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玠是如何在曹操手下为官的
毛玠也是为曹操规划天下大计的重要参与者,他曾经在曹操左右摇摆之际,劝谏曹操迎接天子,这让曹操的争霸割据局势焕然一新。在每一步棋都不能下错的年代,毛玠对曹操帮助很大。
毛玠字孝先,是陈留平丘人。他年轻时就在县中担任小官,并以清廉而小有名气。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毛玠打算避难到荆州,结果还没到荆州,毛玠就听说刘表政令失和,于是逃亡鲁阳了。曹操来到兖州后,征辟毛玠为治中从事。
有一次,毛玠找到曹操表示,现如今天下分崩离析,天子迁都,百姓纷纷失去自己的事业,只能流亡讨饭,甚至很多当官的存量都不足一年,天下百姓已经没有了稳定生产的志向,这种情况对于国家来说很难长久。现如今袁绍、刘表虽然兵强马壮,但都没有“人无远虑”,不可能成为建立大业之人。
我们应“奉天子以令不臣”,恢复农业生产,积累军用资源,如此一来,霸业可成。曹操听后茅塞顿开,并采纳了毛玠的意见,将毛玠封为幕府功曹,从此毛玠受到曹操一定程度上的赏识和任用。
曹操担任司空后,毛玠就任东曹掾,和崔琰共同主管官员选举。他二人所推荐的官员,几乎都是清正之人。当时在毛玠的主持下,有很多很出名的官员,却因为不务本,没有得到半点晋升机会。
毛玠为人清廉节俭,于是天下官员也都以廉洁自律,即使有的大臣后台很硬,但他平时的舆服礼制也丝毫不敢僭越。曹操得知此事后感叹:“如果用人能做到这样,使天下人自己治理自己,我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中国历史上的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政策:
自汉朝至明朝,我国一直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到了明末清初我国统治阶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我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趋势是由开放到闭关。
开放:
秦汉:对外交往的初始阶段。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相继开通。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访问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
隋唐:对外交往活跃。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唐朝鉴真东渡传播文化;新罗派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仿照唐朝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双方贸易往来频繁,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著成《大唐西域记》
宋元:对外交往进入频繁时期,海外贸易发达。对外交往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一些国家,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元朝时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多年,著有《马可??波罗游记》。
明朝: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闭关。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明朝后期至清朝前期,由于我国封建制度日趋没落和西方殖民者的入侵,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
五四青年节是哪一年成立的
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规定复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青年节制期间,中国各地都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青年们还要集中进行各种社会志愿和社会实践活动,还有许多地方在青年节期间举行成人仪式。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一场学生运动,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巴黎和约”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而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明朝灭亡时多少忠臣自杀殉国了
明朝灭亡时,大明崇祯帝自缢而亡。
据史载,除了崇祯自杀殉国外,还有三十多位臣子一同自杀殉国,这些人多为文人士大夫。国破之日,其殉节之烈,不愧前人。
在梅毅的《大明朝的另类史》中,有这样翔实的记载:世臣戚臣方面,宣武伯卫时春、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或阖门自焚,或全家跳井;文臣方面,首推大学士范景文,他在壁上大书“谁言信国(文天祥)非男子,延息移时何所为”后,毅然投井自杀。
户部尚书倪元璐,自缢殉国。状元刘理顺,闻贼入城,书绝命辞云:“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山践之,吾何不然!”一家十八口阖门自缢。
左都御史李邦华(劝阻崇祯帝南逃那位爷),在阁门上大书:“堂堂丈夫,圣贤为徒。忠孝大节,之死靡他”,仰药自尽。
太常寺少卿吴麟征,一直在城上指挥守卫,城陷后上吊自杀。农民军兵士久闻其名,过其门而不敢入内抢劫,叹赞:“好男子,真忠臣也!”
户部给事中吴甘来,题诗堂上:“到底谁遗四海忧,朱旗烈烈凤城头。君臣义命乾坤晓,狐鼠干戈风雨秋。极目山河空泪血,伤心萍浪一身愁。洵知世局难争讨,愿判忠肝万古留!”引佩带自缢于室。
兵部主事金铉,投河自尽。其母、妻闻之,泣言曰:“我等为命妇,焉能辱于贼手!”相继投井而亡。其弟殡敛母兄嫂尸之后,亦投井而死;可称的是,城破国亡之际,紫禁城内宫女自杀者数百人,赫赫烈烈,直让成千上万降臣羞死!
御前带刀侍卫是干嘛的
在很多清宫剧中,我们都会看到皇帝有御前带刀侍卫,难道皇帝就不担心御前侍卫佩戴武器会威胁到自己的安全吗?
这和清朝时期御前侍卫选拔制度有很大的关系,就比如在挑选御前侍卫时,通常是从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中挑选,这群人都出身贵族,皇帝对很多人的家庭也是知根知底的,算是根红苗正了,自然不容易威胁到皇帝的安全,虽然后来也有从武举中选拔人才,但是占比并不高。
另外清朝时期,皇帝选拔御前侍卫,还喜欢选拔那些沾亲带故的人,这个就很好理解了,比如从小陪伴皇帝的侍读,有点姻亲关系的人,这些人皇帝对他们很了解,就利益而言也被绑在了一起,尽职尽责保护好皇帝,受益的是整个家族,这其中的分量不会掂不清,皇帝自然也能对他们放心。
另外啊,侍卫肯不肯为皇帝卖命,还看皇帝给出的待遇,就比如御前侍卫,正三品到正六品不等,混个几年外放为官,当个地方大官问题不大,这自然能吸引不少人效忠,另外皇帝近千名侍卫中,能带刀的毕竟也只是少数,所以皇帝还是比较安全的
范文程人物简介
范文程(1597年—1666年),字宪斗,号辉岳,辽东沈阳(今沈阳)人。北宋名相范仲淹十七世孙。曾事清太祖、清太宗、清世祖、清圣祖四代帝王,是清初一代重臣,清朝开国时的规制大多出自其手,更被视为文臣之首。
范文程少好读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秀才,时年18岁。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八旗军攻下抚顺,范文程与兄范文寀主动求见努尔哈赤,成为清朝开国元勋之一。清太宗时期,他深受倚赖,凡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他都参与决策。
康熙五年(1666年),范文程去世,终年70岁。康熙亲撰祭文,赐葬于怀柔县之红螺山。康熙皇帝亲笔书写“元辅高风”四个字,作为对他的最高评价。
明末,天灾人祸不断,风雨飘摇之中,涌现出了无数风云人物,这其中既有忠臣,也有汉奸。如被评为明朝大汉奸的吴三桂,至今都被后人唾弃。相较于吴三桂,很多人都觉得范文程才应该是明末的第一汉奸。
中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太上皇是谁
在三年的太上皇生涯里,乾隆并没有离开政治核心。按照他的安排,他的继任者嘉庆不过是听从安排的傀儡。而嘉庆能干什么呢?无非是祭祀和礼仪那堆事。这还是因为乾隆腿脚不利索,要不还轮得到嘉庆?
可以这么说,嘉庆在他眼里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太子”,只不过乾隆提早将权利赋予他,虽然这很有限。
对于这档子事,官场上的人精自然知晓。因此,当上书议事时,他们都会特意把“太上皇”这三字抬高三格,而皇帝称号只需两格。甚至连乾隆过生日都是“万万寿”,而嘉庆只有“万寿”。
乾隆退休后也没离开自己的养心殿,事实上,他早就该回到太上皇该住的宁寿宫里,而嘉庆只能住在太子才住的毓庆宫里。
再看看年号,按道理新皇即位,那就该用新的年号,确实全国的年号确实是“嘉庆”,但紫禁城里非得搞特殊,甚至出现了“乾隆六十一年”,“乾隆六十二年”字样。
清朝灭亡后混的最惨的王爷
他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晏森,家世显赫,先祖是皇太极的兄长。
但清朝没落后,晏森只能靠着祖上留下来的财富过日子,刚开始的前几年,他把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给变卖了,当作自己的生活费,最后卖的没有可卖的东西了,就只能卖掉自己的住宅,他花钱大手大脚惯了,每天去赌场随便赌一把,几千大洋就那样被挥霍了,又想到变卖家里的东西,最后竟然卖掉祖坟!
钱花光后,发现吃饭成了问题,他就找了个拉黄包车的营生来维持生计,每天蹲在街上帮人家拉黄包车赚钱。后来被民间的人们称他为“车王爷”,可谓是王爷中混的最惨的一个了。
清朝铁帽子王是什么意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王朝,从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算起。到1912年溥仪下诏退位,总共历时296年,出了12位皇帝。除了这12位皇帝之外,在清朝建立之初还册立了八大“铁帽子王”,到了中后期又有4人被封赐了铁帽子王。这“十二大铁帽子王”便是清朝皇帝之下的最高官爵。
这十二位铁帽子王比寻常的亲王还要享有更多优厚的待遇和特权,他们不仅可以世袭罔替而且无论传几代都不会降等,同时俸禄十分的优厚,一年俸银便有1万两,同时还有禄米1万斛。还有御赐的铁帽子王府,死后一律配享太庙,在当时可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然而封建制度的淘汰是历史的必然,连皇帝都要被赶下台,所谓的“铁帽子”其实也是相对而言的,毕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1912年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之后,铁帽子王自然也成为了历史。
贰臣传是什么意思
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规范约束,封建社会朝廷中的在职官员一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最高的人生追求,但儒家传统文化中又讲究忠——忠君、忠国、忠社稷。所谓“忠臣不侍二主,烈女不更二夫”,在改朝换代之际,这些前朝官员们便陷入两难的境地,他们经常不知所措、无从抉择,究竟是忠于旧王朝,还是投靠新王朝?
“贰臣”究竟是什么臣?他们应该算在哪个朝代?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贰”意为“变节、背叛”,“贰臣”的意思是“在前一朝代做官,投降后又在新一朝代做官的人”。
《贰臣传》系乾隆四十一年,在乾隆皇帝的亲自命令下,国史馆编修的《钦定国史贰臣表传》,分甲乙两编,附录于《清史列传》卷78、79两卷中,共收录了明末清初在明清两朝为官的人物120余人。
在《贰臣传》中有甲乙编之分:
甲编:在明朝是低级官吏,降清以后因忠贞效力得以高升。代表人物: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
在明朝位居高官,降清以后更为信用,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了大功。代表人物:洪承畴
乙编:明清两朝均为高官,但两朝皆系奸臣。代表人物:陈名夏
前后两朝做官,又暗中诋毁清朝。代表人物:钱谦益
有些明朝官员,先投降了农民军,后又投降了清朝,不只做了一次贰臣。代表人物:龚鼎孳