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上一个皇帝是谁
宋仁宗赵祯的上一任皇帝是宋真宗赵恒。
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原名赵德昌,又曾名赵元休、赵元侃,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是宋太宗的第三个儿子,登基前曾被封为韩王、襄王和寿王,淳化五年(994年)九月,加检校太傅行开封府尹,至道三年(997年)四月登基后离任,以太子身份继位,在位25年。
乾兴元年二月十九日(1022年3月23日)于汴京延庆殿驾崩,享年五十五岁,在位共二十五年。群臣为其上谥号为文明章圣元孝皇帝,庙号真宗。十月十三日,葬于永定陵;二十三日附祭太庙。太子宋仁宗继位。
赵恒体恤民情,深知民间疾苦,在位期间,每逢民间有大灾大难或者百姓流离失所时,就减免百姓的税租,让百姓得以存活,渡过难关。咸平元年(998年)四月,发生较大的旱灾。四月初四,赵恒在白鹿山祈祷求雨。四月二十一日,赵恒派使臣检查全国吏民拖欠钱物,全部免除。
赵恒在位时,定“州县三课”法。宋初,内外官任满一年,为一考,三考为一任。特别对法司之官,既有明确的转官年限,也有严格的考课与回避制度。
赵恒在位二十五年,治理有方,北宋的统治日益稳定,国家管理日益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史称“咸平之治”。而它的缔造,得益于赵恒卓有成效的反腐倡廉的举措。
历史上的刘娥太后
在小说中的刘娥是一个绝情的女人,但是宋朝历史上上的刘娥到底是怎样的呢?真实历史上的刘娥有一个非常精彩的人生,从一个贫苦的女人奋斗成为了宋朝历史上的贤后,没有刘娥,宋朝很难继续发展。刘娥是如何成长为贤后的呢?
刘娥成长的不平凡
刘娥本人出生的不平凡,证明了她将来要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刘皇后的父亲,刘通,曾经赵匡胤手底下的将军。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刘通带着全家迁到了四川。刘家全部到四川之后,刘通的妻子庞氏怀孕了,庞氏在怀孕之后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到自己怀的不是孩子而是,一弯明月,说明庞氏怀着的这个孩子不平凡。庞氏后来生下了女儿刘娥神奇的是,庞氏生下孩子不久,丈夫便在战场上不幸牺牲。刘娥从小没见过自己的父亲。
庞氏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刘娥回到了娘家,没有父亲的刘娥童年过得非常凄惨。刘娥的外祖父并不喜欢刘娥这个外孙女,外祖父把刘娥当成将来能够换钱的工具,让刘娥读书,学习唱鼓只是为了将来能把刘娥买一个好价钱。
刘娥在十三岁的时候,便被外祖父卖给了一个银匠,叫龚美。虽然刘娥的童年非常的不幸,但是这坎坷的经历也磨练了刘娥的性格,让刘饿更加的坚韧,更完美的处理人际关系。刘娥处事能力得益于她小时候的成长。
刘娥抓住机遇快速成长
刘娥嫁给龚美之后,跟着丈夫东奔西跑,艰苦度日,在四川实在是难以维持生活,夫妻两个人来到了京城讨生活。刘娥没想到丈夫龚美在京城不仅没有改变贫穷,还把家里的一点积蓄全部赔光,为了还债,龚美把刘娥卖给了襄王府,襄王就是将来的宋真宗。刘娥生来就十分的貌美,再加上会唱曲,一直以来的坎坷经历也让刘饿学会了如何讨人喜欢,刘娥在襄王府顺风顺水。
襄王赵恒一见到刘娥便失魂落魄,十分心动,善解人意,貌美如花的刘娥很快成为赵恒的宠妾。刘娥帮助赵恒处理王府中的大小事宜,整个襄王府一片祥和,十分规矩,赵恒更加的喜欢刘娥。宋太宗得知自己的儿子和一个女子成天在一起,认为赵恒荒废了政务和学业,便把刘娥赶出了襄王府。赵恒十分舍不得刘娥,刘娥是唯一一个能理解赵恒心思的聪慧女人。
赵恒碍于父亲的威严,只好让刘娥藏在一个小院子里,平常找机会偷偷看望刘娥。刘娥这时候的贤惠和聪明完全的展现出来。刘娥对于自己被赶出襄王府没有表现出任何的不满,反过来安慰赵恒,一定要上进学习,将来成为一代明君。刘娥利用在小院子里大量的闲暇时光,抓紧时间学习。
刘娥研究四书五经,学习其中的为人处事之道,对国家政事的典故等书籍也十分的感兴趣,琴棋书画更是刘娥最快乐的业余活动,刘娥在这个小院子里快速的成长,整个人的能力大幅度提高。刘娥再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平凡女人。刘娥在无论何种情况之下,都没有放弃自己的成长,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进步,是刘娥最大的优点。
刘娥才略过人
赵恒成功继位之后,便迫不及待的把刘娥接进宫里来,在皇宫里的刘娥开始慢慢爆发自己的才略和能力。刘恒作为皇上,处理政事的能力实在差强人意,刘娥看到宋真宗面对政务焦头烂额,就提出帮助宋真宗处理政事,宋真宗本来还有点怀疑刘娥的能力,毕竟只是一个来自民间的贫寒女子,没想到刘娥真能把朝堂上的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宋真宗能够由此帮手,以后的日子可是轻松很多。宋真宗更加的宠爱刘娥,刘娥一步一步的从最普通的妃子成为皇后,后宫和前朝都在刘娥的英明管理之下,平稳发展。在宋真宗去世之后,刘娥成为掌权的刘太后。
刘娥治理国家英明果断,赏罚有度,尊重贤臣们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刘娥没有让自己的家人祸害朝政。刘娥成为刘太后之后,深深的知道朝臣结党,对于国家发展非常的不健康,刘娥明白自己年长,皇帝年少,这样的情况是非常不利的,很容易被有反叛之心的臣子利用,所以刘娥想了一个计谋来杜绝朝臣结党营私。
在宋真宗下葬之后,刘娥挑选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装作非常诚恳的样子,对朝堂上的大臣们说:“现在真宗刚刚去世,国家还不稳定,小皇上需要各位大臣们的帮助,才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宋朝才能够繁荣发展,各位大臣们可以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写一个名单,我和皇上看了这些名单之后,一定会重用,让大家共享皇恩浩荡。”
宋朝的大臣们听了刘娥的说法,非常的高兴,每一位大臣都迫不及待的把自己亲朋好友的名字全部汇报给了刘娥,其实这是刘娥的计谋,刘娥为了,防止大臣们和自己的亲朋好友结党营私,为了清楚的知道大臣们的亲朋好友是哪些,就用这个方法,刘娥拿到名单之后,一一的去核对,朝堂上的大臣凡是在名单上的大臣们都被刘娥想方设法清除,只有不在名单上的人,才能有升迁的机会,从而避免了朝臣们结党营私,霍乱朝政的可能,刘娥的政治能力和才略确实过人。
有良心的刘娥
刘娥在晚年也做了一件功德,厚葬了赵祯的母亲李妃。刘娥一生虽然顺风顺水,成为天下最尊贵的女人,成为宋朝的掌权的太后,但是她也有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就是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是这难不倒聪明的刘娥,聪刘娥看中了一位宫女,这位宫女无权无势,性格软弱,但是生的漂亮,十分讨人喜欢,刘娥故意把这位宫女引导宋真宗的面前,在宫女怀孕生下孩子之后,刘娥便抱过来抚养,并且让那个宫女李氏一生都享受荣华富贵。
在宫女去世之后,刘娥还厚葬了宫女,并且让宫女穿着皇后的衣服下葬,真实历史上的刘娥并不像人们想的那样绝情狠毒。相反,刘娥为宋朝做了很多事,都是有利于宋朝发展的。刘娥一生利用自己有限的条件成长,帮助丈夫真宗处理朝政,在宋真宗去世之后,帮助小皇帝杜绝朝堂结党营私,让宋朝平稳发展,是宋朝历史上有功德的太后。
论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
范仲淹提出的澄清吏治、富国强兵等措施很明显就是针对当时社会上诟病已久的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提出的,而且初期推行的效果也是很好的,但是那些保守派却根本不管什么国家利益,一旦改革威胁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他们便疯狂抵制,导致很多改革措施还没有实施就被废除了,再加上宋仁宗的改革决心也不坚定,庆历新政迅速破产。
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还有北宋朝廷的朋党之争,那些保守派攻击范仲淹等人结党营私,这恰好是宋仁宗最不愿看到的,因此范仲淹等人时刻战战兢兢,无法集中精力推行改革。再加上改革派的措施太过冒进,改革派任用的官员也往往敷衍了事,甚至与百姓发生冲突,诸多因素之下,庆历新政很快就失败了。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为中国北宋仁宗庆历(1041年—1048年)年间进行的改革。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社会危机日益严重。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意在限制冗官,提高效率,并藉以达到节省钱财的改革主张。
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好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定地方官职田之数。庆历四年(1044年),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
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次年(1045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彻底失败。这次改革虽然失败,却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是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至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
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
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相同点:
①背景相同,即社会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
②目的相同:巩固统治,挽救危机。
③作用相同:都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
④结果相同:旧势力强烈反对,失败。
⑤性质相同: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
不同点:
①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的中心是整顿吏治,王安石变法的中心是理财。
②措施不同:庆历新政主要在政治上,如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严肃中央政令,取信于民;王安石变法包括理财、军事、取士等措施。
③失败原因不同:王安石变法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宋神宗死后,新法被废除;庆历新政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因而失败。
④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对缓和社会矛盾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作用不大。
⑤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局部改革;王安石变法-全面改革。
宋仁宗为什么没有子嗣
宋王朝有个奇怪的现象,这个怪象就像一个魔咒从宋朝的第三位皇帝真宗赵恒始,一直在多位帝王身上流传。这个怪象就是宋朝的帝王大多子嗣单薄,甚至绝了后。
真宗赵恒在其子仁宗赵祯出生之前,本来育有五子,但未及成人纷纷夭折,只得将皇侄赵允让领养宫中以为嗣。好在后来赵祯出世,真宗一脉才得以延续。
而后来的仁宗赵祯、哲宗赵煦、高宗赵构、宁宗赵扩、理宗赵昀则直接绝嗣。这里我们详谈一下宋王朝第四位皇帝仁宗赵祯的子女情况。
民间流传甚广的“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其中的太子就是仁宗赵祯。
赵祯本是真宗赵恒的李妃所生,但却被赵恒的皇后刘娥占为己有。赵祯出生伊始便离开亲生母亲,由刘皇后抚育。
说起来仁宗赵祯也怪可怜的,自打出娘胎起便被刘娥抱走,直到刘娥1033年离世,赵祯的身世才被公开。当时的赵祯已23岁,令赵祯心痛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赵祯的生母李妃已先于太后刘娥一年离世。
赵祯只有把对母亲的追念寄托于李妃的弟弟、自己的亲舅舅李用和,封其为彰信军节度使等职,对其非常厚待,日后并将自己的长女福康公主下嫁给李用和的儿子李玮。
说赵祯比较悲催,不但母子骨肉分离,被刘娥蒙骗了20多年,而且由于赵祯即位时只有13岁,朝政一直由刘娥主持,直到刘娥离世,赵祯才得以亲政。而赵祯的婚娶,自然由不得自己的喜恶,全凭刘娥太后作主。
赵祯在15岁时,举行了大婚。
哪个少男不钟情,在选立皇后的时候,赵祯看上了貌美的张氏和王氏。而刘太后却怕赵祯贪色误朝,偏偏给他指定了姿色平平的平卢节度使郭崇的孙女郭氏为后。这令赵祯非常不满,与善妒的郭皇后生活也不尽如人意。
刘太后在1033年死后,赵祯亲政。有次郭皇后在出手与赵祯的美人相斗时,不小心抡了赵祯一掌。
因郭皇后以前得罪过宰相吕夷简,所以吕夷简以郭皇后有失母仪,力主废后。
这时,谏官范讽、内侍副都知阎文应等都称,郭皇后入主中宫九年,却一无所出,都纷纷附和吕夷简,赞同废后。
于是,1033年郭皇后因无子入道观修行。
赵祯的第二任皇后为曹氏。这位曹氏的容貌又不太符合赵祯的心意,只因曹氏的家境比较好,祖父是北宋开国功臣曹彬,父亲是尚书虞部员外郎曹玘,赵祯这才立其为后。
但赵祯对这位谨慎持重的皇后并无感情,受到冷遇的曹皇后虽然陪伴到赵祯去世,也没有为赵祯生下一男半女。
赵祯还有一位非常得宠的皇后,这个皇后只是死后才得以追封的,她就是温成皇后张氏。
赵祯在后宫最宠幸的就是张氏,张氏风头甚至盖过了当时的曹皇后。赵祯甚至想废掉曹后立张氏为后,只是苦于没有抓到曹皇后的把柄。
这位张氏倒是给赵祯生下了两个女儿,但这两个女儿都在3岁时早早夭亡。
1054年,年仅30岁的张氏染疫而亡。赵祯在已有曹后的情况下,下诏追封张氏为温成皇后。
郭皇后、曹皇后为赵祯不喜,也未能给赵祯生下一男半女。盛宠的温成皇后给赵祯生下两女也早早夭折。
除却这三位皇后,赵祯还有众多的记名或不记名的后宫住丽。据统计,这些后妃们共为赵桢育有3子、13女。
赵祯的长子为褒王赵昉,出生于1037年,生母为俞德妃。这位小皇子在出生的当天就离世了。
赵祯的次子为豫王赵昕,为贵妃苗氏所生。赵昕只活了3岁,又夭折了。
赵祯的幼子为荆王赵曦,赵曦出生于1041年,生母为朱才人。但赵曦和赵昕一样,在3岁时又遭夭折。
其实赵祯在早年的时候,曾领养其堂兄濮王赵允让的第十三子赵宗实。在赵祯的次子豫王赵昕出生后,赵宗实就像当年他爹赵允让一样,又出宫回到了自己府中。
赵祯的次子、三子相继夭折后,群臣一直催促其立储。但赵祯雄心还再,一直想再生个儿子。但天不逐人愿,赵祯添的还是公主,几十年间楞是没见个儿子的影。
1062年,赵祯无奈立赵宗实为太子,为其改名赵曙。
次年,仁宗赵祯驾崩,赵曙即位,是为宋英宗。可这位过继来的儿子也不长寿,即位后的第四天就突发疾病,胡言乱语,在位四年后就病逝了,年仅35岁。
关于仁宗赵祯绝后的原因,有人说可能是因为后宫争斗,有人在暗中做了手脚。但赵祯的女儿成活率也不高,13个女儿仅仅有4个长大成人。
也有的说真宗赵恒这一脉可能有生理问题。那英宗赵曙并不是真宗一脉的,赵曙的父亲赵允让共生有22个儿子,人丁兴旺。但作为赵允让之后的英宗赵曙幸存3个儿子;神宗赵顼生了14个儿子,存活了6个儿子;哲宗赵煦则绝嗣。
在宋高宗赵构在传位给宋太祖赵匡胤一脉后,这个魔咒还延续着。所以,宋王朝的子嗣问题还真是个谜团。
宋仁宗下一个皇帝是谁
宋仁宗赵祯的上一任皇帝是宋真宗赵恒,下一任是宋英宗赵曙。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代皇帝,1063年5月1日—1067年1月25日在位。
嘉祐八年(1063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鉴于仁宗以来的弊政,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赵曙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为广纳人才、为国选贤,赵曙命宰执大臣推荐才行之士以充馆职。
治平三年(1066年),赵曙命司马光设局专修《资治通鉴》。赵曙同意司马光选聘助手成立书局编写历代君臣事迹的请求,批示将书局设在崇文院内,特允许其借调龙图阁、天章阁、昭文馆、史馆、集贤院、秘阁的书籍。不仅如此,赵曙还批准提供皇帝专用的笔墨、缯帛,划拨专款,供给书局人员水果、糕点,并调宦官进行服务。
三国关羽是哪里人
关羽是河东郡解县人,现山西运城人。建安二十四年,关羽令南郡太守糜芳守卫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亲率大军向曹仁驻守的樊城进攻。
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八月天降大雨,汉水因此暴涨,关羽因掘江堤以大水灌曹军,于禁虽在平地,却被水淹五六丈,七军都被淹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关羽乘大船进攻,于禁只得投降。
关羽再乘船进攻庞德军,庞德寡不敌众,终被关羽所擒,关羽想要劝降庞德,但庞德大骂不肯降,于是,关羽将其斩首。
关羽乘胜对樊城发起猛攻,樊城进水城墙崩塌,曹仁守军仅剩下几千人,被围数重,内外断绝,也快断粮了,众将惶恐不安。
擒于禁,斩庞德,关羽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但徐晃主动率军前来增援樊城。
东吴孙权派使者前来求亲,其子欲娶关羽女儿,关羽辱骂来使,拒绝结亲,孙权十分恼恨,派吕蒙攻打荆州,荆州重镇江陵守将糜芳与公安守将傅士仁不战而降。
关羽腹背受敌,立即向南回撤,回师途中,在麦城附近兵败被擒,最终在临沮被东吴所杀。
中国最长寿的皇帝是谁
中国历史上寿命过八十岁的皇帝有吴越王钱镠、宋高宗赵构、女皇帝武则天、梁武帝萧衍,还有人们熟识的乾隆皇帝。而乾隆以八十九岁的高龄力压群雄,排在了以上各位皇帝的前面。人们已经习惯性的认为乾隆就是最长寿的皇帝了,然而事实上还有一个皇帝的寿命超过八十岁,并且他的寿命比乾隆还长,他就是南越王赵佗。
赵佗何许人也?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他作为副将随同屠睢率领五十万秦军攻取岭南。在平定岭南过程中,主将屠睢被南越人杀死,秦始皇又任命任嚣为主将协同赵佗攻取岭南,经过四年的努力,平定了岭南。后在番禺设南海郡治,下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平定岭南后的赵佗在南海郡的龙川县当县令。
适时,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继位。他的暴政激气了陈胜吴广起义,中原地区一片混乱。而南海郡尉任嚣此时病重,遂让赵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并嘱咐他“秦政无道,中原扰乱,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
而此时的赵佗便听从了任嚣的建议,命令边关士兵据险而守,防止北方的战乱蔓延进来。并着手开始清理效忠秦朝的官吏,让自己的亲信取而代之,随后又出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当地汉越两族士民的拥戴下,建立了以番禺为王都,占地千里的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后来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赵佗接受成为汉朝的藩属国。但是刘邦死后,吕后当政,吕后与赵佗的关系一度恶化,还派遣军队去攻打赵佗,但是最终以失败告终。此时的赵佗恼羞成怒宣布脱离汉朝,自立为帝史称“南越武帝”。
赵佗的一生经历了秦始皇、汉高祖、汉惠帝、前少帝、后少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九个皇帝,在汉武帝在位的第四年才死去。
从史料上来看,赵佗在公元前219年担任副将出兵攻打岭南,到死的时候是公元前136年,这期间整整83年。但是乾隆活了89岁呢,他83岁也不可能比乾隆长寿啊。非也,要知道公元前219年是当担任副将的时间,而非出生的时间,他总不能刚出生就去带兵打战吧。赵佗也不可能五六岁就当上副将吧?而根据史学家的推测,赵佗当副将的那个时候应该有20岁左右。所以这么一算下来,赵佗足足活了有103岁,远远超过了乾隆皇帝的83岁。所以赵佗才是所有称帝的皇帝里面寿命最长的一个。
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六出祁山?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并不是真的,历史上诸葛亮总共五次北伐,其中只有两次兵出祁山,另外一次是防守战。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确实与魏国进行过六次战争:
第一次是建兴六年春,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
第二次是建兴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第三次是建兴七年春,亮遣陈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
第四次是建兴八年秋,魏国兵分四路,发起攻势:曹真出子午道从北攻南郑;司马懿溯汉水西进,从东直逼南郑,准备与曹真会于汉中;张郃出斜谷道直逼阳平关,由西攻汉中,和曹、司马两路形成三面夹攻的形式;而费曜、郭淮则取道羌地直攻武都、阴平。对于魏国数道并进,诸葛亮自己屯兵于成固、赤板以待子午、汉水两路魏军;斜谷一道则有阳平关阻挡;兵出武威的费曜、郭淮由魏延率军西入羌中抵挡;此外诸葛亮又招李严领军两万进攻汉中为援。由于连降30多日大雨,道路断绝,魏军无法与蜀军交战,只得退兵。
第五次是建兴九年春,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第六次建兴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岁。
实际上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锋,用史学家的观点仅有两次半。《三国演义》中似乎是诸葛亮每次出兵,司马懿都上来抵挡,好像司马懿是专为诸葛亮预备的一样,历史上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司马懿除了对付诸葛亮,还清理北方的公孙瓒和对付孙权的兵马,还要清理内乱,实在是忙不开。
《三国演义》中把诸葛亮神话了,实际上诸葛亮是人,他也是有得有失,平常心对待被神话的人,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上真的有诸葛亮南征七擒七纵孟获吗?
一段“七擒七纵”,塑造了诸葛亮一个仁义、极智的形象;一段“七擒七纵”,使得平定南中被后人所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一段“七擒七纵”,使得中南地区彻底臣服于以诸葛亮为形象代表的蜀汉朝廷;
诸葛七擒孟获,这个桥段成为了突显诸葛亮超高计谋的经典故事。而在历史上,诸葛亮确实有南征的经历,而其目的也是平定南方反叛的少数民族。而这段神奇的七擒七纵也不断记录在南方各少数民族的传唱记载中,同时还有不少明清的文献也有此记录……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
——《三国志诸葛亮传》
作为蜀人的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未曾有此记录,那为何在野史以及民间流传中此事确被大家所认可,这不禁让小编奇了怪,难道真的有七擒七纵这一说?
三国演义中的七擒孟获
按小说《三国演义》的描述: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在当地彝族人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于是连续七次,将孟获设计擒获又放走。最后弄得孟获自己都不好意思再反了。就这样,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这就是演义里面大篇幅描写的七擒七纵。
那我们先来看看,诸葛亮擒孟获的客观条件是否在存。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看,三国时期的南中,指现在的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和四川东南部,当时是蜀国的一部分,古称为“夷越之地”。诸葛亮是建兴三年三月从成都出发,四月平越隽(今四川西昌东南),五月渡泸(金沙江),至秋,四郡(越隽、建宁、牂柯、永昌)俱平,取道滇东北,冬至汉阳(今四川庆符),大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我们来拿出地图好好划一下~
诸葛亮南征共兵分三路,诸葛亮自带一路为西军,攻越隽;同时派大将马忠、李恢分路出击,马忠进攻东部牂牁郡,李恢进攻中部益州郡,最后约定于益州郡的滇池会师。
蜀汉三路南征,除了中路李恢部碰到困难之外,东西两路都很顺
我们再来看一下孟获的七次投降分别是在哪七个地方?
“七擒孟获:一擒于白崖,今赵州定西岭。一擒于邓赊豪猪洞,今邓川州。一擒于佛光寨,今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一擒于治渠山。一擒于爱甸,今顺宁府地。一擒于怒江边,今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滇元纪略》
我们再把这七个点用地图划一下~
根据《滇元纪略》的记载,大致孟获的被擒位置
我们可以看到,《滇元纪略》记载孟获的七处被擒点基本围绕在永昌(今保山市西)附近,而且根据地点推断也是在一路向西退去。而永昌当时仍然在蜀汉手中,太守王伉带领军民闭守城门,拼死抵抗,直到诸葛亮率军解救才得以保全。
从历史记载来看,孟获复叛是在诸葛亮收复四郡之后。作为最远端的永昌郡最后一个收复也理所应当。所以从地理角度,是有可能实现捕获孟获的可能性的。
在永昌复叛杀害吕凯的应该就是孟获率领的叛军
再从时间来看,如果在永昌郡孟获得叛,我们应该在历史上有所记载。
亮至南,上表曰:“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余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以凯为云南太守,封阳迁亭侯,会为叛夷所害,子祥嗣。
——《三国志黄李吕马王张传》
从这一段记录看到,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吕凯守城有功,升官封侯不在话下。但未及上任就被再度叛乱的少数民族所害。这条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孟获的复叛是存在的……
这次复叛应当就是诸葛亮擒孟获的这次战争
再看一下诸葛亮是不是有七擒孟获的时间呢?孟获复叛是在四郡俱平之后,换言之也是在秋季左右。而冬至诸葛亮已然回军到汉阳,从地图来看,鉴于南中地区山路难行,永昌到汉阳的距离预计行军时间在两个月以上。所以反向推论,诸葛亮在与孟获的对峙时间并不长。
而在此期间,顺路收拾一下孟获的叛军自然不在话下,但连续刻意的抓了再放,抓了再放的可能性就非常低了。因为我们知道,平定四郡之后,诸葛亮军是取南中东北方向走汉阳。而《滇元纪略》中,孟获被擒位置大抵都是在永昌以西以北地区,而且孟获的逃亡方向则是一路向西。也正是因此,小编认为《滇元纪略》中的七擒孟获或许更严格地说是七败孟获,而其中的地理位置应该有虚构的存在。换言之,不可能有七擒七纵之事。
“七”应该是为虚数!
为什么是七擒七纵?不是五擒、不是十擒?
而为何后世被虚记为“七擒七纵”?这就需要说一下古代七字的含义:在中国传统文化里,7其实是阴阳与五行之和,这是儒家所谓的“和”的状态,也是道家所谓的“道”或“气”,都与“善”、“美”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我们经常看到七人组合,比如七仙女啊~北斗七星啊~还有七个葫芦娃啊(什么鬼……)
所以小编认为,七擒孟获是当地百姓借由诸葛亮击败并擒得孟获的战事,通过口耳相传并加上适当的夸张(关键是传得越广,夸张得越厉害),导致最终传成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传奇故事。
同时,对于蜀汉来说,平乱之后的治理是比起平叛更困难和持久的事情。通过“七擒七纵”的事情,除了可以使孟获本人所属大族忠心臣服,还可以使当地其他大族看到蜀汉在南中实施仁政的期许。从而使得蜀汉能够更合理地管理南中地区,减少叛乱的可能性。
所以,最后总结一下小编对于“七擒七纵”的看法:
1,诸葛亮擒孟获为史实,七擒为虚笔。
2,七擒的传言是从民间发起,后经官方默许传播。
一段“七擒七纵”,塑造了诸葛亮一个仁义、极智的形象;
一段“七擒七纵”,使得平定南中被后人所津津乐道;
更重要的是,一段“七擒七纵”,使得中南地区彻底臣服于以诸葛亮为形象代表的蜀汉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