可以,但是我嫉恶如仇,皇上您慢慢选,不过依我看,满朝文武目前还没有适合的”两人就此决裂。
按照朱元璋的性格,当他听到刘伯温的这些话,没有直接把他给杀了,那真的是念及往昔情分了,而这以后,朱元璋对刘伯温也不再信任,之后他给刘伯温写了一封信“你这么大年龄了,该是回家陪老婆,何苦在这里陪我呢”刘伯温再傻也知道,这是皇帝给自己下逐客令了,因此他请求辞官回家。
而刘伯温之后生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看望他,并请医生给他治病,谁知之后,刘伯温的病越来越重,不幸离世,后来,胡惟庸案爆发时,就有人说,是胡惟庸害死了刘伯温,不过还有人说,胡惟庸敢于害死刘伯温,是因为受到了朱元璋的授意,事情过去了几百年,事实到底如此,也无人可知,不过我们确实能够明白,刘伯温在明朝成立后不受重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结党,其次太张扬!
清朝为什么废除科举制
19世纪80年代后,随着西学的传播和洋务运动的发展,科举制度发生改变。1888年,清政府准设算学科取士,首次将自然科学纳入考试内容。1898年,加设经济特科,荐举经时济变之才。同时,应康有为等建议,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严禁凭楷法优劣定高下。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下令所有考试版悉照旧制。
1901年9月,清廷实行“新政”后,各地封疆大吏纷纷上奏,重提改革科举,恢复经济特科,1904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此时,科举考试已改八股为策论,但尚未废除。因科举为利禄所在,人们趋之若骛,新式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廷诏准袁世凯、张之洞所奏,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光绪三十权一年(1905),慈禧太后下诏书,宣布自光绪三十二年开始废除科举。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始于始于隋朝,隋文帝杨坚创立。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
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
岳飞最悲凉的一首词是哪首
公元1127年,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盛极一时的北宋,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史称“靖康之难”。
国家灭亡,无数仁人志士力图重振河山,此时,一位25岁的青年,满怀热血,力图收复失地,这位英雄,名叫岳飞。
岳飞的一腔忠贞和豪情在《满江红·写怀》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在豪情之外,岳飞也有失意。他有这样一首词,悲凉悱恻,其中,最后三句,催人泪下,这就是岳飞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一天夜晚,蟋蟀不停地的鸣叫,惊醒了梦中的岳飞,他再也睡不着,于是起床,绕着台阶散步。四周静悄悄地,只有一轮月亮发着朦胧的光。为国建功立业,未老已白头。
家乡的山上松竹已长大变老,无奈议和声起、阻断了归程。想把满腹心事付与瑶琴弹一曲。可高山流水知音稀,纵然琴弦弹断,又有谁来听?
民间称岳飞为“战神”,他的岳家军,备受百姓的支持和爱戴。可是,勇猛如岳飞,却一直在失意。
历史上最会反腐的皇帝
史上反腐最牛的皇帝,除了朱元璋,可能就是雍正,雍正反腐有个绝活,就是派巡视组去查案的时候,往往还会派一个陪审团。这些陪审团干嘛的呢?大多数由候补官员组成。
清朝的官员编制都是确定的,但年年都有人考上公务员,一时就安排不了工作,这些人就成了候补官员,得等退休的退休,被撤的撤职,回去守坟的守坟等等,有缺了才能顶上,这叫补缺。
让这些人去查贪官,那是倍有精神,因为查出一个,可以火线上岗,顶替就业。待岗员工对待上岗员工,别说贪官了,就是一只苍蝇也得从石头缝里抓出来。
抓住贪官,好戏开场了。风萧萧兮易水寒,欠了钱你要还啊。
雍正可能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率的追债党。一抓住贪官,银行存款啥的肯定冻结了。雍正还以八百码的速度跑到你的老家,先把你老家的宅子封起来,家属控制起来。什么时候还上算数,老家不够,就抄你兄弟姐妹的,反正拿了我的给我送回来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欠了我的给我补回来偷了我的给我交出来。
有的官员实在受不了的,直接上吊自杀了。以为死了就不管了吗?想得美!接着抄!加紧加严抄!雍正早就发通告,宣布“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人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
凭着这些绝活,雍正光荣获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称号。
其实雍正看上去严厉,但还是比较通人情世故的,知道你们当官的不容易,日夜操劳,小老婆又多,开支大。所以雍正不但管抓,还管放,给官员猛涨岗位津帖,美其名曰:养廉银子。双管齐下,效果是相当好的。清朝虽然贪官多,但在雍正朝,清廉指数相当高。所以,他反腐比朱元璋高明,是最会反腐的皇帝。
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1840年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期以来,中国陷入空前的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但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始终无力动员、带领中国各族人民走出这个危机,无论怎样的努力乃至挣扎,都看不到曙光。曾胡左李、康梁,就不提了。
至于蒋介石,这个假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其能耐更是主要限于刺杀陶成章之类的勾当。靠这些人,怎么能让中国人民“站起来”呢?不说救国救民了,他们自己也深陷在绝望之中,他们连自己也救不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后,列宁通过五四运动把信心传递给了中国的知识分子,这就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所在。
如今,有人说,中国之所以能有今天,主要是靠长津湖、三所里的血战奠基的,五四运动只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而已,意义不能与长津湖相比。这就有些割裂历史、“数典忘祖”了。
没有列宁与五四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就会一如既往地深陷在绝望与彷徨之中,中国人民就会像鲁迅所描述的那样始终扮演着麻木愚昧的看客。列宁与五四运动,让中国知识分子冲破了绝望的牢笼,找到了新的出路,找到了动员人民实现救亡图存的新思想与新组织方式。
自此以后,中国不再是一步一步地陷入深渊,而是一步一步地向前进,五卅,大革命,北伐,一二·九,全民抗战,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直至在长津湖、三所里大败十六国联军。可以说,列宁与五四运动,才是长津湖胜利的源头,才是今日中华民族巍然屹立的源头。
明朝灭亡的启示
为什么同样是遇到亡国的情况,宋朝一些士大夫坚持到了崖山之变,而明朝一些士大夫却如此糜烂?
只能说,哪个朝代都有忠臣,哪个朝代都有贱骨头。
所谓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臣,宋朝时确有一些士大夫坚持到崖山之变,跳海而死,还有文天祥临死吟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十万军民陪同小皇帝跳海殉国,但有更多人甘当亡国奴,也有不少人甘当卖国贼。
靖康之耻时,吏部尚书王时雍就专替金人卖命,汴梁城的妇女就是他抓获献给金人的,因此还获得个“金人外公”绰号,成为汉人之耻。
明朝灭亡时,确实只有一个太监陪同崇祯皇帝上吊自杀,但这也不能全怨明人没骨气,崇祯皇帝的毛病也不少,臣子们无人效忠于他,也是他咎由自取。袁崇焕是明朝最后的良将,是他下令凌迟处死的,自毁长城;名将孙传庭也被崇祯帝贬为平民,送进监狱。崇祯帝爱猜忌不信任大臣的毛病,实在也是寒了大臣们的心。
但既使这样,还是有许多明朝壮士英勇殉国,卢象升、孙传庭、马士英、陈子龙、刘宗周、黄道周、顾炎武、王夫之、张同敞等,无不有铮铮铁骨。当然,有更多的象钱谦益这样“跳水嫌凉”的软骨头跪地投降。
晚明世风日下,正如日本鬼子进中国,出了几百万汉奸一样。连国民党副主席汪精卫都投降了,说别人软骨头有什么用呢。国破家亡之际,才真正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风骨。宋朝也好,明朝也罢,有无节操,不需要找任何冠冕堂皇的理由。
明朝灭亡后皇族的下场
我们知道,由于朱元璋制定的优待朱姓皇族政策,使得整个大明王朝276年时间里面,朱姓的皇族呈现爆发式的增长。到了崇祯末期,全国朱元璋的皇族后代子孙人口已经超过了100万。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崇祯上吊,大明灭亡后,这100多万的皇族下场如何?
大部分被农民军杀绝
在明末,天灾不断,民不聊生,因此李自成,张献忠等大起义,口号就是打土豪,分田地,分财产。而朱明皇族那可是最有钱的,国家财政大部分用于养皇族,而且明朝给皇族大量的田地,因此,皇族那个个是富得流油啊!
因此,农民军第一个矛头就是针对皇族,当时很多分散在各地的皇族基本上被农民军洗劫,杀绝!如,当时万历皇帝的小儿子福王朱常洵一家上下几千人在洛阳被李自成杀绝,只有其一个小儿子朱由崧逃了出来。
襄阳王朱挧铭一家被张献忠杀光杀绝,一个都没留下。财产被抢光。这还是能找到历史记载的,而北方各地大大小小的朱姓皇族基本上被各路起义军杀光,成为这些起义军队重要的财政来源!因此,当时大部分的皇族,尤其是北方皇族基本上都被杀绝,惨死!
中国的上古史是什么
“上古”则是指有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世界各地对于上古时代的定义也不同。比如我国把夏代之前的历史称为上古历史;欧洲把最早的国家出现到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这一段称为上古史。
中国的上古史大致是从传说中的盘古开天辟地到夏朝建立之前。《易系辞》里的定义是: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礼记礼运》则说:伏羲为上古,神农为中古,五帝为下古。
也有的观点认为奴隶制时代是上古时期,我个人觉得这种观点欠妥,伏羲、女娲的时代应该还不是奴隶制。还有的按时间段划分,认为五帝时期是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是上古,秦汉到明清是中古。
我个人理解里的上古应该是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这个漫长的时期。这时候文字还没有成形,但人类社会已经具备了原始的社会形态比如部落联盟,甚至出现了早期的邦国,并且定居农耕逐渐成为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一定的文明体系。
历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是谁
许穆夫人(约公元前690年—?),姓姬,是卫宣公昭伯之女,卫国君主卫懿公的妹妹。出生于春秋时期卫国都城朝歌(今河南省淇县)。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女诗人,其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都享有极高的声誉。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诸侯各国之间的通婚联姻是一种政治行为,带有亲善和结盟的性质。
在许国重礼的打动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许穆夫人却有自己的想法,她从祖国的安全考虑,认为许国弱小,离卫国又远,一旦卫国受到攻击,许国没有力量前来救援。而齐国强大,又是卫国的近邻,如能嫁到齐国,卫国遇到什么危难便能得到齐国的救助。但父母亲和君主固执己见,仍把她许配给许国国君许穆公为妻。许穆夫人的称呼就是由此而来的。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卫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她想让许穆公帮忙收复国土,但许穆公怕引火烧身,不敢出兵。许穆夫人气恨交加,她毅然决定亲自快马加鞭赶赴漕邑。许国的大臣纷纷去拦阻她,指责她。许穆夫人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无可指责的,她决不反悔,并写下了千古名篇《载驰》,表明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归国的决心。
许穆夫人回到卫国后,先卸下车上的物品救济难民,接着与卫国君臣商议复国之策。他们招来百姓四千余人,一边安家谋生,一边整军习武,进行训练。同时,许穆夫人还建议向齐国求援。齐国国君桓公感其爱国之情,遣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帮助卫国打退了狄兵,收复了失地。从此,卫国出现了转机。两年后,卫国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复了它在诸侯国中的地位,又延续了四百多年之久。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竹竿》诗中描写了许穆夫人自己少女时代留恋山水的生活和她身在异国,却时常怀念养育自己的父母之邦的思乡之作。《泉水》写夫人为拯救祖国奔走呼号的种种活动及寄托她的忧思。
《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载驰》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里,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杰出的爱国女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